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斯谏逐客中国历史故事
秦国虽然在邯郸打了一次败仗,但是它的实力还很强。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进攻韩、赵两国,打了胜仗。后来,索性把挂名的东周王朝也灭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后,他的孙子秦庄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岁的太子嬴政即位。
当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
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
战国时期有许多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历史上把这种情况称做“百家争鸣”。吕不韦自己不会写书,他组织他的门客一起编写一部书,叫《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还派人把它挂在咸阳城门上,还发布告示,说谁能对这部书提出意见,不论添个字或者删掉个字,就赏金千两。这一来,他的名气就更响了。
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又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
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说:“从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业。现在到大王手里,却把外来的人才都撵走,这不是帮助敌国增加实力吗?”
秦王政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连忙打发人把李斯从半路上找回来,恢复他的官职,还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当谋士后,一面加强对各国的攻势,一面派人到列国游说诸侯,还用反间、收卖等手段,配合武力进攻。韩王安看到这形势,害怕起来,派公子韩非到秦国来求和,表示愿意做秦国的属国。
韩非也是荀况的学生,跟李斯同学。他在韩国看到国家一天天削弱,几次三番向韩王进谏,韩王就是不理他。韩非满肚子学问,没被重用,就关起门来写了一部书,叫《韩非子》。他在书中主张君主要集中权力,加强法治。这部书传到秦国,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赞赏,说:“如果我能和这个人见见面,该多好啊。”
这一回,韩非受韩王委派来到秦国,看到秦国的强大,上书给秦王,表示愿为秦国统一天下出力。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还没考虑重用韩非,李斯倒先着急起来,怕韩非夺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大王兼并诸侯,韩非肯定要为韩国打算;如果让他回国,也是个后患,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
秦王政听了这话,有点犹豫,下令先把韩非扣押起来,准备审问。韩非进了监狱,想辩白也没机会。李斯却给他送来了毒药,韩非只好服药自杀了。
秦王政扣押了韩非,也有点后悔,打发人把韩非放出来,可是已经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恼。正在这时候,有个魏国人缭到秦国来,秦王政找他一谈,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任用缭为秦国尉,后来人们称他尉缭。
第二篇: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读罢李斯的《谏逐客书》,不禁拍案称绝。称绝者不仅因《谏逐客书》写得气势酣畅,音节铿锵,文采照人,而且更为作者立论之正确、论据之充分而折服。
《谏逐客书》大书特书“客”对秦国四君主的重大作用,说“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可谓非客之力秦无以拓疆,非客之功秦无以致富。在列举大量事实证明客卿于秦功不可没的基础上,李斯谏秦王赢政用才不应有地域之嫌。秦王虚心纳谏,罢“逐客令”,最终速成霸业,统一中国。
懂得人才重大作用的不特是李斯、秦王,比李斯早生百年的燕昭王曾“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为郭隗“筑宫而师之”。于是“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国因此而强盛。
较李斯稍后的刘邦,为起用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特意筑台拜将,使韩信统帅三军,遂有项羽垓下之围的悲剧。
“败自才来、治从才出”,历史的车轮推进到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已向我们招手。21世纪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众多的人才,谁就能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要振兴,要腾飞,迫切需要大批人才。
“文革”扼才的悲剧已不会重演,“武大郎开店”式的“却才”举措但愿成为历史的踪迹。
我们衷心希望各级领导思贤若渴,任用贤才。当然求才也不必求全责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秦国四君王对百里奚、商鞅、张仪等人,不问其出身贵贱,唯才是用。同时,用才如同“用器”,要量才录用,“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给予合适的工作,使“英雄有用武之地”。唯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现代化建设才指日成功。掩卷三思,凑成一章,权当抛砖引玉,求得方家指正。
点评:
“拍案称绝”是对所读之文的总评价。
概述《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和主要内容。例证一,燕昭王求才,燕国因此强盛。例证二,刘邦起用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最终击败项羽,建立汉朝。“败自才来,治从才出”,很自然地过渡到现实生活。明确指出:“中国要振兴,要腾飞,迫切需要大批人才”这是作者读后之最深感受。“却才”让它成为“历史的陈迹”。要求当前领导“任用贤才”、“量才录用”。结语简洁有力。
第三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当尉缭子走出残败的客栈的时候,天空已经是乌云密布欲求下雨的模样了,他抬起头,深邃的目光分外宁静地遥望着墨黑的远方,自言自语:“天要变了„„”
风冷彻过白间黑的发尖,安抚过青青的小草,抚慰过黑习习的华夏大地,动作轻轻的温柔,无声无息,只是意外的宁静,但是,谁晓,这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昏暗的客房内,豆大的烛火跳跃着寂寞的秦舞,弱光下,刻刀在坚决挥洒,豪情里尽情着千万分不甘心,李斯依旧是不甘心的李斯,府下客卿受尽白眼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深埋心底的野心应该在战乱的年代得到实现了,他的帝王之术,他的法治构想,一切仿佛就在眼前,仿佛只隔着一重薄薄的轻纱,只要,只要一挥手就能拨开了,可是,谁想到一书逐客,就能摧毁李斯一展毕生所学的梦想?现实仿佛残忍,梦想仿佛遥远,但李斯怎么甘心离开呢?尉缭子走了,留下了一席话,使李斯在茫茫的苦海抓住了一个救命稻草,使身处黑暗的李斯看到了烛火般微弱的希望,希望在刻刀下,奋书谏逐客,作最后的努力了!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余宛,迎蹇叔于宋„„难道泱泱强秦就不能容忍一个卑微的客卿李斯,屋檐滑落的雨线好像脸庞滑落的泪一般忧伤,雨滴还是泪滴殒落在憔悴的心坎上使人痛彻心扉,成汤得奴隶伊尹成就帝业,文王得平民姜尚终败纣王于牧野,成就一统,分封天下,难道才华横溢的李斯就不能助秦转战天下?刻刀在勾画利害,道理环环入扣,事例动题惊人,试问成大事者,谁不是心胸宽阔,海纳百川之辈呢?李斯曾经是沉默的李斯,在沉默中爆发之前,可以十多年默任客卿,闲磨笔尖,担任文书,但天下风云变幻不测,谁晓,才华横溢的谁相助起海纳百川的国度一统起战乱的天下?天忽然下起雨,仿佛在为谁哭泣,或者笑。
一笔一划的苦心,豪情,谏词在竹笺下一点点深刻,一书谏逐客,成则上上人,败则休以生命,历史云战国,秦国最终力克山东六国一统天下,终成帝业,开创起中央集权的大秦帝国,一切切的因果,分不开秦王起读一书谏逐客,重起重用李斯,海纳四方之言,容八方之士。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故言,成大事者,不缺海纳百川的胸怀,故能容天下之大,收为己用,以天下之资筑垒起垫脚石,俯瞰天下,起拥苍穹之下,剑指宇内,成就历史第一人。一书谏逐客,若秦王不受,恐秦王只是坐拥着祖辈基业等待颓败的命运了,心胸狭隘的君王恐怕只是猜忌与怀疑了,那里眷顾上战火纷飞的天下呢?刻刀划过黄色的肌肤,鲜血的液体潺潺溢满了显凹面的字体,没有疼痛的感觉,却忽然,有一种一挥方遒的快感,风左右摇摆起残败的窗户,雨点飘洒落满地竹屑的秦国土地上,最后一笔勾提起,一篇影响千古的文章在残败的客栈里迎着风雨一笔一划诞生了,秦国的历史也掀翻了崭新的章节。
一切,仿佛命运已经安排好了。
第四篇:重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重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近日余偶读网路书籍,看到李斯的《谏逐客书》,虽然此文早已在学生时代读过多次,但工作多年后再重读,不免感触良多,现特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分享给大家。
秦能够统一天下在于能够善用天下之人和天下之器,其中也出现过不和谐的声音,然后李斯的一篇《谏逐客书》就能使秦王收回成命,从而改变历史进程,同时也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这样的辩才确实令人钦佩。今天国家正在提倡全国努力共同实现中国梦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诸于本国人,外国人之争;本地人,外地人之争;城市人,乡村人之争;东部人,西部人之争,科班与非科班之争,大圈子与小圈子之争等等不胜枚举,这一系列的毫无意义的人为区隔严重阻碍了人才的自由竞争,阻碍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也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试想想,我们的古人尚且能够知道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是有用于国家的人,便是唯才是举,而今难道我们拥有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做不到:人不分肤色,种族,国籍,物不分品牌,出产地,只要是利国利民,便皆能为我国所用。
是到了彻底抛弃那些落后且有害的阻碍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错误思想和思潮的时候了,我想这也是我重读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最大感想,不知诸位是否有同感呢?
第五篇:《谏逐客书》读书笔记
近读《谏逐客书》,略有感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
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
在中国,古代就有英雄不问出身的说法。反观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政策,依然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曾看过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就有反映教育制度和高考分数不等的问题。城市本地学生的分数只要350分就能轻而易举的安心读书,而别的城市和偏远山区的学生要500分还要挤破头颅才能在这所城市就读,试问这公平吗?还是说他们的素质真的比不上这些高贵子弟!大汉卫青是干什么的,养马卒,可不照样立丰功建伟业,这些例子比比皆是。个人愚见,不管是底层的农民还是白领精英,只要有德有才或一技之长都应一视同仁。
再者应给予一定的奖扶政策。
这一点不是说没有金钱的诱惑就没有人才的献策,这只是对有功人士的奖励而已。我们且看美国,美国从建国到发展成世界头号强国,只花了二百年不到时间,这和美国的人才政策时息息相关,美国是移民国家,有这些人才所追求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和吸纳人才的政策。正是美国的移民政策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才的包容和优越的待遇,让源源不断的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才的聚集荟萃于此。从改革开放后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截至1995年底,中国共派出各类留学生共25万人,回国的有8万人,有16万留在国外,60%的在美国拿了绿卡。那么可以想象,从1995年后到现在,中国又有多少赴美留学学成后留在了美国。古时尚有“赏罚分明”,我们现在也应该接力这种美德。
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个人脱离群体都无法生活下去,况一企业,况一国家!
当然,不同的阶级层流对人才的定义各不相同,各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同,各取所需,共同进步。虽要广纳,但切勿盲目,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