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土本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时间:2019-05-15 13:0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乡土本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乡土本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关于《乡土本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6.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参考答案:6.A 7.C 8.B

第二篇:乡土本色教案

《乡土本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中的“乡土本色”。

3.了解“社区分析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二、学习要点

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中的“乡土本色”。

了解“社区分析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三、作者生平

1.作者图片(可参见本课PPT)

2.作者资料

费孝通(1910-2005),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师从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此间费孝通以调查资料为基础所撰写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把它列为必读参考书之一。1938年费孝通先生在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自此便开始了其“志在富民”的人生追求。

费孝通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

由于在社会学、人类学学术工作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费孝通先生先后荣获过“马林诺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大英百科全书奖”、“日本福冈市亚洲文化大奖”、“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社会领袖奖’”及“霍英东杰出奖”等诸多大奖。

四、写作背景

《乡土本色》是《乡土中国》(1948)中的一篇,《乡土中国》一书汇集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分析、解剖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至于后记,简直就是一篇学术自传,它真实地记录了费先生学术生涯中的甘苦,无论对理解这本著作还是研究他的学术思想,都很有帮助。

《乡土中国》问世的年代,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的变迁过程中,数千年乡土社会正在蜕变,崭新的社会即将临盆。“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才能迎接新的社会生活。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呢?

费先生和许多进步人士一样,他们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十月革命以后的苏联。他虽然没有正面歌颂社会主义制度,却认为,苏联实行的是一种“时势权力”,它不是建立在剥削关系之上的,也不是由社会授权,或根据传统决定的,而是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如果用“功能”概念即“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来看这种权力,那么,“社会工程”、“社会计划”对现代社会生活就有大得无可比拟的作用。这种进步的学术观点固然得自社会实践,而另一方面,费先生作为一位爱国的民主人士,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1946年连续发生李公朴、闻一多事件后,他对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腐败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期望着“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来改变“中国小农经济的瘫痪”的残局,使之走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他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知识能用来服务人民,中国现代化是绝对有办法的。”(均见《乡土重建》)这就是他写作《乡土中国》的动机之所在,也真切地反映着作者的憧憬和追求。

五、课文讲解

1.预习课文

2.课文分析

本文是费孝通的社会学名著《乡土中国》的第一篇,具有总领全书的意味。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里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一部分(第一段):作者首先从土地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把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括为“乡土性”,从而把握了乡土中国的精髓。“乡土性”正是乡土中国基层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支配力量。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文末):作者接着指出土地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与隔膜”以及时间上的熟悉。而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缔结的生存状态,又直接构成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

第二至三段:概述土地与人的关系:“泥土”、“土气”、“土地”。

第四至十段:土地与游牧民族比较,说明人和空间关系的不流动,即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与隔膜”。

第十一段:人与人在时间上的熟悉: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乡。形成一个“熟悉”的社会,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第十二至十七段: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缔结的生存状态,所构成的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礼俗社会。

3.课文概述

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最大的财富是土地,所以费孝通先生将自己解释中国社会文化品格的著作称为《乡土中国》,将怎样建设的著作称为《乡土重建》。费先生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加以出色的文笔,中国乡土社会的性格简直可以说是活灵活现,韵味悠长:“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本色》一文里曾说,中国社会的基层特色,是“村落性的”、“乡土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费先生平实、恳切的描述里,蕴含着一怀对乡土的脉脉善意和温情。

“如果知识能用来服务人民,中国现代化是绝对有办法的。”(《乡土重建》)

全文采用了当时社会学前沿的“社区分析”,从乡村社区进行分析,解剖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在社会学比较研究领域堪称典范。

社区分析的初步工作首先是在一定时空中区描画出某一地方人民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第二步是比较研究,在比较不同社区的社会结构时,常能发现每个社会结构有它的配合的原则,原则不同,表现出来的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乡土中国》属于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围。正是对比于游牧和工业社区,才得以提炼出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

作者既重视一时一地的田野调查,同时兼具宏阔的视野,因此能够举一反三,窥其一斑而知乡土中国之“全豹”。

六、研习与思考

1.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答:乡土本色是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而“乡土性”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乡下人身上的泥土气。在这里,中国基层社会土地与人的关系被作者准确地揭示出来。

2.“乡土性”是如何从时间和空间上规定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

答:土地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以及从时间里的“熟悉”,进而这种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缔结的生态状态,又直接构成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

3.选择一个你所熟悉的社区,尝试运用“社区分析”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去提炼出它的特性来。

答:略。

七、练习

1.选择题

(1)本文《乡土本色》选自费孝通的著作:(A)。

A.《乡土中国》

B.《乡土重建》

C.《江村经济》

(2)费孝通的博士论文

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把它列为必读参考书之一:(C)

A.《乡土中国》

B.《乡土重建》

C.《江村经济》

2.填空题

费孝通在《乡土本色》中,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况为“

”。

(乡土性)

3.简答题

(1)

作者认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哪些?

答:参见课文第九段。

(2)试讨论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土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离不开土地(土气因不流动而产生);孤立和隔阂;熟悉;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

九、延伸阅读

(一)费孝通:二十年来之中国社区研究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二十年来之中国社区研究》,其实,中国的社区研究还没到20年。最初community这个字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那时的翻法是用“地方社会”而不是“社区”。当我们翻译Park的community和society两个不同的概念时,面对“co”不是“so”成了句自相矛盾的不适之语。因此,我们开始感到“地方社会”一词的不恰当。那时,我还在燕京大学读书,大家谈到如何找一个贴切的翻法,偶然间,我就想到了“社区”这么两个字样。后来大家采用了,慢慢流行。这是“社区”一词之来由。

一个新名词的采用代表一种新的概念和新的研究。

在从前,许多有关社会生活的调查研究,都只局限于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如人口调查,生活程度调查,贫穷调查等。这种调查,都是头痛看头,脚痛看脚的办法。社会上出现了某种毛病,于是在那种病状上调查分析,找那种病的病源。但是,一个人的头痛并不只是头部出了毛病,常常是全部肌体出了毛病,或者是其他器官、系统发生问题,牵连到头部。片面的与局的研究,不只是认识不到全貌,而且找不到根源。研究社会,必须眼观八方。处处顾到,把社会当做一个完形的整体而分析研究。不过,一个庞大的社会全面地研究起来是太困难了,于是挑这一较易于观察的较小地区去研究,这种研究就是社区研究。每个社区有每个社区的完整性及其特性,研究了一个社区,只能说对于一个社区了解了,但没有对于大社会的代表性,因而也缺乏普遍性。

第一次大战间,有几个人类学家被关在小岛上,有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在幽禁的几年中,他们和当地土人发生了密切接触,熟悉他们的生活习惯,风俗制度,写成了几本大书。这种调查研究的方法称之为intensive field research,和过去的社会调查不同,研究者必须亲自参加所要调查的社区生活,在实际的亲切的体验和观察中,了解一个社区。

派克第一个把这种方法介绍到社会学里来,应用到芝加哥的城市研究上。芝加哥是个大都市,范围还嫌太广,于是又有Lynd的Middletown的调查研究,把一个市镇的各方面都包括在里边,接着又出现了各个市镇的调查研究,如White的Plainville等。

过去的人类学趋势,那是就今日的人类学家看来,文化无所谓高下之分,初民文化并不就是野蛮,现代文化并不就是进步,人类学研究范围上的人为界限因之打破,人类学是要研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社区,不仅研究初民文化和初区社区,还要研究现代社区和现代文化,这种人类学的社区研究方法介绍到中国,形成了中国社区研究的主流。

但有一个问题发生了,社区研究只是限止在较小范围的个别社区上,每个社区有每个社区的特性,如何综合不同的社区研究,形成对于一个社会的普遍了解呢?应看这种需要,遂有比较社区研究出现,就是在不同的社区研究间总得预先规定一个理论,或一个主题,一个现象,看它在不同社区中,有什么表现方式,不同形态,不同发展,在这些不同中,加以比较参照,归纳出一个较为普遍的东西,这就是type。这比单纯的社区研究就更进一层了。1948年10月16日

——《费孝通文集》(第五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

(二)陈树德:从《乡土中国》看费孝通的学术生涯(节选)

传统社会的总特征是,具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与此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从封建意识形态中派生出来的上层建筑。《乡土中国》侧重于后者,即从文化模式上,“用人的观点来观察中国的社会”(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根据笔者对于《乡土中国》一书的理解,乡土社会应具有如下五大特征:

一、社区狭小。传统社会中,村落是社区的基本单位。由于生产规模狭小,交通不便,安土重迁,人们只得生活在世代定居的社区中终老是乡。这些狭小的社区分割成许许多多“面对面的社群”,孤立,隔膜,人口流动率小;社会生活比较定型,大家凭借社会共同经验(文化)以应付社会生活,承续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就是这种狭小社区的真实写照。

二、传统道德。传统道德就是传统社会中的社会规则。如果从整个社会结构来看,那末这种规则就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群己”)、人与人(“人我”)的关系的。亲属关系也好,地缘关系也好,都是以“己”为中心,推及到家,到国,到天下,而发生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的。“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也。因而,孔孟之道及其孝、悌、忠、信一直维系着封建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传统道德的道德要素。

三、家族统治。“人类社会是从家庭构成的”(孔德语)。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社群却是“小家族”,家的结构既是生育社群又是事业社群,具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功能,形成“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族权)”(《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家族统治也即家长制统治,它以封建身份关系与宗亲意识禁锢家庭成员,维护封建秩序。

四、以礼代法。传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所谓礼治,就是用礼——以风尚与道德(或为民风,礼俗与德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里,“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而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法律。人们注重修身和克己,“富而好礼”,对传统(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主动服膺,把外在的规则化为内在的习惯。由此可见,礼的作用大大超过了法的作用,或者干脆说,乡土社会是一个“无法”的社会。以礼代法的恶果只能维护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延长了封建社会的寿命。

五、封建教化。教化是一种手段,它要为社会培养适应“在一定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乡土社会实行封建教化强制社会的新分子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这种社会化过程十分简单而固定,因为乡土社会是血缘社会,职业、身份和财富,也就是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完全是根据血缘关系来确定的。即便产生区位上的分裂,人们另辟村落,或移居异地,却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孩子继承着父亲的籍贯便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地缘还没有成为一种团结力”。这就不仅使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得以稳固,也使竞争和商品经济受到很大限制。

比较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它的最大功能是,既可用社会静学的眼光把动物社会与人类社会加以比较以指出其同异,更能从社会动学的角度把相互独立的两种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地区加以比较,以探测其文化上的差异。

《乡土中国》不囿于空泛的说教,也不做简单的类比,一切以时间和空间条件为转移,从社会结构、道德、法律、家庭、基层权力结构等方面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首先,作者用许多形象化的社会实例说明,两种文化根本的差异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是生长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而西方文化则植根于工业社会的土壤之中。所以,过去有人把东方文化称之为乡土文化,而把西方文化称为现代文化。其次,作者没有正面对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做出价值判断,但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细读全书,不难品悟到,所谓乡土文化,乃是指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所谓西方文化,也就是指资本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较之封建文化,当然是属于进步的东西,比方作者说:“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争的是权利”诚然是资产阶级的社会观,却富有催人向上的活力,而后者却是封建遗毒,毫无进取性。第三,作者不仅对中西文化的现状进行比较,而且追根溯源,探寻发生中西文化的各自历史原因。资产阶级高喊平等、自由、博爱,提倡宪法、法律、国会,中国的封建阶级则叫嚷联即国家,倡导孝、悌、忠、信。因此说,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渊源于各自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不同的人。

《乡土中国》尽管进行了中西文化的比较,但主要却是通过比较论述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传统人的问题。今天的中国在这两方面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的社会结构和人的现代化需要从乡土社会中解放出来,从旧道德、旧传统中叛逆出来,从老死不相往来中摆脱出来,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精心的研究。如果在我国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那么,《乡土中国》在方法上仍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在内容上则是我们进行比较社会学研究的一份重要的史料。

(三)费孝通:乡土中国后记

这集子里所收的14篇论文是从我过去一年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我这门课程已讲过好几遍,最初我采用美国的教本作参考,觉得不很惬意,又曾用我自己调查的材料讲,而那时我正注意中国乡村经济一方面的问题,学生们虽觉得有兴趣,但是在乡村社会学中讲经济问题未免太偏,而且同时学校有土地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制度等课程,未免重复太多。过去一年我决定另起炉灶,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初次试验离开成熟之境还远,但这也算是我个人的一种企图。

以我个人在社会学门内的工作说,这是我所努力的第二期。第一期的工作是实地的社区研究。我离开清华大学研究院之后就选择了这方面。民国二十四年的夏天,我和前妻王同惠女士一同到广西瑶山去研究当地瑶民的生活。那年冬天在瑶山遭遇了不幸,前妻未获生还,我亦负伤,一直在广州医院度过了春天才北返。在养病期间,我整理了前妻的遗稿,写成了《花蓝瑶社会组织》。二十五年夏天我到自己家乡调查了一个村子,秋天到英国,整理材料,在老师Malinowski教授指导之下,写成了Peasant Life in China一书,在二十七年返国前付印,二十八年出版。返国时抗战已进入第二年,所以我只能从安南入云南,住下了,得到中英庚款的资助,在云南开始实地研究工作,写出了一本《禄村农田》。后来得农民银行的资助,成立了一个小规模的研究室,附设于云南大学,系云大和燕京大学合作机关。我那时的工作是帮忙年轻朋友们一起下乡调查,而且因为昆明轰炸频繁,所以在二十九年冬迁到呈贡古城村的魁星阁。这个研究室从此得到了“魁阁”这个绰号。我们进行的工作有好几个计划,前后参加的也有10多人。三十二年我到美国去了一年,把《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和《玉村农业和商业》改写英文,成为Earthbound China一书,《昆厂劳工》改写成China Enters the Machine Age。三十三年回国,我一方面依旧继续做魁阁的研究工作,同时在云大和联大兼课,开始我的第二期工作。第二期工作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偏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生育制度》是这方面的第一本著作,这本《乡土中国》可以说是第二本。我在这两期的研究工作中虽则各有偏重,但在性质上是联贯的。为了要说明我选择这些方向来发展中国的社会学的理由,我不能不在这里一述我所认识的现代社会学的趋势。

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是最年轻的一门。孔德(Comte)在他《实证哲学》里采取这个名字到现在还不过近100年,而孔德用这名词来预言的那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应当相等于现在我们所谓“社会科学”的统称。斯宾塞(Spencer)也是这样,他所谓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总论。把社会学降为和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学问,并非创立这名称的早年学者所意想得到的。

社会学能不能成为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其实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这里牵涉到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分划。如果我们承认政治学、经济学有它们特殊的领域,我们也承认了社会科学可以依社会制度加以划分:政治学研究政治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等。社会现象能分多少制度也就可以成立多少社会科学。现在的社会学,从这种立场上说来,只是个没有长成的社会科学的老家。一旦长成了,羽毛丰满,就可以闹分家,独立门户去了。这个譬喻确说明了现代社会学中的一个趋势。

讥笑社会学的朋友曾为它造下了个“剩余社会科学”的绰号。早年的学者像孟德斯鸠,像亚当斯密,如果被称作社会学家并非过分,像《法意》,像《原富》一类的名著,包罗万象,单说是政治学和经济学未免偏重。但是不久他们的门徒们把这些大师们的余绪发挥引申,蔚成家数,都以独立门户为荣,有时甚至讨厌老家的渊源。政治学,经济学既已独立,留在“社会学”领域里的只剩了些不太受人问津的、虽则并非不重要的社会制度,好像包括家庭、婚姻,教育等的生育制度,以及宗教制度等等。有一个时期,社会学抱残守缺地只能安于“次要制度”的研究里。这样,它还是守不住这老家的,没有长成的还是会长成的。在最近10多年来,这“剩余领域”又开始分化了。

在这次大战之前的几年里,一时风起云涌的产生了各种专门性质的社会学,好像曼海姆(Karl Mannheim)的知识社会学,(Joachim Wach)的宗教社会学,埃利希(Eugen Ehrlich)的法律社会学,甚至人类学家弗思(Raymond Firth)称他We the Tikopia的调查报告作亲属社会学。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都可以独立成为知识学,宗教学,法律学和亲属学的。它们还愿意拖着社会学的牌子,其实并不是看得起老家,比政治学和经济学心肠软一些,而是因为如果直称知识学或宗教学就不易和已经占领着这些领域的旧学问相混。知识学和知识论字面上太近似,宗教学和神学又使人不易一见就分得清楚。拖着个“社会学”的名词表示是“以科学方法研究该项制度”的意思。社会学这名词在这潮流里表面上是热闹了,但是实际上却连“剩余社会科学”的绰号都不够资格了,所剩的几等于零了。

让我们重回到早期的情形看一看。在孔德和斯宾塞之后有一个时期许多别的科学受了社会学的启发,展开了“社会现象和其他现象交互关系”的研究,我们不妨称作“边缘科学”。这种研究在中国社会学中曾占很重要的地位。我记得在民国十五年左右,世界书局曾出过一套社会学丛书,其中主要的是: 社会的地理基础、心理基础、生物基础、文化基础等的题目。孔德早已指出宇宙现象的级层,凡是在上级的必然以下级为基础,因之也可以用下级来“解释”上级。社会现象正处于顶峰,所以从任何其他现象都可以用来解释它的。从解释进而成为“决定论”,就是说社会现象决定于其他现象。这样引诱了很多在其他科学里训练出来的学者进入社会学里来讨论社会现象,因而在社会学里引成了许多派别: 机械学派、生物学派、地理学派、文化学派。苏洛金(Sorokin)曾写了一本《当代社会学学说》来介绍这许多派别。这书已有中译本,我在这里不必赘述(黄凌霜译,商务出版)。

虽则苏洛金对于各家学说的偏见很有批评,但是我们得承认“边缘科学”的性质是不能不“片面”的。着眼于社会现象和地理接触边缘的,自不能希望它会顾别的边缘。至于后来很多学者一定要比较哪一个边缘为“重要”因而发生争论,实在是多余的。从边缘说,关系是众多的,也可以是多边的,偏见的形成是执一废百的结果。社会学本身从这些“边缘科学”所得益处,除了若干多余的争论外还有多少,很难下断语,但是对于其他科学却引起了很多新的发展,好像人文生物学,人文地理等等,在本世纪的前期有了重要的进步,不能不说是受了社会学的影响。

社会现象有它的基础,那是无从否认的;其他现象对社会现象发生影响,也是事实;但是社会学不能被“基础论”所独占,或自足于各种“决定论”,那也是自明的道理。社会学躲到这边际上来是和我上述的社会科学分家趋势相关的。堂奥既被各个特殊社会科学占领了去,社会学也只能退到门限上,站在门口要互争谁是大门,怎能不说是可怜相?

社会学也许只有走综合的路线,但是怎样综合呢?苏洛金在批评了各派的偏见之后,提出了个X+1的公式,他的意思是尽管各派偏重各派的边缘,总有一个全周。其实他的公式是“综合”不如说是“总和”。总是把各边缘加起来,和是调解偏见。可是加起来有什么新的贡献呢?和事老的地位也不够作为一门科学的基础。社会学的特色岂能只是面面周到呢?

社会现象在内容上固然可以分成各个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并不是孤立的。如果社会学要成为综合性的科学,从边缘入手自不如从堂奥入手。以社会现象本身来看,如果社会学不成为各种社会科学的总称,满足于保存一个空洞的名词容许各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对各个社会制度作专门的研究,它可以从两层上进行综合的工作:一是从各制度的关系上去探讨。譬如某一种政治制度的形式常和一种经济制度的形式相配合,又譬如在宗教制度中发生了某种变动会在政治或经济制度引起某种影响。从各制度的相互关系上着眼,我们可以看到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社会学在这里可以得到各个特殊的社会科学所留下,也是它们无法包括的园地。

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这对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须是具体的社区,因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每一个社区有它一套社会结构,各制度配合的方式。因之,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趋势就是社区研究,也称作社区分析。

社区分析的初步工作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一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在这一层上可以说是和历史学的工作相通的。社区分析在目前虽则常以当前的社区作研究对象,但这只是为了方便的原因,如果历史材料充分的话,任何时代的社区都同样的可作分析对象。

社区分析的第二步是比较研究,在比较不同社区的社会结构时,常发现了每个社会结构有它配合的原则,原则不同,表现出来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于是产生了“格式”的概念。英美人类学中这种研究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好像pattern, configuration, integration一类名词都是针对着这种结构方面的研究,我们不妨称之作“结构论”Structuralism是“功能论”Functionalism的延续。但是在什么决定“格式”的问题上却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在这里不免又卷起“边缘科学”的余波,有些注重地理因素,有些注重心理因素。但这余波和早年分派互讦的情形不完全相同,因为社区结构研究中对象是具体的;有这个综合的中心,各种影响这中心的因素都不致成为抽象的理论,而是可以观察、衡量的作用。

在社区分析这方面,现代社会学却和人类学的一部分通了家。人类学原是一门包罗极广的科学,和社会学一般经过了分化过程,研究文化的一部分也发生了社区研究的趋势。所以这两门学问在这一点上辐辏会合。譬如林德Lynd的Middletown和马林诺斯基Malinowski在Trobriand岛上的调查报告,性质上是相同的。嗣后人类学者开始研究文明人的社区,如槐南Warner的Yankee City Series,恩勃里Embree的《须惠村》(日本农村)以及拙作Peasant Life in China和Earthbound China,更不易分辨是人类学或社会学的作品了。美国社会学大师派克先生Park很早就说:社会学和人类学应当并家,他所主持的芝加哥都市研究就是应用人类学的方法,也就是我在上面所说的“社区分析”。英国人类学先进布朗先生Radcliffe-Brown在芝加哥大学讲学时就用“比较社会学”来称他的课程。

以上所说的只是社会学维持其综合性的一条路线,另一条路线却不是从具体的研究对象上求综合,而是从社会现象的共相上着手。社会制度是从社会活动的功能上分出来的单位: 政治、经济、宗教等是指这些活动所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如果抽去了它们的功能来看,原是相同的,都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行为。这些行为又可以从它们的形式上去分类,好像合作,冲突,调和,分离等不同的过程。很早在德国就有形式社会学的发生,席默尔Simmel是这一派学者的代表。冯维斯Von Wiese的系统社会学经贝克尔Becker的介绍在美国社会学里也有很大的影响。派克和伯吉斯Park and Burgess的《社会学导论》也充分表明这种被称为“纯粹社会学”的立场。

纯粹社会学是超越于各种特殊社会科学之上的,但是从社会行为作为对象,撇开功能立场,而从形式入手研究,又不免进入心理学的范围。这里又使我们回想到孔德在建立他的科学级层论时对于心理学地位的犹豫了。他不知道应当把心理现象放在社会现象之下,还是之上。他这种犹豫是起于心理现象的两元性,其一是现在所谓生理心理学,其二是现在所谓社会心理学。这两种其实并不隶属于一个层次,而是两片夹着社会现象的面包。纯粹社会学可以说是以最上层的一片作对象的。

总结起来说,现代社会学还没有达到一个为所有被称为社会学者共同接受的明白领域。但在发展的趋势上看去,可以说的是社会学很不容易和政治学、经济学等在一个平面上去分得一个独立的范围。它只有从另外一个层次上去得到一个研究社会现象的综合立场。我在这里指出了两条路线,指向两个方向。很可能是再从这两个方向分成两门学问;把社区分析让给新兴的社会人类学,而由“社会学”去发挥社会行为形式的研究。名称固然是并不重要的,但是社会学内容的常变和复杂确是引起许多误会的原因。依我这种对社会学趋势的认识来说,《生育制度》可以代表以社会学方法研究某一制度的尝试,而这《乡土中国》却是属于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围。在比较研究中,先得确立若干可以比较的类型,那就是依不同结构的原则分别确定它所形成的格式。去年春天我曾根据Mead女士的The American Character一书写成一本《美国人的性格》,并在这书的后记里讨论过所谓文化格式的意思。在这里我不再复述了。这两本书可以合着看,因为我在这书里是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和Mead女士根据美国的事实说明移民社会的特性在方法上是相通的。

我已经很久想整理这些在“乡村社会学”课上所讲的材料,但是总觉得还没有成熟,所以迟迟不敢下笔。去年暑假里,张纯明先生约我为《世纪评论》长期撰稿,盛情难却,才决定在这学期中,随讲随写,随写随寄,随寄随发表,一共已有十几篇。储安平先生约我在《观察》丛书里加入一份,才决定重新编了一下,有好几篇重写了,又大体上修正了一遍。不是他们的督促和鼓励,我是不会写出这本书的,但也是因为他们限期限日的催稿,使我不能等很多概念成熟之后才发表,其中有很多地方是还值得推考。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

第三篇:中国本色——读《乡土中国》有感

中国本色

——读《乡土中国》有感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古至今,农民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是很高的,农民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也作出了极大贡献。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我感到无比骄傲。以前对自己生活的村子没有太多感想,在读完《乡土中国》后再去回想,乡土社会果然都是大同小异的。

在农村生活,土地就是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广袤的土地养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小的时候跟随父母到田里去播种或者收割,印象最深的是刮开盖好的薄膜种玉米籽,再就是在秋收时节抱麦子。在北方,割麦是农活里最苦最累的活,农民割麦的姿势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来形容最恰当不过,母亲心疼我,没有让我割过麦穗,于是我开始找寻新的“营生”——挖苦菜。现在想来,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种它会生长,你不播种它也生长。苦菜就是那种自然生长的植物,挖它并不费事,田地里到处可见,不一会儿就能挖一小筐,带回家后用水淘了就能吃。“非典”那年,母亲不信任小卖部的菜种,我就天天出去挖,那段时间家里足足吃了一个月的苦菜。在乡下,生活好像不用怎么花钱,吃的自己都可以种,家家户户都有一口井,梨树、沙枣树什么的也都有,柴火有葵花杆子和玉米棒棒,逢年过节的时候买些糖果、穿件新衣裳就是了。可见,土地孕育了多少生命,人们聚村而居确有一定道理。

费孝通先生分析说,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

一、小农经营每家耕地的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与耕地不会距离得过远;

二、因水利灌溉的需要,他们聚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

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

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数量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增长,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我生长的村子是由第二点和第三点决定的,因为我们那里没有农场,也不是以姓氏命名的村落,人们聚居一起除了是种习惯外就是合作的需要,村子里称为“变工”。尤其是在打麦场、绞玉米和刨籽瓜时节,由于每家的劳力有限,人们会就近叫着乡邻一起做工,效率也高,今天一起去张三家打麦子,后天再去李四家刨籽瓜,也就是“变工”。这里没有任何商业行为,人们似乎约定俗成了某种共同遵循的规则,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社会学里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乡村属于前者,费孝通先生在书中说道,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我无比庆幸自己的童年能在乡村度过,和我同龄的一代都是村子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看着长大的,整个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我,我也认识整个村子里的人,而父母这一辈的人基本上都是称兄道弟,平时见面都会很亲切地打招呼。乡村里的人都是彼此熟悉的,熟悉是长时间、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感觉。现代都市最缺少的也就是这种感觉,门对门的邻居尚且不认识,更何况楼里和小区的人,于是,在乡土的本色里开始产生出陌生的社会。

学者将东西方人民的性格作比较,说在西方社会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的社会却是讲交情。对于这个问题,也要从乡土社会入手,它是孕育所谓现代人的摇篮,现代人最根深蒂固的共性是从乡土里带来的,也是影响中国千年的儒家文化造成的。中西方的主要区别就是差序格局的不同,也即群己、人我的界限划法问题。西方人看重的是团体,而且公私分明,中国人则不然。就拿“家”来说,是最能伸缩自如的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表示亲热的人。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甚至天下可成一家。每个人都有一个关系网,好像把石头丢在水面上发生的一圈圈波纹,里层是和自己最亲近的人,然后就是各种交情程度不同的人们了。

中国的本色是乡土,而现在的主流是争相到城里立足,一些人是因为土地的有限接纳不了村里人口的增长,另一些人则是赶时髦。乡土社会发生了变迁,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改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就像费孝通先生在结尾所说的,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在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如此,希望土地依然是大自然哺育生命的土地,希望乡村的生活更加美好!

第四篇:北京版选修《乡土本色》教案

乡土本色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中的“乡土本色”。3.了解“社区分析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二、学习要点

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中的“乡土本色”。了解“社区分析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三、作者生平

1.作者图片(可参见本课PPT)2.作者资料 费孝通(1910-2005),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师从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此间费孝通以调查资料为基础所撰写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把它列为必读参考书之一。1938年费孝通先生在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自此便开始了其“志在富民”的人生追求。费孝通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

由于在社会学、人类学学术工作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费孝通先生先后荣获过“马林诺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大英百科全书奖”、“日本福冈市亚洲文化大奖”、“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社会领袖奖’”及“霍英东杰出奖”等诸多大奖。

四、写作背景

《乡土本色》是《乡土中国》(1948)中的一篇,《乡土中国》一书汇集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分析、解剖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至于后记,简直就是一篇学术自传,它真实地记录了费先生学术生涯中的甘苦,无论对理解这本著作还是研究他的学术思想,都很有帮助。

《乡土中国》问世的年代,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的变迁过程中,数千年乡土社会正在蜕变,崭新的社会即将临盆。“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才能迎接新的社会生活。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呢? 费先生和许多进步人士一样,他们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十月革命以后的苏联。他虽然没有正面歌颂社会主义制度,却认为,苏联实行的是一种“时势权力”,它不是建立在剥削关系之上的,也不是由社会授权,或根据传统决定的,而是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如果用“功能”概念即“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来看这种权力,那么,“社会工程”、“社会计划”对现代社会生活就有大得无可比拟的作用。这种进步的学术观点固然得自社会实践,而另一方面,费先生作为一位爱国的民主人士,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1946年连续发生李公朴、闻一多事件后,期望着“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来改变“中国小农经济的瘫痪”的残局,使之走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他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知识能用来服务人民,中国现代化是绝对有办法的。”(均见《乡土重建》)这就是他写作《乡土中国》的动机之所在,也真切地反映着作者的憧憬和追求。

五、课文讲解 1.预习课文 2.课文分析

本文是费孝通的社会学名著《乡土中国》的第一篇,具有总领全书的意味。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里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一部分(第一段):作者首先从土地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把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括为“乡土性”,从而把握了乡土中国的精髓。“乡土性”正是乡土中国基层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支配力量。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文末):作者接着指出土地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与隔膜”以及时间上的熟悉。而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缔结的生存状态,又直接构成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第二至三段:概述土地与人的关系:“泥土”、“土气”、“土地”。

第四至十段:土地与游牧民族比较,说明人和空间关系的不流动,即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与隔膜”。

第十一段:人与人在时间上的熟悉: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乡。形成一个“熟悉”的社会,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第十二至十七段: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缔结的生存状态,所构成的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礼俗社会。3.课文概述

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最大的财富是土地,所以费孝通先生将自己解释中国社会文化品格的著作称为《乡土中国》,将怎样建设的著作称为《乡土重建》。费先生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加以出色的文笔,中国乡土社会的性格简直可以说是活灵活现,韵味悠长:“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本色》一文里曾说,中国社会的基层特色,是“村落性的”、“乡土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费先生平实、恳切的描述里,蕴含着一怀对乡土的脉脉善意和温情。

“如果知识能用来服务人民,中国现代化是绝对有办法的。”(《乡土重建》)

全文采用了当时社会学前沿的“社区分析”,从乡村社区进行分析,解剖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在社会学比较研究领域堪称典范。

社区分析的初步工作首先是在一定时空中区描画出某一地方人民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第二步是比较研究,在比较不同社区的社会结构时,常能发现每个社会结构有它的配合的原则,原则不同,表现出来的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乡土中国》属于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围。正是对比于游牧和工业社区,才得以提炼出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作者既重视一时一地的田野调查,同时兼具宏阔的视野,因此能够举一反三,窥其一斑而知乡土中国之“全豹”。

六、研习与思考

1.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

答:乡土本色是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而“乡土性”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乡下人身上的泥土气。在这里,中国基层社会土地与人的关系被作者准确地揭示出来。2.“乡土性”是如何从时间和空间上规定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

答:土地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以及从时间里的“熟悉”,进而这种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缔结的生态状态,又直接构成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

3.选择一个你所熟悉的社区,尝试运用“社区分析”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去提炼出它的特性来。答:略。

七、练习1.选择题

(1)本文《乡土本色》选自费孝通的著作:(A)。A.《乡土中国》 B.《乡土重建》 C.《江村经济》

(2)费孝通的博士论文 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把它列为必读参考书之一:(C)A.《乡土中国》 B.《乡土重建》 C.《江村经济》 2.填空题

费孝通在《乡土本色》中,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况为“ ”。

(乡土性)3.简答题

(1)作者认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哪些? 答:参见课文第九段。

(2)试讨论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土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离不开土地(土气因不流动而产生);孤立和隔阂;熟悉;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

第五篇: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对管理的性质进行了阐述,说法不正确是(A)。

A.管理具有时效性 B.管理具有科学性C.管理具有艺术性 D.管理具有二重性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D)的重要性。A.预防 B.预测 C.组织 D.计划

3、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B)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A.目标、原则和结构 B.目标、部门和关系C.目标、部门和效率 D.目标、部门和人员

4、为了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A)。A.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 B.计划接近实际活动 C.实践活动具有指标约束 D.计划得以严格执行

5、根据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业的不同,组织成员可以简单地划分为(C)

A.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B.生产者、管理者C.操作者、管理者D.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6、关于管理的含义,下列词语中(C)的表述不确切。A.激励、约束 B.协调、沟通 C.放任、自由 D.理顺、调整

7、某甲是一所综合大学中文系的系主任,他是一个(B)

A.高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基层管理者 D.操作者

8、管理的最终目的是(B)

A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

B有效地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C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D制定组织目标

9、“三个和尚”的故事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主要揭示了下列各项管理职能中(C)的重要性。A计划 B领导C协调

D指挥

10、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是(D)

A.经济管理问题 B.企业管理问题 C.行政管理问题 D.一般管理问题 判断正误

1、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目标、结构和关系。N

2、从教材给“管理”所下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及其各种资源。N

3、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计划。N

4、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是一个静态的协作过程。N

5、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基础。N

6、愈是高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长,综合性愈强。Y

7、管理的一般职能来源于管理的科学性性质,内容是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N

8、决策是管理的首要职能。N

9、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复杂性。N

10、管理者的基本技能包括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Y 练习题 选择题:

1、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B)。

A《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科学管理理论》

2、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A)。

A社会技术系统

B社会经济组织

C社会经济系统

3、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A)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A生产流程

B生产管理

C作业管理

4、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A)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经学家。A.亚当·斯密

B.查尔斯·巴比奇 C.泰罗

D.大卫·李嘉图 5、1993年,海默和钱皮合著了《企业再造工程》一书,该书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提出了应变市场变化的新方法,即(C)。

.A企业战略转换

B.企业技术创新

C企业流程再造

D.企业管理创新

6、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人是(B)。

A复杂人

B经济人

C社会人

D古典人

7、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他被誉为(C)。工业管理之父

B 科学管理之父

C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D 组织理论之父

8、科学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之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D)。A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9、“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B)提出来的。A、韦伯 B、泰罗 C、梅奥 D.法约尔

10、管理学界对行为科学的研究是在(D)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迅速成为影响巨大的理论流派。科学管理理论 B.人际关系学说 C.经营管理理论 D.权变理论学派 判断正误并改正

1、梅奥认为,人们在共同工作中,由于兴趣、感情或归属等因素而形成的组织体系,这就构成了正式组织。N

2、泰罗的科学管理既重视技术因素,也重视人的社会因素。N

3、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或要素是计划、组织、决策、协调和控制。N

4、“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在于,“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Y

5、权变管理学派德主要代表人物是西蒙。N

6、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经典战略理论、产业结构分析和核心能力理论三个阶段。Y

7、泰罗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N

8、韦伯是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代表作是《行政组织体系理论》。N

9、.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比如,在美国表现为泰罗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法国表现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N

10、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N 第三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

1、根据(B),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该针对工作性质不同的组织目标的要求,将不同能力要素以适宜的方式组合起来,发挥协作叠加的功能与优势。

A、要素有用原理

B、同素异构原理 C、能级匹配、适才适用原理D、互补增值与协调优化原理

2、以下(D)不属于内部选拔的途径。

A、内部晋升

B、岗位轮换 C、返聘

D、广告招聘

3、(B)是为企业寻找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最常用的途径。

A、广告招聘 B、猎头公司

C、网络招聘 D、校园招聘

4、(C)是通过把候选人置于相对隔离的一系列模拟工作情景中,以团队作业的方式,并采用多种测评

技术和方法,观察和分析候选人在模拟的各种情景压力下的心理、行为、表现以及工作绩效,以测量候选人的管理技术、管理能力和潜能等的一个综合、全面的测评系统。

A、工作样本技术 B、测试

C、评价中心技术 D、求职者背景调查

5、任务分析、绩效分析是培训流程中(A)阶段使用的主要方法。

A、了解员工培训需求 B、制定员工培训计划

C、培训计划实施与管理 D、培训评估与反馈

二、多项选择

1、纵观组织管理的全部历史,大致经历了(ACD)阶段。

A、经验管理 B、民主管理 C、科学管理

D、文化管理 E、独裁管理

2、组织的竞争与淘汰机制在制度上主要体现为(ABCDE)。

A、竞聘上岗 B、末位淘汰制度

C、轮岗制度 D、内部创业制度 E、人员分流制度

3、激励机制主要依靠(ABCD)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来实现。

A、薪酬体系设计 B、C、分权预授权系统 D、升迁异动制度 E、招聘与甄选制度

4、职务留人的途径包括(ACDE)。

A、多通道职业生涯 B、加薪 C、内部轮岗

D、外派委以重任 E、成立新的事业部门来满足员工的创业欲望

5、牵引机制主要依靠(ABCD)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来实现的。

A、企业的文化与价值观体系 B、职位说明书与任职资格标准

C、关键业绩指标体系(KPI)D、培训开发体系

E、职业生涯管理制度

三、判断

(√)1、一般情况下,被选者越多,越容易选出合适的人才。

(×)2、择优而用意味着任何岗位都应选择最高级的人员来担任最好。

(×)3、当组织出现职位空缺时,面向社会招聘是唯一办法。

(×)4、用人应量才适用、任人唯全、用当其时。

(×)

5、组织在进行员工培训时应紧跟时代步伐,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

(×)

6、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人才市场供应充足,因此对大多数组织而言,无需进行人才梯队建设。

(√)

7、在制定考评办法时,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考虑,要看到绩效的动态特点和长远影响,不能以过去评价现在和未来,更不能主观臆断。

(√)

8、使用结构化面试减少了非结构化面试的不一致和主观性,增加了面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第四章物流管理方法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什么是企业“第三利润源”?(D)

A.管理 B.人力资源 C.资金 D.物流

2.(D)是利用运输管道,通过一定的压力差而完成气体、液体和粉状团体运输的一种现代运输方式。

A.公路运输B.水上运输C.航空运输D.管道运输

3.(C)不属于运输合理化的影响因素。

A.运输距离B.运输工具C.运输人员D.运输费用

4.从流通内部结构描述流通过程的“三流”是指(A)。

A.商流、物流和信息B.商流、物流和人流

C.人流、物流和信息D.商流、人流和信息

5.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要求?(B)

A.完整、理性、高品质 B.通用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

C.低成本、高收益 D.最小化成本、可维护性

6.按配送中心的经济功能,可以分类为(A)。

A.供应型配送中心、销售型配送中心B.城市配送中心、区域配送中心

C.储存型配送中心、流通型配送中心D.加工配送中心、流通型配送中心

7.(C)不属于仓库的功能?

A.调节供需功能B.运输能力的调节

C.克服了生产和消费的地理位置上的差异 D.流通配送加工功能

8.EDI的结构组成包括(A)。

A.EDI标准、EDI软件及硬件和通信网络 B.增值网、互联网

C.格式化的标准文件、条码技术 D.贸易文件、条码技术

9.按物流作业流程,物流信息系统可分为(B)。

A储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 B.进货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和库存管理系统

C.储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 D.储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

10.配送不包括(D)功能要素。

A.备货B.理货C.送货D.退货

二、判断题

1.运输管理职能部门在物流管理中起着龙头作用,各下属单位需用的物品报计划科确认后,发送调运任务。错

2.客户服务是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联系的重要环节,是物流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对

3.ECR是指物流企业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客户,不是储备了“产品”,而是准备了各种要素,在客户提出需求时,以最快的速度提供条件,及时完成配送,提供所需服务或产品。错

4.对方贸易伙伴在收到信息后,按相同的操作将EDI标准格式文件转化为企业的贸易文件。错

5.配送企业只有真正实现零库存,用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零库存,尽管即时配送的成本较高,但这是现代化配送的重要发展方向。对

6.一般来讲,在买方市场下,企业成品销售需要有较大库存支持,其配送中心需要具备较弱的储存功能。错

7.配送活动能够使分散的经营活动协调运行,减少社会范围内的迂回运输、交叉运输、重复运输等现象,创造更多的物流经济效益。对

8.与一般运输形态不同的是,配送运输是较短距离、较小规模、频度较高的运输形式,它是面向用户的“末端运输”、“支线运输”、“二次运输”,一般使用汽车作为运输工具。对

9.在配送活动中,货物储存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是暂存形态,另一种是储备(包括保险储备和周转储备)形态。对

10.对于要入库的货物,关键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核对数量、二是核对质量。错

第六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项活动不属于财务管理的内容。(C)

A.筹资活动 B.投资活动

C.管理活动 D.分配活动

2、企业理财人员应确立(A)观念,重视利息的作用。

A.资金时间价值 B.风险

C.机会损益 D.弹性

3、现金流是英文CashFlow的直译,就是在一段时间内的(B)。

A.现金总收入 B.现金净流入 C.现金总支出 D.净利润

4、(D)可以缩短现金周转天数。

A.延长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B.延长营业周期

C.延长存货周转天数 D.延长应付账款周转天

5、企业实行全过程成本管理,意味着成本管理的范围涵盖了产品的(C)。

A.生产过程 B.设计过程 C.整个寿命周期 D.销售过程

6、(B)就是那些在客户看来没有价值的活动。

A.损失 B.浪费 C.成本 D.费用

7、在下列指标中,可用于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是(B)。

A.产权比率 B.流动比率 C.资产负债率 D.已获利息倍数

8、应收账款周转率提高意味着(C)。

A.短期偿债能力增强 B.收账费用增大 C.收账迅速,账龄较短 D.销售成本较低

二、判断题

1、财务管理的对象就是资金运动。(对)

2、利润最大化目标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联系。(错)

3、现金是一种非收益性资产,持有过多会影响企业投资收益的提高。(对)

4、现金流预算是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手段,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一种预测方法。(错)

5、成本定额管理的关键,首先在于制定标准消耗量。(对)

6、利润表上反映的是时点数,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是时期数。(错)

三、简答题

1、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财务目标有什么优缺点?

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具有以下优点:

(1)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既考虑了股东的利益,又充分考虑了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

(2)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联系。

(3)企业价值最大化能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更大。

这种观点的缺陷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最大的问题就是其计量问题。从实践上看,可以通过资产评估来确定企业价值的大小,但具体技术环节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谈谈质量成本及其管理的内涵。

答:质量成本概念是TQM的倡导者、质量管理大师费根堡姆提出的。质量成本是指企业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标准上而需支出的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发生的损失两者之和。一般包括: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缺陷成本、外部缺陷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质量成本管理,是指根据预定的质量成本目标,对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所有质量成本,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不断推广先进经验,以促进产品质量成本不断下降,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而实施的一种管理行为。

3、资产负债表能提供哪些信息?

答:资产负债表可以提供如下信息:第一,可以提供某一日期资产的总额及其结构,表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及其分布情况;第二,可以提供某一日期的负债总额及其结构,表明企业未来需要用多少资产或劳务清偿债务以及清偿时间;第三,可以反映所有者所拥有的权益,据以判断资本保值、增值的情况以及对负债的保障程度。此外,资产负债表还可以提供进行财务分析的基本资料,如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进行比较,计算出流动比率;将速动资产

与流动负债进行比较,计算出速动比率等,可以表明企业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从而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四、计算题

1、某企业预计全年现金需要总量为40万元,其收支状况比较稳定。每次有价证券(年利率10%)变现固定费用为800元。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最低现金管理成本,并确定证券的变现次数和时间。

答:最佳现金持有量=(2*400000*800/0.1)1/2 =80000(元)

最低现金管理总成本=(2*400000*800*0.1)1/2 =8000(元)

证券变现次数=400000/80000=5(次)

变现间隔时间=360/5=72(天)

2、某公司2008年年初应收账款余额为20000元,存货余额为14000元。年末流动资产合计36000元,其流动比率为2.0,速动比率为1.2,存货周转次数为3。全年产品赊销净额为156000元,除应收账款外的速动资产忽略不计。要求分别计算:

(1)年末流动负债余额;

(2)年末存货余额;

(3)产品销售成本;

(4)年末应收账款;

(5)应收账款周转率。

答:(1)年末流动负债余额=流动资产÷流动比率=36000÷2.0=18000(元)

(2)年末速动资产余额=流动负债×速动比率=18000×1.2=21600(元)

年末存货余额=流动资产-速动资产=36000-21600=14400(元)

(3)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存货周转率

=(14000+14400)÷2×3=42600(元)

(4)年末应收账款=年末速动资产余额=21600(元)

(5)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156000÷〔(20000+21600)÷2〕=7.5(次)

一、单选题

1、以下哪个选项属于非正式沟通的方式(D)。

A.发布文件 B.会议报告 C.工作总结 D.网上聊天

2.以下不属于管理沟通要素的是(D)。

A.编码和解码 B.发送者和接收者 C.背景 D.思想

3.以下不属于沟通中个体障碍的是(C)。

A.选择性知觉 B.情绪 C.目标差异 D.信息操控

4.醒目、准确、可查阅、可保存、正式、方便快捷等,这属于以下哪种沟通技能的优点?(C)

A.倾听 B.面谈 C.书面语言沟通 D.演讲

5.沟通者可信度的因素包括沟通者的(D)。

A.身份地位B.良好意愿 C.专业知识 D.以上都是

6.当沟通者认为沟通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人或下属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问题时,则更适合采用(B)。

A.告知策略 B.咨询性策略 C.说服策略 D.指导性策略

7.以下不是沟通信息策略所要解决的问题是(A)。

A.激发受众 B.筛选和过滤信息C.强调信息D.组织信息

8.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应努力避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对内、对外两个层面上,保持信息管道的双向畅

通。这指的是危机沟通的(B)。

A.真诚原则B.信息对称C.快速反应D.核心立场

9.在冲突沟通中,当争议双方都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此时适宜采用(A)策略。

A.和平共存B.按兵不动C.粉饰太平D.铁令如山

10.以下哪条不属于书面语言沟通的“4C”原则?(D)

A.正确B.清晰C.完整D.理性

二、判断题

1.解码是发送者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等信息根据一定的语言、语义规则翻译成可以传送的信号。错

2.沟通客体策略突出了沟通者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和传递信息这个本质。正确

3.沟通者不但要把信息传递给对方,还需要了解对方的反应,确认信息传递出去之后的效果,这反映了管理沟通的策略性的特点。错

4.管理沟通有利于领导者激励下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提高员工的士气。对

5.现实中,人们往往重视语言沟通,而忽视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意义。事实上,非语言信息往往能够更有力地传达信息。对

6.所谓正式沟通,是指组织成员私下的交谈、传闻和“小道消息”等。非正式沟通一般体现的是感情交流的功能。错

7.进行自我剖析,关键是分析个人的协调能力。错

8.告知策略一般用于沟通者在权威或信息方面处于主导地位,但受众有最终决定权的状况。错

9.管理沟通是组织变革中的重要内容,但它仅存在于组织变革部分环节。错

10.管理沟通的对象既有个人,也有群体和组织。对 第八章 团队管理

一、单选题

1.一般在团队中,传统的角色可以从(A)中看出。

A.工作描述 B.岗位规范 C.招聘广告 D.没有正确答案

2.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团队领导者不应该具备的能力是(D)。

A.交流沟通能力 B.激励员工的能力 C.人际交往能力 D.员工服从自己的能力

3.影响团队凝聚力的因素不包括(D)。

A.团队成员的组成 B.团队的目标 C.团队的激励方式 D.团队成员的水平

4.能否对员工进行授权要取决于很多方面,(D)可能不会影响授权。

A.员工个人的技能水平B.员工个人的工作能力

C.团队领导信任成员的程度 D.团队领导的知识水平

5.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中所提到的五项修炼,不包括下面的(B)。

A.自我超越 B.团队创新 C.心智模式 D.系统思考

6.如果团队中存在大量的冲突,很可能是因为(C)。

A.团队成员参与不够 B.团队成员的退出

C.团队成员之间没有足够的信任 D.成员不能分享感受与观点

7.管理者必须对计划做出承诺,这是因为(A)。

A.只有这样,团队成员才能更加投入 B.管理者的成功离不开计划

C.这样的计划才是好的计划 D.这样才可以使计划更加切合实际

8.小李的工作表现一直不错,但是最近他老是闷闷不乐,团队主管与他进行了一次交谈,原来是他的家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管帮他解决了问题,小李的工作积极性又提高了。这种情况说明团队成员和团队管理者之间(A)。

A.及时沟通的重要性 B.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C.相互信任的重要性 D.平等的重要性

9.维护团队的共同意识有很多好处,下面(D)不是好处之一。

A.人们有一种归属于团队的感觉 B.团队内部交流得到改善

C.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D.让团队成员的个性消失

10.团队领导者不愿意授权都是有原因的,那么下面(D)是原因之一。

A.我相信某些人能够按时完成工作 B.这件事可以由他来完成

C.让某些人去承担这些工作,我觉得我的压力减轻了 D.没有一个人能做得像我一样好

二、判断

1.领导者信任其团队时,就会将一切任务的管理权交给他们。(N)

2.只要有良好的团队,就会有良好的决策。(N)

3.团队中成员和领导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信任,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就不可能。(Y)

4.能够共同协作是团队工作的优势之一。(Y)

5.团队领导必须确保批评是针对事实,不要针对个人,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团队成员间融洽的气氛。(Y)

6.优秀的团队文化能够代替刻板的规章制度,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Y)7.授权可以将团队领导者从常规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去执行更重要的任务。(Y)

8.只要制定出SMART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就能够实现。(N)

三、简答题

1.简述影响团队士气的因素。

答:影响团队士气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团队目标的认同与否。如果团队成员赞同、拥护团队目标,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在目标中有所体现,士气就会高涨。(2)利益分配体系是否合理。组织的利益分配体系应合理,以鼓励员工共同合作,提高士气,而不是增强员工之间的竞争气氛。组织中的晋升、加薪和其他形式的认可,应该给予那些善于在团队中与其他成员合作共事的个人。只有在公平、合理、同工同酬、论功行赏的情形下人们的积极性才会提升,士气才会高昂。(3)团队成员对工作产生的满足感。个人对工作非常热爱、感兴趣,而且工作也适合个人的能力与特长,士气就高。(4)团队内部的和谐程度。团队内人际关系和谐,团队成员之间互相赞许、认同、信任、体谅,通力合作,这时凝聚力就会很强,很少出现冲突,就会提高士气。相反,发生内讧、窝里斗的团体,即便欲努力工作的成员也缺乏条件,只会耗费能力和资源,延误发展机会。

2.如何理解团队文化建设。

答:团队文化是由团队价值观、团队使命、团队愿景和团队氛围等要素综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建设团队文化的关键就是在团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提炼团队的价值观、团队使命和团队愿景,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团队氛围。团队文化建设是团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选好优秀的团队领导。优秀领导人有着独特的领导魅力,这包括优秀的表达能力,善于聆听他人,善于说服,卓越的组织能力,果断的决策能力。领导人的素质有多高,决定了团队最终能走多远。(2)建立共同愿景。团队愿景从管理哲学角度来讲就是解决团队是什么,要成为什么的基本问题,是团队中大家共同愿望的景象,它是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在人类团体活动中,很少有像共同愿景这样能激发出强大的力量。(3)提升团队士气。组建团队时,团队领导要确保团队成员对团队目标的一致性,使团队成员认可和赞同团队目标,感觉他们的要求和意愿在团队目标中有所体现,以提升团队士气。

3.简述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

答:影响团队绩效的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种:

(1)团队结构。团队结构包括团队规模、团队成员异质性、团队成员间的熟悉度等方面。有研究认为,团队的规模和团队成员的异质性越大,团队成员获得信息的渠道越畅通,团队绩效就越容易得以提升。(2)团队成员的心理因素和性格特征。间接经验或示范和反馈影响团队绩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情感评价反应和可知觉的团队功效感来调节的。团队成员的团队功效感越高,其团队绩效也就越高。(3)团队的激

励。激励理论认为,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由于受目标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经常被部分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所破坏,而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减轻这种行为,而且能够提高团队绩效。(4)其他因素。除以上因素外,团队目标完成情况、顾客满意度、工作完成的质量、团队人际关系的建立及维持情况等也会影响团队绩效。

四、案例分析

三个和尚在一所破寺院里相遇。“这所寺院为什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的问题。

“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萨不灵。”甲和尚说。“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庙产不修。”乙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丙和尚说。三人争执不休,最后决定留下来各尽其能,看看谁能最后获得成功。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务,丙和尚化缘讲经。果然香火渐盛,原来的寺院恢复了往日的壮观。“都因为我礼佛念经,所以菩萨显灵。”甲和尚说。“都因为我勤加管理,所以寺务周全。”乙和尚说。“都因为我劝世奔走,所以香客众多。”丙和尚说。三人争执不休、不事正务,渐渐地,寺院里的盛况又逐渐消失了。问题:1.三个和尚组成的团队目标在那里? 2.这个和尚团队为什么由盛转衰最终失败? 3.这个和尚团队建设问题关键出在什么地方?

答:1.三个和尚的目标是香火旺盛。2.寺院由盛转衰,既非和尚不虔,也不是和尚不勤,更非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睦。3.和尚团队建设问题关键在于他们之间的不协作。团队成员协作不仅要分工,还要协作和监督,才能实现团队目标,彼此各自为政只能是一盘散沙。对于一个团队而言,如果团队中的成员只考虑自己的工作,而不去考虑他人,很可能因为协调不善而出现问题。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因为团队的成功才是每一个成员的成功。

一、单选题:

1、目前所发生的刺激引起的压力称为()B A.预期压力 B.慢性压力 C.情境压力 D.残留压力

2、以下关于压力的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D A.压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B.压力过程具有多重性

C.压力过程具有积累效应 D.压力过程具有缓解性

3、个体感受与评估刺激时不会受到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D A.个人认知 B.社会经验 C.人格特点 D.个人爱好

4、ABCD法中C代表()?B

A.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目标或事件 B.紧急但不重要的目标或事件

C.重要且紧急的目标或事件 D.重要但不紧急的目标或事件

5、提供财务与服务的支持,即通过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或者提供个体得以放松或娱乐的时间来帮助减轻压力反应,这属于哪种类型的社会支持?()C

A.信任支持 B.信息支持 C.工具性支持 D.社会成员身份的支持

6、组织压力管理要遵循的原则不包括()?D A.岗位原则 B.具体原则 C.适度原则 D.时间原则

7、当员工因为工作内容单调而产生厌烦感时,组织可以通过()缓解。B A.工作轮换 B.工作丰富化 C.工作扩大化 D.改善工作内容

8、王先生毕业于上海某医科大学,当年因为学业出众,作为佼佼者被某知名三级医院录用,可是他工作没多久,就因为和科室里的同事相处不好,觉得受他们排挤,能力不被领导认可,工作压力大就毅然辞职了。王先生的压力来源于()。

A.社会环境 B.家庭生活 C.人际关系 D.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9、遇有负面情绪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C A.沉默 B.谩骂 C.宣泄 D.下棋

10.识别压力预警信号,可从下面哪一方面进行识别?()D A.生理信号 B.情绪信号 C.行为信号弹 D.以上都包括

二、判断题

1、适度的压力并不是坏事。(√)

2、当你被一头狮子追赶时,你可能比刘翔跑得还快。这说明压力就是动力。(×)

3、具有高成就感的人由于追求成就感往往容易感到工作压力。(√)

4、内控型人格的人比外控型人格的人排遣压力的渠道和方式多。(×)

5、运用重要—紧急事件区分表法时,应将主要精力用于表格Ⅳ中的事件。(×)

6、工作要求与较多人进行接触与沟通,容易让员工产生高压力。(√)

7、当因为组织变革给员工在安全感方面造成压力,组织应该放弃变革。(×)

8、环境的变化包括社会环境、组织环境。当一个人已经适应了一个环境时,就不会产生压力。

9、只要组织实施了公平公正的绩效考评程序,员工就不会产生压力。(×)

10、通过个体的压力管理可以彻底消除压力。(×)

三、简答题

1、什么是EAP项目?实施该项目中可以采取哪些模式?每一模式有哪些优点?

EAP项目是由组织为帮助员工及其家属解决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由组织出资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

在实施EAP中,有四种模式可供选择。第一种是内部模式,也就是在组织内部设置一个专门部门,由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等专业背景的专职人员从事EAP服务,可以放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会,也可以独立于所有部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适应性好,能全面了解员工的状况,并提供及时的服务。内部模式一般适宜于比较大型的和成熟的组织。第二种模式是外部模式,即聘请外部专业的EAP机构向员工提供帮助,组织与专业的EAP公司签订合同,并有专人负责与EAP公司联系和协调。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所有EAP服务都由专业人员完成,专业性强,保密性好,能够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到实际服务中。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中,75%以上的企业都聘请有EAP专业公司为自己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服务。第三种是组合模式。这种模式是将内部与外部模式联合起来,部分职责由内部EAP人员完成,其它职责由签约外部EAP专业人士完成。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联合优势。第四种模式是联合模式,即若干组织联合成立一个专门的EAP服务机构,由专职人员为这些组织的员工提供专业的服务,这种模式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经费。

2、在针对工作压力源进行压力管理时,组织可采用哪些方法对工作进行再设计呢?

工作再设计简单来说也就是重新设计员工的工作,指重新确定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方法,以及该工作如何与其他工作相互联系起来的过程。工作再设计的内容涉及员工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工作关系、工作环境等。包括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工作轮换及改变工作环境等方式。

3、个体可以通过哪些策略缓解压力?

个体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针对压力源造成的问题本身去处理,主要从个人认知方面入手,提高认知性自我管理技能;第二是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提高应对性自我管理技能,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第三是寻找压力缓解的社会途径,提高支持性自我管理技能;第四是提高保护性自我管理技能,主要包括静坐冥想、放松与体育训练、合理膳食等方面。

4、如何有效管理因组织变革导致的员工压力?

组织变革在安全感和技能方面给员工造成一定的压力,但不能因为员工不适应变革甚至是抑制变革就放弃对组织结构的优化和提升。所以要想顺利推行变革,同时又减轻员工的忧虑感,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如何有效推动组织变革,并能使员工的压力处于合理范围,可以通过从组织变革的三个环节分别进行。一般来说,组织的变革会经历解冻现、移动到新状态、重新冻结新变革使之持久这三个环节(见图9-5)。组织可以在不同的环节采取不同的策略。

在第一阶段,组织压力管理的重点即创造变革的动力。让员工清醒认识到过去的均衡已不能满足组织发展需要,将员工注意力转移到变革的必要性上,而不是沉迷于过去的行为方式,同时是让员工减少对于变革和未来的恐惧,增加他们的变革信念。

在第二阶段管理的重点即指明改变的方向,实施变革,使员工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创造一种未来愿景,综合考虑达成这一目标所需要的步骤。通过愿景激励员工,打消他们对变革结果的疑虑,减少不确定感;需要让员工明确成功变革应该具备的态度和行为,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变革中来,将压力化为前进的动力。

第三阶段的重点是把组织稳定在一个新的均衡状态,保证新的工作方式不会轻易改变。让员工能够检验自己和他人对于变革的态度和行为,同时组织要对员工的变革成果持肯定态度,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作用,增强对变革的信心,可以从员工中选择标杆实施奖励。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危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A危机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定义的 B危机在爆发之前征兆通常不明显

C危机大多是在很短的时间爆发的 D危机的成因往往很复杂

2、那些直接或间接受到危机影响,并遭受实际损失的人是(B)

A公众 B危机受害者 C危机处理者 D危机客体

3、危机预警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A)

A危机预警信息系统 B信息发布系统 C信息监测系统 D信息控制系统

4、危机事件突发期的管理叫做(B)

A危机预防 B危机预警 C危机控制 D危机恢复

5、危机事件持续期的管理叫做(C)

A危机预防 B危机预警 C危机控制 D危机恢复

6、管理者应当在危机的(D)承担危机各个阶段的决策、领导和控制职责。

A危机预警阶段 B危机控制阶段 C危机善后阶段 D危机所有阶段

7、下列不属于危机基本特征的是(C)。

A突发性 B不确定性 C社会性 D不可转化性

8、突发事件最基层的行政责任主体是(B)。

A乡镇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 C市级人民政府 D省级人民政府

9、政府采取危机应对措施必须有宪法上的授权,并且政府启动危机管理机制必须有法律上的明确规定。这即告诉我们,政府在危机应对中应当遵循(A)。

A合法性原则 B合理性原则 C责任原则 D时效原则

10、下列关于危机决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A危机决策往往是在条件充分的情景下做出的B危机决策往往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景下做出的C危机决策往往是在时间不充裕的情景下做出的D危机决策往往是在后果不确定的情景下做出的(二)、判断题

1、危机爆发时间的不确定性、状态的不确定性、影响的不确定性和危机回应的不确定性等。Y

2、危机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N

3、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是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Y

4、危机管理的基础工作不包括危机风险识别。N

5、危机既包含着危险,也包含着机遇。Y

6、危机通常遵循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Y

7、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是唯一的主体,其他社会组织和成员只能被置于被动的配合与执行地位。N

8、对于因采取危机措施的需要而给公民的财产和权利造成损失的,事后不需要补偿。N

9、危机管理中统一的指挥体制可以节约管理成本。Y

10、危机处理过程中为了减少群众的恐慌,应当有选择的公开信息。N

下载关于《乡土本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乡土本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葡萄沟练习题及答案

    《葡萄沟》 一、抄抄写写 葡 萄 沟 杏 子 山 坡 梯 田 秋 季 吃 个 够 淡 绿 好 客 留 着 茂 密 二、在下面红色字的正确读音上画“√” 1.吐鲁番的葡萄很好(hǎo hào)吃。......

    简爱练习题及答案

    名著阅读之《简爱》习题 出题人:郭聪、张晓萌、朱琳、刘树波 整理审核:刘树波 一、填空题 1、《简·爱》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为和。 2、简·爱最初生活在,在这里她常常受到表......

    水浒传练习题及答案

    《水浒传》知识题 1、我们所熟知的打虎英雄是《水浒传》中的 ,他在该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手刃 ,斗杀 ,为兄报仇。在快活林里醉打 。 2、《水浒传》号称黑旋风的是 ,他所......

    广告设计练习题及答案

    广告设计练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为正确,╳为错误) 1.(╳)最具速效性的广告媒体是杂志. 2.(╳)海产店亦惯用绿叶衬托底,以显现海鲜的新鲜美味,此种利用对称原理. 3.(○)色彩......

    财务管理练习题及答案

    计算分析题 1.某公司拟筹资5000万元,其中按面值发行债券2000万元,票面利率为10%,筹资费率2%;发行优先股800万元,股息率为12%,筹资费率3%;发行普通股2200万元,筹资费率5%,预计第一年股......

    标点符号练习题及答案

    标点符号练习题及答案 1、 使用标点符号有错误的是 A.“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B.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

    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

    周周清过关试题之《陋室铭》及课外十首(2014年9月2日 马海玉) 一、古诗文积累。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2、树树皆秋色,( )。 3、,孤帆天际看。( ),( )。 4、《望洞庭湖赠......

    心理健康练习题及答案

    判断题。 1,自我同一性混乱者会不知道自己是谁。(正确) 2,情商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错误) 3,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常常互补。(正确) 4,职业倦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