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列出自学提纲,教学过程中予以检查。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教学中要把历史情况略作补充,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与题(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3.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要求读懂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得到的历史教训。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文的鉴赏水平,掌握评论文章的一般结构及其写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赏析、教师点拨指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设计:质疑、解题、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3分钟)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究竟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太宗的两位贤臣似乎很难达成一致看法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去找北宋史学家、文坛泰斗欧阳修去问个明白。请大家翻到教材第88页,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重要史论——《伶官传序》。
二、解题:(2分钟)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乐工,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人擅权乱政,使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
三、习——学生质疑、互答:(5分钟)
(本环节由学生提出疑难,学生相互解答,旨在检查预习情况,并疏通文言知识。)
四、测——教师强化、识记:(5分钟)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B.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以一少劳告庙(少劳:祭祀用猪、羊各一头)
2.下列词类活用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函梁君臣之首(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东:名作动,向东逃跑)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动,使兴盛)
D.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
3.下列文言句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B.系燕父子以组(定语后置)
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D.盛以锦囊(省略句)
4.下列对文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道理了。
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逃跑、犹豫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有勇有谋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议——师生讨论、分析:
(一)自读课文,思考:(5分钟)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追问: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通过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通过课文大家推知本文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二)再读课文,思考:(10分钟)
1.作者是如何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明确:由时间理出过程,概括出和庄宗有关的时间点和相关事件。
2.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上,在庄宗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追问:从这四个时间节点上的四件大事来看,庄宗的人生其实就是两个过程。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
4.再追问: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六、悟——拓展研读、小结(10分钟)
1.画蛇添足?
释问:既然已经强调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为什么在第四段中还要加上“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这一结尾?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仅是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文不对题?
释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是否显得有些文不对题?
明确: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3.领悟要义:
释问:身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编《伶官传》并作序?
(引导学生联系高
一、高二学过的相关课文)
明确:以史为鉴,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后人尤其是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七、练——迁移训练、巩固(3分钟)
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亡我,我何渡为?”
依你之见,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真的是天亡他么?
示例: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本课结语:(照应导语部分太宗君臣的一段问答)(2分钟)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最后,让我用这几句话与在座各位共勉:
满招损,谦得(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板书设计:
盛——得——兴——→忧劳
伶官传序 慎: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衰——失——亡——→逸豫
第二篇:高二语文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2.找出文中名句。①满招损,谦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熟读课文。
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1.补充注释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②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2.词类活用: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动词→使动。亡,使„„亡,动词→使动。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③仓皇东出。
东,向东,名→状语。3.句式(被动句)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解答课后练习四。
二、分析论证结构。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论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 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段 2.积累相关词语。附: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2.找出文中名句。①满招损,谦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熟读课文。
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1.补充注释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②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2.词类活用: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动词→使动。亡,使„„亡,动词→使动。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③仓皇东出。
东,向东,名→状语。3.句式(被动句)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解答课后练习四。
二、分析论证结构。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论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 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段 2.积累相关词语。教学设计示例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1.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一篇史论)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学生翻译此句并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概括:盛衰在于人事。
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依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与如何失天下的内容。4.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找同学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6.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7.从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8.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9.小结:这一部分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10.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本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 如:《兴亡论》等。
七、本文语言特点。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时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2.课后练习题四
第三篇:《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第一节
【导入】同学们,我们高一上学期有一个单元学过“序”这种文体,还记得《呐喊》自序、《胡同文化》、《名人传》序、《宽容》序言„„吧~ 我们已经知道,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为《伶官传》所写的序——《伶官传序》。
【作者简介】 欧阳修是我们接触过了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学过他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大家看注解1: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史传。
欧阳修曾自言:“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老于其间。”故自号六一居士。【题解】 注解1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这篇序的主人公是谁?生活于哪个朝代?
从注解1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从欧阳修的史书《新五代史》中选的课文,是借古讽今之作,说的是五代十国里“五代”的事,距欧阳修写时已经百年了。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次第更迭的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
下面我们来看课文。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用来知道兴衰的道理。
世人说晋王李克用将死的时候,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且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留下的遗憾;给你这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去祭告,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向前线,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俘虏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那骄盛的神态和气势,可以说得上是雄壮的!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皇甫晖)带头作乱,四周的人都纷纷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割下头发扔在地上,泪水沾湿了衣襟,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为的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人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结果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智慧、有勇力的人常常会因为沉溺某事物不能自拔而陷入困境,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板书设计: 胜衰之理 岂非人事(庄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仇雠已灭
意气之盛 何其衰也
得之易 守之难
成败皆人
谦受益 满招损 历史教训: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第二节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来讲《伶官传序》,我们上节课说了这是一篇为做官的伶人、乐工写的一篇短序,目的是对这件事情发表评论。目的就是告诫当今皇上要吸取历史教训。这节课呢,我们还是在已经理解这篇课文的基础上,知道他所要写的一些教训是什么。
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
师:好,这第一段里面除了感叹词“呜呼”以外,一共两句话,各位同学来看一下这两句话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有谁可以举手回答?(提问)
生: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
生:前面一句是论点,后面一句是论据。
师:还有没有呢?„„我们知道这一篇课文是对一件事情发表评论,所以说评论就应该是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用于议论文来就是中心论点了。对,所以这里的中心论点应该是哪句话?
生: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师:也就是说,盛衰之理,它其实更重要的不是天命而是人事是吧。(板书:也就是说人事决定盛衰,无论是国家或者是个人的盛衰),所以下面一句“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这个论据,是一个总的论据,是一个概说的论据,说的是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这两者可以得出“人事决定盛衰”这个道理。大家可以结合以前看过学过的议论文回想一下,这是写议论文的一种常用方式,先总说论据。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段,看看第二段它照应的是第一段的哪一句话。学生朗读第二段。
师:第二段它照应的是第一段的哪一句话?
生: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师:很好,可以看出它是对第一段这个总的论据,概括的论据做出的一个具体化。那么这一段具体化的论据它写的是庄宗的哪两件事情?(提示)是说它与人事有关?与得天下有关?
生:第一件事就是说,他从晋王那里得到三支箭,第二件事就是说他每次失物用兵都要请这三支箭出来。师:我们可以把这位同学的话概括一下,第一件事就是写庄宗“接受遗命”,第二件事就是他“执行遗命”。(板书)从这两件事情我们可不可以看出庄宗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我提醒一下啊,同学们看书,我们能不能从一些动词的运用看出,从第二段后两句话。
可不可以看出庄宗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提问)生:忧劳。
师:我们得出了庄宗得天下是因为他的忧劳用兵治国。哪些动词? 生:受、藏、遣、请、盛、负、前、纳„„ 师:作者一连串用了这么多动词来表现庄宗的忧劳和辛苦。我们就可以看出人事决定盛衰的道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再来看第三段,第二段写的是他如何得天下的,是因为他忧劳治国、辛勤用兵。第三段按照道理来讲应该写的是庄宗他是如何失天下的。那么他怎么写呢?我们来朗读一下第三段,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三段
师:读完以后,我们来看一下它有没有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过程?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是的,没有。那它是直接对哪一件事进行论述的?(指板书,提示“盛衰”)生:盛衰。
师:嗯,它直接就进了盛衰这个题了。对突出盛衰运用了一个怎样的方法? 生:对比。
师:通过盛衰的对比来反映这个中心论点——人事决定盛衰。我们又来看一下作者是怎么评论的呢?怎样阐明这个中心论点?首先,第三段就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排比来表现它的?
生:盛。
师:我们来看看写它的“盛”用了哪些动词:系、函、入、还、告。这一系列动词非常地豪壮吧,显示出它的气概。大家用这种豪壮的气概来朗读一下这一句,气势盛一点啊。
生齐读。
师:下面来看一下它的衰。是不是还有一系列动词的排比? 生:不是。
师:嗯,这里通过一系列惨象的描写来体现庄宗的亡国的场面。来分析一下是哪几个场面。四个:“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众叛,“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亲离,“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凄凉不知道可以到哪里去——无望,“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绝望。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种场面,再读一下这一句。生齐读。
师:我们可以看出啊,作者在这里对盛衰的描写啊,对比是非常地鲜明强烈的。通过这个盛和衰的对比,再来推出原因的话,是水到渠成的了。我们知道写议论文啊,就讲究这个水到渠成,论点结论都轻易得出了,强烈的对比给了读者一个深刻的印象,后面说盛和衰造成的原因就顺理成章了。
盛和衰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用一个选择问句说出来。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然后肯定“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这句话应该是重申了一遍中心论点。
那“人事”的内涵是什么,课文里说了没有? 生:说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师:对。还有满和谦,这是《书》里的解释。(板书:兴国、亡身)
这一句是名句,考试常考,大家一定要记住。到这一点为止啊,课文的中心论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论证了。但作者还要另起一段,还有一段。为什么? 生:„„
师:因为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原因是为了告诫皇帝吸取历史的教训。这里把教训引出来,以引起皇帝的注意重视。大家读一下这一段。
生齐读。
师:那这个教训是什么呢?
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师:庄宗宠幸伶人看起来是一件小事情,但是他溺于其中,智勇也只能困于此了。
这里还是用了盛和衰的对比,去进一步更深入地刺激读者。“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这里是多么地诱人啊,而“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又是多么地可怕呀。这让人更重视下面将要提出的教训。这是要人,更是让当今皇帝“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课文小结、延伸。
作者以李存勖从建国到亡国亡身的历史史实为依据,提出了一切盛衰兴废都在于人事的观点,通过对庄宗盛衰的对比,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并由此引申出了对我们每个人都有警醒作用的“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教训,那么学过本文之后,同学们你们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 延伸
在你生活的周围,自己身上,有没有“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而导致身败名裂的例子?
第四篇:《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标:
1、态度、情感价和值观: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懂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2、知识和技能:
(1)在学习中掌握和巩固常用文言词语知识;
(2)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说理的方法。
3、过程、方法和能力:
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感调节: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项羽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之亡我”,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真的是天亡他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新课学习:
1、作家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2、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新五代史》即《五代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因有薛居正编纂的《旧五代史》在前,故称之为《新五代史》。《旧五代史》结论:王朝的兴替是天命。
3、课文分析:
(一)自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请同学翻译此句。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明确: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3)追问: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通过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4)通过课文大家推知本文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和对比论证
(二)再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朗读第二、三段
由时间理出过程,概括出和庄宗有关的时间点和相关事件。
(5)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上,在庄宗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再追问:从这四个时间节点上的四件大事来看,庄宗的人生其实就是两个过程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
再追问: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6)庄宗的“忧劳”体现在哪些方面?
——“忧”:→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内忧外患)
——“劳”:→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身先士卒)
追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更好地突出“忧劳兴国”,突出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7)写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论证的?
——引导:先找出对比的句子来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来对比,突出盛衰在于“人事”。(8)面对唐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通过庄宗的事例我们看到的还是成功与失败都是由于“人事”。
(回应论点)
(9)追问,既然已经强调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为什么在第四段中还要加上“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这一结尾?
(三).学生齐读第四段,思考: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仅是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拓展: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对于我们有何启示?
3、课文小结:
(10)身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编《伶官传》并作序?
——引导(和高
一、高二学过的相关课文联系起来):
以史为鉴,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后人尤其是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三、作业布置:
作业,翻译下面两个语段: 语段一:
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语段二: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③及此言:说到这个道理。
相关链接:
1、政治合格:铲除李克宁(李克宁,沙陀族,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奠基人李克用幼弟,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的叔父。李克用起兵云中时,曾经任奉诚军使·及镇太原,授辽州刺史,累至云州防御使。乾宁初年,改忻州刺史。跟随李克用入关讨伐王行瑜,充马步军都将,以功授检校司徒。天佑初,授内外都制置管内蕃汉都知兵马使、检校太保,充振武节度使,史称“凡军政皆决于克宁”。开平二年(908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袭晋王位,李克宁试图夺位,李存勖办完丧事,就将李克宁设计捕杀。)地位初步巩固
2、军事过硬:在为父亲服丧期间,直捣梁军的营寨,梁军果然毫无防备,被李存勖杀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精力对付梁军,奇袭潞州,给朱温一个下马下马威。军队的整顿更是重点,为提高战斗力,他制定了严格的军律。
3、深得民心:抚恤孤儿与老人,为民平反冤狱,严厉打击盗贼,民心依附,百姓安居乐业。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学者当百读不厌.”---沈德潜 宋神宗问荆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对曰“臣不曾仔细看,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东皋杂志》
③①② 3
第五篇: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
一、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四、教学方法
质疑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婉约派的李清照曾写过一首气壮山河的绝句,表达了她对古代英雄的思念、崇敬之情,大家知道是哪一首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最终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下场,他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同学们记得吗?(“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呢,通过上节课对本文的疏通,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事?
(二)解题:
伶人,宫廷中的乐人,伶官,伶人做了官。欧阳修为伶官写了一部传,本文是它的序言。
(三)介绍作者: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欧阳修。(师补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我们初中学习过他的《醉翁亭记》,记得当中的名句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师:晚年号“六一居士”,怎么叫“六一居士”呢?“六一”?
六一何谓也?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我老头子一个,是为“六一”。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高雅追求。
(四)新课推进:
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翻译(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没有。)
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4、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呢?
明确:用庄宗如何得天下及怎样失天下的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第二、三段
1、合作学习:默读二、三段,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个简单的履历表。明确: 年代 岁数 事件
908年,23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命。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灭燕)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翻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3、“兴国”时庄宗是怎样做的?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 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4、等到庄宗即将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5、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庄宗忧劳的天下?
回答: 与前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引人震撼,发人深省。
6、由此可见,文章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得出怎样的结论?
正反对比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通过正反两面的对比,文章水到渠成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第四段
本文到此可以做小结了,请问最后一段能否删去?阐述你的理由。
文章最后一段起强调作用,强调了“逸豫亡身”不只限于伶人,微笑的事物也可以导致身死国灭的恶果,由点到面,增强了文章的深度!文章已不再就伶人谈伶人,而是由此及彼,加强文章的针对性。
(五)合作探究
1、在一百年后的北宋中叶,作者重新提了这件史实有何意义? 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注释1)
2、学习本文,我们从庄宗的经历中获得哪些人生启示呢? 明确:
(1)学习中要戒骄戒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向他人学习。(2)要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山更比一山高,强中自有强中手,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更大的进步。(3)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口吃不成胖子,不能一步登天,“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认真的去实践欧阳修的这三点要求。我相信,只要大家认真做到这三点,2012年一中高考红榜上一定会有你们的赫赫大名。谢谢
六、课堂小结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七、作业布置:
模仿本课结构模式,写一篇以“安全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为论点的议论文。
八、板书设计: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908年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弱
912年
系燕父子以组
↓(15年)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盛
↓(3年)926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衰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九、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