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答题要领(推荐)

时间:2019-05-15 13:3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答题要领(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文言文翻译答题要领(推荐)》。

第一篇:高考文言文翻译答题要领(推荐)

在高考语文考试答题时,学生除了熟练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之外,必要的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恰当地回答问题,以求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本文针对解答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翻译题的一些方法和要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考试说明》对高考文言文的要求之一。“文言文翻译”作为高考语文必考的一个项目。值得我们关注。

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方式是:命题人从文言文阅读语段中选取两个或三个句子,要求考生将其译为现代汉语。

那么。文言文翻译都有哪些规范和要求?又有哪些做题方法和做题技巧呢?

一、文言文翻译的规范和要求

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翻译中去。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

例1: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曾巩传》)

译文: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例2:又临渭置采术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张佶传》)

译文:(张佶)又(在)靠近渭水(的地方)设置了采木场,戎人没有争抢这个地方,迁移帐篷离开了。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障达到“字字落实”基本要求的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语汇。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意译为辅”,是说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语汇,就要根据意思来翻译。

例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译文:借助车马的入,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

这里“利足:’译为“脚走得快”就是意译。

例4: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室比空,非吾一人而已。(09全国二卷)

译文: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穷,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这里“盏齿”译为“老人”,“比室”译为“家家户户”都是意译。

客观地说,意译比直译有难度,需要根据词语的本意及上下文来揣摩。

2.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每1分一个得分点。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有:

(1)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

(3)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

(4)文言特殊用法(通假字、互文句式、偏义复词,特别是词类活用)。

例5: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案之,发摘奸伏,冤人得雪。(《张佶传》)

译文:曹州有个被诬陷杀人的百姓,(张佶)奉诏前去查办这个案子,揭发出隐藏未露的坏人,蒙冤百姓的冤情得以洗雪。

得分点分析:定语后置“民有被诬杀人者”,文言实词“诏~按”“发摘”。

例6: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曾巩传》)

译文: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把车马和随从借给他,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

得分点分析:名词动用“饮食冠裳”,文言实词“假”,宾语省略“假(之)”,状语后置“以骑从”,介词省略“夸徇(于)四境”。

例7: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李渔《闲情偶寄柳》)

译文:而它单单适宜在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觉察它。

得分点:代词“其”:省略动词“于晓(听赏)”;宾语前置“未之察”。

3.要做到文从句顺

文旬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有些学生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那是不行的。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考生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过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一要字字落实,二要抓得分点,三要文从旬顺。这三点必须做到。

讲到文言文翻译,就不能不讲到古人所讲的“信”“达”“雅”三个字的翻译标准。吃透古人讲的这个标准,对于做好文言文翻译很有帮助。所谓“信”,就是“真实”。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所谓“达”,就是“通达”。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所谓“雅”,就是“典雅”。侧重于译文本身的提炼,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规范得体,简明优雅。

二、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不易,也算是高考中的一个“高难度动作”。其中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考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容易得多;否则,就会捉襟见肘,甚至难以完成。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吉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8: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入足以能够通行。

原旬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举例简述如下:

(1)“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9:叟识其意,日:“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09安徽卷)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叟”换成“老人”,“识”换成“知道”,“意”换成“心思”,“怀”换成“揣着”。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如例5中的定语后置,例6中的状语后置,例7中的宾语前置。

(3)“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巳经消失的事物等。

例10;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09年全国一卷)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4)“增”。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宾语,例2中的省略主语,例6中的介词省略,例7中的动词省略等。

(5)“删”。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强文言劝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第二篇: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杨苏芳

教学目标

1.第一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教学课时:6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翻译的一般原则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文言文咱们已经复习了一个多月了,大家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内容?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断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题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中的第7小题,一般是两句,分值是10分。今天大家就朝着这10分进军。

二、文言文翻译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文言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至于雅老师自己都很难做好,所以不要求大家做到“雅”。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文言文翻译步骤:

a.结合语境,揣摩大意,字字落实。b.辨特殊句,察关键词,踩得分点。c.通读校正,防止误漏,力求连贯。

4、直译的方法—— “留”、“删”、“换”、“补”、“调”、“对”、六个字。理论源于实践,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也是从不断的练习当中总结出来的,接下来,大家就来实践实践。

1、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庆历四年”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翻译时需保留哦)

例2: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谋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的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要保留)

2、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译文: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例4: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刺秦王》)译文:(秦王)于是拔出(佩剑)用(它)刺向荆轲,斩断了荆轲的左腿。

“股”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现代汉语里是“屁股”或者量词,此处的“股”应该替换为“大腿”。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例5:齐师伐我。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例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例如:

例7: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例9: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译文:日夜勤劳地工作,孤孤单单,受尽辛苦。(“作息”是偏义复词,偏向“作”,所以“息”应该忽略不翻译。)

课外小练习: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2014年湖南卷)

译文:(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来给它命名。

2、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2014·新课标全国2卷)

译文:淳安公主受赐田地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

3、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译文: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

指导教师意见:

第三篇: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课时:7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复习巩固(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例1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例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⑤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⑥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①大王来何操?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3、“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

三、强化训练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后事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7、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8、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9、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

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找准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要采分点。

2、学会怎么样才能使句子的翻译更准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

一、知识链接

1、请看看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A组:

行李之往来

相如去

可怜体无比

出门

B组: 左右欲引复夜引兵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相如引车避匿

形容枯槁,颜色憔悴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小结:文言文词汇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大多数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这是古今汉语的很大不同的地方。在古代汉语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一样,或者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实词是古文翻译时的一个重要踩分点,我们必须过好这一关。

二、文言中意义变化的词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同一个词,因为时代不同,词义也有不同的含义。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语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等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沛公欲王关中。(王:名作动,为王)

赵王之子孙侯者。(侯:名作动,封侯)

②名词活用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北通巫峡。(北:来修饰“通”,名作状,向北。)

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尔安敢轻吾射。(射:动作名,射箭的本领)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

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这里是“使„„为王”)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这里是“使„„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这里是“使„„尊贵”)

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原是名词,这里应为“以„„作将军”)

渔人甚异之(异,原是形容词,这里应为“认为„„奇怪”)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字并解释。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项伯杀人,臣活之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一词多义

这类实词的含义丰富,义项众多,是学习的重点。怎么掌握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如: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莫名其妙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结:要注意词的本义、牢记重点、上下文辨析、逐步积累。

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5、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若能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6、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三、巩固练习

1、请学生朗读短文《身无长物》: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2、请学生找出该文段的语法知识点。

如:①坐六尺簟:坐于六尺簟。②东:名词作状语,从东边。③可以:古今异义,可以拿。④去:离开。⑤所坐者:所字结构,所坐的竹席。⑥悉:了解。

3、请学生翻译划线的三个句子。

①你从东边来,所以应该有这东西,可以拿一条给我。

②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拿自己坐的那条竹席送给他。③您老人家不了解我,我做人,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

第3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文言的常见句式

2、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如何做到“达”的标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句式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一、知识复习

在现代汉语里面,句子的成分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规律,什么词一般作什么成分,什么成分一般放在什么位置,我们要心中有数。那么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才符合现在的说法。一般来说,关于句子成分及对应的词性如下:

成分:定主状谓补定宾

词类:形容词名词副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名词

数量词代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代词

二、文言中常见的变式句

1、请学生先看下句子,指出它各属于哪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学生写在《学案》上。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⑤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2、小结常见的文言句式

A、被动句:

有些有语言标志的,如“于、被、见、为、受”等词或其搭配的句式可以看出,翻译时可译成“被„„怎么样”。有些是不含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B、倒装句:

即改变了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其中的有些句子成分被调动了位置,不在原来的位置上,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变换了位置的成分放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去。

(1)宾语前置句:包括

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后动词之前。如:“三岁汝,莫我肯顾”

b、疑问代词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大王来何操?”

c、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d、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

﹙2﹚状语后置: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介宾短语,通过介词放在了动词后面。如:“覆之以掌”

(3)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蚓无爪牙之利”。

(4)主谓倒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或者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会把谓语调到主语的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谁与,哭者?”(“与”通“欤”)、“勖哉,夫子!”。

另外,文言中也常碰到判断句、省略句。判断句以“„„者„„也”形式为重点,还有一些变式,可译成“„„是„„”,对事物的关系、性质等作出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刘备,枭雄也”。省略句则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等。

三、强化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并翻译这些句子。

1、吾属今为之虏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7、沛公安在?

8、时人莫之许也

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宜乎,百姓之谓我所爱也!

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4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2、积累一些常用的固定句式,能够准确地翻译一些固定句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一些固定句式,并掌握句式的含义,能够准确地翻译。

一、请大家看下列句子的翻译是否准确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这三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5、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6、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6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8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9、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9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10、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10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1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11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正确。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12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13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14、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14句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1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15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二、常见的固定用法举例,请大家熟记。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时,应当注意其中的固定用法,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如:“王曰:‘何以知之’”

(2)何所„„?(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如:“未辞也,为之奈何”

(4)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如:“如太行王屋何?”

(5)孰与„„?(与„„相比,哪个„„?)如:“事孰与城北徐公美?”

(6)安„„乎?(怎么„„呢?)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7)独„„耶?(难道„„吗?)如:“公于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8)何为„„?(为什么„„?)如:“君何为生我家?”

2、表示反问

(1)何„„哉(也)?(怎么能„„呢)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2)何„„为?(„„干什么呢?)如:“何辞为?”

(3)何„„之有?(有什么„„呢?)如:“宋何罪之有?”

(4)如之何„„?(怎么能„„呢?)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5)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如:“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6)安„„哉(乎)?(哪里„„呢?)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不亦„„乎?(不是„„吗?)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非„„欤?(„„不是„„吗?)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9)宁„„耶?(哪里„„呢?)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10)顾„„哉?(难道„„吗?)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1)独„„哉?(难道„„吗?)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1)何其„„也!(怎么那么„„啊!)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2)直(特)„„耳!(只不过„„罢了!)如:“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惟„„耳!(只是„„罢了!)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4)一何„„(多么„„啊!)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亦„„哉!(也真是„„啊!)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6)„„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示揣度

(1)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如:“求,无乃尔是过欤?”

(2)得无(微)„„乎?(该不是„„吗?)(兼表反问)如:“若辈得无苦贫乎?”

(3)„„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如:“其可怪也欤?”

(4)„„庶几„„欤?(„„或许„„吧?)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2)„„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如:“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

(3)其„„,其„„也?(是„„呢,还是„„呢?)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三、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虞兮虞兮奈若何?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何可胜道也哉?

5、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6、未报秦而伐其师,岂为死君乎?

7、夫晋何厌之有?

8、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9、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第5课时

一、教学要求: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①同音通假。如:“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召有司案图”。——“案”同“按”

②双声通假。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

③叠韵通假。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

二、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三、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毒”的词义

又安敢毒焉(怨恨)呼嘘毒疠(有毒的)赋敛之毒(毒害)

(五)、偏义复词:

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

①意义相近:“今有一人入园圃”(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此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做陪衬。)

②意义相对:“我有亲父兄”“便可白公姥”(句中偏指“姥”“兄”,而“公”“父”不表示意义。)

③意义相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只有“亡”有意义。)

四、解题方法: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例: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形旁为“辶”,不难推断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思“制造”、“成就”显然与文义不符。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也能帮助推出“田地”之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

2.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俊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3.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4.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郭)永以书抵幕府

“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5、根据成语意义来推断未知词义

例:收天下之兵

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

6.根据课本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再如:我校一检翻译题“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之。”其中“德”字“感激”义项在《五人墓碑记》文后练习中出现。

7.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五、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六、复习小结

1、文言实词由于时间流逝,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2、复习文言实词,不能光靠背记词义,应词不离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词义,不要孤立、抽象地讲解语法知识。

3、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篇: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巩固热身训练:翻译下列课内文言语句。

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方法 文言句子翻译,可以综合考察学生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虚词用法判断、文言句式识别、文章大意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而它成为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题型,赋分常为8—10分,由于它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得分往往不高。究其原因,我觉得学生对翻译文言的的要求不明白,方法不正确,解题随意性大,功夫做得不细,翻出的句子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为此,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文言文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我建议学生在翻译文言句子时按以下步骤操作。

1、一种意识——踩分意识。

总结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均是在关键词句上赋分,那么文言文翻译需要关注哪些得分之点呢?主要有以下:关键单音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双音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

例如

2005年全国卷Ⅱ的文言文试题,要求翻译:“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该句的“采分点”是“病肥”、“丧之”、“棺椁大夫礼”、“争”、“以为”(5个点共5分);而像“马”“死”“葬”等人人都会的知识一般不作“采分点”。翻译时,对这些“得分点”必须高度重视,集中全力译得准确通顺,千万不可模糊或出错。

参考答案:马患肥胖病而死,(楚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2、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三个标准——信、达、雅 “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 “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 “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

温馨提示: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三种方法——划词、对译、誊写

A、划词: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再逐一地加以解释。注意:古汉语大多数是单音词,因此在划词时除“留”词(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书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外,均用横线标识出。

B、对译:将划出的词语采取一一对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C、誊写: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到位以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或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温馨提示:四川从2011年实行网上阅卷,网上阅卷就是对试卷“整体扫描、分题切块”,每位考生的答题卷扫描后都将分割成几个部分,由不同的老师在电脑上进行评卷。一方面保证了评卷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对考生卷面整洁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阅卷老师只能看到扫描区里的内容,如果考生字迹潦草,或者表述拖沓,超出答题范围,都会影响得分。”因此,一、考生应在平时就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必须用专用笔答题,浓淡适度;少涂抹、轻涂改,即使涂改,也要按规定修改(将所修改的内容用双横线划掉,然后在其上或下写上应改成的内容)。字迹要清楚、整洁。”二,字不要写得太大、太松散,有格的也不要写得太饱满,字体要端正、不要太歪斜(斜度大的扫描出来很朦胧,模糊不清),字距行距也不要太大。千万注意:模糊不清难以辨识的无论是简答题,还是作文一律判零分。举例说明:

(1)蹇叔

之子

师。

《崤之战》

蹇叔 的儿子

参加

军队 誊写:蹇叔的儿子参加军队。

(2)此

孟德

周郎

乎?《赤壁赋》

这地方

不是

曹操

定后标志,不译

围困

周瑜

----的地方

誊写: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城中

起,剽劫

者,死伤

道,枹鼓

绝。(四川2010)

城里

靠近傍晚飞尘飞扬

抢劫

---的人 死伤者躺

击鼓

没有

注意几个词语:薄暮:靠近傍晚;横道:横躺在路上;枹鼓,名词作动词;注意省略。

誊写:(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

4、四步程序

(1)把握上下文具体语境,确定大意;

(2)分析原句字词及句式特点,找出采分点,做到心中有数;(3)正确处理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等);

(4)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译文准确表达出来。

4、六字方针——“增”、“留”、“删”、“换”、“调”、“猜”六个字。

(1)增: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

①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例: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③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例: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⑤补出判断句中的判断词“是”。

例: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译为: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2)留: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②“《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以为下临深潭……”

③元封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夫赵强而燕弱”(发语词)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语气助词)“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结构助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停顿助词)

(4)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通假后的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 的对象了。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②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5)调: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等。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尖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译:有什么满足的?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④“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译:你的不聪明,太严重了!(你太愚笨了!)

(6)猜:遇到疑难时,不妨根据语境来进行合理推断!翻译方法总结:

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调增贯

遇到疑难不要慌 最后一招猜猜看 牛刀小试

综合运用以上方法,翻译下面文段:

(例:北京高考题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答 案 是 课 内 的,习题 是 课 外 的

。文言文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第五篇:春季高考文言文翻译

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的,就不敢在我面前说话了。你们经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么你们采用什么措施呢?” 子路急忙回答道:“(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中等国家,夹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别国把战争强加给它,上天又在兵灾之后降给它饥荒之灾,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过了三年,可以使人民个个都有勇气,并且知道做人的道理。” 孔夫子微微地笑了。(又问):“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过了三年,可以让这个国家的百姓富足。至于如何搞好礼乐只能等待贤人君子来干。”(孔子又问西华):“赤,你的志向如何?”(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够做好某件事情,但是我愿意学着做好某件事。不论是诸候祭祀祖先的事,也不论是诸候会盟、朝见天子的事,我希望能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作赞礼和司仪的人。

”(孔子又问曾晢):“点,你的志向怎么样呢?” 曾晢弹瑟的声音渐渐弱了下来,“铿”地一声停了。他把瑟放下,挺腰直跪,回答孔子说:“我的志向跟他们三位说的不同。” 孔子问道:“有什么妨碍?不过成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啊!” 曾晢回答说:“暮春的时候,夹衣已经穿得住了。我愿意和五六个成年男子,六七个少年。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我赞成曾晢的志向啊!” 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晢留在后面。曾晢说:“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志向罢了。曾晢说:”老师为什么要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他出语不谦让,所以我要笑他。难道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有自己的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不是诸侯国家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为诸侯做小事,那谁能为诸侯做大事呢?”

报任安书

就人的本性而言,没有不贪生厌死的,(难免要)怀念父母和妻子儿女;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现在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又)没有亲兄弟,独自一人,至于对妻子儿女怎么样,少卿是看得出来的吧?况且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而怯懦的人仰慕道义,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辱。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接受绳捆索绑的侮辱呢!再说,奴婢侍妾一类人,尚且能自杀(而不受辱),何况我是不得已啊?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是因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耻于默默无闻而死,而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会,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哪里有悔恨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石钟山记

《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古人不骗我们呀!”

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邶风·静女》

原文: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闲雅姑娘真美丽,等我城上角楼里。故意逗人不露面,来回着急抓头皮。闲雅姑娘美娟娟,送我笔管红艳艳。红色笔管光闪闪,喜爱你的美容颜。送我嫩茅自郊外,嫩茅确实美得坚。不是嫩茅有多美,只因美人送得到。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①黍:谷物名。离离:成排成行的样子。②稷,谷物名。③行迈:前行。靡靡:步行缓慢的样子。④中心:心中,摇摇:心中不安的样子。⑤噎(ye):忧闷已极而气塞,无法喘息。

译文 地里黍禾长成排,稷苗长得绿如绣。

前行步子多迟缓,心中忧郁神恍惚。理解我的说我忧,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景象?

地里黍禾长成排,稷谷扬花正吐穗。

前行步子多迟缓,心中迷乱如酒醉。

理解我的说我忧,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景象?

地里黍禾长成排,稷谷已经结了籽。

前行步子多迟缓,心中郁闷气埂咽。

理解我的说我忧,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景象?

五人墓碑记

(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只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所有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豪放、志得意满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显赫,为什么呢?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丙寅年三月十五日。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问:“谁在为他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斥骂他,谈笑着死去

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上的神情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棺材收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将我们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人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所容纳;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机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对待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几位有声望的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公,太史文起文公,姚孟长公。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却不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凭借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验阴阳之学,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顺帝初年,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

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赤壁赋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友人乘船在赤壁下面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朗诵明月之诗,歌唱《窈窕》这首诗中的章节。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缓慢地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江面反射的月光与天际相连。我们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多么广阔浩瀚呀,像是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船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然恍惚呀,我们好像独立长空,遗弃尘世,飞天成仙了。

这时候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道:“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桨)划破月光下的轻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他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与苏轼同游的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渊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容色突变,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友人说:“(曲调)为什么会这样(悲伤)?”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江面斟酒,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苏轼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羡慕它们什么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景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共同享用。”

友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天空已经亮了。

下载高考文言文翻译答题要领(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文言文翻译答题要领(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2、在学生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加强学生踩点得分的意识,通过对已学的难词难句的......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高分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高分答题技巧一、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 身份为人在前面, 典型事件跟后边。 经历官位会多变, 品格教化文中见。 1、身份为人在前面 《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介......

    8.近三年高考文言文答题分析

    近三年高考文言文答题分析 2009年春考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永州龙兴寺息壤记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东北陬①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②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及答题要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及答题要点总结 延安市延川县永坪高级中学孙忠提 1、对原文框架结构要有一定的理解:一般情况下,选择的是人物传记,这也正是语文课本和选修课本中的一个重点,因......

    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误区

    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从2002年起从第一卷调到了第二卷,由选择题改为了文字表述题。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

    2009年山东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2009年山东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 标签:山东高考, 语文文言文 ] 匿名 2009-12-14 18:02 拜托 满意答案 好评率:75%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六》原文: 晋文公攻原得卫: 晋文公......

    2016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学案

    文言文翻译技巧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规则 2、理解并运用常见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 高考真题的高频考点讲解 学习难点: 文言文翻译中知识的综合运用 学习过程......

    高考文言文句式翻译专项练习

    高考文言文句式翻译专项练习文言文句式翻译专项练习及答案 文言句式练习判断句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