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教学花絮(必修教学论文)
时下,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它要求我们不断摒弃过时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去驾驭课堂,掌握学生。“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句话给我们深刻指出了我们现在做任何事都必须大胆创新,否则我们的工作就会停滞不前。语文教学亦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新课程教学理念,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让笔者颇为深刻地感受到了课改的浓浓气氛。坚持写随笔日记,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文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命题,然后讲解写作方法,最后学生作文。这一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当成是产品输出的机器,学生写出的文章往往是无病呻吟,亮点很少。究其原因,是没有尊重学生的感情、主体地位,这样怎么会写出好的文章。考虑到上述原因,近几年在作文教学这一点上我布置了学生每周写三篇随笔日记,并且强调,不管你写什么内容,也不论长短,只要是你内心感情的流露就可以。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的作文渐渐有了起色,无病呻吟的内容减少了,抒真情实感的多了,让你感受到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批阅随笔日记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与学生面对面的心的交流,感情的激荡。经过几年的实践,随笔日记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给本来死气沉沉的作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风,激起了一道道涟漪。总结来讲有以下几条好处:
一、培养了学生的正确写作习惯。优秀的作文往往不是学生在课堂上老师的要求下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适当情况下感情流露的结果。当学生想流露自己感情的时候,作为老师要给学生以发泄的突破口,不能已自我设计好的模式或要求去“赶鸭子上架”,从而扼杀学生的创作的自由。历史上许多大文豪,如鲁迅、茅盾、巴金等,他们之所以能写出流芳百世而经久不衰的经典名著,并不是有哪位作家给了他们固定的框架,而是自己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这才是正确的写作习惯,对学生的这一习惯一定要加以保护。
二、训练了文笔,提高了写作水平。每周的随笔日记,保持了学生动笔的习惯性。古人说:“一日不读书,便觉言之无味,面目可憎。”而实际上语言水平的提高就在日复一日的读、思、写的过程中循环往复,互相转化,不断生成的。
三、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随笔中,有对学校或社会上某些事情的独特思考;有对教师、家长、同学发泄的不满的情绪;有对社会不公正的控诉;有对纯真友谊、美好感情的赞美;还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生活。可以谁这给他们本来单调的学习生活涂上了“浓墨重彩”。
四、为课内作文、应试作文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学生所写的大量的随笔日记,内容包括了其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的文笔积累对于学生“对付”课内作文特别是应试作文可以说是一笔财富。课内作文,应试作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平时不注意积累,单凭一时的发挥很可能造成“无病呻吟”的局面,而之前积累了大量素材的学生就可以从自己的“仓库”中挑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作文,然后在作一番“添枝加叶”的处理,就可以成为一篇不错的习作。在最近的月考中我就发现有许多学生的随笔日记登上了试卷这一“大雅之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篇:浅谈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
姜加刚
过去很多人认为,生物就是由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构成的。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除知识体系外,生物科学中含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此外,还包括科学工作者在研究科学过程中的特殊情感、态度和心理体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果仅仅向学生传授一些生物学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生物课程既然属于科学课程,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加强在生物教学的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我们知道,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来肯定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决策之中,并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和自然现象以及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因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物知识。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要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要把生物知识教学与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使学生理解“计划生育”、《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或了解到生活、生产及社会热点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处理或整理数据的能力,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这和过去只要求验证和定性为主的实验有着显著的区别。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很多实验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完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微观的、不能动手实验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血液循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一些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让生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使生物知识易学易懂。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的一个理念,这是现代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教师一定要在生物教学中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学”的观点。
(一)尊重每个学生。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善意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发展,促进他们的发展。实践证明,很多所谓“调皮”的、“后进”的学生,都能够学好生物。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挑战。
(二)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这是所有学生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比如各种探究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而且在实验小组分工中每个学生都要有机会承担各种角色。过去在实验教学中,有时候由一个学生负责操作,其他学生只是看看,甚至个别学生连看都不看的现象必须消除。
(三)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资源分配要公平。这是学生学习机会均等的可靠保证。新课程在这一方面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探究式学习、课堂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网络学习、课外阅读等都需要各种资源。在资源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就要想办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用这些资源。
第三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欣赏语文、表达语文、聆听语文、感悟语文。让听、说、读、写等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日积月累,真正形成习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新课程改革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文章中蕴含的生活情理,并在生活中去实践、运用、验证,能从生活的高度理解文章这样写的原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科学性,并在学习中发展能力、健全人格、提升境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积累词汇和语言生活化。建立一套合理的奖惩机制,以实现积累的有效性,使其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并让学生在积累中自觉地学习、做事。另外,教师还要定期检测字词,批改学生的周记,对表现优秀的学习进行表扬,找后进生谈心等。
一、积累词汇
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学生应重视对词汇的积累和运用,到了高中,也应该如此。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趋向于成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学生词汇积累有很大的好处。这个环节,教师应这样做:生字、生词要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己去解决,这是他们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学生应该具备自觉和习惯,要让这种学习方法成为一种习惯。这就需要每一个学生应准备必要的工具书,不管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在生活中,只要遇到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就要主动向字典请教。字典就是一个满腹学问的教师,而且态度非常好,只要你伸出援助之手,它就是随叫随到,高高兴兴地去帮助你解决困难。为了真正落实这一要求,每一篇文章的生词,教师都不给学生解释,让学生自主勾画,自主利用课文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意,或者利用工具书自主整理、理解。只有学生通过努力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才帮助他们。时间一长,学生就能形成主动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二、积累素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积累素材主要是指积累精彩的语言或者段落。那么,什么样的语段才是精彩的呢?笔者认为:一方面思想内容好;另一方面语言有艺术性。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词汇、文字并不等于语言。要想提高写作水平,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需要读书破万卷,这里的书不但指文字作品,还指生活这本大书。学生要通过广泛阅读借鉴别人文章中的精彩语句。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别人的语言或者生活中的语言,然后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变成自己的语言素养,写好自己的文章。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这都是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优秀书刊,学生要彼此借阅。教师要专门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进行摘抄,每次不低于600字。事实表明,学生摘抄的时候他们是奋笔疾书,如饥似渴。他们认真完成这项作业,而且效果非常好。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没有上这一节课,学生还会要求教师把这节课补上。学期末,教师挑选出优秀的文摘并装订成册,每个学生手中一本,让他们取长补短,分享成果。
试想,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坚持摘抄,长年累月,学生就会摘抄大量的高质量的文摘,这对他们的心理、人格、思想、语文素养等会有多大的影响力。如果学生坚持高中三年,每个学生大概能摘抄10万字,并且还是养成自觉文摘的好习惯。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还促进了他们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其实,学生积累语言的过程,就是提升境界的过程,只要每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真正解放,勇于创新,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他们一定能把这项工作做好。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提高都难,语言文字不优美也难,这样的教学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灵动鲜活的课堂教学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教材为中心,除了一本课本以外,就是让学生大量练习。语文教师要敢于突破应试教育的瓶颈,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延伸、整合,并注重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对教材进行质疑。就语文而言,课堂的延伸就是生活的延伸,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大语文”的天地。
新课程下的教学活动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更没有一种亘古不变的教学模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开放式地接纳课堂生成和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变得延展开放,它改变了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打破了眼界限于书本的藩篱。语文课堂要突破只在教室内上课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延伸到广阔的空间内,拓宽到学生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实践和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取也不再单单靠语文课本,而是延伸到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研究一个课题,有的学生把清洁工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他早晨早早起床就去马路上观察清洁工工作的场景,逐渐地,他也喜欢上了这份职业,热爱劳动,并且主动和清洁工去交流,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谈心,并拍了很多照片。学生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走向社会,并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学习和实践,使自己的知识和情感得到有效提高。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语文教师应领悟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把握正确的新课程改革方向,把学生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人,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设计多种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作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要勇于创新,推动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高中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J].语文教育,2008(6).[2]孟晓庆.活化语文课堂,激发个性飞扬——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之我见[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6).[3]罗德辉.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及实践[J].文学教育:下,2012(5).[4]房丽.坚守有效教学,成就无限精彩——新理念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追求[J].语文天地,2011(21).[5]阮朝辉.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大学精神文化——以贵阳学院图书馆为例建设转型的策略[J].经济师,2013(6).
第四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论文
教学多年,今年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感触颇深。下面我就半学期来进行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反馈。
一、培训
新课程与旧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教材以时间顺序为体系,而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为体系的;再者,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初中教学侧重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而高中则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要在一些史实中归纳、分析出历史事件的实质,从而得出某些道理。这样,新课程与旧教材有如此的差异,对没有接触过新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是极其必要的,否则很难讲好新课程。因此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二、教研
由于新课程在内容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议课,争取课堂教学方式上的突破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包括教研组每周一节的教研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三、认识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需要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任务作为其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学校、教师都对初中历史教学不够重视,造成初上高中的新生历史基础几乎等于零,高一学生几乎对初中历史知识一无所知的现象。这就给新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很难把握,尚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教学进度很难提上去,详说颇费时间,略讲又等于没讲(学生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就不能掌握理论性很强的新课程知识)。因为新教材都是以前旧教材的高度浓缩,一节的知识几乎覆盖了旧教材的半本书。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教学有新的认识和宏观的了解,要从客观上把握教学的度。
总之,新课程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是,尽管新课程设计的专题型教学体系不错,但对没有历史知识基础的高一新生来讲是难于掌握的。作为历史教师,专题学习(复习)应该是在系统知识基本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旧教材是在高三才开始进行专题复习。现在让毫无历史基础的高一新生学习专题,无异给老师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现在,经过半学期的历史新课程教学,本人已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新教材的利弊也有了一定的见识。认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立足自身、立足基本,并在实践上不懈努力,我们才能走出迷茫。走过阵痛,走向希望的顶点。相信今后的教学,我会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果。
第五篇:新课程教学
全国新课程有效教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经常听辛老师告诉我们,学习力比学历重要,学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未来,自己想想,再看看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真的感觉到学习的重要,所以很感谢何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求经取宝的机会。通过这次学习,我的收获很多,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工作中的烦恼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其中,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点是以生为本。以前的教学流程由老师掌控,学生紧随老师而行;今天的学习流程靠学生主动,老师在学生的“问题”指挥下出列。这是我们去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新城实验学校给我们呈现的全国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
“,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就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的本领吗?这次我有幸见识到了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学本课堂,被称之为“问题·卓雅”学习模式。这样的课堂是真的是以培养有自信、善合作、懂感恩、会学习、能创新的健康人为终极目标,“人人爱学习,个个爱研究,转化后进生,合作同进步”的愿景,倡导课堂教学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主线,采用新型小组合作团队形式,利用问题导读单、问题解决单、问题拓展单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彻底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讲”,让学生挺胸抬头做学习的主人。
变“传统灌输”为“结构化预习”,提升学生自学能力。问题导学型课堂,采用 “先学后导,生进师退”的思路,以问题为主线,全过程、全方位锻炼学生自学能力。课前师生进行结构化预习和备课,研发出问题导读单。导读单上的概念性问题,学生自己解决;原理性问题,课堂上小组讨论、练习、展讲,老师指导;师生提出的共同难点问题,在课堂上通过“生本联导”、“生生互导”、“师生相导”等途径共同解决,再采用展讲、展演训练等方式激发兴趣,加深记忆。“查、划、写、记、练、思”阅读六字诀教给了学生有效、全面的预习方法;“展、思、论、评、演、记”拓展学习六字诀,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通过“评价章”让学生人人参与评价和监督,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从课前到课中,学生全程自主参与,与老师平等交流,真诚合作,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
变“单打独斗”为“团队合作式学习”,奠基学生终身发展。传统的课堂注重教师知识讲授,学生学习缺乏主动且“单打独斗”,缺乏合作意识。问题导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团队学习,即构建新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确定班歌、组名、愿景、学术助理等,组内成员各司其职,组内设各科学科长,人人学会负责和担当。学习变成伙伴之间的问题发现、思想碰撞、讨论探究和展示交流,同学之间通过互学、合学、帮学,达到人人会说、人人会学、人人学会。在此,小组是温馨的学习之家,小组成员如兄弟姐妹般团结、帮助、合作、共生,人人品尝到了幸福感、归属感,逐步缩小学习差异,大幅度提高学业成绩。
变“教本课堂”为“学本课堂”,教师隐退让学生精彩。在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下,教师从课堂的主角转型成编剧、导演,从“照亮部分学生的蜡烛”变成了“能点燃每一个学生激情的打火机”,由普通的教书匠转变成智慧导学、潜心教研的科研型教师。课堂中,老师成了在小组间“煽风点火”式助推学习的“大同学”,学 全国新课程有效教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生作为学习主人,研讨更主动、展示更踊跃、思考更独立、合作更深入、智慧生成和问题解决更直接。学生们站起来讨论,走上讲台表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前不听讲的学生成了自主钻研的活跃人物,从前不开口发言的学生成了小组的展讲员,甚至教师不在教室时,学生在学术助理的带领下同样能精彩地组织课堂,圆满地完成课堂任务。学科长参与三单评价,让老师更有精力搞学术研究。学生当堂完成了“三单”,没有了课后作业的烦恼,使得学习更轻松。
问题导学型课堂创造了人人爱学习、人人都学习、人人会学习的真学习环境。抛弃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思想,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在生生互动中找到自尊自信、互助互爱,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学习成绩和快乐指数显著提升。
与过去的课堂模式相比,可以说,新的学习模式让课堂从头到脚、从外到内、从表到里焕发出了蓬勃生机。以前的教学流程由老师掌控,学生紧随老师而行;今天的学习流程靠学生主动,老师在学生的“问题”指挥下出列。预习、学习、讨论、展讲、质疑等成为学生学习的一条龙法宝,他们在自主中收获快乐和成功,在体验中收获知识和成长。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习的是学科长,解决疑难的是同伴,进行展讲的是学生自己,在这样的合作中,人人都想说,生生都敢讲。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讨论质疑处,最终成共识。
新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经受锻炼,并促使学生个性绽放,多彩发展。,学生有了学本课堂的历练,这种自主与自信已经迁移到其他方面。听过看过不是学,思过说出才是学,用过做过才有效。
总之,这次学习真的让我受益匪浅,让我知道了在有效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和设计多种多样的,恰如其分的课后拓展模式与行动,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取长补短,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