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农业家庭经营的缺陷及创新
谈农业家庭经营的缺陷及创新
【摘 要】本文主要对农业家庭经营的缺陷及创新形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业;家庭经营;缺陷;创新
目前,中国的农业家庭经营,有一个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农业家庭经营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是一个小农经营。农户投资能力不强,农业经营规模小,对利润获取的手段和操作模式基本上是为适应自身经济。对于广大农民,“自给性消费和商品粮生产”同样重要。一般来说,农业家庭经营是远离企业文化,农民与控制市场农业的“企业家”,不可同日而语。
一、农业家庭经营规模小
1.农业机械现代化技术受到农业家庭规模小、劳动力价格低及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人力和畜力技术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在一个小范围,小规模的土地,人均耕地少。同时,农业劳动力的价格是很低的。因此,在一些人类和畜力能够胜任的地方,农业机械的使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现代农业技术,或因家庭的资金不足,或由于新技术应用的知识储备不足,或由于信息等原因,限制了它的应用。
2.家庭内部积累能力弱,难以获得金融支持,科技含量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不利于发展
因为规模小,农业收益较低,在家庭中是非常有限的,相当一部分农行家庭积累的资金用于建造住房,因此,可用于农业的扩张的资金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由于农户受到家庭经营规模小的限制,家庭可以用来作为抵押品的资产、商业水平低,现金流量低,因此也不能够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在家庭经济困难,难以发展技术含量高,不利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生产技术。
3.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产量低,因此很难使农民收入增加
当前,农产品在中国家庭中的管理成本高。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家庭经营的小规模。由于劳动力及设备的使用与家庭经营规模小,固定成本是每单位产品的改进。现阶段,中国的农产品,农产品价格与发达国家相比,价格虽然高出30%~40%,但由于我国农产品成本单位产品是高的,因此,利润仍是非常低的,损失更严重。同时,由于农户规模小,导致产量低,农业总收入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家庭收入改善困难。
二、农业家庭经营形式的创新
1.发展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是指大的规模,家族企业。大致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现状,个体农民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意味着其他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向个别农户。其过程是:在转型过程中,一部分农民从事非农职业和退出土地管理,这部分土地,在特别处理,如果不根据人均分配或家庭承包等方法,采取平均分配,但农民具有较高优先承包的方法,那么个体农民,扩大了土地经营规模,但其需要大量的时间。假如农业人口相对稳定,也可以通过对租赁市场、土地管理,实现管理的重点放在家庭,即一部分农民将土地经营权转租给其他农民。它的发生可能的条件是:出租户或缺乏劳动,或缺乏资金、技术、管理效率不高。但是有一个问题:农民生存权、土地经营权以及农民的劳动权,并租用土地管理的出租权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管理土地租赁权后,如何获得正确的劳动成为了土地的租赁市场的重点。“分包”的实践是指先租租来的人,然后由出租人反包给租出者,这可以解决产品间的矛盾。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在合同中明确表明。
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公司为“龙头”,生产,加工,销和工业、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一体化农业。一般的属性是紧密相连的,或松散的购销合同为纽带。一是土地成为公司的生产基地,并根据与种植要求按公司的业务进行种植;二是公司通常安排财政支出以及技术指导,一些家庭生产活动,统一收购产品、销售和加工的龙头企业。形式上虽然仍然是分散的家庭承包制,但家族企业已被列入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统一。
3.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经营
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应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原则的前提下,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运行和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借鉴市场经济与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做法,自愿成立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自治和民主管理为主要原则,银行自由进入和退出,农民支付一定数额的股票。中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决定性的因素是交易,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市场成员基本的服务。由于中国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是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是为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提供服务为目的的。但对其他合作经济组织和非组织成员进行交易时,往往追求最大利润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的盈余,除留公共积累的一小部分外,大部分根据成员和交易量的合作比例返还给社员。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导人,由全体社员通过民主选举。通过对一人一成员投票选举。因此,从本质上说,中国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类介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准企业组织。
参考文献:
[1]付飞翔.创新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未来选择:家庭农场[J].农村经济,2013(07)
[2]黄利民,张安录,刘成武.耕地撂荒及其定量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8(03)
第二篇:农地制度创新与家庭经营
农地制度创新与家庭经营
“三农”宏观政策如果没有微观改革的配套将很难长久发挥作用,从而影响“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根源于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设计和安排中的矛盾,现在到了该对其进行反思和改造的时候了。
农地制度的现实困难
首先,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需要继续完善。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牛若峰认为,这项改革没有解决土地所有权问题,集体所有的法律规定含混不清;没有把土地所有权和农户宅基地所有权归还农民;没有给予农民以长期永久经营使用权和土地处置权,承包农户只是半自主的经营主体;另外没有将农村集体组织改造为名正言顺的合作经济组织如土地合作社。我们还应该看到农民组织和农村治理结构严重滞后与家庭承包经济制度不配套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家庭经营是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生产经营制度的根本性改革,而农民组织和农村治理结构仍然沿袭了人民公社三级体制,公社体制的“遗留”与家庭经营的经济制度的磨擦是现实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根源。
其次,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没有真正形成。我们认为,当前农村许多地方,集体经济已成为空壳,事实上只剩下农户 家庭经营这一个层次;在一些地方,仅有的集体经济不是集中在为农户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领域,而是集中一部分土地和资产由少数人承包经营,以此作为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和农户经营“两张皮”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重建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势在必行。
再次,农村土地产权结构导致当前农村愈演愈烈的土地矛盾和纠纷。近几年,我们对国内近20多个省的农村问卷和实地调查表明,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设计和安排中有两大矛盾无法解决:其一,在集体内部,成员边界不稳定,而且新增成员具有“天赋资源权”和法定的“公开、公平、公正”承包权,因此“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与“承包土地关系变更”的矛盾始终存在。现代化过程实际上也是农业资源转移的过程,与农地、农民增减变化相伴随,必然不断改变人地关系,“稳定”与“变更”之间的冲突始终不可避免;其二,集体成员“共同共有”的制度设计,无法屏蔽其他利益主体的侵害,致使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极其弱小,这恰巧给一些地方无度征用土地的乡村干部乘机攫取土地资源配置权留下了空档。
削弱农地制度的几大因素
一、农民承包土地承担了太多的功能,已不堪重负。在经济意义上,承包土地是集体成员平等获取生产资料和社 会保障的权利;在政治意义上,承包土地是农民获得民主权利的基础;在社会意义上,承包土地还担负着稳定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作用。因此承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将提高农民的社会归属感并有利于稳定。
二、目前农村面临前所未有的土地调整压力。集体土地总量减少的过程,也是农民承包土地调整的过程;在农村,“赋予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的政策、法律精神远没有落实,农民土地权利事实上“短期而不稳定”。
三、第二轮土地承包制度的现实安排与成文制度有较大偏差。乡村干部随意变更承包合同、调整或收回农民的承包地、干涉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等现象屡有发生。时至今日,仍然有一部分地方没有完成二轮承包任务。
四、农村土地大量转移诱致农村生产关系变化,可能导致家庭经营制度逐步解体。根据我们的调查判断:农业内部的土地流转表现出向本地种植养殖业大户、非农村住户等三种主体迅速集中的趋势;农地资源向非农用途大量转移,“国家建设”、“园区开发”、“乡村集体圈占”三分天下;与此相对应,农地资源转移正在悄悄改变农村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首先,土地规模流转引致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不断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可能被企业化农场和公司所取代;其次,承包农户在享有流转土地的补偿收益以外,其他土地权利在事实上将让渡给经营者。转入土地的大户和外来资本将控制 村社的基本生产资料,进而左右村社“民主政治”,从而打破传统的以地缘、血缘为纽带的村社稳定结构;再次,无地、失地农民如果不能顺利转移到非农产业或城镇,他们的身份将转化为大户和外来资本的“雇工”或者“新佃农”。
改革建议
我们认为,用农民集体成员“按份共有”的实现形式,改造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使其所有权主体具体化、人格化。这样做,可以减少土地私有化对农村经济社会的震荡,同时,土地产权清晰,长期归属于承包农户,能够化解当前矛盾而又比较稳妥。
因此建议:
--以“起点公平”的原则和真正“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照一定时限的集体成员人口平均分配承包土地。
--把“30年不变”拓展为“长期不变”,实行承包农户“永佃”;同时,严格实行“生不增、死不减”政策和“不得调整土地”的法律规定,切断新增人口与土地的联系。
--用相关法律将农民“长期不变的土地使用权”界定和规范为“农民私有财产权”,纳入私有财产保护范畴,从根本上屏蔽外来侵权。
第三篇:谈创新
谈创新
现在的学校写作文要同学们创新,是的,懂得创新是一件好事,现在的社会的的确确需要创新,因为这样,社会才能有进步嘛!
可是,有的学校嘴上说要创新,但给同学们出的作文题目却是老得不能再老了。比如说,给初一的学生出个题目叫《我最好的朋友》,要求是要创新,语言生动,字数在600字左右,等等。这么老套的题目怎样创新呢,不按要求做就得不到高分,叫我们中学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呀,咳!
我觉得,要我们的作文写得有新颖,学校出提就应该出题出得新颖一些才可以嘛,太老套的题目叫人创新不起来呀,现在的中学生作文书上好象没有写这么老套的题目了。创新,创新,作文要创新,首先题目要创新呀,试问题目太老,有几个人能做到创新?
第四篇:邮政储蓄银行的内在缺陷及改革创新
邮政储蓄银行的内在缺陷及改革创新
摘要:邮政储蓄银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市场定位不准确、人力资源匮乏、软硬件设施不齐全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其尚存的内在缺陷,邮政储蓄银行应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内部管理的独立性;完善经营目标,大力开发城市市场,积极推广中间业务;整合人力资源,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基础建设,推进邮储银行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邮政储蓄银行;邮政金融;改革;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6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1)05-0035-03
邮政储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于2007年3月20日正式成立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以下简称为“邮储银行”),成为我国继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后的第五大商业银行。近几年来,邮储银行取得了较大发展,截至2010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共有营业网点近4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多个,其本外币存款余额规模位列全国第五,储蓄市场占有率超过10%,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接近4亿户,邮储银行的快速发展对中国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邮储银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市场定位不准确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在深入分析邮储银行内在缺陷的基础上,探讨相应的改进措施和策略。
邮储银行的内在缺陷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邮储银行是由中国邮政集团根据《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以全额出资的方式组建的,其在人力、财物等各方面都难免与邮政机构有相当密切的联系,从而导致独立性不足。邮储银行没有完全从原有邮政网点撤出,部分新设机构也连在一起,个别基层网点甚http:///至还存在邮政和邮政储蓄混岗操作的情况。此外,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对机构管理权、归属权的划分明显偏向邮政企业。邮储银行尽管已经组建完毕,但其管理体制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沿用的仍是“上级邮储部门指导、地方邮政块块负责”的管理模式。邮政企业对重大业务事项擅自行动,不履行必要的报备手续,二类支行、代理网点邮政储蓄从业人员调整、轮岗、辞职等,邮政企业甚至存在不告知邮储银行的情况。按照职责分工,在现实的业务监督、检查和稽核工作中,邮储银行只能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而不能独立做出处置意见和整改措施,而邮政企业也没有明确的部门负责隐患整改处罚的落实。
因而,邮储银行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其对邮政的过分依赖,加之邮政集团在权力划分上的倾斜,以致邮储银行的内部管理和控http:///yylwjg/制能力相对薄弱。市场定位不准确受原有体制的影响,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储汇局”的模式上,业务上倾向于只存不贷,导致邮储银行缺乏应有的营销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过于依赖上级指示和要求,不能放眼市场管理和整个银行的经营,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对具体业务状况了解不透,主动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使得经营处于被动状态,不能迅速转变到新型银行业务的管理和经营上来。邮储银行成立之初的市场定位主要是面向“三农”,重点是在农村地区开展零售业务,这样定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其竞争力远远低于其他四大商业银行,选择农村地区作为自己的市场定位,可以有效地避免在最初的阶段以不成熟的姿态应对激烈的商业竞争。
第五篇:农业呼唤创新
农业项目呼唤创新
谈起创新,许多农民都认为这只是企业、科研机构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联。其实不然,纵观许多先富起来的农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创新的思维,包括观念的创新、品种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等等。
以福建省永定县招宝生态农庄为例,该公司从23年前的10个野鸡蛋起家,发展成为集珍禽、野猪、野兔养殖、乡村旅游、产品深加工为一体,占地几百亩,年产值千万元的全国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该公司董事长蓝招衍在介绍成功秘诀时,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创新”,对于“创新”,他有着切身体会。养殖品种从最初单一的野鸡,逐步增加了绿壳蛋鸡、贵妃鸡、野猪、野兔、白鹜鸭、竹鼠等新品种,从单纯的养殖业发展到养殖与种埴台湾大青枣、美国树莓、招宝葛根、食用仙人掌等为一体的种养结合模式,同时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如珍禽标本、野猪肉、山鸡肉等,并在实践中独创了养殖——沼气——种植——特色餐饮——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纵观招宝生态农庄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改变观念的过程,是一个品种、技术、管理、市场创新的过程。时下的市场经济,年年翻看“老黄历”显然不行,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更新观念、优化品种结构,吸取新技术、新方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必须要有超前的意识,有“敢为天下先”、“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