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土木工程的论文内容
土木工程是指除房屋建筑以外,为新建、改建或扩建各类工程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相关配套设施等所进行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维护等各项技术工作及其完成的工程实体。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土木工程的论文,欢迎查看!
土木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技术
摘要:为保证工程施工项目安全顺利进行,对工程施工中的基坑实施边坡支护工作变得非常重要,因此,选择合适的边坡支护方案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稳定性的必要因素。
关键词:土木工程;边坡支护技术;施工;质量控制
0引言
边坡支护有利于施工的安全和稳定,边坡支护可以预防施工中出现边坡滑塌和边坡侧向偏移的情况。边坡支护方案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边坡工程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施工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
1土木工程中的边坡支护技术
1.1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土钉支护适用在地下水位不太高的特定土质边坡,在深度小于12m的基坑边坡较为常见。土钉支护施工工艺:基坑降水→基坑开挖→基坑修坡→初喷边坡混凝土→钻成孔→土钉制作→土钉插孔→土钉孔注浆→绑扎钢筋网→终喷边坡混凝土等工序。该技术适应性强,安全性高,节省了工程材料,同时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稳定性较高。
1.2边坡锚喷支护技术
边坡锚喷支护是由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等支护构件组合而成的支护形式。锚杆施工工艺:清理边坡→旋钻锚杆孔→清孔→注浆→安插锚杆→保护及拉拔。喷射混凝土(喷浆)施工工艺:原材料(砂石料、水泥、水、早强剂)→搅拌机→喷射机(同时加速凝剂)→喷嘴→喷射面。锚喷支护具有结构简单、承载力高、安全可靠、适应性强,施工机具简单、施工灵活,可与土石方开挖同步进行,不占用总工期,不需要打桩,支护费用相对较少。
1.3排桩加水平向和竖向支撑边坡支护施工技术
当基坑工程常受到周边建筑物、地下各种管线、地下水等因素的制约,在基坑平面以外没有足够的空间安全放坡,对基坑稳定和位移控制要求严的情况,就必须设计成排桩加水平向和竖向支撑,此施工结构可提高深基坑支护体系的强度和稳定性,这在大面积深基坑工程适用。施工工艺为:平整场地→确定基坑周围边界线→探寻地下管线→确定排桩桩位→施工桩基→开挖土方→施工顶部第一道内支撑→继续开挖土方→施工第二道内支撑→至基坑底标高→浇筑底板混凝土→施工二层地下室→拆除第二道内支撑→施工一层地下室→拆除第一道内支撑。该支护体系常与井点降水联合使用,能有效控制基坑周边土体的侧向变形和坑底的隆起。
2土木工程中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
2.1边坡支护方案的比选
边坡支护是一个多系统、综合性强的工程,需要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力学、土力学、地基与基础等专业知识和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相结合,施工过程中不但要保证边坡自身安全,还要减少对周围埋地的煤气、上水、下水、电讯、电缆等管线的影响,不合理的土方开挖方式、步骤和速度可能导致边坡支护变位或失稳,为了保证土木工程施工的安全与质量,可先进行支护方案的比选,并明确对应的技术标准。例如,在选土钉支护方案时应确定土钉的深度位置及编号,确保支护工程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并由第三方完成拉拔试验,检查土钉打入效果;按规定的比例注浆,适当情况下可以采取补浆处理。
2.2边坡支护中的基坑开挖
施工过程中,基坑开挖是土木工程边坡支护的重要环节,在进行开挖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现场土层结构造成一定破坏,增加开挖的难度,以致到了基坑挖掘的后期,容易出现偏移。为此可对土方分层开挖,分层厚度20cm左右,且基坑开挖和基坑边坡支护交叉同步进行,支护完成后紧接开挖,并遵循分区分段开挖原则,避免超过基坑原本的设计量,挖至基坑底部设计标高上30cm停止开挖,进入人工修边检底,规范施工流程,确保施工质量。
2.3边坡支护中的安全措施
地质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土木工程地质条件的临界值,为避免边坡发生过大变形的风险,施工中需根据地质监测的数据,对施工方案提出及时改进。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熟练掌握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持证上岗。监理部门应经常性地巡视、抽查、审查、督促,与施工人员一起组织安全检查工作。
3土木工程中边坡支护技术的质量控制
边坡支护前,应对施工图纸进行技术交底,熟悉土质特性,技术和管理人员一起制定对应的质量安全管控制度,规划施工组织技术,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保证施工材料运输通畅,材料设备可随时进入施工状态,如期施工。边坡支护施工中,应熟悉现场,对施工内容随时检查纠偏,根据天气变化,调整优化施工工序,并及时做好保护检修,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在边坡支护施工完成后,对边坡支护部分进行经常性检查,对问题位置和原因做好记录,以便及时维修和管理。
4结语
边坡支护技术作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安全和质量,选择合理的边坡支护方案和施工方法,可为施工单位带来良好的经济利益和长远的社会效益。
摄影测量在土木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摄影测量技术的原理和特点,以单片梁荷载试验裂缝监测为例,经过桥梁载重的持续增加,变形量不断扩大,来研究分析了摄影测量和人工测量在桥梁裂缝变形监测中数据结果,做回归分析统计,提出摄影测量技术在土木工程方面的优点,结合本次研究,希望可以对摄影测量技术在土木工程变形监测方面的应用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提高其应用效果。
关键词:摄影测量技术;土木工程;变形监测
正文:
随着土木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建设条件的复杂性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土木工程建设实际需求,在施工过程中的监测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土木工程项目,尤其是处于运营状态的工程项目,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监测作业,同时还不能影响施工的顺利进行。特别是部分桥梁、隧道等施工现场缺乏足够的工作场地,很难接触到布设的监测点。还有应急项目在现场监测方面,必须要保证监测的速度以及效率,同时不能对已经有病害结构造成损伤。仅仅依靠常规监测方式很难满足这方面的要求。摄影测量技术属于一种新的接触式测量技术,可以在项目现场从不同角度拍摄数字照片,以此来建立被测对象三维模型,从而得出被测对象的基本参数尺寸。这种测量方式不会对被测量目标造成损伤,同时有着非常高的信息容量,可以反复使用,不仅可以用来测量静态目标,同时还能测量动态目标,时效性高,不需要深入危险作业环境。本文就摄影测量技术在土木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1、摄影测量技术
1.1、摄影测量技术原理
影像技术主要是借助被测物体的多角度照片,建立被测物体三维模型,以此来得出被测物体的参数以及尺寸坐标。比如说在隧道测量方面,借助数字影像技术,拍摄隧道断面多个角度照片,以隧道断面的点、线、面快速建立三维模型,获取其测量数据。影像技术的主要原理是三角变换,从两个或者以上的角度对物体相同部位进行拍摄,以此来建立物体和拍摄点之间的关系。在单点三角变换方面,可以经过已知坐标计算未知坐标,或者经过两台相机做不计算相机位置;在多点三角变换方面,经过相片不同点的位置坐标,建立物体三维模型,计算物体尺寸。
1.2、摄影测量技术特点
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精度一般可以达到毫米级,经过特殊的光线扫描可以达到微米级。其主要特点有:第一,在被摄物体信息方面,有着瞬时性以及精确性,可以得到拍摄瞬间点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根据实际的测量目的进行灵活的调整;第二,有着非常丰富的相片信息,可以客观的显示被测物体信息,不仅可测量外形规则物体,同时还可以测量外形不规则物体;第三,增添同步装置,可以实现对动态目标的实时性测量;第四,可以测量部分如电弧、燃烧等不可接触物体;第五,需要有较高精度的控制点布设,但是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室外作业量;第六,所拍摄的相片能够长时间保存,方便之后进行对比分析。
2、摄影测量技术在单片梁荷载试验裂缝监测中的应用
2.1、工程概况
在进行某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设计时,应用摄影测量技术来实现梁体不同的国际荷载情况下裂缝发展状况。因为预制梁破坏实验与一般的荷载试验有一定的区别,同时整个实验过程中有着较大的危险性,需要花费较长的试验时间。在进行预制梁裂缝的观测时,需要经过多种检测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在梁体表面位置喷涂油漆做为标记,利用人工测量的方法对初始裂缝的出现状况进行观测;使用专业的裂缝检测仪,观测在正常荷载状况下裂缝的发展变化;经过摄影测量技术分析梁体在非正常荷载下整个裂缝区域的发展变化。
2.2、预制梁极限荷载试验内容和目的经过摄影测量和人工测量的两种不同方式,对不同荷载等级情况下裂缝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绘制裂缝的发展变化与荷载、时间之间的变化关系,做出梁体受压的回归分析数据。经过监测梁体受压破坏过程中裂缝发展变化趋势,分析预制梁最大承载能力下裂缝的发展变化趋势,可以为预制梁破坏机理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同时验证混凝土在承受压力下的配比。将人工测量的结果与摄影测量的观测结果做回归对比分析,得出摄影测量技术在梁体监测中比人工测量有很大的应用优势,以此来实现对土木工程大型建筑物变形监测技术的完善。
2.3、实验过程
在实验开始之前,对设备进行调试,避免设备无法正常使用;在施加荷载之前,需要先做好预载,对仪表的工作状况以及试验测读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检查。首先进行初读数,在开始加载之前,读取应变仪以及百分表的读数,借助放大镜等工具检测梁体是否有裂缝存在,同时采用摄影测量技术对梁体进行拍照,记录被监测物体的初始状态。之后进行加载试验,加载试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个阶段为梁体在开裂之前所进行的加载试验,第二个阶段为梁体出现开裂一直到完全破坏阶段的加载试验。其次是裂缝的观测,结合加载方案,对观测裂缝的变化情况,加载量在达到400kN时,出现裂缝,选择四个区域进行监测,每个监测区域选取5条裂缝获取人工监测和摄影测量监测数据,当加载量达到993kN时,梁体断裂。裂缝的观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个阶段,未裂阶段,压力未达到400kN时,所施加的荷载还没有达到极限水平,梁体不存在开裂现象,不会出现较大的挠度变形。
这个阶段梁体不会出现裂缝或者存在较为细微的裂缝,为了方便进行裂缝的观测,可以适当的喷涂一些油漆在梁体侧面,借助放大镜观察不同荷载下裂缝发展情况,同时获取不同角度裂缝影像数据,记录当前梁体的状态;第二个阶段,带裂缝工作阶段,梁体上所施加的荷载超过400kN时,试验荷载的增加,受到混凝土拉力作用,梁体会有裂缝出现,经过观察测量,发现其最大裂缝宽度为0.6mm,这时候的裂缝宽度还较小,只需要借助裂缝观测仪就可以实现对裂缝发展情况的观察,同时记录不同角度裂缝的影像数据;当荷载达到500kN时,其裂缝宽度会宽于1mm,同时记录在两种测量方式下的裂缝变化数据;第三个阶段,破坏阶段,一旦荷载超过790kN,裂缝的宽度大于3mm,扰度有明显的增加,荷载993kN梁体断裂,在这个阶段的试验存在有较大的危险性,如果仍旧采取人工观测的方式,会严重威胁检测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必须采取摄影测量技术来监测裂缝发展状况。
2.4、结果分析使用人工测量和摄影测量的现场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从对比结果中可以发现,摄影测量技术有着测量简单、测量速度快、精度高等优势能够更好的满足测量的实际需求,在裂缝宽度较小时,摄影测量技术与人工测量方式之间数据变化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摄影测量精度高于人工测量,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加,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效果逐渐凸显,尤其在部分较为危险梁体破坏区域,裂缝宽度超过5mm,荷载量超过800kN,人工无法靠近,摄影测量技术有着非常好的应用优势。
3、结束语
目前,摄影测量技术不断的更新,而且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测量数据获取简单容易,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首先摄影测量技术可以测出建筑物的相对变形量,同时利用现有的影像建模技术,可生成被测部分的三维模型,比传统测量方法的测量尺寸更加精确,而且数据量更加的全面,同时还可以使用纹理映射透视图,以此来反应建筑物的变形趋势,结合三维模型数据,可以实现对被测物体结构信息的定性定量分析。其次,摄影测量技术有着简单便捷的特点,数据来源多,只需要经过拍照的方式就可以完成现场操作,不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将其应用在隧道监测方面,可以降低监测过程对建筑物运行的影响。最后,摄影测量技术的测量精度非常高,如果对测量精度有特殊要求,也可以经过近距离的精细摄影测量方式,使测量精度得到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天子,郭辉.多基线近景摄影测量的平面地表变形监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8:1098-1102.[2]陈雷.D-InSAR技术在地面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6,16:220-221.[3]胡云华,鲍玉海等.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侵蚀调查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4,S2:159-163.[4]张祖勋,朱俊锋等.可量测影像高程同步模型及其在测图中的应用[J].测绘学报,2014,01:5-12.[5]曾令永,张世青,李宏超等.桥梁变形监测研究,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7):170-172
[6]顾欣,戴芳芳探讨地铁工程定向测量与变形监测技术,中国科技投资2013,(A30)296-297
第二篇:土木工程论文内容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有关土木工程论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土木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技术
摘要:为保证工程施工项目安全顺利进行,对工程施工中的基坑实施边坡支护工作变得非常重要,因此,选择合适的边坡支护方案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稳定性的必要因素。
关键词:土木工程;边坡支护技术;施工;质量控制
0引言
边坡支护有利于施工的安全和稳定,边坡支护可以预防施工中出现边坡滑塌和边坡侧向偏移的情况。边坡支护方案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边坡工程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施工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
1土木工程中的边坡支护技术
1.1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土钉支护适用在地下水位不太高的特定土质边坡,在深度小于12m的基坑边坡较为常见。土钉支护施工工艺:基坑降水→基坑开挖→基坑修坡→初喷边坡混凝土→钻成孔→土钉制作→土钉插孔→土钉孔注浆→绑扎钢筋网→终喷边坡混凝土等工序。该技术适应性强,安全性高,节省了工程材料,同时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稳定性较高。
1.2边坡锚喷支护技术
边坡锚喷支护是由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等支护构件组合而成的支护形式。锚杆施工工艺:清理边坡→旋钻锚杆孔→清孔→注浆→安插锚杆→保护及拉拔。喷射混凝土(喷浆)施工工艺:原材料(砂石料、水泥、水、早强剂)→搅拌机→喷射机(同时加速凝剂)→喷嘴→喷射面。锚喷支护具有结构简单、承载力高、安全可靠、适应性强,施工机具简单、施工灵活,可与土石方开挖同步进行,不占用总工期,不需要打桩,支护费用相对较少。
1.3排桩加水平向和竖向支撑边坡支护施工技术
当基坑工程常受到周边建筑物、地下各种管线、地下水等因素的制约,在基坑平面以外没有足够的空间安全放坡,对基坑稳定和位移控制要求严的情况,就必须设计成排桩加水平向和竖向支撑,此施工结构可提高深基坑支护体系的强度和稳定性,这在大面积深基坑工程适用。施工工艺为:平整场地→确定基坑周围边界线→探寻地下管线→确定排桩桩位→施工桩基→开挖土方→施工顶部第一道内支撑→继续开挖土方→施工第二道内支撑→至基坑底标高→浇筑底板混凝土→施工二层地下室→拆除第二道内支撑→施工一层地下室→拆除第一道内支撑。该支护体系常与井点降水联合使用,能有效控制基坑周边土体的侧向变形和坑底的隆起。
2土木工程中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
2.1边坡支护方案的比选
边坡支护是一个多系统、综合性强的工程,需要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力学、土力学、地基与基础等专业知识和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相结合,施工过程中不但要保证边坡自身安全,还要减少对周围埋地的煤气、上水、下水、电讯、电缆等管线的影响,不合理的土方开挖方式、步骤和速度可能导致边坡支护变位或失稳,为了保证土木工程施工的安全与质量,可先进行支护方案的比选,并明确对应的技术标准。例如,在选土钉支护方案时应确定土钉的深度位置及编号,确保支护工程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并由第三方完成拉拔试验,检查土钉打入效果;按规定的比例注浆,适当情况下可以采取补浆处理。
2.2边坡支护中的基坑开挖
施工过程中,基坑开挖是土木工程边坡支护的重要环节,在进行开挖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现场土层结构造成一定破坏,增加开挖的难度,以致到了基坑挖掘的后期,容易出现偏移。为此可对土方分层开挖,分层厚度20cm左右,且基坑开挖和基坑边坡支护交叉同步进行,支护完成后紧接开挖,并遵循分区分段开挖原则,避免超过基坑原本的设计量,挖至基坑底部设计标高上30cm停止开挖,进入人工修边检底,规范施工流程,确保施工质量。
2.3边坡支护中的安全措施
地质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土木工程地质条件的临界值,为避免边坡发生过大变形的风险,施工中需根据地质监测的数据,对施工方案提出及时改进。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熟练掌握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持证上岗。监理部门应经常性地巡视、抽查、审查、督促,与施工人员一起组织安全检查工作。
3土木工程中边坡支护技术的质量控制
边坡支护前,应对施工图纸进行技术交底,熟悉土质特性,技术和管理人员一起制定对应的质量安全管控制度,规划施工组织技术,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保证施工材料运输通畅,材料设备可随时进入施工状态,如期施工。边坡支护施工中,应熟悉现场,对施工内容随时检查纠偏,根据天气变化,调整优化施工工序,并及时做好保护检修,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在边坡支护施工完成后,对边坡支护部分进行经常性检查,对问题位置和原因做好记录,以便及时维修和管理。
4结语
边坡支护技术作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安全和质量,选择合理的边坡支护方案和施工方法,可为施工单位带来良好的经济利益和长远的社会效益。
土木工程中防灾与减灾课程教学探析
摘要:《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门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对于土木工程专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这里阐述了课程开设现状和开设以来存在的课时安排少、授课内容浅而旧、实践教学平台尚未搭建好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以应用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关注本领域前沿-滚动更新授课内容、搭建合作示范性实践平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和建议,希望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初步的思考和探索依据。
关键词:防灾与减灾;土木工程;教学改革
0引言
近年来,灾害事件频繁发生,不但造成巨额的社会经济损失,而且造成惨痛的人员伤亡事故。上至国家层面,下至村镇个人,这一切无不深深触动着每个人的心。高校担负着传承文明的责任和义务,是培养防灾减灾综合素质强硬的人才的理想场所。而土木工程是防灾减灾应用最直接最广泛的学科和行业,该专业大学生防灾减灾知识体系的储备和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其在未来工作中的思想和行为。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设防灾减灾课程具有其它专业和学科都不具备的主动性、必要性和不可代替性。因此,在学校提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之际,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和地方,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防灾减灾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防灾减灾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力求今后能抛砖引玉。
1课程开设概况
《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是我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基于土木工程地质灾害、地震灾害、风灾害、洪水灾害、火灾害和爆炸灾害等基本知识之上,研究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灾害的防灾与减灾的一门学科。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内容,《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课程通常在《工程地质》、《建筑结构抗震》、《桥梁结构抗风与抗震》等课程之后开设。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系统了解各类灾害的类型、特点、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及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熟悉工程上防灾减灾对策与措施,培养学生初步识别、分析及解决灾害的能力,使之能与工作中遇见的常见问题紧密结合,以保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稳定。
2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2014年起,我院针对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开设了《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课程。实施三年来,对学生防灾减灾知识的积累和意识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2.1课时安排较少,但内容多,信息量大
该课程共安排16个学时,1个学分,考核方式为考试。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六大类常见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风灾害、洪水灾害、火灾害、爆炸灾害)以及相应的防灾减灾工程措施,另外包括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管理。每一种灾害都有大量的信息和案例可供分析,在如此有限的课时内涵盖常见地震、火灾、爆炸、风灾、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选择与本专业以及未来任务相关的几种灾害重点分析介绍。这样在内容安排上就容易出现厚此薄彼,有所偏倚。
2.2授课浮于单纯的内容和形式,应用深度讲授不足
多数教师的授课内容较为丰富,也加入一些案例分析,但是案例分析和讲述紧紧局限于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发生的原因、造成的损失和伤亡等客观事实方面,对于相关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分析讲解较少,且相同情况下的防治措施和建议论述不充分。这种情况下,会使学生对于灾害的基本认识具备了,但是对于防治灾害的具体措施掌握上还远远不足。另外,好多授课老师的讲授案例内容老旧,仍然是几十年前发生的一些灾害事件,这些事件中的土木工程结构在当前形势下可能早就被淘汰使用了,也可能早已更新换代好几次了。这种情况就脱离了现代土木工程的实际施工实例,即使讲授清楚了,也不具有广泛和较好的现代应用意义。
2.3实践教学开展少,实践平台尚未搭建好
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平时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还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强化防灾减灾的意识。但由于课程总课时较少,实践课时难以有效安排,实践环节中的安全问题以及时间和地点的安排协调困难,导致实践平台尚未有效搭建,实践教学没有有效开展起来。
3教学改革措施初探
结合本校土木工程专业防灾减灾开课实情和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初步探索改革的措施,希望今后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1以应用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增加课时安排
《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是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土木工程领域常遇到的灾害的种类、成灾机理、防治措施及减灾技术。要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级工程人才,掌握相关的防灾减灾知识在具体开展工作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学时。课程面临课时安排少的实际问题时,教课教师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将课程的重点内容突出,并与特定的应用场景相联系,设想未来工作岗位最可能遇到的应用问题,学与用相互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3.2关注本领域前沿,滚动更新授课内容,深挖致灾原因和防治措施
防灾减灾学科的交叉性强,常常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和多门课程,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研究内容的更新速度。再加上土木工程领域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许多原本可能致灾的因素得以减弱或克服。因此,一些老旧的内容和案例在现在的土木工程中并不适用了。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及时关注本领域的前沿,尤其是相关的时事事件和专业领域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滚动更新课堂的教学内容,深挖事件的灾害类型、特点、致灾原因以及防治措施,使学生第一时间接触最新的应用领域实例和防灾减灾新举措。
3.3搭建合作示范性实践平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加防灾减灾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学校现实教学中存在“案例来源”与“真实土木工程环境”相脱离的矛盾,为解决这一客观问题,学院应主动与一些防灾减灾单位(如地震局台站、火灾大队、地质灾害研究所、重大灾害防治区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和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尝试建立校内、校外两类教学示范实践平台。例如:校内平台方面,学院可以与火警中心合作建立校内实验大楼火灾与防火防灾师范基地,不仅从土木建筑结构选址、防火等级设计、防火设备设计等方面实地演示讲解火灾的防治措施;还可以定期组织各个班级的学生参加防火演练,使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平台,真实参与防火工程实践,零距离与土木工程防火设计结构接触,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化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4结语
防灾减灾通过综合应用工程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提高土木工程结构、土木工程系统抵御人为及自然灾害的能力,研究和防治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工程灾害,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和基础能力,进行教学改革对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谭清华,孔位学,张硕云.军事土木工程专业防灾减灾概论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22):67-69.[2]申永江,李耀庄,冷伍明.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验班《防灾减灾概论》教学改革初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80-81.[3]陈海霞,陈陵康,等.浅析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5):94-96.[4]许福友,陈红梅,等.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工程防灾减灾意识强化[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222-224.[5]周振海,秦琴.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防灾减灾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3,15(sup):25-29.[6]陈飞.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实践[J].西部探矿工程,2016(9):196-198.
第三篇:土木工程论文
怀着对大学的向往,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我步入了大学的校门,很荣幸被工程管理专业录取,学土木是我小时候的愿望,如今这个愿望实现了,我正向着现实一步步的迈进,我父亲是建筑工程师,我经常到工地玩耍,在不经意间也了解到了一些关于土木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我早就与土木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入高校听完多位教授系统的讲述后,我对土木工程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土木工程分为房屋建造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公路桥梁工程等,我最喜欢房建工程,作为一个房屋建造者,我深知责任重大,特别是在5.12大地震之后。所以我更应该好好学习这一学科。
一、我对土木工程的认识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水利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验、结构设计及施工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具备从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工程、海岸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相关研究工作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
2.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工程制图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3.掌握建筑材料、结构计算、构件设计、地基处理、给水排水工程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原理、方法与技能,初步具有从事土建结构工程的设计与研究工作的能力;
4.掌握建筑机械、电工学、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工程监测、工程概预算以及工程招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初步具有从事工程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5.熟悉各类土木工程的建设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土木工程各主干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石力学、地基与基础、工程地质学、工程水文学、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工程制图、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主要专业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结构试验、土质试验等。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建筑学 城市规划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给排水工程 土木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二、专业就业状况及趋势
我是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涉及建筑工程、工程施工和控制管理、房地产经营以及金融、宾馆、贸易等行业部门的管理工作。这一专业涉及就业领域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比较普遍。从银行证券到酒店宾馆,从建筑企业到房地产开发公司都急需补充大量的工程营造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因此人才市场上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该专业就业领域所涉及到的工作是:综合系统地运用管理、建筑、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侧重于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以及房地产经营开发,并熟悉我国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进行企业工程开发建设项目的经营和管理。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修改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就业政策,为专业人才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完善了专业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脱颖而出的市场机制。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北京招聘外地人才细则》等政策,使外地专业人才留京之路进一步拓宽。享受政策优惠的人才包括从事科技、文教、经贸等工作,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事关系和常住户口不在北京市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需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就业时要分清主次。在择业时应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工作地点的选取。经济发达省市的建筑业市场已趋于饱和,而中西部地区则刚刚起步,选择落后地区将有助于自己今后长远的发展;第二、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合理地选择职业。应做好自我能力水平的分析,知道自己知识能力适用于哪些具体职位和工作;第三、就业时不应以金钱作为衡量事业成功的尺度,应着眼长远,选择对自己长远发展有利的职业。从北京市国际展览中心人才交流会的状况来看,近几年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出现明显好转,但比起有经验的人员还比较逊色。
与专业就业领域相关的主要行业之一是房地产业。这一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国民经济整体形势不断好转逐渐走向高潮,住宅投资和市场需求全面看好。2000年一季度北京市完成投资34.6亿元,增长16.9%。从长期看,竣工面积升幅将下降,而需求面积将上升,供求形势乐观。个性鲜明、外观典雅的经济型住房将大受欢迎。同时政府将继续加大城建投资力度。今年以北京市为例,政府投资460元亿进行房地产建设项目的开发。由此可见,房地产行业向着好的形势不断发展。但机遇与竞争并存,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房地产业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越来越注重专业化的竞争:房盘设计的专业化、周围社区服务的专业化以及相关物业管理的专业化。顺应行业专业化发展的趋势,相关的职业也将呈现出专业化发展的态势,使原来的职业逐渐细分,达到功能运作的合理与完善,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也将逐步适应市场行业的快节奏发展步伐,在全行业回暖的经济背景下,在与国际化逐渐接轨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我大学四年的规划
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为了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应该为自己设计一个有用的人生规划,在学期间:
第一、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工程制图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第二、.掌握建筑材料、结构计算、构件设计、地基处理、给水排水工程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原理、方法与技能,初步具有从事土建结构工程的设计与研究工作的能力;
第三、掌握建筑机械、电工学、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工程监测、工程概预算以及工程招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初步具有从事工程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第四、熟悉各类土木工程的建设方针、政策和法规;
第五、工程各主干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第六、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我相信我只要按照以上规划去做,一定能收获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只说没用,关键是要去实践,只去空想而不去努力是没有结果的,所以我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学习这门课程。
第四篇:土木工程论文
土
木
工
程
概
论
论
文
院系:土木 专业:工程力学
学号:200904220
姓名:杨远
浅谈土木工程的发展变化
土木在古代意指建住房屋等工事,主要靠泥土和木料,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成为人类改造和建设生活,生产环境的先行基本手段。建造的各种工程设施,满足了当时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也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面貌。当我们看到大楼和桥梁以及各种工程建筑都是土木工程的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土木工程概论》使我了解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工程。现代土木工程包括了房屋建筑工程,公路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机场工程,地下工程,港口,码头工程等,其不断的发展构成了我们这美好的世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为人类提供方便的各种工程。
房屋建筑工程的发展是土木工程的核心,造就了我国住宅展业的发展。住
宅产业的提出,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是产业经济的产物,不是一般的三次产业分类,而是系统化的产业概念。住宅产业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住 宅产业系指从事住宅设计、建造及其构件、配件的生产和销售及其经营活动的总称。广义住宅产业,应从住宅商品的形成过程向前延伸,包括项目的策划、规划设 计、住宅部品的研发生产与流通供应、施工建造,向后延伸包括住宅交易、物业管理、住宅金融等。中国的房市红红火火,新式住宅名词层出不穷,媒体上充斥着许多新概念,诸如“绿色住 宅”、“生态住宅”、“节能住宅”、“健康住宅”、“康居工程”、“科技住宅”等等。地产商们也常常用这样的词汇来包装自己的楼盘,迎合购房者追求健康、舒适、高品质生活的居住心理要求。那么这些名词仅仅是开发商为了达到销售目的所采用的概念炒作,还是真正体现创新性的新型楼盘形态呢?面对如此总多的选 择,究竟哪一种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居住类型呢?这也是很多购房者所关注的问题。现代化造就了这样那样的宏伟建筑造就了我们舒适和美丽的住宅房屋,这些都得益于土木工程的发展。
桥梁工程学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交通运输对它的需要。古代桥梁以通行人、畜为主,载重不大,桥面纵坡可以较陡,甚至可以铺设台阶。在有重载马车之后,载重量逐步加大,桥面纵坡也必须使之平缓。这时的桥梁材料仍以木、石为主,铸铁和锻铁很少使用。从桥梁的原始雏形——堤梁(及在浅滩溪涧中筑起一个个石堤,堤间流水,人从石堤上跨越)、独木桥、浮桥(架设在船只上的桥)和石拱到现在超千米跨度的悬索桥,桥梁工程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发展可谓翻天覆地。然而桥梁工程能拥有这翻天覆地的发展取决于工程材料和工程技术迅猛发展的有力推动。在原始社会里,懵然无知的古人类还只是追求有一个起身的洞穴和能填饱肚子的食物,还不会想到桥。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交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创造了桥。然而那时工程材料的使用仅限于天然的木和石块,且工程技术非常落后,所以人们只能建造简单的桥——堤梁、独木桥和简单的石拱。二十世纪以来,公路交通有很大发展。在内陆,需要在更多的河流、峡谷之上建桥。在城市中,以及在各种交通线路相交处,需要建造立交桥。在沿海,既需在大船通航的河口、海湾、海峡修建特大跨度桥梁,又需在某些海岛与大陆之间修建长桥。由于更多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现代桥梁工程的发展尤其迅速,世界各国相继建造出超千米的桥梁。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西班牙的卢纳巴里奥斯桥,跨径达440m,采用了双面辐射形密索布置.目前中国
在建的一批公路桥梁,无论是桥梁的数量还是工程规模、技术难度、科技含量,都代表着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创造了中国建桥史之最。据悉,这些桥梁主要有:阳逻长江大桥,主跨1280米的悬索桥;南京长江三桥,主跨648米的斜拉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跨江连岛的主跨1490米悬索桥和406米斜拉桥组合;深圳湾跨海大桥,主跨180米独塔单索面斜拉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跨1088米的斜拉桥,居世界第一;杭州湾跨海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全长36公里,是世上在建最长的公路跨海大桥。一个国家同时在建这么多世界级桥梁,在世界上不多见。桥梁需要大量修建,而人力、物力、财力有限;于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引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桥式,对结构行为进行更精确的数值分析,采用更精确的结构试验进行验证,以使桥梁建设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道路工程伴同人类活动而产生,又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历史文明的象征、科学进步的标志。原始的道路是由人践踏而形成的小径。东汉训诂书《释名》解释道路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中国有记载 役使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驮运道,并出现了原始的临时性的简单桥梁。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因看见蓬草随风吹转,而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 为辕”制造出车辆,对交通运输作出了伟大贡献,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随着车辆的出现产生了车行道,人类陆上交通出现了新局面。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首先医治了道路的创伤,修复了被破坏的桥梁。在50年代,修筑了著名的康藏(西康至西藏)及青藏(青海至西藏)两公路:康藏公路自今四川的雅安起至西藏拉萨,全长2271公里,翻越海拔3000米以上的大雪山、宁静、他念他翁等山脉,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急流,更有冰川、流沙、塌方和泥沼、地震、森林地带,地形十分复杂,工程特别艰巨,路基土石方有2900多万米3,其中石方有530多万米3,1950 年开工,于1954年完工通车。青藏公路自青海省的西宁至拉萨,全长2100公里,横越高达4500米号称世界屋脊的昆仑、霍霍西里、唐古拉等山脉,沿途 草地、沼泽、环境十分困难,经过艰苦努力,也和康藏公路同时于1954年12月25日在拉萨举行通车典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0多年来,经过中央和地方 的共同努力,全国通车公路10倍于建国初期;而且工程标准和施工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建成了从首都北京通往各省、市、自治区重要城市的国道网,中 国铁路公路网图)。1981年由交通部颁布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根据交通及其使用、任务和性质,分为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公路。规定 了线形标准;路面面层分为四种类型: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中级路面和低级路面。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有各种不同的气候地带,有特殊的筑路地区,如沙 漠、永冻土、盐湖、黄土、软土沼泽、泥石流、冰川、塌方、盐渍土等,都累积了不少的筑路经验。自1979年以来中国公路建设加快了步伐,其中,如宜川—兰州公路、天山公路、天达岭公路、宜安—沙铭公路等,都属工程艰巨、标准较高的干线。新修的黑色 路面有 37000公里,截至1984年底,全国通车里程共有926000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有19万公里,同时提高了主要干线的等级。1984年开始筹划、修建京津塘高速公路和广东省的广州至深圳和珠海的高速公路,上海市也开始修建高速公路。中国的公路和城市道路不但起了量的变化,而且在质的方面也日益提高。
给排水工程也成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工程。水的循环,可分为水的自然循环和水的社会循环。水的自然循环有多种,对人类最重要的是淡水的自
然循环。水从海洋蒸 发,蒸发的水汽被气流输送到大陆,然后以雨、雪等降水形式落到地面,一部分形成地表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图1淡水的自然循环一部分又重新蒸发返 回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流回海洋,这就是淡水的自然循环。雨水落至地面,或雪降至地面融化后,汇集起来形成小的径流,小径流不断汇集,形成河川和湖泊。渗入地面下的水,会在地下透水层中流动,形成地下水流。地下水流出地面,称为泉水。在不同的季节,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还会相互补给。我国处于东南亚季风地带,夏季多暴雨,常引起河川及湖泊水位上涨,造成洪水泛滥。为减轻洪涝灾害,常修筑调贮水库,即人工湖。水库还常用作发电,以及农田灌溉和城市水源等。为航运、引水灌溉等需要,还修筑运河。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极大地便利和丰富的水源。
铁路工程也是土木工程的重要内容,作为道路运输的主力。中国铁路的发展也取得了光辉的业绩。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从北向南推进,受到战争破坏的京包、陇 海、京汉、南同蒲、浙赣、南浔及粤汉等铁路先后修复通车,并开展运输业务。1949~1981年的32年内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为了加强 既有线的运输能力,修建双线、扩建枢纽编组站、改善线路的平剖面及轨道结构、建设电气化铁路、设置自动闭塞,以及发展蒸汽、内燃、电力机车和车辆的制造业 等,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新铁路干线的建成,使铁路先后伸展到烟台、宁波、福州、厦门、湛江等沿海城市和港口,继而又伸展到西北、西南边远地区,初步改变了中国过去偏重在东 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铁路布局,使大陆上各省省会和自治区首府(除西藏拉萨外)均有铁路同首都北京相连,并沟通沿海和内地之间的铁路运输。新建的支线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平顶山、西户等线;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铁岭、法库、女儿河、丰城、洛宜、包白、新密等线;三年调整期 间建成的有泰肥、海拉、向乐、博新、北黑等线;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吉舒、娄邵、汤林线的伊乌段、牙林、符夹、镜铁山、吉兰太等线;第四个五年计划 期间建成的有开阳、芜铜、宁菏、红会、东川、汝箕沟、郭查、漳坎、杭长、醴茶、盘西、长林等线;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万白、烟白、嫩林、宜珙等 线;1981年建成阜淮等线。到1981年止,在原有铁路线旁增建第二线的双线工程主要有北京至上海、北京至衡阳以及其他铁路的运输繁忙区 段。将原有铁路改建成电气化铁路以增加运输量的有宝鸡至成都、宝鸡至天水以及阳平关至安康等铁路。建成的枢纽共有42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北京、郑州、武 汉、天津、上海、沈阳、太原等,这些枢纽中包括87个编组站。这些枢纽根据运输的需要,还在不断扩建中。到1981年底止,全国大陆上铁路 营业里程是50181公里,另有地方铁路3725公里。在这些铁路线上共有隧道4493座,长度总计2010公里,最长的隧道长 7.032公里;共有桥梁28945座,长度总计1344公里。1949年前,黄河上只有两座铁路桥梁,长江上则没有铁路桥梁。到1981年止,跨黄河的 铁路桥梁共有16座,跨长江的铁路桥梁共有7座。其中南京长江桥最长,计长6772米,此外还有新型的来宾红水河预应力斜拉桥和安康汉江薄壁箱型斜腿刚构 钢梁桥也都相继建成。32年内中国铁路大修更换新钢轨共41614公里,钢轨类型逐渐加重,到1981年止,每米50公斤的钢轨长度约占营业铁路总长的50%。线路和桥梁等设施逐年进行改建和加强,铁路设备的技术标准也逐年提高。实际最高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110公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铁路 承担的客货运量也逐年增长,到1981年,中国铁路承担的年客运量为9.53亿人,占当年全国现代化旅客运输的24.3%,为1949年的9.2倍;承担 的年货运量为10.77亿吨,占当年全国现代化货物运输的49.4%,为1949年的19.2倍。我国铁路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通过《对土木工程概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土木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土木工程越来越人性化,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逐渐趋向于智能化和绿色建筑。纵观土木工程的过去和现在,我对其发展有足够的信心,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土木工程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我们的建筑,道路等产生更大的影响。相信在未来土木工程包含的内容将使地球建设为的更好。
第五篇:土木工程论文
土木研究生的实用学术网站
一.专业学术网站
1.小木虫(http://emuch.net/)
推荐理由:里边有不少学术科研用得到的资料,且全部为免费的。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http://www.xiexiebang.com](学习英语的好地方)英语角http://www.xiexiebang.com](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