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量的计量》教学反思
“量的计量”虽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内容,但教学设计却处处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新观念
《教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之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前面几册教材中已经零星地学过,再加内容本身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所以,本节课在教学活动安排上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现有的基础出发,把新知识点学习安排为自学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2、重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必须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本节课从开始导入“鲸的介绍”到新课中间“用数学语言描述用途”和练习“测量身边的事物”,都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用好数学的自信心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
本节课在学习“长度和面积单位”时,教师通过安排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第二篇:量的计量教案及反思
量的计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12册P118-120页,练习二十五,1、2、6、7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
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以及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2..能全面掌握小学数学中学过的计量单位及实际大小。能熟记并理解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猜他是谁。请根据老师出示的词语,看谁最先猜出他的姓名,准备好了吗?(分别出示)
冠军
中国人
雅典
110米栏 真了不起,让我们一起走进英雄刘翔,(出示刘翔的图片和基本资料)
姓名:刘翔
性别:男
籍贯:上海
生日:1983年7月13日
身高:1.88米
体重:74千克
项目:110米栏
从这些资料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这里的年月日是什么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哪些?米是什么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千克是什么单位?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我们还学过哪些计量单位?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量的计量。
二、知识梳理
1、刚才我们回忆了这些计量单位,这些单位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请大家整理在作业纸上,并相互比画或举例说明一些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
2、让学生介绍整理的情况。教师着重复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3、让大家结合整理好的作业纸,自己记一记这些知识点,同桌的同学也可以相互说说。
三、沟通联系
梳理了这些知识点后我们还要主动找出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那么这些计量单位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一般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平方倍,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立方倍。
它们的用途相同吗?例如我们要计量数学书的厚度用什么单位?估一估它有多厚?
用计量封面的大小用什么单位?估一估封面的面积有多大?要计量这本书占多大空间用什么单位?它的体积约是多少?
坐正!请大家注意看大屏幕。刚才屏幕由表格变成刘翔这幅图大约经过了多长时间?{加强估算的训练。
四、实际应用
时间跑得真快,下面老师让同学们与时间进行一次赛跑,有没有信心战胜时间?
(一)与时间赛跑
要求同学们在30秒之内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或名数,直接把答案写在本子上,做完就举手,倒记时开始。
屏幕上出示:在()里填上合适的计量单位或名数。
1、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全长约6300()。
2、小华体重大约是34()。
3、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40()。
4、一瓶墨水的容积大约是60()。
5、筷子的长度约()。指名口答。
(二)算算才知道
在这次与时间的比赛中我们很多同学获得了胜利,其实我们平时学习也要象刚才一样抓紧时间,为什么呢,算算就更明白了。这是某班的课程表(出示),看一看,一周有几节数学课?每课以40分钟计算,每学期20周,算一算,一学期上数学课的时间大约为多少分钟?合几天?
在算算,整个小学阶段上数学课的时间合为多少天?(学生算出来约为40天)看了这个数据你有什么感想?
(三)妙手回春
想想小学6年上数学课的时间加起来不过40天左右,所以我们同学要珍惜平时的分分秒秒。那就让我们抓紧时间做下面一道题吧!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怎么了?令人发笑,那就请同学们当回妙手回春的小医生。
早晨11时30分,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匆忙地吃了0.5毫升的牛奶和一个60千克的鸡蛋,拎起2吨重的书包以每分钟150分米的速度向学校跑去,刚进校门就遇到了身高1.5分米的同学王灿,我俩高兴地一起进了教室,坐在面积约为8平方米的凳子上,心里特别地开心。
(四)挑战高手
刚才我们同学与时间举行了一次紧张的比赛,下面我们同学之间举行一次挑战赛,好不好?
请你们把自己搜集的题目拿出来,前后每4人一组互相挑战。
(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刚才老师发现有不少同学的问题提得很棒,谁愿意把自己出的题目展示给大家看,然后再指名挑战你眼中的高手。
(五)联系生活实际,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要求用上一些合适的计量单位。
《量的计量教学设计》教后反思
这节复习课,我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深化理解,直至建构起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达到了较好的复习效果。下面,我就谈谈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几个地方。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素材,创设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灵活思考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这节课中的刘翔的基本资料,修改数学日记这一情境的创设就很好的体现了它的价值。
它既是调节学生学习热情的兴奋剂,也是师生展开学习所依托的主要素材。课始,出示个人信息,一下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练习中一篇错误百出的数学日记,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滑稽可笑,学习的兴趣也就被激发了,轻松活泼的氛围也就形成了。学生的笑其实是基于他们原有的认知,正因为这段日记的内容与他们已有的认知造成了矛盾,因而学生的笑就是会心而笑。
在完成计量单位的复习整理后,又以与时间赛跑的形式呈现“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这一常见题形,学生不但不会觉得枯燥,反会进一步引发兴趣。
二、交流补充、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复习课,在毕业班第二个学期的学习中几乎占了一半以上的时间。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构建量的计量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掌握学习技能。我在梳理知识,形成量的计量知识网这块,我的备课是板块式的,也是有所预设的,但这个教学过程又不是绝对的,它是随着学生的交流即时调整每一板块的交流顺序,随着学生自主交流的不断展开,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地复习每一类计量单位。精心的预设,灵活地处理生成,师生的合作恰到好处。而生生的合作更多的体现在学生通过再现原有的知识,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交流自己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并相互补充。这是良好的课堂学习的表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并非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各计量单位间的进率,更注重学生的体验。教师多次让学生通过比一比、说一说、估一估等不同的形式,使学生多方位的理解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正确使用计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复习中还能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更深层地挖掘数学间的密切联系,更好地将数学知识进行疏理,让复习的内容更上一个台阶。这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渗透和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必将学会学习,并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练习设计由边理边练过渡到应用发展
复习课的核心是“整理与练习”,恰当地处理好整理与练习的关系,也是复习课应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节课的综合练习,旨在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在设计题时注重了题目的趣味性、生活性、综合性,使学生在应用过程中既觉得有趣,又起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结尾,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有一学生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写了她与她爸爸的一些事情,惹得其他学生哈哈大笑,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第三篇:《量一量》教学反思
《量一量》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重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选择工具,进行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准备要充分。为了预防活动课学生只是单纯活动,而没有反思。我先让学生把需要测量的物体记录在练习本上,不至于测量后完了记录数据。
活动前要明确活动要求。采取4人小组活动的形式,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长组织得最好。
测量中学生的卷尺不够长该怎么办?有的学生把好几个尺子接在一起,有的学生用铅笔放在地上做记号,但不知道只要把每段长加起来就可以了。说明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还是没有理解。所以对低年级学生,活动前要具体指导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一步一步师范,或请会的小朋友来师范,才能保证活动中的高效。
第四篇:《量一量》教学反思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来引入新课,这点做得比较好,学生也很顺利的进入新课的学习中。我利用两张一大一小的白纸,提出疑问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学生很自然的就想到前面刚学过的比较面积的方法:剪拼、摆实物、画格子,紧接着我提出用摆实物或画格子的方法我们要注意什么?大小一样(因为上节课学生已经找到这一点)然后我出示三种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问学生你觉得用哪种图形来摆好呢?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的选择正方形,一学生说因为正方形没有空隙,简便,我马上补充到也就是说正方形能密铺,而且操作简单方便!也乘势表扬了该学生,你真能干,和我们数学家想的一样!然后再引出用正方形来定义面积单位。此环节,我觉得我的提问到位,学生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并且回答问题干脆利落,也没有费多少时间。这是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所以有效的教师提问能提高课堂的效率,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2、在教学的过程中放手不够。在教学完1 cm2后,教学1dm2,1m2应放手,让学生根据1 cm2的内容来类比出1dm2,1m2的定义、写法以及读法,不应由老师来包办。教师只是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让学生感知到用1 cm2来测量课桌桌面的大小太麻烦了,麻烦在测量次数太多,所以要有更大点的面积单位1dm2,以及用1dm2来测量黑板面的面积也是太麻烦了,所以要用更大的面积单位1m2,彻底让学生感知到测量的需要而出现更大点的面积单位,是为方便我们解决问题。而且在1m2时没让学生感知到位,虽然用了四根长一米的直尺来摆出1m2,但学生没有真实的感知到1m2到底有多大,可以马上请几个学生在1m2的地面上站一站,看能站多少个学生,再利用课本上的情景1m2 大小的地面能画多少个脚印,那样学生更能感知到1m2到底有多大。
3、板书没有跟上。一怕书写定义浪费时间,二是以为课件出示就可以不用板书定义了,所以没有及时将1cm2的定义书写在黑板上,也导致了学生不能根据1cm2的定义来定义1dm2以及1m2,更不能知道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定义其实是类似的,只是个别的单位换一换就可以。
教学是一条长长的路,在教学的路上我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以及学习。
第五篇:青岛版六下总复习《量与计量》复习课教学反思
《量与计量》复习课反思
---奎文区孙家小学于湖波
2018.5.24号,上午前两节课都是数学,第一节是六二的数学,第二节是六三的数学。
今天这节课我们上的是量与计量的复习课。一说起复习课,就很头疼,不好上,学生觉得无聊,都学过了。所以整节课可能学生会在无所事事中度过。最近这段日子我也一直在看有关复习课如何上的一些文章,自己也梳理了一部分。网上也看过部分数学名师讲的复习课,不过资料很少,再一次说明复习课确实是我们小学课型里比较难啃的一块骨头。
而如何在复习课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提高技能、获得思想方法、积累学习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呢?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结合量与计量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故生悬疑、引出课题
为了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我上来对课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老师最近看到了一个奇怪的式子。同学们谁能帮我分析分析这是要个什么呢?然后在黑板上写了下面这三个式子。
=
=
=
1000 刚一写完,我就皱起了眉头,这是什么个情况啊?哪位同学能帮我解答一下啊?
思考了一会,有同学上台添上 1 年=
个月 1 小时 =
分钟千米
=
1000米
其实当第一个写出来的时候,很多同学已经发出“哦”的声音了,说明他们也知道了,只需要在这些数字的后面加上合适的单位就可以使得这个式子成立了。
然后这个时候,我说刚才发生了两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第一件事情,1真的可以等于12呀,60呀,1000呀,只需要加上一个量就可以了。第二件事情是刚才的同学写完了居然没有掌声? 所以看来量比较重要,那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量与计量吧。通过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建构联系
因为量与计量的内容课后的时候已将让学生进行了梳理。部分学生说自己不会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所以我说这节课我们尝试用思维导图来整理这部分内容如何?同学们爽快的答应了。我说既然已经让你们整理了,那这个思维导图你们是想让我来画还是你们自己来完善?学生们说我们自己来。
我就在黑板的中央写上了量与计量的大框,然后引导孩子们说,你们觉得我们要分几个支来表示呢?最后分成5个支。质量、时间、长度、面积、体积这五部分来完善思维导图。然后我先拿质量做了一个示范,比如质量,我们经常用到的单位是什么呢?吨、千克、克。学生写我记录在思维导图上,那你能不能也像我这样有序的把其他的补充完整呢?想写的可以上黑板上写。就这么一句话,结果导致了黑板上瞬间多了好多同学,都在积极的写。(因为这个地方我说的是自愿上台写,再加上我前面的“忽悠”,很多孩子都挣着上黑板上去写,导致课堂稍微有些小失控,课后我在想,这个地方这个细节应该怎么处理呢?又调查了10几个同学。得到了一些小启发,让学生上台写的时候,最多台上可以同时有3人,不能再多,再就是其他同学在写的时候,下面的同学可以看,也可以自己在本子上写,如果发现他写的不够好,可以上台用其他颜色的粉笔进行修改。感谢孩子的乱,给了我思考的空间。)写完这个后,我又引导孩子们,那写到这里后,接着我们又要研究什么呢?学生们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我说:对,还是我先给个示范,比如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鉴于刚才的混乱,我课堂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我说这会我们这样写,还剩下4部分,每部分找一排同学上去写,第一个同学写完了,后面的同学再上去写,这样一来,一方面时间上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四排同时上去写。另一方面不像刚才那么混乱了。(很可惜的是,上的太投入,结果忘记把最后孩子们完成的成品拍下来了)最后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引导孩子们,回头看,这节课我们50多个人的力量。完成了量与计量的思维导图,并进行了完善。为你们自己的作品鼓掌。
反思这节课,尽量的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梳理和建构的活动中来,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来讲,也是一个在研究中互相学习提高的过程,当然这节课肯定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值得我再去思考。
课后,我设计了一份简单的小问卷,调查了两个班10几个孩子。并且做了记录。
1、你觉得今天的课好吗?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不好在哪里?
2、你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A、喜欢
B、不喜欢
C、还行 下面整理如下: 好
1、课堂氛围活跃,平时不听讲的同学也认真听讲了。
2、每个人都有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学习兴趣提高了。
3、知道对于知识怎么梳理、怎么记录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更清楚了。不好
1、上台写的时候秩序有些乱。
2、思维导图画的不好。需要更美观一些。
3、上台写的时候,下面的有些同学不知道做什么?
(对于不好的地方,还是我的原因,有些地方指向性不强,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考虑的不够细致,所以才会出现上面的不好的地方。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反思。)第二个都选择的喜欢。
以上内容都是孩子说的,我进行的记录。
感谢孩子们的喜欢!因为你们的喜欢给了我成长的动力、给了我反思的动力。“把普通课上成公开课”成了我备课的追求。
写于2018.5.24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