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感于“人之所以为人”
有感于“人之所以为人”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方面去想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会不会使用工具吗,不是,学界早就发现,有些动物也会使用简单的工具,看会不会笑吗,有人说动物笑的时候可能同类之间能看懂,只是我们看不懂就说动物不会笑,那么人和动物的区别究竟在哪里?相对于科学角度,我们倒更喜欢从文化的一些角度去想。
再落后的民族,再落后的人群,比方说原始人,也懂得拿树叶做成毯子,或者拿兽皮,把自己最紧要的部位包起来,动物没有,动物到现在都没有,赤身裸体,一丝不挂,所有的动物到现在还这样。我们都知道人是也从动物来的,猿什么时候变成人的,猿与人的界线在哪里,就是猿什么时候懂得不管用什么办法,把自己最紧要的部位包起来,那就了不得了,就脱胎换骨变成人了。
人的进化是与动物不断拉远距离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区别于动物性的过程,可是文明的进程中我们现在的一些做法是不合人性,反而接近动物性的,美国有什么“裸体相亲会”„„老实说动物都不至于此。动物的性行为基本上不由自己控制,老天控制,一年就有那么一两段发情期,发情期过后异性之间想有什么吸引力也什么。
“知止常止,终身不止”,“止”是伦理道理的意思,人之所以为人,有很多“万变不离其宗”,伦理道德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宗”,任何时代都不可离了这个“宗”,知道人家跟别人谈婚论嫁了,无论如何千万别以为说都什么时代了,还要跟人家有什么长短。
“都什么时代了”,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这样说,世界近四百来以西方为重心,到现在还是,但是四百年前的数千年是世界以我们为重心,我们是时候讲自己的一套东西了,不要跟着西方一条道儿走到黑,所以当下我们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含义深远,不是想当然的。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很多理想会在我们这一代实现„„
“生活”二字如何解释,“生下来活下去”是说动物的,动物只有生存没有生活,而人不一样,其实只要用中华文字写成的东西都要小心,不要总是简单地“顾名思义”。人与动物的区别还有一条是人一天吃三顿饭,动物一天吃无数顿,人是地球上所有物种吃饭时间最少的,任何动物一天到晚都只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到处找东西吃,到临死的时候还在到处找东西吃。人的吃饭时间本来就最短,还要“快餐”,整个时代整个社会越来越快餐化,吃饭那么快干什么,把自己搞得连个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了,怎么回事啊,生活的节奏想慢都慢不下来了?好在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懂得讲求幸福感了。
人一辈子能活多少年,有多少小时候什么都不懂的,有多少要睡去,还有多少吃饭呀什么的要除去,真正用于做事情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要怎么怎么样,我们是时候反思这种观念了,物质的极大丰富,经济的高速发展,有没有使我—1— 们生活得更幸福。
人生有一大部分时间就是要放松娱乐的,说得俗一些就是要虚度的,活得那么紧张干什么,人生有一大部分钱就是要瞎花的,可不是不该花的一分钱都不能瞎花,只要生活没有逼到那个地步,活得那么累干什么。一个人很有钱要正常地生活,很没钱,很穷困潦倒也要正常地生活,无论如何总得正常地生活。“失之桑榆,收之东隅”的同时也应该明白,“收之东隅,失之桑榆”,这也是天道。逆天而为,是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的。人算不如天算,最好不要跟老天过不去,不要妄图参透天机,妄图跟老天较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余庆”最准确的解释就是“意想不到的好处”,否则必然有意想不到的坏处,可千万别以为自己什么都明白,什么都能意想得到。
人生无非三件事,自己的事别靠别人,别人的事你别多管,老天爷的事你得配合。
其实一切人世的道理都只不过是“大致如此”,凡事无绝对,有例行就有例 外,不可以完全去除例外,武则天女性登基做帝,非常了得,要不是很多人拖她后腿,她还可以做得更好,世人也很尊重她,可这是例外,不足为训,例外多于例行,那是乱套。所以我们做一个人根本没必要过于执着,那么要命,那么过分,那么焦虑干什么?“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人生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传了几千年了,意思是说,唉呀,没有办法啦,人非自私不可,先想自己才有办法想到别人,如此不合道理?没有这回事,是我们解读错误。人不为己,“为”字要读作[wéi],应作“作为”讲,“做出来”之意,人作为人,不把自己“生而为人”的人性做出来,天诛地灭。这句话真正的含义也不并不是说“人要做自己”,人要有个性,人如果失去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就怎么怎么样。
周武王虽为武王,但他能史上留名主要不是因为其武功,主要因为他的一句话,“人为万物之灵”。孟子当年说的也非常清楚,“人禽之辨”,少之又少,我们要非常小心。禽我们很尊重它,因为它本来就是禽,兽我们也很尊重它,因为它本来就是兽,但禽与兽合一起,就麻烦了。
西方有一门学问叫人类学,它找一大堆理由说人就是动物的一种,没必要什么人类沙文主义,把人装扮得怎么样,没那回事,你就是一种动物而已,顶多说“高级动物”,还是动物,那是他们的事。中华文化中,人有人性,做一个人,你要知道说我自己(我之己身)是人不是禽兽,如果不按照人性去走,不按做人的道理去走,做的事情不像个人做的事情,很像禽兽,很兽性,甚至禽兽不如,天地不容,天诛地灭。
道家修炼到很高的那种人叫“真人”,张三丰被尊为张真人,难道其他人都假人吗,可见它那个“真”不是与假相对的,是深谙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的人,是深谙人非草木,人非禽兽的道理的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2—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我们看杨立新主演的共产党员教育影片《第一书记》,主题曲:“一撇一捺写出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红手印按出个大写的人,万事根本是做人。做人,做大写的人,清清白白勤勤恳恳,不求光环不求缤纷,只愿做棵禾苗深深扎根;做人,做大写的人,平平常常认认真真,不求光环不求缤纷,只愿做一个大写的人。”一撇一捺写出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
我们做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只要有能力,就一定要顺着天理良心,来完成我们这辈子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个美好的使命。
—3—
冯未源
第二篇:《伊索寓言》读后感:人之所以为人
人之所以为人
——《伊索寓言》读后感
原创: 小马猪
《伊索寓言》,应该不陌生,小学课本里的《乌鸦喝水》、《农夫与蛇》等浅显的寓言故事都来自于《伊》。它从来就不曾在我的书单上出现过,《一千零一夜》梁道长介绍它真是出乎我意料,一本儿童读物而已,可以跟世界经典名著媲美?道长说:“我们时常记得中学、大学的老师,却不会记得幼儿园的老师,他们的影响是意识最初最底层而深远的。”《伊》作为儿童经典,对成年人也有寓意和杀伤力。于是我买了,看完了所有充满稚趣和智慧的小故事。
伊索这个人究竟存不存在呢?不重要,重点在于他对希腊人、西方世界的意义。伊索自身的故事是一个奴隶凭着智慧,一步一步往上爬最后终于翻身的故事。不仅在平民百姓中受欢迎,上层知识分子、权势富豪也都喜欢,因为在阶级分明的社会里,贵族之上还有贵族,官员之上还有高官,每个人都是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于是就都能认同底层之最伊索的故事。
同样的文本,在不同时代和背景读者的眼中,会有不同的解读。《伊》里看似有许多鼓吹奴隶道德的篇章,里面的动物顺从暴力、强权与专制,但实际上当时希腊人的想法是将人与动物区分开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推导到“人是政治的动物”,如果区分人与动物的是政治,那么这政治恰恰不是动物遵循的强权和暴力,而是公正的社会,人们追求的是以理服人。人在读寓言里顺从的、依仗暴力的动物时,会提醒自己,人和动物是不一样的,是讲理性的,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
也许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人过于理想和单纯,因为现实中,人很不争气地配不上这个称呼,还不如动物,虎毒还不食儿。号称比过去几十万年都要文明的今天,身边断子绝孙的事却不绝于耳,也许真的是“人之所以为人”。
第三篇:有感于同为审计人
有感于同为审计人
没有鲜花簇拥,他们依然面带笑容;没有掌声相伴,他们仍旧默默耕耘。初为审计人的我,由“雾里看花”到“亲密接触”,对于审计工作从朦朦胧胧的感性认识逐渐转为一清二白的理性认知,一个突出感受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里聚集了一批批甘于寂寞的奉献者。
审计工作其特殊性决定了审计人员视审计质量为生命线、审计纪律为高压线、文明审计为保障线,做到依法审计、文明审计。有人说审计人干的都是体面活,却不知我们都是“苦行僧”。长期工作在审计一线的审计人,在别人看来吃力不讨好、容易得罪人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甘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与失,用平凡的工作铸造着审计的辉煌。
审计事业是寂寞者的事业,审计工作是奉献者的活动。用勤奋敬业诠释我们热爱审计事业的赤子情怀;用无私奉献奏响我们忠诚审计事业的美丽乐章!一篇篇审计报告聚焦了审计小组的合力,一次次审计工作报告会,记录了审计人的集体荣耀,但更多的是不被人知的寂寞背影。对于奋斗的艰辛,诗人感叹“板凳要坐十年冷”,作家感言“学问是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没有铁棒磨针的耐心,就不会有审计报告的真实可言;没有默默无闻的奉献,就不会有财经秩序规范管理;没有对审计质量的终极完美,就不会有政府宏观决策科学的预防针。审计创新的规律,决定了从事这项事业的人,注定要与寂寞相伴、与奉献同行、与激情并存。
岗位平凡,精神伟大。在我们审计人员的身上,没有动人的诗篇,没有离奇的故事,有的只是天天忙碌的身影,有的只是心中的那份责任和对审计事业的忠诚。最美审计干部,我们的好同事、好战友,金岚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理念,充分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风采,就是全体审计人员共同学习的楷模。用“激情燃烧的生命”仅仅103天里,孜孜以求,不遗余力,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用实干精神诠释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她的感人事迹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我们说多少,而是在于我们干了多少,面对父母、面对丈夫孩子,她心存歉疚;而面对祖国和人民,她问心无愧。
因为懂得,所以坚守。国家审计系统的成员们,把强审兴国的使命感践行到日常工作中,把追求卓越的事业心体现在平凡岗位上。他们有的在办公室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有的常年在外地出差办事,少则几个月,有的为了完成一项项目审计任务放弃了正常的节假日,有的带病坚持工作,决不放过任何疑点线索的执着,为了维护国家法律权威,伸张公正,赢得人民群众满意,他们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为了审计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他们历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们为此舍弃身体健康,特立独行,不谋求私利,无私无畏,以法为据,以理服人,对于那些不配合审计工作的,敢于硬碰硬,据理力争,依法办事,严格执行审计纪律,切实维护审计机关形象,坚持在最纯的梦想中找寻最真的自己,甚至把生命化作一个个台阶,让战友们踩着去攀登审计的制高点。
与时俱进,审计创新。为进一步加速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面对新的工作任务、工作要求,一开始我们可能会有很多不适应,有许多方面我们往往都会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学习,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自觉,一 种习惯,一种责任,不断进行审计知识的更新,不断地充实自己。在以算盘为主要计算工具的年代你可能是一位审计能手,但你如果不注重学习,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在以计算机审计为主的今天,你未必就能成为审计高手。在学校你也许是高材生,但面对新的审计工作岗位,你未必就能得心应手。所以说,无论是工作几十年的老同志,还是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同志,要想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就得不断学习、坚持学习、系统学习、善于学习;而要成为审计多面手,应该紧紧凝聚在强审梦的旗帜下,强化忠诚于党、精忠护国、审计为民的职业理念,力争做开口能说、见账以查、提笔能写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更要勤奋学习,结合本职岗位学,苦练业务技能,才可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任务需求。
审计事业最讲究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心情浮躁的人,品尝不到创新的果实;追逐名利的人,采撷不到审计皇冠的明珠。唯有寂寞,才能培育出美丽的审计之花;唯有奉献,才能催生出丰硕的审计之果。审计工作虽然清苦,但作为一名有志于审计事业的审计人员应当淡薄名利,把审计工作当成一项神圣的事业来追求。
让青春为我们作证。此时此刻,同为审计人的我无比坚信:满怀激情、意气风发的审计人,凭借十八大精神强劲的东风,沿着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壮丽征途上,一定不会辜负国家和人民的信任与期望,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把使命举过头顶,践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弘扬审计精神,朝着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梦想,铿锵迈进!
人生就像在旅游,精彩和目的不是要走到终点,而
是要留意和观赏旅途中优美的风景。对此,审计人员始终秉持一颗炽热的心,献身审计事业,把这份热度无限放大,当我们匆匆走过这条路时,回顾时不至于没有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步入审计工作之初的一点工作肤浅个人心得,做到坚持始终把“为民而审、为国而计”作为一切工作的聚焦点、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好审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这
个时代课题,攻坚克难,创新发展,更好地把审计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此,将这段名言名句献于大家,希望与大家共勉:
做人做事:一是要常怀感恩之心,谓之真;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谓之实;三是要善于多问多思,谓之聪;四是要做到公道正派,谓之德;五要做到刚直不阿,谓之硬;六是要做到不营亲疏,谓之正。
第四篇:读后感使人成为人
《使人成为人》读后感
放假时,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配发了一本教育经典,我有幸结识《使人成为人》,并与之成为形影不离的伙伴。
《使人成为人》是一本“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针对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一般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吸引了现代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广泛使用的“体验式培训课程”和“教练技术课程”的精髓,研发的一种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
虽然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主要是针对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而研发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其中的很多理论对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也是有用的。因此,它对于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本书里介绍了新的时代对所需要的人才的要求:“具有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兴趣和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高的的情感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具有参与国际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这就是:“多元文化价值观、全球思维、信息素养、人文素养。”这就对人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如健康的心态,积极自我调整的能力,不怕苦难挫折和挑战,责任心,进取心,爱心,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基础教育永远是未来的事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未来所需人
才的重任。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就要不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能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做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做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书里,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入活动教学,并将其作为这门课程的基本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主体活动、情境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形式,通过师生共同的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在活动中建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并以其促进学生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读了这本书,我自身也收获颇丰:
我知道了幸福其实就是人内心的一种感觉,一种人生的态度。1978年,国际初级保健大会发表了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宣言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也就是说,在身体处在健康状况下,人有没有幸福感,将取决于他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说,心理健康就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读后,我知道了人生在世,需要不断地为自己的心灵除尘。拂净
心灵,让心灵在生活中优雅地驻足,平和的品味,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蛰伏这惊人的美丽。只有完满以乐观、平和、健康的心态泰然处之,完满就能享受生活回馈给我们的快乐。幸福人生,从“心”开始。
这本书对我的震撼很大,让我从中看到了“拓展训练营”的影子;让我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同时,开阔了我的眼野。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关注所有的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
第五篇:人之为人,贵在诚信
首先,这个故事让我想到诚信问题。什么是诚信呢?“诚信”的“信”字是由“人”和“言”构成的,就是说人要说到做到。这让我想到一则故事,一位德国博士留学生想留在德国工作,他应聘了多家公司,但是均告失败。这位博士非常迷茫,他想:以我的实力,大公司如果有问题,那么小公司为什么也不行呢?最后,一位人事经理向他揭开了秘密,原来在他的信用档案中记载着他在读大二时的逃票记录。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诚信对人是多么的重要。也许你会认为现代社会,人只需要达到一定的文化素质,一定的社会经历,一定的经济水平就可以了。但是我想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这是很可怕的事情。现在社会上存在着的学术作假问题,大学生不还贷款的问题,都体现了诚信的危机。
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是不完整的,不能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益的独立的人。中国人素来重视诚信,在古代就有“人无信不立”的说法。故事中的老汉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我希望用诚信来铸造一片安宁而有道德的天空。
听到这则材料我就想到了“诚信”两字,其实诚信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前几年的高考题中就曾涉及到这一点,用以引起大家对此的讨论。
前一位同学提到商鞅和曾子的故事,我觉得诚信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的美德,诚信更是叩响一个伟大时代的敲门砖,也就是说诚信是做人或者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
商鞅立木,实际上是开启了封建时代的先河,此项创举正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如今,诚信在社会上引发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前面的同学已经有所提及,我想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曾经听到过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常年存放着一位好友早年所赚的钱,后来这位父亲患上很重的病,但是他仍然不肯去动用那笔钱,虽然他的妻子恳求他用这笔钱救急。这位父亲的儿子并没有怪罪老父亲的固执,相反,他从父亲身上学到了诚信这一做人的原则,一种民族的精神。之后,他又把父亲的故事告诉了自己的儿子,这种民族的美德就是这样代代相传了下来。我想诚信是应当传承的。
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我注意到了一个非常小的细节,就是这位债主没有在借钱的同时打借条,这位老汉确实是一位讲诚信的人,他秉承着诚信的原则,不远千里去归还十五年前所欠的500元钱。但是,现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许多类似大学生不还贷的现象,如果这位老汉没有守信,那么在没有借条的情况下,我们就无法规范他的行为。市场经济固然需要诚信,但是诚信的底线是什么呢?我想那就是法律。我们除了用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教育人们讲求个人诚信之外,我们还需要法律制度的健全。法律是一个社会对个人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在法律健全的条件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提倡社会的道德风尚。所以,法是德的基础,德是法进一步的升华。道德以感召力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但是它只有道德上的约束,我们不能依靠它来感化顽固不化者,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让人们的自由和权利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