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升本文言文翻译之《谏逐客书》
3、谏逐客书﹝1﹞ 第一段
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
翻译:臣听说一些官吏建议您驱逐所有的客卿,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
原文:昔缪公求士[3],西取由余于戎[4],东得百里奚于宛[5],迎蹇叔于宋[6],求丕豹、公孙支于晋[7]。
翻译: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面从戎国聘请了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求来了丕豹和公孙支。
原文: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8],遂霸西戎。
翻译:这五位贤士,都不生长在秦国,但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二十来个诸侯国,结果在西戎称霸。
原文:孝公用商鞅之法[9],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亲服,获(俘获,战胜的意思)楚、魏之师,举(攻克,占领)地千里,至今治强(安定强盛)。
翻译:秦孝公采用了卫国人商鞅制定的法令,改变了民间的风俗,人民因此而殷实兴盛,国家因此而富强,百姓愿意为国家效命,诸侯也亲近顺服,俘获了楚国和魏国的军队,攻取了上千里的土地,国家至今太平强盛。
原文: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11],西并巴、蜀[12],北收上郡[13],南取汉中[14],包九夷[15],制鄢、郢[16],东据成皋之险[17],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18],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19]。
翻译:秦惠王采用了魏人张仪的计策,攻占了三川的土地,西面吞并了巴、蜀,北面收得了上郡,南面攻取了汉中,吞并了楚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所居住的区域,控制了鄢城、郢都,东面占据了成皋这个险要的关口,割取了肥沃富饶的土地,于是就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来侍奉秦国,当初所建立的功业一直延续到现在。
原文: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20],强公室,杜私门[21],蚕食(形容像蚕食桑叶一样,逐步攻取各诸侯国领土。蚕,名词活用为状语)诸侯,使秦成帝业。
翻译:秦昭王得到了魏人范雎,废掉穰侯,放逐了华阳君,增强了王室的力量,杜绝了豪门贵族的私情,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步吞并了诸候,使秦国成就了帝王之业。
原文: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翻译: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的力量才成就了功业。
原文:由此观之,客何负(辜负,对不起)于秦哉? 翻译: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
原文: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2],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翻译:如果这四位君主都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那就将使国家失去了富庶的物质基础,秦国也就没有了强大的名声了。第二段
原文:今陛下致昆山之玉[23],有随、和之宝[24],垂明月之珠(夜明宝珠),服太阿之剑[25],乘纤离之马[26],建翠凤之旗[27],树灵鼍之鼓[28]。
翻译:现在,陛下您得到了昆仑山出产的美玉,拥有了随侯珠、和氏壁这样的珍宝,垂挂着亮如明月的珍珠,佩带着太阿宝剑,骑坐着纤离骏马,竖立着翠羽编成的凤形装饰物的旗帜,设置着用灵鼍皮蒙成的鼓。
原文: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
翻译:这几种宝物,没有一种是秦国出产的,可是您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原文: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29],犀象(犀:犀牛角。象:象牙)之器,不为玩好[30],郑、卫之女,不充后宫[31],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32],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33]。
翻译: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的话,那么,夜间能发光的璧玉就不能装饰在朝廷上,犀角、象牙雕制的器物就不会成为赏玩之物,郑国和卫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后宫,而各种宝马良驹就不可能挤满外边的马棚,江南所出产的金器锡器就不会被使用,西蜀出产的丹青就不会作为绘画的颜料了。
原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34]、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35]、傅玑之珥[36]、阿缟之衣[37]、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38]、佳冶窈窕(姣好艳丽,体态优美)赵女不立于侧也。
翻译:所以,凡用来装饰后宫的、充作姬妾的、使人心意和耳目感到愉悦的东西,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然后才可以用的话,那么,用宛地出产的珍珠做成的发簪,镶嵌着珠玑的耳环,用东阿的丝绸做成的衣服,五彩刺绣的装饰品就不会敬献到您的面前,而那些随着时尚变化,善于打扮自己的容貌艳丽、身材苗条的赵国的美女就不会站立在您的身旁了。
原文:夫击瓮叩缶[39]、弹筝搏髀[40],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翻译:那敲打瓦盆,叩击瓦罐,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地歌唱,使耳朵感到快乐的,这是真正的秦国的音乐;
原文:郑、卫、桑间[41],韶虞、武象者[42],异国之乐也。翻译:而郑、卫、桑间、韶虞、武象都是别国的音乐。
原文: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翻译:现在您放弃敲击瓦盆瓦罐而接受郑、卫的音乐,废弃掉弹筝而要演奏韶虞的歌曲,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原文:快意当前,适观(适于观赏)而已矣。
翻译:无非是把使人心意感到快乐的东西摆在面前,总是选取最适于观赏的东西罢了。
原文: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翻译:现在录用人才却不是这样,不问贤能与否,也不管他的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国人就一概不用,来秦国做客卿的就一律加以驱逐。原文: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翻译:这样看来,您所重视的是美色、音乐、珠宝、美玉,而所轻视的是人才。
原文:此非所以跨(凌驾,喻统一)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翻译:这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控制诸候的方略呀。
第三段
原文: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翻译:我听说土地广阔的,生产的粮食就会很多;国家强大的,人口就众多;武器精良的,士卒就勇敢。
原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43],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选择,这里是舍弃的意思)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翻译:因此泰山不拒绝细小的沙土,所以才能成就了它的高大;大河大海不排斥细小的水流,所以才能成就了它现在的深广;做君王的不拒绝众多的百姓,对于民众一视同仁,所以才能使他的德行显明于天下。
原文: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44],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45]。翻译:所以,土地不论东西南北,人不分异国他乡,一年四季都充满美好,鬼神也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原文: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46],却宾客以业诸侯[47],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48]。
翻译:现在您却要抛弃百姓,把他们送去资助敌对的国家;拒绝所有外来的客卿,让他们为各诸侯国成就功业;使得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来,止住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借给敌人兵器,送给盗贼粮食”的做法啊。
原文: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翻译:物品不出产在秦国,可值得珍爱的很多;贤士不生长在秦国,可愿意效忠秦国的很多。
原文: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49],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翻译:现在,您要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本国的百姓而增加仇敌的力量,在内部自己削弱自己,在外部又与诸侯结下仇怨,要想让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
【注解】
[1]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书,又称“上书”,是用来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或主张的一种陈述性的文书。《文心雕龙•章表》说:“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主,皆称上书。”《颜氏家训•省事篇》说:“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原其体度,攻人主之长短,谏诤之徒也;讦群臣之得失,讼诉之类也;陈国家之利害,对策之任也;带私情之与夺,游说之俦也。”可见,“书”这种文体是上行文书,写作对象是国君,内容则是针对时政,陈述己见。客:即客卿,是指外国来秦担任秦国公职之人。[2] 李斯:(前?~ 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曾同韩非一道师从著名思想家荀况学“帝王之术”,于公元前247年由楚入秦,受到秦王器重,拜为客卿,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秦始皇采纳他的主张定郡县之制,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下禁书令。秦二世时,被郎中令赵高以“谋反”罪诬陷入狱,后被腰斩于咸阳市。李斯的文章保留至今的均收在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中,共有3篇:《谏逐客书》、《论督责书》和《狱中上秦二世书》。
[3] 缪公: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君主,公元前657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为春秋五霸之一,缪:同“穆”。
[4]由余:春秋时晋国人,流亡入戎,奉戎国命出使秦国。秦穆公用计离间由余与戎王,并收他为谋臣。后由余帮助秦消灭十二戎国,拓地千里。戎: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
[5] 百里奚:春秋时楚国人,曾任虞国大夫。晋灭虞后,作为晋献公女儿陪嫁的奴仆入秦。后逃到楚国,被俘。秦穆公听说他贤能,用五张黑羊皮(当时赎一名奴仆的物品)将其赎回,并任用为相,后人又称之为五
大夫。宛:楚邑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6] 蹇(jiǎn简)叔:春秋时秦国岐(今陕西岐山东北)人,寓居宋国,为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以厚礼聘蹇叔入秦,任为上大夫。
[7] 丕豹:春秋时晋国大夫丕郑的儿子。晋惠公杀了他的父亲,丕豹逃到秦国。穆公任他为大将攻晋,打下八城,并生俘晋惠公。公孙支:春秋时秦国岐人,字子桑,寓居于晋。秦穆公聘其为谋士,任大夫。
[8] 并:吞并,兼并。二十:泛指我国西部的诸多小国。
[9] 孝公: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君主,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38年在位。商鞅:战国时卫国人,名鞅,因秦封他于商,故名。任秦相十年,先后两次变法,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
[10] 惠王:秦惠文王,战国时秦国君主,公元前337年至公元前331年在位。张仪:战国时魏国人,惠文王任之为秦相,他用连横之计破坏六国的合纵,以便秦国对六国各个击破。
[11] 拔:攻取。三川之地:时属韩国,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以东的地区,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故称“三川”。
[12] 巴、蜀:当时的两个小国。巴在今四川省东部,蜀在今四川省西部。
[13] 上郡:魏郡名,在今陕西省西北部。公元前328年,惠文王派公子华与张仪攻魏,魏国以上郡十五县献秦求和。
[14] 汉中:战国时楚地,在今陕西省南部和湖北西北部。公元前313年,张仪诱骗楚国与齐国断交,次年大破楚军于丹阳,斩首八万,接着攻占楚汉中六百里土地,置汉中郡。
[15] 包:囊括。九夷:当时楚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九,虚指数量之多。
[16] 制:控制。鄢(yān烟):楚地,在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郢(yǐng影):楚国国都,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7] 成皋(gāo高):又名虎牢关,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为古代军事重地。
[18] 六国:韩、魏、燕、赵、齐、楚。从:同“纵”,东方六国结成联合战线以抵抗秦国的一种策略。
[19] 施(yì义):延续。
[20] “昭王”三句:昭王,指秦昭襄王,战国时秦国君主。范雎(jū居):字叔游,战国时魏国人。穰(ráng)侯、华阳君,都是昭王之母宣太后的弟弟,在朝专权。范雎以利害说动昭王,废除太后、穰侯。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屡破韩、赵、魏之兵,秦国日益强大。
[21] 杜:断绝、制止。私门:相对于公室而言,此指穰侯、华阳君等贵族豪门。
[22] 向:原先,当时。使:假如。内(nà):“纳”的古字,容纳。
[23] 致:使至。昆山:即昆仑山,相传昆仑山北麓的和田出产美玉。
[24] 随、和之宝:指随侯珠、和氏璧。
[25] 服:佩带。太阿(ē):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国名匠欧冶子与干将所铸。
[26] 纤离:古骏马名。
[27] 建:竖立。翠凤之旗:用翠鸟羽毛做成凤鸟形状装饰起来的旗子。
[28] 树:设置。灵鼍(tuó砣):俗称“猪婆龙”,鳄鱼的一种,皮可制鼓,声音洪亮。
[29] 璧:一种中间有孔的圆形玉器。楚王曾在张仪的游说下,遣使献夜光璧于秦王。
[30] 犀象之器: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物。玩好(hào):供玩赏的奇异珍宝。
[31] 郑、卫之女:当时人们认为郑国、卫国多美女,此处泛指各国的美女。
[32] 駃騠 :(jué tí决提):骏马名。外厩(jiù旧):宫外的养马棚。
[33] 丹青:作画的颜料。不为采:不被采用。
[34] 下陈:古代殿堂台阶下陈列礼品、站列姬妾的地方。[35] 宛珠之簪(zān):用宛地出产的珍珠装饰的发簪。
[36] 傅玑之珥:镶嵌有珍珠的耳饰。傅:同“附”,附着。玑:不圆的珠子。珥:耳饰。
[37] 阿(ē)缟:齐国东阿所产的缟。缟:白色绢。
[38] 随俗雅化:随着时尚的变化而打扮得雅致漂亮。
[39] 瓮:瓦器,小口大腹,可用于汲水或盛酒、水。缶(fǒu否):瓦器,小口大腹,器嘴处与瓮略有不同,可用于汲水或盛酒、水。这里是指用瓮、缶作为表示音乐节奏的打击乐器。
[40] 筝:拨弦乐器,形似瑟。搏髀(bì必):拍击大腿。
[41] 郑、卫:国名,以盛行新兴民间音乐著名。桑间:是当时卫国男女欢聚歌唱的地方,后来用做当地民间音乐的代称。
[42] 韶虞:舜乐名。武象:周乐名。另一说,韶虞,舜时的舞曲。武象,周武王时的舞乐。
[43] 让:辞让,拒绝。
[44] 四时:四季。充美:指生活富庶美好。
[45] 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一般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专虚)、帝喾(kù库)、尧、舜。三王: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46] 黔首:秦统治者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古时平民百姓以黑巾裹头,故称。
[47] 业诸侯:使诸侯成就功业。
[48]藉:借给。寇:敌人,入侵者。兵:武器。赍(jī机):送物给人。
[49] 损:减损。益:增多。
第二篇:《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
《谏逐客书》这篇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谏逐客书》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泰山 一作:太山)
《谏逐客书》翻译/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谏逐客书》注释
(1)“由余”,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穆公屡次使人设法招致他归秦,以客礼待之。入秦后,受到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活动范围约在今陕西西南、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
(2)“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国。逃亡到宛,被楚人所执。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用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是辅佐秦穆公称霸的重臣。“宛”(yuān),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南阳市。
(3)“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委任为上大夫。百里奚对穆公说:“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宋”,国名,或称“商”、“殷”,子姓,始封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微子启,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约有今河南东南部及所邻山东、江苏、安徽接界之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大臣剔成肸(即司城子罕)逐杀宋桓侯,戴氏代宋。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
(4)“邳豹”,晋国大夫邳郑之子,邳郑被晋惠公杀死后,邳豹投奔秦国,秦穆公任为大夫。“公孙支”,“支”或作“枝”,字子桑,秦人,曾游晋,后返秦任大夫。“晋”,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成王之弟叔虞,建都于唐(今陕西翼城县西),约有今山西西南部之地。春秋时,晋献公迁都于绛,亦称“翼”(今山西翼城县东南),陆续攻灭周围小国;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晋景公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西),亦称“新绛”,兼并赤狄,疆域扩展到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一角。春秋后期,公室衰微,六卿强大。战国初,被执政的韩、赵、魏三家所瓜分。公元前369年,最后一位国君晋桓公被废为庶人,国灭祀绝。
(5)“产”,生,出生。“并”,吞并。
(6)“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秦本纪》云秦缪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里的“二十”当是约数。
(7)“孝公”,即秦孝公。“商鞅”,卫国公族,氏公孙,亦称公孙鞅,初为魏相公叔座家臣,公叔座死后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长、大良造,因功封于商(今山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号称商君。于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奠定秦国富强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被车裂身死。
(8)“殷”,多,众多。“殷盛”,指百姓众多而且富裕。
(9)“魏”,国名,始封君魏文侯,系晋国大夫毕万后裔,于公元前403年与韩景侯、赵烈侯联合瓜分晋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内政,成为强国。梁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因亦称”梁”。后国势衰败,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获楚、魏之师”,指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诱杀魏军主将公子昂,大败魏军。同年又与楚战,战况不详,据此,当也是秦军获胜。
(10)“惠王”,即秦惠王,名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于公元前325年称王。“张仪”,魏人,秦惠王时数次任秦相,鼓吹“连横”,游说各国诸侯事奉秦国,辅佐秦惠文君称王,封武信君。秦武王即位,入魏为相。于公元前310年去世。此句以下诸事,并非都是张仪之计,因为张仪曾经作为宰相,就把功劳归功到他身上了。
(11)“三川之地”,指黄河、雒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韩宣王在此设三川郡。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兵攻取三川大县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取得韩三川全郡,重设三川郡。
(12)“巴”,国名,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为子国,称巴子国,在今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战国中期建都于巴(今四川重庆节)。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攻灭巴国,在其地设置巴郡。“蜀”,国名,周武王时曾参加灭商的盟会,有今四川中部偏西地区。战国中期建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灭蜀,在其地设置蜀郡。
(13)“上郡”,郡名,本来是楚地,在现在的陕西的榆林。魏文侯时置,辖境有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县、延安市一带。公元前328年魏割上郡十五县给秦,前312年又将整个上郡献秦。秦国于公元前304年于此设置上郡。
(14)“汉中”,郡名,在现在的陕西汉中。楚怀王时置,辖境有陕西东南和湖北西北的汉水流域。公元前312年,被秦将魏章领兵攻取,秦于此重置汉中郡。
(15)“包”,这里有并吞的意思。“九夷”,此指楚国境内西北部的少数部族,在今陕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地区。
(16)“鄢”,音yān,楚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春秋时楚惠王曾都于此。“郢”(yǐng),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市西北纪南城。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17)“成皋”,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地势险要,是著名的军事重地。春秋时属郑国称虎牢,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属韩,公元前249年被秦军攻取。
(18)“六国”,韩、魏、燕、赵、齐、楚。“施”,音yì,蔓延,延续。
(19)“昭王”,即秦昭王,名稷,一作侧或则,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范雎jū”,一作“范且”,亦称范叔,魏人,入秦后改名张禄,受到秦昭王信任,为秦相,对内力主废除外戚专权,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封于应(今河南宝丰县西南),亦称应侯,死于公元前255年。
(20)“穰”,音ráng。“穰侯”,即魏冉,楚人后裔,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弟,秦武王去世,拥立秦昭王,任将军,多次为相,受封于穰(今河南邓县),故称穰侯,后又加封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因秦昭王听用范雎之言,被免去相职,终老于陶。
(21)“华阳”,即华阳君芈戎,楚昭王母宣太后之同父弟,曾任将军等职,与魏冉同掌国政,先受封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县北),故称华阳君,后封于新城(今河南密县东南),故又称新城君。公元前266年,与魏冉同被免职遣归封地。
(22)“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
(23)“向使”,假使,倘若。“内”,同“纳”,接纳。
(24)“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致”,求得,收罗。“昆山”,即昆仑山。
(25)“随、和之宝”,即所谓“随侯珠”和“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来得的美玉。
(26)“明月”,宝珠名。
(27)“太阿(ē)”,亦称“泰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
(28)“纤离”,骏马名。
(29)“翠凤之旗”,用翠凤羽毛作为装饰的旗帜。
(30)“鼍”(tuó)亦称扬子鳄,俗称猪婆龙,皮可蒙鼓。
(31)“说”,通“悦”,喜悦,喜爱。
(32)“犀象之器”,指用犀**和象牙制成的器具。
(33)“郑”,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宣王弟友,公元前806年分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春秋时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有今河南中部之地,公元的375年被韩国所灭。“卫”,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武王弟康叔,初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县),有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之地。公元前254年被魏国所灭。“郑、卫之女”,此时郑、卫已亡,当指郑、卫故地的女子。“后宫”,嫔妃所居的宫室,也可用作嫔妃的代称。
(34)“駃騠”,音jué tí,骏马名。“外厩(jiù)”,宫外的马圈。
(35)“江南”,长江以南地区。此指长江以南的楚地,素以出产金、锡著名。
(36)“丹”,丹砂,可以制成红色颜料。“青”,青,可以制成青黑色颜料。“西蜀丹青”,蜀地素以出产丹青矿石出名。“采”,彩色,彩绘。
(37)“下陈”,殿堂下陈放礼器、站立傧从的地方。“充下陈”,此泛指将财物、美女充买府库后宫。
(38)“宛”,宛转,缠绕。”宛珠之簪”,缀绕珍珠的发簪。或以“宛”为地名,指用宛(今河南南阳市)地出产的珍珠所作装饰的发簪。
(39)“傅”,附着,镶嵌。“玑”,不圆的珠子。此泛指珠子。“珥”,音er,耳饰。
(40)“阿”,细缯,一种轻细的丝织物。或以“阿”为地名,指齐国东阿(今山东东阿县)。
(41)“缟”,音gǎo,未经染色的绢。
(42)“随俗雅化”,随合时俗而雅致不凡。“佳”,美好,美丽。“冶”,妖冶,艳丽。“窈窕”,音yǎo tiǎo,美好的样子。“赵”,国名,始封君赵烈侯,系晋国大夫赵衰后裔,于公元前403年与魏文侯、韩景侯联合瓜分晋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公元前三八六年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公元前二二二年被秦国所灭。古人多以燕、赵为出美女之地。
(43)“瓮”,音wèng,陶制的容器,古人用米打水。“缶”,音fǒu,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秦人将瓮、缶作为打击乐器。“搏”,击打,拍打。“髀”,音bì,大腿。“搏髀”,拍打大腿,以此掌握音乐唱歌的节奏。
(44)“《郑》”,指郑国故地的音乐。“《卫》”,指卫国故地的音乐。“《桑间》”,桑间为卫国濮水边上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南,有男女聚会唱歌的风俗。此指桑间的音乐,即本书《乐书》的“桑间濮上之音”。“《昭》”,通“韶”,《史记集解》引徐广曰:“昭,一作‘韶’。”歌颂虞舜的舞乐。”《虞》”,按《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引南化本、枫山本、三条本等作“护”,当为歌颂商汤的舞乐。“《武》”,歌颂周武王的舞乐。“《象》”,歌颂周文王的舞乐。
(45)“太山”,即泰山。“让”,辞让,拒绝。
(46)“择”,舍弃,抛弃。细流,小水。
(47)“却”,推却,拒绝。
(48)“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49)“黔首”,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头,故称黔首。此泛指百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资”,资助,供给。
(50)“业”,从业,从事,事奉。
(51)“赍”(jī)送,送给。这句是说,把武器粮食供给寇盗。
(52)“益”,增益,增多。“雠”,通“仇”,仇敌。减少该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力。
(53)“外树怨于诸侯”,指宾客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诸侯,从而构树新怨。
第三篇:谏逐客书作文
谏逐客书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谏逐客书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谏逐客书作文1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和好朋友王则强、任大伟一起坐上超时空宝马时光机穿越来到了秦朝。
一到秦朝我们就看见一群老百姓被官兵向外赶。我们三个顿时心里写了个大大的问号。正当我们疑惑不解之际,一位中年男子跑过来说:“我乃丞相李斯,你等休要拦我!”其中一名官兵大声说到:“我拦的就是你李斯,大王下令驱逐六国所有来客。”只见李斯被那位官兵一下推倒在地。那位官兵又拿着长矛指向我说:“你们鬼鬼祟祟,肯定是六国来客。”李斯冲过来说:“大人息怒,我这就带他们走。”我们刚刚走出咸阳,松了口气,只见李斯转身就走,我们一口同声地说:“请问您这是要去哪里呀?”李斯伤心地说:“世界那么大,总有可以容纳我李斯之处。”我们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只有靠李斯写的《谏逐客书》,秦始皇的《逐客令》才可以废除,如果李斯走了的话,历史就乱套了,我们赶快向李斯的方向追了过去。
夜幕降临,街上还是人群杂乱,我们好不容易在一个小河边找到了李斯。“不好”我大叫一声,一叶孤舟从安静的湖面上泛起了层层波纹,稳稳地停在了河边,李斯走下台阶,登上小船。我们一起大叫:“李先生,您先别走啊!”李斯看见是我们几个,便叫船夫停船。我们一下子跳到了船上说:“先生,您快回秦国写出《谏逐客书》啊!”李斯回答:“我有美酒和美景陪伴,为什么要回秦国呢?”李斯抱起酒坛子就往嘴里灌。我顿时抓住李斯的手说:“李先生,您不能再这么喝下去了,废除《逐客令》还要靠您呢!”王则强又劝到:“您只要写一篇《谏逐客书》给大王看,大王一定会废除《逐客令》的。李斯摇摇晃晃地走到船头,迎风而立。在我们的再三劝阻下,李斯终于写下了《谏逐客书》。秦国之所以富强,就是因为他们广纳人才,这才有魏国人商鞅,齐国人蒙恬等,他们代代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任务完成,我们开心的一下子穿越回了现在。
谏逐客书作文2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认为这不该是驾驭天下的办法。
秦穆公之所以能使秦国称霸西戎,是因为他寻求贤土,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在东边从宛地那里得到了百里奚。即使不生长在秦国,却仍然重用他们,最终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也正是因为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才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使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国家依靠商鞅的功劳,至今还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由此看来,任用客卿是有利于驾驭天下的。
如果这两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那么国家便没有丰厚的实力,秦国也不会有至今如此强大的威名。
正如藉寇兵而赍盗粮,拒绝宾客就是在壮大别国,长此以往,天下的能人智士便会退出秦园,为敌军所用。
泰山不拒绝土壤,才能成为高太,河海不遗弃细流,才能变得深邃;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彰显出他的明德。五华、三王正因为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所以一年四季才会富裕美好,天地鬼神才会降赐福运。因此,统治者选用客卿,不仅有利于国家强盛,而且可以彰显自己的明德。
执意地驱逐客卿只会百害而无一利,甚至会因此使国家衰败。
用人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眼前的心意快乐、适于观赏,而是个长期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过程。《郑》、《卫》这类新调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您抛弃属于秦国的特色,却去听郑国卫国的音乐。这是为了心情的愉悦。但用人的原则不该是这样的,应该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站在个人的角度看待。
自身优秀的应当继续,那么别国突出的部分也可以去合理利用。
正如装饰在朝廷上的璧、用犀角做的器具、充满马棚的高大马匹,这些都不是秦国生产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那是因为别国生产的东西精美,是秦国不得不去称赞的一部分。
倘若拒绝他国的产物,那么秦国便会失去使人高兴的`部分。一味地固步自封,只会封闭更多创造性的想法。
这样看来,善用客卿确实是驾驭天下的好办法。
谏逐客书作文3古有云:包罗万象,有容乃大,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现陛下欲完成统一大业,各国欲施疲秦之计,您听信他臣进言,认为客卿有负于秦,遂下逐客令,这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接纳、任用客卿。昔日秦穆公,因揽得五大贤士,所以称霸西戎;秦孝公因为才用了商鞅的变法,所以使得国富民强;秦惠王之所以能够瓦解六国的合纵,是因为他接纳了张仪。秦国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此帝业,是因为昭王任用了范雎。
由此看来,客卿对秦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陛下您不接纳他们,会对秦国带来不可逆的后果。
如果陛下不接纳外国之物,那么陛下便不会看到昆山宝玉、和氏之璧、犀象之器,也不会有郑卫之女娱心意,名骥良马充实马厩。现在陛下抛弃了本国的地道音乐而去欣赏外国的快人耳目的音乐,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满足了陛下的快意。
如果陛下不接纳外国的客卿,那么各国客卿就不会为陛下所用,那么我们国家的实力便不会增强,秦国也就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了。更何况,客卿被陛下所推却,那必然会投奔于他国,为他国效力,从而助长了他国的实力。若是他国纳客从而强大,那么秦国还能制霸诸侯,驾驭天下吗?
而陛下欲制服诸侯,驾驭天下。就要像泰山一样,不推却一粒尘土。像黄河那样,不放走一支细流。只有注重量的积累才能成就大的功业。正所谓地广然后粮多,国大然后民众,兵强然后士勇。因此,纳客然后才能强秦。
陛下应该收回逐客令,接纳各国的客卿并使之为陛下所用。小到自身大到国家,陛下还应重视人民群众。用人更要分清是否,辨清曲直。只有如此,百姓才会安居乐业,客卿积极为国家富强进言献策。也只有如此,陛下能够制霸诸侯,完成统一大业。
更有很多不产于秦的东西,却受很多人的欢迎。很多为秦国尽心尽力的人也不产于秦,所以我认为陛下应接纳任用客卿。
第四篇:谏逐客书读书笔记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谏逐客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1今天,我把一篇古文背了下来。这篇文章就是秦朝时的丞相李斯写的《谏逐客书》。我读了,感想颇多。
《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是秦始皇时的丞相,他辅佐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可以说,没有李斯,就没有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因为此,李斯一直倍受秦始皇的尊敬。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这才产生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谏逐客书》。可以说,没有这篇《谏逐客书》,李斯就被秦始皇“驱逐出境”了。
事情是这样的:韩国国君派了郑国(人名)到秦国作间谍。郑国利用兴修水利,使秦无力讨伐韩国。秦始皇察觉之后,秦国的宗室大臣便对秦始皇进谏说,要把秦国的所有客卿全部赶走。秦始皇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结果,李斯因不是秦国人,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列。李斯知道了事情原委以后,就写了《谏逐客书》向秦始皇进谏。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细细讲述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害处。文章开篇就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听说有些官吏商议要驱逐所有的客卿,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紧接着,第一部分写了四位君主。这四位君主,都是通过客卿而壮大自己的,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二部分则写了秦始皇喜爱的诸多宝物都不是秦国自己出产的,说明对客卿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第三部分,李斯先将秦始皇比做泰山和河海,说“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然后才点明自己打比方的本意——“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文章最后一句,与文题和全文呼应:“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文章中最打动秦始皇心弦,让他明白自己决策错误的是“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一句,就是说,驱逐客卿并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
读完文章,我在为李斯严密的逻辑和精炼的语言拍案叫绝的同时,也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我想:李斯上书指出驱逐客卿的错误,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不被赶走,更是希望帮助秦国统一天下,制服诸侯。如果此时,李斯保持沉默,傻等着秦始皇下令把自己赶走,那么后果有三:一是自己丢了官职,不能继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投奔秦始皇之前,就已经仔细地思考过,正是觉得其他诸侯国太弱小,而秦国比较强大,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才最后投奔了秦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李斯是很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二是对秦国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三是如果驱逐了客卿,不仅对秦国不利,还对敌国十分有利。我认为,李斯考虑地更多的是后两点。因为李斯是真心希望秦国一统天下的,而“驱逐客卿”的决策无疑是秦国发展壮大的一块“绊脚石”。
李斯为了让秦始皇收回成命,洋洋洒洒数千言,文思横溢、辞采丰富、思想可贵,以至于把一向固执的秦始皇都打动了,最终使秦始皇收回了驱逐客卿的命令,并且恢复了自己的官职。我个人认为,李斯这个人很会写文章。就拿第一部分来说,他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举了几位贤明的君主,并说明他们的.成功都与客卿的献计献策分不开。试想,如果李斯不举例,谁又相信客卿是劳苦功高而不是辜负了秦国呢?
因为这篇极具说服力的文章,李斯最终打动了秦始皇,不仅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也为秦国之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这不仅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和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更体现了他过人的才华和文采。直到今天,这篇文章仍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2关于《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就是韩派水利专家郑国说秦修渠,以消耗秦的国力来减缓对韩的威胁,后被察觉。秦国贵族欲借此机会排挤他国政客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遂向秦王建议驱逐客卿。秦王采纳此议,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此,李斯撰《谏逐客书》一文,上书秦王。最后,秦王取消逐客令,李斯官复原职。究竟这寥寥数百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能让千古一帝回心转意?当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更加明白了李斯为何有如此能耐,从蔡上一名贫民攀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智慧。在《谏逐客书》中,我可以看到他惊人的政治智慧。
文章一开头,李斯就表明自己反对逐客的观点,但措辞并不尖锐。他没有说逐客是“陛下之过”,而是委婉地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既表示自己不认同,又没有让君主难堪。
然后,李斯引用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用贤士而强国的例子。引例实在,具有代表性。在引例后,他适时地写道“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李斯由所引之例得出的结论便是秦若要强国,不能不纳客卿。而强国,称霸天下正是秦王所追求的,这一开始的话便已说在秦王的心坎上了。
再往下,李斯大篇幅地描述了秦王喜爱他国珍宝,运用反证说明秦王并没有完全抵制他国之物,由此过渡到如今逐客之况。文笔顺畅,合乎情理。李斯指出若是只重声色珠乐,轻视人民,这就不是驾驭诸侯,使四方臣服的方法了。虽然是指出秦王不当之处,但语调平和。虽然没有锋利的话语,却又一针见血。此段最后的焦点又集中到了称霸天下这一点上。
往下一段,李斯更说得巧妙。一句“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就能有效地勾起秦王的忧虑。逐客就等于让别国壮大力量啊,这是一心要称霸的秦王绝不容许的。即使秦王开始时有多么坚决,此刻也不得不动摇了吧。
最后,李斯写道“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表明逐客会令秦国处于危境。在说明的逐客的结果同时,又间接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我反对逐客不是为了私利,而是因为这对秦国是不利的啊。这就引导秦王从李斯所希望的角度去看这篇文章。
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来增强语势,所写词句也是行云流水,富有文采。重要的是,纵观全文,李斯的攻心术在此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引用各种史实,描述了现状,但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就是逐客不利于秦的一统大业。抓住秦王要统一天下的心理,从各个方面论证了逐客是不利于秦国的,句句在理,让人难以反驳。而李斯也时刻不忘自己臣子的身份,说话尺度拿捏得当,又能明确表达自己观点。毫不夸张地说,这篇文章可谓是政治文章中的典范,此中流露出的政治智慧值得千年后的我们细细研究。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3俗话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古代,人才都有可能会改变现在的战况,而在现在人才竞争的21世纪,是更需要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参加,而秦王呢,他竟然要将自己的客卿给驱逐,这些都是人才呀!为什么秦王不留着他们来为不时之需做准备呢?
在《谏逐客书》中,我认为李斯说的一句话很好:“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意思是:“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虽然人才是越多越好,但还是要精简,因为人才之中也分三六九等,更不要盲目的要人才,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定事半功倍!而且我们应该要对自己有利而无利于对方,只有这样作战时才更方便。
这篇文章对我的学习上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中,快考试时,我们不应该全部都复习个遍,之间自己的短板中的重点全面的“诊断”一下,这样在考试中,就能够将自己的分数高高挂起,让别人触之不及。
我认为英语对我来说就是短板,但是我相信,过了这个暑假,英语就是我的手下败将我打败它就是松松的,那么什么时候我就是没有任何的艰难险阻能够难倒我了,我也就离成功接了一大步。
只要是坚持和找到自己的短板并为之不断努力,总有一天,胜利就是属于我的!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4“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诚如斯言,李斯贵为一朝宰相,素有雅量,无嫉妒贤才的小肚鸡肠,反倒是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实在是令人钦佩。
文章开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一语中的,接着又旁征博引,谈到秦穆公遍求贤士而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新法而实现国富民安的愿景,秦惠王采纳张仪计策席卷九夷各部,让其它六国对秦国俯首称臣……这一系列接纳客卿的事例并没有给国家带来危害,反倒是亲近贤臣让秦国更加强大。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虽非本国人,但愿效忠该国皇帝,也该得到重用。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尚无国别之分,何况是贤才呢?在该文中,我真心地感受到了李斯对秦朝的深谋远虑,他诚恳地劝谏皇帝应该广纳贤才,亲近贤才,远离小人,方可久远。
在文章结尾,他还深刻地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样做势必会危害到国家。他的文章情真意切,利害分析得淋漓尽致,一篇《谏逐客书》至今让人受益匪浅。
法国著名诗人雨果曾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读李斯的《谏逐客书》,我不仅读懂了他为人豁达的胸襟,更读出了他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关心与责任担当。不计前嫌遍求各方贤才,苦口婆心地劝说皇帝,他关心的并非是个人的利益,而是国家的利益,这难道不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实写照吗?还有他不惧怕强权,即便遇到重重阻力,仍旧坚守自己正确的立场,深明大义地写下《谏逐客书》,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触怒圣颜,可是犯下死罪的啊!但斯如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一般,坚持己见,没有如墙头草般倒下。
“读史使人明智”,短短数百字的《谏逐客书》至今熠熠生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后辈当勉励。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5近读《谏逐客书》,略有感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
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
在中国,古代就有英雄不问出身的说法。反观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政策,依然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曾看过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就有反映教育制度和高考分数不等的问题。城市本地学生的分数只要350分就能轻而易举的安心读书,而别的城市和偏远山区的学生要500分还要挤破头颅才能在这所城市就读,试问这公平吗?还是说他们的素质真的比不上这些高贵子弟!大汉卫青是干什么的,养马卒,可不照样立丰功建伟业,这些例子比比皆是。个人愚见,不管是底层的农民还是白领精英,只要有德有才或一技之长都应一视同仁。
再者应给予一定的奖扶政策。
这一点不是说没有金钱的诱惑就没有人才的献策,这只是对有功人士的奖励而已。我们且看美国,美国从建国到发展成世界头号强国,只花了二百年不到时间,这和美国的人才政策时息息相关,美国是移民国家,有这些人才所追求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和吸纳人才的政策。正是美国的移民政策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才的包容和优越的待遇,让源源不断的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才的聚集荟萃于此。从改革开放后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截至1995年底,中国共派出各类留学生共25万人,回国的有8万人,有16万留在国外,60%的在美国拿了绿卡。那么可以想象,从1995年后到现在,中国又有多少赴美留学学成后留在了美国。古时尚有“赏罚分明”,我们现在也应该接力这种美德。
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个人脱离群体都无法生活下去,况一企业,况一国家!
当然,不同的阶级层流对人才的定义各不相同,各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同,各取所需,共同进步。虽要广纳,但切勿盲目,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定事半功倍!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6《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本奏书。李斯在其中写道逐客的一些弊端,写这本《谏逐客书》的目的也就是劝阻秦王不要驱逐客人。
秦王,就是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客”,一是指来访客人,二是指的当时在秦国参政议政的外来官员。《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驱逐客人的一些弊端,并且从许多方面来分析,得出这个结论。
《谏逐客书》是一篇论述文,其中心论点是“谏逐客”,即说服秦王不驱逐客人,或者是说驱逐客人是错误的。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提出总论点,“逐客”是错误的。
第二,通过叙述四大历史时期的秦国各位君王对于来客的态度,以及来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来说明问题。
第三,通过对秦王最喜爱的珍品,美女,音乐等大量事物的陈述,用对比说法说明唯独用人上排斥外来是错误的。
第四,利用隐喻的手法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纳客能够无往而不胜,逐客是削弱了自己,强大了敌人。
第五,总结全文,得出“逐客必将灭亡”的结论。
第五篇:《谏逐客书》读书笔记
近读《谏逐客书》,略有感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
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
在中国,古代就有英雄不问出身的说法。反观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政策,依然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曾看过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就有反映教育制度和高考分数不等的问题。城市本地学生的分数只要350分就能轻而易举的安心读书,而别的城市和偏远山区的学生要500分还要挤破头颅才能在这所城市就读,试问这公平吗?还是说他们的素质真的比不上这些高贵子弟!大汉卫青是干什么的,养马卒,可不照样立丰功建伟业,这些例子比比皆是。个人愚见,不管是底层的农民还是白领精英,只要有德有才或一技之长都应一视同仁。
再者应给予一定的奖扶政策。
这一点不是说没有金钱的诱惑就没有人才的献策,这只是对有功人士的奖励而已。我们且看美国,美国从建国到发展成世界头号强国,只花了二百年不到时间,这和美国的人才政策时息息相关,美国是移民国家,有这些人才所追求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和吸纳人才的政策。正是美国的移民政策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才的包容和优越的待遇,让源源不断的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才的聚集荟萃于此。从改革开放后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截至1995年底,中国共派出各类留学生共25万人,回国的有8万人,有16万留在国外,60%的在美国拿了绿卡。那么可以想象,从1995年后到现在,中国又有多少赴美留学学成后留在了美国。古时尚有“赏罚分明”,我们现在也应该接力这种美德。
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个人脱离群体都无法生活下去,况一企业,况一国家!
当然,不同的阶级层流对人才的定义各不相同,各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同,各取所需,共同进步。虽要广纳,但切勿盲目,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