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对孩子的抑郁症,家长必须学会这些方法!
抑郁症不光会影响心理健康,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很多小孩子因为家庭原因及周围环境的原因会患上抑郁症,因此会变得不喜欢与人交流,久而久之,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得不到治疗,只是由于家长的疏忽和不以为然,才导致孩子抑郁越来越严重,作为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抑郁症状况时,一定要知道下面的不就办法!
有的孩子看似比较单纯,很天真,但是很多孩子其实心理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父母一定要多关注孩子,对孩子的一些异常行为引起重视,不能等孩子出现严重问题才关心孩子心理健康,尽量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开心最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行为举止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
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家长平常经常闷闷不乐的,或者一言不发,孩子也往往变得沉默寡言了,这样很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家长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凡是往好处想,烦心的事情不要在孩子面前展现,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榜样,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温馨融洽的家庭氛围,不仅能让家庭和睦,也能让孩子快乐成长!
孩子很多的不高兴,大部分原因是家庭引起的,比如家庭暴力、父母吵架等等,都容易让孩子变的闷闷不乐的,甚至孩子会感到恐惧,情绪变的焦躁,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就会变的很压抑,也不会高兴了,容易导致忧郁症的。
孩子应该有很多有益的兴趣,比如看书、听音乐、玩沙、轮滑等都不错,这样可以转移孩子注意力,孩子也不会感到寂寞了,在培养孩子各种兴趣的时候,家长不要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结果适得其反。其实,只要孩子快乐就最好了。
如果不结交朋友,孩子会越来越孤独,严重者甚至会发展成为自闭症。
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对孩子来说,小朋友多了,心情自然就好很多了,也不会经常闷闷不乐的了,而且小伙伴们一起更加有乐趣、有可玩的,会让孩子充分的放松,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因此家长要想方设法的让孩子多去找小朋友们玩。
如果孩子经常性的憋在家里,往往就会变的比较内向、封闭,也不愿意多说话或者多活动了,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得抑郁症得。所以家长要迎合孩子爱玩得心理,多带孩子去植物园、动物园、游乐场、各种景点等地方玩耍,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可以使孩子感到身心舒畅,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要细心呵护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人愿意是一座孤岛,何况单纯可爱的小天使们呢?
第二篇:家长给高中孩子的一封信!这些话,你必须要知道!
家长给高中孩子的一封信!这些话,你必须
要知道!
11-29 高中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珍贵也非常关键的三年,你在高中遇见的人,那些起早贪黑的冬日或夏夜都值得珍惜,是一生的财富。
高中是花季也是一场历练,在三年后的淘汰赛中各自 上演自己的戏码,或悲或喜都是自己的付出所得,几乎所有荒废时光者都会在之后的岁月里或多或少后悔着,几乎所有勤奋、努力的人都在未来感谢曾经的自己。
给高中生的一封信,这些话你必须要知道!
最好的我们,最好的青春,最怀念的还是当初的那些人。写这信给你,基于三个原因——
1.你正站在人生节点上:回首,是悄然溜走的童年时光,向前,青春的帷幕徐徐向你开启。
2.有些话,我们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
3.彼此约定:我们好好工作,你好好读书,谁也不让谁操心。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我每天会在朋友圈分享一些关于学习方法、提分技巧、教育方法方面的文章,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看看。一个真正好的老师,不是教孩子多少知识点,而是传授好的学习方法。
第三篇:让孩子更自信?因为家长用了这些夸奖方法
大多数的家长都知道夸奖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所以常常把“你真聪明”“你真棒”挂在嘴边,可是这些笼统的夸奖方式,大多数都没有达到好的效果,所以作为家长,掌握正确的夸奖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夸赞要具体
对孩子夸奖的时候,一定要基于事情,对孩子夸奖的时候要具体,比如孩子在很用心画画的时候,你就可以说“宝贝,你画这幅画真好,线条很流畅,画得非常生动,要是再专心点,肯定会更好的”。
一句具体的夸赞,不仅让孩子得到认同,变得更加自信,也让孩子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以后画画时候就知道自己要更加专心了。
赞美不是施压
孩子在表现好的时候,家长就会说“你刚才完成的很好,希望你能一直这样”“这次考了一百分,要继续保持啊”...这样的话语,本来孩子已经很努力做好一件事,可是孩子也会认为你在给他提出新的要求,让他下次考得更好,做得更好。就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时刻想着下次做不好怎么办,下次考不到一百分怎样,这样就只会给孩子更大的压力,害怕下一次的开始,更加不敢去尝试。
不要依赖物质奖励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就会说:如果这次考试你考到前三名,就给你买什么什么,带你去哪里玩。
殊不知,总是拿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反而使孩子丧失学习的热情,就单单为了奖励而去学习,效果就适得其反。
把“聪明”换成“努力”
日常生活中,家长总是会说“你真聪明,这么快就做好了”,其实这样子夸奖孩子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自信,以为靠聪明就能做好这件事,弱化了努力的重要性。要是你这样子说的话:“这件事很难,你做了很多努力终于做到了,你真棒,要继续加油!”,就会引导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要努力,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这就是要求家长在夸奖孩子的手,多强调过程,少强调结果。
把“很好”换成“会越来越好”
大多数的孩子做事都是三分钟热度的,得到家长的表扬后,就不再想做同一件是了,如果你告诉他怎么样就会越来越好,孩子就会知道自己在这件事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而仅仅“很好、很棒”之类的夸奖词语,容易上孩子自信之后产生骄傲的心理,一旦孩子骄傲了就很难进步了,毕竟骄傲使人退步嘛。
夸奖就像像一剂药品,滥用会给孩子带来危害,所以孩子做的好时,该夸的就夸,孩子做得不好时,就适当地引导,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第四篇: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高考
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高考
高考临近了。眼看就是迫在眉睫了。要说考生没压力,谁也不信。但是心理紧张产生压力对高考十分不利。考生的压力有来自自身的,更多是来自外界环境,其中包括来自家长[微博]无意中“营造”的压力。家庭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孩子回来感受的是轻松,而不是恐惧
是不是妈妈又要问学习的事了?还没进家门,就要想好怎样应对。有些家庭就是这样的,家长却还意识不到。家庭的这种和谐气氛是自然的,绝对不可能是刻意制造的。和谐气氛的最典型特征是平等。这差着辈分呢,能平等吗?那就要打破这个辈分。如果你的孩子能像跟要好的同学一样无话不讲,这平等就做到了。孩子回来才能感觉到真正地放松。
聪明的家长应当懂得,孩子的应试知识水平到了考前一个月的时间,再增加已经很有限了。重要的是能够让孩子的应试能力在最后一个月保持稳定,确保高考发挥正常就是成功。家长在这个时候,在孩子紧张的学习之余应当有意无意地多与孩子聊天,朋友式、哥们式地聊天,聊一些天南海北的事情,一时间忘了高考的事,才能把压力降下来。
另一个方面高考前也不能没有压力。保持一定的压力和学习规律也是很重要的。高考前学校会停课甚至“放假”,但是一贯紧张学习的考生不应当也不可能完全松弛下了。在家还应当继续保持原有的学习和生活规律,特别是与高考考试时间形成相同的生物钟,使考生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能保持兴奋,有助于高考正常或者超常发挥。
临近考前在自己在家复习的时候,应当每天不同学科差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轮换,使得左右脑能分时“换休”。总体来说,逻辑分析类型的学科,数学、物理等可以先复习;需要较多记忆的学科,语文、英语等可以后复习。在考前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再过一遍。距离考试越近,就越不要再去研究难题,以免打击自己的自信。这个时候与其再去探索新的题目,不如把以前做过的题目拿出来再做一遍。有人对高考状元做过调研,发现他们没有拿满分的学科,丢分的都是中低难度的基础知识。对我们更多的普通同学来说,在考前复习更应把注重点放到中低难度的基础知识方面。这对于今年北京高考降低命题难度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篇:家长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家长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李子勋专家支招:
表现出适当的无知
孩子十岁前,爸爸妈妈可以扮演无所不能的角色,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十二岁进入青春期后,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尊严,家长应该及时地从权威的角色中引退,例如可以说:“妈妈不太知道你现在想什么,要做什么,你需要妈妈什么样的帮助,详细告诉妈妈好不好?”对孩子好奇、保持兴趣
保持对孩子欣赏的态度,不管孩子做什么。父母要把价值深藏起来,给孩子一个彼此冲突、矛盾、多样的价值混乱时期,不要忙着帮孩子找到所谓正确的道路。家长能做的是提醒孩子:“你内心如何看世界是你的权利,面对客观现实的时候要按规则办事。”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内心与现实的边界意识,让孩子可以在两个层面接纳自己。成年人很多心理痛苦正来源于搞不清内心与现实的边界在哪里。
学会对孩子示弱
示弱就是善于在孩子面前装傻。有一个咨询案例,女儿是哈韩族,甚至旷课去听演唱会。父亲非常着急,前来咨询。李子勋老师给出的建议是,让父亲也扮哈韩族,结果没多久,他女儿就把韩国明星的照片收起来了。为什么?因为孩子需要和爸爸妈妈有区别,其实孩子是在表现逆反情绪,爸爸越管,我就越喜欢。如果家长学会示弱,不压制,反而认同,孩子逆反的动机就会终止。
不管孩子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荒谬的要求,决不能马上驳斥他
对孩子提出的不恰当的要求,家长要说:“你的想法不错,很有意思,不过我能问一下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能告诉我你进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吗?你能告诉爸爸妈妈能帮你做什么吗?”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澄清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拒绝他,他反而会坚持。当你坐下来听他计划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自己什么计划都没有,需要的只是爸爸妈妈认同、接受他的想法,不一定要实施。如果这时驳斥他,他反倒一定要实施了。家长可以先说“是的”,时机成熟时再说“也许”,尽量不说“不行”。其实青春期的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真正目的往往不是实现要求,而是在测试爸爸妈妈的反应,看他们是不是在意他、尊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