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前教子,可是你方式完全错了!
中国有句古话:“人前教子,背后教妻”。在中国,家长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呵斥孩子,几乎是司空见惯。但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尊重孩子的自尊,保护孩子的“面子”。
前几天,在地铁里看到一位妈妈,瞪着眼睛凶巴巴的指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儿:“你没长耳朵是不是?带你出门就讨人嫌!”
小孩低着头,旁人只能看见她通红的耳朵。
生活中这样的情景特别多,中国有个词叫“人前教子”,意思是父母教育孩子没有人前人后的概念,从不会避讳场合。
一旦孩子犯了错,不管是大街上,餐厅里,还是亲戚朋友面前,拉过孩子就是一顿批,有的父母甚至觉得这种方式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
其实,这是对人前教子的一种曲解。人前教子应当是当孩子犯熊的时候及时制止孩子的行为,并说明这样做是不礼貌,不文明的,而不是用大吼、讽刺、批评的方式去刺痛孩子的软肋。
别在外人面前训斥孩子
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适时提出孩子的错误和不足是应该的,但是不顾孩子的自尊心,在别人面前揭短、批评或打骂,必然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创伤。场合不合适的责骂不仅不能起到正面的教育作用,反而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对你充满怨恨。孩子虽小,也要照顾他们的面子。
不要将孩子的“丑”宣扬出去
还有一类父母,他们其实是心理学高手,深谙孩子是要脸的。他们就是要人前训子,就是要把“自尊心”当做惩罚孩子的利器,刀刀见血的割孩子的心,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神逻辑——孩子会因羞耻而改正。
我就亲眼见到愤怒的父母在大街上,对夜不归宿的少女拳打脚踢,辱骂着向过往的众人揭示女儿的“丑事”,把她形容得如娼妓一般不堪。
小小少女蜷缩在墙角,哭泣着解释,然而,苍白的言语,微弱的声音,在父母潮涌般袭来的辱骂中,破碎,淹没……直到她跪地求饶,发誓再也不敢了,父母才在众人的见证下,以大获全胜的姿态停下来,把她掠回家。
想想看,这位少女真的想回那个家吗?真的不会再走吗?真的会因今日所受的屈辱而“改邪归正”吗?父母的教育目的达到了吗?
要实施一次有效的批评,必须做到:
①陈述事实。就是说要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批评他的前提。
②确认可罚性。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和对孩子以及别人伤害性,给出批评的理由。
③表达感受。主要是表达痛苦与愤怒的感受,这是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让孩子找到痛苦,让他把他的错误行为与痛苦连接在一起。
④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这是说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在你心中,他的“行为”虽然出了错误,但是他的“人”还是个好人。这样他才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
请不要做最残忍的刽子手,扼杀了自己孩子的尊严,因为尊严一旦失去,可能一辈子也找不回来了。
毕老师深情呼唤: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世界温柔相待!
第二篇:瑞典人前不教子
瑞典人前不教子
中国有句古话:“人前教子,背后教妻。”然而,瑞典人强调:人前不教子。
在瑞典人的眼中,再小的孩子也是生命,也是国家的未来。家长从孩子降生那天起,便对孩子十分尊重。他们认为,孩子是一个生命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权违背孩子的意愿、抹杀孩子的个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时时刻刻让孩子体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孩子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就连穿衣戴帽这类小事,父母都要“咨询”孩子。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违规”,可以向孩子提出建议,但不可以粗暴干涉。
在瑞典很多家庭中,我们看到,当孩子“闯祸”后,家长再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家长们说,这样做的目的,既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又让孩子牢记一生。以后他们都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瑞典家长称此教育方法为“疼痛教育法”:只有让孩子知道了“疼痛”,下次他们才不会再去接触“疼痛”。
瑞典的父母吧对孩子的尊重,体现在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比如:父母在同孩子说话时,会蹲下身来,与孩子在个头上“保持一致”,语气也是“和风细雨式”,绝少有“命令式”。大多是“如果你能那样做,我和妈妈将感到十分高兴”、“你能这样做,我们感到非常欣慰”。让孩子在父母指引的“大框”下自由选择正确的做法,在餐桌上,孩子更有绝对的“自主权”。孩子不喜欢吃那种饭菜,家长不会厉声呵斥或“逼餐”,家长只有“解释权”:某道菜含有哪些营养,吃后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瑞典人尊重孩子的最突出表现是: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孩子的“面子”。这对培养他们的自信是一条捷径。瑞典父母尊重孩子的教育方法,收到良好效果:孩子们待人接物热情大方,彬彬有礼,遇事不慌,总能开动脑筋想出办法来,具有鲜明的独创精神,从而不“怯场”,甚至和地方官员谈话,他们也像平常一样泰然自若,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三篇:《新快报》,你错了
《新快报》你错了
头版“请放人”,《新快报》着实是火了一把,但道歉声明一出便预示着它的悲剧。头版“请放人”三个字是何等的霸气,开新中国新闻界之先河;但内容上,不谈法律,不谈报道是否属实,只是要求警方放人,自称有两根傲骨。在我看来,傲的无非是公安抓了人你敢叫板罢了,说是傲骨却也还说得过去。
可惜的是,在央视报道陈永洲认罪的供述后,《新快报》头版发表道歉声明。此举很不明智,不仅自毁傲骨,还使报社和新闻记者的声誉在公众心中急剧下降,新闻机构所报道的内容在民众心中的可信度降低。道歉声明一出,傲骨荡然无存,先前的行为也只能说是有一丝傲气了。
既然牵涉到法律问题,报社就该找法律人士进行咨询,就算说上无数次的请放人,谈不到法律上都是徒劳的。仅凭陈永洲的供述什么都说明不了,他若是被刑讯逼供的呢?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司法程序刚刚起步的情况下你就退缩了,谈何傲骨?错了就认错,事实还没清楚就请坚持自我。到法庭上据理力争一番才是新闻人的做法,到那个时候再道歉也不迟啊!你可还记得清末以来“铁肩担道义,辣笔著文章”的报界诸公,他们哪一个不是在坚持大义的道路上战斗到最后?
国有国格,人有人格,报有报格。
第四篇:犹太人独特的教子方式
犹太人独特的教子方式
犹太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但犹太人民却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成为世界上赚钱最多的民族。无论在全球金融界、商界还是科学界,他们拥有的财富比重始终独占鳌头,这与犹太人独特的教子方式密切相关。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传说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他们相信死者在夜深人静时会走出来看书。尽管这种传说具有某些迷信意味,但其象征意义却对现实的人很有教育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刻,求知却永无止境。
犹太人从不焚烧书籍,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犹太人(以色列人)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堪为世界之最。犹太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说法,那就是书柜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进而遭到大众的唾弃。
每一个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猜开一个谜团:“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说是钱或者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当孩子无法回答时,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会伴随你一生。”
父母感悟: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得(但丁语)。犹太人教育孩子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实际上是教导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身为父母应向犹太人学习,懂得用书本来武装自己孩子的头脑,给他们以丰富的智慧。通过人性与科学的结合,是孩子更能体会到智慧所体现的魅力所在,向犹太人那样,以独特的教育方式结合教育理念,使孩子透过现象更深一成地认识教育的本质。
知识源与书本,知识更适用于书本,教育子女更要从知识中演变成智慧,体现出智慧本身的重要性。
因此,家长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们读好书的习惯,使他们知道书中赋予他们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五篇:一个成功的独特教子方式
一个成功的独特教子方式
有位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
他对自己的那位娇女儿,从来没有辅导过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跟女儿围绕四个话题闲聊十分钟,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其效果明显而长效。这四个话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的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
由此延伸,从一些成功的教子实例看,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希望下面的六句话也能给您一些启示:
1.建立平等关系,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
2.无条件爱孩子,给予精神意义上的爱。
3.给与宽松环境,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学会反弹琵琶,及时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强调正面施教,注意人格培养。
如果真正理解把握了以上六句话的含义,那么教育好孩子的事情就易如反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