谈定期金在实践中的应用及立法缺陷论文

时间:2019-05-15 13:0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定期金在实践中的应用及立法缺陷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定期金在实践中的应用及立法缺陷论文》。

第一篇:谈定期金在实践中的应用及立法缺陷论文

2009年5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首次规定人民法院可根据赔偿义务人的给付能力和提供担保情况,确定以定期金方式给付相关费用,但在实践操作中,却少有运用。很多当事人甚至法官对这项制度感到陌生,有的认为缺乏可实际操作的空间,甚至有的认为这样赔偿不合理。那么赔偿金支付方式是否合理,还存在哪些缺陷,是什么限制了定期金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对该制度进行应用于审判实践的研究就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一、定期金赔偿方式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受经济条件限制,在过去长时期内,公民收入低,人身损害实际赔偿数额也不高,在审判实践中,当事人不会意识到提出终身赔偿的请求,即使提出请求,法院也一般不予采纳,而会根据习惯做法,判决当事人一次性给付,这样可以即时确定这一赔偿法律关系,减少分次执行的麻烦,节约司法成本,这是一次性赔偿单独存在的现实条件。我国《民法通则》对于人身伤害赔偿案件只规定了赔偿的医疗费、交通费等项目,对于赔偿方式没有相关规定,又加之一次性赔偿方式对于法院甚至权利人存在的便利因素,致使法官不会舍简就繁去判决终身给付,这可以看出在当时无论现实条件还是法律基础都没有定期金存在的土壤,这也导致定期金赔偿方式在司法界研究的比较少,也没有人对这方面的研究感兴趣。

但随着经济发展,一次性赔偿给付方式存在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首先是过分加重义务人一方的赔偿负担,将应该多次性终身支付却按照一次性支付作出判决,等于将赔偿义务人在若干年以后的赔偿义务,强令立即执行,会造成义务人在支付赔偿金上的利息损失,对义务人来说显然是不合理的支出,对于权利人来说,则是不当得利;其次是可能导致义务人支付不能或者企业破产,最终使义务人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再次是可能导致权利人不能对赔偿金进行合理的分配使用,使赔偿目的落空,或者被其他人(如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挪用、侵吞,获得不当利益等。这就需要另外一种给付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大陆法系国家都规定了定期金支付方式。国外的侵权行为法都主张人身伤害须终身赔偿,主要是采用定期金方式,只有在具有特别的情况或者重大原因时,才可以请求一次性终身赔偿。如《德国民法典》第843条规定:“因侵害他人身体或健康以致被害人因此丧失或减少劳动能力,或增加生活上的需要者,对被害人应以支付金钱定期金,给予损害赔偿。”“如有重大原因,被害人得请求一次给付赔偿总额。”在《解释》颁布前,我国审判实践中也有应用定期金支付方式之案例。例如,对于赡养案件,法官主要以定期金支付方式,判决一段时期(一般是每月)支付被赡养人一定的生活费用或者粮食等实物。这类案件如同约定俗成一样基本以定期金方式支付,而对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因为法律规定的空白,大都缺少适用定期金赔偿方式的习惯和意识。北京法院是较早在伤害赔偿案件中适用定期金支付方式的。北京高级法院在1990年出台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几个问题的处理意见》中就对定期金明确做了规定:“被扶养人是未成年的,抚养费给付到其独立生活为止。一次性给付一般计算到18周岁。被抚养人是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年人的,给付到其恢复劳动能力或者死亡时止,但这种费用不宜一次性给付。” 我国司法解释中第一次提出定期金概念的并不是《解释》,而是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1〕3号《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触电解释》)中明确提出来的。《触电解释》第五条规定:“凡实际发生和受害人急需的,应当一次性支付;其他费用,可以根据数额大小、受害人需求程度、当事人的履行能力等因素确定支付时间和方式。如果采用定期金赔偿方式,应当确定每期的赔偿额并要求责任人提供适当的担保。”该解释对定期金规定虽然简单,却对于我国的侵权法是一大贡献,对于审判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定期金的特征及优越性

定期金是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一种赔偿支付方式,是指法院判决加害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分期(如按年或者按月)向受害人支付赔偿金额对受害人的身体、健康的损害以及相应的费用支出予以赔偿(如每年或每月的残疾赔偿金、继续治疗费用、康复和护理费用、更换假肢等的费用等)。

定期金的特征。(1)定期金是法庭辩论终结后,在赔偿权利人生存期内(被扶养人以其扶养年限为准)对将来支付的赔偿数额。定期金的终止事由是赔偿权利人死亡或者被扶养人扶养期限届满;(2)定期金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赔偿款项,主要包括三项,即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残疾辅助器具费;(3)定期金的给付期限由法官根据赔偿义务人的请求,并根据赔偿义务人的支付能力、赔偿权利人可能生存的年限等因素,确定赔偿的间隔期间;(4)以定期金方式给付需要求赔偿义务人提供相应的担保;(5)因为权利人的生存年限是不确定的,定期金给付方式的赔偿总数额是不确定的(被扶养人生活费除外),而对于每次偿付的数额是相对确定的,有时候要随着经济发展有所变化。这一点要区别于分期付款,前者赔偿总额因为权利人的生存时间而无法确定,后者的支付总额度是确定的,只是分不同时间支付。适用定期金赔偿方式的优越性。定期金赔偿方式的引进为当事人选择赔偿方式提供了可能,有利于赔偿制度的合理化,也有利于平衡当事人双方的利益。适用定期金支付方式还有如下优越性:(1)避免了赔偿义务人因一次性支付过多的赔偿金而破产或支付不能;(2)避免了通货膨胀等给受害人带来的可能不利;(3)避免受害人(尤其是受害人的监护人)提前花费赔偿金,而使其未来生活发生重大困难;(4)避免受害人近亲属得到重大不当得利(如受害人在判决生效后很短时间内因其他原因死亡,而判决确定的是一次性支付20年的残疾赔偿金);(5)避免了当事人的多次诉讼节约了有限的审判资源;(6)使将来损害的发生与对损害的赔偿在时间上和赔偿标准的价值比上更趋接近,从而也更趋公平。

三、适用定期金赔偿的范围

《解释》第三十三条规定了赔偿金给付方式:“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赔偿义务人的给付能力和提供担保的情况,确定以定期金方式给付相关费用。”《解释》规定的定期金是对一次性赔偿方式的补充,也就说是以一次性赔偿方式为主,定期金赔偿方式为辅,这两种支付方式不是矛盾的,也不是包容的,要根据具体案情由义务人申请和法院决定。这与德国、俄罗斯等其他大陆法系国家以终身赔偿定期金为主有所不同。《解释》第三十三条还规定定期金赔偿方式适用于给付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残疾辅助器具费,对于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已经发生的费用、死亡赔偿金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条文规定应当一次性给付。从条文可以看出,我国对于是否适用定期金方式,由法院按照义务人的申请进行裁量,有着职权主义的身影,是法院自由裁量的范围,而未赋予权利人以选择权。

对于适用定期金的赔偿范围,法国法上曾有这样一个判例,划清了两种支付方式的适用范围,判决中对于身体健康之人体损害,分为非财产上的损害及劳动能力的损害:就非财产上的损害及短时间劳动能力的损害,判令一次给付金钱赔偿,就残废性劳动能力的损害,判令分期给付金钱赔偿。这种规定就明确了适用定期金的案件类型和适用的项目,是不让当事人选择的,是法定的,这样规定是合理的,为定期金在审判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解释》虽未定义性地对两种方式进行界定,但以列举方式明确进行了划分。对于医疗费、交通费、营养费等,在损害发生时就开始支出,而且在法庭辩论终结前就已经明确了具体数额,因此采用一次性赔偿的方式,便于操作,也能弥补损害给受害人带来的财产和精神的损失,符合侵权损害赔偿的一般原理。对于精神损害赔偿,虽然弥补的是精神上受到的伤害,但赔偿的方式还是通过财产来表现,虽然针对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手段损害结果不同,赔偿数额不同,但在法庭辩论终结前却是能够确定的,也是需要一次性赔偿的,不存在将来继续赔偿的情况。即便是可以适用定期金的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残疾辅助器具费,在法庭辩论终结前的部分已经明确,也要进行一次性赔偿,因此,《解释》划分是否适用定期金主要适用了两个标准:一是按时间划分;二是按赔偿项目划分。法庭辩论终结前对损害的赔偿适用一次性给付,对于此后还需要因损害而支出的医疗费、护理费等,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可以采用定期金方式,但从法条采用列举方式划定定期金适用范围来看,能适用定期金方式给付的只能是将来需要支出的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残疾辅助器具费,而不应包括除此三项之外的其他任何赔偿项目。

四、立法存在的缺陷导致定期金在实践中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一)关于定期金适用中的担保 适用定期金赔偿需要提供担保。判决义务人承担定期赔偿金是有风险的,这就是赔偿义务人在日后的赔偿能力发生变化(如赔偿义务人先于赔偿权利人死亡,或者赔偿义务人破产、被撤销等),或者赔偿义务人发生逃逸或者其他手段逃避履行债务,而使受害人的赔偿权利无法实现。为此,在确定义务人的定期赔偿金责任后,应当责令赔偿义务人提供一定担保,以避免债务人将来逃避赔偿义务。世界上其他国家对适用定期金也都规定了担保制度。《意大利民法典》第2057条规定:“当人身损害具有永久性质时,赔偿金得由法官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条件和损害的性质以终身年金的形式确定。在该情况下,法官将要求提供适当的担保。”最高法院《解释》第三十三条规定,“赔偿义务人请求以定期金方式给付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残疾辅助器具费的,应当提供相应的担保。” 如何设定担保。对于采取何种担保形式,具体如何操作等条文没有明确规定,审判实践中,为了便于执行,节约司法成本,作者认为,应在庭审与法律文书上确定担保的主体以及相关内容,当赔偿义务人因担保事由出现不能履行赔偿义务情形时,可以据此执行担保人,而无需再行起诉,以有效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如赔偿义务人提供权利质押或者抵押,应在法庭审理中当庭质证审核确认相关权利凭证,并经权利人同意,在法律文书中明确此项内容,需要办理登记等手续的要请有关部门协助执行;对于不属于本案当事人的案外人的保证,应让提供保证的案外人参与审理,在征得赔偿权利人同意后确认属实并将保证内容记录在卷,然后在判决书中写明由其承担的责任。

至于采用何种担保形式,我国担保法规定了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五种,但根据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特点,只有在保证、抵押、质押中选择较为妥帖。对于一旦发生赔偿义务人履行不能,法院可以执行保证人或者执行抵押物、质押物(当然担保物要选择适宜此类案件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不易贬值特点的物品),以保证赔偿权利人实现其权益。有这种担保制度,才使定期金给付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在实践中可操作的空间,才不至于使其成为空中楼阁。担保应否征得权利人同意。上文提到在操作中担保要经权利人同意,这与解释有些冲突,因为解释没有规定需要征得赔偿权利人同意,但根据司法自治原则,为了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减少日后执行过程中的麻烦,笔者认为还是应征得权利人同意,担保合同形式要件的要求是需要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的,而最终的结果也是需要由当事人来承受。如果法院依照职权为当事人设定了担保,将来不能实现其担保债权,势必会将矛盾转移到处于中立地位的法院或者法官身上,这种潜在风险,限制了法官采用定期金赔偿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而现实中要征得权利人同意也往往是不容易的,因为当事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够实现,会对担保提出严格的条件,很难达成一致意见,这大概也是司法解释未赋予权利人同意的原因吧,但却因此限制了定期金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关于赔偿义务人的申请与法院对定期金给付的采用

考虑到多数法官在适用定期金赔偿方面的经验缺乏,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而且案情千差万别,为了留给法官和当事人自由选择的权利,我国定期金赔偿方式只是推荐给法官选用的一种给付方式,而不是强制适用的赔偿方式。这种方式首先要由赔偿义务人申请,法官根据其经济状况,给付能力、给付担保情况以及其他现实因素,决定是否以定期金方式赔偿。需要指出的是,定期金的适用法律没有规定需要由赔偿权利人同意,这在司法解释中是个缺憾,立法的本意大概是考虑现实中权利人往往不会选择定期给付,所以才做如此让法院以职权判决适用定期金的规定,但这样使法院失去中立,也违背了民法中当事人处分原则,本应该由当事人承担定期金赔偿方式的结果,却因为法院的决定可能就会引火烧身,引发权利人针对法院或者法官的上访申诉等。

定期金方式对于权利人有切身利益,应该设定为赔偿权利人自由处分的一项权利,而不是由义务人与法院决定,也惟其如此权利人才对适用定期金产生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如果担心规定征得权利人同意会在实践中失去操作空间,可以在解释中明确规定采用定期金赔偿为原则,一次性给付为特例,以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来使定期金这种赔偿方式得以推行,正是因为这种将定期金设定为辅助赔偿方式的规定使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被极大限制,试想司法解释尚且规定以定期金为辅,司法者就一般不会冒着判决定期金支付方式给权利人带来不利影响而导致申诉上访的风险,去执行法律对一次性赔偿的这种辅助方式了。与立法的初衷似有相背,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根本的缺憾。鉴于此,在法律未明确前审判实践中还是经过权利人的同意较为稳妥,以避免由此给司法者带来的不利。

(三)关于定期金的变更 对赔偿金额的变更。

《解释》第三十四条规定,“执行期间有关统计数据发生变化的,给付金额应当适时进行相应调整。”,但具体如何进行操作,解释没有明确规定。作者认为确认残疾赔偿金是对未来收入损失的补偿,被扶养人生活费是将来被扶养人生活的来源,残疾辅助器具费也是对判决后受害人因伤害行为需要支出的购置安装必要器具的费用,因支付时间跨度较长,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将来的花费与判决时比较会有所变化,对于变化不大,当事人不予申请变更的,可以按照当时判决确定的标准执行,如果变化明显,再按照原判决执行会对权利人显示公平,因此可以按照权利人的申请变更。

对于变化明显、显示公平的认定,司法解释没有确定供当事人申请和法官裁量时参考的标准。笔者认为如果变化幅度不超过原标的额的百分之三十,一般不宜变更判决,以维护判决的稳定性。对于超出这个幅度的,应由利害关系当事人另行起诉追加或者减少,终止原判决执行,等法官裁判后按照新生效法律文书执行。司法解释对此规定的空白,以及在实际执行中变更的繁琐也是对定期金在实践中应用的一个限制性因素。因其他重大原因引起的定期金变更。如果因为赔偿义务人死亡、破产或者被撤销等原因,使对定期金履行产生重大影响,权利人可以申请法院变更为一次性赔偿。对损害赔偿案件采用定期金支付方式判决,达到了给付时间与赔偿权利人实际生存年限相一致,是人身损害案件赔偿方式的一大进步,也是目前情况下比较合理的赔偿方式,但在立法中存在的缺陷根本性地限制了定期金在审判实践中的应用,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改进,使这项赔偿方式更趋合理和便于操作,以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

第二篇:谈点钞技能课教学在实践中应用

谈点钞技能课教学在实践中应用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渐进,伪钞制造水平越来越高,在当今,机器点钞还不能完全代替手工点钞的情况下,手工点钞在财务领域中显得更为重要。手工点钞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是财会金融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 也是从事财会、金融、商品经营等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对于职中学生而言,熟练掌握点钞技能无疑是为将来实习就业增加一块举足轻重的法码。在职中的专业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实际动力手能力,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做到学以致用。点钞按类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机器点钞法,另一类是手工点钞法,手工点钞按姿势不同又分为手持式点钞法和手按式点钞法。在实际工作中,以工作的需要来选定点钞的方法。点钞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工作运转,同时也体现出该企业文化和财务管理。因此,点钞技能传授不容忽视在职中的专业教学。为了学好这门专业技术,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点钞课教学的基础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好点钞技能的关键。点钞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由于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从初中刚来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动手能力培养较少,初次学不易接受。因此,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幻灯片第一张演示稿设计了很多“钱”画面,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增讲人民币发展史;再拿我校每年举行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点钞竞赛的现场视频全过程播放给学生们看。让学生充分的感受“点钞技能竞赛现场的紧张气氛和比赛选手的点钞速度与技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让学生对点钞技能的形象有感知。另外我还拿出业余搜集的假钞作为标本,给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并讲解了伪钞的识别方法。归纳起来五个字:看、摸、听、比、测。这样,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学好手工点钞垫定基础。

二、目标教学是点钞技能课的手段

在教学中,实施目标教学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打开多媒体,把课前准备好的教学视频:《手按式三指三张法》播放给学生们看,以观摩点钞示范教学法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情景下掌握手工点钞技术。放完后进行讲解。手按式点钞法有:手按式单指单张法、手按式双张,三张,四张点钞法、手按式单指推动点钞法等。如:手按式三指三张点钞法,它是在手按式单指单

基础上进展起来的点钞方法。将墩齐的钞券横放在桌面上,正对着胸前。左手小指,无名指微弯按住钞券左上角,约占票面三分之一处,拇指,食指和中指微屈作好点钞预备.清点时,右手拇指托起右下角部分钞券的顶角, 将钞票推成小扇面,并托成瓦形,这时应注重右手臂后半部分抬成与水平面平行,右手臂是高于右手腕,手指朝右边,手心向下,先用无名指与拇指用力磨擦捻动第一张;再用中指与拇指用力磨擦捻起第二张;最后食指与拇指用力磨擦捻动第三张;捻起的三张钞券用左手拇指向上推送到左手的食指和中指间夹住。这样就完成了一次点钞动作。以后依次连续操作。每完成三张为一组,心数1、2、3、4、5、6、7、8、9、1(即10),1、2、3、4、5、6、7、8、9、2(即20)1”2、3、4、5、6、7、8、9、3(即30)1、2、3,再加一张,即为100张。在点钞记数时强调要默记,即心算,不出声。同时做到:脑到、心到、眼到、手到。我讲完后,让学生拿起手中练功券,跟随着我和视频慢慢掌握点钞每一步骤,每到步骤的关键和要点,我都会暂停播放或重新播放,提示学生,经过反复讲解和示范,学生掌握了点钞基本技巧。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把好准确率、指法关、动作关、记数关。并强调清点时,手指不宜抬得过高;捻动幅度不宜过大;右手拇指托起的钞券不要太多,一般一次以20张左右为宜。否则会使无名指捻动困难;也不宜太少,太少会增加拇指活动次数,从而影响清点速度。通过纠正引导,学生对点钞方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三、基本功训练是点钞教学的关键

“手工点钞,意在心,功在手,讲在课堂,练在平时”。点钞的基本要领应做到准、快、好。“准”,是指做到不错不乱,准确无误。“快”,是指在准的前提下,加快点钞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好”,就是要符合点钞的标准,即点准、挑净、墩齐、捆紧、盖章清楚。要提高点钞速度,达成预期点钞教学效果,必须从基本功抓起。对于初学点钞的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性高,又急于求成,多练手累,容易松懈,浮躁情绪。作为老师在训练过程中更要注重他们的弱点。严格把关,哪怕是个细节也不放过。当然,作为老师要有过硬的点钞技能,规范的动作和方法,且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因材施教。

(一)、分组训练,以点带面

点钞训练的方式可采用自己练习和分组比赛训练。学生自己练习往往容易走神,效率较低,而分组比赛不仅能提高点钞练习的效率,更能增加学生练习的兴趣。

方法一:前后桌四人小组训练。点钞时,坐姿端正,以减轻手的疲劳。同时把准备好点钞纸、海棉水缸、印泥、图章、腰条、记时秒表等工具按使用顺序固定位置放好,将全班学生每四名同学分成一组,练习中,我注重培养每组尖子学生,以尖子学生带动其他三位学生,对于技能差的学生我会多鼓励、少批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交换练习各种点钞方法时,其中一名记时、检查,另三名同学进行点钞练习。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点钞记数准确、快速的能力,又可以通过相互比较增强他们训练的积极性。

方法二:十人大组训练。在教室,将学生分为几个大组,每十人为一组。将有关点钞用料准备好,老师统一计时,进行点钞比赛,各小组相互检查、确定成绩。然后将各个小组的总成绩进行比较,排序,通过排序比较,看哪个小组进步了,那个小组后退了,让同学们在注重集体荣誉感的同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以“抗干扰”练习法提高点钞速度和准确率

点数准确是手工点钞技术的核心内容。众所周知,点钞时必须在安静的环境状态下,点钞员心无杂念的专心操作,才能保证点数准确。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有完全安静的工作环境,点钞员随时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干扰,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学生将无法适应于将来的工作岗位。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干扰法”练习的方式,人为地制造干扰。如:在学生点钞时,教师随意找几名学生交谈或邀请一些学生和老师到课室围观,让学生看见围观的人多,心理变得紧张,自然点钞的速度下降,准确率也差。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逐渐的增强,点钞速度和准确率则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模拟实践训练,以适应将来工作岗位

学生点钞技术能否胜任未来工作是点钞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手工点钞教学中,主要以适用实际工作为导向,以规范动作为基础,以强化训练为主线,力争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工作证明,手工点钞准确率越高、速度越快、适合工作需要越强的点钞方法越能被采纳。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手工点钞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手工点钞方法越趋向于单一化。常用的手工点钞方法有手持式单指单张点钞法;手持式双张、三张点钞法;手持式四指拨动点钞法。手按式单指单张点钞法;手按式双张、三张点钞法。但万变不离其中,都离不开指法、准确率和速度这三个基本环节,其中准确率尤为重要,如何突破计数关、保证点数准确、将是每个学生在学习点钞技能中面临的难点。针对教学难点,教师在点钞技巧的指导环节中,示范操作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采用哪种点钞方法,只要准确率高,速度快,节约时间的就能被采纳。如:收银台较高,点钞员以坐姿点钞会挡住顾客的视线,因此,需要采用站立手持式点钞法。

影响计数准确率的原因很多,其中学生在点数过程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容忽视,但是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所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手工点钞教学中,我模仿实践工作,拿出不同面额、凌乱不一的几把真钞,首先,我作点钞整个过程示范操作,包括拆把、挑净残钞或假钞、挑出不同面额的钞票分开放、持钞、清点记数、墩齐扎把、盖章等工序。在示范过程中,边讲边操作。让学生认真注意每一个环节,

第三篇:会计职业素养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会计专家讲座》公选课作业

本 科 课 程 论 文

课程名称:《会计专家讲座》(公选课)课程主讲人:David Yang教授/邹清莲处长

周冬阳部长/ 葛云教授

课程开设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会计学系

论文题目: 浅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系别:会计学系专业:会计学姓名:李小驹

学号:08103220

2二零零九年十二月

本科课程论文写作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本次所呈交的本科课程论文,是本人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如因抄袭造成的后果,本人愿意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2009年12月

浅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内容摘要】:在当今社会中,会计这门学科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也更显出它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时代里,掌握各种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更加要重视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也需要会计工作者的道德水平越来越高。每个会计人员都应该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内容(Content)含义(Meaning)作用(Effect)素质(quality)

为什么在当今社会里,需要这么强调道德问题?特别是出于会计工作领域的会计人员,他们需要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这到底有什么作用呢?首先,从几个方面探讨有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相关问题,包括: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内容及其作用。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二、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

1.1 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正确认识会计职业,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戒懒、戒惰、戒拖;热爱会计工作,敬重社会职业;安心工作,任劳任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切实对单位、对社会公众、对国家负责。

1.2 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搞虚假;保守秘密,不为利益所诱惑。

1.3 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廉洁,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

1.4 客观公正。要求会计人员端正态度,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1.5 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始终坚持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

1.6 提高技能。要求会计人员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勤学苦练,刻苦钻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向书本学、向社会学、向实际工作学,在学中思,在思中学,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1.7 参与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钻研相关业务,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积极参与管理。

1.8 强化服务。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摆正位置,文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三、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

1.1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规范的重要补充,其作用是其他会计法律制度所不能替代的。例如,会计法律只能对会计人员不得违法的行为

作出规定,不宜对他们如何爱岗敬业、提高技能、强化服务等提出具体要求,但是,如果会计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的热情和态度,没有必要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则很难保证会计信息达到真实、完整的法定要求。很显然,会计职业道德可以对此起很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1.2 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动机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会计行为是由内心信念来支配的,信念的善与恶将导致行为的是与非。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引导、规劝、约束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循职业道德要求,从而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1.3会计职业道德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从会计职业关系角度

讲,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如果会计职业者故意或非故意地提供了不充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会严重背离会计目标,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使服务对象的决策失误,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因此,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约束着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1.4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对会计职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做到爱岗敬业、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这不仅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会计职业者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可靠保证。倡导会计职业道德,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结合会计职业活动,引导会计职业者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有利于促进会计职业者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其次,就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的必要性及如何去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养加以探讨。

一、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必要性

1.1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会计人员提供不真实、不完善的会计信息,在账簿上做文章,不按规定设置账簿或设置多套账等等,这些都是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这些会计信息的“制作过程”无一不经会计人员之手。某些企业为了吸引客户,扩大业务,在开具发票时不遵守财务制度,不严格如实反映发生的经济业务,而按照采购人员的要求虚开发票,甚至在没有发生任何业务的情况下也给开具发票。这就导致大量假票据出现,会计人员根据这些不真实的原始发票进行业务处理,必然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进而影响决策者的决策。

1.2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与目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不相称。在前阶段,澄城县会计事务所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对全县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证进行了注册登记检查,共检查会计人员1373人次。首先在学历方面,研究生4人,本科生93人,二者总计约占总数的7%,大专学历451人,约占总数的32·8%,中专学历566人,约占总数的41·2%,高中学历以下有253人,约占总数的18·4%。比较之下中专类及中专以下会计人员明显偏多,中专以上偏少,两者形成显明对比反映出我县会计人员总体学历水平偏低的现象。其次,在会计职称方面,注册会计师7

人,高级会计师4人,中级会计师职称95人,初级会计师职称284人,全县拥有职称的会计人员尚不够400人,仅占会计人员总数的29·1%,明显偏少,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1.3会计执业保护不善。会计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已有多年,但在检查中,仍有一些无证,低学历人员占着岗位,其中缺乏财经政策和财会知识之人大有人在,严重弱化了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途径

1.1树立创新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知识经济引起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对会计系统的许多方面产生影响,会计的基本假设有了变化,会计核算的重心发生转移,会计计量模式得以改进等等,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同时也需要他们具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需要他们具有创新思维来适应环境,适应潮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淘汰速度加快,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受一次性教育就一劳永逸的事情。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和国民的共同目标,也是会计人员必须坚持的,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工作的需要。“活到老,学到老”虽是一句俗语,可是伴随着知识有效期的缩短,自学校毕业后若不继续汲取新知,则在校所学知识将很快成为过时,或者知识根本就不够用。知识的提升量与资讯化密切相关,知识的增加量与时间呈反比,即知识增加的时间缩短,但量却呈几何级数增加。因此,终身学习确有其实质上的必要,欲适应未来的会计工作,终身学习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1.2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意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公民道德规范在会计职业行为和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业务能力、道德自律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品质能力,要把诚信放在首位,把它当成人生的一种追求,以诚信为做人标准,一名优秀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一流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流的职业道德水平,严格规范会计行为,就是要求会计人员严格履行法定的职责,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也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有力保障。无论何时,高水准的职业道德是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失去它就无从谈起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信息。即会计工作的合法性,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因此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对照会计法规,知法守法廉洁自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决定财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热爱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岗位,把工作视为自身的一种需要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在处理会计业务时,心无杂念,依法办事。

1.3加强后续教育,不断增加新知识。所谓后续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后续教育与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有着必然的联系,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后续教育是不可避免的。针对当前会计队伍现状,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曾指出:一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三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强制性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1.4加强高层次学历教育。迎着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春风,全社会的目光

都聚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人才基础和知识基础。毋庸置疑,高等会计教育的水平决定着会计队伍的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又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据我们调查的结果可看出,我县会计队伍中大专及大专以上的人才偏少,那么应加强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教育。利用原有的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澄城函授站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澄城教学点为依托,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并在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利用启发式的提问、研讨式的教学、论文写作、模拟试验、案例教学以及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积极、科学地去思维、去探索,使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变成自己的东西,使参加学习者获得能够受益终生的工作能力和学习方法。使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及知识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为做好新时期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会计人员都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这样,会计工作才会更加规范,保证会计工作质量,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会计法的实施才更加的顺利,整个会计行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前进!

【参考文献】:

1、斯惠文。浅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J].辽宁教育会计通讯。

2、《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第三版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 中

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8月

3、

第四篇:实事求是方法内容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实事求是方法内容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5 级经济管理班 黄圣翔 学号***5

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建国以来,中国取得的一切举世瞩目成就,无论是理论上的重大发展、政策上的成功调整、还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取中得的巨大成绩,无一不是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的结果。

因此,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实事求是方法内容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事求是方法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三方面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我党确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指导全党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即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不能脱离这个实际,都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反 对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两种错误的思想,反对将主观和客观相分裂,将认识和实践相分离的言论。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把现象当作人们的向导,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出事物的本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关键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既要吃透理论,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搞清实际,把对中国国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认识,并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人民群众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体,所以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因此中国共产党把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作为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这既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也体现了完成党的各项任务与实现人民群众最大利益的统一。

3、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核心。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是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这一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当原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同新的实践产生矛盾的时候,就不能以原有的理论中某些结论来裁剪新的实践,而应该由实践来赋予原有理论以新的内容,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动理论的发展。

二、实事求是方法的发展历程

任何一项理论成果都是经过时间的考验,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而来的,实事求是方法的形成也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结合中国实际,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又加上了“解放思想”,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十六大又强调了“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第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反对主观主义,尤其是反对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出发,第一次阐述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抗日战争前期,他先后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为为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提供理论武器,并向全党提出解决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学习方法的任务。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在研究党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整顿党风、学风、文风,以解决全党的思想路线问题,使全党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和思想方法。中共七大和《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全党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完善和发展。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最早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两个凡是”。他支持并领导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之后,邓小平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强调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做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实事求是思想的一次飞跃。

第三,新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继承和深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根据新的实践赋予党的思想路线新的内涵。他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体现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品格,是我们党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法宝,是党的生命线。

新的历史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思想和创新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前进的历史时期,也是我们党取得坚持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宝贵经验的重要时代。

三、实事求是在实践中的应用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实践作为检验路线、方针、政策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在学习当中,实事求是可以帮助我们制定长远的目标,正确的认识自我,最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目的,除了学习,还要经常参加社会活动,以助于我们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绝不沉迷网游、赌博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没有正确的认识自我,人生没有目标,随波逐流。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计划,积极探索,用于创新,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充满诱惑的现实社会,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被各种利益、欲望冲昏了头脑,要努力改正自身的缺点,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注意工作方法,而不要浮在上空、脱离人群,要接受别人的批评,勇于自我批评,而不能夸夸其谈、哗众取宠。

在工作方面,我们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不好高骛远,不把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不满于现状,在各个岗位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应当正确的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状况,提前做好准备,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处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浅谈我国刑讯逼供的立法缺陷及完善措施

浅谈我国刑讯逼供的立法缺陷及完善措施

201203170495罗红艳指导老师:林少东

【摘要】刑讯逼供行为不仅影响了司法工作程序的正常进行,而且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在法治不断健全的今天,保障人权这一理念不断深入到具体的法律法规中,而刑讯逼供行为严重侵犯了人权,人们从理念到立法上都认为它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当予以禁止。目前该行为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遏制,但是,少数司法工作人员由于受到“口供是证据之王”观念的影响,在审讯中运用法律禁止的体罚或变相体罚手段来逼取口供。本文主要探讨刑讯逼供立法的缺陷问题,最终给出解决对策,希望对完善我国的刑讯逼供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刑讯逼供;立法缺陷;完善对策

一、引言

刑讯逼供行为古已有之,从中国早期的刑讯合法,到近代人权运动的开始、保障人权意识的萌发,使得针对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提升到了立法的高度。在国际上有著名的《联合国反酷刑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我国《刑法》

[1]和《刑事诉讼法中》都规定了不得进行刑讯逼供和对实施刑讯逼供的犯罪人的刑事处罚。

但是,近年来,发生的种种关于刑讯逼供的恶性刑事案,如杜培武案、赵作海案、佘祥林案都说明了刑讯逼供罪在我国刑事案件侦查中具有广泛的存在土壤和适用空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广大司法工作人员没有将无罪推定的思想深入贯彻于刑事案件办案的过程中,同时也与我国现行刑法对于刑讯逼供罪规定的不合理和处罚力度低有直接原因。本文拟从刑讯逼供罪的实质的规范保护目的入手,采取概念解析为定性,法益侵害为定量的方式展开分析刑讯逼供罪规定的应然状态。

二、刑讯逼供罪的概念及立法特点

(一)刑讯逼供罪的内涵

从概念的角度分析,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供述的行为。从刑法概念的角度分析刑讯逼供罪的概念,有必要先厘清什么是刑讯逼供。刑是指对犯罪对象进行肉刑或者变相肉刑的行为,这里的肉刑并不是指中国古代法律史当中的刑罚的种类,而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为了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对犯罪嫌疑人或被

①告人进行的人身性惩罚,更多指向暂时性的体罚,而不具有永久性惩治犯罪的作用。刑罚

之刑重在惩治犯罪,而刑讯之刑重在针对人身。讯是指讯问、审讯,这是刑事诉讼不可缺少的过程,特别是在调查案件事实、获取相关证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逼是指强迫、威

[2]胁,目的是获得口供。供是指口供、供述,多指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有罪供述包括自

己供述自己有罪和自己供述他人有罪,后者具体包括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人供述同案犯有罪和在某些案件中存在案外人“顶包”(常见的如交通肇事案件)供述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有罪。刑、讯、逼、供四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手段目的关系,正常的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仅涉及讯和供,不涉及刑和逼。在刑讯逼供中,刑作为讯的一种手段,达到了逼迫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供述的程度,目的是为了获得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供述。较之一

般的讯问相比,刑讯逼供具有以下的特征:其一,讯问手段的暴力性;其二,犯罪嫌疑人和

②被告人供述的被动性;其三,获取供述的不稳定性。

(二)刑讯逼供罪的立法特点

1、犯罪主体特殊性

行为主体,是刑法规定的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刑讯逼供罪法条表述中明确规定了本罪的犯罪主体只包括司法工作人员。我国现行《刑法》第九十四条规定什么是司法工作人员。详言之,侦查是指对犯罪的侦查,负有侦察职责的主体有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军队保卫部门、监狱犯罪侦查部门和海关缉私部门。

检察权在我国的定位主要包括法律监督和参与刑事诉讼,依据刑讯逼供罪自身的要求,检察职责应仅指和刑事诉讼过程相关的职责,负有检察职责的主体有检察机关内部的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出庭支持公诉等部门。审判是指对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的司法活动,在我国负有审判职责的部门是人民法院审判法庭。本罪中要求的监管,是指与刑事犯罪有关的、针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服刑人员在人身自由方面的监督和管理,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有看守所、拘留所、拘役所、监狱和社区矫正执行机关。另外,劳动教养部门隶属于公安机关,其也属于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

2、犯罪对象特定性

犯罪对象也叫行为对象,一般是指实行行为所作用的物、人与组织(机构)。根据刑法关于刑讯逼供罪的规定,本罪的犯罪对象就是指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依据我国《刑事诉讼

③法》的相关规定,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在不同诉讼阶段的不同称谓。在侦查和审查起诉

阶段称为犯罪嫌疑人,这与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相匹配;在审判阶段称为被告人。

3、行为方式概括性

与故意杀人罪不同,刑讯逼供罪不是简单罪状,但是相对于典型的叙明罪状,本罪的规定又显得十分简单。依法条规定,刑讯逼供罪的行为方式就是刑讯逼供,与罪名本身相同。这样的规定势必导致法条本身对于行为方式规定的概括。在学理上,通说认为本罪的行为方式包括肉刑和变相肉刑。在实践中,相关的司法解释从立案标准的角度,通过列举诸如殴打、捆绑、使用械具和较长时间冻、饿、晒、烤等手段,显然,前者对应学理上的肉刑,后者对

[3]应学理上的变相肉刑。

4、犯罪目的唯一性

目的(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主观上通过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不限于法益侵害结果,包括犯罪行为所形成的状态等),即是以观念形态预先存在于犯罪人大脑中的犯罪行为所预期达到的结果。特定的目的,不是指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而是故意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之外的,对某种结果、利益、状态、行为等的内在意向;它是比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更为复杂、深远的心理态度;其内容也不一定是观念上的危害结果。

从刑讯逼供罪的法条表述可以分析得知,本罪的犯罪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口供,这里的口供包括有罪的口供和无罪的口供、最轻的口供和罪重的口供、关于自己的口供和关于他人的口供。而实践中特定的犯罪动机也是刑讯逼供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诱因。动机(犯罪动机),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故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说明实施犯罪行为对行为人的心理愿望具有什么意义。产生犯罪动机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为人内在的[4]需要和愿望;二是外界的诱因与刺激。本罪的犯罪动机就是为了追求尽早破案,正确破案。

如果行为人主观上追求的与破获案件没有关系,或者基于其他原因意欲使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口供与自己设想的案情走向一致,而明知自己对于案件走向的判断是错误的或者可能是错误的而仍然进行刑讯逼供,则不构成本罪。

三、现行立法规定的缺陷

(一)犯罪主体范围规定不准确

刑讯逼供中的“供述”,是指对案件确定产生影响的证据的一种,证据存在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之中,可以说,在审判之前的任何针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诉讼活动,包括侦查、讯问犯罪嫌疑人、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检察官提审犯罪嫌疑人等,都是为了获得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证据,以便接下来的刑事诉讼程序顺利进行。被告人有罪证据确实充分、犯罪事实清楚的,依法提起公诉。反之,有罪证据达不到证据该条规定的标准的,则不能够提起公④诉。所以,“刑讯”的行为是为了取得“供述”,确切的说是为了取得证据,那么“刑讯”的阶段就应当存在于法院对案件进行终审判决之前。在判决发生效力后以及刑罚执行阶段则不存在“刑讯”的可能,因此,负有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中,监狱的监管工作人员、拘役所的监管工作人员、以及在看守所内对执行余刑不足一年的被监管人进行监管的工作人员以及社区矫正的监管人员就不属于刑讯逼供罪的主体。

(二)犯罪对象过于局限

依据《刑法》的规定,本罪的犯罪对象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划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标准时诉讼阶段的不同。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规定,刑事案件立案之前叫做嫌疑对象,而立案之后叫做犯罪嫌疑人。实际上,我国现行的刑事案件侦查过程是一种将普通人转变为嫌疑对象,再由嫌疑对象转变成犯罪嫌疑人的过程。这种转变的标准不是由案件有罪证据的质和量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侦查机关相应的侦查程序以及对行为人采取的有关刑事诉讼保障措施的不同来决定的。简而言之,只有刑事案件立案之后或者对行为人采取强制措施之后,行为人才转变为犯罪嫌疑人,否则,行为

[5]人的身份只能是嫌疑对象。

既然《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已经明确规定了什么是犯罪嫌疑人,那么就不能将犯罪嫌疑人解释为包括嫌疑对象。但是实践中经常发生侦查机关为了保证刑事案件的结案率,采取“不破不立”的办案方式。详言之,只有将已经发生的刑事案件侦破之后才进行立案,补充相关的侦查手续。这样的情况导致事实上已经是犯罪嫌疑人的人履行着犯罪嫌疑人的“义务”,而实际上得不到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不能享受犯罪嫌疑人应有的权利,在身份上依然是嫌疑对象。

(三)主观上罪过形式不清

由于我国刑讯逼供罪采用了转化犯的立法模式,但是又没有明确规定转化犯的罪过形式,导致实践中有关刑讯实施人以非故意的心态导致被刑讯人死亡时,不能合理的对刑讯实施人定罪量刑,以至于出现定罪混乱的局面。本部分拟从现行《刑法》规定入手,以定性分析和法定刑均衡为视角,为刑讯逼供罪转化犯的罪过形式做出具体的厘定。

司法实践中,对于刑讯逼供罪转化犯的主观罪过形式,通常有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刑讯实施人对于被刑讯人的“伤残、死亡”结果只能是故意的主观心态,只有在故意的情况下才构成本罪中转化犯的规定,构成故意杀人罪。从刑讯逼供罪的犯罪行为进程上看,先是刑讯实施人对被刑讯人实施刑讯行为,而后发生被刑讯人“伤残、死亡”的结果,将这

⑥种刑讯的行为和发生的结果结合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但是,从转化犯的本

质上说,是因为行为人实施犯罪的所有构成要件符合了转化后的犯罪的规定,实现了构成要件的该当,因此可以转化为另外的罪。转化犯不同于结果加重犯,其二者最大的不同是犯罪的实质构成要件是否发生了本质性偏移。

四、我国刑讯逼供罪的立法完善

(一)重置刑讯逼供罪犯罪主体的范围

刑讯逼供罪的本质是以刑讯的方式逼取口供。能否构成本罪的主体不在于本身是否具备某种身份,而在于是否拥有行使某种职权的现实(这种拥有包括长期拥有和暂时拥有)。这里所说的职权,应当包括调查、侦查和检察三种。所谓调查,是指与刑事案件可能相关的但又不直接属于调查刑事案件的范畴,主要包括,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对治安案件的调查,纪检部门对涉嫌违纪的党员的调查,而不是指泛泛意义上的调查。之所以这样框定调查的范围,是因为治安案件和纪检部门调查的案件,通常能够转化为刑事案件,并且这种调查的形式也主要是有权机关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讯问,获得口供。所谓侦查,专指刑事案件的侦查,讯问

[6]是侦查手段的一种。所谓检察,专指检察机关在移送审查起诉的阶段对被告人进行的讯问。

以此来看,负责审判工作的法官和负责监管工作的执行机关工作人员本身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法官在庭审中可以讯问被告人,但不存在法庭上发生刑讯逼供的可能。刑罚执行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监管活动中不涉及讯问被监管人,但是当在执行机关中发生新的刑事案件时,执行机关的侦查部门介入调查新的刑事案件,此时侦查人员具有了侦查的职权,可能成立刑讯逼供罪。综上,本罪中的职责,是以讯问权为基础的,以直接涉及刑事案件或者与刑事案件有关的程序为载体的,不以工作人员自身身份为限制的特定的职责。

(二)扩大刑讯逼供罪犯罪对象的范围

刑讯逼供罪作为犯罪主体与犯罪对象特定的犯罪,犯罪主体和对象通常对应出现,犯罪

[7]主体范围的调整必然导致犯罪对象范围的变化。以讯问权为基础的职责对应着被讯问人理

应成为本罪的犯罪对象。具体来说就是本罪的对象不仅包括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而且包括治安案件中的被讯问人和被纪检部门调查的人。综上,一切被讯问的、与刑事案件调查直接有关或者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都是本罪的犯罪对象。

(三)增加结果加重犯的规定

依照现行刑法对刑讯逼供罪的规定,除本罪的有一档法定刑之外,直接规定了有关转化犯的规定。转化犯在本罪中缘何规定不合理,在前文立法缺陷的部分已经详尽述。但是,不合理不代表一定取消转化犯的规定,可以通过细化行为类型,辅之以结果加重犯的有关规定,[8]实现刑讯逼供罪到转化的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的合理过渡。刑讯逼供罪中转化犯的规定

与虐待被监管人罪相比,最大的缺陷就是刑讯逼供罪的一档较低的法定刑直接转化为较重的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犯罪显得法定刑跨度大,更重要的是没有结合到行为人转化前后故意的内容以及相对于出现的重结果的具体罪过心态。在刑讯逼供罪基本犯与转化犯之间加入结果加重犯的规定,既可以弥补法定刑之跳跃,又可以实现依据不同行为类型及主观心态,定不同的罪量不同的刑的具体定罪量刑。所以,本罪之中加入结果加重犯的规定,主要在于刑讯实施人过失的导致被刑讯人重伤、死亡的时候,可以按照结果加重犯处理,实现法定刑升格;在刑讯实施者故意伤害或者杀害被刑讯时,转化为相应的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这样设置了结果加重犯的规定,就不必再运用想象竞合的理论来提高本罪的打击力度,使得本罪定罪量刑结论更加合理。

(四)刑讯逼供罪法条设计

刑讯逼供罪刑法第247条行使讯问职权的人员,对被讯问人实行刑讯逼供,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前款罪,致使被刑讯人重伤、死亡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伤害被讯问人导致重伤或者故意杀害被刑讯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结论

遏制刑讯逼供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某一立法的完善很难凑效,我们应当加强对诉讼法机制进行改善,本着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路,对侦查权进行良好、有效的控制,构建遏制刑讯逼供的诉讼法律机制。同时还应该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在人身权利受到刑讯逼供行为侵害时,能够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还应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办案能力,在查办案件时增添更多的技巧性,而不是靠鲁莽、暴力的手段,知法犯法,避免逼供行为的发生。

注释:

① 肖中华著.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132.② 曲新久著.刑法的精神与范畴[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1-22.③ 杜文俊.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的规定应属法律拟制[J].河南社会科学.2011(06):8-11.④ 莫洪宪,刘夏.刑讯逼供罪转化犯问题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0(04):31-32.⑤ 张永红.概括故意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8(01):14-16.⑥ 利子平,詹红星.“转化型故意杀人罪”立论之质疑[J].法学.2006(05):33-34.参考文献

[1] 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7-19.

[2] 初炳东.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定罪及证明责任[J].法学论坛.2005(01):4.

[3] 薛进展.转化犯基本问题新论[J].法学.2004(10):13.

[4] 杨小宁.试论对刑讯逼供的检察监督机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04):23-24.

[5] 田杜国.法社会学视角下的刑讯逼供[J].学术探索.2011(06):133.[6] 万毅.论“刑讯逼供”的解释与认定——以“两个《证据规定》”的适用为中心[J].现代法学.2011(03):78-82.[7] 周凤婷.“刑讯逼供”的系统分析与控制[J].政法论坛.2011(05):54-55.[8] 刘昂.遏制理论视野下的刑讯逼供成因及对策[J].法学杂志.2010(11):19-21.

下载谈定期金在实践中的应用及立法缺陷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定期金在实践中的应用及立法缺陷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农业家庭经营的缺陷及创新

    谈农业家庭经营的缺陷及创新 【摘 要】本文主要对农业家庭经营的缺陷及创新形式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农业;家庭经营;缺陷;创新 目前,中国的农业家庭经营,有一个与世界发达国家......

    浅谈大型水电站设备定期维护及缺陷管理

    浅谈大型水电站设备定期维护及缺陷管理张建伟刘发展(刘家峡水电厂,甘肃 永靖 ,731600)[摘要] 大型、特别是特大型水电站是重要的民用战略设施,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

    谈双层油罐的应用及施工管理论文

    摘要:加油站储油罐渗漏不仅会造成加油站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严重情况下还会发生爆炸事故,给加油站及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构成了严重威胁。现阶段国内多数加油站都是采用......

    及完善论民行检察监督制度的立法缺陷范文

    论民行检察监督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刘利宁近年来,全国法院审结的各类案件中,民事行政案件占90%左右。广大群众对裁判不公的反映,也主要集中在民事行政诉讼领域。每年“两会......

    医院电话回访分析论文谈医院电话回访工作的应用及体会

    医院电话回访分析论文/谈医院电话回访工作的应用及体会 摘要:随着医院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选择医院就医,就象购买商品一样,不仅要求产品质量有保证,更要求有完善的售后服务。医护......

    金美育幼儿园入园及定期健康检查制度(5篇)

    金美育幼儿园入园及定期健康检查制度 一、 新入园幼儿的健康检查 1、 幼儿在入园前必须到当地妇幼保健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全身体格检查,经检查合格后......

    谈婚姻家庭立法在赔偿方面不足及完善措施

    谈婚姻家庭立法在赔偿方面不足及完善措施发布日期:2010-10-08文章来源:互联网摘要:我国的离婚精神损失赔偿制度在立法上仍然有一些不足,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离婚精神损失赔......

    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犯罪主体的立法缺陷及完善(5篇范例)

    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犯罪主体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设立了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该罪名源于《关于惩治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第九条规定的商业受贿罪。仅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