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算式到方程教学体会与反思
《从算式到方程》课后体会和反思
金树芊
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
以引导学生研究、探索、发现为主线,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用列算式方法计算老师年龄的问题和几年后老师的年龄是学生年龄的二分之一这样两个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问题1用列算式方法较容易,问题2用列算式方法比较难),从而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展示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体验、交流等活动,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数学方法上的进步,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用方程方法解决几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方程的认识,渗透了建立方程模型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平台,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层层铺垫为学生主动探索并获得新知识搭建阶梯,为改进数学学习方式,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要的保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自己觉得成功的地方有:
1、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但是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本节课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渗透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上①、通过对具体实际生活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②、感受从算式方法到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能力上①能够找到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将实际问题数学化,体会方程模型在解题中的作用。②在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①、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②、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2、坚持“以学为主”不动摇。“互教互学,外化共享” 课堂学习应该是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领”之下,个体学习——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和研讨,质疑释疑的学习,应该体现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能够促进“学思结合”的特点。本节课在教学活动中自己着眼于“引”,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学生着眼于“探”,通过不断的探索尝试发现方程的优越性,发展探索能力.3、引导学生尝试用算式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体验思维的层次性,让学生经历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经历合作探究新知的过程。
4.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且还是教材的建设者。恰当性地使用教材.本节课我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将教材中的引入例改编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把教材中的例题作为习题,同时引用计算师生年龄的实际生活问题导入新知.精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作为课堂拓展练习和作业,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体现出 “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如此变化在教学中使学生面对熟悉的实际问题时感觉比较亲切,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从而学生交流更加热烈,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教学效果.5、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思维力是智慧的核心,只有活动没有思维量的课堂不是好课堂。静思、自省下的顿悟可以提升思维,活动中思考和活动后的反思也可以提升思维,学生的智慧发展,不仅需要理性智慧,更需要实践智慧。学生的任何活动,必须是以“积极思维”为前提的,不论是听老师讲解,还是合作展示,学生是否“积极思维”是衡量课堂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标准。本节课在引入例、例题、练习、作业上都进行了分层,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思维的层次性,同时通过试一试,议一议、归纳总结、学习感悟的设置,让课堂处处有学生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自己觉得不足的地方有:
1.知识的生成过程体现的还不是十分完善。在活动中,虽然引导学生明白了方程方法优于算式方法,但是有部分学生还是被动接受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2.基础知识训练相对较少.如果能够增加一些列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的问题对分散找相等关系这个难点是有帮助的,增加一些方程的判断问题,可以加深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3.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不够。同学相互交流的时间稍短.如果再增加适量的交流时间,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课堂会更加生动.
第二篇: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2.1 从算式到方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列算式”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
3.初步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渗透建立方程模型的思想;
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树立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同学们,大家小时候一定都说过儿歌吧?那么这一首儿歌你一定说过(屏幕出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说儿歌”(屏幕出示)。要求是:以这样的速度说(师说一段),不能说错或停顿,如果停顿或者说错了就立即停止。规则是:每一大组各派一名代表,看谁说得又快又好;第一大组,谁来?其他同学可听仔细了。(进行比赛)
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永远也说不完的儿歌,你能不能想个方法用一句话把这首儿歌说完呢(屏幕出示)?(根据学生回答,说出“x只青蛙x张嘴,2x只眼睛4x条腿,x声扑通跳下水”)(屏幕出示)
这样,我们用字母x代替了具体的数,就用一句话代表了所有情况,使问题变得方便、简捷。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都挺喜欢吃巧克力吧!假如你妈妈从县城买了42颗你最喜欢吃的巧克力,你准备怎么处理呢?
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对吧?如果你和你的好朋友一人一半,你分得多少呢?我们也不能忘了孝敬长辈,假如分给奶奶的是分给你的2倍,那么你分了多少颗?
如果还要分给爷爷,且分给奶奶的不变,还是你的2倍,分给爷爷的比分给你的1.5倍少3个。此时你又分得多少颗?(让学生自己回答出两种解法——代数方法和算术方法)
2、刚才解决这个问题时,两位同学一人用了列算式的方法,一人用了列方程的方法(屏幕出示)。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2.1节从算式到方程”。
3、什么是方程?同学们还记得吗?请大家回忆一下。、4、刚才的问题是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的请举手。确实,方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巧克力问题,1、让学生认识到列方程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好方法,甚至有时比算术方法要简单,2、引出方程的概念)
三、呈现问题,自主探索
1、请你用算术方法或列方程解决下列问题:
每一道题你都可以选择用算术方法还是列方程解决,只要想到方法的就到黑板上来写,不需要举手,如果列算术请写在左边,如果列方程请写在右边。
注意:我们这一节课只研究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怎样从方程中求出未知数,我们以后会深入讨论。所以,今天的问题都只要求同学们列出算式或方程,不需要求出结果。现在开始。
2、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
3、现在请各位同学解释一下自己的方法。(学生在座位上回答,教师适当提醒学生说出等式两边的含义和列方程所依据的相等关系。针对解题格式上的问题加以提醒。)
统计每道题用算术方法和用代数方法的人数。
4、通过解决刚才的这几个问题,对于做一道题时,是选择列算式还是列方程,你有什么感想?(生答)
其实呀,方程确实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数学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有好多好多的问题可以用方程解决。下面我们不妨来试试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几道例题,1、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2、渗透建立方程模型的思想)
四、巩固练习,提高发展
1、现在我们就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请拿出学案纸,完成第一大题。要求是:(屏幕出示)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同样不需要求出结果。
2、学生独立完成。
3、哪位同学来讲讲你做的第一题,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和过程。
4、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利用方程解决问题要经过哪些步骤呢? 先设未知数,然后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这样,就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了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继续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五、合作学习,开拓创新
1、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今天,老师在来滨江初中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汽车匀速行驶,7:00从实验初中出发,7:30途经常青初中到达滨江初中是7:50,吴庄在常青初中、滨江初中两地之间,距常青初中6千米,与滨江初中的距离是总路程的,问实验初中到吴庄的路程有多远?
现在,就请大家运用你所掌握的知识、方法,结合线段图解决它。
请拿出学案纸,看第二大题,只需要列式,并说出理由,不需要求出结果。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讨论,看看谁想到的方法多。现在开始。
2、学生完成
3、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设计意图:改变书上的引例,把它换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鼓励学生探索、合作、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交流收获,归纳总结 各组同学都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看来同学们今天都是“学有所获”,我们共同来对今天的学习活动作一个总结与回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课后作业,拓展视野
1.必做题:阅读课本第86页“阅读与思考”;完成课本第84页第1题,第2题。
2.选做题:课本第85页第10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初一(2)班教学的时候效果较好,而到初一(1)班上这一节课,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没有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通过这一节课,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要上好一节课不仅要埋头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还必须善于与学生交流,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也就是常说的要学会备学生,应从学生能否理解的角度来安排适当的教学程序,用有趣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应主动地去了解学生对过去相应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才能把握住施教的深浅及分寸,做到进行适当的引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2.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4.体验用估算方法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教学重点: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难点: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一定的估计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几岁?
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x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25-x,2x-8)
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一个量,因此我们又可以写成:25-x=2x-8,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二、自主尝试
1.尝试:让学生尝试解答课本p79的例1.2.交流:
在学生基本完成解答的基础上,请几名学生汇报所列的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补充讲解,并强调:(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4.讨论:
问题1:在第(1)题中,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另一个量,再列出方程吗?
问题2:在第(3)题中,你还能设其它的未知数为x吗?
5.建立概念
(1)概念的建立:
在学生观察上述方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①23-x=-7;②2a-b=3;
③ y+3=6y-9;④ 0.32m-(3+0.02m)=0.7.(2)引导学生归纳:
从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历哪几个步骤?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方框表示:
实际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6.估算求解
列出方程后,还必须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1)问题:你认为该怎样进行估算?
可以采用“尝试—发现—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后发现,要求出答案必须用一些具体的数值代入,看方程是否成立,最后教师进行归纳.(2)在此基础上给出概念: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一般地,要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可以用这个值代替未知数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三、课时小结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1.x=3是下列哪个方程的解()
a.3x-1-9=0 b.x=10-4x
c.x(x-2)=3 d.2x-7=12
2.方程=6的解是()
a.-3 b-
c.12 d.-12
3.已知x-5与2x-4的值互为相反数,列出关于x的方程.4.某班开展为贫困山区学校捐书活动,捐的书比平均每人捐3本多21本,比平均每人捐4本少27本,求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学生?如果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请列出关于 x的方程.第3课时 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用等式的一条性质)一元一次方程.3.渗透“化归”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教学难点: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用估算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吗?
(1)3x-5=22;(2)0.28-0.13y=0.27y+1.第(1)题要求学生给出解答,第(2)题较复杂,估算比较困难,此时教师提出:我们必须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法.二、探究新知
1.实验演示:
教师先提出实验的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的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然后按课本p81图3.1-1的方法演示.教师可以进行两次不同的实验.2.归纳:
请几名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3.表示:
问题1:你能用文字来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说明:等式两边加上的可以是同一个数,也可以是同一个式子.问题2:等式一般可以用a=b来表示.等式的性质1怎样用式子的形式来表示?
如果a=b,那么a±c=b±c.字母a、b、c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4.拓展:
观察课本p81图3.1-2,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实验加以验证吗?
然后让学生用两种语言表示等式的性质2.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a=b(c≠0),那么=.问题3:你能再举几个运用等式性质的例子吗?
5.应用举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可以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例1:课本p82例2
分析:所谓“解方程”,就是要求出方程的解“x=?”,因此我们需要把方程转化为“x=a(a为常数)”的形式.问题 1:怎样才能把方程x+7=26转化为“x=a”的形式?
问题2:式子“-5x”表示什么?我们把其中的-5叫做这个式子的系数.你能运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5x=20转化为“x=a”的形式吗?
例2(补充):小涵的妈妈从商店买回一条裤子,小涵问妈妈:“这条裤子需要多少钱?”妈妈说:“按标价的八折是36元.”你知道标价是多少元吗?
要求学生尝试用列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在学生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教师给出示范.三、课堂练习
1.分别说出下列各式的系数:
3x,-7m,a,-x,.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x-5=6;(2)0.3x=45;
(3)-y=0.6;(4)y=-2.3.七年级3班有18名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5%,求七年级3班的学生人数.四、课时小结
谈谈对“化归”思想的认识.
第四篇:一元一次方程 从算式到方程(教师版)
从算式到方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具体实际生活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2、感受从算式方法到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二、数学思考
在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
能够找到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将实际问题数学化,体会方程模型在解题中的作用。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问题,探寻等量关系列方程。
难点:感受从算式方法到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准确找到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
【导入】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爸爸的年龄减去10再除以2就是小明的年龄15 岁。你能求出小明爸爸的年龄吗?
2、小明今年15岁,爸爸今年40岁。请问几年后小明的年龄是爸爸年龄的二分之一呢?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将贴近他们生活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实际生活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第1、2小题用算式方法解决难易情况的不同、从而积极探求新方法,得出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 问题1用算术解法较容易解决,但问题2却不容易解决,这样产生新旧知识上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走进实际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
【活动】二、【解析问题 建立模型】
问题1:学校足球队参加足球联赛,得分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
(1)若全胜得了30分,你知道该队比赛多少场吗?
(2)若该队平了3场,共得了30分,你知道该队胜了多少场吗?
(3)若该队共赛了12场,没有负场,共得了30分。该队胜了多少场?
练习: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x ”.
(1)1+2=3()(2)1+2a=4()(3)x+y=2()
(4)x+1-3()(5)() (6)() ()(8)()
判断是不是方程的关键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再写出2----3个方程,并与同伴交流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感受从算式方法到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学生自主探索,同伴互助,自己进一步感受从算式方法到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由算式到方程的过程,体会用列算式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只能用已知数,而列方程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这就是说,在方程中未知数(字母)可以和已知数一起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增加了解题条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并引出方程的概念,找出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关键所在。
【活动】三、【探究问题 感悟本质】
问题2: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条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km/h,客车比卡车早1h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
师生归纳总结:
由实际问题到方程要经历哪些过程
(1)审:审题、确定相等关系
(2)设:设未知数
(3)列: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找出相等关系是关键.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口答结论,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建立方程模型的必要性,本质是未知数参与运算。掌握列方程的基本步骤,体会设未知数的基本方法,通过列表,渗透分析形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学以致用 解决问题】
列方程解答下列问题
(1)
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
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的52%,女生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学生按照列方程步骤解答问题。
设计意图:针对个体差异分层练习,每人都有收获。.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本节重点内容。
【活动】五、【畅谈收获 感悟课堂】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活动:对所学内容、方法进行归纳。(注意评价的多元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和习惯,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新知,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作业】六、【分层作业 巩固新知】
必做作业:1.课本P80练习1、2、3
选做作业:列方程解决问题
松滋市出租车白天的收费标准为:起步价8元(即行驶距离不超过3千米都需付8元),行驶超过3千米以后,每增加1千米加收1.5元(不足1千米时按1千米计算).王明和李红乘坐这种出租车去博物馆参观,下车时他们交付了15元车费,那么他们搭乘出租车走了多少千米呢(不计等候时间)?
第五篇:《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薛俊龙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在掌握整式的基本性质以后,本章利用整式的性质和基本运算对方程求解,建立方程模型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从算数到方程正是本章第一节,它是本章的一个窗口,理解方程的列法及列方程的必要性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时期,从算式到方程正好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另外,学生有求知的需求,有独立思考,协作探究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来合理的引导,并且开发、利用学生的思维特点。
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学习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问题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上述问题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问题2 一辆汽车匀速行驶,途中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和王家庄、青山、秀水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观察上图,根据图表中给出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表,•你知道,汽车从王家庄行驶到青山用了多少时间?青山到秀水呢?
(2)青山与翠湖、秀水到翠湖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3)本问题要求什么?
(4)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呢?不妨试试列算式.
(5)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1)汽车从王家庄行驶到青山用了小时,青山到秀水用了小时.
(2)青山与翠湖的距离为千米,秀水与翠湖的距离为千米.
(3)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4)分析:要求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只要求出王家庄到青山的距离,•而王家庄到青山的时间为小时,所以必需求汽车的速度.
如何求汽车的速度呢?
这里青山到秀水的时间为小时,路程为千米,因此可求的汽车的平均速度为(千米/时)
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千米)
所以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千米)列综合算式为:。
(5)分析:先画出示意图,示意图往往有助于分析问题.
从上图中可以用含x的式子表示关于路程的数量:
王家庄距青山千米,王家庄距秀水千米.
从章前图表中可以得出关于时间的数量:
从王家庄到青山行车小时,从王家庄到秀水行车小时.
由路程数量和行车时间的数量,可以得到行车速度的表达式.
汽车从王家庄开往青山时的速度为千米/时,汽车从王家庄开往秀水的速度为千米/时.
要列出方程,必需找出“相等关系”,题目中还有哪些相等关系吗?
根据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可知各段路程的车速相等.
于是列出方程:。
以后我们将学习如何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x的值,•从而得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
思考:对于以上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根据汽车匀速行驶,可知各段路程的车速相等. 所以还可以列方程:
x505070x7050703=2或5=2
(前者是汽车从王家庄到青山与从青山到秀水,这两段路程的车速相等,后者是汽车从王家庄到翠湖与从青山到秀水,这两段路程的车速相等)
比较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方法解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能用已知数,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列算式比较困难;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有了这个未知数,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用含有这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有了方程后人们解决许多问题就更方便了,通过今后的学习,你会逐步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 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观察以上所列出的各方程,有什么特点?每个方程有几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指数是多少?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以上分析过程可归纳为:
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x──用含x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列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利用方程可以解出未知数.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的过程,•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四、巩固练习
课本第80页练习.
五、课堂小结
方程在小学里已初步学过,对于方程中的一些概念,如: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要进一步弄清楚,今天还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一元”是指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是指方程中未知数的指数是一,这样的方程才是一元一次方程.
用估算求方程的解,实际上是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方法是:把这个数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是否相等,若方程只有一边含有未知数,而另一边只有一个数,则只需代入只有未知数的一边,计算出结果,看其是否和另一边相等.
列方程是本节课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方法步骤:
设未知数──用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找出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其中找相等关系是关键也是一个难点,这个相等关系要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也就是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应予充分利用,不能把同一条件重复利用.
六、作业布置
课本第80页习题3.1第1、2、5、6、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