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之所以是因为造句
造句是指用词语组织句子。今亦以指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之所以是因为造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空气之所以被污染,是因为人们不爱护环境。
2.钻石之所以昂贵,是因为稀少。
3.之所以有了今天丰盛的收获,是因为大家的热心帮助。
4.刘钢之所以成绩突出,是因为认真学习,方法得当。
5.一些伤口之所以总会痛,那是因为你总是去摸。
6.蜗牛之所以能爬上金字塔,是因为它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7.你之所以失败了,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8.他之所以被老师批评,是因为上课时他在做小动作。
9.我之所以来晚了是因为路上堵车。
10.之所以我没有按时到校,是因为外面下着大雨。
11.瀑布之所以壮观,是因为它没有退路。
12.鲜花之所以会显得如此娇艳欲滴,是因为有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小草的衬托。
13.他之所以成绩不好,是因为他平时不努力学习。
14.悲伤之所以不在我的生活里,就因为我敞开心胸,每天快乐乐的!
15.小明之所以考试成绩好,是因为他平时学习就很努力。
16.之所以会把痛苦看得那么重,是因为你经历得不够多。
17.他学习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他上课十分认真。
18.之所以我不去上课是因为学校放暑假了。
19.我之所以很饿,是因为我还没来得及吃饭。
20.青春之所以幸福,是因为它有前途。
21.夏明之所以会被老师批评,是因为他连续三天都迟到。
22.明媚的春天之所以如此的美,是因为它让人的心情在此刻绽放。
23.之所以要感谢老师,是因为老师教会了很多我们知识。
24.我之所以没来上学,是因为生病了。
25.回忆之所以叫回忆,是因为不会再拥有了。
26.滴水之所以能穿石,除了它能锲而不舍之外,就是因为它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27.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他努力的奋斗过。
28.我之所以早起,是因为要上学。
29.他之所以学习不好,是因为老师讲课他根本没认真听。
30.我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是因为我努力的太多。
31.之所以会弄成这样,是因为你之前没有告诉我。
32.种子之所以能茁壮成长,除了它有春雨的滋润,就是因为它有坚定的信心。
33.这次竞选,他之所以落选了,是因为他骄傲自大,对同学问的问题不理不睬的。
34.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在不远处有一片绿洲。
第二篇:你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你太有文化
你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你太有文化
我第一次看《安妮•霍尔》是大四,那时我念念不忘的是安妮的这句话:“我碰到过太多混蛋了。”现在我念念不忘的是她的另一句:“你总是觉得我不够聪明。”
尽管艾维总是极力否认,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安妮确实是这个看法。纵观全剧,这个评价对她未必公平。这个把“La-De-Dah”挂在嘴边的威斯康辛来姑娘,开车技术奇烂,需要借助大麻来提高性致,会用非常弱智的借口来挽回跟情人的分手(打虫子,效果奇佳)。她有受不住诱惑的时候(跟她的老师大卫),而且最后似乎是受到一个富豪的诱惑而离开了艾维。但是,这个姑娘有良好的歌唱天赋,而且具有超凡的文学灵性。艾维第一次在安妮家看到希尔维亚•帕拉斯(Sylvia Plath)的诗集,大概有点现在像我们看到一个女文青读张爱玲一样,耸一耸肩,心里想,啊,小清新。后来他劝她去读成人教育课程,她看上的是《现代美国诗歌》和《长篇小说导论》这样的课。剧尾他们最后一次吵架,她脱口而出就是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他震惊之余,只能说一句“是我向你推荐这本书的”。她主动地去结识艾维,把他带到自己家里喝酒,愉快大方地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家人,却从来没有以婚姻相逼。事实上,即使以一个苛刻的标准,安妮也算得上是自由健全女性的典范。
艾维有资格挑剔她吗?尽管电影里没有渲染,不过完全可以看得出,艾维勾搭女人的本领相当地强,而且专挑文艺女性(我觉得女文青已经完全不能涵盖他老婆的层次了)。第一任妻子艾莉森只是他出场的晚会的一个志愿工作人员,他可以三言两语地哄她说出自己的论文题目是《20世纪文学的政治使命》,然后用一连串的左派暗号来跟她套近乎;第二任妻子是个眼界相当高的女知识分子,她所提到的那一连串与她相熟的座上宾,不仅在当时纽约的知识界赫赫有名,就算放在当代世界学术史,也是能够有一席之地的,这样一个女人居然挑了作为政治喜剧家的艾维作老公,可见他有多不同寻常的魅力。
除此之外,他真是毛病多多。比如说,作为一个犹太人,他对任何“反犹”的暗示或倾向都不能容忍,别人说到一个跟“Jew”发音接近的词,他都会觉得别人有反犹倾向,有人表达对纽约的不满,他都会认定别人是反犹主义,因为纽约是美国犹太知识分子(同时也是左派知识分子)最集中的一个城市。安妮的奶奶是个经典的“恨犹者(Jew-hater)”,他能跟他们坐下吃完一顿饭而不掀桌,原因大概是奶奶完全把敌意表现在脸上而一句话也没有说。
他厌世、悲观,他沉溺于对死亡的幻想,他连续十五年都在看心理医生,他在被警察抄牌的时候当面撕掉自己的驾照还安慰警察说“我只是对权威有一点不爽,不是针对你个人”。这些都不是大的毛病,他最大的毛病,在于他身上那种自相矛盾的性格。用伊索寓言里的比喻来说,他就是那只蝙蝠,只不过是反着来:在寓言里,蝙蝠是见兽装兽,见鸟装鸟;艾维刚好相反,跟知识分子在一起,他觉得自己跟这群装腔作势的家伙绝逼不是一路人,跟普通人在一起的时候,他又开始鄙视这些人是文盲。就好像动物学家没有让蝙蝠自成一类,我们也没必要把艾维列为“第三种人”:蝙蝠其实就是哺乳动物,艾维其实也就是个知识分子。
“
我永远不想加入这样一个俱乐部,它的会员是像我这样的人。”
在一开始,艾维就没有掩饰他的这个倾向。我甚至觉得,他就是在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讲一个蝙蝠的故事。影片迫不及待地跳过和安妮相遇的开头,直接讲述他们某一次在电影院约会的场景:他们排在一条缓慢移动的长队里,后面一个知识分子模样的男人在对自己的女伴评价费里尼,学术词汇乱飞,唾沫星子溅到艾维,艾维对安妮抱怨了几次,终于忍不住“反”唇相讥,还把麦克卢汉本人从广告牌后面拉出来把学术男羞辱一番。
平心而论,学术男的用语称不上特别高端和装逼,“技术性的(technical)”、“自我沉溺的(indulgent)”、“热媒体(hot media)”……现在的公知随便一条微博都能甩这个几条街。以哥大讲师的水平,我觉得那学术男已经是相当地克制,反倒是艾维表现出来的敏感和不饶人,让人有点瞠目结舌。
在他第二任妻子携他参加的宴会上,艾维躲在一个小房间里看NBA,妻子进来后,他发表了这么一个观点:“知识分子可以看起来才华横溢,实则狗屁不通。”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但引发这个评论的场合却有点让人匪夷所思:知识分子在自己人搞的聚会上聊学术,有什么不合时宜的吗?我倒是参加过官员和商人的聚会,席上尽是荤段子和潜规则,见到姿色尚佳的女同志还有人借着酒和威势吃豆腐。我也听好友说过和一位清华某文科带头人吃饭,餐桌上讲的都是楼市和股票,让在座几位青年学人好生失望。相比之下,几位纽约重磅知识人齐聚一堂,谈一点“异化的模式(modes of alienation),有什么值得他如此大晒敌意的?
所以,我们必须起一下这只蝙蝠的底:他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哺乳动物?
在安妮带艾维回威斯康辛的家之前,刚好有两个片段讲到这件事。第一个是别人要他帮一个同行写点笑话,他看着同行给他展示自己的“品位”,心里默念:“天哪,这家伙真是个可怜虫。”另一个是他在威斯康辛大学的表演,一开头就说,“当年我给纽约大学开除了,原因是我在考《形而上学》的时候偷看了隔壁同学的灵魂。”全场哄笑。
于是我们现在知道,尽管艾维可能比剧中出现的正牌知识分子都要“左”(他说,只要有一个人还在挨饿,他晚上就睡不着),尽管他对当时流行的所有左派理论了如指掌(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或许还有结构主义),他依然只是个“半路出家”的,他自己真正的同行是那些滑稽可笑的“可怜虫”,他只是凭借犹太人的身份和对左派意识形态的自我认同而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他讨厌的断然也不是知识分子整体,而是学院派知识分子。那个口沫横飞的哥大讲师,参加宴会的纽约知识界名人,甚至他的前两任老婆,都属于面目可憎的学院派知识分子。萨义德写作《知识分子》的时候,大概没想到知识分子内部还会这样来拉仇恨。
看不起学院派知识分子的“非主流”,明显也不会看得起知识分子以外的人。他对自己的粉丝是这样,对自己的喜剧家同行是这样,对安妮还是这样。唯一看得顺眼的,估计只有那个一直喊他“麦克斯”的高个朋友。即使是这样,当他朋友移居去加州,开始投身情景剧表演的时候,他也忍不住恶毒地吐槽。
跟这样一个精神分裂的人恋爱和生活,真是再辛苦也没有了。他给安妮买和“死亡”有关的书,出钱让她去看精神医生(而且还是弗洛伊德那一派的),还给她推荐成人教育的课程,他做的这些,都应了安妮的那句话“你嫌我不够聪明”。可以看得出他对自己的做法还很得意,因为在加州的露天咖啡店,安妮说,我感谢你让我勇敢地唱歌,然后她马上用自己的谈吐证明艾维对她的改造有多么让她受益(《死于威尼斯》),这个场景被他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自己的话剧中了。即使我们承认安妮确实从艾维那里受益良多,这个过程也并不一定让她开心:长期跟一个否定自己智商的人一起生活,她的自信压抑应该非常严重。一段健康美好的关系,不仅是要让彼此变成更好的人,也应该让彼此变得更喜爱自己。她最后选择了托尼•雷西,可以肯定和钱没有什么关系,她只是想在变得更好之后,再变得更有自信而已。
不过,我们也不能说他完全没有反省,在他们第一次分手的时候,他茫然地走在路上,碰到一对恩爱的情侣,居然走上前问:
“
你们看上去是很幸福的一对。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女人说:“我很浅薄和空虚,我没什么想法,也说不出什么有趣的东西。”
男人说:“我跟她完全一样。”
艾维说:“所以你们终于想到法子了对吗?”表情没有一点恍然大悟。我不知道这是场面话还是他无奈的表达。如果是后者,那也相当讽刺。这无异于宣称,知识就是一种原罪,知识分子不配得到爱情和幸福。这真让我想起米兰•昆德拉某部小说里一个女人对男主人公说的:你做爱的时候就像一个知识分子。我不知道这是一种自嘲,还是一种抗议。
复合以后,他和高个带着安妮去他们小时候住过的布鲁克林社区怀旧,还尝试和安妮一起吸点可卡因(结果他打个喷嚏,上万美元付诸鼻涕),他有付出努力在弥合和安妮的鸿沟。但加州一行,两人在飞机上顿感旧情已去,艾维又发表了这么一番高论:“爱情就像一条鲨鱼,它必须不停地往前游,否则就会死掉。”正式宣布分手。
他在电影一开头就说:我想念安妮,难以释怀。他当然难以释怀,他再也找不到像安妮这样好的伴侣,尽管他能找到源源不断的新伴侣。1979年伍迪•艾伦推出另一部电影《曼哈顿》,在里面,安妮的饰演者戴安•基顿出演一个正牌的女知识分子,她干练、老道,斡旋于各种编辑和学者之中,有时一个晚上就要读一本书,然后写出书评。安妮•霍尔身上的光彩此时此刻不见分毫。这大概就是伍迪对“如果安妮变成了一个女知识分子会是什么样”这个假设性问题的回答。
从此看来,知识分子真是一个四处讨人嫌的角色,最关键的是,知识分子也厌恶自己:右派知识分子骂知识分子都吸上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牌子的鸦片,左派知识分子恨知识分子依然保留着小资产阶级的趣味和生活方式。用卡尔•曼海姆的话说,知识分子不自成一个阶级,他们就是各个阶级在知识这个角斗场的代表(这可能本身就是一种左派观点)。在《安妮•霍尔》里,艾维厌恶普通人,厌恶学院派知识分子,但我觉得他最厌恶的,是自己。伍迪让他用各种无理取闹的方式表现他的愤世嫉俗,让他跟一个又一个的人闹翻,伍迪就是艾维,艾维就是伍迪,他通过嘲笑别人来让自己出丑,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憎自虐的表现。从伍迪•艾伦遍布全剧的精神病隐喻,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想说的是:知识分子都他妈是一群精神病。
“我想起了那个老笑话。有个家伙去看心理医生,说,我弟弟疯了,他以为自己是只母鸡。医生说,那你为什么不把他带来呢?那家伙说,我想啊,但是也需要鸡蛋啊。我觉得这就是我现在对男女关系的看法:它们完全是非理性的、疯狂的、荒谬的,但我们还是一直不断尝试,因为大部分人还是需要里面的鸡蛋。”
当然,我们也从来没看过一个人可以用这么诙谐的方式来表达对自己的憎恨。
他应该也会为自己自豪。
第三篇:曹雪芹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红楼梦
大沥高级中学教学论文
名著铺垫教学分析
——林黛玉形象再探 大沥高级中学
吴丽梅
【摘要】:名著教学注重课前铺垫,以此营造教学氛围,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作为曹雪芹笔下的宠儿,林黛玉这一形象具有丰厚的文化意蕴,无论外形上还是人物内心,作者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林黛玉又非众多文化内涵的简单叠加,她有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历代读者的眼光。
【关键词】:铺垫教学;红楼梦;林黛玉;形象;文化意蕴;
高中语文必修4选入了《红楼梦》第33回,编题为《宝玉挨打》。名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有难度,这与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一些大部头的作品,学生接触得比较少,所以在传授过程中不能急功,而基于作品的重要性,也不能够笼统带过,因此课前的铺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于千头万绪中理出线索是教学的关键,现就《红楼梦》的铺垫教学作具体分析,主要以介绍人物林黛玉为例。
一、作品人物形象体系构成
曹雪芹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红楼梦》,而《红楼梦》的伟大却不仅仅在于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衰败过程的社会真实,而且还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系列如贾宝玉、王熙凤等无与伦比的鲜明的艺术典型,而林黛玉则是这一系列艺术典型中塑造得极为成功者之一,同时这一形象也是《红楼梦》人物画廊中性格极难理解、世人颇有争议的典型:她以其清灵卓异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特征,在精神生活领域被人倍加赞叹、敬仰,在世俗生活里又使人唯恐避之而不及。我不敢说欣赏《红楼梦》的人都欣赏林黛玉,毕竟宝钗、黛玉孰优孰劣,长久以来就是红学界的一大公案。但无可否认的是,知道《红楼梦》的人肯定都知道林黛玉,甚至未读完或未读过《红楼梦》的人,对“林黛玉”这一名字也不会陌生,由此可见,对林黛玉这一形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探析,显然是有助于对《红楼梦》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认识的。
二、从历史评价谈起
作为小说的中心人物之
一、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很难想象没有林黛玉的《红楼梦》会是什么样子。在历代的尊林文化人中,他们对林黛玉的态度除了共同拥有的怜惜与同情外,更多的是赞美与冷静客观的推崇,而后者,往往又占了多数。特别是在近年的研究中,从之前的一味推崇,到现在客观冷静的分析,是一个飞
大沥高级中学教学论文
跃。50年代后期出现的“封建叛逆者”是近几十年来林黛玉研究的主旋律,何其芳先生更是明确提出“一对叛逆者”说,他认为宝黛爱情“不幸结局之不可避免,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而且因为那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①,这种双重叛逆的双重悲剧说,本人是认同的,对于林黛玉的形象特点,不能笼统的用“叛逆者”来说。
我们不妨回到老问题上,也来权衡钗黛二人。容貌举止方面,宝钗丰满健壮,黛玉瘦削孱弱;宝钗稳重,黛玉婀娜。性格上,宝钗圆融宽平,黛玉孤傲尖刻;宝钗随分从时,藏愚守拙,黛玉目无下尘,锋芒毕露;宝钗曲,黛玉直;宝钗冷,黛玉热。而人情练达方面,宝钗更有惊人的表现,所谓“事上谄者,临下必骄”,而薛宝钗竟可以两全,以致贾府上下对她的称赞众口一词,至于林黛玉,大家尽管口中不说,但骨子里却是多有保留的。黛玉表面虽尖刻,但心地却是忠厚的,甚至带几分傻气,而宝钗宽平背后,则隐藏着城府,带几分心机。要说口角锋芒,黛玉固然,但宝钗又岂是肯让人的?
另一方面,在中国文化人的天平上,任情率性是一种美,美在能够保持自我,真心不泯;律己宽和也是一种美,美在能够较多地克服本我,与世俗达到很好的和谐统一。这两种不同格调的美,是良好天赋与良好教养的共同产物,而这两种不同格调的美,连同它们的全部可敬可悲又似乎统统被曹雪芹揉合到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中:薛宝钗体现的是一种认同精神,认同于封建社会的一切“礼”,认同于人际关系中的平衡与实利原则,进退有距,刚柔得度,其冷峻的自我控制简直就是现代化政治家和企业家的必备素质。林黛玉则是天然的,灵性的,一己而洁癖的,讲的是但求不负我心,她的情是任性的,自我的,充分的,同时也是人类所渴望却永远难以企及的,是感天动地的。值得注意的是,被分别揉入她们性格中的,是任情率性和律己宽和的“全部可悲可敬”,也就是说,她们身上都不乏美而不美,善而不善的一面:从不负我心来说,宝钗不及黛玉,从为人处世来说,黛玉远不及宝钗,我叹黛玉可怜,人怜宝钗隐忍。到底孰优孰劣,则主要取决评判者的价值取向了。
钗黛无疑是优秀的,她们美丽,聪明,高贵,灵性,难分轩轾,另一方面她们又是迥乎不同的,代表了两种极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从单纯的情感角度考虑,一个男子应该会爱上一个像林黛玉那样的女子,但林黛玉是无论如何无法在世俗中生存的——作者在描绘心中理想人格的同时,是充满痛苦的,林黛玉之于封建社会的叛逆,也是痛苦的。于是,作者笔下那些苍凉人生的梦幻在领引我们回归纯粹自我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人类世界的悲哀。而我们该怎样去面对理智与情感,怎样去面对世俗与梦想,怎样去面对主流与另类,又怎样去面对现实与崇高?这一切或许就是这部中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带给我们的永恒的思考,也许就是钗黛形象难分高下的关键所在,也是林黛玉形象永恒价值探讨的意义所在了。
二.回到林黛玉本人
大沥高级中学教学论文
诚如冯其庸先生所说:“林黛玉与贾宝玉一样,完全是中国小说史上创新的人物,在此之前,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同一类型的形象。但是,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理想,经过曹雪芹崭新的思想而孕育化生出来的„„。”②文学史上只有这一个“林黛玉”,她具有深厚广阔传统文化内蕴的同时,又有令人难以抗拒的个人魅力,负载着前人所不能负载的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从外而内,非一般的美
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要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要与其他同类形象鲜明地区别开来,除了它自身所具备的丰富的社会内涵外,从这一形象外部表现出来的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学内涵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们在欣赏一个艺术形象时,首先也总会从外表入手,然后由表及里,逐渐认识它的实质。
林黛玉神话般的前身吸引了读者。在她还没有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无比的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林黛玉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空灵、缥缈以及那种融于血水的悲剧神韵。第3回林黛玉刚到贾府,作者通过王熙凤的“嘴”和贾宝玉的“眼”,描绘了她神仙似的气质,而也是这次宝黛初会,让林黛玉有了“颦颦”一字。之后37回结海棠社,探春又赠她“潇湘妃子”的别号。这些虽是从外面附加于人物的标志,但却能鲜明地反映人物的个人特质,《水浒传》中众多英雄的绰号就是最好的例子,林黛玉的这一字一号就是与她蹙眉和爱哭两大外部特征紧密相连的。同时,源远流长的西施捧心而蹙的传说和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泪洒斑竹的故事,又极大地丰富了这些特征的含量,或者说,成为黛玉形象外部特征的深层文化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蹙眉、爱哭外部特征相连构成“林黛玉型”的另一特征是她的多心、灵慧。黛玉的灵心慧性不止一般意义上的多才,而是天性所赋,也是教养所得。通常我们都认为,宝钗博识,以学力胜,黛玉颖悟,以才气胜。黛玉作诗,从不苦思冥想,如海棠初会,别人都在潜心苦思,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和丫头玩笑,不经意间,却早已得句。她的“咏絮才”并非饱学之士的刻意苦营,更多的是颖慧少女的一种即兴捷悟,试看她对戏曲的感悟,看她读《西厢》时种种神情心态,看她教香菱学诗时对诗词的独特见解,她虽说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但对“留得残荷听雨声”却是情有独钟,可见她对李诗独创的艺术境界仍有深刻的领会。她是用她多窍的心去读,去悟,她的读书并不是为了成诵,而是要将诗书化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化成心灵的一部分,这不单是才学,更多表现为一种才气。放在她房中的满橱满架的书,日夕滋润着她,养育着她,当大家忙于“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时,她却是点起袅袅幽香,或抚琴,或低吟,甚至于月洞窗下调鹦鹉,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庄生蝶”,千
大沥高级中学教学论文
古高风、孤标傲世的“陶令盟”,便潜移默化地融解在她的血液中,使得自幼颖悟的林黛玉,获得一种十分相宜的文化土壤。
(二).由始至终,摄人心神的个人魅力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从各个角度——直接的、间接的、历史的、传说的、社会的、民俗的,对林黛玉进行远铺近垫,充实映照。在其背后站着一系列人物形象,包括上文提到或未提及的,如西施、湘娥、洛神、谢道韫、李清照、比干、庄生、陶渊明等,他们或姿容秉性与林黛玉相近,或以其才情修养滋润林黛玉,但林黛玉并不是这些形象内涵的简单叠加,她身上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个人魅力,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所有才女。
1. 风露清愁,诗人气质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女子。客观上,从“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到“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林黛玉始终生活在诗的意境之中,从“魁夺菊花诗”到“焚稿断痴情”,她的一生行事都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她虽投身于肮脏不已的贾府,但作者借元春归省一笔建造了一个桃花源般的大观园,更让林黛玉住进充满诗情雅趣的潇湘馆,为她营造了一个适合其性情的生态环境。潇湘馆内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竹涌风动,月影移墙,曲廊鹦鹉咏叹,湘帘垂地处,袅袅幽香,竹影映入纱窗,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院中千杆翠竹又仿如主人的身影——和平恬静的氛围构成凄清幽美的诗意画境,馆中的一切生活方式,无不体现着主人的高洁幽雅。而与林黛玉相关的情节,也多尚虚尚空,充满诗情画意:香冢边葬花的倩影,花丛中哭泣的娇声,月洞窗下闲调鹦鹉,芙蓉池畔慢添诔文„„这许多入诗入画的情节,共同构成林黛玉“世外仙姝”的气质特征,体现了她超逸绝俗的诗人气韵。
主观上,林黛玉有着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境的渗透力,这是林黛玉诗人气质的表现。对于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为平凡的事物,林黛玉只要一接触,就立即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痛苦的灵魂和悲观的命运。她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创作冲动,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动人心扉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其实就是她的切身体会,一种不能自制的诗兴,如醉如痴,“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诗人不需硬作,只要闯开思绪,那灵秀幽香则通过笔端口角自然流泻而出,临霜对月,沉吟抒写,花美,人美,景美,情美,诗更美。
面对现实生活,她是无能为力的,但是诗人的气质让她有一种超越环境的力量,那就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命运感。看她的《葬花吟》,在满园花枝招展、秀带飘飘之际,独有黛玉产生了“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伤感,从花落到春尽,从花事到人事,从
大沥高级中学教学论文
今年到明年,从当下到永恒,林黛玉的思绪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她渴望“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质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在诗的境界和诗的氛围中,她燃烧自己炽热的情思,充分展现了自身的风神秀骨,出尘脱俗。
在《红楼梦》的众多艺术形象中,林黛玉作为其中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其个性特征有着丰富而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她的任情任性、不矫作、不屈从、孤高自许、敏感而自尊,就连她特有的多疑、小性儿、悲愁和痛苦,若不融合在她敏感的诗人气质里,也不可能具有那样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2. 晶莹剔透,对现实认识清醒
林黛玉到贾府后,既不当家理事,也不读书上学,既无父母亲人探望,也少交际应酬,发生在她身边的多是琐事细事,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她比别人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心生活,这种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与其诗人气质相结合,让她对周围的客观现实有着比别人更为清醒的认识。
黛玉与宝玉同为封建主义的叛逆者,又是知己,性情上自有相同之处,但作者更多的写出了他们相异之处。宝玉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怀着浪漫诗人的激情,常常被热情模糊了视线,沉浸在诗意的遐想中,当美被毁灭时,他甚至相信心造的幻影来安慰自己。林黛玉眼中的泪儿虽多,但并没有模糊她的视线,反而更多更早地看到美的必然毁灭。作为一个诗人,林黛玉始终站在现实的土地上,她葬花的举动虽然具有浪漫的气息,但总体上仍是偏向现实主义的。她对环境那种近乎病态的灵敏的感悟,使她对环境有一种逼仄感,强烈的自尊和孤傲的性情又加重了这种感觉,因此,她整日被悲凄的情思所折磨,当这种情思达到一定饱和度,而又恰好勃发了她的艺术灵感时,她就作出了撼人肺腑的诗句,《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五美吟》就是最好的证据了。在父亲亡故后,她更是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已是一个真正没家可归的孤女,尽管住的是外婆家,是亲如“见舅如见娘”舅舅家,但对封建人际现实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使她明白,那终究不过是寄人篱下而已。于是她总是高高立于别人之上,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过分敏感。正因为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她才会在贾府中找不到归属感,才会在美如仙境的大观园中依然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才会在百花争奇斗艳、众人赏花追蝶之际,独自感叹花落时逝,才会以一个弱女子的身份向黑暗的现实社会提出“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诘问,并且不惜以自我封闭的方式——“一抷净土掩风流”,向现实提出抗议。
3. 柔弱而坚韧,强烈的自我意识
不喜欢林黛玉的人,多少会提及她的敏感、多疑、小心眼、狭隘、任性、孤标傲世,而恰恰是她的这许多“不足”,表达了她率性的自我,体现了她强烈的自我意识。
大沥高级中学教学论文
林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但她的敏感多疑、狭隘尖刻又常常带有个人性质。第7回周瑞家的帮薛姨妈分送宫花,别人谢过就收下了,唯独黛玉发问:“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乍看之下,她的确挑剔、小心眼,但透过表象,可以感到她时时处处作为独立个性的自我。本来扬才露己为闺训所不取,但林黛玉似乎并不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她不但饱读诗书,才气横溢,而且总想展露才智;香菱学诗,本来作为宝钗的人,拜宝钗为师并不为过,但宝钗非是不能,而是不为,黛玉却一口答应香菱的要求。林黛玉读曲,说酒令时犯忌,逞才,教诗„„一切都是她自由个性的流露,她很少抑制自己的才情去适应封建礼教的模式,而是较多地放任自己才情智慧,喷发强烈的自我意识。她对宝玉的爱表现出来的疑心、小性儿,对宝玉的试探、嗔怪,也是这种自我意识的独特表现。她为了自己的心,往往无暇顾及人言物议、庭训规范,而是率性地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她不像宝钗那样过分压制自己,把自己修养成封建文明的典范,也不像探春那样小心翼翼维护宗法家庭主子的威仪,更不用像凤姐那样为权欲财势而机关算尽,她只为自己的心,单纯而又执着,不附带任何条件。
以上三点,交错纠缠,形成了林黛玉独特的人格魅力。她具有天赋的聪明善感和诗人气质,却偏偏生长在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教条的社会中,因此,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大量的苦恼是来自不能解决责任与欲望之间的冲突——责任,是指满足传统社会视为重要传行的自我克制和服从;欲望,则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肯定的冲动。而这种苦恼,使林黛玉在闪烁着诗意与理想光彩的同时,又充满了叛逆的精神,更是充满了痛苦——一个痛苦的叛逆者,曹雪芹赋予林黛玉这一新的因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所有的才女。
三、结语
美的东西,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保持美的品质,给人以美感。林黛玉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象,“美”的实质,她打动人的并不是多愁善感、哭哭啼啼的病态,也不是其与宝玉凄美绝伦的爱情悲剧,而是她高贵的品格,是她的人格美,几经婉曲几多美丽,凄美得令人不忍遽别。斯人己成虚幻,情境犹旧依依。林黛玉以其性灵之美诉说着人生的蕴藉,从缘起的美丽到消亡的凄绝,让人经验人生,领悟审美之极致,她是中国文学史上女子形象艺术典型的绝唱。
而通过对这一人物如此详尽的了解,学生对作品主旨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能在文学殿堂中感受到美,而名著教学的课前铺垫正能创造这样一种美的享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沥高级中学教学论文
注释:
①《论〈红楼梦〉》,《何其芳文集》第五卷,何其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02页
②《林黛玉薛宝钗合论》,《论红楼梦思想.》,冯其庸,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3页
参考文献:
1、《红楼梦概论》,冯其庸、李广柏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10月
2、《论红楼梦思想》,冯其庸,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3、《说“情”——红楼艺境探微》,李希凡,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
5、《花的精魂,诗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意蕴和造型特色》,吕启祥,《红楼梦学刊》第33辑,红楼梦学刊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第四篇:焦裕禄之所以成为焦裕禄
焦裕禄之所以成为焦裕禄
2014年5月14日是焦裕禄同志逝世50周年纪念日。五十年来,焦裕禄的先进事迹在神州大地上传诵不已。一提起焦裕禄,无人不心生敬意。他所留下的不仅仅是黄土坡上的泡桐林,还有万千党员干部所要奉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电影《焦裕禄》以迁坟开头渲染了一种悲伤的氛围。送葬的百姓绵延数十里,十多万百姓哭声震天。历史永远会证明:谁对百姓好,百姓就会对谁好。如同“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样,“人民公仆”、“党的好干部”是通过真功实效得来的光荣称号。
焦裕禄之所以会被百姓所感念,是因为他爱党爱民。而焦裕禄之所以成为“焦裕禄”,是因为他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一、焦裕禄所以成为焦裕禄——为民做事
作为县委第二书记,刚到兰考,他就带队赶往火车站感受背景离乡的无奈,让干部意识到无所作为的悲情。第二天,就冒着风雪亲自动手把赈灾粮食送到百姓手中;县上贫困,百姓没有像样的年货,他就挨家挨户访贫问苦并送上年货;县上发生洪涝,他忍痛连夜奋战在抗灾一线;为了严控三害,他走家窜户,调查灾情,并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养殖、种植技术;为了让百姓发展生产,他又亲自下田考察作物生长态势。
焦裕禄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百姓感恩戴德。
二、焦裕禄所以成为焦裕禄——务实做人
听闻县上青年才俊小魏要离开谋发展,他二话不说,忍痛火速跑到火车站,送上一抷黄土并告诉他要记住这个曾经工作的地方。小魏深受感动,在焦书记失落之时决定留下来;园艺场的场长病重期间梦语中只念叨着焦书记,他听说后顶雷冒雨去看望他;为了给穷孩子治病,他自已掏腰包不说还借别人的钱垫上;为了及时还清欠款,一个月难得的买肉钱也被征用。
焦裕禄踏踏实实为自己代言,自己顶天立地。
三、焦裕禄所以成为焦裕禄——清廉做官
他一到县上,就雷厉风行,取消干部优待制度,与民同甘共苦;吴书记看他家困难,给他多配大米,他粒米未进全部退回;作为书记,他家里却常年缺粮缺衣,死前只有一块手表留给儿女。
焦裕禄两袖清风为国家奉献,国家永志不忘。
这一次,我们是以观看电影的形式来纪念焦裕禄。通过学习,焦裕禄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进一步深入人心。做为干部,纪念方式远不止于此,最有意义的莫过于把他的这种“千方百计为百姓着想”的精神发扬光大,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第五篇:共产党之所以节节胜利
共产党之所以节节胜利,因为他们比蒋政府更加关注中国人民的需要。他们的军队和政权是在一个为公众利益服务的明确思想指导下工作,更具有奉献精神和高效率。共产党的力量来自中国国内,俄国人的物质援助,与我们对蒋介石的相比少得可怜。如果外界列强对于中国的内战不予过问,共产党可能早就取得胜利了。
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取得胜利,因为他们是一群普通的中国人,正在进行一个神圣的解放战争,将中国从封建反动派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人民解放军是一支由工人、农民组成的民主军队,领导他们的是一些被证实为第一流军事政治智囊。这支在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革命中成长起来的军队,是一支政治上有教育的、有纪律的、抗腐败的和全心全意奉献的军队。
产党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让农民看到为什么而战,而蒋介石却完全做不到。蒋从来不与他的民众商量,他只是命令他们。他粗暴地不能容忍任何反对意见,无论是保守派的、自由派的,还是共产党的。他与他的政党总是镇压农民的暴动和起义,从来不留中间地带。中国人被迫只能在不拥护他就反对他之间做出选择,于是只能选择灾难较轻的路走。我们能够提供的所有军事援助,都不可能帮蒋介石取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赢得胜利,部分是由于他们领导得好。但是,更重要的是因为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和高压统治,甚至连臭名昭著的希腊政府都不如。
中国共产党正在取胜,是因为它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苦农民组织起来了。国民党有过20年的时间去做这件事,但是它却没有去抓住这个机会。
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取得节节胜利,因为他们将一个能够满足人民大众某些迫切需求的纲领付诸行动。1927年,国民党赢得政权,靠的是耕者有其田和在政府里实行民主的口号,现在失败了,因为它从来没有兑现过它所作的任何承诺。共产党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们实行平均地权,并让农民在斗争中享有经济实惠。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一个政治联盟。由于有了这样的联盟,他们开展了群众运动。从群众运动中成长起来一股道德和文化力量,造就了一支年轻有为的领导队伍、一个纪律严明和深为群众爱戴的政党。他们之所以能战无不胜,是因为能从大多数人民群众中吸取力量,并为满足他们的迫切需要寻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