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开发论文

时间:2019-05-15 13:5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开发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开发论文》。

第一篇:新课程开发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新课程开发论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师是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实质上的开发者,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主人。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资源 资源观 开发与利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了更好的贯彻新课程的情景教学的理念,为了最大限度创造一个便于学生探究的教学情景,新课程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如何利用好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

一、打破传统资源观,资源就在身边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社区,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社区实际。因此,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外的,蕴藏与社会、社区生活之中的课程资源,直接影响到这一课程的有效实施,这对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是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实质上的开发者,没有教师创造性的利用和开发,社会生活这一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会枯竭,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就会流于形式。这一角色是教师的全新体验,也是一种考验。为此,教师必须明确认识三个问题:

1.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

2.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3.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的计划。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

①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

②善于挖掘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重视积累相关资料,不仅能根据课程实施指南执行课程,而且能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发和设计、利用教育资源。

③善于把本学科与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改善能力结构,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主人。教学实践中有大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开发。这种课程资源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愉悦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所以,当一个孩子表现的与众不同时,我们宁可先把这看成是孩子的特点,而不要轻易的看成是缺点,也许孩子看似荒唐的举动,便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二、文字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本是理所当然的基本的课程资源。那么怎么创造性地利用好这个资源呢?我们应当做到课内外结合,用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根据实际大胆调整教材顺序,活用教材。灵活的实用教材,不能把教材当《圣经》来教,可以灵活变通。结合我们当地气候特点、风土人情以及学生的学习准备等情况灵活、大胆地筛选和补充、调整教材。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对教材我们要吃透编者的意图,唯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主阵地作用;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独创性和见解,唯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补充教材,扩大阅读量,叶老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课外阅读和收集信息是教学联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选区那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素材,包括剪报和音像资料等,供学生课内外学习。

三、对于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无论那一种媒体形式,只有在教学中切实起到了其它媒体无法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到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认定此种媒体形式在教学中的存在价值。

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它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具有活的灵魂。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则只能是从“人灌知识”到“电灌知识”、“新瓶装老酒”或“大炮打兔子”,大材小用,难以摆脱低层次的徘徊。可以说在大家都掌握了多媒体的一般技术以后,多媒体教学水平的高低,应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设计、技术人员的现代教育理论的修养和综合素质。这就如同产品的设计和产品加工的关系。

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在教育改革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一般书架型、工匠型的人才已经不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则更适应时代的激烈竞争。所以教育家们提出要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这一类的观点以往很难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而先进的技术则可以促进先进思想的实现。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便可以应运而生。所以,教育家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进行多媒体教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径和重点,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我们应据此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性。

多媒体的教学应用,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就会有教材不会合理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教材,通过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升值。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把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同样看待,研究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因为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它媒体的优势,而没有达到其它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如幻灯的高清晰度和电视大容量的活动图像和动态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

2.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如形态学内容,微观、宏观的教学内容,机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实习教学内容,实验技能训练课内容,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

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多媒体教材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媒体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4.多媒体的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教材做的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教材。

5.研制多媒体教材要在创新上狠下功夫,创新,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性,了解最新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努力取得教学中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和新的理论认识,积极探索精品制作与教学创新点相对应的良性循环路子。

正如前文提到的,课程资源存在于我们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思考总会发现对教学有用的资源,我们在使用现有的资源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发现、利用教学过程中存在资源,并创造新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使用、发现和创造资源的能力。新课程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高素质的教师提供了展翅翱翔的天空。

第二篇:现代农业新课程论文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

“一村一”

农村行政管理专业《现代农业新技术》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试析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学生姓名: 和建福 学 号: ***74 指导老师: 李佳芹 专 业: 农村行政管理 年 级: 2013秋 学 校:云南开放大学怒江分院

目 录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及特征-3

1、现代农业基本概念--------3

2、现代农业的特征-----------3

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意义3

1、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4

2、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4

3、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4

4、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4

三、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4

1、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科技转化率低---------------------------5

2、农业经营规模小------------5

3、农村教育落后,农业科研人才短缺。-------------------------5

4、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5

四、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5

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5

2、培养具有市场意识的现代农民。-----------------------------6

3、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一村一品---------------------------6

试析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摘要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荐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和主要内容,打破低效、低产的传统农业,走向全新的现代农业,是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农业发展新方向。

关键字: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农村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1、现代农业基本概念

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2、现代农业的特征

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其多功能性日益增强。在保证农产品供给、扩大农民就业、输送劳动力的传统功能基础上,农业向着农产品加工、农业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扩展。我们要在强化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发展新型农业的功能;现代农业面向两个市场,实现现代经营管理,普遍地推行产业化经营,贸工农结合,不断地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实现生产、科研、加工、消费各个环节的产业一体化。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快的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贸工农一体化的态势非常明显;现代农艺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使农业从单一经营转化多元经营。实现经济效益、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六是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现代农业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对于全面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和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所以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保护生态环境,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既可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又可以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化;即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3、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落实,是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4、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

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我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科技转化率低

目前,我区在农业科研方面投资不足,并且投入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得配置。全是没有完善的良种繁育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相对滞后,现有的科研成果质量不高,农业科研人员严重流失。我区有限的农业科技投入研究出来的成果越有70%以上得不到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20%-3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

2、农业经营规模小

耕作土地不断流失,剩余劳动力难以被工业吸纳,这是我区农业经营规模小,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目前,全区约3.6万农户,每户平均经营0.62亩地,高成本低效率的小农经验,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瓶颈,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多地少”的格局,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权流转进展十分缓慢,土地不能够按照市场进行有效配置和优化组合,只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机械化的推广受阻,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农村教育落后,农业科研人才短缺。

高素质的农业工作者是现代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我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绝大多数农民只有高中以下的学历,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只有8.6年,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6.3%,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3%,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 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造成农民技能单一,粗放经营,这些都制约着生产方式和观念更新。同时,由于工作条件艰苦,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起重要作用的农业科研人才大量短缺,成为我市农业技术研发和农业竞争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4、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就整体而言,我区工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当滞后,农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产供销不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农工商以体会进程非常缓慢,这是我区农业效益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的主要症结。

四、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生产条件差。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把农田整治和水利设施配套、提高耕地质量放在基础战略位置来 对待。在国家的扶持下,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挖潜改造,加大病险河堤的除险加固力度,狠抓提灌站、机井、等水利设施建设。大规模实施以平整土地为主的农田整治工程。对土地利用全面规划,使山、水、林、路得到综合治理,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为实现水利化、机械化、采用科学技术以及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创造条件。

2、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一村一品。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培育出具有与我区地址、气候等相适应且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形成相当的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要发挥比较优势,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正确把握我区各区域的经济和自然生态条件,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传统技术精华,推广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 生产技术规范,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和产 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及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3、培养具有市场意识的现代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的市场意识、技能和素质成为关键因素。从根本上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不仅是农民不断减少的过程,而且是农业劳动者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现代农业劳动者不仅要会组织生产,还要善于经营。不仅要懂相关的科学技术,还要熟悉现代科学管理。因此,必须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专业化、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通过教育培训、实践磨练、“能人” 带动,使其逐步成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在促进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进程中,加快农民的合理分化和有序流动。

参考文献

1、王雅鹏 《现代农业经济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2、朱明得 《现代农业》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3、邓正来 《中国经济: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 格致出版社 2011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论文

新课程是针对我国新课改而重新编写教材和设定教学科目的统称,有新的大纲相配套。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新课程改革论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摘要】 实施新课改以来,广大干部个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做了大量的工作,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改工作向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总体状况令人满意,但是新课程毕竟是新事物,各项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还不完善,教师们也不还完全适应,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这也是预料之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是推进课改的关键所在。现本文将具体分析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策,以期能为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做奉献。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教学方式 考试制度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就比较重视新课程方案的设计和试验教材的编写,至于教师和学生接纳实施的程度如何,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每一次重大的课程改革,教育部要大量投资于课程的规划、设计和评价,以求形成完美的课程计划,但对于新课程付诸实施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则考虑得很少,与其配套的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出现了合作式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等问题。课程实施过程中,它要求实施者能把握新课程被引进的情境的性质,包括学校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学校组织内部的结构个文化氛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完成课程计划,促进学生发展。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反思新课改的实施问题及原因,采取正确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力图改变传统教学忽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弊端,倡导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如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等。然而由于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不正确、考试改革滞后等因素,很多教学活动过于形而上学,失去了本来的精神实质,最终损害了教育质量。以下将其问题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合作式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

一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课型、教学对象是否适合,一概搞分组讨论,搞所谓的“合作式“学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就结束了。只注意小组合作的形式而忽视了合作的实效,使合作式学习仅仅流于形式,表面上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

(二)、教学片面追求热闹,出现“满堂问”现象。

由于部分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式教学,把课堂活跃程度等同于学生参与程度和提问题的数量,但却没有区分学生是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从而使低思维量的假问题充满课堂,严重影响了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以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过分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的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什么内容都采取情境化,有的情境还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样的情境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把自主变成自流。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部分教师却把自主式学习变成了自流式学习。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学习方式,没有实质成效。

(五)、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奠定和重点难点的解决。

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没有系统地讲解基础知识,没有对重点、难点进行深刻的剖析,使得学生课上糊里糊涂,课后脑子空空。

二、致使问题产生的原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在现时期,新课程改革出现了诸多问题,且成效不大,这主要是受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中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的理解和掌握不正确,及现存的考试制度等原因的束缚。以下将其原因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不透彻。

1、教师对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方式的误解。

新课改的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学方式有所改变,但部分教师却把它理解为强求,不管什么内容都一定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不管什么内容都要搞讨论、搞活动,以此体现新课改精神的目的。新课改不是要求我们在每堂课都要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知识类别不同,要求的教学方法就不同,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可能不同。因此,我们要根据每堂课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此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课改后,由于新的高考方案没有出台,教师弄不清楚自己应当以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目标为标准,还是以侧重于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就旧目标为标准。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虽然按着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来上课,却也不敢漏掉课本的一个知识点,生怕在高考中会考到,因此要把把每个知识点都讲一遍。于是出现了上课时间不够、拖堂、甚至补课现象,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部分教师认为课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高分。

部分教师认为课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高分,新的教学方式只是教育部建议的一种教学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只要能把学生的分数提上去,采不采用新课改都无所谓。因此,只是应付式地采用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方式,而实际上的教学思维、目标没有改变,纯粹地穿新鞋,走旧路。

(二)、考试改革滞后,无法满足新课改的现实需求。

教师最大的担忧是目前实行的课程改革没有与考试改革相配套。如果抛开中考和高考,真正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发展,的确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但从学校现实的发展出发,不能不重视考试和升学率。因此,目前以中考或高考为指挥棒的考试制度仍对学校教育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有的学校仍然对学生搞注入式、题海战术、各种各样的模拟考试、大考、中考、小考、测试等。只要考试保持着原来的价值取向,学生、教师就不能真正贯彻落实课改精神。

(三)、教师受传统的评价制度的束缚。

我们一直倡导上课时新课改精神要体现出来,但在评价教师业绩时仍是单纯以分数是论,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教师,从根本上否定了素质教育,大部分教师都不愿意在同行的评比中甘处下风。表面上他们处处都在使用新的教学方式,但实际上许多工作都是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实施。

(四)、班级规模过大,要耗费教师较大的精力。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发展。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班级都有50——80个学生,并且很多教师不止教一个班,要同时教几个班,导致没有足够的精力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解决对策

(一)、纠正教师对新课改要求的误解,使其正确理解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要求。

1、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对教师开展纠正性培训,使其认识到新课改不是要求我们在每堂课都要体现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只是类别不同,要求的教法就不同,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可能不同,不能不管什么内容都搞小组讨论、搞活动、搞合作式学习。对需合作学习探究的问题要含有高思维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区分学生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注重教学质量。

教师要把握好主动参与的要领,科学判断参与的实质,判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教学,应该看参与的深广度,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参与。第一,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针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主动、自然而然地走入问题的探究中。第二,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力求难易适中,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试剂盒只是经验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观察、探索、归纳、类比和质疑。第三,提的问题和设置的情境重在质不在量,并不是问题和情境越多越好,这要根据教学内容是否需来定。

3、有组织、有目的、有指导地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在组织自主学习时,应当给予学生自学的指导、提示,明确具体要求和自主学习的目的,并在学生自主学习后进行检查和反馈。

4、把新的教学方式和巩固基础知识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上,而非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是根据教学内容而制定的,因此,教学方式应当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重点难点紧密结合。

(二)、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步伐。

分数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目前还是最科学公正的方式,要更好地反映课改理念、融合课改精神,就要改革考试制度,尽快建立与课改相适应的评估体系,并出台与课改相配套的中考、高考方案,明确教学目标,使中考、高考制度与适应新课改的培养成效。如:考试更加人性化,考试内容更有弹性,建立跟踪式的录取制度。

(三)、加快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步伐。

教师的评价要转变过去以学生考试成绩评定教师的做法。学校要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特别是在指导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教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评价中应占有一定的比重,解决教师实施新课改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放心地实施课改。

(四)、逐渐实施小班化教学,增加师资。

小班化教学是比较理想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但中国现在的国情还不具备全部小班化教学的条件,但可以一步步地向小班化教学靠拢。另一个对策是增加师资,一个教师只教一个班,使其有足够的精力了解班上的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四、总结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它具有针对性、时代性、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虽然在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类问题,但是,课改方案本身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比传统的方案先进,但不能要求效果一下子就出来。只要针对问题,根据其产生原因,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和与之相关的各项制度,课改必然会成功。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唐丽芳,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比较教育研究》,200

2【2】 王爱菊、徐文彬,“新课程”改善、批判与思,《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

【3】 阎兆成,对新课程实施中几个偏差问题的探析,《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4期

【4】 万伟,新课程改革下的困惑与巴考,《当代教育科学》,2003 年第2期

【5】 李振锋、《基础教育新课改试验中的问题与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I5期

【6】 王景清《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

【7】 刘力《对新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7期

【8】 魏青云《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压力、现状、成因和疏解》,《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12期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养要求

论文摘要: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教师是现代化教育的排头兵,“一专多能”,“复合型”的人才更是时代所需,在新形势下,教师除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素养外,应该加强新的素养的培育和浸润,应当包括信息素养,民主素养,国际素养,外语素养,专业素养。

论文关键词:课程,教师,素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新的世纪,新的曙光;新的挑战,新的需要。在“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彰显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21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教师是现代化教育的排头兵,“一专多能”,“复合型”的人才更是时代所需,在新形势下,教师除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素养外,应该加强新的素养的培育和浸润。

一、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师应优先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知能,改变“信息贫困”的现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着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其它有效的教学资源利用之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及能力,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汪洋中整合必要的信息,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平台,创造性地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能迅速从媒体、文本、符号、资讯、社区、文化中获得前瞻性的思想和经典性的素材,把信息教育渗透到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中。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着重于在媒体的取向中把握方向,善于趋利避害,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媒体消费者转为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避免学生成为媒体的奴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构建新知识、新信息,培养知识管理、信息管理的能力,增进学生在科技社会中学习调适、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和创造实践的基本能力。

二、民主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样式中,学生“全人发展”、“主体性”、“合作性”等特征越来越明显,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大灌溉”,“大包办”的意识,培育民主素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环节中,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有的偏重社会实践,有的侧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辩的,或者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探究视觉的定位,研究目标的锁定,方法手段的运用等,都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多角度,多层面的反思性、批判性思维层出不穷,为此,教师不应再扮演“权威”的代言人,充当“裁判”的角色,而须“简政放权”,养育民主素养,包容学生的不同意见,善待其个性特长,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尊重学生,重视团队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有见识、有批判性思维的创造者,发展创造性、分析性和革新性的见解。改变“接受性学习”的被动状态,发展“研究性学习”的民主氛围,在互动的教学中,相互平等善待。现代化的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积极互动的学习构架,学习的类型及方式呈现多元状态,例如,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学习,基于目的的学习,超媒体超文本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这些跨学科、跨时空、跨知能的多维度学习程式,增强了知识的弹性,促进了知识的远迁移,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智商和情商,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民主引导、民主支撑、民主调控和民主评价。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正是民主素养的体现。

三、国际素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应对新世纪挑战的力量性决策。“三个面向”的方针,开启了中国教育以开放系统的方式运行。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全方位地融入世界舞台中,在中国和世界互动的发展中,寻求教育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实现跨越式进步。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具备国际素养,以全球化视野审视问题,创造性的培养出基于高新技术、基于信息技术的合格公民。世界的距离感日益缩小,交互学习的能力迫于眉睫,跨国界、跨洲际的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素养”、“国际意识”、“国际理解”等理念,业已融进教育课程。尊重并学习不同族群文化,理解与欣赏本地及世界各地历史文化,了解世界为一整体的地球村,培养相互依赖、互信互助的世界观,已成为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以国际社会为背景,以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为依托,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生存力和国际竞争力,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种思路。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的形成是开放时代的必然格局,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亲密,信息技术的日益延伸,对异国文化的尊重、认同和欣赏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文明的进步要求世界公民的素质普遍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中,应该有高度的道德完整性和对待多元文化的清晰敏锐性,促使民族素养和国际素养的协调发展,这是现代化教育中教师须具备的特质。

四、外语素养

新形势下,新课程的构架,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追求卓越、优质的教学效率,追求专业的成熟和升华,追求素养的培育和更新。教师的素养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资源,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属性。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为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

当今的“外语热”一浪热过一浪,“沛沛英语”、“希望英语”、“疯狂英语”、“雅思英语”、“托福英语”、“GRE英语”等等,层出不穷,演绎着“志在四方”的进取豪情;“英文原版教材”、“CET等级证书”、“双语教学法”、“脱口秀课堂”、“同声传译”等等,趋时而兴,打造着“国际通行”的亮丽风景,这些都是对教师的战略性驱动和挑战,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严肃考验,要求教师自身实现先行性、跨越式发展,如同培育“媒体素养”、“艺术素养”、“数字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加快培育外语素养,提高外语能力,应对全球化趋势对外语的需求,尽快适应陌生文化环境。

五、专业素养

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应用性、技术性。以高职高专为例,应专注以职业岗位素质、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阶梯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于实施“素质平台、岗位平台、能力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人才培养特色。

1、办学模式:要有机融入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实践要素、职业道德等六大要素。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的定位,要以市场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做到“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要进一步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对专业建设的五个核心环节——课程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实施与管理、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等方面努力推进。专业建设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学理念:探索“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重目标”、“四性统一”、“五个魅力”,即:①“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德育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育独立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②“两个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形成两个主体互动的教学动力体系。③“三重目标”: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④“四性统一”:坚持教学的思想性、理论的深刻性、现实的针对性、教学的实效性四性统一的教学标准。⑤“五个魅力”:努力创造具有思想魅力、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人格魅力的教学氛围。

3、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大纲的契合度和严密性;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目标性和多维性;透析重点难点问题的精辟性;讲授问题深度和广度的延展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生动性;思维逻辑条理的层次性和清晰性;知识运用的自如性和丰富性;多媒体课件的丰富性和逻辑性;板书的整洁性和条理性。

4、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使用普通话的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总体原则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及时进入课堂,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着力研究教学新规律﹑新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利用新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涵,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重点突出,精讲多练,专题讲授,师生互动,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1)专题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问题研讨法(4)时事点评法(5)学生登台讲课模拟教学法(6)小组研究教学法。

5、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备好课,做到“四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社会实践。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加强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素质。实现“三个转变”——转变教师知识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瞄准天上的星星总比瞄准树上的苹果打得高”,教育者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孵化人格,用智慧点燃智慧,用生命影响生命。教育者应当做到“用真理的力量感谢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

教师的目标应当高远,教师的情怀应当豪迈,教师的素养应当优质,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实现教师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才能让学生采撷素质教育的甜美果实。“玉不琢,不成器”,教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做素质教育的开拓者,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焕发素质教育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司,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钟启泉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自主。协作。探究>-研究性学习在天河,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2002年

第四篇:领导能力开发论文

对于问题一:

2011年是建党九十周年的日子,正因为这一个日子的存在,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而又热闹的,这一年里,举国上下,全国各地都在举办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这么一个日子,为国家欢庆,同时也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当然我们学校也不例外,会计系也就是我们系作为我们学校建党九十周年文艺晚会的承办方,为这个晚会的举办和前期工作跨度半年,也跨越了两个年级的传承,在这一晚会里面让我印象深刻的画面有很多很多,当然相对于这个课程,我想谈得是我欣赏的一位学生干部——某君。建党九十周年文艺晚会是我们当时六个助理扛下来的大活动,是我们系2011年最大的活动,我们深知个中包含的意义,除了是师兄师姐交给我们的任务以及他们对我们的期待之外,也是我们系的荣誉乃至整个学校的荣誉,因此我们没有一丝松懈。某君作为我们的活动的主要策划人之一,就更是尽心尽力,对于某君,打动我个人的领导特质和行为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一、考虑周全

众所周知,考虑周全是出色领导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某君在这一方面可谓驾轻就熟,首先,方案的撰写和修改确定,相信办过活动的人都会知道,方案的确定除了要考虑到创新之外,最根本的立足点就是可行性大,如果一份方案创新力足,够吸引人眼球,可是可行性几乎为零,那么一切便是空谈,便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某君在方案撰写的时候首先会立足于这么一个根本立足点,同时将整个晚会的过程在脑海里大致模拟出一个架构,同时方案里面刚能体现其这个特质的是应急方案的书写,每一个活动的开展,每一份策划书的撰写都会包含应急方案的备用,因为一切的意外都有可能发生,比如说天气的临时变卦,电路的突然断开等等,这些突然事件的发生都要有相应的应急方案备用着,某君在撰写方案时将所有可能的意外事件都考虑清楚,同时也想出了相应的应急方案来解决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沉着冷静

一个大型活动的举办成功,不会没有一个差错的出现,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情存在,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的建党九十周年文艺晚会当然也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小差错,记得正式演出的时候有一个节目节拍出现了错误,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演员还没有出去表演,但是某君此时却表示出他沉着冷静的一面来处理这场面,迅速安排演员从此时的音乐开始接着去表演,这样场下的观众顶多也就认为刚才的小插曲是开场时的前奏而已,因此那场文艺晚会在场下观众看来都非常成功,没有人看出那个小插曲的出现。

三、统筹协调

这是会计系作为活动承办方来举行的全院性的活动,是需要全院十三个系都要参与的大型文艺汇演,因此,在协调和督促十三个系的节目进度时是急需统筹协调能力的,建党九十周年文艺晚会正式演出之前,我们分别进行了三次彩排,因为是上课期间来进行彩排,因此其他系的同学或多或少或有所怨言,这时候某君就会站在我们系的角度乃至整个院的角度出发,跟各个系的节目负责人协调并强调这个活动的性质和重要性,跟负责人说这是全院性的文艺汇演,是每个系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把这个活动给办好!

我觉得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必须得有以上的三个基本特性之外,同时还得更好地加强自己的交际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使自己在举办活动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得到各个部门乃至各个系的帮助,让活动能够更成功地举办和落实!而且进一步延伸的话,身为一名领导,应该不仅从自身方面来考虑效益问题,还要从其下属的角度考虑,考虑下属的绩效考察问题,奖惩问题,正如马斯洛的五大需求一样,每个在满足前四个需求后都会想要满足最后也就是最高级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想要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同时满足,因此身为领导者必须得认真地规划好下属的奖惩制度,对那些勤劳、功劳大的员工,给予适当的的精神鼓励以及物质的奖励,对于那些懒惰的、不积极的员工,要适当地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协调整个部门乃至整个公司的运营。

对于问题五:

对于一个团队的领导来说,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需要在制定好可行的目标之后,自己身体力行,多做一些模范性、标杆性的事情。时代楷模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都是有魅力的领导。他们在群众中、社会上都具有广泛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能通过自身的魅力因素去影响和带动群众。魅力是一种“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魅力的领导呢?我觉得,至少需要具备以下“五种风范”:

一、以高尚人格吸引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曾号召全党同志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领导干部作为群众的带头人和领路者,高尚的人格有着巨大的力量,能够产生广泛的影响。领导干部的人格越高尚,就越能在群众心目中享有威望,就越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号召力,就越能有效地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开拓前进。

二、以豁达心胸感召人。宽广的胸襟是领导者必备的素养。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一种豁达的心胸,是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无私的境界。邓小平面对自己三落三起的坎坷人生,始终保持着豁达的心境,终成伟业。一个领导者只有具备豁达的心胸和容人的雅量,才能从容地对待一切,才能视名利淡如水,把荣辱化烟云、遇挫折心不灰、逢得意不轻浮、处逆境仍从容,才能无所不包和无所不能。

三、以渊博学识感染人。一个领导者,如果具有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华,下属自然会从内心里敬佩。同时,领导者的学识魅力也会感染下属,使他们获得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以其为榜样、向其学习的动力。“腹有诗书气自华”,领导者学识渊博了,其形象与气质也自然会得到提升。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建立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政党,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者们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项政治任务,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格魅力。

四、以民主作风凝聚人。作风,是人的精神意识、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民主作风也是其民主思想、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的综合表现。良好的民主环境犹如一块“磁铁”,能够凝聚人心、积聚力量。一个领导者如果拥有了民主作风,便能平等待人,虚怀若谷,才能凝聚起身边的人,倾听到不同的声音。惟有“不同的声音”,思想才会活跃,事业才会兴旺,社会才会和谐。周恩来同志一生崇尚民主,他的民主思想、民主作风自始至终都贯穿于他的工作中。由于他充分发扬民主,所以他召开的各种调查会都生动活泼,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问题讨论得很深很透,人们也都为他的民主精神所折服。

五、以真情实感对待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领导者,如果没有热爱群众的真挚感情,群众就不会接近你,你也无法接近群众。要想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就要用真情实感来对待群众,任何时候都要说真话,做实事,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当温家宝总理微笑着一边用手指着自己的心脏部位,一边说“我是用心来回答大家的提问,因此,我不紧张,也不害怕”时,现场掌声四起,人们都为他的这种坦诚,为他对民众的真情而热烈鼓掌。

以上所述“五种风范”,只是一个魅力领导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要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还要经过艰苦的锤炼,多学习,勤实践,日积月累,必见成效。

第五篇:新产品开发论文

新产品开发案例分析

——基于欧意德高端自动变速器产品开发实例

作者:陈保林

学号:051010627

摘要:

以欧意德有限公司在引进大量的先进制造设备和先进的绿色柴油机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技术引——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模式,成功开发了AT自动变速器,填补了国内技术的空缺。在过程中成功地规避了风险,践实了一条成功的新产品开发之路。

关键词:欧意德,自动变速器,新产品,开发,案例分析

一、欧意德公司介绍:

内蒙古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以清洁型乘用柴油发动机和AT自动变速器为主要产品的综合性汽车零部件企业。公司产品包括1.5L、2.0L、2.5L、2.8L、3.0L五个系列清洁型乘用柴油发动机和4速、6速两个系列AT自动变速器,目前已具备30万台发动机和40万台变速器的年生产能力。欧意德公司生产的AT自动变速器具有手自一体、智能化、节能环保、换挡平顺、选择模式多样、广泛适应多种车型和各种路面状况等优点,实现了国内AT自动变速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欧意德发动机公司的核心技术全部来源于欧洲。通过与意大利VM公司和德国ZF等公司展开的技术合作和在此基础上的自主创新,欧意德发动机公司研发出了国内首款达到欧Ⅴ排放标准的清洁型乘用柴油发动机和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T自动变速器。

欧意德公司主要采用技术引进的方式提高企业的起点。欧意德动力缸盖生产线设备制造商为意大利柯玛公司;欧意德动力的最终清洗机,来自法国DURR公司;欧意德发动机总装线是亚洲最先进的来自意大利VM公司的发动机生产线;欧意德每条装配线就装配有一台冷试机,该来自奥地利的AVL公司;欧意德动力发动机缸体生产线是从日本HORKOS公司的包括57台设备,平均63秒内就可下线一台缸体;欧意德生产线上的珩磨机是来自国际珩磨机第一品牌德国GEHRING公司的产品;每条机加工线都配有在线测量设备和最终测量机,是意大利MARPOSS公司的产品;欧意德动力曲轴生产线的设备集成商是德国莱茵公司,共23台设备,生产节拍为62.8秒/台。

公司严格按照国际质量标准进行供应商开发,发动机和变速箱已经开发完成国内外优秀供应商1000余家,公司引进德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外专家20多名,国内专家50多名,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建事业平台,营造良好企业文化,集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品质,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性能卓越,节能环保的动力总成。

二、欧意德公司成果:

欧意德公司拥有国产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自动变速器(AT)――欧意德全电

控、低噪音、高传动比、高适用性4速自动变速器(AT)在中国最大的发动机及变速器生产基地――内蒙古欧意德发动机公司试生产成功,从而填补了中国在核心零部件制造领域的又一项空白。据了解,该型号自动变速器(AT)不久将正式应用于中高端乘用车上,而该公司研发的6速自动变速器(AT)的量产也已被提上日程。

真正制约中国自动变速器(AT)生产的技术难点在于TCU自动变速器(AT)控制单元技术的缺失。TCU就好比是自动变速器(AT)的“大脑”,没有“大脑”,对变速过程的智能控制就无从谈起。为从根本上解决国产变速器生产技术缺失的难题,欧意德发动机公司从世界顶级自动变速器(AT)生产厂商德国ZF公司引进了其全套自动变速器(AT)生产线及配套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特别针对TCU控制单元技术展开了自主创新,从而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且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AT控制系统。据了解,该控制系统使用32位TCM8控制器,拥有更快的运转速度。

在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的同时,欧意德发动机公司在变速器与发动机间通信协议方面又做出了大胆革新,通过与博世、德尔福、西门子等公司协作,欧意德开发出了J1939协议升级版本,这就意味着凡是经由上述三家公司中任意一家完成ECU标定的发动机,欧意德变速器都能与其实现顺畅通讯,从而大幅提升了产品的匹配性和适用宽度,并缩减了匹配周期。此外,欧意德发动机公司还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整个零部件制造领域质量稳定性差的问题,通过在全厂设立40多个SPC质量控制点,对变速器制造过程中的2000多个质量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自动完成质量数据分析,并采用欧洲同类产品的质量检测标准,确保下线的每一件产品都能达到与ZF公司同样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标准。

三、案例分析:

首先,欧意德公司新产品开发之路是成功的,它的新产品——4速、6速两个系列AT自动变速器研发的成功,不仅仅是这个企业的成功,也是我国汽车行业向高端产品迈进的标志。

欧意德新产品开发之路一帆风顺,不得不归功于其总裁的独到眼光,和对市场前期分析的透彻,以及对企业发展方向规划的科学性。

发动机一直是困扰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国内一直在做努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这是许多原因综合影响的。而且,欧意德生产的清洁型柴油发动机,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趋向于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包括国内汽车零配件制造的稳定性差,装配工艺的落后,关键零件知道精度低等等因素造成的,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得从基础行业开始,但是,如果从基础行业开始,成本太高,可行性太低。所以,欧意德采取引进德国、意大利生产线以弥补国内相关行业的不足,从而使其动力总装的制造有了一个较高的技术平台,这是欧意德新产品成功开发的关键。此外,欧意德引进德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外专家20多名,国内专家50多名,建立以一个强有力的技术开发团队,有了这样一个领先于国内该行业的技术平台,和一个先进的制造平台也就奠定了它目前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虽然引进先进生产设备也是有风险的,引进的生产线,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不过,因为在国内这个领域还是个空白,一旦欧意德成功推出产品,至少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将是国内该行业的垄断商,有着制定标准,制定价格的特权。所以这个风险被很好的规避了,并且技术引进可以减少研制经费和投入的技术力量;如果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注意对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并加以综合、创新,纳入进自己企业的技术体系,就是技术引进方式的最大成功。

欧意德在有这样一个稳定的环境,先进的制造技术,强有力的专家平台下,便有了余力去开发自动变速器。采用技术引进——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模式,进行自动变速器

(AT)的开发,这是一个很明智的决策。在中国,企业最薄弱的高端自动变速器市场的残缺情况极为严重,其中80%为进口品牌所占据,剩下的20%也几乎全部由外资控股的合资企业提供。国产高端自动变速器(AT)市场亟待突围。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自动变速器(AT)就被列为国家科研项目,到1975年研制出了具有3个前进档的CA774液力自动变速器(AT),可是因为动力传送比低、噪音大等原因,根本无法满足乘用车需求,更谈不上量产。2002年,国家又在自动变速器(AT)的研究上专门立项,从国债计划中安排款项支持上海和天津进行研发。国家的大力支持,政策的相关辅助,无形中给了欧意德很大的契机,也就奠定了很好的市场基础。而且,欧意德在引进国外专家的同时,也大力聘请国内专家,把引进的技术进行了很好的吸收融合,这是欧意德自动变速器(AT)开发的技术源泉。终于,在2009年6月30日,在历经多年研制之后,欧意德在自动变速器(AT)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国产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自动变速器(AT)――欧意德全电控、低噪音、高传动比、高适用性4速自动变速器(AT),从而填补了中国在核心零部件制造领域的又一项空白。据了解,该型号自动变速器(AT)不久将正式应用于中高端乘用车上,而该公司研发的6速自动变速器(AT)的量产也已被提上日程。

而且,欧意德为了拓展市场,巩固其领导地位,在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的同时,欧意德发动机公司在变速器与发动机间通信协议方面又做出了大胆革新,通过与博世、德尔福、西门子等公司协作,欧意德开发出了J1939协议升级版本,这就意味着凡是经由上述三家公司中任意一家完成ECU标定的发动机,欧意德变速器都能与其实现顺畅通讯,从而大幅提升了产品的匹配性和适用宽度,并缩减了匹配周期。从而更加保证了其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总之,欧意德的成功要归结于一是对市场调查分析的准确性,之使他能占有足够的销售空间;发展方向符合政府部门的意愿,这使它能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其开发的自动变速箱具有足够的先进性,这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而且其产品也符合绿色营销的观念,推进节能减排的实行;其技术引进——融合——开发的模式,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四、参考文献:

1.《欧意德动力集团》--------百度百科

2.《专访欧意德动力集团总裁徐恒武》----------《汽车之友》

3.《欧意德打响国产高端自动变速器(AT)技术突围战第一枪》-------中国汽配网

4.网站:欧意德发动机

下载新课程开发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开发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改革论文[推荐]

    活用新教材 教活新课程 新课程对教师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

    小学语文新课程论文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

    培训与开发论文

    培训与开发论文一、培训与开发培训与开发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具备完成现在或者将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并改变他们的工作态度,以改善员工在现有或将来职位上的工作......

    潜能开发论文大全

    只有拼搏才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验潜能开发论文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美国富尔顿学院陆哥·赫胥勒教授用无限感慨的口吻发出世纪遗憾的声音:编撰20世纪人类历史的时候,可以这......

    化工开发技术论文

    纳米材料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摘要:纳米材料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过渡区域的一种典型系统,其特殊的结构层次使它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纳米材料具有的......

    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

    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开发 摘要:21世纪初期,教育者似乎不能把握所发生的事件对于他们世界的意义。他们必须马上清醒过来。没有什么比缺乏教育目的更加危险。因而需要进行......

    浅谈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 姜加刚 过去很多人认为,生物就是由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构成的。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除知识体系外,生物科学中含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

    教育学论文-走进新课程后

    教育学论文-走进新课程后 一、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要转变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转变,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较色,确认自己心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