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提问艺术教育论文(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5:1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提问艺术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提问艺术教育论文》。

第一篇: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提问艺术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语文教学活动也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灌输式”单项教学方式,走向互动式的教学,而提问是互动式教学的关键,为此,本文对中学语文的提问艺术进行了探讨,并且从三个方面(立足学生和文本,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启发,积极点播;尊重差异;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提问艺术进行了讨论。

论文关键词:提问艺术 启发 点播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多种误区,其中把课堂的表面热闹当成了课堂气氛活跃,看成是与学生的互动,把重复低效的课堂提问当成了与学生的对话,这些无疑成为新时期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这种显现,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提问艺术进行探讨。

一、立足学生和文本,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在于以学生为根本,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积极的实践者,课程计划有效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满足学生需要的反思者,致力于学生社会发展和学术成长。在课堂中,教师的提问设计要着眼于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整体。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有“出奇制胜”的效果,这是因为优秀教师的提问是从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清况出发,对课堂提问进行了精心设计与预设。具体说来,教师可以参考的设问点可以有如下几点:第一,在文本的重点与关键点设问。文本理解的重难点是教学的重点,自然也是提问设计的重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内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关键问题,就能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概括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在关键处设计提问。抓住了关键提问,就可以用它打开思路,设计并展开教学,使学生很好地学习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主旨和构思。第二,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看似一目了然,提不出问题,但都是作者的匠心,往往蕴藏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如果能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之处,在无疑处巧妙的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就能引导学生探求文本的深层内容,深入理解文本。第三,.在容易引起想象联想处设问。教材中有大量想象性文章多存在着大量作者没有明说省略和空白,教师可以通过挖掘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去想象,以此训练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二、巧妙启发,积极点播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中,许多学生都把这门课程作为“休息课”,学与不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其他学科学累时的一种调节。众所周知,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的是潜移默化的积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听说读写的能力都会有显著的提高,学与不学也没有太大的差距,长期的这种心态使学生很少有问题,甚至从来没有质疑过。这当然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启发,让学生去主动的思考,但是相比之下,对于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惰性心理,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师的示范,“教师可以把自己形成问题的思维过程说出来,通过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也就交给了学生优质问题形成的全过程。”在最初开始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尝试,如让学生说出这篇文章你最喜欢哪部分或是哪一方面?也可以是某一位人物形象,并且要说出理由,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先带头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再找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慢慢让学生学会通过艰涩的文字理解其背后的真挚感情,然后再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疑惑之处。

三、尊重差异

对于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解答,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来做出相对一致的结论,这就需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从教师较多的介入走向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的答案。而在提问背景下的师生交流和互动,应尊重学生的独特经验和体验,平等、民主地与学生展开谈论和研究,同时教师不能淡化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为此,教师提问的态度要和蔼可亲。提问时态度要有亲和力,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同时,提问要有民主作风。教师要让学生有插话和提问以及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当学生回答遇到困难时,教师的语言要缓和亲切,并要巧妙的给予提示,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思考环境。

四、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学生没问题的原因大致可以理解为,一方面是对语文提不起兴趣,没有深入理解课文,当然也就没有问题可问,另一方面是想问而又不敢问,有的学生怕提的问题过于幼稚,有的学生怕语言不够准确,还有的是怕老师同学嘲笑,在这几个方面的影响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很少有学生质疑,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对于教育者来说,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就要根据高中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充分的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和理解,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认真的听,做到既能给予肢体上的鼓励,如微笑、点头以及眼神的交流,又有言语上的确切的反馈,以达到与学生心灵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共鸣。其实,按照教学规律,学习差的学生会有更多的问题,可是事实恰恰相反,所以教师更应该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有勇气发表自己观点和疑问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认真倾听并能适当的引导,而不是漠视他们。

参考文献:

【1】田艳,论中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提问技巧[J]

【2】蔡炳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探究[J]

第二篇:课堂提问的艺术教育论文

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1、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2.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 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提问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提问的多向性。

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5.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②

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③ 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④ 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⑤ 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⑥ 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 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提问的巧妙性。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邱学华老师上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间过半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邱老师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右图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邱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邱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提问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

第三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京山五中

胡艳萍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推动课堂进程的顺利拓展,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果。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也说过,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可以说,提问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善于提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善于提问呢?

一、精心准备,提高教学效率

适度的课堂提问可以诊断学习,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研究表明,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仅占56%,尚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为了减少课堂上的无效提问,我们在备课当中,就应当充分考虑好上课时要提到的问题。要善于把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加以整理,抓住要害,重点突破。特别是那些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如《荷塘月色》,文章一开始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不宁静呢?这句话放在句首,有什么作用呢?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抒情基调。有了“不宁静”方求排解,这才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引出下文。问题设置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尽量做到准确、具体。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学生的迫切需要是积极思维的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形成师生能动“对流”的良好开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触龙说赵太后》,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天下父母无不关爱自己的子女,那么大家认为父母应该如何关爱自己呢?是把自己放在温室里养着,不受风吹雨打;还是让自己拥有一片天空,接受风雨的洗礼,接受考验呢?本文触龙就是从‘父母应该如何关爱子女’这个问题切入,来劝说赵威后的。”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既联系了学生实际,又能引发学生思维,把学生推向一种“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中,还可以引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

三、难易适中,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题不切实际,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答案可望而不可及,就会影响学生探求问题的兴趣;如果问题过易,答案一望便知,唾手可得,那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故而,所提问题要新颖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思考,每个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如《项链》一课,这样提问: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显然,问题较难。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分层提问,降低难度。(1):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快答道:“是一个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2):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生产力高度发展,资产阶级追求豪华奢侈,讲排场、爱虚荣之风大盛。”这样,就把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解决了。

四、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性

种子发芽,孕育生产都是有时机的。不按时机,不顺其自然,就难以凑效。课堂提问也是如此。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回答问题捕风捉影;过晚发问,引导过甚,问题苍白无价值。这就需要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回忆我的母亲》,作者在记叙了母亲对自己的巨大影响之后,结尾写道:“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上到这里,就可以联系课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回忆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要提到我们的民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能使学生明白作者是由爱母亲到爱党和人民,使感情升华,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五、形成互问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仅仅做到单向发问还不够,还应该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互问,把课堂交给学生。我在上《阿Q正传》时,设计了一个讨论问题:“生活中是不是人人都应该有一点阿Q精神?”问题一出,同学们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的同学说,应该有一点阿Q精神,因为它可以在我们痛苦、失意时起到平衡心理的积极作用。有的同学则持反对意见,因为从课堂上的分析得知:阿Q求得心理平衡是靠妄自尊大或自轻自贱或拿别人当儿子占人家便宜,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病态的精神胜利法,所以我们不可有。这样一来,同学们就继续讨论什么是“健康的精神胜利法”。从而认识到我们平时公认的处世哲学——生活中人人都该有点阿Q精神,只关注了阿Q精神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却忽略了阿Q精神的病态过程。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助于学生在天灾、人祸、疾病、失败面前及时找到心理平衡,拥有快乐的人生。在师生的互问中,在特有的民主气氛中,学生就能逐步养成独立思考,沉着自信,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

六、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引导

提问的艺术不仅仅表现在怎样提出问题,还应该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如何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只是简单的下个断语“对了” “错了”。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表现的机会,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自信,帮助他们驱逐心灵的阴云,帮助他们获得一种质疑、批判的胆量,异想天开的创意,标新立异的观点。如果学生对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教师应该适当点拨、引导。也许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到问题中,在“山穷水尽”之际,因为你的引导而“柳暗花明”。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提问既是引导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又是促进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心理,设疑、巧问必定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第四篇:生活教育理论下中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是“生活即教育”。中学语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正确解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将中学语文教育贴近生活实践,形成中学语文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模式,以促进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其具体策略包括: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社会即学校,让社会实践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常态;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语文学习情感。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承担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职能,同时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开展语文教育,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收获、感知、理解和应用知识,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才能使中学语文教育更加“接地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理解“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的内涵,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真正与语文教育融合到一起,加深中学语文的教育层次,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本身,增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对生活教育的曲解

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还具有人文性的特征,但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育的特征认识理解不到位。具体表现是:首先,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语文课程作为工具的属性,而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重视不足,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失去了教育活力和应有的精神性。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协调发展,也不利于中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其次,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依赖语文教材,“唯成绩论”的教育倾向比较突出,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仅仅能从语文教材中获取语文知识,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与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学习热情。同时,中学语文教育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学以致用”,没有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这一教育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贯彻和落实。再次,当前的中学语文缺乏开放性,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基本被严格限定在学校教育空间内,使中学语文教育脱离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由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影响了学生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利于实现中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智力教育、德育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

二、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

(一)中学语文教育应源于生活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催生了更大的教育需求,也让教育行为处于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之中,同时教育又反作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人类基础生活经验的总结、人类智慧与人文精神的结晶以及思想的升华,所以无论是基础性的知识,还是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情感,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语文教育源于生活,所以中学语文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这正是陶行知对于教育源于生活的核心阐释。只要将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衔接,中学语文教育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才会使中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如果中学语文教学过于依赖教材,无法实现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效衔接,那么这样的语文教育就是“死教育”,就无法为学生构建有益的生活教育环境,教学思想也是狭隘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学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需求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了教育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另一方面也暴露教育常常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进而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这不仅仅体现在语文课本内容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还体现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只有将中学语文教育融合到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不会与社会相脱节,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生活体验,最终内化为个人的知识与情感。

(三)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即服务于学习者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不断增长知识,实现综合育人,让学生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中学语文教育要保证教学素材的生活性、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思考生活的思维习惯,并最终利用所学知识改造生活、丰富生活、改善生活。

三、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学语文教育对策

(一)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

生活素材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导入,不仅可以丰富中学语文教育的素材,还可以有效增强中学语文教育的活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拓展教学思路,善于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将生活中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文本教材的生活化。虽然语文教材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接呈现的知识范本,但是只有与生活紧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感悟语文、欣赏语文方面取得进步,感受语文课程学习的生活意义与现实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作者笔下关于春天的表象,还要能够体会文中作者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对春天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悟。对此,语文教师需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前搜集和整理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素材,将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及时充实到课堂中,以便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环节有效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二)社会即学校,让社会实践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常态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教育思想,将教学活动走出课堂和学校,让中学语文教学打破固有的局限性,让自然、社会都成为语文教育的载体,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大教室、大环境。对此,中学语文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增长新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桥之美》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关于“桥之美”的摄影比赛,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桥梁多发现、多观察,并结合在课堂上学到的说明文写作技巧,对最美的桥梁进行描述,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观察能力,训练景物写作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中学语文教育的体验中丰富语文学习情感

中学阶段,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量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生活经验较少,情感素质较简单,社会阅读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对于很多抽象性、复杂性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在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时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高效。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对于语文基础差、语用能力偏弱的学生来说,“提笔忘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有的学生对语文写作兴趣丧失、信心全无,在语文作文课堂上存在畏难、焦虑等作文写作的思维障碍。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先创设实践操作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写作前可以“有感而发”,逐渐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写作情感,端正语文学习与作文写作的态度。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忧国忧民”的感情,在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孤儿院、养老院等社会公益机构,亲身做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进行相关的作文写作时就可以“文思如泉涌”了。在教育实践中,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和整理教学素材,实现课内教学、课外教学的有效延伸,使现实生活知识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索生活化教育途径,使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克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12):64.〔2〕杜铁花.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陶行知“生活教育”初探〔J〕.中学语文,2014,(27):22-23.〔3〕王庆霞.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姻———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案例评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5):25.〔4〕马明月.行之有理,用之知贵———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2,(10):357.〔5〕蔡国雄.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发展〔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1):26-27.〔6〕武春玲.让语文融入生活———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J〕.语文天地,2014,(5).〔7〕季明荣.捕捉语文教学的生活元素———关于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分析〔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2).

第五篇: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课程教育理念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课程教育理念

四川省乐山市牛华中学 杨长荣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要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领悟物理学研究的方法,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课程教育理念用朴素的话来叙述,就是由过去的培养考生向培养学生转化。

过去,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所提倡的是:以教材为蓝本、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高考试题为导向;教学实施中: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资料转,教学围绕高考转;体现在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打好学科知识基础,培养“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五种能力;总之,高考指向那,教师和学生就奔向那。这种教育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一代“名师”。在这种物理教学理念下所培养的学生学科知识功底扎实,所学知识系统、完整,但这种应试教育诱导学生挤考大学的独木桥,其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挤掉了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活跃的天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各自爱好与兴趣的发展。特别是在突出抓应试教育的同时,缺失了对学生成长与发展中其他方面的必要教育,也就是说或多或少忽视了一些德育方面、能力方面、社会实践活动方面以及思维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无意中所造成的学生流失对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以及进入社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所体现的对人生价值的迷失,在工作和科研中所体现的高分低能等现象,都是值得我们对高中教育进行必要反省的地方。

新课改下的高中课程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物理学科而言,主要体现在:

1.通过高中物理课程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课程教育要求提得更高了,内容更丰富了,从大的方面讲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古人说得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进步与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讲诚信的人,这也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我们的教育观念就必需摆正在培养在校学生成为完整的人这一基点上,为了每个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的一切,要求我们更多的考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中各个层面上人才的需求,为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需要。即“让学生做成长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也就是说,在高中物理课程教育中,我们不能只单独给学生以学科内知识,要 从新一轮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出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来培养教育学生,使我们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做人做事、显性和隐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文化的、道德的、思维素质方面的以及十年、二十年以后经济和科技发展中不被淘汰的、怎样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竞争的内容。要求教师用创造性的艺术目光和精湛技巧去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刻划学生未来,用物理学科独特的思维形式去完善和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2.高中教育从以知识为本转化为以发展和能力为本

过去,我们的教育在单纯传授知识方面做得较多也做得较好(杨振宁曾在中外教育和学生能力比较中谈到),对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但新一轮课改对各学科课程教育目标认识更为深刻了,要求更高更全面了。就物理学科而言,准确地说我们所从事的不再是单纯的物理教学而是广义上的物理教育,物理教育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更重视物理教学以发展和能力为本。具体操作时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1)摒弃过去的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当然,我们不应因此而淡化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抓好基础仍是今后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新一轮课改所强调的是打破学科教学界限,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物理学科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自然科学,物理教学离开了动手动脑就等于画饼充饥,应试教育急功近利,治标不治本。余世雄博士在谈到人才成长时曾说过: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走入社会,每年将会遗忘他在大学所学知识的20%„„。那么留下的是什么?是科学的分析、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学科有他的特殊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而思维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生活和实践(实验)中的现象和事实,只有勤于动手动脑,我们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从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怪圈中跳出来。

(2)现代化和传统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坚持改革、继承和创新的原则,强调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有教育资源,强调多媒体、现代化手段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优势互补。教育资源也不仅只有多媒体和一些数码器材,挂图、模型、演示器材、实物以及实践基地都是教育资源,传统的教学则是指粉笔、黑板教学,演示实验教学和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相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其学科特点的特殊性较为突出,单一的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或传统方法教学各有利弊,所以我们必需结合教学内容,因地制宜的灵活地整合教学资源,克服教法上的单一性和随意性,充分利用教师教学风格和学校教学设施装备的优势,创新性地组织教学,既不可以不变应万变,也不能让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一指弹”,以影视和动画代替实验,喧宾夺主,应尽量减少学生和机器间交流,多一点人性化的沟通。(3)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以学生为中心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再也没有市场了,不再是学生围着老师转,取而代之的将是“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式和研究性学习,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动口和动手,才能最大程度地体验到科学家们研究问题时“过程与方法”的精髓,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双重培养。知识是死的东西,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许多知识将会得到不断的更新,但从研究问题过程中所学到的方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将是享受一生的。

同时,我们也要尽量避免“师生互动”中形式化的东西,不然会显得庸俗,应该强调其实效性,抓住哪些内容的讨论能够得到一些深刻的结论,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同时又产生合作学习的气氛。

以学生为中心,也不能不要教师,教师应该是主导,而且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组织能力。学生的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课堂上也将会是一盘散沙,收获不会很大。

(4)激励学生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勇于创新

培养学生会做题是我们的愿望,但不是我们的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迪才是我们开展学科教学的真正目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不能形式化,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经常性地体现在平时的物理教育当中。同时,要引导学生做知识的主人而不做知识的奴隶,学习科学、崇尚科学的同时要敢于质疑,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

教学中要经常性地渗透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社会责任感的思想,要结合事例落在实处,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一些及所能及的课题研究活动等,而不是把这些内容作为“标签”贴上去。

(5)教学过程中突出知识和技能的紧密结合

我们强调技能,但决不能忽视知识。新一轮课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使学生学到为终生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结合城乡地域特点,适时地、适当的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到工厂去,到农村去,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经常性地开展一些科技讲座,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些活动除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知识和技能的同等重要性,过分强调哪个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6)强调情感教育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情感教育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在建立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基础上的。我们所提倡的是根据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事例、国家 和民族的发展史、社会的进步史以及科学家的故事,自然的渗透在“过程与方法”之中,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爱国热情、发奋向上的刻苦学习精神。我们反对学科教育中刻意的、牵强附会的情感教育,更不能以强调情感教育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而削弱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降低高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标准。

我们讲欣赏教育、愉快学习,有时就容易忽视对学生的严格教育,呵护太多,教育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愉快学习,这是肯定的,但学习应该是快乐与压力共存,只有快乐而没有压力也不行。

3.以开展“自主学习”为目的,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将学生关在教室里,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无味。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就是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目的所在。同时,我们也必需注意到:

(1)高中物理不只是关着门在课堂中学好的,必须向课外延伸,这个延伸很可能会增加学生很多负担,因此应该适可而止。通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受到不是老师要学生学,而是自己要学,让他们自觉地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2)高中物理不仅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由教师导会的。现在有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我们必需正确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学习动机,教会他们学习方法,让他们利用这些资源主动去学。

(3)物理学习不能离开教科书,虽然没有一本教科书是十全十美的,但我们必须首先肯定教科书的作用,它是我们开展教学的依据,是其它书籍所无法替代的。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不是要求学生离开教科书去“博览,博学”,而是在指导学生学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去阅读一些其它书籍。当然,只靠一本教科书也是不行的。

(4)只做课本上的一点练习是不能学好高中物理的,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应精选一些其它资料上的经典试题,让学生有适量的训练和练习,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题量积累,才能做到解题时的触类旁通和知识的灵活运用。

高中物理教育肩负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为将来发展提供必要的、与时代进步相适应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任务和责任,无论从教育的观念上,还是从教育的实践上来说,教育的改革都必须以教师各项素质的提高为起点,并借助每个教师的实践来完成。总之,但愿在这一轮新课改的引导下,用我们共同的智慧来诠释“钱学森之问。让钱老在九泉之下安息!

详细通讯地址:四川省乐山市牛华中学 邮编614801、工作单位:四川省乐山市牛华中学、联系电话:***

下载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提问艺术教育论文(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提问艺术教育论文(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艺术 论文 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提问艺术, 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 科学而艺术地进行提问, 从提问中进行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 培养学生的......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初探[小编整理]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初探 郸城县*** ***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

    人文教育理念下小学教学研究论文

    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未来。相对应而言,小学的教育需要有和谐、协调、均衡有序的环境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只有遵循先进的......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法新探教育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探索一种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不同层次的学......

    生本教育模式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生本教育模式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摘 要】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下一番功夫。营造问题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将问题情......

    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艺术教育(推荐5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艺术教育 摘要:艺术能力不是简单的艺术知识技能,而是一种能够综合运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的综合艺术能力,主要包括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

    艺术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论文 [摘要] 现代创造学认为:人的创造力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得以开放和发展的,没有适当的条件,人的创造力就会被扼杀。我们要集思广益,勇于创新,尽力营造出充......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范生教育探析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两个新课改《标准》中所倡导的教育目标、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对高师生物教学的影响,从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学习与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