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谏逐客书

时间:2019-05-15 03:3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谏逐客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谏逐客书》。

第一篇:4、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的文体与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主旨,以及对现世的重要指导意义。

3、学习政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并体会文中的句式美和韵律美。教学重点:

1、文中实词的含义。

2、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以及对中心论点的支持。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家、作品

《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战国末入秦,为秦王迎政的客卿,后来官至丞相,始皇死后被杀。是秦代著明的政治家、散文家,代表作《谏逐客书》、李斯的碑文有、《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歌颂秦朝的功德,对后代的碑志铭文有影响。

二、文体知识

《谏逐课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的议论文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

三、主旨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四、层次段落

全文共五段,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三段: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第四段: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第五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本文层次清楚,结构严密,无懈可击。

五、写作特点

1.论点鲜明。开门见山,使文章一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

2.论据充足。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

(1)历史事实。本文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即秦穆公广纳贤才,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昭王用范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然后作者归纳:

1)归纳一段得出结论,紧扣中心论点。提出:“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李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客卿不负于秦国,没有客卿秦国就不能强大,那么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驱逐客卿是毫无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自然扣紧了中心论点。

2)现实事例。第三段先极力铺张秦王所爱之珍宝、美女、音乐,但都非秦国之产,秦王“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只是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这就指出这种做法只是快意当前实在是眼光太短浅了,不仅如此,对任用人才则相反,“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两相比较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最后深化得出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切重要害的指出,这决不是秦王想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

李斯站在秦王的立场从想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出发,这种不注用人才,不广贤纳士,还想驱逐客卿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又有利的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3)理论作证。第四段进一步分析深化,从自己所听到的名言,又以五帝三王的经验为依据,指出:三王之所以无敌天下,那是因为“不却众庶”是“不却众庶”的好处。而今却不同,而今乃是“弃黔首却宾客”,那会怎么样呢?那样做只有害处没有好处,那样会“以资敌国,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其结论就是,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就通过引证分析阐明了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从而又紧扣中心论点,从理论上证明逐客是错误的。

经过历史的、现实的、理论的论证才得以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逐客就会造成“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3.论证有利。本文论证方法多样。第一个就是以举例例证驳斥谬论;第二个是以演绎推理,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斥;第三种方法是正反对比,透辟的分析有力的论证其要害;第四个方法是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是鲜明而有利的。第三段以重物和轻人相对比,使人清晰的看到逐客令是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这正是作者击中要害的论述。第四段以纳客之好处和逐客的之害处做对比,又使人鲜明的认识到逐客的危害性、危险性。那么第三段、第四段对比的论述周详而透辟,才振动了秦王使他清醒,从而撤除了逐客令。

4.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感染力。语言生动采用了大量的铺张手法。如第三段以前的大部分,语言流畅是因为运用对偶、运用长短不一的散句,长是三四个字、十几个字相迭而出,使文章有节奏有韵味。

又如文章还大量的运用了大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此外文章还有铺陈、对偶、排比。运用铺陈的部分集中在第二、三段。第二段中的秦穆公中的求士,以“西取、东得、迎”来铺陈纳客之殷勤、周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用“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等铺陈扩土的结果。第三段更是极力的铺张秦王所爱的“珍宝、美色、音乐”。铺陈手法主要是凭借大量的运用排比句来完成,第二段中的穆公求士和惠王扩地;第三段中所列秦王所爱之、色、乐、珠、玉;第四段中地广国大、兵强和泰山、河海、王者之所成就有气势有感染力。本文中还有了大量的对偶句,如:“强公室,杜私门”、“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他们或因为同义而强化,或因反意而对照,在增强气势,加重语气的同时,也造就了音调、节奏的和谐和句势均衡、对称之美,使之有质有文。

此文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今属河南)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重用,拜为客。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看的称呼。后来在秦王政元年(前246)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修长达三百餘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於让他完成此项工程,然而那此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於是他就写了这篇《諫逐客书》劝諫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从秦国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復阐明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辨滔滔,因此打动了秦五,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復了李斯的官职,而《諫逐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膾炙人口的名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是以歷史事实说明客卿矣秦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於“吏”说明作者措词委婉,十分注意讽諫策略。宋代李深说:“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回矣”。接著文章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由回顾歷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紧接著,又用多种手法加以论述: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这是对前面所述的小结。后讲从这样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志秦国的呢?这是进一步的引用和反詰。又讲当初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而不忙乱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又如此脱挪跌宕,反復论证,就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在讲了客卿对秦国有利之后,照理下文应当转入正题,论证逐客的错误了;可是作者在第二段里却笔峰一转,设下了许多比喻,用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產的物品的喜爱,对人却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此段所设比喻多种多样,意思分为四层。第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產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如果一定要秦国出產的东西才能用,那么夜间放光的壁玉、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郑国和卫国的美女,这样珍贵的骏马,江南的金锡、西蜀的绘画原料,秦国都不应当佔有和使用了。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嬪妃娱乐心意,取悦耳目的,一定要出於秦国的才可以,那么,镶著珍珠的赞子,缀有珠玉的耳环,齐国东阶所产的丝娟做成的衣服,华丽丝绣所作的装饰就不能进於前,而按著流行或样打扮得很漂亮的赵国女子就不能占在旁边 了。这一层同前一层不同,是从反面说并分两个小层次重迭错杂出之,把“心秦国之所生而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闢,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第三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敲瓦器、弹奏箏,拍打大腿,呜呜呀 呀地唱歌,这是秦国的音乐;郑国、卫国的民间地方音乐,虞舜时的《韶》、《虞》、周武王时的《武》、《象》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你抛弃秦国的音乐,而用别国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痛快於当是,看了舒服罢了。这回答近承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可说是对前三层的小结,归纳了秦国对物取捨的标準,为下文转入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第四层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诽秦之人不如待诽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珍宝所轻视的是人才。这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候的方法。这里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层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变,运笔酣畅淋淳,为全文最精彩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宋代李涂说:“中间论物不出於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於秦而秦不用,反復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

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於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人就勇敢,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仓举贤士,广罗人才。下面仍继续设喻甲述这个意见:秦山不拒绝任何土壤的堆积,所以能够成就其大;河海不挑剔任何细小流水的汇入,所以能够成就其深;统一天下的君王不热电厂斥前来归附的民从,所以能够显示他的德。秦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由於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接著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哪一个诸候国,这就是五帝三五所以能够无敌於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下文就落脚到说明逐客的危害。这里不但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作法,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理,雄辩有力。

最后一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说明逐客关係到秦国的安危。用两句主就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谈物的一段照应第二段,以见出“必秦国这所生然后可”这种态度的不对。谈人的一半照应第一段,以见出“诽秦者去,为客者逐”的作法不当。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此利害关係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这两句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这篇文章在论证泰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歷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的不分区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諫逐客书》识高文亦高,它不仅思想可贵,而且辞采丰富,文思横溢,写作技巧十分出色。其主要特点是:一)摆事实设比喻重铺敍,信纸辞有力,说理透彻。二)结构上既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在论说泰王对物的态度时,几层的意思差不多,可是,一会儿顺说,一会儿倒说,一会儿正叙,一会儿反詰;或者略换几个字,或者捎变一下手法,真是跌宕生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行文上前后呼应一气贯通,全文不枝不蔓,紧凑縝密。三)多用排比和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语言形式整齐错落,音节上抑扬顿挫,使全文增强了溜溜不绝,雄放不羈的气势。《諫逐客书》开散文辞赋化的风气之先对后代汉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今河南)人。曾经为秦相吕不韦舍人。劝说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吞并六国,拜为客卿,后辅佐秦王并六国,并作了秦国的丞相。

赏析

《谏逐客书》是作为秦国客卿的李斯向秦王政呈送的奏章,是一份规劝秦王收回逐客令的意见书。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来秦修建三百余里的渠道,以实施“疲秦计划”。秦王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主动上书,写下本文。

李斯要成功说服秦王,并非易事,至少有几个困难:一是身份的尴尬。作为被驱逐者之列,难洗“间谍”之嫌。二要说服秦王,如果不讲究措辞艺术,无疑是费力不讨好。三是对于成为招致逐客令的导火线的郑国渠事件,如何处理才能消除其在秦王心目中留下的阴影?李斯本来希望入秦能建功立业,他当然不想一纸逐客令而窒息前途,唯一的希望就是上书,直接向秦王进言。

正是出于对自己命运乃至整个社会清醒的认识,他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是与所有客卿的利益分不开的,不可能只考虑一己之安。纵观全篇,没有任何一句为自己去留之词、乞求之请,这样避免了身份尴尬之嫌,没有流露出穷途末路的可怜相,反而在援引大量史实之后,发出“客何负于秦哉”这样强而有力的反诘。同时,单举秦穆 公等四 君纳客用士、成就帝业的史例,可谓用心良苦。在取譬说理时,也抓住秦王之所好所求,富丽珍奇,反衬出人的高雅尊荣。在分析逐客的危害性时,没有虚张声势,也没有声泪俱下地鸣冤叫屈,而是直陈利害,处处从秦国的利益出发。他以秦国利益的角度立论,将有利于自己的观点以堂而皇之的道理表达出来,行文慷慨,气势雄大,让人觉得其说理出于至性至情,忠心可嘉,不得不信服。说理能说到这种程度,真不愧是大手笔。

下面分析本文在具体行文中高超的说理艺术。

文章开门见山,落笔言事:“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一点多余的话都没有,干净利落,直接点出主旨所在。将矛头避开最高统治者,措辞谦恭而有分寸,给对方留下周旋改过的余地。既然是“吏议”,就可以不避忌讳,痛陈利害,任气抒忠。

在接下来的说理中,说古道今,论人议物,挥洒自如。首先从正面叙述史实,按时间先后,由远及近,阐述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秦国历史上极为典型的材料,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雄辩地驳倒宗室大臣就“郑国渠”等事件借题发挥攻击客卿的言论,并顺势反诘:“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至此,通过援古证今来阐明文章的论点!

然后他采用设喻的手法,大开大阖,将笔锋由历史回顾转到眼前现实,再生出一段新的议论:“今陛下致昆山之玉”云云,将论述的重心由“人”转移到“物”,由理性的说理过渡到感性的描述,从秦王自己对异国的奇珍异宝的爱好说起,隐伏对客卿的不同态度,发人深思。再针对秦王所好,从珠饰美女等多个侧面论证“必出於秦然后可”的言不由衷,造成 文意繁复的效果。再以音乐设喻,反衬对人的态度的不正确。就逐客一事,提高到“跨海内、制诸侯”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可谓高瞻远瞩,不愧有政治家的远大眼光。试想,哪个 国 君不想问鼎中原?何况有雄心壮志的秦王!这样论述,自然能说动秦王之心。

最后作者从正面说理,指出要成就三皇五帝之功,完成统一天下之大业,关键在于“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并以泰山和河海为例,类比说理,深入浅出,警策人心。再以秦王最在意的王者之论,阐述成就霸业就不应该拒绝“众庶”,言外之意,如今听信了“吏议逐客”,而不及时收回逐客令,把一切像我这样有才能的客卿逐出秦国,是非常不明智的。最后会使客卿成就敌国的功业,其危害之大,使人堪虞。

最后总结深化主题,呼应前文。语重心长,恳切之辞,溢于言表。勇于改过的秦王能不从这诤言中警悟吗?果然,此书一上,“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而且对他更加倚重。

本文这样通过层层的论述,“高处立论,阔处行文”,用大量不可辩驳的事实,正反对比,从历史到现实,从理性到感性,结合形势,交错起伏,显示了高超的说理艺术。本文通过大量对偶句与排比句的使用,淋漓尽致,不但文采斐然,音韵铿锵,而且气势流畅,展现了作者在文字表达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第二篇:《谏逐客书》读书笔记

近读《谏逐客书》,略有感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

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

在中国,古代就有英雄不问出身的说法。反观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政策,依然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曾看过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就有反映教育制度和高考分数不等的问题。城市本地学生的分数只要350分就能轻而易举的安心读书,而别的城市和偏远山区的学生要500分还要挤破头颅才能在这所城市就读,试问这公平吗?还是说他们的素质真的比不上这些高贵子弟!大汉卫青是干什么的,养马卒,可不照样立丰功建伟业,这些例子比比皆是。个人愚见,不管是底层的农民还是白领精英,只要有德有才或一技之长都应一视同仁。

再者应给予一定的奖扶政策。

这一点不是说没有金钱的诱惑就没有人才的献策,这只是对有功人士的奖励而已。我们且看美国,美国从建国到发展成世界头号强国,只花了二百年不到时间,这和美国的人才政策时息息相关,美国是移民国家,有这些人才所追求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和吸纳人才的政策。正是美国的移民政策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才的包容和优越的待遇,让源源不断的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才的聚集荟萃于此。从改革开放后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截至1995年底,中国共派出各类留学生共25万人,回国的有8万人,有16万留在国外,60%的在美国拿了绿卡。那么可以想象,从1995年后到现在,中国又有多少赴美留学学成后留在了美国。古时尚有“赏罚分明”,我们现在也应该接力这种美德。

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个人脱离群体都无法生活下去,况一企业,况一国家!

当然,不同的阶级层流对人才的定义各不相同,各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同,各取所需,共同进步。虽要广纳,但切勿盲目,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定事半功倍!

第三篇:《谏逐客书》读后感

文章的背景是众官吏向秦王进言,说外来客卿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游说和离间秦国,要将他们驱逐出境。李斯也在驱逐名单。李斯为此事进谏秦王。

本文是谏书。谏书是议论文,然而重点在于“谏”。其关键在于因人而异,投其所好;其次才是理正言顺;再次是论证充分。

本文的争论在于客卿是否为其君主游间秦国。我认为,文章可以分为以下部分:

一、观点鲜明的提出客卿留秦利大于弊;

二、论证客卿对秦国的贡献,证明其利大于弊;

三、警戒客卿被逐的后果,证明弊大于利;

四、总结客卿留秦和被驱逐的利弊,提出放弃驱逐,广纳贤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论证客卿对秦国的贡献时,最有说服力的做法,应该是例证法,列举以往事秦客卿对秦国所作出的贡献,从而直接批驳“游间”之说。而论述客卿被逐的后果,可从引申的角度展开前段论点,即客卿事秦而有功于秦,助秦强大;客卿在别国,肯定也能帮助当地强大。驱逐客卿,实则资敌损己。

李斯的高明之处在于,察君心,因利导。

首先,李斯明白,秦始皇有一统天下之心。而一统天下的基础是本国强大。所以李斯紧紧围绕客卿助秦强大列举历史事例。其次,遵古训是古代重要礼仪。何况嬴政的祖宗很多都是一代英主。因此,李斯在论证客卿利于秦的时候,用词十分讲究,不是直接说哪个客卿做出了什么贡献,而是表述为:嬴政的哪个祖先起用了某个客卿,让秦国取得怎样的成就。这样,嬴政心里会想,祖先都认为客卿可用,而且祖先用的客卿都有功于秦。可见,祖先的做法是对的。只要用人得当,客卿一定会帮助秦国变得更强大。而且,如果不遵循祖先的做法,岂不引来非议。这时,估计嬴政已经开始动摇了。

接着,李斯一针见血地指出,逐客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这个观点如果属实,将会直接跟嬴政的雄心产生冲突。换句话说,驱逐客卿,秦国将无法一统天下。至此,嬴政真正从心底重视起客卿的问题。李斯论述该观点时,先是做了大量的铺垫,运用对比的手法,指出秦国用他国色乐珠玉而不弃,但是对于非秦者则不问可否、不论曲直一律驱逐,这并非霸主所为。事实上,尽管李斯没有明说,但是嬴政应该理解:如果现实真的如此,只可能是贪财好色、胸无大志的昏君行为。嬴政如何甘于成为昏君?这也是对他心理很大的冲突。李斯接着挑明:这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原因在于地广国强士勇方能无敌。而逐客是资助帝国、削弱自身的行为。敌国强大,反过来更会威胁本国安危。自身不保,更何谈制诸侯。所以逐客不可取。

既有伟大祖先的榜样,又有成为昏君的嫌疑,更有一统霸业的雄心,嬴政必然接受李斯的观点,放弃逐客,广纳贤才。

李斯很少写文章,但深谙政治,更懂君心,知政策利弊,察君主心思。难怪在能者辈出的战国时期能够任至宰相!

第四篇:谏逐客书公开课教案

谏逐客书(第二学时教案)

李斯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教学内容:

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艺术特色及学生写作借鉴要点。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采用课件教学。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1、作者介绍:(见投影)

2、写作背景:(见投影)

3、古文用法:(见投影)

二、分析结构:

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

本文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

有力,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对,开篇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们说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秦王本就事务繁多,哪有闲工夫听你“拐弯抹角慢慢道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你的观点,况且对于国家这一大政方针,你一个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对?这也吸引秦王继续往下读。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也是这篇议论文的绪论部分。当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作者提出了“逐客为过”的观点,看来下面就应该分析为什么逐客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时候,李斯却荡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代先君对待客卿——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同学们来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几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用客)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从分析韩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将逐客

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这样的写作既通过援引秦王心中的偶像的做法,增强了秦王内心对李斯的认同感,同时又避免了直接论述秦王逐客的过失而引起秦王逆反心理。很讲策略!

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者再次荡开一笔,从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大家来看看,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悦之)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不是)那是什么样的态度?(去、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接着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里显然加重了批驳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悟。当然,如果秦王的确没有“跨海内制诸侯”的想法,李斯这个推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整个秦国朝廷都有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因此,这个结论不只秦王,而是整个秦国朝廷都不能接受的。事与愿违的原因就出在“逐客”的行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变得不言而喻了。这里的写作看起来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业的角度上论证的,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如果说刚才所论及的都是摆事实的话,现在李斯就要给秦王讲道理了。文章从“泰山不让、河海不择”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

引导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才能够显示他的德行。通过泰山、河海两个比喻的陪衬,“王者不却众庶”的道理就树立起来了,接着又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的楷模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逐客正是“资敌国”、“业诸侯”的事,它的本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这就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对比论证中,秦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已经十分清晰了。

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一一照应。“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中所述“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课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结尾最后一句话“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将危及国家,而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统一大业的命脉,因而极有说服力,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逐客为过”。结尾在对文章内容的巧妙照应中,既突出了中心论点,深化了主题,也使文章首尾相连、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章论证的层次: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引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进行分析论证。

本论部分

第二、三段:运用事例分析论证。

(摆事实)

第四段:运用理论分析论证。

(讲道理)第五段:收束文章,照应全文。

结论部分

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大家可以先回忆一下,通常议论文写作有哪些种类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类比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因果分析法、引申法即归谬法)那么大家来看看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例证法、喻证法、对比法),文章首先大量列举先前四位君王对待客卿的态度及产生的功效的历史事例,接着又列举当今陛下对待各种外来之物的态度及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将先君与当今对比,陛下对物与对人的不同态度相对比,五帝三王的做法与当今陛下做法相对比,陛下“跨海内制诸侯”的渴望与逐客将带来的“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可怕后果相对比,逐客之过在这层层对比中就不言自明了。

第五篇:读《谏逐客书》有感

读《谏逐客书》有感

——优秀文秘与伟大政治家思想交融的传世经典

李斯的《谏逐客书》堪称中国古代优秀文书写作的典范,这是读了这篇文章后最大的感触。文章开门见山,层层紧扣中心论点,采用各种写作手法加以论断,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语言平实有力,字字铿锵,直击人心。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未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琬、冯阶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这就是史书上关于李斯生平的简介,不可否认他一生所作出的贡献、成就可谓卓著,秦国若是没有他的帮助,虽不至于不能统一天下,但至少也会晚很多年,法家思想的指导,“废分封,行郡县”,统一度量衡,统一法度,“车同轨,书同文”一系列的思想观点为秦所用,直接推动了秦的大一统进程。

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曾这样叙述过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

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当时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凭此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这就不能不承认《谏逐客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李斯“谏客”的语言艺术及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试想,如果当时被驱逐的人中没有李斯,他是否会上书这样一篇文章呢?答案是肯定的,他会,因为他是一个政治家或者说是一个“政客”,在某种程度上,他确实是一个“政客”,以自己的升迁前程为准则。他知道上书如果被秦王采纳了,自己会有一番大的作为,会被秦王重用。而政治家则是心系天下苍生,黎民百姓,他没有这样博大的胸怀,这个却又是韩非所具备的,而韩非又是重在理论思想的研究;李斯的实践,将法家思想用于秦的治国,韩非的理论,发扬了法家思想,一个是提出,一个是使用,韩非提出的理论绝大多数都为李斯采用了,在某种程度上说,韩非可谓是李斯的“军师”,而李斯也因此将法家的思想用在了实践,让后世的国家制度得以完善和发展。因此思想上韩非自然远高于李斯,而从政治和作为方面讲的话李斯远超韩非。同为荀子的弟子,虽师承儒学却成于法家思想,这可谓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儒学研究方面虽没有突出的成绩,却仍对法家思想有了一定的影响,在法家思想中也包含了儒学的一些影子,李斯对荀子的思想既有吸收也有摒弃,他强调人要接受教育和约束---韩非和李斯接受了他的“性恶”观点,才有了后来法家思想中用法律来约束人们,荀子的“性恶论”与李斯趋利的人生选择就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涉及到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影响了仕途前程,他果断的写出了《谏逐客书》这样一篇经典名作,也因为这篇文章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李斯在得知自己亦在被逐行列之后,可谓立即就上书秦王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意见反应给秦王,体现了一个优秀秘书对事情的敏感、重视,当然,很可能是因为事情涉及自己才会有如此迅速敏捷的反应。

无论如何,及时有效的反应都体现了秘书文书处理的时效性。重要事情是不容许拖延的,“时间就是生命”及早发现才能及早预防。

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然后用正面事实列举出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遂霸西戎”“至今治强”“使之西事秦,功施至今”“使秦成帝业”……也就是说:纳客能令秦获得“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的益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反驳了秦王“客负于秦”的论据,同时,这些好处是与秦统一天下一脉相承的,既然秦王一心想统一天下,那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看到:李斯的这番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已收到了动摇秦王逐客之决心的功效。而紧接着,李斯说了句:“向使四君却客不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是反面陈述不纳客的坏处,因此有加强语气,反衬秦纳客的好处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动摇了秦王拒客的决心。

接下来,用类比的方法指出,秦只有纳客才不会有敌,否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身为一国之君,肯定不会眼看着自己的国家在自己手中毁于一旦,“功成名就”,“统一霸业”是每个君王的梦想并一生致力的目标和方向。李斯作为一个“政客”,一个政治家,他深知说话的艺术,他懂得察言观色,知道一句话怎样说易于被君王接受,清楚如何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要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话要被人听进去,首先得了解这个人,古代的上奏文种是专门给君主的,对象最明确,这样的文书是属于上行文的。李斯上书是给秦王政这个具体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这个人,不揣摩这个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谏言不被采纳倒是小事,一不小心搭上自己的生命就值不得了。“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韩非在《说难》中也如是说,可见此处的“逆鳞”就是君主的自尊了。魏征之所以直于进谏,是因为他遇到了唐太宗这样一个明君,“忠言逆耳”每个人都知道这句话,可是真正做到采纳每一个正确的意见就不容易了,当君主自己做出的决定遭到大臣的异议、否决时,都会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君

无戏言”的尊严受到了威胁。在暴怒和焦躁的情绪中肯定不会听进去大臣的话,即使他已经知道自己的决定是错的,可是因为那样的自尊心作怪,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立马就“收回成命”立颁新文。这时就需要一个时机、一个人来给他一个台阶下,说话的艺术在此时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你提出的意见既要让他觉得有道理,又要让他感到之所以有现在这样的解决方案是自己的功劳,最终的决定是需要自己肯定才可以实施的。

我们不妨设想,如果李斯只是一味地向秦王求情不要逐客,相信只会令秦王把客逐得更快,更决绝。李斯在这里就充当了这样一个“和事佬”的身份,这与秘书的工作是极为相似的,秘书在遇到一件事情时虽不至于“直言进谏 ”,但有些事情确实需要自己给出观点、意见时,此时必须站在上司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问题,就算是有最佳的解决方案,在未经过上司同意首肯之前都是不具有实施的效用的,在提出自己的方案后不忘加一句“这是我的看法,不知您是怎么看待的呢?”将最终的决定权交予上司,这是优秀文秘人员所应具备的品质,不归功于自己,不过分的显示自己的才能,其实你的才能上司是知道的,秘书的不居功,会让你在以后的工作中自然而然得到更好的机会,秘书应该耐得住寂寞,懂得默默无闻。

李斯无疑是一个优秀的秘书,他了解上司,懂得察言观色,在一系列的论证说理后,将逐客的种种弊端暴露于秦王面前,让秦王自己来抉择,无疑任何一个清醒的人都会选择接受谏言,秦王更不能免俗,因为他懂得趋利避害,也因为他想一统天下。李斯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符合主要任务的需要。当时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在论说的开始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

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显然,在人际交往、察言观色、眼界、城府方面韩非明显处于劣势,因为才能卓著让李斯深为嫉妒,最终韩非终因自己的才能被李斯杀害。这也不无讽刺,有才能的人却不容于世!

在中国,古代就有“英雄不问出身”的说法,只要有才能,只要可以为我所用,一般都会有一个好的去处和归宿。当然,那些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贤人雅士就得另当别论了。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士族还是王侯都会有幕僚或是门客,这些门客、幕僚都是集聚四海的人才,王侯士族将其养在自己家中为自己出谋划策,这当中有的人是出于爱才,也有的人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将其作为一种工具,或权倾朝野,或统一霸业,而这些门客就是自己政路的垫脚石了。秦王要想统一霸业,当然就少不了这些人的帮助,这就存在一个双向的“利用关系”,秦王借助谋士贤臣的帮助实现了自己一统天下的梦想,谋士通过秦王的任用使自己的政治谋略得以实现价值,均让他们功成名就,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最终得以“双赢”。

李斯这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作为一个政客,他无疑是成功的,助秦实现大一统,施展了自己的政治谋略和抱负;作为秘书也是一个优秀的高级秘书,自己的谏言得到上司采纳,并因此而升官加爵,可谓平步青云,仕途顺利。然而,最终却不得善终,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锋芒太露。这对于后世也不无惊醒之意:作为一个秘书,应正确认识及定位自己的位置,不可锋芒过露,不可一心求功!

下载4、谏逐客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4、谏逐客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谏逐客书》写作方法赏析

    《谏逐客书》写作方法赏析《谏逐客书》是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的一份奏章,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当时,秦王政为统一天下,广揽人才......

    《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

    《谏逐客书》这篇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

    谏逐客书教案说课稿

    谏逐客书 (李斯) 一、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拜为上卿,推行一系列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措施,官至......

    谏逐客书教案5篇

    谏逐客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2. 学习本文的结构和主要主要论证方法。 3. 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与相关的语言知识。 能力目......

    谏逐客书作文(精选合集)

    谏逐客书作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谏逐客书作文,欢迎大......

    谏逐客书的启示大全

    谏逐客书的启示本文文自始至终都紧紧抓住秦王贪婪及要统一天下这两大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向秦王实施攻心术。 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然后用正面事......

    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读罢李斯的《谏逐客书》,不禁拍案称绝。称绝者不仅因《谏逐客书》写得气势酣畅,音节铿锵,文采照人,而且更为作者立论之正确、论据之充分而折服。 《谏逐......

    古代汉语教案 文选 谏逐客书(精选)

    《谏逐客书》教案 一、作者介绍 李斯(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年少时曾任郡小吏,属与韩非一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战国末,西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后任郎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