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论文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论文,欢迎阅读。
语文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和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石,同时也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只有通过持续地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科研意识、情感艺术、风格特色等专业素养,才能出色完成所担负的语文教育使命。
关键词: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因而语文教育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石,也是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石,同时还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育的成效,关键在于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其工作成果无疑贯穿于学生的一生,并在家庭、学校、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所反映。正因如此,语文教师是一个特别需要学习的职业,要通过持续地学习,有意识地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科研意识、情感艺术、风格特色等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出色完成肩负的教育使命。
一、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来提升专业素养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以及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科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确立正确、科学、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起点。语文教师只有用新的教学理念诠释新课程,才不会yan割课程改革的灵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深刻把握语文教育的实质,确立明确的专业理想,并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终身学习中提升自我。
诚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没有知识的补充和积累,就会落后于时代。选择了教师,也就选择了终身学习的任务。“从现代教师论的发展看,当今国际教育界的共同认识是:其一,强调教师同医师、律师一样,也是一种专门职业,一种必须经过严格的、持续不断的专业训练而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术的、他者无可替代的职业。其二,强调教师就职前的教育与就职后进修的连贯性。尤其强调在职进修比就职前教育更为
重要。其三,强调大学阶段的教育不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完成教育,而是旨在为日后的在职进修,提供的基础教育。”[1] 当今社会的发展,新知识、新理念、新理论层出不穷,教师几乎天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转向研究探求型,由道德的灌输者变为人格完善者和心理保健者,由对学生的塑造者转向引导者,由教育教学工艺的操作者变为教育科学成果的创作者和开发者。因而,作为新一代教师,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民族素质的奠基者,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民主法制建设的促进者,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能,从而完全胜任这样一个全新的角色。
二、通过不断增强科研意识来发展专业素养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理由很明显,从宏观上说,它可以使教师原有的旧观念、旧方法、旧技术得到更新,进而使教师开阔视野,激发思路,增长见识,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是语文教师教学科研的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语文教师轻视对教材的研究,认为这方面的文章无异于写一般的教案。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好的教材方面的研究文章,应该是源于对教材准确无误地把握和理解,就其精彩内容、精深思想、高超的写作技巧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其中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教材的感悟能力和知识结构,更渗透了作者处理教材的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其中内容往往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理论、伦理学甚至自然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说,写作教材研究方面的文章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进行科研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个过硬的研究教材的基本功,就不能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语文教师。
其次,对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是语文教师进行科研的起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提升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走向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再次,对语文教学进行专题研究是研究性教师取得成绩的关键。语文教师必须始终不渝地投身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包括教育思想、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材建设、语文课程设置、教材教法、作文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对这些方面厚实的基础研究,很难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个基础上再作一些专题性研究,是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应该说,基础研究和专题性研究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三、通过不断强化人格力度来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在认知方面的能力,主要决定着他能否有效地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而教师的人格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强化语文教师的人格力度就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内外对于好教师的个性修养,都做过很多的研究和统计分析。譬如,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等人通过调查,认为优秀教师的性格特点是:在事业上有强烈的成就欲,希望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坚信自己工作的收获和价值;非常热爱教育事业;非常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对学生满怀一片爱心;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同时又能够虚心求教,精益求精;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能沉着果断地妥善处理教育教学中的意外情况;能自始自终地认真执行已经指定的教育教学计划;在教学中有独立见解,不会轻易受别人的暗示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且具有自我调节、应付挫折的能力,注意从知识、兴趣和个性方面不断提高自己。
完善教师人格修养的主渠道是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养成理解别人,与别人和谐相处,且能够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要理解别人,就需要有豁达的心胸。这就要求能够不报任何偏见地容纳同行与自己不同的见解、思想和情绪,以及价值观念;能够关切身体、智力、社交和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学生;能够敏锐地观察、深刻地理解和积极地同情学生的需要、情绪反映、情感冲突和各种困难。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就需要待人以诚,不以个人的权威和职业地位对待学生,同时也不伪饰自己的弱点。了解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了解自己的优点、长处与短处、缺点,要充分注意扬长避短;要不断地增强自信,积极进取,体验成功。应该指出的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的人格修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提高修养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因为,语文教师的职业范围内有更多机会和先贤大师对话,语言直接将其引领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去,文学又给其打开了一个具有心理时空的情绪化的艺术世界。在这样一些独特的领域中遨游,语文教师就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就会有更多机会获得来自古今中外的丰厚的精神营养,用以完善自己的人格。
总之,在当今教育现代化、教育民主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对现代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人格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崇高的献身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真诚的民主意识、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严格的依法执教意识。事实上,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教育自己,教师在不断付出爱的过程中也不断得到爱的回报。“最有成效的教师是那些不仅增长了他所教学科的知识的人,也是增长了对课堂内外的生活了解的人,对于有些教师来说,课堂是一个车辙,年复一年地腐蚀越来越深;但对另外一些教师来说,课堂是一个迷人的生活实验室,在其中他们对所教的学科、他们的儿童和他们如何
学习,以及关于他们自己,无论是作为教师和个人,都增长了更多的理解能力。”
四、通过不断培养情感艺术来强化专业素养
“文以载情”,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欣赏,与作品相沟通,深刻地理解作家的情感。要达到学生与文本情路的通畅,教师要能投入和驾驭自己的情感,用充满美感和激情的信息流,导引学生情感的迸发。这样的学习就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淡漠的语文教师是不完全称职的教师。
对于语文教师情感艺术的培养,一般来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即热爱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看成神圣的职责。有了这种爱,自然就有钻研业务的热情、探索教学方法的热情,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的热情必然感染学生,从而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情感交流必然顺畅。其次,教师要锻炼自己过硬的“说、读”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有好的口才,能说会道。而能够做到“口若悬河”的前提则是知识渊博、思维敏捷,用词准确,幽默风趣。语文教师要擅长朗读和抒情,读的功夫不过关,情感就不能充分释放,学生又怎么能受到感动,情感交流的渠道自然受阻。从一定程度上说,语文教师情感艺术发挥的水平是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通过不断打造风格特色来加强专业素养
教师的风格品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艰苦打造的过程。打造风格品牌,就是有目标的追求、有步骤的实践、有标准的锤炼、有规范的量度,这些就是风格品牌形成的要素。
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品牌,教师要对自己既往的教学经历、发展水平、教学方式、认知特点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积累和提炼自己的教学特点,注意典型事例的积累,如对教材的新认识、启发学生的新手段、教学环节的新链接。然后,按照自己理想的风格形态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比对,进而进行有辨别力的调整,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变成了一种有目标的追求。
形成风格的重要步骤是进行理论概括,要通过经常性的概括使经验的操作逐步上升为理论的阐说,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把它分类、归纳,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使自己的实践活动变得系统化、理论化。这样,自己的教学活动自然就有了风格的影子,经过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品牌。
在形成风格品牌的过程中,对教师创新潜质的挖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师的劳动天然地带有创造性,一个教师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事实上,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研究成果,已经说明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创造新知识的人。树立创新意识,要敢字当头,敢想、敢说、敢试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呼吁广大教师,为了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语文教师应该向轻车熟路告别,踏上新的征途。这种“告别”就是创新。语文教育改革的今天和明天,需要更多的教师具有接受新观念的敏感性和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努力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力,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这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历史重任。当然,光有敢字还是不行的,还要善于学习、巧于实践。一位哲人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
语文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不注意补充新知,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各学科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日益明显,这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上来。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要不停地把时代新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活动中。因此,教师的充电就不仅为教学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够启发教师创造的灵感,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前全球掀起的“学习革命”,给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用生命学习”、“每时每刻都处于学习状态”、“学习空间无限拓展了”,这些新颖的学习理论对肩负工具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具有特别的意义。
当前进行的继续教育,正是让广大教师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充实自我的一个好形式。语文教师更应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做到闻道在先,术业精湛。“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才能拥有高品质的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才能与现代教育接轨,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掌握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
总之,语文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而繁重的创造性劳动。学生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建立,都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辛勤培育。从事这样一种艰巨的工作,若不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是难以胜任的。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 刘杰.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美)林格伦著、章志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第二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根据当前新课程改革,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接触过的班级情况,借鉴许多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的观点,现归纳以下几点经验:
一、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读书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而且可以通过把学到的新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自己不会面临“黔驴技穷”的窘境,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在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应该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除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外,应当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事实是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关注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都有比较深厚的文学功底,但也不必讳言,有不少语文教师自离开大学校门、参加教育工作以后,却很少注意到当前的文艺动态,已很少去阅读文学作品尤其大部头的著作,只满足于“吃老本”。现在的语文教材,较多地强调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较多地强调了培养学生研讨、评价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教师,应该学在学生的前列,方能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
二、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要有较强的课前策划能力。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善于解读文本、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课前教学策划的重点。教学策划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和对学生的准确分析上,建立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所做的预设上。良好的教学策划,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教学策划不是为了限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从根本上说,策划是生成的基础,没有充分的策划,就不可能产生精彩的生成。
要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课堂教学除了要合理安排知识点外,还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课堂上,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情绪、态度,及时给予教育、评价、激励、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成功的授课是策划与生成的结合体。高质量的策划是成功的前提,动态生成就是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策划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当教学不再按照策划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策划,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要有较强的课后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效能和素养的过程。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说,语文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具有反思的条件和能力。语文教师只有多读多写,以写促读,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反思对教师的自主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三、努力提高科研能力
语文教学研究并不仅仅是语文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的事,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事。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语文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对象和范围清晰。具体的讲,真课题就是指贴近教学实际的课题,对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性的课题,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课题。这些选题要角度小,有价值,有新意。切切不能假、大、空。总之,语文教师追求的根本价值,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奋斗,在追求奋斗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三篇: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 循环提升过程。第一 学习是提升教师素养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不断学习,才会不断更新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思想。
第二实践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好办法,把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和理念,进行大胆地创新和实践,让课堂变得既生动又充实。
第三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经常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成功之处以便继续探索发扬,看到不足之处能够虚心学习提高,是教师健康成长的必然之路,也是获得较快进步的必须经历。
第四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与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与 学生发展的研究
我校以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与 学生发展的研究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起始年级课程改革为实验”为重点,辐射引导其它年级进入课程改革;以“课改实验课题化,课题实验全员化”为工作思路,努力实现“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办学目标,和“学有特长、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形成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荣校”的办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转变,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几年来,新课程改革工作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及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为了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我们成立了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课程改革校长负责制,形成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亲自抓,教导处、各科组集体参与的新局面。同时还明确了课改的指导思想、实施目标、实施内容、实施过程以及课改的具体措施。
二、加强课程改革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为教师的素养奠定了思想基础。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直接影响着课改进展。在课改实验中,我们通过组织全员系统、全面的学习,增强教师加快和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培训专题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研组长主讲,每学期进行三次,每次两天。同时,每学期初,各科组都组织全体教研员学习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杂志、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分析当前教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研方法,巩固成果,细化教研工作,以最新的教研成果及经验指导教师进行实际工作。
2、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工作难度大,争取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无疑能对推进课改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我校在网上开辟了课改宣传栏,充分利用校板报,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解释,争取社会及学生家长的广泛支持并积极参与。
三、强化队伍建设,推进课改工作稳步实施
1、立足“行家”引路,更新观念。
(1)聘请专家,传经送宝。为了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请省教育培训院的领导、省骨干教师,市教研室教研员等专家主讲,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2)外派学习,取经学宝。为了提高教师参与新课程实验的基本素质,每年选派有关骨干教师参加省、市专题培训,或到兄弟学校考察,参加教研教学观摩活动。
2、立足“业务”引领,启动研训为一体的机制。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以便迅速地适应新课程,我校开展新老挂钩结对子的活动,要求每位省骨干教师,省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必须结对子帮带一名青年教师,同时要教龄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必须拜一名老教师为师,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
(3)举办教学节,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
3、立足有效教研,让教师在活动中成长。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为教师的共同成长搭建平台。我校教研活动制度健全,教研内容具体,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研活动管理到位,教研活动做到“四有”、“二定”、“五个一”。四有:即每次活动有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全组教师共同探讨的互动的活动记录,有科组长点评;“二定”,即定议题、定时间;“五个一”即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听课十五节以上);每学期撰写一篇论文,或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每学期在教研组内分析教材一次;制作课件一个;每学期学习一篇教育教学专著。学校规定每个科组每周用半个工作日开展教学现场观摩活动,活动分课前、课中、课后三层面。课前以科组为单位,组织集体备课,课中组织科组教师集中听课,课后先由授课老师说课,再组织三维评课(即教师自评,同级、同科、同行评议,教研组长点评)。
①研教连动——课后互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每次开展课改课程教研活动,我们提前通知课题,使教师有备而来,做到带问题去听;课后授课教师反思,听者分组研讨,活动中你问我答或商讨教学策略和教学技巧,有时还引起激烈的争论,开放而民主的教研活动提高了教研的有效性。
②答辩式教研——课堂诊断模式教研。年级组长根据存在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举行邀请课、开门课。学校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通过教学现场观摩,课后互评、反思、总结存在问题,当场进行辩论。这样,以点带动的专题听课,使我校的老师的专业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显示了三多现象,骨干教师多;全能教师多;好学教师多,正因为教研组建立了有效的教研模式,我校教师每次参加省市调教,均获得优异成绩,海南省小数八届青年教师调教,我校代表琼海市参加了四届,均获一等奖,我校的科学科、英语科参加省调教均获得了第一名。我们有十多位教师参加市举行的学科调教获得一等奖。
4、立足“岗位”引领,提供实践平台。
为了让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们让教师体验学校管理工作,参与学校管理,让教师全方位地看清教育教学全貌。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校尝试设立“值周校长”岗位。设立“值周校长”岗位进一步拓宽校本研训的领域,增加培训内容,活泼培训形式,从而激发了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
5、立足“课题”引领,构建课程改革经验交流的平台。教不研测浅,教师只有研究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行为的转变和专业的发展,因此我校以课题为载体,开展教科研活动。
让每一位教师成为课题研究的受益者,是我校科研培训的主要思路。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做到:(1)教师要分解学校大课题,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在制定计划中学习,在文献研究中学习;在阶段总结中学习成长。(2)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研究与学习的主体作用,每位教师要有读书笔记,要定期写反思。学校给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两点保证:
(一)定期开展科研培训;
(二)周末召开行动例会,充分发挥校内优秀教师资源,开展教学反思评比活动,提炼出行之有效的科研方法或经验,在全校教师中推广我校的课题。
五、大胆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深化课改实验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是我校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和亮点,自2004年秋季,我校开设了以地方文化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确定实践性课程,以大主题引领,多课程整合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与课题研究相融合的方式设计,实现研究性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大领域的融合。
(一)根据生成性,综合性开发设计课程实施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的,它特别强调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的生成,关注学生在目标、内容生成过程中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把学生的兴趣、动机、爱好置于核心地位,意图通过综合主题、综合项目的形式融合各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最终指向学生个性健全发展。
实验研究之初,我们在广泛听取师生们建议的基础上,首先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确定各年级的活动主题及内容。主题的选择我们注意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其中六年级的活动主题及主要内容是研究性学习, 五年级的活动主题及主要内容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四年级则侧重于劳动与技术教育, 三年级则侧重于信息技术教育。各年级活动主题及内容确定之后,年级组的教师深入学生,广泛听取同学们的建议,坚决摒弃教师设计方案,学生被动应付活动的做法,提倡由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开发、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和内容。
(二)依据自主性、探索性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该课程的实施要为发挥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空,营造宽松的环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个阶段。
(一)活动准备阶段。在这阶段同学们做了四方面工作:(1)自己选择研究的主题。(2)分组。(3)自己聘请指导老师。(4)确定小组选题。
(二)活动实施阶段。包括制订计划、调查研究、交流反思、结果评价。这次活动,学生是发起者、参与者、受益者,他们从中得到锻炼,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在活动中,同学们都能在不同的方面充分展示自己。
2、让每一个主题都适合学生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如2006年我校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学校的发展规划开展了教育研究项目,有阅读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运动节等,又如从学生的行为习惯中发现问题,确立活动主题“我爱我班”、“亲情母亲节”等,还有挖掘了琼海地区资源,确定研究主题如红色琼海之旅”。
3、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探索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困难,探索的结果有成功有失败,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成功时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遇到困难时给学生信心和勇气,给学生指点迷津。可见激发、维持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如首届文化体育节节徽的设计和制作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设置了精巧奖、创意奖、佳作奖等,在目标的激励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探究的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依据多元性、过程性开展评价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以形成性、发展性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我们强调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既要评价学生活动的成果,更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包括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遵循评价的这一理念,我们设计了以下评价表。
评价采取自评、互评、综合评的方式,以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程度、智力表现、活动成果四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
这张评价表,我们是一个主题项目评价一次。一式两份,一份存于学生档案袋内,一份反馈给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努力的方向。
(四)依据开放性、灵活性优化课程管理
扎实有效的管理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力保证。为此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教务主任任副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初步形成以校长室、教务处负责,学科教研组、年级组联动,班级主阵地,社区共参与的实施与管理体系。我们从教师管理、课时安排等方面着手,对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加强了全过程的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固定的专职教师,因此我们确定三年级以上全体教师都是该课程的实施者。课时安排我们按照规定从三年级起平均每周3课时,研究性学习则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之中。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相对集中和分散使用教学时间。如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集中几个课时的时间才能完成。
(五)依据多元性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
为使综合实践实验顺利开展,我校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外部和内部保障措施。在校外,一方面通过即时评语,档案袋以及家长建议书搭建起家校合作的桥梁,促进家长从一个学校教育的旁观者变为合作者;另一方面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建立了一批包括市城北派出所、先锋管区、消防队、红色娘子军园等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在校内,设立协调和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领导小组,针对师资配置,教师工作量计算,课时安排以及师资培训等一系问题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使活动有章可循。
(六)依据挑战性、开发性加强教师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挑战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它没有固定的教材,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没有现成的经验。为了有效地实施好这门课程,我们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通过培训学习,老师们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开支和实施的一些基本理念,掌握了实施该课程的一些基本操作流程,同时增强了老师实践该课程的使命感、责任感。
六、研究评价,发挥导向功能,深化课程改革
评价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课改成败的关键环节,我校通过《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课题实验研究,对学生、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展开了相应的不同层次的研究。学校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对成长记录袋的构建和运用进行了尝试。我校在对教师的评价上采取实绩评价,坚持以学校、学生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上,我们每学期分期中和期末两次由学生对所有的科任教师进行评价,由学校教导处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制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由学生统一时间进行填写,学校根据学生的评价情况进行汇总,并记入教师课改成长档案中,年终纳入教师考核。在社会评价上,我校通过家长会收集家长的建言信,让家长真正参与到我们教学工作中来。
七、课程改革,初步成效
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感到收获很大。新课程带来了几个变化:
1、教育观念发生变化;
2、课堂教学发生变化;
3、教师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4、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我校课改工作也取了可喜的成绩,海南省师资培训院曾在我校召开课程改革现场会,学校的《立足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化成长》和《新课程校本研训的探索和实践》的经验材料,分别在全省师资培训工作现场会和全省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会议上交流,并在全省进行推广。《立足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一文被选入海南省小学校长“校本研训”专用教材。我校的《立足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获得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同时我校的“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案”和“教师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案”在市内推广使用。
(二)教学质量逐步提升。
今年秋季,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走过了八个年头,八年来,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课改的理念也深深地植入在了我校教师以及全体学生和家长的心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教学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切身体验,更加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全人教育、关注个性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实施新课程以来,学校得到长足的发展,先后被命名为:
省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省德育 学、规范学校等等。学校连续多年被上级评为先进学校。
总之,我校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临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完善机制,创新载体,把握重点,突出特色,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实现琼海市基础教育的新跨越做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怎样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怎样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新课程目标要求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内涵是: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落实好这个艰巨的任务,提高我们教师队伍自身的素养已经迫在眉睫。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来谈谈我的几点粗浅认识。
1、学无止境,要想提高自己,必须多读书。可以读一些与自己的教学理论专著,充实理论知识,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可以读一些研究教学、指导教学之类的书,这样的书,包括关于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书,可以帮助我们改进教学。关于教学策略、技能指导的书也能够帮助我们。一些文学类的书也应该抽时间读一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侃侃而谈,适当拓展。
2、认真对待学校提供的培训学习机会。不能抱着应付的态度,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应该认真完成,及时总结学习心得,学习收获。这样才能真正地在课堂上提高自己。
3、每上完一节课应该及时地反思总结自己。反思自己的成功之处,反思失败的地方,想象下次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
4、多听听水平比较高,经验较为丰富的老师的课。多向他们学习,多向他们请教。
5、多争取一些外出锻炼的机会,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在不断地锤炼中提升自己。
总之,要对教育事业满怀热忱,对学生充满爱心,不断学习,踏实工作才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