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如蝼蚁,美如神明美文
总是说岁月蹉跎,不容伤春感怀。
这一刻,美好是因为有可怀念之人。
书声、书语毕竟不如人声、人语来得温暖、美好。
放弃思辨,静静倾听,情意如溪水潺潺。
安静下来的天空,如此安详澄澈。
不去想一个问题该怎么解决,不去问一种情绪该怎么安抚,自由地绽放——闲寂的,不安的,幼稚可爱的,癫狂的,不大意的,都有它的生机。
所谓孕育,所谓春天。
在无色的泥土里,动兵刀,享自由。
是谓生存。
如蝼蚁,如神明。
或,生命怎样度过都是值得的;或,每一个选择都是从容和胁迫。
但亲爱的你,希望你最终能对自己说,这个世间我来过,并且含笑而去。
有为,是生的欲;无为,是生的散漫。
满布的风景里,踏歌而行,桂花香溢出一树,闭眼就开始了思念。
你,是哪一种?
从知道自己的不清白开始,追逐清白的灵魂。
从觉悟了自己不配开始,拥有值得和信心。
从通透了趋利避害开始,称量苦难的重量,直到天平垂在彼岸一端。
从死亡的必然开始,走进生命永世的拯救。
于希望绝望处,你要相信,无辜的鲜血,替罪的羔羊,永不会蒸发。
有一种命题,叫时代;有一种命题,叫永恒。身处时代,仰望永恒。
你触摸到了哪一种?
有两种人会发现上帝,一种是无论身处尊贵或卑微,内中常存谦卑之心的人;另一种是只要是真理,不管别人反对的人。
你,是哪一种?
第二篇:立如青松生如夏花美文
席慕蓉说:“生命曾经灿放如花,如同一季又复一季永不结束的盛夏。”如蛱蝶栖落花间,舞尽生命;如青松挺立苍穹,仰望晴空;如夏花绚烂人间,粲然解颐。纵使烈日炎炎,路上戗风,也要站立于世界如青松,芬芳世界如夏花!
诗人聂鲁达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光色阑珊之余,从世事沉浮中站起,如青松般坚守本心,闻到夏花馥郁。
“殷殷其雷,蒙蒙其雨。我徙我车,涉此艰阻。”他端坐于辚辚大车中,载低载昂。时局动荡,亲人疏离,他的世界似乎是一座徒有其表的宫殿,华丽而寂寞。纵然是“蒙涂冒雨,沾衣濡裳”,他也要拥有“屏翳收风,川后静波”的心情。立如青松,曹植的人生,华光夺目。“红杏深花,菖蒲浅芽。平原麦垅,翠波摇翦翦。”他是“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的天才;他是“慈祥端正,弊绝风清”的追求者;他是“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的性情中人。汤显祖,饥寒交迫中却指书笑曰“有此不贫矣”的清官。立如青松,清欢自持,生如夏花之绚烂!
尼克·胡哲说“: 如果你失败了,再站起来。”跋涉虚无之境,从艰难困苦中站起,如青松般坚毅平静,嗅到夏花馝馞。
战火纷飞,至亲渐离,危险遍布,冷眼骇人。法齐亚·库菲依旧步履铿锵:“不要死于一事无成。”立如青松,追求梦想,坚持愿望,便能寻到天堂,神色淡然。狱卒折磨,煎熬内心,铁窗束缚,挑战四处,曼德拉依旧眉眼祥和:“宽恕别人等同于升华自己。”立如青松,透彻磨难,照亮黑暗,就能笑容明媚,拥抱世界。
老舍说:“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应是如此,生命中的苦痛毫无理性地无处不在,当立如青松,生如夏花,高歌灵魂。
似钱穆从乡村走出大家风范,似杨绛从喧嚣中找到优雅风度,似朴京慧从厄运中寻到胜利彼岸。
人生的双翼上,立如青松是不可或缺的翎羽。看那新芽萌蘖,望那云霞似锦,振翮高飞,无所畏惧,不趑趄,永长喜,大可步步生莲,创造属于自己的繁华世界!
愿立如青松,愿生如夏花!
第三篇:生如蚁而美如神美文
烟花虽美却稍纵即逝,
滴水虽微然恒聚而洋
福贵说:“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苍老的面孔,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身躯压着一种如千斤重的信仰——活著。乡村的小道上,人和牛的剪影朝着那光亮的方向,渐趋渐远,直至隐没。不远处的农舍升起了袅袅炊烟,薄薄的烟尘在霞光的照射下幻化出他轻描淡写的一生。
命运到底给予了他什么?输光家产那年,福贵绝望得几近崩溃。本应是阔气的少爷,却在一夜之间沦为低贱的佃农。一切都在龙二的出现后设好了局。他无法忘记有庆死时渐冷的身躯,无法忘记凤霞死时无法叫喊的痛苦,无法忘记家珍死时安静的面容。家珍死时的前一夜,对他说:“你还得好好活下去。”
在这坎坷的生活里,他不断地忍受着伤与痛,在血和泪的交织中,慢慢地看到未来。身体越孱弱,灵魂越强大。他的心底悄然升起未知的感受,越发清晰和强烈——活着。
只要活着。如果眼前的灯熄灭了,你所找寻的一切,将在瞬间化为虚无;如果生命终了,你所热爱、留恋的一切将再无迹可寻。他渴望活着。“活着”这样一股力量,让他感到无比的沉重,却让他前所未有地去坚信这世界的美好。
命运总是善于制造悲剧,但也同样会赐予我们一段平静的时光,称之为幸福。在福贵的记忆里,有庆仍光着脚在路上飞奔,凤霞和家珍正在田间劳作,二喜意气风发地来迎娶凤霞,苦根还笑得一脸无忧无虑。他们是那样鲜活地活过。
人活着,总会陷入迷茫或绝望。也许,死亡是一种彻底的解脱,但活下去,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成全。即便仅仅只是微尘世界里的一颗小小芥子,也有作为生命不由自主绽放的美丽。在这广袤的土地上,一切生命都在奔忙,都在不断流动,如果你仔细去听,那熙熙攘攘的生命无不在呼唤着希望,呼唤着一场雨的到来,洗净尘世带来的血水。也许人生来渺小,躯体脆弱,生命短暂不足百年,却有勇气与命运博弈,不断生长。生命的美丽之至,是与命运一同化作阳光和雨水。
把做过的梦,再温习几遍,把拥有的回忆折成小船,寄还岁月。生死之间,福贵牵着牛,将生命当作最坚定的信仰。“‘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用他质朴的笔触,将一种不竭的力量注入我们潺潺的血液。
只要活着,生活就不会是绝望的,即便磨难仍存,但凡有一丝温馨,也要毫不犹豫地坚信。我们这不长不短的生命,纵使只是须臾,也要不留余力地好好活着。
第四篇:将军有剑不斩蝼蚁美文
我有位女友,毕业之后做了护士,从普通病房转到重症监护室。每天累得要死,24小时全身的细胞都不敢放松,过了一天像是打了一場硬仗,而她面对的,不仅仅是死亡和疾病,还有愤怒。
来自家属或是病人的挑剔、找碴儿、无理取闹甚至谩骂,她都得像海绵一样软软地承受着。
我感慨着她的好脾气,她却说:“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挺接受不了的,几乎每晚都要哭上一会儿,可是逐渐就明白了,当人的挫败感逐渐因为疾病蔓延到生命的时候,愤怒就是唯一对抗世界的武器。”
她讲了一件事:一个农村来的老伯由于过于高昂的医疗费,不得不签字放弃治疗那个因车祸致瘫的老伴儿之后,用最肮脏和最恶毒的语言问候了所有的医生和护士。
“你知道吗?我们没有一个人觉得生气,只觉得悲凉。”“如果他有更多的钱,或者有更强的能力去赚钱,有坚持下去的机会和资本,他都不会那么愤怒,可是他却什么都做不了。”
人在无能为力之时,最易怒。我曾经也是那个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会起全身毛的人,并不是因为别人真的怎么招惹了我,而是自己深知自己的失败,却不愿承认,也不愿意让别人看穿,于是才满身戾气,才色厉内荏。
而现在我的性格和脾气已经好了太多,也并不是因为被时间磨乎了棱角。我不再容易愤怒,是因为我开始学会怎样解决
问题:如何解决工作上的难题,而不是抱怨老板“为什么要给我这么难的项目”;如何更好地平衡和打理生活,而不是像只鸵鸟一样把头埋在土里指责他人“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当我有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武器,愤怒就不再是我手中唯一的锤子,只有必要的时候,我才会运用它。当作手段之一,而不是撒手锏,往往会获得更好的结果。从前会骂回去的人,现在不会了。因为他不值得,也因为我不在意。
将军有剑,不斩蝼蚁。我们的人生是漫漫征程,是星辰大海。
第五篇:人生如修行美文
人生如修行
世说有一和尚,习俭从善多年,一心钻研佛道,渴望有朝一日能脱离苦海平登极乐,修成正果。为了提高自己的佛法修为,乖尚每天都要熟读不同的经文。据说,他所看过的经文数量,已远远不止八百卷。
和尚非常用功,把一切经文里的佛理都背得滚瓜烂熟,早诵晚念,青灯为伴。他的虔诚和执著,打动了寺里的每一个人。
但奇怪的是,和尚从6岁苦修到76岁,仍无法得道开悟。而令,和尚已经老了,旧日所记经文已经忘却了大半,但他依然勤俭如昨。
终于有一天,他的诚心打动了佛祖。佛祖问他:“你苦学佛法,是为何故?”
和尚老老实实地说:“先求自渡,再求渡人。”佛祖再次问他:“你从八百卷经文里获得了什么?”和尚寻思了许久,说来说去,还是经文里的话。
佛祖只得摇头:“佛法是船。世间一切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皆属苦海。你若想就此抵达彼岸,脱离苦海,就得首先明白如何乘船以及如何弃船。”
和尚听后顿悟,从此心如止水,再不苦修佛理。
佛理是船,须修也须弃。在茫茫苦海中,佛理如夜中明灯,指引人前行。抵达彼端之后,却再不可执著留恋,抱船登岸。无论何时都不能忘了,心中所要渡的乃是人,并非船。
由此自省,回望我们的半生历程。负笈求学多年之后,终于获得安定生活。可现实中,有多少人肯安于现状?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不骄不躁。不惊不羡,不谗不媚,不欲不求?
我们已被儿时所学的知识困住了。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是,我们前仆后继,通宵达旦,焚膏继晷,挑灯苦读。
多年后,博古通今,却照样还是看不开,理不透。甚至,早已被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重重困住,不可挣脱。
从佛理的角度来看,理论不就是渡人的船吗?可为何我们在抵迭真理彼端之时,总是无法抛开旧日的尘俗观念?总是要一意孤行,抱船守地,故步自封?
从人生的角度来看,知识不也是渡人的船吗?苦习它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能明智通理,洁净精微吗?可为何我们越是读书,就越是容易被物欲所蒙蔽,越是容易利欲熏心?
修佛乃修心,不是信佛,吃素,就可长命百岁,往生成仙。其本质目的,是通过佛理引导,自我开化,自我顿悟,逐渐拥有广渡世间恶,笑解众生丑的境界。
人生何尝不是一次宝贵的修行?不论贫贱富贵,长短高低,最终都要化为黄土青烟。有人在赶往这个必然结局的路上,纵欲寡欢;也有人在匆忙而又布满苦难的时光中,找到了自渡的船。
可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只懂得如何乘船。却不懂得如何弃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