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我觉得目前提高学生口头表达交流能力的主要障碍有:
第一、学生不说。课堂提问,多以独词句回答;平日讨论,学生多以沉默参与。无论你如何启发,诱导,他总不开口。即使开口,说的话也不会超过三句,每句也不会超过十个字。学生的这种表现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说自信心不足,怕说不好丢丑,不敢说;说缺少参与意识,不愿意说;个性内向,不喜欢说,等等。学生不说你就没办法帮他提高。
第二、有些老师不重视。有的语文老师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自开口说话就说汉语,还用练口头表达?所以在平日教学中几乎不进行表达训练。其实口头表达只是思维的一种外部呈现,我们进行表达能力训练,其本质是进行思维训练。动嘴其实是动脑。学生表达能力强了,就不会再畏惧阅读和写作了。
第三、学校不开专门的口头表达课。一般人觉得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应该在语文课上完成,不需要再另外开设口语课,所以都不开设类似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语文课堂的容量已经加大,再拿出课上时间让学生练表达不太现实。
我在平日的练习中是这样做的:
首先,在课堂提问时力求设置切入点小的问题。
不问“怎么样”,多问“是什么”“为什么”。先点名提问,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时,多肯定,多鼓励。等到学生对回答问题习以为常之后,就可以让他们自由回答问题了。开始时对勇于回答问题的同学要大力表扬,树立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其次,就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开口说话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在班里开展小型的辩论会、演讲比赛,阅读课结束时组织一个总结体会交流会,让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允许学生提前准备说话提纲,但不许念说话稿。渐渐地,学生就愿意并且急于开口说话了。也可以在课外组织和口头表达训练有关的社团。如辩论社团,演讲社团等。这就要借助学校的力量了。
当然学生的回答会出现好多问题,比如词不达意了,不会用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了,表达不得体了等等。这时候就可以进行思维训练了。
表达能力差首先是思维出了问题。思路清晰才能表达流畅。脑子里建立起逻辑思维框架才能思路清晰。所以应该先帮学生建立逻辑框架。
先让学生学会用关联词语。
首先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仅…而且…”、“如果…就…”、“与其…不如…”、“或者…或者…”、“无论…都…”、“尽管…还是…”等关联词语造句。或者进行关联词语替换练习。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拿出一句话来把各对关联词语分别填进去,体会它们语意的区别。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把“因为他学习成绩优秀,所以被评为三好学生。”这个句子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随意替换其中的关联词语因为所以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练习效果也非常好。让学生选关联词语填空。给学生一些关联词语,一些留有空白的句子,让其做填空练习。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练习。关联词语运用熟练了,思路就会清晰一些,表达就会条理一些。
再让学生了解一些逻辑常识。
比如三段论、假言推理、因果推理等等。可以用集中授课的方式讲给学生这些逻辑知识。这样在表述一个问题时才清楚才有逻辑力量有说服力。
只有通过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各方面的素养都提高了,才有说服力,才会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也只有在别人看到成效后我们的做法才可能获得认可和支持。这时,另外的两个障碍就有望扫除了。
第二篇:高中程序设计课教学体会与反思
高中程序设计课教学体会与反思
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程中除必修课“信息技术基础”外另有五门选修课,“算法与程序设计”就是其中之一。在所有选修课中,相比之下“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一门课的教学难度和深度均高于其他几门课程,我省学业水平测试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即便如此,仍有一定比例的高级中学却选择“迎难而上”,如苏州市市区的大部分四星级高中开设该课程。选择并给予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以充分重视,逐渐成为各校的共识。这其中的缘由也并不难理解:高中生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有助于锻炼并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对其今后的学业、人生都非常有利;此外,课改后的高中数学中引入了算法的内容,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课,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数学课中相应内容、从容应对高考效果显著。
笔者一贯支持开设程序设计选修课,并多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在此从几个方面谈谈对“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的思考和体会。
关于算法部分的教学
对于算法部分,计算机选修课教学要尽量与数学中的“算法初步”教学相配合,协调进度,各自把握好本学科的教学侧重点。至于如何相互配合、把握重点,已不乏文章著述,笔者也曾在另一篇题为《也谈信息技术与数学中的算法教学》的文章上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此不再重复。
在本选修课开始教学中,应按教材顺序,遵循先“算法”,再“程序设计”的顺序依次进行,理由很简单,“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程序设计,即进行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如果在此之前学生不了解算法这一基础知识,就容易过早地涉及、纠缠于大量的编程技术(如语法规则、编程技巧等),而忽视算法在程序设计中的“灵魂”地位。事实上,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就是学习掌握一种将算法转换为计算机程序的工具。因此在本课程教学的初期,让学生了解算法非常关键,理应放在首位。
在算法部分的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要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就得先考虑算法,然后根据算法编写程序。学生可能产生诸如此类的疑惑,即为何在接下来的编程实践中,并未要求或没有必要先写算法再编程实现呢?的确需要及时讲清这一问题,原因在于,作为程序设计的初学者,所编程序一般都较为简单短小,程序算法也自然相当简单,此时不一定需要将它描述出来,只要在编程前形成在头脑中就行了。应告诉学生,其实各种算题都能概括为三大部分,即:输入什么?如何处理?输出什么?在编程前,将具体算题简化为这三个步骤,这就是算法。比如用计算机求三角形面积的算法,就是输入三角形的底和高,经过底乘以高并除以二的处理,形成了面积,最后输出面积。学生在编程实践时,依照以上三步将一个个实际问题转化成算法,再通过编写程序实现算法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使学生逐步从算法的“算理”中体会算法在编程中的重要性,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程序基本结构的教学
程序三种基本结构(顺序、选择、循环)的教学中,应该把流程图作为描述算法的主要工具,以使学生易于理解不同结构各自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学生对顺序结构的理解没有障碍,但一旦实际编写程序代码时,就可能忽略语句按顺序执行的道理。例如:在编写求三角形面积的程序时,经常出现学生将底和高的变量赋值语句写在计算面积的语句之后的情况,导致输出面积为零。教师在辅导时应抓住这一时机,帮助学生理解顺序结构的真正意义。
在初次进行循环结构教学中,教师应将“累加器”及“累乘器”的编程方法尽量解释清楚,同时,巩固前面已学习的设置变量和给变量赋值语句,理解在程序设计中一些惯用的做法。例如,在“求前100个正整数的和”的编程事例中,所包含“sum=sum+n”、“n=n+1”两条语句,都是“累加器”语句,借机讲清它们的赋值过程,避免再使学生陷入视其为等式的误区。
教学中的规范问题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尽量做到规范操作,身体力行地去影响学生。如教学中现场绘制或呈现给学生的流程图,要准确规范。关于算法流程图的规范有很多,甚至有专著对此加以专门阐述,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1)任何一个算法流程图都只用一个“开始”框和一个“结束”框,符合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2)在描画各种框图的流程线时,应尽可能沿着图的中轴线走,使图显得美观沉稳,也体现了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算法思想或程序自顶向下执行代码的重要特征;(3)遇有分支或循环结构时,在可能情况下,流程线的分支线向上跳转时,应从图的左边向上画,向下跳转线应画在中轴线的右边,遵循顺时针原则。
同样,教学中示例书写程序也要注意规范整洁。在书写分支和循环语句时,应利用Tab键将执行语句组向右缩进,这样既达到美观的效果又增强了程序的可读性,便于调试程序。另外,还有对象命名、变量命名的前缀约定等,都是规范编程、提高程序可读性的必要措施,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加以引导。
当然高中阶段对上述方面并无特别要求,但笔者以为,作为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规范律己,教学中不必花更多时间刻意从以上几个方面训练学生,但应尽可能地提倡这样做,亲身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勤于归纳,善于总结
每一教学课时告一段落后,都应及时地归纳总结主干内容,将离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成一个整体加以巩固强化。譬如在讲授Print输出方法后,就要及时地与学生一起回顾总结已学过的所有输入和输出(I/O)方法。对于初学程序设计的高中学生,目前大纲仅要求掌握文本框TextBox和函数InputBox两种输入方法,标签Label、文本框TextBox和窗体打印Print三种输出方法。学生在编程时,除非有要求,需要输入时就考虑选用两种输入方法中的一种,输出时则考虑选用三种输出方法中的一种。布置上机实践题时,要有意让一部分题目有输入输出方法的要求,另一部分题目自由选择I/O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很快就能在编程中掌握I/O的几种编程方法,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第三篇:高中数学课改的体会与反思
高中数学课改的体会与反思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来从事教学,以新的师生关系去适应课堂教学角色,从而建立起一种科学、高效的新型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在学校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往、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模式适用于教学中,如若我们对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理解得不够透彻,或是在做法上不能很好地把握“度”,就容易出现偏颇或是矫枉过正,比如:容易出现预习程度不充分、重视主体失主导、合作课堂教学提问、合作学习形式化等等诸多问题。目前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传统评价体系未改变的情况下,相当多的老师不去注重教材的变化,不钻研在教法上的调整,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的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在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时,我们应科学理性,因地制宜地去落实。
一、自主学习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阵地,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好文章,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需要有积极情绪的参与,情绪影响著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要创建积极学习的课堂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中能多一些合作,学习会更主动、更愉悦。新课改要求“数学生活化”即教有用的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意识到生活需要数学,数学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创设良好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好的情景创设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活力和吸引力,是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应多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如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和新问题、展示对问题的分析思维过程与精彩解法、交流对解法的认识与思考等等。课堂的展示是学生生命活力的展示,它真正实现数学课堂是自主的、激情的、自信的、成功的、快乐的、课堂因展示而精彩。在课堂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理顺学生的思维过程,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杂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4、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升思维品质
反思能引发认知冲突,激活思维,激发探究发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可促使学生对多层次、多角度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查、分析和思考,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探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
二、合作学习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已经被广大数学教师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1,教师的组织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做好有关的组织工作。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分学习小组。在分组时,教师尽量做到每个小组的水平接近,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心里素质当,让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组合,每个小组都有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次,教师还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选择组织能力强、会表达、乐于助人的学生当小组长。上课前教师要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让小组长在活动中能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本组的交流学习,最后形成整组的统一意见,让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都有思考和表达自己见解的时间和机会。
2、教师要注重学习任务的分配,注重全班交流。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同时,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多发言,使他们打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后,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
三、注重学生对数学精神的理解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开展数学文化教学: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深化学生对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很重要,数学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趣,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蕴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理性精神。对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有指导性的意义。
与课改同行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我们要在学生的“疑”处“启”,“或”处“导”,当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课改同行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责任;时刻铭记以学生为本的信条,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四篇:师德体会与反思
师德体会与反思
贺家坪中心学校 曾令银
在今年的师德教育月活动中,我系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们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并进行了师德方面的自查工作及深入地反思。通过学习,我感慨良深,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增强了爱岗敬业的意识。
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我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认为这就是师德的全部含义。中国经济在腾飞,国民素质在进步,对教育的要求也在提升,在这种形势下,教师都能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内心有许多困惑,这些因素既影响到教师的正常生活,也影响到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还影响到教师与学生、家长、社会的关系。通过本次学习,我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了严肃认真的反思,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以博大的爱心去对待所有学生。前不久 “最美教师张丽莉”的事迹留给我很多感触,她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是什么力量和信念,让她选择舍己救人?原来是她那颗博大的爱心!张老师的爱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贯穿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她对学生、对同事的一言一行都饱含了那种无私的爱。有了这种爱,才会不计得失地去关心学生的全部,也才会关心全部的学生!在她眼中没有差生,没有不可教者。面对学生,教师就像农民面对农田,你对这块土地投入多少汗水,土地就会回报你多少收获。
二是以平淡的心态去对待个人待遇。教师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它不属于经济领域,也不属于政治领域,所以,教师的待遇只能是这种现状。另外,中国社会正处在改革变形期,收入差距的增大是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和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只能用平淡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我们的满腹牢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影响我们的心情。
三是以终身学习的思想去迎接时代的挑战。教师的本质特征是教书育人,要体现这一特征就必须坚持学习。只有不断增加并更新自己的那一桶水,才有倒给学生的一杯水。终身学习不仅是完善知识体系,更是自我提升、践行师德的一个途径。学习可以完善自我,可以自我调适,充实业余生活,让教师拥有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坚韧的品质,更加柔和的心态。
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在我的身边,许多老师敬业爱生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他们是真正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孩子们的,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赢得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今后我会从思想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以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以崇高的师德塑造人。
第五篇:体育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自己去探索、去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其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近两年的实践中,我理论联系实际,将新思想、新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年龄、性别、教材、场地等特点,尝试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创造性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评价式学习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小结如下:
一、尝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感受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由于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对于如何实现这现目标,课程标准并未作出详细的规定,这意味着对每个学生来说,实现目标的途径可以是多样的。例如:提高力量这一目标,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采用健身器械,无条件的学生可能采取俯卧撑、引体向上等练习方法。此外,由于不同的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达到相同目标的最适宜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空间,不要给学生规定过分统一的要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就是教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练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最终实现学习目标。例如: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各种体育器材(球类、跳绳、实心球等),学生可根据喜好选择喜欢的锻炼方法来完成教师提出练习任务。学生敢于到教师面前表现自己,教师也不因为学生做得不好而制止和取笑学生,而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学生,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自已更加愉悦,使之在体育课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总之,自主学习可提高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从过去被动执行教师的教学计划转变成主动完成学习目标,从而加强了责任感,树立了自尊和自信,同时也掌握了终身学习的方法,为今后坚持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尝试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作学习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合作学习可以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小组,一起探究、练习、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达到锻炼的目的。合作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灵感,获取更大的收益,得到更好的体验。当然,强调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并不是排斥学生的个体练习,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个体的练习也是完全必要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采用游戏活动、集体性的运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行为。即使是在非集体的体育活动中,也应该给学生提供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的机会。例如:在组织学生跳绳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差的学生有榜样。这样既有利地提高他们的跳绳水平,又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达到共同进步提高的作用。合作学习法的优点在于学生之间可以用自已的语言、自已的表达方式来理解、消化老师布置的任务。
三、尝试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提起探究式学习,会给人一种很高深的感觉,似乎只有科学家才有探究世界奥秘的本领,一个学生能探究些什么呢?其实,探究行为是一种常见表现,学生从小就爱问“为什么”,但往往由于大人们的忽视,不愿意去回答他们提出的看似简单、荒廖、愚蠢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越来越少地问“为什么”,越来越少地探究这个世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最明确的结论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学生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不必问为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就越来越化。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去进行探究。例如:为什么篮圈与地面的高度是3.05米,高一点行吗?低一点行吗?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潜在功能进行探究。例如:单杠是不是只能用来发展力量,滚翻究竟应该翻得快些还是慢些,滚翻运动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用途等。
四、尝试延伸性学习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新课程标准重视课程的延伸性。所谓延伸性学习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的学习和活动。教师应重视学生延伸性学习的原因是,由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也就有限;现在流行的运动项目很多,这些流行的运动项目不可能都进入课堂,但其中多数项目又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进行活动。例如: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在节假日进行体育活动等。因此,体育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校外的课程资源,积极进行体育活动,这有助于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五、尝试评价式学习法,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活动,能让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评价能帮助教师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改进教师的教学。在评价过程中,以住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水平,而忽视了评价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现在我以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获取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在整个评价活动中,不仅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更加注意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例如:当一名学生的动作没得到其他学生的肯定时,我会说:“某某同学的动作做得也不错,如果多练几遍他一定会做和更好。”此外,在课内课外,我对学生练习及时地进行肯定,一句“你的动作有很大的进步”、“你一定能超过老师”一定会让学生心花怒放,学习的兴趣更大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给学生机会,培养学生对自已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能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增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
教学建议 1.学习方法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个体差异来选择,不能盲目地套用某种学习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运用学法,学会制订目标,学会观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创造,学会评价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3.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教法与学法要相统一。教学各个环节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4.要经常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学习方法不断得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