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几时怎么造句
导语:曾几时曾几时,幻想,我,是一颗星一颗五彩缤纷虽然只有瞬间的美丽但却有闪耀的那一刻即使划过夜空只有短短几分但我无悔,几时怎么造句?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几时解释】:什么时候:你们~走?ㄧ你~有空儿过来坐吧。
相似词:曾几何时,时好时坏,时不时,彼一时,此一时,此一时彼一时,几件,几何,几倍
几时的造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韩愈。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月缺终须有再圆。圆,月圆人未圆。朱颜变,几时得重少年?货有过期日,人有看腻时。你在我心里,能牛逼几时。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时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不觉,我已陶醉在温柔的夜里,意识逐渐模糊了,整个身心在不断弥散,仿佛以融化在浩瀚的月夜之中……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青天说:自己看天气预报去!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苏轼又一次是一只珍禽,不知几时飞来停在我家西檐桑树上,它停了好一回,拖着长长的赤色尾羽,其时傍晚,天色阴灰,总觉得它鲜明真实。胡兰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渺渺云霞开绛节,雝雝鸾凤答空歌。几时身退琼坛畔,荣利匆匆奈老何。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但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伴随着夕阳西下,夜晚来临,此刻只愿化作自己,体味天空的洋溢着青春的媚姿,便想明月几时有?明月在属于我的天空,领带着星星点点的装饰,水映月,心中生忧愁,愿作相思泪,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此凄美的雪景,如此妩媚的月色,实在是使人难以忘怀。但也许是我太过于多情了。唉,残雪化蝶入梦飞,夜尽天明几时回?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欧阳修没有太阳,花朵不会开放;没有爱便没有幸福;没有妇女也就没有爱,没有母亲,既不会。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你们缺乏经验的人情愿缺乏经验,好讥诮的人偏好讥诮,愚昧的人恨恶知识,要到几时呢?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团是几时。?“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第二篇:明月几时有的教案设计
明月几时有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诵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能力;设置情境,引导想象,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课前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为此,老师想给同学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就在后面。对啦,今天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教师都来到了我们班,一起见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光,也为一睹我们185班同学的风采。相信你们能用你们的妙语连珠,用你们的真知灼见,用你们热情似火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有没有信心?(有!)会不会喜欢老师后面送的礼物?用掌声来给我答案,也让后面的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掌声热烈)
二、猜谜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得学学孙悟空,变变身,我从身上扯一毛,用口呵一气,变、变、变,嗯,同学们接招,听好喽,俺要出招了。猜猜我是谁:有时我被悬挂在高空中,有时我可怜呀,被挂在树梢,有时呢,我很丰满,胖如圆盘,为了减肥,有时我饿得两眼昏花,枯瘦如镰刀,请猜我是谁?(月亮)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以月为诗,我们学过的也不少吧,谁能给大家背几首?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以月为题材的词中极品,可以说“中秋词自它一出,余词尽废”。想不想一睹为快?
打开书191页,板书:水调歌头
三、解题:
1、“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
2、请一名学生说说他了解的苏轼。
师小结:是啊!苏轼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一个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
四、学习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正音、句读。
2、自由朗读——指名吟诗(扮苏轼,表演读,气氛热烈)——齐读。
3、小组学习:质疑——释疑。
4、分析:
(1)齐读词前小序,从小序里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作词时间、当时情形及缘由。)
(2)速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望月、思圆)
(3)望月乃写景,思圆乃抒情。齐吟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明月、青天、酒、“我”、风、清影(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月圆中秋之时,作者把酒临风,形单影只,想到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宫阙、琼楼玉宇,虽高虽豪华,却同样是孤身一人,独怆然而涕下,此情此景与作者“我”是何等相似啊!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
(4)整个上阙,作者没有只字片语涉及到孤寂,却时时处处让我们感觉到孤寂。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老师也想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发挥你的想象,假设你就是苏轼,面对一圆月、一清影、一孤树、一壶浊酒(老师即兴作简笔画),极写当时之孤寂、郁闷的心情。记得,要感动你我,必须得先感动自己,让感动流泻于我们笔端!
(学生写作几分钟,后请几位同学展示成果,师生评价。)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啊!月光如水,地上藻荇交横,乃竹柏影也,微风轻拂,树叶婆娑,沙沙作响,似情人的呢喃,如好友的窃窃私语。“我”双眸痴痴凝望孤月,把酒临风邀圆月,无奈何,月光融融影子单,长夜漫漫何由彻。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惟有歌能释怀,细心聆听,共同感受《久别的人》(播放歌曲)这首歌可以说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他是多么渴望家人重逢、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来排遣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啊!所以呀,才有了下阙的怀人思圆。
(5)齐读下阙,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旷达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
(6)此词之所以为不朽之佳作,是因为它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词中的许多句子已成了我们今天许多人失意苦闷时心灵按摩的良药。自由地朗读诗歌,说说你对词中哪句话感触最深,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生各抒已见。)
师小结:是啊!人生是一道风景,快乐是一种心境。春看桃,夏看柳,秋观菊,冬赏雪,月圆是诗,月缺是画。风柔雨润,花好月圆,能不让我们赏心悦目吗?让我们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一起去聆听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明月几时有》,唱熟了这首歌,词你也就能背了。一举两得哦!
四、唱“月”
同学们,一个月的时间眨眼而过,在这里,老师有很多的不舍,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我给了同学们一份如此珍贵特别的礼物,你们也应该有所表示吧!对,我们用唱的方式,唱出你的心声,不过得唱与“月”有关的歌曲,作为礼物为老师送别,好吗?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 疏通词的大意 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2.品读课文,回忆“三苏”的知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苏轼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在散文、诗歌、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本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5课。)
【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做结。全词向我们展示了词人由忧郁、愁苦到豁达的胸襟。它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该词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意境深刻,运用联想与想像的写法,以生动的文字对古今一轮月向我们做了最真、最美的诠释。
【教学构想】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理解背诵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写作心境与豁达的胸怀,揣摩作者心情变化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欣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想像丰富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苏轼的简介、作品等。
【教学设计】
一、疏通文章,导入新课
(以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为背景音乐。)
1.导语: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这首词就好像是一朵世间少有的奇葩,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呢?我们现在就来欣赏。
2.品读课文,回忆“三苏”的知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苏轼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在散文、诗歌、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二、课文品读
在音乐的背景下,教师首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读磁带),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气与停顿。反复诵读,疏通文章大意,初步感受作者眼中的悲欢离合,对月圆人不全,此事古难全的真正剖析。
1.诵读节拍的划分
[探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本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探究]词前小序,交待了写作的原由与时间,作用是领起全文。
3.上阕与下阕各写了哪些内容?
[探究]上阕写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下阕写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4.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5.找出表示作者感情变化的关键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探究]恨、难、但愿。恨:深深的遗憾。恨月亮总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因与亲人别离而恨,也因被贬而恨。难:自我安慰。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需伤感。但愿:只希望。充满期待和祝愿。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三、体会感悟
揣摩文章的精美句子,体会作者被贬官后的心态。(大屏幕显示作者月下独酌冷冷清清的画面。)
1.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像?
[探究]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像: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2.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运用了联想和想像的表现手法,何为联想和想像。
(播放“明星”和“街灯”图。)
提示:初一时我们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它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从而归纳出联想的含义。
(播放“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示: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像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从而引出想像的含义。
四、精读探究
1.意境是情与景融合的结晶,诗歌借助联想和想像营造意境,以优美的意境感染读者。“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诗词语言的特点。让学生体会这首词的意境,并说说是通过哪些句子体现的?
[探究]本词的这种情境给人凄凉的感受,苏轼的苦闷之情郁于中,发于外。
意境是愁苦的。这首词寄予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对仕途坎坷的抱怨。诗人对无情的月亮寄予了浓厚的感情。
2.你认为哪句话表达得最精妙,妙在哪里?
[探究]此词的经典之句何其多,每句几乎都传神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真实感受,无需多讲,让学生自己体会是理解此词的最好方法。
3.作者在团圆的中秋之夜,把酒问青天,由月亮而思念亲人,又想到自己的前途,分析作者心理变化过程。
[探究] “明月”两句写端着酒杯问青天,由月亮而思念亲人,又想到自己的前途,因而伤怀。实际上“天上宫阙”暗喻朝庭。“我欲”三句表示总想回到朝庭去,但又心有余悸,害怕自己的政治见解与朝庭相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写自我解脱,最后推广到天下人。结合上下阕,作者的心境经历了4个变化,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五、知识拓展
比较李白的《把酒问月》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白《把酒问月》诗云:“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月和人有着遥远的距离。在古人眼里,那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到达的彼岸。但李白竟然能够坦然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驰骋想像,招呼明月做伴,表现了诗人如月般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节操。同时,明显地感到了李白的孤独。
在苏轼眼中月亮是最纯洁的,不可以玷污的。他赋予了月亮最真挚的情感以表达挂念之情,月亮沾染了人生哲理,一种出世和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都通过月亮表达出来,融化在明月之中。
(此部分还可以作为一个综合性学习内容,让学生探究中国诗歌中的“月”,以此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人对月亮的偏爱。)
六、课外拓展
1.整理学过的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句子,找时间展示。
2.在人生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习了这首词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谈一谈你的看法。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课文题目:《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教材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明圆缺当中阐明人生哲理,贯穿着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刻而独到的思索,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永恒魅力。
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指导学生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和主旨,掌握本词的名句和哲理句;3,背诵本词,尝试默写有关月光与友情的古诗。
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形式:讲授、提问、练习、诵读等 教学重点:把握理解本词所表达的哲理和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现实人生态度的矛盾与所展示的旷达情怀之间的关系。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各位同学,我们大家有谁听说过享誉文坛有名的“三苏”名?----对,他们就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他们并成为我国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成就最大的是苏轼,今天我们学的《水调歌头》就是苏轼的一首著名的写中秋的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他的作品集叫什么?---《东坡乐府》,他的诗词文、书法绘画样样精通,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这首词写的是他41岁被贬谪到任山东诸城知州时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苏辙(字子由),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
二、新课简析讲评: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 :宫殿 不胜 shēng禁受不住 绮qǐ户:雕花的门窗 婵chán娟:指月亮 边讲边评新课
A,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B,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抉择上的徘徊困惑心态;于是想到乘风飞往月宫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分析提问词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C,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1,什么语气----反诘埋怨;2,怀念谁?---弟弟子由。接着有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不可能完美无缺的。——什么语气、态度?------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最后两句是名句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D,本词的特点:以月为中心贯穿,色彩绚丽,想象奔放,阐发哲理含蓄自然。
三,朗读背诵课文,思考提问:1,本词哪一句最能体现对弟弟的思念?2,哪一句最富有哲理?3,哪一句是名句?4,你还知道哪一些描写月亮或者友情的古代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诗》李白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四,作业 1,基础题;2,写出描写月亮或友情的三句诗,默写本词;
本文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词牌名
苏轼 北宋文学家
上片: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下片: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静谧的中秋月夜图,画中诗人站在窗前久久地凝望着皎洁的圆月……然后,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良宵》,教师有感情地吟诵起《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多美的夜晚,多美的月亮,多美的词啊!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学习探究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老先生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共同领略苏老先生旷达的胸襟和这首传世之作的美妙。
二、前诊测评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宋词,那位同学可以列举几首? 生:
1、学过苏轼的《浣溪沙》,2、辛弃疾的《西江月》 师:请你们为大家把这两首词背诵一遍好吗?
师:词和诗不一样,诗歌有题目就可以了,但词还有词牌名。“水调歌头”在文中是题目还是词牌名? 生:是词牌名又是题目。
师:对,如果有一首词只有词牌名没有题目,词牌名就充当题目。哪位同学为我们大家范读一遍课文? 请一位平时朗读较好的同学范读课文。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1、播放准备好的朗读材料,学生认真听朗读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体会词中所流露的感情。
2、再播放一遍,学生模仿。
3、指名2――3位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师:同学们朗诵的很好,读的很有感情。这么好的词当然光朗读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想一想苏老先生为什么会写这样好。这要同学们开动我们聪明的大脑,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思考讨论自主探究
学尘在思考的基础上讨论提出问题、得出答案并在全班交流共享。老师点拨归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关于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二)根据注解,疏通文句。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三)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上阕-。一望月(写景)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阅·-—怀人(抒情)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四)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五)词中哪些是实景,嚼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
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
明月》宫阙-,琼楼五字 生:好
五、能力训练
依次播放(菏叶上的水珠》《夜空繁星图》两幅图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山回答)
看图二,说说自己的联想。(学生自由回答)
2、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学生说说听后大脑中想象到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学生自由回答)师:很好啊同学们,上面的学习我们进行的很不错,以卜的学习相信
同学们也会很出色的完成,那就是背诵这首词。为了我们记得又好又快,老师先放《明月几时有》这首歌,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已忆。
六、音乐欣赏
①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
②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学生背诵 抽查2――3名
七、布置作业
(一)、背诵这首词。(二)、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三)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
无眠”表示(离情正浓)。(四)“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2.作者、背景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祜二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谏官劾其作诗“谤讪朝廷”,下狱,贬谪黄州,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绍圣初年,复行新法,贬惠州,又贬琼州。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他学识广博,于文章诗词书画均工。有《东坡乐府》。(1)关于小序: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由)又长达七年未能相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抢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清风明月,家家团圆之时,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小序即交代了作此词的理由。
5.关于宋词的有关知识。
(1)词是诗歌的一种,兴起于唐朝,到宋代而盛行。
(2)词的调名、体段、格律、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词是依乐谱而填字的歌词,因而就以乐谱的调名为名,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后来也有取诗词名句人为调名的,如《渔家傲》《南乡子》等,也称词牌名。
(3)词牌名有的与内容相关,有的与内容不相关,另加标题。(4)词和诗相比较,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又称长短句。(5)词的分段称阕,上段叫上阕,下段叫下阕。
(6)北宋时词又按创作风格出现了流派,苏轼开创豪放词风,称为“豪放派”,另外还有“婉约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e4)玉宇(yu3)
朱阁(ge2)绮户(qi3)
无眠(mian2)婵娟(chan2juan1)
2、范读(点击答案)。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 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 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想象:明月——> 宫阙 ——> 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 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七、归纳小结。(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拓展阅读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苏轼资料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2)学生充分预习。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首童谣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生在提示下背童谣: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月儿就是我们挂在天上的梦。望着洁白的月儿,我们都会忍不住想倾吐心事,看着美丽的中秋圆月,我们都想为远方的亲人捎去美好的祝愿。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出示课题、作者,学习目标)
生:齐声读学习目标
师:要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就得知人论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关注写作背景。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知道的苏轼,说说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师:(出示幻灯片,总结)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一生经历坎坷,仕途几经沉浮。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在文学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成为后来豪迈词派的开创者 写作背景:
苏轼被贬密州后,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经七年没有团聚了。苏轼兄弟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时值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咏月词。生:齐读投影内容。
师: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古诗文更是如此下面就让我们苏轼带给我们的明月青辉的世界。请大家自由朗读。生自由朗读,师个别指点。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诵这首词? 生踊跃举手,师指名朗诵。生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师总结朗读古诗词的注意点。(投影)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另外还要读出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师播放范读的视频。生:边听边学,边听边练。
师:刚才大家都被名家的朗读吸引,除了刚才讲的注意点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感情,师请男生女生朗读全诗,齐读,小组读。
师:有人说读苏轼的诗词就像饮酒,浅尝只能闻其香,而酒那浓烈奔放的精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今天就让我们和苏轼一起开怀畅饮,一同欣赏美丽的中秋元月。请大家放开心胸,放飞你的思绪,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生1:我喜欢的句子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想象丰富,给全诗增添了神话色彩。境界开阔。
生2:我最喜欢的句子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这种生活那寒冷的仙宫哪里会有呢?
生3:我喜欢“人有悲欢理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说的是人间有相聚的喜悦,也有离别的痛苦,这跟月儿有阴藏晴出一样,自古就是这样,是常理。从这里我可以感觉到苏轼把人生看得很开。很豁达。
生4:我喜欢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体现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远方的亲人能平安幸福。借月抒情。
„„
师:大家的发言真是太精彩了,理解到位,思路清晰。老师还有一些疑问想请教同学们。我们常说“诗言志”,那么在这首词里,苏轼言的是什么志呢? 生讨论
生:苏轼是借中秋明月抒发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嘛。生:我认为,苏轼在这首词中还流露出一种孤独,失落的感觉。特别是上阕的“我欲乘风归去”,可以看出他想离开人间到天上去。师:他为什么想离开人间,离开现实呢?
生: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很不得意,屡次被贬,一腔的报国之志没有施展的机会,又和自己的弟弟相隔千里,在中秋之夜,难免会借景抒怀。
师:没想到苏轼是这样一个不敢面对现实的人。遇到挫折就想逃避。生;不是那样的,逃避只是他一时的想法。师:何以见得?
生:他最终选择的还是人间生活。比如上阕的“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还是觉得人间生活美好。
生:还有下阕的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完全没有悲伤,面对失意,遭遇离愁,他依然乐观,还有美好的祝愿。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对这首词的理解如此透彻,老师佩服的很。后生可畏啊!生很得意。师生小结全词。
这首词上阕借月抒情,下阕对月怀人。
师:我想大家已经沉醉于这首词了,让我们带着品读的醉意再读,体会一下词的内涵、精髓。生齐读。师:读词已经让我们沉醉,就让我们在词的美好意境中欣赏一下王菲空灵的歌声,领略这首词的现代风情。生欣赏歌曲《明月几时有》 课堂在音乐声中结束。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瀛海二中心四海完小 郁有丽 教学目标:
1、了解诵读古诗词的要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本文;
2、知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古诗词打下基础;
3、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诵读古诗词的要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本文;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郁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幅图画,猜猜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两首古诗。(出示《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晓景》,引出作者苏轼),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二、走进苏轼:
1、介绍作者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经历坎坷,仕途几经沉浮。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在文学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成为后来豪迈词派的开创者。
2、写作背景:
苏轼被贬密州后,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已经七年没有团聚了。苏轼兄弟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时值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咏月词。(请同学们看屏幕)
三、品析(开展阅读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生自由读词,生生评价。(2)、出示朗读训练要求。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3)、听录音
(4)、男、女生配乐齐读,小组读。
2、与环境对话
刚才我们通过诵读感知了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一起来把握诗意。
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
上阕:把酒问月抒感慨 下阕:赏月思弟悟人生。
2、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3、赏析品味,找出你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4、试背诵。(填空)
三、古词新唱
欣赏王菲的《明月几时有》。
四、古诗词阅读方法的总结:
1、阅读方法的总结(1)、知:作者(2)、读:读作(3)、想:内容(4)、品:情感(5)、诵:全诗
2、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生配乐朗读。
五、推荐欣赏
试将此词与课后唐朝诗人李白的《把酒问月》进行对比阅读,思考两首诗歌在形式和感情上有何异同?
六、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同学们在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都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上阕:把酒问月抒感慨 下阕:赏月思弟悟人生
附: 把酒问月 唐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这是一节古诗词诵读、鉴赏课。在这节课里,我认为比较满意的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以赏画配诗的形式导入,引出作者苏轼,激起了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2.整个教学环节安排的比较合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一环扣一环,学生的朗读水平在不同的层次上都有所提高。3.在学生先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出示朗读训练的要求,再播放录音,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很高。4.欣赏歌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在优美的歌曲声中体会,词原来也可以唱着学。5.总结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诗词会有很大的帮助。不足之处:
1、教师的写作背景交代的不是很清楚,导致学生在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时,朗读的感情没有充分表达出来。
2、教师的过渡语设计的还不够精练,所以环节让人感觉不是很完整。
3、教师投入的感情欠缺,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朱惠静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知不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你能说出哪些节日的名称?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你能吟诵几句古人描写明月的诗吗?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苏轼(1037 -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时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这首词写的是他41岁被贬谪到任山东诸城知州时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苏辙(字子由),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七律 东坡吟》
苏子风流御马前,锦心绣口冠先贤。仕途有梦书当枕,宦海无情诗入眠。笔蘸大江歌日月,兴乘玉宇吟婵娟。抚琴最喜朝云曲,不系之舟任雨烟。
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三、初读全诗
自由朗读诗歌,借助页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读懂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的地方请求同学和老师帮助。补充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
(5)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不胜(shēng):忍受不住。
(7)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着有心事睡不着的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四、感知内容
听录音,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说说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 月下饮酒
下阕: 对月怀人
五、品味佳句
你喜欢词中哪些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示例:
1、我喜欢“起舞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阳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词人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六、深情吟唱。
七、归纳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2004-4-20 22:58:00 | By: 箫笛 ]
0
推教学目标:
一、熟练背诵课文
二、领悟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熟悉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学设计:
一、鉴于学生已学过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可由背诵导入新课教学。介绍“词牌”与“题目”的区别,以巩固对“词”这一文体的认识
二、侧重朗读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逐步把握课文内容
荐
三、初中诗词教学不突出赏析,但应让学生有个大致的了解,以“文言志”导入情感教学,结合背景进行粗线条分析,点到为止
四、为突出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可让学生畅谈学习收获,如能谈到“对待人生挫折的态度”应予鼓励
五、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齐背《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导入新课 提问:“如梦令”指什么?
明确:它不是词的题目,是词牌。有的词词牌后面还有题目,如《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但“常记溪亭日暮”不是题目,同样的,“明月几时有”也不是题目;因为词牌只规定了词的曲调,同一词牌谁都可以填词,为了便于区分,编者就把词的第一句写在了词牌的后面,举例:《如梦令》二首,《水调歌头》二首(媒体显示)。可以看出,词虽然句子长短不一,但词牌一经选定,那么字数、句数、押韵的位置等都有了严格的限制,换句话说,词的格律同律诗绝句一样是很严格的。有的词很短,只有一节,叫“单调”;有的词很长,需要分片,叫“双调”,《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就是一首双调。
二、指名朗读课文正文,如有读音、句读问题及时纠正
三、听朗读录音
序——往往点明时间、地点、事件等,可以作为理解全词的钥匙
四、齐读全文
五、给出10分钟时间,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
六、指名复述课文正文内容 教师:指出几个关键字的意思 胜:shēng 能承受、能承担 但:只 婵娟:即嫦娥,这里借指月光
七、教师引导,依据思路,分片背诵 上片:问天—再问—欲去—起舞 下片:月移—及人—问月—人生—愿望
八、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情感
教师:我们常说“文言志”,词也不例外,那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要想把握作者的情感,必须要了解写作背景。
提问:课文对背景有无暗示?
明确: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封建社会官吏被调到边远的地方为官,一般是遭贬降职了),由此可见,苏轼当时在政治上是很不得意的;加之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心情非常郁闷、惆怅。“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终于在中秋这天,狂饮大醉,并作词以寄情怀。提问:
1、作者这种郁闷、惆怅的心情除了表现在“序”中,词的正文有无流露?
2、常言道“借酒浇愁愁更愁”,苏轼如此郁闷怎能自拔,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媒体显示)郁闷 狂饮 豁达 问天 问人生
惆怅 问月 超脱
总结:作者始而郁闷惆怅,终归豁达超脱,以开阔的胸襟化解了心中繁重难言的愁闷;期间问天问月,想象又是多么奇特,体现了苏轼词豪放的风格。
九、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课文
十、教师:同学们,这首词我们已经学完了。老师以为,语文学习应该做到堂堂课都有所得,日积月累,语文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学完这首词后的收获。注:只要合理,都应予以肯定
十一、作业布置:
1、默写这首词
2、课外阅读苏轼其它的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e4)
玉宇(yu3)
朱阁(ge2)
绮户(qi3)
无眠(mian2)
婵娟(chan2juan1)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 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 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七、归纳小结。(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太仓市双凤中学 王振红 2009.9.28
【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掌握古代诗词中重点字词的音、义。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难点: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
词的资料,做到有效预习。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让文学和音乐“再婚”,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成语交流
每天一条成语,积累提高。(明确书写、意义、用法、感情色彩等)
二、交流反思
交流“语文日记本”上的每日一“思”,对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个回顾。
三、导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音乐响起,创设氛围。让文学和音乐“再婚”,学唱本词。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
四、说一说
1、作者资料: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
苏轼学识广博,开豪放词风,在散文、诗歌、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很精工。民间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一说。可见苏轼在当时影响极大。
有《东坡乐府》流传于世。
2、写作背景:
他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这首词是他在黄州任期中写的。这时他的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兄弟二人已七年没见,中秋对月,难免有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在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五、听一听、读一读
范读课文,把握字音、节奏,指导朗读要点
1、听范读时,展开联想、想象,体会当时作者的情感。
2、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六、记一记
与文本对话
1、根据注释,疏通文句。
(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小组先解决,不能解决的交
由全班讨论)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归去:回到天上。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经不住。
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比得上。不应:不该。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2、思考讨论
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上阕:月下饮酒(写景)
借景抒情
下阕:对月怀人(抒情)
情景交融
②文章主题是什么?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七、比一比
你还知道其他关于“月亮”的诗句吗?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
八、想一想
与作者对话: 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来到苏轼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小练笔,写在“语文日记本”上)
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1)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 …
(2)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
九、唱一唱
学唱这首词,能唱就能背,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让文学和音乐“再
婚”。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
轼
上阕:月下饮酒(写景)
借景抒情
下阕:对月怀人(抒情)
情景交融
梳理反思性作业:
1、完成“与作者对话”小练笔,写在“语文日记本”上。
2、完成《补充习题》题目
3、学唱《水调歌头》
预习探究性作业:
1、预习《我的思念是圆的》,对比阅读,写好预习感受(语文日记本)。
2、背诵《我的思念是圆的》。
教学后记(反思):
第三篇:《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
《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
《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时、分的认识,间隔5分钟的读写,时间的实际应用和经过时间的合理性。在小学阶段时间的学习共分三次:一年级的认识钟表;二年级的时和分;三年级的年、月、日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在时间的学习上,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共安排了3个例题,例1学习钟面的认识,包括钟面上的数字、大格、小格、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例2学习钟面上间隔5分钟的时间的认读及时间的表示方法;例3学习时间的实际应用和经过时间的计算。
这节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自主探索来获取知识的。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因此,教学中一开始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在认识几时几分,在让它们操作拨时间。
在教学难点时,接近整时的时间要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生成一些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学生的生成进行讨论、分析、探究。总之,认识时间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掌握看钟面上时刻的方法,时针过数字几,就几时多,分针指着数字几要乘5才几分。
不足的是这节课每个学生没有钟面模型,拨一拨的过程被省略了,学生只看老师的教具或课件,学生对钟面的时间还不是很深刻,容易遗忘。
第四篇:几时、几时半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掌握整时、半时的认读,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时刻。
2、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引导学生初步体验时间的观念,感受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按时作息。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几时与几时半,初步体会时间的概念。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今天,小胖带来了他的好朋友时钟宝宝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小朋友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时钟宝宝的钟面完整吗? 生:不完整。
师:你现在能看到些什么?还缺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圈刻度和时针,还缺分针和秒针,1-12的数字。师:这12个数字的位置是怎样排列的?
师:看来大家对钟面上有什么已经很熟悉了。那钟面上的时间你会读吗? 生:会。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边学习读钟面一边来看看小胖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师:小胖每天就是在这个时候起床的,小胖什么时候起床的? 生:小胖7点钟起床的。师:你是怎么看出是7时的呢?
生:因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老师帮忙补充)
师:7点是我们口语化的语言,在数学上我们要规范一点读作7时。老师板书: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读作7时。(全班一起念)师:我们接下来再看看小胖是几时到学校的呢? 生:8时到校。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读作8时。(几个学生说一说)师:谁来介绍一下这幅图? 生:小胖上午10时在踢足球。师:你又是怎么看出10时的呢?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0,就是10时。
师: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三个钟面的时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分针都指着12。
师:对呀,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是(7时),时针指着8是(8时),时针指着10是(10时)。谁能完整的说一说怎么判断“几时”这样的时刻? 小结: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像这样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某一个数的时刻我们叫它“整时”。跟进练习
师:这里有几个整时的钟面你会读吗? 探究二 师:我们再看看小胖在一天内别的时刻都在干什么。小胖8时到校,经过半小时就开始上课了,你知道他上课的时间吗? 生:8点半开始上课的。
师:根据刚刚几时的读法,你能不能更规范的表达? 生:读作8时半。(全班齐读)师:那8时半在钟面上怎么表示?赵老师带来了一个时钟,现在我来拨动它到8时半,仔细看好两根针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分针从12走到6,时针从8走到8和9的中间。师:为什么时针会走到8和9的中间?
生:因为分针走了半圈,时针也在走,走了半格。
老师提炼:我们都知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那么分针走半圈,时针就走? 生:半格。
师:谁来说一说8时半的钟面是怎样的?
生: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8与9的中间就是8时半。(几个学生说一说)师:根据我们讨论的8时半,你会看小胖吃午饭的时间和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吗?知道的小朋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么看的?
生:小胖在11时半吃午饭,这时分针指着6,时针指向11和12的中间;小胖3时半读课外书,这时分针指着6,时针指向3和4的中间。小结:
像这样分针指着6,时针指在两个数中间的时刻就是几时半。师: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小胖一天的生活安排,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板书课题:几时、几时半。跟进练习:
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给时钟找找好朋友,连一连。
三、课内练习练习一
师:看来读钟面难不倒大家,小胖根据给出的时刻画了两个钟面,请你们当当小老师,帮他看一看画的对不对?
①7时半(时针指着7)
②4时半(时针分针颠倒)
师:当我们自己画钟面的时候你觉得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半时的时候时针要画在两个数中间;时针分针不要画颠倒了。练习二
师:小胖今天很高心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读钟面的知识,他觉得小朋友真聪明,所以想请大家帮个忙,这几个时钟的钟面上有些指针掉了,你能帮小胖把缺少的时针或分针补完整吗?(5个钟面)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分针指向6,时针指在两个数中间的时刻就是几时半。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18
第五篇:认识几时几分教学设计
认识几时几分教案
班级:二年级(2)班 执教人:赵久凤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1-1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钟表,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能正确读、写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
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科学地使用和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认、读、写钟面上表示的几时几分。【教学难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孙悟空贪睡总是迟到情境图),问:要怎样帮助孙悟空呢?同学们送了一份小礼物给他,要他猜中才给他,你们帮帮他。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滴答滴答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打一生活用品)(钟表)2.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钟表,那你知道钟表是用来干什么的?(看时间)
3.你会看时间吗?(出示3时、10时、12时的钟面)
来,看一下,这三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谁来说一说。(读法与写法)
4.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上的时间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着12)
小结:像这样,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认识整时。(板书:认识几时)
5.在生活中,你看到的时间都正好是几时吗?你还听说过哪些时间?(随机板书两个)
这些时间除了有几时,还有(几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几时几分。(在“认识几时”的后面板书“几分”,完整课题)
二、教学新课
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叫小明,小明是一个会学习、爱动脑、珍惜时间的小朋友,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明一天早上都做了些什么。认识几时几分
1.(出示7:00的钟面)嘀铃铃!闹钟响了,小明该起床了,你知道小明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吗?学生口答。
提问:你是怎么读出这个时间的?(让学生明确,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几,就是几时)你会把这个时间记录下来吗?(掌握两种记录方法:7时或7:00)2.(出示7:15的钟面)洗漱完毕,这时小明开始吃早餐,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几分吗?
(1)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和7时的钟面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分针不再指着12,时针超过7)
(2)指出:看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看时针,因为时针刚过7时,所以是7时;(出示“7时”)
是7时多几分呢?我们再看什么针?(分针)分针从12起走到3,走了几小格(15格),也就是走了几分(15分)(在“7时”的后面出示“15分”)
(3)表示方法:所以钟面上的时间是(7时15分)可以怎么写?(7:15)3.热身训练
(1)小朋友,学会了吗?(出示7时30分、7时45分的钟面)(2)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同桌讨论讨论,并且说说你是怎么看的?(3)反馈,指名回答
a.第一个钟面,谁来说一说是几时几分,或者怎么读? 你是怎么看的?
7点30分在生活中经常说成是7点什么?(7点半)b.第二个钟面是几时几分,或者怎么读?是怎么看的?
小结: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时针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就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钟,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4)(出示9时零5分的钟面)
说说出现在是几时几分?指名板演后集体订正。(强调读时要把“零”读出来,写时也要把0写出来),即:读作:9时零5分,写作:9:05 小结:当看到分针走的小格不满10小格时,写的时候要在小圆点后面写上“0”。4.认识大约几时
(1)(出示7:55的钟面)
指名认读钟面上的时间7时55分,告诉学生大约是8时,比8时少5分。
(2)(出示8:05的钟面)你知道这是几时几分吗?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名认读钟面上的时间8时零5分,告诉学生大约是8时,比8时多5分。
小结:在整时左右,我们可以说大约几时。
三、课堂总结,培养习惯
总结学习内容及读写的方法,教育学生要向小明学习,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时间。
板书设计
认识几时几分
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时针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就要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走了几分钟;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大约8时:7时55分 7:55 8时零5分 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