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修剪桃树现代散文
清晨,天刚濛濛亮,就收到了姐姐的的短信,问今天是否有时间,去将老屋后面的几棵桃树修剪一下。许久没去老屋了,上午事情多,比较繁忙,就和姐姐相约下午一起去。
我们到达老屋的时候,太阳从西边正懒洋洋的把余光洒向屋后。屋后的小菜园,在初春里显得萧瑟、枯萎,毫无生机。几棵桃树与石榴,枝桠横斜,嶙峋着,在风中颤颤巍巍地晃动。
往年的这个时候,菜园早已被母亲整理的井井有条,树木也已经修剪的疏密有致,条理分明了。看着眼前的一切,我的眼睛禁不住微微湿润起来。
“玉儿,你来剪吧,你知道得多一些。”姐姐边说边从后面递过母亲曾经剪树的那把剪刀,自己则忙着去给那几株莴苣浇水。
那是一把带有弹簧的树剪。弹簧有些锈迹斑斑,前端剪刀的部分,有个地方已经缺损,尾部的绳扣,也已经很破旧了。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母亲就用它修剪果树的枝条,直到去年去世之前,母亲还用它修剪过桃树。我握住剪刀,那剪刀上仿佛还留有母亲的余温。
我拿着剪刀,站在树前。一时感到有些茫然,不知该从何处下手?耳边忽然响起母亲的话:“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去枯留新,梳枝留花。记得这是母亲说过的、最简单的剪枝方法。我拿起剪刀,边端详着桃树,边从枯枝下手。咔嚓、咔嚓,剪刀在缓慢地响动,我的思绪却在情不自禁地慢慢游离,停泊到岁月长河里那童年的青石板码头旁。
记得小时候,当寒风渐起,果树只剩下枯黄的枝条,果园的工人们,就会拿着剪刀、手锯、还有梯子,去修剪那些果树。而每到母亲在家边的果园里修剪果树时,放了寒假的我,边会尾随在母亲的身边,手里拿根绳子,边玩耍,边捡拾一些小树枝(大的树枝,由工人捡拾回去,到年底厂部会分给员工,每人一大堆,供冬天烧火取暖用)。待到母亲下班,便用绳子将我捡拾的树枝,捆绑一下,背回家去。
记得修剪果树时,由于大家的技术参差不齐,所以剪枝时,总有人会就这枝该怎么剪,那枝该怎么留提出疑问?而这时,总会有人过来,边修剪边讲解(大部分是队长或技术员)。我的耳朵里就会钻进去一些,大概就是朝阳的一面可以多留些枝条,花芽也可以多留些,因为光照足,可以吸取比较多的营养;而背阴的一面,相对而言,要少留。同时果树的枝条要疏密相间,特别是果树中间,不宜留太多枝条,因为那样待到春乱花开后,树叶渐长,果树就会密不透风,那样很不利于果树的生长。另外,当年的花芽要多留,但也不能留太多。太多,则果实则因为结得太多而长不大等等……
我的思绪渐渐活跃,大脑在不停地转动,母亲手持剪刀,围着三角巾,修剪果树的场景又浮现在脑海。我一边想着母亲当年的样子,一边手中的剪刀,不再犹豫,咔嚓咔嚓,不停地修剪着……
由于桃树是在屋后,所以南面的一面几乎照不到什么阳光。修剪时,我尽量将南面的枝条多去些;而北面阳光能照到的地方,多留些;北面带花芽的枝条,也尽可能地留着;桃树中间的枝枝桠桠,也尽量剪去,留出充分的空隙,好通风。至于高处的枝条,我尽量打低,这样果树就不会长得太高;整棵树我修剪成中间高,两边低,这样果树就能够尽量多的接受光照。很快,一棵桃树就修剪好了。
“大姐,你看着这样行吗?”
“看着不错,你就这样剪吧。剪完,再将那两棵石榴也修剪一下。”姐姐歪着头,边看边说,好像比较满意。
姐姐的肯定,给了我鼓励。于是,我手持剪刀,不住地去掉枯枝,删繁就剪,留出新枝,留出花芽,留待春风吹拂的时候,满树的桃花绽开。
“你大哥心脏不太舒服,你知道吗?”姐姐边忙碌边说道。
“知道的。三十聚会的时候,听他说起过。我还和嫂子说,让她(在医院工作)带哥哥去看医生。”
“你看,妈妈不在了,这么好的房子却空置了。姊妹们不会像母亲在世时,每周至少相聚一次了。所以金钱什么的,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其实只要是人在,比什么都好啊!”姐姐叹息着说。
听着姐姐地感叹,我心里酸酸的,却说不出话来。
自打去年母亲突然离开我们,我们三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愧疚,更多的是不舍或是无所适从。日常的生活中,我总是觉得母亲还在。时常在吃到稀罕东西时,就会想留着带点给母亲,而忽然想到母亲已然不在了,便觉得怅然所失,泪涌了而出。一想到这些,心里很不是滋味。
姐姐说的没错。只要人在,比什么都好!如果没有了人,要钱又有什么用呢?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味地只知道追求金钱,忘却了亲情友情,忘却了生命的本来意义。
不知不觉,已经五点多了,我和姐姐踏上了归程。我们边走边说起父亲、母亲,说起老屋,还有那些陈年往事。
回望来路,老屋在身后已经渐渐融入了暮色里。
但是我知道,对于我们姊妹而言,老屋里有太多关于父母地回忆、童年的回忆;就像那屋后的桃树、石榴树,在花开的春天,在氤氲绿意的盛夏,在果实成熟的秋季,在雪舞纷飞的寒冬,从没有停止生长,只是在走过一个个年轮罢了。
第二篇:桃树优美散文
远远望去,是一大片一大片蔓延开来粉白相间的色彩,细细嗅来,是裹挟在和煦都微风中的阵阵清香,悄悄聆听,是无声更胜有声的低声呢喃,像歌声,却又在风中飘散如烟成为过往。
那是我家院子里的桃花树,从我出生便一直矗立在那里的桃花树。
它的树干极粗,我张开双臂都揽不尽,枝叶极茂盛,还未开花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总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青色,等到了桃花开放的时候,花又极多,极美,一簇簇,一团团,互相应和着,春日里开的灿烂。
我每日都会搬一个板凳,坐在门槛上,望着那棵桃树,也望着那棵桃树下一高一矮的两个身影。
她们总是相对而坐,手里做着各自的活儿,口中却停不下来的互相呛着。这时我便知道,她们又在争论了。为了那棵看起来仍旧光鲜的老桃树,母亲想将它砍了,种上一棵新的,能结果的树。什么树都好,只要不是这棵桃树,看一眼就止不住沉默的桃树。奶奶却执意不答应,两人便天天因为这个事儿吵个没完没了,从花开吵到花落,从拂晓吵到迟暮。
我知道因为什么。
奶奶不愿意砍下老桃树的原因。
那是爷爷栽给她的。
我托着腮,目光四处飘散,最后又落在那对身影上,奶奶年纪大了,有时候花说得多了急了久容易一时上不来气,便大口大口的呼气,像说这辈子只有这么短乐似的。而这时,母亲也会停下手里的活儿,用手轻轻的拍拍奶奶的后背,眼神不由自主的飘向那棵桃树。那一眼之中包含的有太多太多,我不理解。
等到奶奶缓过来了,两个人又会开始新的一轮拌嘴,可这时,两人的神色间又都变得愈发的相似,我想我还是不懂。
我望着树荫下的一对母女,望着那飘散满地的桃花瓣,望着那个若隐若现出现在树下柔和的身影。我甚至能感受到他双眼中含有的温柔和炽热。那个身影并不高大甚至还有些弯曲,可我偏偏觉得,此刻的他像老桃树一般,将那一高一矮的两个身影笼罩在臂膀下。隽永而又缱绻的目光深深烙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本该就是那样。
不知不觉间已泪流满面,抬眼再望去也不再有什么身影的存在,徒留漫天飞舞的桃花瓣与其中争论不停的那对母女。
我想我此刻就明白了母亲目光中的太多太多都包含着什么,这又与奶奶甚至是那个桃树下的身影的目光有什么区别呢?
我愿姑且而又永远的将其定义为怀念。
那个站在桃树下的身影会永远守护着我的母亲和奶奶,直至那棵桃树变得枯枝败叶,她们母女二人也仍会争论不停,可那份怀念的心情,永不消磨,我坚信着。
那些落下的花瓣会将我们的怀念全部反馈于他。
至此之后,桃花长盛,细语不歇。
第三篇:祖母的桃树散文
老家院子里种有一棵桃树。春天来临,粉色的花朵缀满枝头,微风吹来,香气袭人。
这棵桃树是在我出生的时候,祖母让父亲从集市上买回来,种在灶房门前的。一来为了庆贺我的降临,二来祖母对桃花情有独钟。
祖母四十岁那年,祖父因病撒手人寰。一个柔弱的女人,三个年幼的孩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那时候生产队有一大片桃林,祖母主动向村长提出,要求看护桃林。每天天不亮,祖母先给孩子们准备好一天的食物,然后步行到离家五公里外的桃园;夜里很晚才回家,还要洗孩子们的脏衣服,生活很辛苦。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里的桃树已经长得枝繁叶茂。每天放学,我和哥哥各自搬个小马扎,坐在桃树下写作业。祖母坐在一旁专注地看着,我写字慢,哥哥为了尽早出去玩,草草写完了事,祖母看着哥哥本子上歪歪扭扭的字,“撕掉重写”!哥哥哭丧着脸,只好一笔一画认真写了起来。
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夏天的一个傍晚,夕阳的余晖洒满操场,我在双杠上玩得尽兴,来了一位高年级的男生,上前推了我一把,我重重地从双杠上摔了下来。当时我感觉下巴黏黏的,用手背一擦,全是血,吓得我哭着跑回家。母亲见状,赶紧拉着我到乡卫生所,我下巴上被缝了几针。祖母问我情况,我只知道这男生在学校调皮是出了名的,家住在白云岭半山腰。于是,在漆黑的夜里,祖母一家一家挨着去打听,终于找到了这个男生,男生低头向祖母承认了错误。
再大些,我外出求学。由于学校里的饭菜寡淡少油,回家后,祖母看着我,心疼地说:“娃瘦了。”于是,在每个周五的下午,祖母早早做好我爱吃的煎饼,坐在村口路边,等候我的归来……
待到桃花再开的时候,祖母的双腿已经不能下床走路了,病痛把祖母折磨得痛苦不堪。白天我们陪着,尚且好些,到了夜里,我常常被祖母撕心裂肺地叫喊所惊醒,我抱着被病痛折磨得骨瘦如柴的祖母,泪雨滂沱……
如今,桃花依然灼灼,祖母已去世多年。我常常想念祖母,想念和祖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第四篇:现代散文
(一)文道统一,以情育人
“文”即文章的语言文字形式,“道”除了思想内容外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语言,而是以学校教学科目形式出现的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在有关母语、民族通用语的教学中,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不仅是互相依存,辩证统一的,而且是在教学中同样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工具去认识和反映现实,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四个原则即文道统一原则、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课内外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初中现代散文教学首先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把握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特点:一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熏陶感染,逐步深入学生的心灵;二是具体形象,要抓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多采用形象化的语言;三是以情育人,运用课文佳作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既收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又培育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四是激思励志,要抓住文章或所教内容的精要之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进行思维,激发他们生疑、质疑,探索生活和人生的真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一切积极因素,深入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启迪他们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校过程中的独特体验。[1]特别是在散文教学中,语文训练和思想内容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文字是文章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所以我们学习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后应该深入教材,发掘教材中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其健全人格。
(二)优化导入,体验情感
薛晓嫘在《现行组织者与语文新课导入设计》这一篇文章中提到:先行组织者即“新课导入语”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先行组织者的运用,就在于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尚未具备能够同化新课学习的认知框架时,从外部影响学生,帮助其重新建立与新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认知框架,从而有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2]
散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尤为重要,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导入的设计,教师应该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感情基调一致的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情景之中,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需求,让学生渐入佳境,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起一座学习的桥梁,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营造意境
散文,尤其是借景抒情的散文,往往都会营造一种意境,散文内涵的赏析,要借助于意境的体会。营造意境导入就是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把作者笔下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散文以意境取胜,生动传神、浓郁深邃的意境,是一篇优秀散文的生命要素,所以教师的导入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境”,感知情与景的水乳交融,神与形的和谐统一,在欣赏过程中渐渐走进审美艺术的殿堂,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感情铺垫
散文教学渗透着审美情感和体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散文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学习散文不走近作者的情感深处,就不能真正的理解作者,也不会理解作者的情感。在导入的时候教师应该作一定的感情铺垫,用与作品一致的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准备状态,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感情,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作是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情感的碰撞,进行生命的对话。初中现代散文情感强烈,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厚意,只要用心去领会,是不难体会作者的深沉情思的。
3.介绍写作背景
在导入的时候介绍写作背景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散文是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的情感受到时代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同一事,同一物,同一景由于每个人的处境不同、个性不同等,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怀和感触。散文中的情体现着作者独特的个性,同时也带有时代社会的印记。所以在教一些时间跨度大、写作背景较复杂的散文时,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在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散文时,不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是不行的。课文虽然很短但是涉及了历史事实和社会知识,除参照注解外,读懂这篇文章还需要参考一些相关的资料。教师在导入时就可以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三)创设情境,欣赏课文
语文课程改革要有现代意识,也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化的今天,多媒体的运用越来越普及,不少学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散文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这样可以使内容更直观、更生动,给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意境。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散文的的时候,很多地方的同学可能没见过,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从感观上对安塞的腰鼓形成一个初步认识。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散文的线索。散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教学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有所侧重,所以需要学生先理清文章思路,抓住文中的“题眼”,再以“题眼”为支撑点架起整体结构的轮廓。在学生了解文章的布局后,教师可以选取最能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地方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味语言,积累语感
散文对语言的要求很高,优秀的散文有诗一般的语言。在学习鉴赏散文的过程中只有细细品味文中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才能体会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感情,感受其中的魅力。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特色,偏重议论的散文,语言比较严谨、平实、准确;偏重记叙的散文,语言形象、优美、生动;偏重抒情的散文,语言细腻、富有感染力;偏重写景状物的散文,语言传神、具有绘画美和音乐美。除此之外,同一个作家用的语言在不同作品中也不用。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语言朴实无华,情真意切又洗练自然《绿》的语言则是精雕细刻,浓墨重彩、栩栩传神,把景色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对散文语言运用的学习,可以丰富积累,增强语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学生在阅读这些散文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概念辨析》一文中介绍了几种阅读方法:浏览;略读;精读;阅读欣赏。对于不作要求的课文,学生可以采取浏览和略读两种方式,简单了解即可;对于教材的重点文章,就要去精读和阅读欣赏,尽可能达到背诵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全面提高语言的过程中加强积累。
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感积累,教学中也要注意运用听说读写相互促进这一原则,“听、说、读、写是四种不同的语文能力,听是口头语言的理解,说是口头语言的表达,读是书面语言的理解,写是书面语言的表达。”[3]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中的语言文字就是听读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说写的能力。这四种能力是语文能力最简明、最科学的概括。坚持听说读写相互促进原则是因为这四种能力存在本质的联系。虽然一个人的成长往往是先学会听说,然后才会读写,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而且一种能力常常可以迁移为另一种能力。在听说训练的时候要有意识的为说写训练提供营养,在说写训练的时候要尽量利用、借鉴听读训练所提供的范例。在训练过程中做到从听中学说,从读中学写,通过听读训练提供的范例,进行各种说写练习,给学生的语感积累创造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平时还可以让学生多摘录名言名句,或者好的文章;也可以诵读一些经典的作品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匆匆》等,隔段时间就办一个经典美文朗诵会,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也可以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朗诵、演讲、辩论比赛,通过这些比赛达到锻炼能力达到积累语感目的。
第五篇:现代散文现状
现代散文文体类型复杂,纯与杂的矛盾一直存在于现代散文的研究中,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批评话语,也造成了批评标准的淆乱,散文史的编撰在史料整理、框架结构方面也举步唯艰,缺少突破与创新,这既是散文研究的现状,也给今后的研究带来困难。
我们步人了全新的21世纪—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创新共生的时代。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深情回望2O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道路,自“五四”以来,现代散文对古代散文进行了激烈的反叛,并自觉借鉴了西方的文学观念,把散文提升到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独立的地位,一直到今天已经8O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历经了转型的喜悦、坚守的执着、痛苦的灾难,终至八九十年代的巨大进步:对历史的整合与超越。面对散文发展的潮起潮落、兴衰沉浮,我把目光锁定在9o年代这一临近世纪末的时间段,着重谈谈个人对散文发展现状的浅见及由此引发的思考。90年代社会进人了重要的“转型期”。市场经济替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并主导了社会生活。随着苏联、东欧的解体,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导致了经济全球化,以及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浸淫与渗透。文学从过去的意识形态的中心,迅速地走向“边缘化”。在这种客观情势下,各种思想、观念、思潮的活跃是十分自然的。继8o年代末期散文创作“门庭冷落”之后,9o年代中国大地上又掀起了“散文热”。一时间杂文、随笔、言论以及“学者散文”、“文化散文”、“智慧散文”、“通俗散文等大量出现。
中国的散文研究曾经饱受责难,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混乱、保守、无所作为、缺乏现代意识的同义词。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散文研究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其标志是继“大散文”的讨论后,散文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散文的定义、类型以及“真情实感”、“真实与虚构”等概念得到了清理和较为明确的界说; 散文的文体问题也开始引起了注意,并在古典文体研究的基础上有了实质性的推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散文理论一直比较懒惰,既安于现状又疏于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现在已经有一些散文研究者尝试着为散文建构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一套新的散文理论话语。上述种种迹象表明:散文理论已经改变了过去的“边缘化”状态,正在一步步向“中心”位移。尽管这种位移是如此地缓慢艰难,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中国散文理论的希望和明天。正是怀着这样的文学梦想和想象,本文拟在过去散文文体研究、散文理论话语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诗性散文”这一散文核心范畴,并探讨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在我看来,对这一命题的讨论不但有益于当前散文创作,而且是散文理论体系建构的深化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