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彭家煌的小说《怂恿》论文
彭家煌是一个被遗忘了的杰出的小说家,“是一个有成就的但在文学史上尚未得到应有的评价的作家”。他同鲁迅、张爱玲一样,是难得的一出手就已经成熟的小说家。彭家煌去世后,他的朋友曾这样称赞他:“彭君有那特出手腕的创制,较之欧洲各小国有名的风土作家并无逊色。”“如果家煌生在犹太、保加利亚、新希腊等国,他一定是个被国民重视的作家。”当代批评家刘纳也说:“假如他早一些开始创作,他也许会名重一时。但是,他 1925 年才发表作品。这时候,已经不像五四初期那么容易取得文学声名。假如他能多活些年,他会有远大的文学前程。但是,他不幸短命,竟死于35岁的人生鼎盛之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 8 年。” 他的小说被归入乡土文学,但其异质性和先锋性被忽略了。
彭家煌是湘籍作家,除了写小说,他也写童话。小说方面,《Dismeryer 先生》和《怂恿》分别代表了彭家煌小说写作的两种题材和两幅笔墨。这两篇小说发表的时间相隔不远,然而从立意到语言、从题材到形式都迥然不同。《Dismeryer 先生》是非常出色的短篇小说,严家炎评价其用“细腻而带有嘲讽的笔法”去写知识分子、市民,其成就“不亚于叶绍钧和张天翼”,“二十年代写知识分子就能达到像他这种程度,这是不多的”。然而笔者以为,只有《怂恿》才是彭家煌独有的创制,它显示了彭家煌在小说语言与文体上的独出心裁。将《怂恿》与《Dismeryer 先生》对比,可以看出前者的写法是有意为之,呈现了彭家煌对小说语言和文体的“有意”和有益的探索,也昭示着一种新的写作方向与风格的诞生,即对“方言入文”的大胆尝试。
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语言形式和民族共同语的有益补充,成为现代文学语言变革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研究主题之一。同时,如何在文本中使用方言,使其既保留地方色彩和个性魅力,又能祛除阅读上的陌生与障碍,也就是说,如 何融合方言土语,早日成就“文学的国语”和“国语的文学”,是每个新文学作家必须面临的问题。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乡土作家中,能够将方言灵活有效地融入而非“嵌入”叙述语言中的人,非彭家煌莫属,《怂恿》更是其方言写作的经典作品。世纪20 年代乡土小说通常的写法是: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故事叙述(人物)+风俗点缀(文化色彩),很多优秀的乡土作品如鲁迅的《故乡》《祝福》、沈从文《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都是这种套路。《怂恿》独辟蹊径,以语言(方言)取胜。在《怂恿》中,语言构成了一种叙事精神。从落笔开始,彭家煌就有意识地开创一种具有喜剧精神的乡土写作,这种喜剧精神来自于他对方言土语的选择。方言给小说文本增添的趣味和魅力,绝不是现成地存储在自然形态的方言中的,而是由作者对语言增删剔选的能力决定的。无论是叙述还是对话,彭家煌都远离了当时文坛流行的“新文艺腔”,也远离了乡土文学语言通常的毛病:方言与普通话、文言杂糅,语言不清澈、不统一。在方言的使用上,彭家煌做到了既不晦涩难懂也不应景使用。
《怂恿》起始就采用了一种很危险的、极能考验作家语言描摹能力的写法——描写人物对话。说它危险,是因为新文学初始的作家普遍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就连鲁迅也不例外,因此冒险采用这种写法很容易失败。更何况,一篇故事的开头是作者与读者订下的契约,对语言来说,它更像是一份合同,开始使用了这样的语言,出于文本一致的要求,后面就不能再更改了。因此文本开头的叙述方式确定了小说整 体的语言风格,并基本明确了说话的腔调。我们且来看看《怂恿》是如何开始的:
端阳节前半个月的一晚,裕丰的老板冯郁益跟店倌禧宝在店里对坐呷酒。
“郁益爹,旁大说:下仓坡东边政屏家有对肉猪,每只有百三十来往斤,我想明日去看看;端阳快了,肉是一定比客年销得多,十六七只猪怕还不肯。”禧宝抿了一口堆花(酒),在账台上抓了一把小花片(糖);向老板告了奋勇后,两只小花片接连飞进了口。
“嗯,你去看看,中意,就买来;把价钱讲好,留在那儿多喂几天更好,这里猪楼太小,雅难寻猪菜。”郁益安闲的说,忽然想起旧事,又懒洋洋的关照着:“你去了第一要过细些,莫手续不清,明日又来唱枷绊,翻门坎。他屋里的牛七是顶无聊的家伙,随是什么,爱寻缝眼的。”
“那怕什么,凡事离不了一个理,不违理,就是牛八雅奈我不何!”禧宝满不在乎。对话是小说中最自然的部分,必须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而要将平凡的话语调动得生动精彩,莫过于运用原汁原味的当地方言。于是整篇小说就在作者的家乡话中开场了。“堆花”“花片”如果不加注,很难让读者明白,所以作者加了括号来解释这两个特殊名词。既然在对话中大量使用了方言,叙述语言也难免要与之统一。因此,开头用“呷酒”而不用“喝酒”,就已经体现了作者的用心。此外叙述中还使用了不符合正规句法的方言文法,如“告了奋勇”“老弟毕过京师大学的业”等。这些不合规范而又独具生命力的方言文法根植于生活中:“这些语言放在文艺作品中,自有它们的不可忽视的力量,绝对不是任何其他语言可以代替的。是的,它们的确与正规文法不合,可是它们原本有自己的文法啊!你要用它,就得承认它的独立与自由,因为它自有它们的生命。假若你只采取它一两个现成的字,而不肯用它的文法,你就只能得到它的一点小零碎来作装饰,而得不到它的全部生命的力量。”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从字面上撷取语言,语言便成了点缀,不能一针见血地说到根儿上。
同时,用对话而不是用描述开头,也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态度:隐藏在文本背后,不动声色地客观呈现,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语确定身份、标识善恶。这种不介入的姿态,以及相对冷静的叙述口吻,在 20 年代乡土小说中是非常少见的。彭家煌专营于语言的刻画而非意旨的传达,使得《怂恿》过滤了乡土写作中的意识形态目的,这有声有色的闲谈不过是还原了民间的“戏谑”精神。另外,以对话开头,看似闲笔,实则从小说文体上来说是极为精要的写法:在家常闲话中,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小说诸多重要讯息,如小说的主要人物和矛盾的契机。小说中挑起事端、引发**的重要人物牛八,就在裕丰酒店老板郁益安闲的、懒洋洋的关照中出场了,而舌尖嘴利、八面玲珑的店倌禧宝“满不在乎”的样子,就已引起了有一定阅读经历的读者的警惕:故事绝没有这么简单,危机与矛盾就隐伏在这里。果然,后文的喧嚣(牛八的挑唆、二娘子的上吊、二娘子娘家人的打闹等)与开头的闲逸形成了一个“反转”。彭家煌的短篇小说几乎每篇都有一个反转,这反转不大,也不复杂,因此彭氏的小说显得格局 较小,但充满了俗世的闹腾和乐趣,并由之产生了独特的彭氏戏谑精神。
除以对话开头外,《怂恿》还将人物口语与叙述语言完 美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述腔调。作者不仅以方言来构织人物对话,还以方言来描绘人物、叙述故事。通常情况下,作家写对话用口语是很自然的事,但描写时用口语就困难了,它涉及作家使用和创造语言的能力。《怂恿》中对牛七这个人物的描写,用的是极为生动的方言口语:
他不屑靠“贡士”在外赚衣食,只努力在乡下经营:打官司喽,跟人抬杠喽,称长鼻子喽,闹得呵喝西天,名闻四海。他雅喂过蚕,熬过酒,但都是冒得一眼经验,凭着一鼓蛮劲去乱ㄍ幺,每年总是亏大本,没得“打官司”,“抬杠”那样的成绩好。他的身胚很高大,大肚皮 水牛一般的,在文质彬彬的兄弟里,他真是走了种的蛮……横冲直撞,那里找得到对手;牛眼睛钉住了谁,谁就得小心些;若不幸闯在他手里,就同黏了油漆样,弄不清爽。他那黑漆的脸又油晃晃的,顾名思义,雅有 尊他“油漆”的。
彭家煌喜欢用排比句描绘人物,但若不使用生动的方言,这种方式就显得很呆板。彭家煌的另一篇乡土小说《喜讯》,对落魄地主拔老爹的刻画也用了多个排比句,但两者对比就可以觉出后者因少了活泼泼的方言口语总觉得少些味道。可以说《怂恿》对人物的描写,堪称现代乡土文学的经典,而这种圆熟的人物刻画,得益于彭家煌对方言土语的心领神会。例如对禧宝的描写,一句话一个词就勾勒了人物的灵魂:“他人和气倒还在次,唯一他那嘴啊,随便放句什么屁,都象麻辣子鸡样塞在人家口里,又厉害,又讨人欢喜。”“麻辣子鸡”是有名的湘菜,辣得厉害是不用说,可是塞在嘴里却能“讨人喜欢”就只能是对湖南人而言了。短短一句话,就把一个能说会道,对上能逢迎,对下能算计的堂倌形象描绘出来了。这与动辄以阶级论善恶、以价值判高下的人物描写方法实在要高明得多,在这一点上,彭家煌是一个很超前的作家。
在对话和叙述语言中大量使用方言和方言文法,使《怂恿》呈现了一种超前的方言写作理念,开创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乡土小说写作形式。同时,一些方言惯用语的重复使用,也为文本提供了地域性的标识,如在《怂恿》中,“雅”字共使用了38 次。试举几例:
二哥雪河而且是牛七顶怕的,而且他家里雅有人挂过“举人”匾;尤其雪河为人刚直,发起脾气来,连年尊派大的活祖宗雅骂的。
寒家就是死截人毛种,雅要跟他俚拚一下子的……那末,政屏吃了亏,雅就不是蒋府上各位老爷的光彩。
这没出息的,我料他跳起脚雅屙不出三尺高的尿。
蒋家村的人雅真是些饭桶,来了这么好几十条,没得一条中用的……政屏,我的话你是不肯听的,事情闹到收不了场,你雅不能怪我,时候不早啦,我是要少陪!
在湖南方言中,“雅”是“也”的意思,表示同样、并且或转折,小说中的“雅”多用于对话中。用“雅”而不用“也”,是作者刻意表现出的对话语声音形象的敏感。以音取意,忠
实地呈现方言的独特语音所流露出的韵味与神采,使小说语言获得了一种“听”的效果。这种语言运用上的自觉和创新意识,在彭家煌别的小说中逐渐减少了。除了《怂恿》,彭家煌没有在别的小说中用“雅”代替“也”。
此外,在《怂恿》中还有“他俚”“我俚”这样的用语。“他俚”“我俚”是吴方言,可见《怂恿》的方言构成比较复杂,并不是单纯的湖南话,这与作者自身复杂的语言背景有关。彭家煌 1925 年与孙珊馨结婚后,就定居上海,1932年又曾短暂地去宁波生活过 十来个月,此后又回上海,直至去世,所以他笔下出现吴方言也并不奇怪。彭家煌是个非常善于记录描摹方言方音的作家,如发表于 1933 年 7 月的《隔壁人家》,写的就是发生在上海“亭子间”的故事。两对夫妇相邻而居,“我”和另一家丈夫都常晚归。“我”晚归后听着间壁的詈骂声,“当我正听得入神的时候,忽然我的头发被人拉住了……”接着是同样的一串骂声,“我想到隔壁亭子间里的朋友一定和我一样,因为我始终就没有听到他一点声音。”小说就这样戛然而止。小说虽然短,却写得非常精彩,读来意趣盎然,正是“近乎无事”的喜剧。而这种喜感除了彭氏小说常有的“反转”外,还得益于作者对上海话的灵活使用。在小说中,隔壁那家女人想必是上海本地人,因此叫骂都用上海方言:
喂,我问你,我问你,你借铜钿,借铜钿,铜钿在哪里?赶快给我拿出来,死人!
噢,你整天整天在外头白相,你让我们娘娘崽崽在家里吃粥汤,你是人!你是人!猪猡胚,烂污胚。有本事死到外头去好咧,一辈子不要回来好咧!
这种男人,哼,我才看见过,本事末呒没,铜钿末,赚勿来!还假痴假呆说有地方借,有地方借,借到半夜,你借到几何啦?
死人,你拿来,你不拿来吗?好,好,我要看看你的本事,这日脚我不要过了……
因此,考察作家的方言写作,除了他的家乡方言之外,还要考察他长期居住地的方言,以及他长期接触的家人的语言面貌等。小说作者自身所掌握的语言种类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小说的语言成分。
综上所述,彭家煌与其他乡土小说家的区别就在于:以鲁迅、周作人为首的乡土小说家,向我们呈现的是乡间的风物及作家的意旨,无论这意旨是“启蒙”还是“田园梦”;而彭家煌赐予读者的是一种文字的力,这力来自于他独有的表达方式,既像民谣一般充满乡间谐趣、泥土风味、自然情调,又删去了民谣用语形式上的简单、直白与粗俗。他撷取了方言中的有效词汇,沿用了当地口语中的部分语法,又在篇章结构上显示了一个受过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现代小说家的匠心。
赵景深曾在《彭家煌印象》一文中描绘了这位作家:“我提起他,就想起一张晦暗的脸,口唇略下垂,头发是乱蓬蓬的,或者一顶旧草帽盖着头……他走路和说话都很迟慢,没有一些儿活泼的气氛;即使是微笑,常也带着忧愁,大约他受生活的压榨过苦了吧?”黎锦明也说他是一位“外貌像庞统的人,非常沉着——毋宁说是拘谨,说的话没有趣味,而不时露一点苦笑”。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外表毫无喜感,一生为生活所困,几乎静而无闻,但“在一切曾执笔为文的人们中,是一个最正派,和气,没有夸诞、虚伪的人之一”。也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刻板、愁苦的作家,却营造了20 世纪 20 年代乡土小说中最具有喜剧精神的小说。今天看来,《怂恿》是彭家煌最好的作品,也是乡土文学中以“方言入文”最好的代表作。然而,彭家煌没有沿着他开创的道路走下去,也无人呼应。黎锦明在悼念彭家煌的文章末 尾呼吁:“我愿有其他的永隽文字,来发觉他的那些更优美的部分。”笔者愿以这篇小文,来呼应黎君并向彭家煌遥遥致敬。
参考文献:
[1]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 黎君亮.纪念彭家煌君[G]王晓明.文学研究会评论资料选: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 刘纳.从五四走来:刘纳学术随笔自选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第二篇:彭家瑞讲话
12月18日,自治州召开稳定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自治区稳定工作会议精神,分析研判全州稳定形势,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维稳工作任务。州委书记彭家瑞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强化责任,以坚定的信心、必胜的勇气、过硬的措施、扎实的工作,坚决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努力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自治州领导史建勇、包热、岳秀诚、王会勇、张亚平、德力夏提·肉孜、台一龙、艾仁恰拉、艾尔肯·哈斯木、薛斌、张军、林炜、周德军、张俭等出席会议。
州委副书记、州长史建勇传达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稳定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州委常委、州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军通报了今年以来全州维稳工作情况。彭家瑞说,要把维稳这根弦绷得紧而又紧。今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自治区将举办第二届“亚欧博览会”,维稳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各级党政和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到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树立长期斗争的思想和行动准备,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始终做到警钟长鸣。
彭家瑞指出,要把维稳常态化措施抓得细而又细。当前要以坚决遏制和防范暴力恐怖活动作为重点,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着力抓好集中打击危安暴恐团伙、遏制宗教极端思想传播、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三项重点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党政要深入一线调研摸底,认真研究解决影响稳定的根源性问题,思考和制定治本性的措施,特别是要把自治区党委提出的32条维稳措施与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维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强化细化、逐项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员。
彭家瑞强调,要把维稳根基打得实而又实。要全面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各项部署,加大投入、改善条件,配强班子、健全制度,不断增强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要进一步强化充实基层一线维稳力量,整合基层资源,着力夯实维护稳定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技防基础、网格责任基础。要宣传好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加快推进重大民生工程,把广大群众更加紧密团结起来。
彭家瑞要求,要把维稳责任落实得严而又严。各县市、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领导要始终把稳定工作牢牢抓在手中,统筹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严格落实维稳工作领导责任制。纪检监察部门要会同组织、政法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对维稳工作落实不力的责令整改、通报批评。
自治州维稳指挥部成员、维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州委政法委委员,各县市党委书记、政法委书记,自治州开展各级干部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领导小组负责人等参加会议。(特约记者 周露 记者 郝永文)
第三篇:论文彭馨
论公民意识
姓名:彭馨 院系:资源与环境学院 班级:GIS0901 学号:2009303200131 内容摘要:
公民意识是与“公民”概念相伴而生的一种现代法治下的民众意识。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民主化进程以及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国家与个人关系模式也处于急剧变革之中,其中个人独立因素与社会力量不断增长,作为国家与个人之间中介的良性互动模式——中国公民社会正在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而作为中国公民社会基本成员和主体建设者的“公民”,在这一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本文所关注的。从政治文化层面来看,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不仅是一个凸显公民价值与权利的民主社会,更应是一个凸显公民文化精神的社会。同时公民社会的内在价值追求只有以公民日常思维、行为的文化态形式渗入社会生活之中才能得以长久彰显。要积极建构一个成熟的、理性的公民社会,形成先进的公民文化,首要的就是健全的公民意识的培养。而今,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调。公民意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培育公民意识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努力培育公民社会。
公民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主体,是社会成员的基准性身份和角色,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关系的承载者。公民意识是与“公民”概念相伴而生的一种现代法治下的民众意识。而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身份意识,即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公民的认识。公民身份观念是公民意识的基础[1]。实际上,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承担多种不同的角色,而这些角色并非可以截然分开的。正如墨菲说过:“同个人与公民之间的区分一样,私人(个人自由)与公共(共和主义)之间的区分也仍然保持着,但他们并不是两个完全分立的领域。”我们不能这样说:我作为公民的义务在这里结束了,随之作为个人的我的自由就开始了。这两种身份存在于一个永远也不会被调解的永恒张力之中[2]。
因为只有公民身份意识,才能产生公民主体意识。如果没有对自己身份的认识,就不可能认识到国家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对自己的主体地位有足够完整准确的认识,也就无法充
1、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
2、民主法治的社会要以健全的公民意识为精神基石。
3、公平正义的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树立科学的公正观。
4、诚信友爱的社会要以普遍的诚信道德意识为基础。
5、充满活力而又安定有序的社会要求人的主体性和理性力量的充分发挥。
6、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要求人类具有生态文明观并赋予自然以道德关怀。
从以上分析可知,公民意识对和谐社会构建是一个正面推进的过程,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是公民意识培育,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公民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做到: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筑公民意识培育的坚实基础。“社会心理因素是经济发展的产物。”[6]要实现人们意识的现代化就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经济涉及许多工作和领域,当前应着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要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新秩序。加强法制建设和完善执法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我国市场从无序到有序的演进。其次,要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农民是我国民主建设最重要的力量。农村市场经济是实现农民意识现代化的大课堂。从主要方面看,要加速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主要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创新,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强千百万农户的创造活力。
2.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构公民意识扩展的制度保障。我国原有政治体制形成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又在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中不断得到强化。这种政治体制存在诸多弊端,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8]。这种体制堵塞了民众参与渠道,严重制约着公民意识的培育。对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要按照民主的基本原则进行民主化导向改革,当前除坚持和完善我国已构建的一系列民主制度外,应把加强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作为中国在新世纪政治体制创新的突破点,因为草根民主—社区自治是培育人们公民意识最好的舞台。
3.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优化公民意识生成的启蒙手段。一是要改善学校公民教育。在学校中开设独立的或综合性的公民教育课程,建立从小学到大学一体化的公民教育课程。在参考文献:
[1] 康立群.公民身份观念是公民意识的基础[].河北法学,1989.[2] [美]查特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藏佩洪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82.[3]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76.[4]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5]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6]丛日云.民主制度的公民教育功能[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第四篇:家 论文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现当代小说研究期末论文
巴金先生的“控诉”
20083537 李慧婷
巴金先生的“控诉”
——《家》读后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作品《家》中的几个典型人物,浅析了作者隐藏其中的真正含义,并且写了与当今的社会联系之后得到的一些感受。
【关键字】家封建悲愤哀苦
巴金曾说过: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些惨痛的回忆到现在还是异常鲜明。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因为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恶毒的诅咒。我有过觉慧在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一直到我写了《家》,我的“积愤”,我对于一个不合理制度的“积愤”才有机会吐露出来。所以我在一九三七年写的一篇“代序”里大胆地说:“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巴金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而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不满与憎恨,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的黑暗、违心和奉承。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其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他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高家正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而那些高家弟子代表了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例如高家中最腐朽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之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同时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出于自己的私心,私吞公款,贪污受贿,贪婪至极。也有像堕落的败家子丘老爷克定的青少
年,他们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寄生虫”,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逃避现实,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
故事的男主人公觉新是一个生性懦弱的人,所以他的人生就是在一家人的帮助和破坏下走向悲剧的。它的婚姻是不幸的,娶了自己不爱的女子作为一生的伴侣,与自己深爱的女子一生都在马不停蹄地错过。可他也是幸运的,她的妻子是那么地爱他,为他毫无怨言地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乃至自己的生命。当他终于觉悟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关住他的不是两扇门,而是他自己,他在自己一手造成的悲剧中痛苦的活着。故事的最后他终于有勇气去帮助三弟觉慧脱离那个毫无亲情和温暖的家,他在最后一刻终于向着远去的客船挥动了自己颤抖的手臂。他没有勇气去反抗那个时代的制度,因此只能成为腐朽制度下的牺牲品。
梅表姐也是懦弱的,她甚至没有对自己的婚姻说一个不字,也许在那个年代的女子只能那样听天由命,可是她的亲生母亲不应该为了赌一口气就赌上自己女儿一生的幸福。梅表姐又是可怜的,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她的痛楚,她每天只能在自己狭小世界里悄悄地哭泣。不过梅表姐又是勇敢的,在经历了婚姻家庭所有的变故之后还能坚强地面对生活,为一家人的生计操劳,最终她还是承受不了生命之重,只能满怀遗憾的告别这个给她带来一生波折和苦难的世界。
瑞珏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却没有善终。她是那个大家族争夺利益的牺牲品。她生前是那么好的一个人,她去世后除了大太太和姑太太竟然没有一个长辈去坟前看过她一眼。她的一生就是为了她的丈夫,她的家庭,甚至还有对别人的怜悯和恩赐,可是善良的她最后却什么也没有得到。一间破屋,三尺黄土,葬了她所有关于未来的幸福梦想。事实就是这样残酷,在一瞬间破灭了一个人一生的梦想。至少,她也应该是值得的吧。觉新说过会一生不再娶妻,可是谁又能见证呢?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下,他会不会又一次妥协?即便觉新真的不再娶妻,可是瑞珏在地下也再也不可能得到温暖和幸福了。
觉慧是桀骜不驯的,在不懈的努力和抗争下,他终于走出了那个家,那个让他彻彻底底失望的家。他心爱的鸣凤死了,他尊敬的大嫂死了,那个他既爱又恨的爷爷也死了,所以那个家里值得他留恋的东西太少了。他选择了逃离,也是在那个时候最明智的选择。走之前他去看了曾经和鸣凤在一起拥有美好记忆的水池,也是结束鸣凤生命的地方;他去看了把自己养大的后母;他去和自己的哥哥告别,为他做最后的思想开导,劝他和自己离开。可是觉慧没有能把觉新劝走,因为这时留给觉新的是全是责任,抚养儿子的责任,赡养母亲的责任,供弟弟读书的责任,对整个家的责任,所有的责任在这时全压在他一个人的肩上,所以他不得不留下,他不能离开!觉慧离开了,也许带给他的会有光明和快乐!至少他勇敢的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给家带来了希望!
鸣凤她为了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不违背自己在心底对觉慧的承诺,勇敢的向死亡迈出了一步,在自己曾经最快乐的地方结束了自己十七岁的年轻生命!在那个年代,能够自己解脱自己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像婉儿,与鸣凤一样的宿命却选择生不如死的屈辱地活着,她说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习惯了的生活让她对生命产生了恐惧却没有勇气去选择另一种宿命,比如说死亡。所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鸣凤的死是有价值的,她不仅仅保住了自己做人的尊严,而且还更加坚定了觉慧离家闯荡救亡中国的决心。
黄妈她在高家呆了五十年后终于说出了自己心底真正想说的话,她为瑞珏感到不公,她真正看到了高家衰败的根源。她对觉慧三兄弟的爱是那样的朴实无华,那样的默默无闻,在真正的亲人之间都没有了亲情时,我们看到了爱的火光。只是这样的火光是如此的微小,无法照亮整个家庭。
作者以悲愤哀苦的基调贯穿全文,并且将这种基调渗透其中。“悠扬的笛声压倒了细微的箫声,但是箫声的悲泣已经渗透在空气里,还时时露出一两声来。”通过写“箫的悲泣”,描写觉新那颗痛苦悲愤的心。觉新手中的箫似乎跟觉新心心相通,有了人的感知,替这位失去青春失去爱情的年轻人哭诉那满腔的隐痛和悲愤。“夜死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电灯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所不在,连屋角里也似乎有极其低微的哭泣。”“夜”和“灯”都能“生”和“死”;“黑暗”也有了人的能力,可以发号施令“统治”这所大公馆;电灯光熄灭时能发出凄惨的叫声,还会躲在屋角哭泣。这一切都渲染了凄凉悲惨的气氛,给人增添了压抑悲愤之感。“街灯已经燃起来了,方形的玻璃罩子里,清油灯的光在寒风中显得更孤寂,灯柱的影子淡淡地躺在雪地上。街中寥寥的几个行人匆忙地走着,留了一些脚印在雪上,就默默地消失了。深深的脚迹疲惫地睡在那里,也不想动一动,直到新的脚来压在它们的身上,它们才发出一阵低微的叹声,,被压碎成了奇怪的形状……”写街灯“孤寂”,灯柱的影
子“躺在雪地上”,脚迹“疲惫地睡在那里”,而且会“发出一阵低微的叹声”。这一切都是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觉慧兄妹们悲苦孤寂的生活。但是巴金在《家》中揭发、抨击封建势力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描写年轻人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所享得的短暂的自由和快乐,抒发自己的愉悦之情。“觉民拔起酒瓶的木塞,给众人斟了酒。月光没遮拦地直照在船上,跟这些年轻人共同饮酒。”正月十五觉新兄妹一同游船赏月,在这里,月亮“跟这些年轻人共同饮酒”,让月亮像人一样分享他们的快乐,使欢乐气氛得到渲染。既表现了作者对年轻的主人公的爱抚之情,又不时地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与担忧,似乎那笑声随时都会在黑暗的空中被撞碎,甚至消失。在写欢乐的同时,又创造出了隐隐约约的悲剧气氛。
巴金就是这样,以自己的家庭为素材,创作了揭露封建家庭罪恶、展示封建家庭制度衰败崩溃过程的小说《家》。但是我问自己,家是什么,家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没有办法完美地诠释它,但我可以肯定,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他生命中最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寄托,是遭遇挫折时的避风港,是那个永远不会抛弃你,并且时刻为你敞开大门的家。至少家的真正含义一定不会是《家》里面所写的那种压抑,封建、势力那种时代早已过去,也该成为历史„„同时我也不断叩问自己,现如今的社会,物质日渐丰裕,因为金钱上法庭打官司的家庭比比皆是,人情是如此的淡薄,甚至真挚炙热的感情竟然与所谓的金钱没有办法相提并论。我不知道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教育还是社会风气?我想,这并不是一两个字可以解释得了的。可是,这样的社会让我感到害怕,人与人之间如果只剩下利益,只剩下金钱的话,我难以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种境况。我觉得现在最紧急的并不是怎样去创造物质财富,而是填补人们空虚的生活,充实人们的内心,要让大家知道“情”是不可缺少的,“钱”并不是万能的。所以我觉得,《家》不仅仅是为那个年代的人而作,同时也是巴金通过作品留给当今时代下的人们的人生思考。
参考文献:
1、巴金 《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
2、巴金 《巴金选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
第五篇:彭家寺小学安全自查报告
彭家寺小学安全自查报告
“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这是从领导到老师的一条信念。学校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坚信校舍、师生安全事关稳定大局、责任重于泰山。为切实消除各类安全事故隐患,推动学校安全工作的持续稳定好转,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我校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部署,开展了对学校校舍、以及教学设备设施等全面性的“查隐患、堵漏洞”的安全管理工作大检查,进一步贯彻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全力打造平安校园,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现将自检结果报告如下:
一、组织学习,提高认识。
召开了安全工作专项会议,明确了任务、责任,进行了细致的分工,筹划了学校下一步安全工作的打算。学校还组织全体教师,召开了安全工作会议,结合我校的实际,讲了我们学校当前安全工作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严格的安全工作要求,提出了“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的工作口号,要求大家充分认识“安全高于一切”,“孩子的生命比一切更重要”的思想,指出了安全工作要深入人心,到岗尽责,安全工作不能有丝毫放松,学校要形成校园安全人人有责,大家时时想安全,处处抓安全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我校十分重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形成了校长总揽全局、统一协调,形成了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为此,学校成立了梁海洋校长任组长,方春峰任副组长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又分别成立了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消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的工作职责、明确了各领导小组的工作任务。按照教育局对学校安全工作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校园安全责任区,明确了各责任人的职责,加大了对功能室及全体教师的安全工作的检查力度,不断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及各项活动管理,并实行了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在本次安全大检查工作中,各组织成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三、认真检查,督促整改。
(一)学校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涉及安全的各个方面进行排查,具体工作如下:
1、卫生安全。教育学生杜绝吃“三无食品”。注意个人卫生,常洗澡,常换衣服,不喝生水。另外学校组织专人,对我校幼儿园和各教室定期消毒,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按时检查教室卫生,保证教室清洁。
2、消防安全。检查了办公室、教室和实验室的用电、防火、防盗情况,督促教职工注意安全用电和防火安全,防盗安全。检查了暖气供暖设备,尤其是对有隐患的取暖炉烟囱进行了排查和整改,使烟囱离房顶有足够的距离,保证了取暖安全,防止了火灾隐患。
3、校园安全保卫。学校一直坚持实行封闭管理,安排老师值班,严格控制陌生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学校成立校卫队,并配发电棍、警棍等自卫器械,做到有情况及时出动,及时制止。我校还对学校周边环境,做了细致的排查,没发现有安全隐患。
4、交通安全。学校实行上放学时段的值班和疏导工作,每天都有值班教师,在学生上放学时,在门口值班,防止出现拥挤等安全事故。学校还充分利用班会课时间,委托班主任老师,向学生讲解安全知识,叮嘱学生不在路上玩耍和打闹,骑车时一律靠右行驶,遇到车辆要靠边慢行。
5、校舍及附属设施安全。检查了学校厕所、围墙、标志物、旗杆、教学楼外饰、门窗等处。经检查都完好无损,不存在安全隐患。检查了教学楼内及各班教室门窗、电路及照明情况,各班照明灯和走廊灯都能正常使用,各班教室门窗完好。检查了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这些教学辅助室的管理都很到位,都能按照上级的要求去做,无安全隐患。
6、公共安全教育的落实。学校征订了《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由班主任任课,每周按时开设,使安全教育走入课堂,增加了学生的安全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7、活动和运动安全。我校做到尽量少的组织大型活动,有大型活动时,要做到有审批、有预案。最近我校安全小组会同体育教师对校园的体育器械进行了检查。所有体育器械没有破损,不存在安全隐患。对幼儿活动场所和大型玩具做到经常检查,合理利用,发现隐患及时排除。
8、取暖安全。我校在取暖前,对各教室,办公室的暖气片和采暖炉进行了一次维修,保证了按时正常取暖,对烟囱也进行了整改,排除了安全隐患。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交通安全始终是我校安全工作重点,学校放学之后,教师无法管理学生,尽管教师反复教育学生遵守交通安全要求,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在公路上跑、穿等情况,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校门口的流动商贩,流动性较大治理难度较大。整改措施:
我们将继续加强以交通安全为重点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提高交通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继续加强校门外流动商贩的整治工作,严禁学生课间出校门,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教育与管理,教育学生不要购买“三无”食品。
继续加强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坚持进行晨检、午检,定时进行校舍建筑的检查,及时排查存在的安全隐患,将安全工作做实,将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以维护我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学生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