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孔子和孟子的语录
孔子和孟子都是我们古代伟大的思想教育家、文学家,他们所留下来的种种文化,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有关孔子和孟子的语录,欢迎阅读参考!
孔子经典语录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孔子曰: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5、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2、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4、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1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6、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17、执子之手,将子拖走。子说不走,好吧,关门放狗。
1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9、孔子曰:打架用砖乎!不亦乱乎!照头乎!乎不死,再乎!
20、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1、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3、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24、孔子曰:“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孟子曰:“孔子说的对!”
25、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孟子的经典语录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2、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贪杀人,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
3、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氵孛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6、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8、惟有贤者然後乃得乐此耳。谓修尧舜之道,国家安宁,故得有此以为乐也。不贤之人,亡国破家,虽有此,亦为人所夺,故不得以为乐也。
9、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10、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11、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12、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13、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14、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15、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16、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17、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8、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言必杀夺。
19、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0、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2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22、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23、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国必危乱丧亡矣。
24、其进锐者,其退速。
25、始作俑者,其无後乎。
孔孟个性的故事
“读孔子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这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对两位先贤的评价。在他看来,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则个性张扬。那么,历史上的孔子和孟子是怎样的人呢?
孔子小时候家里比较穷,他孔子做过吹鼓手,孔子也放过牛羊。小孔丘刻苦读书、自学成才,养成了谦虚好学的品德。他向别人请教时总是恭恭敬敬。成为人人尊崇的学者后,门下弟子三千,他也将这种谦逊的习惯保持了下来。孔子他不仅学识渊博,胸襟也十分开阔,而且为人宽容大度。有次在郑国,有人把他形容成“丧家之狗”,孔子他也不生气,一笑置之。
可别以为孔子只是一味宽容,没有脾气。在学习上,孔子和现在的老师一样,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允许他们有丝毫懈怠。有一次,有位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发现后十分生气,当众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对于宽厚的孔子来说,这已经是很严厉的批评了。所以,孔子敦厚,却不是没有原则。
查一下,看看“朽木不可雕也”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可别学宰予,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啊!
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呢?
与宽厚谦恭的孔子相比,孟子的个性更为鲜明。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据传,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当时,各地诸侯为争夺土地连年征战,百姓们流离失所。在这样的乱世,孟子以天下为己任,游历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面对君王时,孟子总是快言快语,从不卑躬屈膝。齐宣王曾经问他亲贵大臣应做的本分,孟子回答说:“如果国君犯了大错,臣子就应该反复劝谏;如果反复劝说了不听,臣子就可以废掉他另立新君。”齐宣王听了,脸色都变了。这样尖锐的话,没有非凡胆识与魄力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说出口的。
孟子曾豪迈地说:“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第二篇:孔子和孟子论文
孔子和孟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孔子和孟子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孔子和孟子论文一
春秋战国,战火纷飞,狼烟四起。社会形态上,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社会的雏形开始形成。而在思想文化领域,整个春秋战国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状态,各种学派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且纷纷形成了有各自特色,自成一体的学说。而儒家学派在这众多的学说派别中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创立的儒学,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人格准则,以“诗三百”为人格修养的教材,他的文学理论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
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提倡“用诗”,而“用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政治教化和人格塑造。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极言“诗”之于人格塑造、为人处世的重要性。
孔子有专门针对文学社会作用的论述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所谓“兴”,是指诗歌用比兴的方法创造生动感人并包含着某种普遍性道理的艺术形象,从而感染读者的情绪,激发读者的意志,使之兴奋激动并从诗中受到影响和教育。此种作用,是文学对于读者的最普遍最基本的影响。一般的文学作品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便是在接受文学作品情感的熏陶。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品主人公的思想,进而引发自己对人生、对人性的思考。大一的时候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浩浩百万字读完,我仿佛在几十年前的那个小城市、小村庄走了一遭。在自己的世界和孙少平的那个世界穿进穿出,经历着他的经历,感受着他的感受,思考着他的思考。最后发现,心中原有的惶惑少了许多,对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更加坚定了。
所谓“观”,即是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了解社会风俗习尚的盛衰,考察社会政治的得失。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社会背景,甚至可以说,文学便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读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我们可以感受到“文革”的残酷性和老一辈知识分子在那个时候所经历的种种非人的折磨。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国家上层决策判断的失误,在今后的发展中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所谓“群”,意为文学作品可以使广大接受者沟通情感,和谐交往,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文学的这一作用在当代的文学发展中是显而易见的。文学上不断产出新的作品,文学理论的发展,文学批评的进行,其实就是文人学者们之间的一种交流和沟通。或赞美,或批评,各自反思自己的得与失,评价他人的功与过,扬长避短,在交流中不断进步。身为中文系的学生,我自己本身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平时无事便找书来看,偶尔读到好的作品,心中肿胀,但无奈文笔拙劣,怎么写也不能尽兴地表达心中那些微妙的情感。去年寒假读到了一位高中同学的写的几篇文章,深感佩服,便聊了起来。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感觉收获颇多,有了新的思考。我中学期间的作文深受“八股”式作文标准的毒害,虽然每次都能得不错的分数,但是我自己知道我的作文功底浅薄得很,没有真情实感,开口提笔尽是从别处看来空话、大话、套话,犹如政府单位墙壁上张贴的规章条例一样,说得滴水不漏,然而百无一用,切不中要害。文友之间的互相交流可以避免个人思维的短路,得到新的启示和灵感,大家都能获得提升。
所谓“怨”,即批评、指责为政者在社会政治方面的过失。孔子关于文学社会功用的这一点论述不免有些狭隘。写作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并且文学之精神贵在自由、独立,文学作品既可以就社会政治针砭时弊,同样也可以寄寓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周作人说过:“倘若用了什么名义,强迫人牺牲了个性去侍奉白痴的社会,——美其名曰迎合社会心理,那简直与借了伦常之名强人忠君,借了国家之名强人战争一样的不合理了。”他自己的一生便是对自由不懈追求的一生。然而20世纪的中国太不平静,做一个拥有自由的知识分子很不容易,尤其是像他这样一个享有盛名的知识分子,想要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就更不容易。尽管后来的变节让他的人生蒙上了巨大的阴影,但是他坚持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仍然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的。文学绝对不应该是政治的附庸,成为为政治的傀儡,所以我们今天对文学史上周作人的评价也绝不应该套上政治和道德的枷锁。相反,我们应该批判的是某些别有用心的文人学者为了讨好奉承而牺牲文学之自由独立的精神,文章中极尽歌功颂德的本事,让人看了就作呕。
2)文质彬彬:论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论语·雍也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本是孔子关于君子人格的一句论述,现在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之中。意思是文学创作既要重视内容,又要重视形式,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显然,这种文学创作的观点在当今也是非常适用的。因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是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能经得住人们反复地挖掘,经得住时间的洗礼而不至于被历史淘汰。并且好的文学作品还应该有好的语言。虽然文学作品内在的质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外在艺术形式的精巧奇美却能让它更好地被读者大众接受和记住。
孔子的文学思想
鲁迅的作品思想之深刻是它能被文学界推崇,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知晓的根本原因。在那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礼教“吃”人,人们思想愚昧不堪的年代,他的文章犹如一剂猛药,让许多人开始觉醒。然而鲁迅作品的思想性虽强,其语言的可读性却稍有欠缺,读起来不免让人感觉枯燥乏味,以至于一般的初读者很难兴趣盎然地持续阅读。而钱钟书的《围城》却很好地做到了语言上的新奇精美。《围城》所讲不过是一个海归学子方鸿渐先后与四个女人之间的情感史,但是它却长久不衰地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相对于人们所说的“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这一中心思想,我想我更愿意说的是《围城》绝佳的言语表达。在这一点上,钱钟书对于文字的拿捏把玩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里略举一例。方鸿渐学无所成,为了回乡有个交代,只好买文凭,钱钟书是这样形容的:“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耻。”由一纸文凭而联想到《圣经》中的亚当夏娃的遮羞树叶,跨越时空,不禁让读者耳目一新,拍手称奇。
鲁迅的文章偏重于内容的深沉严肃和思想的深刻性,但他的许多杂文却同样不失言辞的精美与奇巧,非常耐读。而钱钟书的《围城》虽然以语言修辞的新奇玄妙见长,但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方鸿渐和孙柔嘉,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分析揣摩的。相反,池莉、木子美等人矫揉造作的文字被当下的许多年轻人热捧甚至当作心中的文化图腾,这真的应该引起我们深刻反思。更让人觉得可笑的是现今一些娱乐圈的红人见出版行业有利可图,仗着自己有一大片脑残粉,大肆炒作,大叫大卖。虽然钱是圈到了,然而从长远看,这对文学园地的真的是一种亵渎和玷污。
孔子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视可以在他和子夏的一段对话中看出来。《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这是以绘画先要有好的质地,而后才可施以五彩为喻,说明作品必须先要有好的内容,然后才有可能进行修饰和加工。孔子还说“辞达而已矣”,强调言辞等形式的根本目的是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内容。孔子一再重述的这些为文要点,是值得我们后辈思考和借鉴的。
3)思无邪:论文学批评的标准
孔子在总评《诗经》三百篇时提出了“思无邪”的文学评论标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既是针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批评标准,即要求作品的思想内容符合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又是针对作品审美批评的标准,即要求情感的艺术表达符合“中和”之美。
显然,孔子的这一文学批评标准是自私和狭隘的。要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符合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很可笑的。单就一部《诗经》来说,它就不适用。因为《诗经》中的作品,除了歌功颂德的诗歌以及祭祀乐词之外,还有深刻揭露现实、充满反抗精神的诗歌,以及表现男女爱情、描写劳动者日常生活的诗歌,等等这些,是无法仅仅用儒家的道德伦理囊括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思想文化之所以繁荣发展,就是因为列国纷争,统治者们对思想文化的控制相对较松,所以能出现“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而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文人们为了考取功名,不得不勤习四书五经,思想文化被严重束缚在了儒学这个框框之内,裹足不前。而那些有真性情、真才实学的文人往往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近代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出现了和春秋战国同样的政治环境,所以涌现出了鲁迅、胡适等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学者,奠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根基。这些历史现象中透射出来的某些规律应该是我们当今制定文化政策很好的参考。由此观之,孔子要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须符合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为了自己所推崇的儒家文化的发展,是拿自己的学说去否定其他学说的狭隘和自私的做法。
至于要求情感的艺术表达符合“中和”之美的审美原则,我觉得这也是对作者创作的一种严重束缚。要求文艺作品情感表达要有节制的“中和”原则必然会导致创作者的真性情得不到发抒,真情感得不到流露。孔子提出文艺表达情感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如果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不是“乐而淫”,“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不是“哀而伤”,那什么是“乐而淫,哀而伤”?长期的“乐而不淫”是要憋出前列腺癌的,长期的“哀而不伤”是要促成精神分裂症的。所以孔子的这种“中和”之美的原则于情于理于人性都是不恰当的,从根本上违背了文学创作之自由独立的精神。
上周五在图书馆一楼听刘川鄂讲鲁迅的“立人”思想,他的观点是坚决“反孔”,几乎全盘否定中国的古代文化。讲座结尾,一位女生提问:对待中国古代文化,我们通常所说的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教授所说的中国古代文化全是吃人的文化,请问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在哪儿?刘教授的回答是:根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和吸收世界范围内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成果。我想刘川鄂的意思大概可以这样比喻:一杯污浊的水,兑再多的清水进去它还是污浊的,最快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杯污水全部倒掉之后再往里面加清水。鲁迅在当时提出反古,是因为封建王朝刚刚瓦解,当时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和他的人民病得太重了,必须下猛药,旧的“吃人“的传统和道德才有可能根除掉。而现在,经过几十年的思想解放,状况有所缓解,如果还处处像鲁迅当年那么锱铢必较,恐怕又会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反而需要古代的一些思想来解决了。比如说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官员个人私欲膨胀贪污腐化问题等等。
孔子的文学思想自有他合理的一部分,但不合理之处显而易见。孔子不是圣人,对于他的文学思想乃至伦理道德观不仰视也不俯视,合理与否,且平心静气,细加探讨,各抒己见,每个人的看法都得到尊重,不因“专家”而高居上位,不因凡人而自觉无趣,这才符合独立自由之精神。
孔子和孟子论文二
性善——价值意识内在于自觉心
(一)所谓“性”,在孟子指自觉心之特性讲。
“性”字在古文中与“生”字为同一字,所以人们常常以为,所谓“性”即指生而具有。告子即主张“生谓之性”。
《告子》上: 告子曰:“生谓之性。”孟子曰:“生谓之性,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诩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认为“生谓之性”,即天生的本来状态叫做“性”。而孟子则认为“生”与“性”不同,犬之性与牛之性不同,牛之性与人之性不同。孟子所谓的人之性,是指“人之所以与其他存在不同之性”[1],即人之为人的本性。因此孟子所谓的“性善”,亦是抛开形躯我,抛开一切感官经验,专指其内在自觉心。
在《离娄下》中,孟子也指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人与禽兽的区别本就很稀少,其根本区别就在于人具有人性。这种人之性是人发自内心的本性,不是由外物驱使的。舜能明了事物的道理,又能懂得人际关系的实质,这是由他内心保存的仁义决定的,是由其内心本性的善去做出他的行为,而并非是由外力迫使勉强去行仁义,不是被动的按社会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规则去做事。“由仁义行”才是孟子所说的“性善”,而“非行仁义”。
(二)所谓“性善”之“善”,乃指“性之‘实’含有实现价值之能力”[2]。
故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告子上》)劳思光认为“情”训为“实”,其“情”即为真性情,是指一种天生的素质,正如善是人之天性如此,是天生存在于人内在自觉心之中的。人之“性善”即指人之本性为善。这种“善”在劳思光看来,是一种实现价值之能力,是指人的一种潜在能力,实现人的价值意识的能力,“性善”即指这种能力内在于性之实质中。这与苏格拉底所说的德性有一定相关性,但也有本质区别。其相似性在于,德性和善都是一种美德。德性即美德,是人内在的心灵原则。在苏格拉底看来,德性人之为人的品格,是一种过得好生活和做善事的艺术,是让人过上好的生活的最高记忆。而孟子所谓的“性善”之“善”也是一种美德,也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本质特性,德性就是最高的善。但是两者本质上又是不同的。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知识,这种德性是理性层面上的,并不是价值意识范畴。而孟子所说的“性善”之“善”是指价值自觉,是属于价值意识方面,是应然问题,也即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非实然问题。
(三)所谓“性善”,即价值意识内在于自觉心。
孟子在驳告子中更加阐明了“性善”这一观点。
《告子》上: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对于当时流行的三种观点,一是告子认为的“性无善无不善”,二是有人主张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三是某无名氏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论。孟子则从人之本性出发,言人之“性善”。
孟子认为行善是人天生的倾向,不为善也不是人天性的过错。即“若按照人天生的特殊资质、情状去做,自可以为善,这就是我所谓人性善,而有人在事实上不为善,不能归罪于所禀赋的质性上。”[3]即善性良知是天赋于人的,是先验的,超越经验层面的,是人之为人或者说是人区别于他物的类本质。对此孟子用“仁”、“义”、“礼”、“智”进一步论述善存于人的本性之中。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美德,不是由外面虚饰而成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没有领悟到而已。在《公孙丑篇》中,孟子对仁义礼智给出了更详尽的阐述。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此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第三篇:孔子孟子论文
导语:孔子在集夏商周三代文化大成的基础上,创建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体系,确立了中华民族人本主义的精神方向。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战国时期即已著名于世。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孔子和孟子的议论文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孔子和孟子作文
《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八个字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宽容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唐太宗李世民宽容、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宽容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结果成就了历史上着名的“贞观之治”。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宽容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宽容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
古人尚能如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调整自己心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启示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得理也让人,宽容的感化作用常比剑拔弩张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
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他会为一丝一毫的事情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他还是老在那想,这么可恶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原谅它呢?然后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不断的从中受到伤害,难以自拔!有时甚至要发誓“报仇”!哎,仔细想想,何必呢?让自己整天活在过去的种种痛苦和仇恨中,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悲哀!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宽容呢?
首先,宽容需要沟通。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其次,宽容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要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宽容别人。
再次,宽容需要忘却。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有时候一两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了。“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让我们学会去宽容别人吧!该放下时且放下,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篇二:孔子和孟子作文
五千年的风霜雨露,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五千年的阴晴圆缺,铸就了五千年的传统精神;五千年的日出日落,酿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因孔孟思想而灿烂。孔孟的思想、孔孟的学风、孔孟的精神对我们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主张学习要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们做学问要有诚实的态度;“仁”是他学说的精髓,他主张“爱人”,认为统治者应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坚持“人和”胜于一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他提倡做人要做到“舍生取义”。他反对一切战争,认为“民贵君轻”,认为统治者应轻徭薄赋,实行“仁政”。他还主张按时令砍伐树木,不过分捕捞鱼虾,他希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他就是儒家学说的另一位代表——孟子。
篇三:孔子和孟子作文
其实,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较小而已。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辈子,其实就是与其他人沟通。要能够沟通,就必须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许多人就如前面那个富人,一有些钱就目中无人,说话也变了味,这样的人浑身尽是铜臭味,他只愿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记了“达者兼济天下”这句话,别人在他眼里都是穷光蛋,说话不客气,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是要吃大亏的。
陈世美一心只想荣华富贵,他攀龙附凤,杀妻灭子,终究是人才两空,死在包大人铡刀之下。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则知道这个道理,他采纳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国泰民安,历史上才有贞观之治的美誉。
孟子进言齐威王,以“齐桓晋文之事”晓之以理,阐述了要体谅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则天下可运于掌上,民之归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为别人想想,世界将更加和平。想想那些医疗事故,那些残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战俘,那些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头、熊掌,难道动物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这些太可怕了,可这却是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他们的行为将被人们唾弃,他们终有受到惩罚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一定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得更加和谐,充满快乐。
第四篇:孟子语录
孟子语录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4、仁则荣,不仁则辱。
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1、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14、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7、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18、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9、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0、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2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2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3、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4、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25、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6、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27、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8、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29、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0、仁者无敌。
3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32、其进锐者,其退速。
33、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34、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6、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8、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39、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0、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4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42、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43、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44、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7、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4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9、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50、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5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5、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5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59、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60、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6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6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3、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64、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65、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66、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6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9、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7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72、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73、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74、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75、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76、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第五篇:孔子孟子哲理名言
孔子孟子哲理名言(我所了解的孔子孟子综合性学习)
孔子哲理名言(1)人生态度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既来之,则安之。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朝闻道,夕死可矣。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言必信,行必果。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德不孤,必有邻。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见义不为,无勇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必信,行必果。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之过也,如日食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今子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巧言令色,鲜矣仁。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礼之用,和为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孔子论学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4)政治格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5)其进锐者,其退速。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11)仁者无敌。
(13)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1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1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0)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2)民事不可缓也。
(2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2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2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27)人皆可以为尧舜。
(28)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29)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30)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2)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33)养心莫善于寡欲。
(34)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3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3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8)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39)尽信书,不如无书。(40)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1)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4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3)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4)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45)..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46)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7)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48)彼一时,此一时也。(49)无事而食,不可也。
(50)人不可以无耻。
(5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5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3)于我心有戚戚焉。
(54)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