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谏伐匈奴书及翻译[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3:0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谏伐匈奴书及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谏伐匈奴书及翻译》。

第一篇:文言文谏伐匈奴书及翻译

《谏伐匈奴书》是西汉汉武帝时大臣主父偃所做的文章。文言文谏伐匈奴书及翻译,我们来看看下文。

原文: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①,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②,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③。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④,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⑤:“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⑥,天子大凯⑦,春蒐秋狝⑧,诸侯春振旅⑨,秋治兵⑩,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11),兵者凶器也(12),争者末节也(13)。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14)夫务战胜穷武事者(15),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16),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17)。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18),迁徙鸟举(19),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20),重不及事(21)。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22)。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23),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35)地千里,以河为境(24)。地固泽(咸)卤(25),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26)。暴兵露师十有余年(27),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28),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29),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30),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31)。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32),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33)。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也(34)。

译文: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会厌恶深切的谏言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躲避严厉的惩罚,敢于直言进谏,所以帝王不会办事失策以至于功业流传万世。现今我不敢隐瞒忠心来逃避死亡,所以献上自己愚昧的计策。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微注意一下。

《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再大,如果好战也一定会灭亡,天下即使平安,忘记战争一定会灭亡。”天下已经平定,天子于春秋两季阅兵,诸侯春秋练兵,用来不忘记战争。况且愤怒的人是违背道德的,武器是不祥的器物,争夺的人节操卑劣。古代的君主一旦发怒,一定会有横尸遍地,所以圣明的君王会慎重行事。只顾一味的追求打仗胜利,并且用尽自己本国武力的君主,是没有不后悔的。

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威武,蚕食天下,吞并各个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之君相媲美。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想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以。匈奴没有固定居住的城池,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如同迁徙的鸟,难以控制他们。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无济于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统治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中国疲惫,把攻打匈奴作为一时快意之事,不是好计策。”秦始皇不听从,于是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占领土地上千里,以黄河为边境。这些土地本是盐碱地,不生五谷。这以后,秦朝调发全国的成年男人去守卫黄河以北。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这是形势不允许呀!秦朝又让天下百姓飞速地运送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县城出发,转运到黄河以北,运三十钟粮食才能得到一石。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不能得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待到汉高祖平定天下,攻取了边境的土地,听说匈奴聚积在代郡的山谷之外,就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谏说:“不可以。那匈奴的习性,像群兽聚积和众鸟飞散一样,追赶他们就像捕捉影子。如今凭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里认为是危险的。”汉高帝没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向北进军到代郡的山谷,果然遭到被围困在平城的危险。汉高帝很后悔,就派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之约。这以后,天下人民才没有了战争的事。

所以《孙子兵法》上说:“发兵十万,每天会耗费千金。”秦朝经常聚积军队几十万,虽然有歼灭敌军,杀死敌将、俘虏匈奴单于的军功,这也恰恰足以结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偿全国的耗费。匈奴侵犯边境,抢掠人畜,以此为生活的来源,天性本来如此。所以从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来就不按法律道德的标准加以规范和督导他们,只将他们视为禽兽加以畜养,而不把他们看作是人类。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下却遵循近世的错误作法,这正是我感到最为恐慌的事情,百姓感到最为痛苦的事情。况且战争持续一久,就会发生变乱;做事很苦,思想就会发生变化。这样就使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使官员们相互猜疑而与外人勾结,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实现他们的个人野心,那秦朝的政令不能推行,就是因为国家大权被这两个人所分,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验。所以《周书》说:“国家的安危在于君王发布的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君王的用人。”希望陛下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并对此稍加注意。

第二篇:谏伐匈奴书的原文翻译

导语:《谏伐匈奴书》是西汉汉武帝时大臣主父偃所做的文章。下面小编整理了这篇古文的现代文翻译以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及注释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①,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②,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③。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④,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⑤:“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⑥,天子大凯⑦,春蒐秋狝⑧,诸侯春振旅⑨,秋治兵⑩,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11),兵者凶器也(12),争者末节也(13)。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14)夫务战胜穷武事者(15),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16),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17)。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18),迁徙鸟举(19),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20),重不及事(21)。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22)。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23),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35)地千里,以河为境(24)。地固泽(咸)卤(25),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26)。暴兵露师十有余年(27),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28),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29),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30),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31)。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32),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33)。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也(34)。

①不恶:不讨厌。切谏:深切的谏言。意谓毫不避讳的直谏君王。博观:广泛地观察。

②重诛:严厉的惩罚。

③遗策:失策。万世:万代。

④效:献。

⑤《司马法》:古代兵书,即《司马穰苴兵法》,原有一百五十篇,今存五篇。以下所引文字出于《司马法·仁本》篇。

⑥平:太平。

⑦大凯:周王所奏凯旋班师的军乐。

⑧蒐:春天打猎。狝:秋天打猎。

⑨振旅:训练军队。

⑩治兵:修治武器。

(11)逆德:背逆的德行。

(12)兵:武器。凶器:凶恶的器物。

(13)末节:最末等的节操。

(14)重行:慎重对待。

(15)务:致力。穷武事:用尽武力。

(16)任:凭借。

(17)齐:相等。三代:指夏、商、周。

(18)委积:此泛指仓廪所蓄的粮食和财物。

(19)鸟举:像鸟儿飞翔。举,飞举。

(20)踵粮:携带粮食行军。

(21)重:繁。不及事:无济于事。

(22)役:役使。

(23)靡敝:疲弊。

(24)辟:通“?”,开拓。河:黄河。

(25)泽卤:盐碱地。

(26)丁男:成年的男人。

(27)暴兵露师:把军队暴露在荒沙野地之中。有:通“又”。

(28)是:此。岂:难道。

(29)蜚刍挽粟:飞速转运粮草。蜚,通“飞”。刍,喂牛马之草。挽,引、拉。

(30)黄腄:指黄县和腄县。负海:靠海。

(31)率:大致。钟:容量单位,即六斛(石)四斗。致:得到。

(32)疾耕:拼力耕种。

(33)纺绩:纺织、绩麻。帷幕:军帐。

(34)畔:通“叛”。

(35)却:退却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①,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②。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③。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④。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⑤,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⑥,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⑦,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⑧。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⑨,禽兽畜之⑩,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11),而下 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12)。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13),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14)。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15),此得失之效也(16)。故《周书》曰(17):“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①略:攻取。

②代古:代郡的山谷。

③从:追。搏景:博,击,打。一说为“捕”,捕捉。景,通“影”。捕捉影子。

④平城之围:公元前二○○年,汉高帝刘邦打匈奴,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的白登山,七天七夜方得脱离险境。见卷八《高祖本纪》、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等。

⑤刘敬:即娄敬,他建议与匈奴和亲。和亲:这是汉朝出现的一种与边境部族修好的政策。如把汉朝宗室女儿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借以加强汉匈之间的亲善关系,换取边境的安宁。刘敬事见卷九十九本传。

⑥兵法曰:“此指《孙子兵法·用间》篇。

⑦系虏:俘虏。系,拴束。

⑧完事:完美的事。

(9)固:本来。弗:不。程督:按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加以规范督导。

⑩畜:养。

(11)统:经验。

(12)兵久:战争持续很久。变:**。虑易:思想发生了变化。

(13)外市:与外国人勾结。

(14)尉佗:即赵佗。他建立了南越国。其人其事见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章邯:本是秦朝将领,在秦末大乱中投降项羽,受封为王。见卷七《项羽本纪》等。私:私欲。

(15)二子:指尉佗和章邯。

(16)效:效验。

(17)《周书》:指《逸周书》,记周代史实的史书。以下引文非此书原文,当是变化《周书·王佩解》之“存亡在所用,离合在出命”而来。

译文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而是广泛观察,忠诚的大臣不敢逃避重重的惩罚而直言劝谏,因此处理国家大事的好政策才不能遗失,而使功名流传万世。如今我不敢隐瞒忠心,逃避死亡,而要向您陈述我的愚昧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司马法》上说:“国家即使大,若是喜欢战争,就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太平,若是忘掉战争,就必然危险。”天下已经平定,天子演奏《大凯》的乐章,春秋两季分别举行打猎活动,诸侯们借以春练军队,秋整武器,用以表示不忘战争。况且发怒是背逆的德行,武器是不祥的器物,斗争是最差的节操。古代人君一发怒则必然杀人,尸倒血流,所以圣明的天子对待发怒的事非常慎重。那致力于打仗取胜、用尽武力的人,最终没有不后悔的。

从前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兵威,蚕食天下,吞并各个交战的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相同。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那匈奴没有城郭居住,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遇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中原疲惫,而以打匈奴为心情愉快之事,这不是好政策。”秦始皇不采纳李斯的建议,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开阔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国界。这些土地本是盐碱地,不生五谷。这以后,秦朝调发全国的成年男人去守卫北河地区。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不是的,这是形势不允许呀!秦朝又让天下百姓飞速转运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县城起运,转运到北河,一般说来运三十钟粮食才能得到一石。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得不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待到汉高帝平定天下,攻取了边境的土地,听说匈奴聚积在代郡的山谷之外,就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谏说:“不可进攻匈奴。那匈奴的习性,像群兽聚积和众鸟飞散一样,追赶他们就像捕捉影子一样。如今凭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里认为是危险的。”汉高帝没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向北进军到代郡的山谷,果然遭到平城被围困的危险。汉高帝很后悔,就派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之约。这以后,天下才没有战争的事。

所以《孙子兵法》上说:“发兵十万,每天耗费千金。”那秦朝经常聚积民众和屯兵几十万,虽然有歼灭敌军,杀死敌将、俘虏匈奴单于的军功,这也恰恰足以结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偿全国耗费的资财。这种上使国库空虚,下使百姓疲惫,扬威国外而心中欢乐的事,并非是完美的事情。那匈奴难以控制住,并非一代之事。他们走到哪里偷到哪里,侵夺驱驰,以此为职业,天性本来如此。所以上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来都不按法律道德的要求来督导他们,只将他们视为禽兽加以畜养,而不把他们看作是人类。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下却遵循近世的错误作法,这正是我最大的忧虑,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况且战争持续一久,就会发生变乱;做事很苦,就会使思想发生变化。这样就使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产生背离秦王朝的心情,使将军和官吏们相互猜疑而与外国人勾结,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实现他们的个人野心。那秦朝的政令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就是因为国家大权被这两个人所分的结果,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验。所以《周书》上说:“国家的安危在于君王发布什么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君王用什么样的人。”希望陛下仔细考察这个问题,对此稍加注意,深思熟虑。

第三篇:《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

《谏逐客书》这篇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谏逐客书》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泰山 一作:太山)

《谏逐客书》翻译/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谏逐客书》注释

(1)“由余”,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穆公屡次使人设法招致他归秦,以客礼待之。入秦后,受到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活动范围约在今陕西西南、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

(2)“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国。逃亡到宛,被楚人所执。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用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是辅佐秦穆公称霸的重臣。“宛”(yuān),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南阳市。

(3)“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委任为上大夫。百里奚对穆公说:“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宋”,国名,或称“商”、“殷”,子姓,始封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微子启,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约有今河南东南部及所邻山东、江苏、安徽接界之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大臣剔成肸(即司城子罕)逐杀宋桓侯,戴氏代宋。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

(4)“邳豹”,晋国大夫邳郑之子,邳郑被晋惠公杀死后,邳豹投奔秦国,秦穆公任为大夫。“公孙支”,“支”或作“枝”,字子桑,秦人,曾游晋,后返秦任大夫。“晋”,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成王之弟叔虞,建都于唐(今陕西翼城县西),约有今山西西南部之地。春秋时,晋献公迁都于绛,亦称“翼”(今山西翼城县东南),陆续攻灭周围小国;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晋景公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西),亦称“新绛”,兼并赤狄,疆域扩展到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一角。春秋后期,公室衰微,六卿强大。战国初,被执政的韩、赵、魏三家所瓜分。公元前369年,最后一位国君晋桓公被废为庶人,国灭祀绝。

(5)“产”,生,出生。“并”,吞并。

(6)“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秦本纪》云秦缪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里的“二十”当是约数。

(7)“孝公”,即秦孝公。“商鞅”,卫国公族,氏公孙,亦称公孙鞅,初为魏相公叔座家臣,公叔座死后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长、大良造,因功封于商(今山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号称商君。于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奠定秦国富强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被车裂身死。

(8)“殷”,多,众多。“殷盛”,指百姓众多而且富裕。

(9)“魏”,国名,始封君魏文侯,系晋国大夫毕万后裔,于公元前403年与韩景侯、赵烈侯联合瓜分晋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内政,成为强国。梁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因亦称”梁”。后国势衰败,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获楚、魏之师”,指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诱杀魏军主将公子昂,大败魏军。同年又与楚战,战况不详,据此,当也是秦军获胜。

(10)“惠王”,即秦惠王,名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于公元前325年称王。“张仪”,魏人,秦惠王时数次任秦相,鼓吹“连横”,游说各国诸侯事奉秦国,辅佐秦惠文君称王,封武信君。秦武王即位,入魏为相。于公元前310年去世。此句以下诸事,并非都是张仪之计,因为张仪曾经作为宰相,就把功劳归功到他身上了。

(11)“三川之地”,指黄河、雒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韩宣王在此设三川郡。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兵攻取三川大县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取得韩三川全郡,重设三川郡。

(12)“巴”,国名,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为子国,称巴子国,在今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战国中期建都于巴(今四川重庆节)。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攻灭巴国,在其地设置巴郡。“蜀”,国名,周武王时曾参加灭商的盟会,有今四川中部偏西地区。战国中期建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灭蜀,在其地设置蜀郡。

(13)“上郡”,郡名,本来是楚地,在现在的陕西的榆林。魏文侯时置,辖境有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县、延安市一带。公元前328年魏割上郡十五县给秦,前312年又将整个上郡献秦。秦国于公元前304年于此设置上郡。

(14)“汉中”,郡名,在现在的陕西汉中。楚怀王时置,辖境有陕西东南和湖北西北的汉水流域。公元前312年,被秦将魏章领兵攻取,秦于此重置汉中郡。

(15)“包”,这里有并吞的意思。“九夷”,此指楚国境内西北部的少数部族,在今陕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地区。

(16)“鄢”,音yān,楚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春秋时楚惠王曾都于此。“郢”(yǐng),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市西北纪南城。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17)“成皋”,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地势险要,是著名的军事重地。春秋时属郑国称虎牢,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属韩,公元前249年被秦军攻取。

(18)“六国”,韩、魏、燕、赵、齐、楚。“施”,音yì,蔓延,延续。

(19)“昭王”,即秦昭王,名稷,一作侧或则,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范雎jū”,一作“范且”,亦称范叔,魏人,入秦后改名张禄,受到秦昭王信任,为秦相,对内力主废除外戚专权,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封于应(今河南宝丰县西南),亦称应侯,死于公元前255年。

(20)“穰”,音ráng。“穰侯”,即魏冉,楚人后裔,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弟,秦武王去世,拥立秦昭王,任将军,多次为相,受封于穰(今河南邓县),故称穰侯,后又加封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因秦昭王听用范雎之言,被免去相职,终老于陶。

(21)“华阳”,即华阳君芈戎,楚昭王母宣太后之同父弟,曾任将军等职,与魏冉同掌国政,先受封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县北),故称华阳君,后封于新城(今河南密县东南),故又称新城君。公元前266年,与魏冉同被免职遣归封地。

(22)“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

(23)“向使”,假使,倘若。“内”,同“纳”,接纳。

(24)“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致”,求得,收罗。“昆山”,即昆仑山。

(25)“随、和之宝”,即所谓“随侯珠”和“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来得的美玉。

(26)“明月”,宝珠名。

(27)“太阿(ē)”,亦称“泰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

(28)“纤离”,骏马名。

(29)“翠凤之旗”,用翠凤羽毛作为装饰的旗帜。

(30)“鼍”(tuó)亦称扬子鳄,俗称猪婆龙,皮可蒙鼓。

(31)“说”,通“悦”,喜悦,喜爱。

(32)“犀象之器”,指用犀**和象牙制成的器具。

(33)“郑”,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宣王弟友,公元前806年分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春秋时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有今河南中部之地,公元的375年被韩国所灭。“卫”,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武王弟康叔,初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县),有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之地。公元前254年被魏国所灭。“郑、卫之女”,此时郑、卫已亡,当指郑、卫故地的女子。“后宫”,嫔妃所居的宫室,也可用作嫔妃的代称。

(34)“駃騠”,音jué tí,骏马名。“外厩(jiù)”,宫外的马圈。

(35)“江南”,长江以南地区。此指长江以南的楚地,素以出产金、锡著名。

(36)“丹”,丹砂,可以制成红色颜料。“青”,青,可以制成青黑色颜料。“西蜀丹青”,蜀地素以出产丹青矿石出名。“采”,彩色,彩绘。

(37)“下陈”,殿堂下陈放礼器、站立傧从的地方。“充下陈”,此泛指将财物、美女充买府库后宫。

(38)“宛”,宛转,缠绕。”宛珠之簪”,缀绕珍珠的发簪。或以“宛”为地名,指用宛(今河南南阳市)地出产的珍珠所作装饰的发簪。

(39)“傅”,附着,镶嵌。“玑”,不圆的珠子。此泛指珠子。“珥”,音er,耳饰。

(40)“阿”,细缯,一种轻细的丝织物。或以“阿”为地名,指齐国东阿(今山东东阿县)。

(41)“缟”,音gǎo,未经染色的绢。

(42)“随俗雅化”,随合时俗而雅致不凡。“佳”,美好,美丽。“冶”,妖冶,艳丽。“窈窕”,音yǎo tiǎo,美好的样子。“赵”,国名,始封君赵烈侯,系晋国大夫赵衰后裔,于公元前403年与魏文侯、韩景侯联合瓜分晋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公元前三八六年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公元前二二二年被秦国所灭。古人多以燕、赵为出美女之地。

(43)“瓮”,音wèng,陶制的容器,古人用米打水。“缶”,音fǒu,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秦人将瓮、缶作为打击乐器。“搏”,击打,拍打。“髀”,音bì,大腿。“搏髀”,拍打大腿,以此掌握音乐唱歌的节奏。

(44)“《郑》”,指郑国故地的音乐。“《卫》”,指卫国故地的音乐。“《桑间》”,桑间为卫国濮水边上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南,有男女聚会唱歌的风俗。此指桑间的音乐,即本书《乐书》的“桑间濮上之音”。“《昭》”,通“韶”,《史记集解》引徐广曰:“昭,一作‘韶’。”歌颂虞舜的舞乐。”《虞》”,按《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引南化本、枫山本、三条本等作“护”,当为歌颂商汤的舞乐。“《武》”,歌颂周武王的舞乐。“《象》”,歌颂周文王的舞乐。

(45)“太山”,即泰山。“让”,辞让,拒绝。

(46)“择”,舍弃,抛弃。细流,小水。

(47)“却”,推却,拒绝。

(48)“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49)“黔首”,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头,故称黔首。此泛指百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资”,资助,供给。

(50)“业”,从业,从事,事奉。

(51)“赍”(jī)送,送给。这句是说,把武器粮食供给寇盗。

(52)“益”,增益,增多。“雠”,通“仇”,仇敌。减少该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力。

(53)“外树怨于诸侯”,指宾客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诸侯,从而构树新怨。

第四篇:伍子胥谏文言文翻译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字子胥,本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小编为你整理了伍子胥谏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一、原文:

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夫吴、越之势不两立。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无伤也。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太宰嚭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国者,齐、晋也。君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夫差以为然,不听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谋。子胥曰:天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天将不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夫差不听。子胥两袪高蹶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着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幎以冒面死。夫患未至,则不可告也;患既至,虽知之无及矣。故夫差之知于子胥也,不若勿知。——《吕氏春秋》

二、翻译:

吴王夫差要去攻打齐国,伍子胥说:“不行。齐国与吴国,习俗不同,言语不通,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与齐人相处,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完全役使。而吴国与越国接壤,道路相连,习俗一致,言语相通。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就能够与越人相处,得到越国的百姓就能够役使。越国对于我国是如此。吴国与越国势不两立,越国对于吴国如同心腹之疾,虽然没有发作,但它造成的伤害深重而且处于体内。而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不愁治不好,况且也没什么妨害。如今舍弃越国而去讨伐齐国,这就像是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虽然打胜,但也不能除去后患。”太宰嚭说:“不能听信伍子胥的话。君王您的命令之所以在中原行不通,是因为齐、晋两国的原因。君主如果进攻齐国并战胜它,然后移兵直压晋国边境,晋国一定会俯首听命。这是君王一举而收服两个国家啊!这样,君王的命令一定会在中原各国得到推行。”夫差不听从伍子胥的话,而采用了太宰嚭的计谋。

伍子胥说:“上天想要灭亡吴国的话,就让君主打胜仗吧;上天不想灭亡吴国的话,就让君主打败仗。”夫差不听。伍子胥提起衣服,大步从朝廷中走了出去,说:“唉!吴国的朝堂一定会成为废墟了!”夫差兴兵伐齐,与齐军在艾陵交战,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以后就要杀伍子胥。伍子胥说:“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看越军攻入吴国呢?”说完就自杀了。夫差把他的尸体扔到江里,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的东门,然后说:“你不会看到越军侵入吴国的!”过了几年,越人攻破了吴国的国都,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活捉。夫差临死时说:“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伍子胥呢!”于是以巾盖脸自杀了。

第五篇:2011年高二语文同步测试:2.5《谏伐匈奴书》(北京版必修3))

《谏伐匈奴书》

一、课内检测(选择题每题3分,共 23分)1.给下列句子加点字注音(每空1分,共5分)(1)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2)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3)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4)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5)上自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2.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文言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B.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

C.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D.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相同的一项()

A.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B.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

C.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D.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 4.指出下列句中不含通假的一项()A.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 B.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 C.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 D.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5.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 重诛:残暴的杀害。

B.天下既平,天子大恺 大恺:周天子打仗凯旋时所奏的军乐。C.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功齐:功业与„„相等 D.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末节:节操卑劣 6.下列各项中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又使天下飞刍輓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 A.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B.彼奇人也,不敢近。

C.问:“迷人若何?”曰:“狎昵我者,隐以锥刺其足。” D.且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7.下列各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作者针对伐匈奴一事,结合历史教训和国家现状进行了细致分析,阐明了“匈奴不可伐”的论点。文章语言含蓄委婉,张弛有度,理据结合,说明透彻深辟。

B.文章第一段首先从“圣明的君主不会厌恶率直的进谏,以此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躲避重罪,敢于直言进谏,因此圣主不会失策而功业流传百世”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点明写作目的。

C.文章第二段就提出 “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的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只能使人民陷入疾苦,好战必亡。

D.《谏伐匈奴书》一文很好地体现了“谏书”的特点,说理叙事张弛有度、据理结合,其作者是东汉的主父偃。

二、成语运用(3分)8.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的是()A.党的“三农”政策落在实处后.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在城市与城市之间,许多布局合理、设计新颖的村庄脱颖而出。

B.经过几轮的角逐,这一届“青年歌手大奖赛”的一等奖得主即将浮出水面。

C.每一年六月,我县都有一批莘莘学子独占鳌头,但也不乏名落孙山者。如何选择今后的人生道路,一时间成了那些考试失利的学生所要直面的现实。

D.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旦面临原则性的问题------特别是金钱时,不但一些曾经“立场坚定”的老同志晚节不保,而且一些年青的干部更是不爱惜羽毛。最终被人民唾弃。

三、课外延伸(共 21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每题3分,共 12分)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雎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事粱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①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中,武安侯田蚡为汉太尉,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物遗蚡。蚡言安国太后,天子亦素闻其贤,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迁为大司农。闽越、东越相攻,安国及大行王恢将。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②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注]①扞:通“捍”。抵御。②冲风:由下往上刮的强风。(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9.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后安国坐法抵罪 抵:抵偿

B.田甲日:“然即溺之” 溺:用小便浇灭 C.安国及大行王恢将 将:将领 D.群臣议者多附安国 附:赞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于东界 有兰溪生携一仆来候试,寓于东厢 B.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 C.田甲亡走。安国日:“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D.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物遗蚡

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体现韩安国“持重”性格的一组是()①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②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③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 ④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物遗蚡 ⑤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⑥不如勿许,兴兵击之

A.②⑤ 2B.③⑤ C.①② D.④⑥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安国早年受过韩非学说的影响。他曾经受命和张羽一起成功地阻挡了吴楚军队,并显示出持重的性格特点,还由此成名。

B.狱吏田甲在韩安国入狱后侮辱他。韩安国被重新起用后,田甲吓得离职潜逃,是韩安国叫他回来就任原职,以后能友好地对待他。

C.韩安国曾经以五百金向亲贵田蚡行贿,再加上天子对他的印象也比较好,他终于得到重用,当上了御史大夫的高职。

D.针对攻伐匈奴一事,本文与《谏伐匈奴书》一样都运用了例证法,结合历史教训和国家现状进行了细致分析,阐明了“匈奴不可伐”的论点。

(二)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12分)

13.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14.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15.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16.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谏伐匈奴书》练习(部分)答案 选择题:

2.D 3.C 4.C 5.A 6.C 7.D 8.C 9.C 10.A 11.A 12.D 文言文参考注释及译文: 徙:迁居。

《韩子》:即《韩非子》,战国末年法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说:学说。

驺:即今山东省邹县。扞:通“捍”,抵御。持重:稳固防守。

坐法抵罪:因犯法被判罪。抵罪,抵偿其应负的罪责。独:难道。然:同“燃”。溺:同“尿”。居无何:过了不久。徒:服劳役的犯人。亡走:逃跑。

而:你的。宗:宗族。

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治:惩办。说:同“悦”。

建元: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前140-前135)。遗:赠送。

太后:指王太后,名娡。天子:指武帝刘彻。迁:提升。

闽越:越部族的一支。东越:是闽越的分支。将:领兵。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

和亲: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之间有政治目的的联姻。下议:指交群臣议论商量。数:屡次。

率:大致,一般。倍:通“背”,违犯。负:依恃。

迁徒鸟举:迁移就像鸟飞一般。鸟举:鸟儿飞翔。制:控制。

不属为人:意思是不内属中国作百姓。罢:通“疲”。疲劳。虏:对敌人的蔑称。鲁缟:鲁地出产的一种白色的生绢,以轻薄闻名。冲风:由下往上刮的强风。鸿:雁。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后适居睢阳。曾经在邹县田先生之处学习《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因为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国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和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

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建元年间(前140-前135),武安侯田蚡担任汉朝太尉,受宠幸而掌大权,韩安国拿了价值五百金的东西送给田蚡。田蚡向王太后说到韩安国,皇上也常说韩安国的贤能,就把他召来担任北地都尉,后来升为大司农。闽越、东越互相攻伐,韩安国和大行王恢领兵前往。还没有到达越地,越人就杀死了他们的国王向汉朝投降,汉军也就收兵了。建元六年(前135)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

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韩安国说:“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不会取得胜利。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从下往上刮的强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下载文言文谏伐匈奴书及翻译[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谏伐匈奴书及翻译[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升本文言文翻译之《谏逐客书》(合集5篇)

    3、谏逐客书﹝1﹞ 第一段 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 翻译:臣听说一些官吏建议您驱逐所有的客卿,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 原文: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及翻译

    导语:《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谏太宗......

    司马错论伐蜀文言文翻译

    《司马错论伐蜀》是记叙战国时秦国关于外交军事的一交论争,是秦惠王进行军事扩张,推进王业的军事论辩。秦相张仪主张伐韩,秦将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以下是司马......

    《谏伐匈奴书》《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精选五篇)

    《谏伐匈奴书》《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一)作者简介 主父偃(?~公元前126),两汉齐国临淄人,是汉武帝时的大臣。他出身贫寒,早年学习纵......

    司马错论伐蜀文言文及翻译(合集五篇)

    导语:文言文翻译并不是那么难。只要掌握了方法,你就会发现文言文其实非常有趣。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司马错论伐蜀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司马错论伐蜀两汉:刘向司马错与张......

    文言文《史蝤尸谏》原文及翻译(精选5篇)

    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卫大夫史蝤患之,数以谏灵公而不听。史蝤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是不能正君也,生不能正君者......

    《晏子谏齐景公》文言文翻译大全

    晏子谏齐景公出自于《晏子春秋》,记述晏子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提醒齐景公执政要注重百姓疾苦。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晏子谏齐景公》文言文翻译,欢迎查看。晏子谏齐景公景公之时,雨......

    两脚书厨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个技能,那么你会怎么翻译两脚书厨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两脚书厨文言文翻译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原文: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