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济慈秋颂教案
教学目标:
1、充满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学习这首诗中的生字词。
2、体会作者对秋的无尽赞美之情。
3、学习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对诗的无尽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满载希望的季节,所以自古至今,秋是很多文人赞颂的对象,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由英国著名的诗人济慈写的赞颂秋天的诗。
二、作者介绍:济慈,英国诗人。
三、课文主题解读:
面对果实累累,丰收在望的秋天,作者有感而发,抒写了一曲对秋天的赞美之歌。体现的对秋天的无尽赞美之情。
四、诗歌导读:
1、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
3、仔细体会诗歌的主要内容,了解诗歌的大意。
丰收与成熟 繁忙与喜悦
果实累累 粮仓奔忙
果枝弯弯 田沟酣睡
果仁清甜 田中拾穗
好花常开 等待果汁
4、诗歌重难点解析:
(1)本文的重点是体会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我们知道散文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带有主观色彩。因此要着重通过读来品味语言文字。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来体会这篇文章所包含的感情。
(2)朴素的语言文字饱含着对秋天的深深赞美之情。
5、写法简析:
(1)总分的结构方式。文章第一节用概括性的语言点明秋天是一个成熟与结果的季节,而后又从果实、果枝、果仁、好花四个方面分别写了秋天是一个果实累累的季节。
(2)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二节用第二人称------你,以拟人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充满繁忙,心怀喜悦的秋天,显得亲切自然而又真实。
五、课堂巩固训练
第二篇:秋颂教案
秋颂
罗兰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作家简介】
罗兰,原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台湾作家。作品除《罗兰小语》外,还包括散文、小说、游记、诗歌、诗论等。2003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罗兰小语》曾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热衷的“励志书”。由于它充满关爱,充满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概括,因而不仅广受台湾青少年的喜爱,而且经过岁月沉淀之后,又在大陆青少年中掀起一股热潮。由于出生于中国传统的书香世家。她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含蓄、隽永;洋溢着中国式的哲思,睿智、通达;体现着作家对现代社会的深层思考,深刻、清醒。
【问题设计】
1、说说本文的结构方式。
2、最能概括全文中心,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一个段落是第几自然段。
3、从整篇文章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就语言方面,谈谈你读了此文的收获。
5、文章是具体抓住“秋”的哪几方面来进行描述的?
第三篇:秋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眸子、酡红、摄住、萧疏、澹”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3、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
把握散文情感美、意境美、文笔美。抓住优美、生动的词语,再现词语传达的画面,用心体会,感受散文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陶冶自己爱美的心灵,锻炼自己发现美的眼力。
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优美语言,揣摩词语。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文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 本文优美的词句。教学方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有四季,四季之景是不同的,春天给人以柔和,夏天给人以热烈,秋天给人以萧瑟,冬天给人以肃杀,同学们 可以举出人们对秋天的描绘吗? 学生根据查阅资料答:李白“万里 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秋瑾“秋风秋雨秋煞人”;„„
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罗兰描绘的秋天,感受一下别样的秋天,别样的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生字、词,了解作者。
1、展示: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汉字注音
眸子()酡红()寂寥()执著()澹()
sà()爽
shâ()住
juàn()顾
秀yì()
(2)解词:
萧疏
扰攘
闲云野鹤
明确(1)móu tuó
liáo zhuó
dàn 飒 摄 眷 逸(2)萧疏:稀疏,稀稀落 落。扰 攘:骚乱,纷 乱。闲云野鹤:比喻闲散安逸不受世俗羁绊的人,旧时多指隐士、道士等。2、作者简介:
罗兰,原名靳佩芬,天津宁河人。台湾女作家,善于写景状物,文笔优美。她创作勤奋,从《罗兰小说》到现在,已有近30部作品问世。除《罗兰小说》五辑外,还有《罗兰散文》七辑,长、短篇小说多集,以及书信体文集、诗歌剧、论文集等。其中《罗兰散文》第一辑、第二辑获台湾中山文艺大奖。教师找一名学生读,了解作者。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深入研讨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受秋韵。并思考:作者抓住了秋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秋林、秋日、秋院、秋云、秋风、秋水等景物。(同时教师板书:秋林、秋日、秋院、秋云、秋风、秋水)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根据文章内容,全文应分级部分? 第一部分(1)直接将秋与人联系在一起,说明人像秋
第二部分(2----9)赞颂秋天的各种事物,点明秋的本色是“闲”“逸”。第三部分(10---11)指出某些人像秋的美,歌颂秋的淡泊和可望而不可即。
四、再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
1、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2、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识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五、课时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2---9自然段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 权声明
附件2:独家资源交 换签约 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第二课时
一、回味课文,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深入重点 学生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分别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征?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学生互动,共同解答,最后明确:秋林:飒爽、洒脱;秋日:凄楚之美;秋院:幽寂;秋云:淡淡、悠悠;秋风:纯净、爽利;秋水:明澈。
2、精读第九小节,思考;作者用哪两个字概括了秋天的特征?(提示:依据第九段答.)明确:“闲”、“逸”(或“澹”)
3、本文作者只写了秋,赞颂了秋吗?
学生先思考,然后明确:不是,还写了人。歌颂了具有内在美的人,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秋的形象交相 融合,形成了这优美的意境。
4、颂人的句子有哪 些呢?明确: 第10自然段。(生读)
师:文章还有既写秋,又颂人的句子,你能找到吗?
学生找到后明确:第1段中“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第11段中“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清清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5、作者呼吁我们做一个怎样的 人呢?学生思考后作答。
明确:我们应该做一个心胸广阔、淡远闲适、不追名逐利、洁身自好的人。
6、在作者笔下,秋天的神韵是如何与人联系在一起的?
三、吟咏感悟,读出韵味
四、教师小结
文章语言清新、隽永,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秋的形象具体可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能加以借鉴,用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课堂训练,1、仿写句子:
例: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秋高气爽,爱她的香飘田野。仿:人们都爱。
2、仿照句式用“春 天、夏天、秋天、冬天”造句
例:春天鸟儿欢叫,夏天野花盛开,秋天树木葱茂,冬天雪花飞舞。仿:。
五、课堂总结:
本文 作者通过对秋景的描述,既颂了秋,又颂了人,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极度喜爱之情。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希望大家能领悟、学习。
六、布置作业 课后1、3题
第四篇:秋颂
作者罗兰《秋颂》散文用诗化的语言把秋天人格化、个性化,写出了秋天的深层之美……
罗兰笔下的秋天,把秋天拟人化了。这样的人格和个性,无疑有着秋天深层的底蕴与美的极致。
古今往来,有数不清的文人画秋、写秋、颂秋。但大多数文人写秋都是悲寂凄凉的,让人读了伤感,悲凉的文字有如秋风扫落叶似的,仿佛我这浪迹异乡的游子命中注定要飘零。而《秋颂》在罗兰的眼中,秋天却是那样的辉煌而又悠闲。我想,她写“秋颂”的感受就是期盼留住秋天的美。
文章开篇“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用这样一种欣喜情不自禁跃然纸上,着力刻画着秋天的美:“秋天里的枫叶、秋林映着落日的凄楚、秋日天宇的闲云、纯净的风、明澈的水……”在作者笔下,秋天不是静止的,一种静美在缓慢的流动,如同山涧泉水永不歇止。
“他拥有一切,却不想拥有任何...”。这不仅是秋天的神韵,也是具有秋之美的人之神韵。人生如果真的能够这样认识与感悟,敢于放弃,形成一种透澈与洒脱,那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澹泊的季节。”作者罗兰描绘秋天,带给读者更多是心灵的感悟。秋,饱受春夏浪漫之后,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不可及的秋。而我,更愿意的是去做秋暮中宁静致远的人。“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多么平淡而睿智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画出一幅秋景图,处处显现着人的品格。在不知不觉中,我被牵引融进了画面,走进了“秋”的成熟境界,水乳交融。于是,我以一幅音画作为对这篇散文的哲思,睿智、通达的理解和感悟。
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分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侵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的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恋——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的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第五篇:秋颂
《秋颂》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本文在描写中饱含强烈感情的表达方式,掌握文中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注重内在美的良好品德。学习重点: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优美语言,揣摩词语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学习难点:文中有些富含哲理的句子比较难懂,这其实是作者的人生观的艺术体现,要引导学生理解并与自己生活联系起来。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色彩较浓的散文。作者通过叙写秋天特有的景色,赞美秋天,赞美秋一样的人。
学情分析:学生理解本文的内容并不难,因为秋天的景物及其特点是学生所熟悉的。预计学生学习本文的困难在于:局限于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体味不出文章的内涵。
教学策略:
1、鼓励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本文,以读带动理解。
2、引导学生由自然景物及其特点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生,挖掘文章的深刻含义。
3、课堂上有序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罗兰,原名靳佩芬,天津宁河人。台湾女作家,善于写景状物,文笔优美。她创作勤奋,从《罗兰小说》到现在,已有近30部作品问世。除《罗兰小说》五辑外,还有《罗兰散文》七辑,长、短篇小说多集,以及书信体文集、诗歌剧、论文集等。其中《罗兰散文》第一辑、第二辑获台湾中山文艺大奖。
2、根据拼音写词语或给加点字注音
()()()()()眸子 酡红 寂寥 执著 澹 .....sà shè juàn()爽()住()顾 你认为还有那些需要注意的生字请写在下面
3、自读课文,注意字音、语调和节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表达作者崇尚淡泊、洒脱,不追求名利的人生观。
4、按“概括颂秋——具体写秋——总结点题”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5、作者写秋,具体描绘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怎样的特点?
主要写了秋林、秋日、秋院、秋云、秋风、秋水等景物 秋林:飒爽、洒脱、孤傲;秋日:凄楚之美;秋院:幽寂;秋云:淡淡、悠悠;秋风:纯净、爽利;秋水:明澈。
6、概括本文内容;
描写秋天的景物,表现秋天的特点和精神。
7、找出自己欣赏的语段试作赏析。学习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同学们,一年有四季,周而复始,年年如此。你们喜欢哪个季节?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入到文题上:同学们,春繁华,夏热烈,秋成熟,冬冷峻。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个性、喜好有差异,所喜欢的季节也就不一样。今天,让我们一起拜访台湾作家罗兰的秋天。
二、整体感知,美文欣赏(15分钟)
1、师范读课文,生感受本文之美,作者之情;
2、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以竞赛形式在班内展示;师适时点拨指导;
3、秋天是含蓄的,秋天是深沉的,秋天给人以收获,你认为罗兰的散文《秋颂》,给你带来了哪些美的享受呢?
一是文章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如: 比喻句“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 排比句“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 拟人句“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得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还有在词语的运用上多用叠词,如“高高的”、“静静”、“淡淡然”、“悠悠然”、“乔迁”、“闲闲的”、“远远的”„„这些词语口语化,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二、文章的情感美。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调抓住秋日的枫叶、秋日的闲云、纯净的秋风、明澈的秋水来尽情歌颂、赞美秋,让读者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感化。
4、思考:作者用哪两个字概括了秋天的特征?(提示:依据第九段答.)
“闲”、“逸”(或“澹”)
三、写法探究,能力提高(15分钟)
1、本文作者只写了秋,赞颂了秋吗?
不是,还写了人。歌颂了具有内在美的人,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秋的形象交相融合,形成了这优美的意境。
2、作者呼吁我们做一个怎样的人呢?颂人的句子有哪些呢?
我们应该做一个心胸广阔、淡远闲适、不追名逐利、洁 身自好的人。第10自然段
3、文章还有既写秋,又颂人的句子,你能找到吗?有什么好处呢?
第1段中“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第10段中“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 第11段中“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清清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这些句子叫颂秋与颂人融为一体,将秋人格化,深化了秋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深度。
4、作者在写到秋风时,说到“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能悟到什么哲理?
表现出作者羡慕秋的洒脱和不加修饰的感情;哲理:为人处事不可过分计较,做人洒脱些,自会感到生活的美好。
四、课堂小结:(2分钟)
本文作者通过对秋景的描述,既颂了秋,又颂了人,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极度喜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隽永,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秋的形象具体可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能加以借鉴,用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课堂训练:(5分钟)(1)仿写句子:
例: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秋高气爽,爱她的香飘田野。仿:人们都爱。(2)仿照句式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造句
例:春天鸟儿欢叫,夏天野花盛开,秋天树木葱茂,冬天雪花飞舞。
(3)秋日私语:选择一个写作目的,用三言两语写下有关秋天的话语,在卡片上写作。(集体交流,建议赠送。例: 赠语:在这无尽的秋光中,我们相聚一堂,感悟这浓浓的秋韵,也许在某一年的秋季,你偶尔会想起今天,想起我,但愿今天我们的相聚让你回味无穷!)
板书设计:
秋颂 罗兰
概括颂秋———————具体写秋———————总结点题 秋天 美 秋林(洒脱,孤傲)有人有秋之美
有人 像秋 秋日(凄楚)成熟,收获,充实,淡泊
秋院(幽寂)
秋云(淡淡,悠悠)秋风(纯净,爽利)秋水(明澈)
拓展延伸: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在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他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枝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文章中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是:。(不超过10个字)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
2、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需分条的请加序号)相同: 不同:
3、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 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
4、本文描写风中的梧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举例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外形: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身躯高大,树冠繁茂”亦可)内在: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2、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3、红 衣 女 孩:“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伴奏: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阳光、旧书: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和生活(以上各题,意思对即可)
4、文章描写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