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液体的分层和溶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液体可以沉浮,可能溶解;
3.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
小烧杯(每小组3个)、玻璃棒、盘子、量筒、餐巾纸、油、红水、洗洁精。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一杯水,这是什么?它是固体还是液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板书:液体)
2、在实验盘中,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三种液体。(油、红水、洗洁精)对于这三种液体你们想怎样研究?
3、如果将三种液体分别沿量筒倒入,猜一猜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4、学生汇报猜想的结果。
刚才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但是这些是不是最终的结果呢?下面我们该怎样做呢?(实验)
5、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你觉得在实验时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有关实验要求:
1)、三种液体全部倒入;
2)、到液体时量筒倾斜,沿量筒壁倒入;
3)、倒入之后,把量筒放在实验盘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是什么现象?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填好实验记录表)
6、汇报实验结果,比较先倒入不同的液体,为什么结果都一样?
7、讨论为什么出现分层现象?
8、你们还想继续研究吗?如果老师给你一根玻璃棒,你想怎样研究?如果用玻璃棒在量筒中搅拌,猜一猜会出现什么现象?
9、教师讲解使用玻璃棒的方法。
1)、搅拌时玻璃棒尽量不要碰到量筒的壁;
2)、充分搅拌,使量筒中的液体变均匀;
3)、搅拌完用餐巾纸将玻璃棒擦干净;
4)、将量筒放在实验盘中观察一会儿,把看到的现象画在实验记录表上。
10、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为什么出现两层?什么没有了?洗洁精跑到哪里去了?(溶解)、活中有没有分层和溶解的现象呢?
第二篇:《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案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有些液体能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科学探究:观察和描述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过程,猜测醋、酒精、食用油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经历胶水等液体溶解或不溶解于水的实验过程;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溶解实验中的一些现象。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容器架1个,盛水试管3支,滴管1支,盛水玻璃杯2个,小匙1把,筷子1支,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少许,记录单。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洗涤剂,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些固体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
预设:它们在水里慢慢扩散,颗粒化的很小,肉眼看不见,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会沉淀,形成稳定的溶液。
2.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些固体物质均匀地分布在水里,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那么,液体是否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
3.谈谈你们的经验。
二、观察和描述胶水和洗发液的溶解过程 提问: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
今天我们来探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先来研究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现象。1.那我们研究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要怎么做?
2.师:请同学打开科学书第七页,认真地读一读文字,看一看图片,然后再来交流分几步做?注意什么?
3.边交流边整理出实验提示:
(1)取一小匙胶水或洗发液倒入盛水的玻璃杯。(2)观察是怎样进入水中的。(漂浮?下沉?)(3)观察在水中是怎么扩散得。
(轻轻搅拌一下怎么样?充分搅拌后怎么样?)(4)注意从杯子的侧面观察会更清楚。(5)做好观察记录。4.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5.描述实验过程
预设:我们观察到胶水的溶解过程是,一小匙胶水倒入水中,像一条透明的线缓缓地沉入水底,并蜷缩在杯底,起先不扩散,轻轻搅拌一下,一条条透明的丝分散到水中。充分搅拌后,透明的丝不见了,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形成透明的溶液。
预设:洗发液倒入水中,沉入水底,聚在水底,不扩散,轻搅拌,洗发液小片的向水中扩散,一些浮到水面,充分搅拌,洗发液像云雾在水中翻滚,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慢慢地形成稳定的溶液。
生描述师适当引导。
6.讨论胶水、洗发液能否溶于水。
师: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的溶解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 预设:下沉在杯底,充分搅拌,慢慢地扩散,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师:我们可以认为胶水和洗发液能否溶于水。
三、观察和描述醋、酒精、和食用油的溶解过程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过程,知道了胶水和洗发液充分搅拌后,能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也就是能溶解在水里。老师再给同学们带来三种液体醋、酒精、和食用油,它们在水中会怎么样?
1.学生预测
你猜测在水中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这么想? 2.分组实验 出示提示:
(1)分别往三个试管中加入少量醋、酒精、食用油。(2)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再观察。(3)注意从试管的侧面观察会更清楚。(4)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自学提示,师演示,如怎么反复使用滴管,如何振荡。3.描述实验过程 学生描述,师适当引导:
围绕怎么进入水中,怎么扩散,是否形成了稳定的溶液。4.讨论醋、酒精、食用油是否溶于水(1)比较它们的溶解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a醋、酒精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相比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不同:醋、酒精轻轻振荡就会慢慢地扩散。相同:都能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
b食用油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它在水中有什么特点? 特点:漂浮在水面,振荡后不能均匀稳定的分布在水中。(2)得出结论
5.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1)生回答液体间的溶解或不溶解(哪些现象说明溶解或不溶解?)
(2)归纳:a像胶水等液体在水中慢慢地扩散,并能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形成溶液的过程称之为液体之间的溶解。b像食用油一样在水中扩散后,不能均匀稳定分地布在水中,称之为液体之间的不溶解。
四、课外延伸
师:我们对液体间的溶解或不溶解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胶水等溶解在水中,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食用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我们不能称它为溶液,称它为混合物,那么我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几滴洗涤剂,振荡后会怎么样呢?同学们能做出解释吗?1.有时间课堂上演示。2.建议课外试一试水能否溶解在胶水、醋等液体里。
五、整理材料
请材料员把试管和杯子中的液体倒入边上的水桶里,然后放回原处。
第三篇: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反思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反思
在教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时,教材安排学生先观察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实验,意图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过程,这个实验的溶解变化比较慢,有些学生还会出现判断错误,因为这两种液体的粘稠度比较大,它在溶解扩散到水中需要5分钟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虽然可以用玻璃棒搅拌加快速度,但学生由于耐性有限,往往因早早地判断而出错。又因为这两种液体是白色和无色的液体,而水也是无色的,这给学生观察带来了困难,虽然教材安排插图,提醒学生“从侧面观察会更清楚”,但还是效果不如人意。我也为其实验的可见度太小而犯愁。
后来我发现了“蓝月亮”洗手液,它也有粘稠度大,溶解慢,进水先下沉的特点,但它是绿色的液体,学生实验时的观察可见度就大了,效果也就很明显了:洗手液入水先沉到水底,然后慢慢看到有少许的丝状体慢慢上升扩散到水中,其颜色也跟着慢慢变淡,变白,再经过搅拌,就变成了一杯淡白色,均匀分布的乳液,学生也就能清楚地描述其变化过程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了。各位科学教师不妨试试看。
因此,我们科学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要明白教材安排每个实验所蕴含的目的意图,并且要学会变通,只要能达到教材安排的教学目的,实验的安排设计完全可以随你自己选择而改变,如果有比教材所提出的材料更合适的东西,就应该大胆尝试利用,千万不要被教材的安排所束缚,因一时找不到书上所说的实验材料而唉声叹气,埋怨科学课难上。所以我们要学会触类旁通,以实现科学探究“殊途同归”、“形散神聚”、“条条大路通罗马”等学科特点。
第四篇:四年级科学:《溶解-怎样加快溶解》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这一课的教学活动意在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本课活动较多,教学的重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活动都分小组进行的话,一节课的教学时间肯定是不够用的。因此,可以根据的实际水平来取舍。
本课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既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提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也可以采用先指导再独立研究的方法。在设计时,本文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在第一次研究时,重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突出如何控制变量和如何设计方案。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合作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这种由“扶”到“放”的教学,有利于农村学校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
2、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变量控制的讨论(相同条件下)。
2、难点:实验时的变量控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演示用:肥皂、搅拌棒、杯子、自来水、记录表、抹布、。
2、小组实验用:肥皂、搅拌棒、杯子、自来水、记录表、热水、自来水、小刀、粮块、秒表、抹布。
【教学过程】
1、复习讨论,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物质的溶解现象。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四种物质,那些有在水中溶解?
要说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我们有哪些理由?
生活中,妈妈常常用肥皂来洗衣服等东西。肥皂在水里能溶解吗?
妈妈是怎样让肥皂在水里溶解得快上点的?
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让肥皂溶解得快一些?(简要板书学生说的所有办法)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怎样加快溶解?
2、探究哪块肥皂溶解得快。
刚才说的这些方法行不行,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同学们说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验证,先来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
要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我们可以用比较实验的方法。那么怎么做才能既公平,又能比较出搅拌比不搅拌肥皂溶解得快?
引导学生得出:杯子一样大,同一种水而且一样多,肥皂一样大小(多大才合适?)
指导学生做对比实验: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用搅拌棒搅拌。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小结做加快溶解对比实验的方法:猜测——设计实验——验证实验——描述证明。
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个问题,讨论设计对比实验。
交流修正设计方案。
按设计方案实验,收集证据,描述证明。
反思实验过程中不足的地方(或失败的原因)。
讨论:肥皂在什么情况下溶解得快?(注意引导利用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3、记录糖块溶解的时间。
研究了肥皂加快溶解,让我们猜测一下糖块怎样溶解得快?(板书方法)
刚才我们研究时只有用两个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现在我们让多种方法同时进行对比实验,还要用上记录时间的办法进行实验。
要让糖块在嘴里溶解,用上不同的方法,记录溶解的时间,我们可以怎样做?
讨论一下怎么分工(六个人一组,谁看时间?谁记录时间,其他四个同学分别采用某一种方法使糖块在嘴里溶解?)
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溶解糖块的方法
溶解所用的时间
分析数据,描述得出结论:糖块怎样溶解得最快?
4、课外延伸:研究加快食盐的溶解。
做了加快肥皂的溶解和加快糖块的溶解,我们能否独立做加快食盐的溶解的研究?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课外研究,记录实验情况,描述得出结论,下一次上课交流。
第五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
一、设计意图
压强的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部分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活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二、复习目标
1.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2.正确理解公式p=F/S,知道其适用范围,会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解决一些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压强的概念②对固体压强中受力面积的理解,液体压强中深度的理解。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④掌握两个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难点:①压强概念的建立②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
气球与钉板、削好的铅笔、压强计等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准备好八下的物理书和笔记本,在课前已经自己对压强概念有大致的了解,知道探究实验所用的物理方法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引入课题 3′ 5′
在初二下我们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学过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等概念,由于压强的概念比较抽象,固、液、气压强的特点又不同,我们同学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困难。这块知识本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属于较难的部分。希望通过本节复习课能给与大家一些帮助。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板书)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那些同学知道我们在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这部分学习了那些知识?
一、压力
①什么是压力?②压力产生的原因?③压力的范畴? ④压力的方向?
(课件)判断下列图中MN面所受压力 的大小
1.概念
压力、压强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2.实验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3.能力
①会利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②学会分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①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②由于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③属于弹力④垂直于受力面 甲:F压=F=100N 乙:F压=F+G =100N+50N=150N 丙:F压=F-G =100N-50N=50N
让学生归纳知识比教师自己讲出来要好,让学生开动脑筋、组织语言、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10′
二、压强
①压强表示什么?
②怎样表示压强的大小? ③压强的单位及其符号? ④压强的计算公式? ⑤1帕斯卡的含义?
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现提供实验器材有:
海棉、木板、矿泉水瓶、水
①选用器材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②选出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想一想:
实验中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感知压强大小?采用的物理方法是什么?(课件)例题1 一块砖长24cm、宽12cm、厚5cm,重24N,怎样放置在水平面上,地面受到的压强最大?最大压强是多大?(课件)例题2 在海滩上的作案现场留下了罪犯清晰的脚印,公安人员立即用蜡浇铸了一只鞋模,测出鞋模的平均厚度为5cm,质量为1125g,又经测试知道产生与脚印同深度的压强为3×104Pa,罪犯的体重为多少?若案发现场留下的是罪犯站立的脚印,又该如何计算罪犯的体重?
①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②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③帕斯卡(Pa)④p=F/S ⑤1帕表示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改变压力或受力面积的大小
①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瓶子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瓶中水倒掉一半,再正放在海绵上,比较先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②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放在海绵上,比较前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压强大小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决定,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所以当砖块竖放时压强最大。
S最小=12cm×5cm =60cm2=6×10-3m2 F=G=24N p=F/S=24N/(6×10-3m2)=4×103Pa 体重G=F=pS,走路时一脚着地,S为一只脚的面积,可利用鞋模算出: V=m/ρ=Sh S=m/ρh
=1125g/(0.9g/cm3×5cm)=2.5×10-2m2 罪犯体重: G=F=pS =3×104Pa×2.5×10-2m2 =750N 若是站立脚印,受力面积应该是两只脚着地的面积。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采用的方法 ①相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手力面积上 ②相同的受力面积上作用不同的压力 ③不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受力面积上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被压物体的凹陷程度来反映,为了使凹陷程度更加明显,应当选用海绵,正确选择实验器材是做好实验的基本要求。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换算
注意行走时是一只脚着地,站立时是两只脚着地。液体压强 15′ 2′
①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
②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区别? ③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仪器?
⑤通过观察什么而感知液体压强的大小? 想一想: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密度)的关系时,要控制什么量相同?如何操作?实验方法?
在探究液体不同方向上的压强是否相等时,又要如何控制变量?(课件)例题3 一段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扎有一橡皮膜,当注入某种液体时,橡皮膜向下凸出,将其放入一盛水容器中,当管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凹进管内,则管内所装液体可能是: A、盐水 B、煤油
C、水 D、都有可能(课件)例题4 如图瓶内装半瓶水,用塞子塞紧,然后将瓶子倒过来,使瓶口向下,这时水对塞子的压强与未倒置前水对瓶底的压强相比较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例题5 将半瓶矿泉水倒放在海绵上比正放时对海绵的压强大,这是因为;倒放时瓶塞上受到的压强比正放时瓶底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见中考指导书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固体则不是任何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①要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种液体的不同深度处 ②要控制深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 ③控制变量法
④要控制液体密度相等、深度相等
分析:在乙图中,橡皮膜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强和管内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强的作用,因为橡皮膜向内凹,所以水的压强大于液体的压强,又因为液面相平即深度相同,所以根据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可得到管内液体的密度小于管外水的密度,即管内液体可能是煤油。答案B 分析:
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和深度,当瓶倒置时,液体密度不变,液体的体积不变,但由于细瓶颈在下,故液体深度增加,则瓶塞受到的压强比原来瓶底受到的压强大。答案A 倒放时海绵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压力相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倒放时瓶塞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液体密度相同时,倒放时瓶内液体深度增加,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底部有压强,又由于具有流动性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我们通过观察U型管左右两管内液面的高度差来感知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注意在探究过程中应选取密度相差较大的两种液体 在探究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处不同方向的液体压强时,要注意压强计的金属盒的重心在同一深度
橡皮膜向内凹的情况反映了橡皮膜所受的两个压强的大小关系,利用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来进行比较是关键所在。
判断深度变化要注意容器的形状,不同形状的容器倒置后的深度变化是不同的。注意分清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七、教学资源:重点参考了南京市中考教学指导书,2005全国各地中考试卷
八、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