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间染色剪纸介绍
提到染色剪纸,人们首先想到的大约就是河北蔚县。的确,蔚县剪纸几乎成为我国民间染色剪纸的一个代名词。因为无论从产业规模、艺术成就还是影响力来看,蔚县剪纸都是当之无愧的行业翘楚。所以不少人甚至认为,蔚县是全国唯一的染色剪纸产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我国出产染色剪纸的地域可谓极其广泛,如河北三河、迁安、丰宁,山西广灵、灵丘,甘肃天水、通渭,陕西富县、周至,山东烟台、滨州、高密,河南灵宝、陕县、卢氏,广东佛山,以及安徽和福建等地。这些出产染色剪纸的地区分布广泛,遍及南北各地,而且剪纸的地域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共同构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多彩局面。
染色剪纸,顾名思义就是彩色点染和剪纸技艺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剪纸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国画、壁画和木版年画等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仿佛绘画的民间剪纸造型艺术。从对其定义的梳理来看,这种剪纸还应包括勾绘与剪纸相结合的部分,也即人们常说的“剪绘”,然而从习惯以及该称谓被广泛接受的程度上来看,还是保持“染色剪纸”的名称较为妥当。关于染色剪纸的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对此知之甚少。目前所能查到的较早典籍,是明代《苏州府志》中的一条记录:“苏州有赵萼者,用纸剪刻成花鸟走兽之形,用颜色晕染如绘画,再浸以蜡,用薄纱夹在中间,于阳光灯火中,看去更加光明莹澈。”清代关于染色剪纸的记录,主要集中在两位江浙籍的艺术大师身上,他们是江舟和包钧。江舟善画工剪,作品曾敬献给乾隆,并得到帝王的赏赐。包钧在道光年间以剪书画为一时绝艺,所作草虫鱼鸟仿若天成,引得当地名士为其吟诗赞颂:“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总不如。”以上三则史料说明,染色剪纸至少在明代已经出现,清代得到继承和发展。
从工艺上分析,我们可以按剪和染的先后顺序,把染色剪纸分为先剪刻后点染和先点染后剪刻两种。先剪刻后点染型的剪纸,目前属我国染色剪纸的主流,如上文提到的河北蔚县、迁安、三河,河南灵宝、陕县、卢氏和甘肃陇中,而又尤以蔚县为代表。蔚县剪纸,是指产生于河北蔚县的一种以刀镂刻,以颜料点染的彩色剪纸。其基本工序为:以50张左右的薄宣纸连缀为一沓,用预先设计的样稿或熏样覆盖其上,再以刀具缘图镂刻。然后把单色剪纸以约5张为一沓分开,以调和了酒精的品色点染,待干后揭开即成。这种制作程序代表着高度成熟的染色剪纸技艺与该类作品商品化、产业化的趋势,也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蔚县近郊的丰宁,以及山西广灵、灵丘和大同等地。据说,早年陕县南沟村的剪纸染色时甚至不用毛笔,而是采用直接在颜料碗中蘸颜色的方式染色。虽然工序同蔚县基本相同,但剪既不如刻精细,蘸染也没有毛笔绘染清雅流畅,最终呈现出的艺术风格也较为大气粗犷,和蔚县剪纸的精致古雅形成较大的反差。
山东胶东地区的剪纸是我国染色剪纸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先绘画点染,后依图剪剔去空白。在胶东,染色剪纸多用于春节或婚庆时装点窗户,所以又叫“窗染花”。这种染色窗花既有染和剪相结合的形式,也有绘和剪结合的样式,而先勾绘后剪制的剪纸,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我国染色剪纸的卓越代表之一。在地域上,胶东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烟台地区,而盛产染色剪纸的县市主要有牟平、栖霞、莱州、黄县和招远。这些地方自古为齐鲁故地,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民多尊崇文化,雅好诗书,乡野村夫也大多都粗通文墨。所以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崇尚,孕育了窗染花这一优秀民间艺术形式。胶东地区制作染色剪纸的艺人,多为妇女,她们不仅长于剪纸,更善于绘画。她们先用较细的毛笔绘出对象的轮廓结构,然后用彩色或平涂或渲染,最后再以剪刀剔去图案主体以外的空处。以这种技法创造的剪纸作品,既有民间绘画的趣味,又保留了剪纸的艺术语言,两者相得益彰。除山东烟台地区以外,流行先染再剪工艺的地区还有广东佛山,以及邻近的福建等地。在广东佛山,染色剪纸被称为“纸写料”和“铜写料”。只不过“纸写料”是以纸张为材料的染绘剪纸,而“铜写料”则是在铜箔上绘画的剪纸式样,虽然工艺相近,但铜箔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呈现出华美富丽、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以蔚县、迁安、三河等地为代表的剪纸先刻后染,以造型和设色见长,风格古朴细腻,浑厚而典雅;而以胶东诸县和广东佛山等地为典型的先绘后刻型剪纸,则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绘画称奇,颇具传统文化意蕴与民俗民间趣味。另外,染色剪纸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陕西富县和周至等地的“熏画”,即在剪纸熏样上稍加点染,所形成的黑底彩绘的艺术效果,别具一番韵味。
通过以上梳理不难看出,染色剪纸在我国不仅分布的范围广,品类与风格也多样化,而且也是对单色剪纸的一个有益补充,极大丰富了民间染色剪纸的艺术阵营。时至今日,许多曾经在大众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染色剪纸,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不禁令人感到十分遗憾。个中原因固然与社会转型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关。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点染和勾绘毕竟只是对剪纸这种艺术形式的一个有效的补充,目的是为了丰富和加强剪纸本身的艺术语言。然而一味地强化剪纸的绘画性,必定会削弱其作为民间美术的独立的艺术价值,使剪纸走向另一种艺术形式———绘画,其结果不是变成绘画,便是被绘画淹没。
第二篇:河北民间剪纸介绍
河北民间剪纸
河北蔚县50年代出了个王老赏,一时成为河北剪纸的代表人物。他具有将一般画稿转换成剪、刻纸语言的能力,并完善了传统刻纸及染色的技法,使之成为可脱离民俗背景而独立欣赏的工艺品。
近些年业,发现了三河赵景安老人祖传的一批刻纸花样。其内容有花卉鸟兽、鱼虫珍禽、山水树木、亭台楼阁、戏曲典故、甚至五谷杂粮、民俗生活。样式也多,有灯花、窗花、鞋靴花样、衣饰披肩、荷包坠带、枕头帕巾等。这些地地道道伴随传统民俗风习而曾深受庄户人喜爱的花样,曾随着卖花艺人走街串巷的脚步,传遍河北省内外的无数城镇和村庄。这些作品更能体现传统民间剪纸的语言魅力和民众审美情趣的普遍本色。
河北省的刻纸技法要求下刀准确,运刀流畅,尤其是“拉胡须”的技法,那一根根细微匀称的毛发和胡须,都能看出其难度,作品染色与刻制有机的结合,形成强烈对比又和谐和统一,鲜艳明丽不愠不火的优美色彩效果。邯郸、丰宁一带的剪纸不同于蔚县和三河艺人卖艺经营的方式,仍保持着乡村妇女自剪自娱的创作状态,因此较少模式的束缚。尽管也是求工刻意,但更多了一些自由自在的生机。
第三篇:云南民间剪纸介绍
云南的剪纸基本有两种作用。一是寺庙中的神幔、神树及旗幡上的剪纸或刻纸,多为信徒们敬神拜佛的贡献之物。其题材样式包括有云南地方特色的大象、牛羊、佛塔、衣裤、器皿、人物、花鸟及吉祥的图案等。造型简略单纯,有一种原始稚拙的意味。神幔如北方民间的挂帘剪纸,但都很大。常常是多张纸贴接在一起。折叠刻出重复的图案。具有神秘的宗教气息。
刺绣是南方诸多民族女性擅长手艺。而要有别致的花样,就必得学剪。这里的一幅鞋花三幅胸襟花,是白族女性所剪。从内容上看来,已完全是汉族的戏故事,只有其中的佛塔及建筑,仍存有些许缅寺建筑的容貌。
从作品严谨的构图和轻松自如的造型上看,剪纸的作者是个成熟的老年巧手。为了刺绣时色块分割表现形象的必要,以开口刀法在形本上剪出暗示结构的虚线。几个内容不同人物不同的故事,和谐地摆放在外形几乎相同的对称形之中,黑白分明疏密得当,毫无充塞罗列拥挤的感觉--也许这些花样作者所求的最佳效果,留待绣花女最终去完成,但作为一幅剪纸作品的完美,已在此花之中。
第四篇:湖北民间剪纸介绍
湖北民间剪纸
孝感的妇女有正月十五唱“请七歌”的习俗,向“七女星”讨巧:“正月正,麦草青,我请七姐看花灯,教我心灵剪牡丹,教我手巧绣凤凰,杀白猪,宰白羊,年年接你七姑娘,”讨巧其实只是表达了女子寻示灵感的心愿,要手艺精,当然还需勤学苦练了。而巧手的女子,独享社会刮目相看的殊荣。
据说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至今腰里还带着年青时情人赠的订情荷包。可见这种乡俗的民间艺术所具有传达情感之力量。
在房县,时兴过一种带字的花样,作为送给亲朋好友的礼品花。这些花样上的诗句往往是求花的乡亲随口吟出,剪花的巧女便把它剪在各种形的剪纸上。如“操心劳力,增加负担”是刚过门的媳妇说给公婆听的客气话;“手心手背都是肉,打断骨头连着筋”是母亲告诉女儿,长辈对你们都一样看待——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语言揉进剪花里,更增添了一份含蓄。
刻纸在湖北叫“雕花”,武汉、鄂城等地都有数以百计的雕花匠,并且在清末民初建立有剪纸的行会组织,这在全国是少见的现象。与全国各地的工匠艺人一样,他们以高超的技艺应付各种不同的审美要求,而个人的情感只能在雕花刀缝间深深地潜藏。
力。
第五篇:永寿民间剪纸介绍
永寿处周文化发源地,剪纸源远流传,广大劳动妇女在耕织之余,为了装饰美化生活,以五颜六色之彩纸剪成窗花、园花、云角布置风窗、炕围、顶棚。是劳动妇女集体智慧之结晶,在农村一代一代流传,继承,繁衍。
我县已将甘井镇北庄村确定为“民间剪纸示范基地”,并将作品整理成册作为馈赠嘉宾礼品及永寿旅游纪念品之一。
永寿剪纸内容丰富,色彩多样,风格各异,线条变化以孤纹为主,每张剪纸所反映的题材就是一个传说、一个祝福、一个吉祥物,张彦娥剪纸改传统矩齿排纹为孤线排纹,增加了动感,美感,象征光芒,启人向上。
其作品源远流长,风格南北兼容。是关中剪纸的典型代表。即有南方的小巧玲珑、纤细秀美;又有北方的造型单
一、线条粗犷。题材广泛,花罐鱼肠、飞禽走兽、蔬果草虫、人物屋宇、民间故事,戏剧人物皆可为表现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