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人的技巧——读《谏逐客书》[样例5]

时间:2019-05-14 17:2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说服人的技巧——读《谏逐客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说服人的技巧——读《谏逐客书》》。

第一篇:说服人的技巧——读《谏逐客书》

写在前面的话: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面临说服人的问题。作为秘书,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接待来访、组织协调、辅助决策、督促检查、调查研究、撰写公文等等职责,就更免不了要去说服别人。有时,还必须说服领导改变决定,收回成命。因此,秘书对说服人的技巧是要有所了解的,劝谏的艺术也是必须有所掌握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李斯呈给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的《谏逐客书》,用了短短不到一千字,竟然说服了这个封建专制国君改变错误决定,收回成命,立即取消了正在执行中的逐客令。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很值得我们秘书人员学习和借鉴!

《谏逐客书》足李斯向秦王嬴政上的一篇奏章,写于秦国统六国以前。当时,韩国为减轻强秦对自己的威胁,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人去帮助秦国修渠,企图以此米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这个意图被识破后,秦国一些目光短浅的贵族、大臣就认为所有别的诸侯国的人在秦国做官(即客卿),都没安好心,应该统统赶走。秦王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被押送出境的途中,他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秦王看后,马上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等客卿的官职。

李斯的《谏逐客书》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能够起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作用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创造或运用了四种说服人的技巧。

一、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问题的观点和角度,有自己特定的意愿和需求——这能导致他自觉的行动。所以,你如果要劝说一个人去做某件事,最好在开口之前先问问自己:我怎样才能使他愿意去做这件事呢?不了解对方的意愿,光想自己认为怎么好就怎么做,难免招致失败;只有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才有可能说服对方。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正是处处站在秦王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秦王着想,因而句句都说到了秦王的心窝里——他紧紧抓住并围绕着秦王梦寐以求的愿望:“跨海内,制诸侯”,“成帝业”,即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这个远人的政治目标,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逐客之非。

文章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头两句自成一段,总括全文主旨,指出逐客是错误的。观点十分鲜明,但语气却很婉转——“窃以为”,意思是我私下认为,用谦恭、商量的口气;“吏议逐客”,是说朝廷官吏商议决定驱逐客卿,当做秦王没有下过逐客令。这样就可以避免将矛头直接指向秦王,让他有收回成命的回旋余地。可谓用心良苦!

接着,李斯精心选取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等四位前代君王的业绩作为论据,论证了逐客之非。这四位国君是秦国历史上最有作为、最有成就的国君,而且都是由于重用客卿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国君,因而最能说明重用客卿对秦有利,也就最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为了说服秦王取消逐客令,李斯完全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因而能够句句说到对方的心坎上去,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由此可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是一种高明的说服人的技巧。

危言耸听法,就是劝说者故意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将后果描绘得非常可怕,使闻者惊心动魄,翻然悔悟。

文章最后,收结前三段的内容,既照应、总结了全篇,又归纳出令人触目惊心的后果:如今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自己的民众去增强仇敌的力量,内部使自己空虚,外部与各诸侯国结仇,这样做,要想使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逐客措施是关系着秦国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

在这里,李斯正是运用危言耸听的方法,向秦王提出了严正警告。这就犹如在他的背上击一猛掌,使其惊醒,不能不斟酌利害,收回成命了。

第二篇:读《谏逐客书》有感

读《谏逐客书》有感

——优秀文秘与伟大政治家思想交融的传世经典

李斯的《谏逐客书》堪称中国古代优秀文书写作的典范,这是读了这篇文章后最大的感触。文章开门见山,层层紧扣中心论点,采用各种写作手法加以论断,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语言平实有力,字字铿锵,直击人心。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未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琬、冯阶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这就是史书上关于李斯生平的简介,不可否认他一生所作出的贡献、成就可谓卓著,秦国若是没有他的帮助,虽不至于不能统一天下,但至少也会晚很多年,法家思想的指导,“废分封,行郡县”,统一度量衡,统一法度,“车同轨,书同文”一系列的思想观点为秦所用,直接推动了秦的大一统进程。

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曾这样叙述过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

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当时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凭此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这就不能不承认《谏逐客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李斯“谏客”的语言艺术及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试想,如果当时被驱逐的人中没有李斯,他是否会上书这样一篇文章呢?答案是肯定的,他会,因为他是一个政治家或者说是一个“政客”,在某种程度上,他确实是一个“政客”,以自己的升迁前程为准则。他知道上书如果被秦王采纳了,自己会有一番大的作为,会被秦王重用。而政治家则是心系天下苍生,黎民百姓,他没有这样博大的胸怀,这个却又是韩非所具备的,而韩非又是重在理论思想的研究;李斯的实践,将法家思想用于秦的治国,韩非的理论,发扬了法家思想,一个是提出,一个是使用,韩非提出的理论绝大多数都为李斯采用了,在某种程度上说,韩非可谓是李斯的“军师”,而李斯也因此将法家的思想用在了实践,让后世的国家制度得以完善和发展。因此思想上韩非自然远高于李斯,而从政治和作为方面讲的话李斯远超韩非。同为荀子的弟子,虽师承儒学却成于法家思想,这可谓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儒学研究方面虽没有突出的成绩,却仍对法家思想有了一定的影响,在法家思想中也包含了儒学的一些影子,李斯对荀子的思想既有吸收也有摒弃,他强调人要接受教育和约束---韩非和李斯接受了他的“性恶”观点,才有了后来法家思想中用法律来约束人们,荀子的“性恶论”与李斯趋利的人生选择就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涉及到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影响了仕途前程,他果断的写出了《谏逐客书》这样一篇经典名作,也因为这篇文章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李斯在得知自己亦在被逐行列之后,可谓立即就上书秦王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意见反应给秦王,体现了一个优秀秘书对事情的敏感、重视,当然,很可能是因为事情涉及自己才会有如此迅速敏捷的反应。

无论如何,及时有效的反应都体现了秘书文书处理的时效性。重要事情是不容许拖延的,“时间就是生命”及早发现才能及早预防。

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然后用正面事实列举出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遂霸西戎”“至今治强”“使之西事秦,功施至今”“使秦成帝业”……也就是说:纳客能令秦获得“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的益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反驳了秦王“客负于秦”的论据,同时,这些好处是与秦统一天下一脉相承的,既然秦王一心想统一天下,那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看到:李斯的这番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已收到了动摇秦王逐客之决心的功效。而紧接着,李斯说了句:“向使四君却客不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是反面陈述不纳客的坏处,因此有加强语气,反衬秦纳客的好处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动摇了秦王拒客的决心。

接下来,用类比的方法指出,秦只有纳客才不会有敌,否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身为一国之君,肯定不会眼看着自己的国家在自己手中毁于一旦,“功成名就”,“统一霸业”是每个君王的梦想并一生致力的目标和方向。李斯作为一个“政客”,一个政治家,他深知说话的艺术,他懂得察言观色,知道一句话怎样说易于被君王接受,清楚如何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要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话要被人听进去,首先得了解这个人,古代的上奏文种是专门给君主的,对象最明确,这样的文书是属于上行文的。李斯上书是给秦王政这个具体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这个人,不揣摩这个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谏言不被采纳倒是小事,一不小心搭上自己的生命就值不得了。“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韩非在《说难》中也如是说,可见此处的“逆鳞”就是君主的自尊了。魏征之所以直于进谏,是因为他遇到了唐太宗这样一个明君,“忠言逆耳”每个人都知道这句话,可是真正做到采纳每一个正确的意见就不容易了,当君主自己做出的决定遭到大臣的异议、否决时,都会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君

无戏言”的尊严受到了威胁。在暴怒和焦躁的情绪中肯定不会听进去大臣的话,即使他已经知道自己的决定是错的,可是因为那样的自尊心作怪,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立马就“收回成命”立颁新文。这时就需要一个时机、一个人来给他一个台阶下,说话的艺术在此时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你提出的意见既要让他觉得有道理,又要让他感到之所以有现在这样的解决方案是自己的功劳,最终的决定是需要自己肯定才可以实施的。

我们不妨设想,如果李斯只是一味地向秦王求情不要逐客,相信只会令秦王把客逐得更快,更决绝。李斯在这里就充当了这样一个“和事佬”的身份,这与秘书的工作是极为相似的,秘书在遇到一件事情时虽不至于“直言进谏 ”,但有些事情确实需要自己给出观点、意见时,此时必须站在上司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问题,就算是有最佳的解决方案,在未经过上司同意首肯之前都是不具有实施的效用的,在提出自己的方案后不忘加一句“这是我的看法,不知您是怎么看待的呢?”将最终的决定权交予上司,这是优秀文秘人员所应具备的品质,不归功于自己,不过分的显示自己的才能,其实你的才能上司是知道的,秘书的不居功,会让你在以后的工作中自然而然得到更好的机会,秘书应该耐得住寂寞,懂得默默无闻。

李斯无疑是一个优秀的秘书,他了解上司,懂得察言观色,在一系列的论证说理后,将逐客的种种弊端暴露于秦王面前,让秦王自己来抉择,无疑任何一个清醒的人都会选择接受谏言,秦王更不能免俗,因为他懂得趋利避害,也因为他想一统天下。李斯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符合主要任务的需要。当时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在论说的开始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

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显然,在人际交往、察言观色、眼界、城府方面韩非明显处于劣势,因为才能卓著让李斯深为嫉妒,最终韩非终因自己的才能被李斯杀害。这也不无讽刺,有才能的人却不容于世!

在中国,古代就有“英雄不问出身”的说法,只要有才能,只要可以为我所用,一般都会有一个好的去处和归宿。当然,那些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贤人雅士就得另当别论了。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士族还是王侯都会有幕僚或是门客,这些门客、幕僚都是集聚四海的人才,王侯士族将其养在自己家中为自己出谋划策,这当中有的人是出于爱才,也有的人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将其作为一种工具,或权倾朝野,或统一霸业,而这些门客就是自己政路的垫脚石了。秦王要想统一霸业,当然就少不了这些人的帮助,这就存在一个双向的“利用关系”,秦王借助谋士贤臣的帮助实现了自己一统天下的梦想,谋士通过秦王的任用使自己的政治谋略得以实现价值,均让他们功成名就,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最终得以“双赢”。

李斯这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作为一个政客,他无疑是成功的,助秦实现大一统,施展了自己的政治谋略和抱负;作为秘书也是一个优秀的高级秘书,自己的谏言得到上司采纳,并因此而升官加爵,可谓平步青云,仕途顺利。然而,最终却不得善终,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锋芒太露。这对于后世也不无惊醒之意:作为一个秘书,应正确认识及定位自己的位置,不可锋芒过露,不可一心求功!

第三篇: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读罢李斯的《谏逐客书》,不禁拍案称绝。称绝者不仅因《谏逐客书》写得气势酣畅,音节铿锵,文采照人,而且更为作者立论之正确、论据之充分而折服。

《谏逐客书》大书特书“客”对秦国四君主的重大作用,说“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可谓非客之力秦无以拓疆,非客之功秦无以致富。在列举大量事实证明客卿于秦功不可没的基础上,李斯谏秦王赢政用才不应有地域之嫌。秦王虚心纳谏,罢“逐客令”,最终速成霸业,统一中国。

懂得人才重大作用的不特是李斯、秦王,比李斯早生百年的燕昭王曾“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为郭隗“筑宫而师之”。于是“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国因此而强盛。

较李斯稍后的刘邦,为起用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特意筑台拜将,使韩信统帅三军,遂有项羽垓下之围的悲剧。

“败自才来、治从才出”,历史的车轮推进到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已向我们招手。21世纪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众多的人才,谁就能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要振兴,要腾飞,迫切需要大批人才。

“文革”扼才的悲剧已不会重演,“武大郎开店”式的“却才”举措但愿成为历史的踪迹。

我们衷心希望各级领导思贤若渴,任用贤才。当然求才也不必求全责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秦国四君王对百里奚、商鞅、张仪等人,不问其出身贵贱,唯才是用。同时,用才如同“用器”,要量才录用,“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给予合适的工作,使“英雄有用武之地”。唯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现代化建设才指日成功。掩卷三思,凑成一章,权当抛砖引玉,求得方家指正。

点评:

“拍案称绝”是对所读之文的总评价。

概述《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和主要内容。例证一,燕昭王求才,燕国因此强盛。例证二,刘邦起用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最终击败项羽,建立汉朝。“败自才来,治从才出”,很自然地过渡到现实生活。明确指出:“中国要振兴,要腾飞,迫切需要大批人才”这是作者读后之最深感受。“却才”让它成为“历史的陈迹”。要求当前领导“任用贤才”、“量才录用”。结语简洁有力。

第四篇:谏逐客书作文

谏逐客书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谏逐客书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谏逐客书作文1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和好朋友王则强、任大伟一起坐上超时空宝马时光机穿越来到了秦朝。

一到秦朝我们就看见一群老百姓被官兵向外赶。我们三个顿时心里写了个大大的问号。正当我们疑惑不解之际,一位中年男子跑过来说:“我乃丞相李斯,你等休要拦我!”其中一名官兵大声说到:“我拦的就是你李斯,大王下令驱逐六国所有来客。”只见李斯被那位官兵一下推倒在地。那位官兵又拿着长矛指向我说:“你们鬼鬼祟祟,肯定是六国来客。”李斯冲过来说:“大人息怒,我这就带他们走。”我们刚刚走出咸阳,松了口气,只见李斯转身就走,我们一口同声地说:“请问您这是要去哪里呀?”李斯伤心地说:“世界那么大,总有可以容纳我李斯之处。”我们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只有靠李斯写的《谏逐客书》,秦始皇的《逐客令》才可以废除,如果李斯走了的话,历史就乱套了,我们赶快向李斯的方向追了过去。

夜幕降临,街上还是人群杂乱,我们好不容易在一个小河边找到了李斯。“不好”我大叫一声,一叶孤舟从安静的湖面上泛起了层层波纹,稳稳地停在了河边,李斯走下台阶,登上小船。我们一起大叫:“李先生,您先别走啊!”李斯看见是我们几个,便叫船夫停船。我们一下子跳到了船上说:“先生,您快回秦国写出《谏逐客书》啊!”李斯回答:“我有美酒和美景陪伴,为什么要回秦国呢?”李斯抱起酒坛子就往嘴里灌。我顿时抓住李斯的手说:“李先生,您不能再这么喝下去了,废除《逐客令》还要靠您呢!”王则强又劝到:“您只要写一篇《谏逐客书》给大王看,大王一定会废除《逐客令》的。李斯摇摇晃晃地走到船头,迎风而立。在我们的再三劝阻下,李斯终于写下了《谏逐客书》。秦国之所以富强,就是因为他们广纳人才,这才有魏国人商鞅,齐国人蒙恬等,他们代代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任务完成,我们开心的一下子穿越回了现在。

谏逐客书作文2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认为这不该是驾驭天下的办法。

秦穆公之所以能使秦国称霸西戎,是因为他寻求贤土,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在东边从宛地那里得到了百里奚。即使不生长在秦国,却仍然重用他们,最终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也正是因为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才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使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国家依靠商鞅的功劳,至今还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由此看来,任用客卿是有利于驾驭天下的。

如果这两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那么国家便没有丰厚的实力,秦国也不会有至今如此强大的威名。

正如藉寇兵而赍盗粮,拒绝宾客就是在壮大别国,长此以往,天下的能人智士便会退出秦园,为敌军所用。

泰山不拒绝土壤,才能成为高太,河海不遗弃细流,才能变得深邃;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彰显出他的明德。五华、三王正因为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所以一年四季才会富裕美好,天地鬼神才会降赐福运。因此,统治者选用客卿,不仅有利于国家强盛,而且可以彰显自己的明德。

执意地驱逐客卿只会百害而无一利,甚至会因此使国家衰败。

用人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眼前的心意快乐、适于观赏,而是个长期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过程。《郑》、《卫》这类新调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您抛弃属于秦国的特色,却去听郑国卫国的音乐。这是为了心情的愉悦。但用人的原则不该是这样的,应该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站在个人的角度看待。

自身优秀的应当继续,那么别国突出的部分也可以去合理利用。

正如装饰在朝廷上的璧、用犀角做的器具、充满马棚的高大马匹,这些都不是秦国生产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那是因为别国生产的东西精美,是秦国不得不去称赞的一部分。

倘若拒绝他国的产物,那么秦国便会失去使人高兴的`部分。一味地固步自封,只会封闭更多创造性的想法。

这样看来,善用客卿确实是驾驭天下的好办法。

谏逐客书作文3

古有云:包罗万象,有容乃大,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现陛下欲完成统一大业,各国欲施疲秦之计,您听信他臣进言,认为客卿有负于秦,遂下逐客令,这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接纳、任用客卿。昔日秦穆公,因揽得五大贤士,所以称霸西戎;秦孝公因为才用了商鞅的变法,所以使得国富民强;秦惠王之所以能够瓦解六国的合纵,是因为他接纳了张仪。秦国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此帝业,是因为昭王任用了范雎。

由此看来,客卿对秦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陛下您不接纳他们,会对秦国带来不可逆的后果。

如果陛下不接纳外国之物,那么陛下便不会看到昆山宝玉、和氏之璧、犀象之器,也不会有郑卫之女娱心意,名骥良马充实马厩。现在陛下抛弃了本国的地道音乐而去欣赏外国的快人耳目的音乐,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满足了陛下的快意。

如果陛下不接纳外国的客卿,那么各国客卿就不会为陛下所用,那么我们国家的实力便不会增强,秦国也就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了。更何况,客卿被陛下所推却,那必然会投奔于他国,为他国效力,从而助长了他国的实力。若是他国纳客从而强大,那么秦国还能制霸诸侯,驾驭天下吗?

而陛下欲制服诸侯,驾驭天下。就要像泰山一样,不推却一粒尘土。像黄河那样,不放走一支细流。只有注重量的积累才能成就大的功业。正所谓地广然后粮多,国大然后民众,兵强然后士勇。因此,纳客然后才能强秦。

陛下应该收回逐客令,接纳各国的客卿并使之为陛下所用。小到自身大到国家,陛下还应重视人民群众。用人更要分清是否,辨清曲直。只有如此,百姓才会安居乐业,客卿积极为国家富强进言献策。也只有如此,陛下能够制霸诸侯,完成统一大业。

更有很多不产于秦的东西,却受很多人的欢迎。很多为秦国尽心尽力的人也不产于秦,所以我认为陛下应接纳任用客卿。

第五篇:谏逐客书读书笔记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谏逐客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1

今天,我把一篇古文背了下来。这篇文章就是秦朝时的丞相李斯写的《谏逐客书》。我读了,感想颇多。

《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是秦始皇时的丞相,他辅佐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可以说,没有李斯,就没有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因为此,李斯一直倍受秦始皇的尊敬。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这才产生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谏逐客书》。可以说,没有这篇《谏逐客书》,李斯就被秦始皇“驱逐出境”了。

事情是这样的:韩国国君派了郑国(人名)到秦国作间谍。郑国利用兴修水利,使秦无力讨伐韩国。秦始皇察觉之后,秦国的宗室大臣便对秦始皇进谏说,要把秦国的所有客卿全部赶走。秦始皇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结果,李斯因不是秦国人,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列。李斯知道了事情原委以后,就写了《谏逐客书》向秦始皇进谏。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细细讲述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害处。文章开篇就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听说有些官吏商议要驱逐所有的客卿,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紧接着,第一部分写了四位君主。这四位君主,都是通过客卿而壮大自己的,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二部分则写了秦始皇喜爱的诸多宝物都不是秦国自己出产的,说明对客卿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第三部分,李斯先将秦始皇比做泰山和河海,说“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然后才点明自己打比方的本意——“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文章最后一句,与文题和全文呼应:“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文章中最打动秦始皇心弦,让他明白自己决策错误的是“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一句,就是说,驱逐客卿并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

读完文章,我在为李斯严密的逻辑和精炼的语言拍案叫绝的同时,也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我想:李斯上书指出驱逐客卿的错误,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不被赶走,更是希望帮助秦国统一天下,制服诸侯。如果此时,李斯保持沉默,傻等着秦始皇下令把自己赶走,那么后果有三:一是自己丢了官职,不能继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投奔秦始皇之前,就已经仔细地思考过,正是觉得其他诸侯国太弱小,而秦国比较强大,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才最后投奔了秦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李斯是很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二是对秦国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三是如果驱逐了客卿,不仅对秦国不利,还对敌国十分有利。我认为,李斯考虑地更多的是后两点。因为李斯是真心希望秦国一统天下的,而“驱逐客卿”的决策无疑是秦国发展壮大的一块“绊脚石”。

李斯为了让秦始皇收回成命,洋洋洒洒数千言,文思横溢、辞采丰富、思想可贵,以至于把一向固执的秦始皇都打动了,最终使秦始皇收回了驱逐客卿的命令,并且恢复了自己的官职。我个人认为,李斯这个人很会写文章。就拿第一部分来说,他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举了几位贤明的君主,并说明他们的.成功都与客卿的献计献策分不开。试想,如果李斯不举例,谁又相信客卿是劳苦功高而不是辜负了秦国呢?

因为这篇极具说服力的文章,李斯最终打动了秦始皇,不仅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也为秦国之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这不仅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和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更体现了他过人的才华和文采。直到今天,这篇文章仍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2

关于《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就是韩派水利专家郑国说秦修渠,以消耗秦的国力来减缓对韩的威胁,后被察觉。秦国贵族欲借此机会排挤他国政客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遂向秦王建议驱逐客卿。秦王采纳此议,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此,李斯撰《谏逐客书》一文,上书秦王。最后,秦王取消逐客令,李斯官复原职。究竟这寥寥数百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能让千古一帝回心转意?当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更加明白了李斯为何有如此能耐,从蔡上一名贫民攀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智慧。在《谏逐客书》中,我可以看到他惊人的政治智慧。

文章一开头,李斯就表明自己反对逐客的观点,但措辞并不尖锐。他没有说逐客是“陛下之过”,而是委婉地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既表示自己不认同,又没有让君主难堪。

然后,李斯引用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用贤士而强国的例子。引例实在,具有代表性。在引例后,他适时地写道“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李斯由所引之例得出的结论便是秦若要强国,不能不纳客卿。而强国,称霸天下正是秦王所追求的,这一开始的话便已说在秦王的心坎上了。

再往下,李斯大篇幅地描述了秦王喜爱他国珍宝,运用反证说明秦王并没有完全抵制他国之物,由此过渡到如今逐客之况。文笔顺畅,合乎情理。李斯指出若是只重声色珠乐,轻视人民,这就不是驾驭诸侯,使四方臣服的方法了。虽然是指出秦王不当之处,但语调平和。虽然没有锋利的话语,却又一针见血。此段最后的焦点又集中到了称霸天下这一点上。

往下一段,李斯更说得巧妙。一句“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就能有效地勾起秦王的忧虑。逐客就等于让别国壮大力量啊,这是一心要称霸的秦王绝不容许的。即使秦王开始时有多么坚决,此刻也不得不动摇了吧。

最后,李斯写道“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表明逐客会令秦国处于危境。在说明的逐客的结果同时,又间接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我反对逐客不是为了私利,而是因为这对秦国是不利的啊。这就引导秦王从李斯所希望的角度去看这篇文章。

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来增强语势,所写词句也是行云流水,富有文采。重要的是,纵观全文,李斯的攻心术在此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引用各种史实,描述了现状,但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就是逐客不利于秦的一统大业。抓住秦王要统一天下的心理,从各个方面论证了逐客是不利于秦国的,句句在理,让人难以反驳。而李斯也时刻不忘自己臣子的身份,说话尺度拿捏得当,又能明确表达自己观点。毫不夸张地说,这篇文章可谓是政治文章中的典范,此中流露出的政治智慧值得千年后的我们细细研究。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3

俗话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古代,人才都有可能会改变现在的战况,而在现在人才竞争的21世纪,是更需要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参加,而秦王呢,他竟然要将自己的客卿给驱逐,这些都是人才呀!为什么秦王不留着他们来为不时之需做准备呢?

在《谏逐客书》中,我认为李斯说的一句话很好:“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意思是:“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虽然人才是越多越好,但还是要精简,因为人才之中也分三六九等,更不要盲目的要人才,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定事半功倍!而且我们应该要对自己有利而无利于对方,只有这样作战时才更方便。

这篇文章对我的学习上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中,快考试时,我们不应该全部都复习个遍,之间自己的短板中的重点全面的“诊断”一下,这样在考试中,就能够将自己的分数高高挂起,让别人触之不及。

我认为英语对我来说就是短板,但是我相信,过了这个暑假,英语就是我的手下败将我打败它就是松松的,那么什么时候我就是没有任何的艰难险阻能够难倒我了,我也就离成功接了一大步。

只要是坚持和找到自己的短板并为之不断努力,总有一天,胜利就是属于我的!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4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诚如斯言,李斯贵为一朝宰相,素有雅量,无嫉妒贤才的小肚鸡肠,反倒是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实在是令人钦佩。

文章开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一语中的,接着又旁征博引,谈到秦穆公遍求贤士而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新法而实现国富民安的愿景,秦惠王采纳张仪计策席卷九夷各部,让其它六国对秦国俯首称臣……这一系列接纳客卿的事例并没有给国家带来危害,反倒是亲近贤臣让秦国更加强大。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虽非本国人,但愿效忠该国皇帝,也该得到重用。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尚无国别之分,何况是贤才呢?在该文中,我真心地感受到了李斯对秦朝的深谋远虑,他诚恳地劝谏皇帝应该广纳贤才,亲近贤才,远离小人,方可久远。

在文章结尾,他还深刻地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样做势必会危害到国家。他的文章情真意切,利害分析得淋漓尽致,一篇《谏逐客书》至今让人受益匪浅。

法国著名诗人雨果曾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读李斯的《谏逐客书》,我不仅读懂了他为人豁达的胸襟,更读出了他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关心与责任担当。不计前嫌遍求各方贤才,苦口婆心地劝说皇帝,他关心的并非是个人的利益,而是国家的利益,这难道不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实写照吗?还有他不惧怕强权,即便遇到重重阻力,仍旧坚守自己正确的立场,深明大义地写下《谏逐客书》,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触怒圣颜,可是犯下死罪的啊!但斯如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一般,坚持己见,没有如墙头草般倒下。

“读史使人明智”,短短数百字的《谏逐客书》至今熠熠生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后辈当勉励。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5

近读《谏逐客书》,略有感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

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

在中国,古代就有英雄不问出身的说法。反观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政策,依然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曾看过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就有反映教育制度和高考分数不等的问题。城市本地学生的分数只要350分就能轻而易举的安心读书,而别的城市和偏远山区的学生要500分还要挤破头颅才能在这所城市就读,试问这公平吗?还是说他们的素质真的比不上这些高贵子弟!大汉卫青是干什么的,养马卒,可不照样立丰功建伟业,这些例子比比皆是。个人愚见,不管是底层的农民还是白领精英,只要有德有才或一技之长都应一视同仁。

再者应给予一定的奖扶政策。

这一点不是说没有金钱的诱惑就没有人才的献策,这只是对有功人士的奖励而已。我们且看美国,美国从建国到发展成世界头号强国,只花了二百年不到时间,这和美国的人才政策时息息相关,美国是移民国家,有这些人才所追求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和吸纳人才的政策。正是美国的移民政策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才的包容和优越的待遇,让源源不断的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才的聚集荟萃于此。从改革开放后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截至1995年底,中国共派出各类留学生共25万人,回国的有8万人,有16万留在国外,60%的在美国拿了绿卡。那么可以想象,从1995年后到现在,中国又有多少赴美留学学成后留在了美国。古时尚有“赏罚分明”,我们现在也应该接力这种美德。

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个人脱离群体都无法生活下去,况一企业,况一国家!

当然,不同的阶级层流对人才的定义各不相同,各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同,各取所需,共同进步。虽要广纳,但切勿盲目,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定事半功倍!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6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本奏书。李斯在其中写道逐客的一些弊端,写这本《谏逐客书》的目的也就是劝阻秦王不要驱逐客人。

秦王,就是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客”,一是指来访客人,二是指的当时在秦国参政议政的外来官员。《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驱逐客人的一些弊端,并且从许多方面来分析,得出这个结论。

《谏逐客书》是一篇论述文,其中心论点是“谏逐客”,即说服秦王不驱逐客人,或者是说驱逐客人是错误的。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提出总论点,“逐客”是错误的。

第二,通过叙述四大历史时期的秦国各位君王对于来客的态度,以及来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来说明问题。

第三,通过对秦王最喜爱的珍品,美女,音乐等大量事物的陈述,用对比说法说明唯独用人上排斥外来是错误的。

第四,利用隐喻的手法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纳客能够无往而不胜,逐客是削弱了自己,强大了敌人。

第五,总结全文,得出“逐客必将灭亡”的结论。

下载说服人的技巧——读《谏逐客书》[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说服人的技巧——读《谏逐客书》[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

    近读《谏逐客书》,略有感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

    《谏逐客书》读后感

    文章的背景是众官吏向秦王进言,说外来客卿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游说和离间秦国,要将他们驱逐出境。李斯也在驱逐名单。李斯为此事进谏秦王。 本文是谏书。谏书是议论文,然而重点在......

    4、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的文体与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主旨,以及对现世的重要指导意义。 3、学习政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并体会文中的句式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1、......

    《谏逐客书》读后感(推荐阅读)

    《谏逐客书》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谏逐客书》读后......

    《谏逐客书》写作方法赏析

    《谏逐客书》写作方法赏析《谏逐客书》是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的一份奏章,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当时,秦王政为统一天下,广揽人才......

    谏逐客书公开课教案

    谏逐客书 (第二学时教案) 李斯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教学内容......

    谏逐客书的启示大全

    谏逐客书的启示本文文自始至终都紧紧抓住秦王贪婪及要统一天下这两大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向秦王实施攻心术。 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然后用正面事......

    《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

    《谏逐客书》这篇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