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9-05-15 15:0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学伦理学试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学伦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篇:医学伦理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一门学问。以下是小编带来医学伦理学试题及答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医学伦理学试题及答案

1一、A1型题

1.高科技在医学中应用所产生的伦理正效应集中体现在A.使临床诊断质量不断提高

B.使医学目的及其道德本质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实现

C.使临床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D.对医疗人员的医德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E.使医务人员必须面对许多新的医德问题

2.下列表述最能全面反映伦理学概念内涵的是

A.研究职业道德现象的科学

B.研究政治道德现象的科学

C.研究道德现象的科学

D.研究婚姻家庭道德现象的科学

E.研究社会公德的科学

3.下列关于医学模式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近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医学模式

B.生物医学模式认为任何一种疾病都可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的或化学的改变

C.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本质上反映了医学道德的进步

D.生物医学模式对人类健康、疾病的认识是片面的,没有对医学起推动作用

E.20世纪下半叶开始,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医德意识现象

A.医德观念

B.医德情感

C.医德信念

D.医德意志

E.医德评价

5.医德实践的具体内容不包括

A.医德评价

B.医德规范体系

C.医德教育

D.医德修养

E.以上都不是

6.下列哪一项不是生命神圣论的局限性

A.有阶级性

B.有历史性

C.影响卫生资源的分配

D.只偏重于人口的数量

E.不能把人的自然素质同生命存在的价值相统一

7.义务论的局限性表现不包括

A.忽视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B.忽视了对病人应尽义务与对他人、社会应尽义务的统一

C.忽视了医患义务的双向性

D.忽视了公正,合理地分配卫生资源

E.以上都不是

8.当妊娠危及胎儿母亲的生命时,可允许行人工流产或引产,这符合A.行善原则

B.不伤害原则

C.公正原则

D.尊重原则

E.自主原则

9.医患关系要做到真诚相处,最主要的是

A.关系和谐

B.尽职尽责

C.平等相待

D.互相尊重

E.互相信任

10.体现医患之间契约关系的有下列做法,但不包括

A.患者挂号看病

B.医生向患者作出应有承诺

C.先收费用然后给予检查处理

D.先签写手术协议然后实施手术

E.患者被迫送红包时保证不给医生宣扬

11.医患关系出现物化趋势的最主要原因

A.医生对物理、化学等检测诊断手段的依赖性

B.医院分科越来越细,医生日益专科化

C.医患双方相互交流的机会减少

D.医生降低了对患者的重视

E.医患交流中出现了屏障

12.不包含在医学伦理学有利原则之内的是

A.努力使病人受益

B.努力预防和减少难以避免的伤害

C.对利害得失全面权衡

D.造成有益伤害时主动积极赔偿

E.关心病人的客观利益和主观利益

13.医学伦理学的有利原则不包括

A.努力使患者受益

B.关于患者的客观利益和主观利益

C.选择受益最大,伤害最小的行动方案

D.努力预防或减少难以避免的伤害

E.把患者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14.医学伦理学原则不包括

A.公正原则

B.有利原则

C.不伤害原则

D.生命价值原则

E.尊重原则

15.从总的方面来说,患者享有的保密权有两大内容

A.为自己保密和向自己保密

B.疾病情况和治疗决策

C.躯体缺陷和心理活动

D.个人隐私和家庭隐私

E.不良诊断和不良预后

16.下面关于医务人员泄露医疗秘密,将会产生不良后果的表述,不包括

A.会引起社会某些人对患者的歧视

B.会使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不信任和恐惧感

C.会引起医患矛盾、家庭纠纷

D.会造成思者沉重心理负担,甚至引发自杀的严重后果

E.会酿成医疗差错事故

17.对医师有合理的个人利益的正确理解是

A.医师的个人利益都是天然合理的B.医师的正当利益都应得到实现

C.医师的正当利益能够得医德的支持

D.医师的正当利益必须无条件服从患者利益

E.医师的个人利益在伦理上是成问题的18.关于临床科研实施中的道德要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临床科研设计要建立在坚实的业务知识和统计学知识的基础上

B.要坚持科学的方法为指导,使之具有严格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C.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实验步骤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切实完成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D.客观分析综合实验所得的各种数据,既不能主观臆造,也不可任意去除实验中的任何阴性反应

E.有些科研课题的设计可以缺少对照组,可以不必遵循随机的原则

二、Bl型题

A.任何一种疾病都可找到形态的或化学的改变

B.从生物和社会结合上理解人的疾病和健康

C.不仅关心病人的躯体,而且关心病人的心理

D.实现了对病人的尊重

E.对健康、疾病的认识是片面的19.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

20.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生

21.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点是

A.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医学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B.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C.救死扶伤,忠于职守;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语言文明,平等待人;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互尊互学,团结协作

D.一视同仁,平等待人

E.不伤害,有利,公正,自主

22.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

23.我国医学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24.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具体原则是

三、A2型题

25.某年轻女患者,自诉左侧乳房有硬结,到某医院外科诊治。经活体组织检查证实为乳腺癌。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收住院行乳腺癌根治术。在术中右侧乳房也作了活体组织切片,检查结果为“乳腺瘤性肿瘤,伴有腺体增生”。虽然目前不是癌组织,但是将来有癌变的可能性,医生决定将右侧乳房切除。术后患者及其家属认为,医生未经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切除右侧乳房,要求追究医生的责任并要求赔偿。上述病例从伦理学上分析,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A.该医生未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自行切除患者右侧乳房,损害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B.该医生为了防止右侧乳房癌变,切除右侧乳房的做法是正确的C.该医生未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自行切除患者右侧乳房,是对患者的伤害,不符合无伤原则

D.患者及其家属的赔偿要求是无理的E.以上说法都不对

医学伦理学试题及答案

2一、A1型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医学伦理教育的必要性主要取决于

A.公正分配医药卫生资源的要求

B.实现医疗活动道德价值的要求

C.协调医际关系的要求

D.合理解决卫生劳务分配问题的要求

E.正确处理市场经济对医学服务正负双重效应的要求

2.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调节人仍行为的共同形式是

A.社会舆论

B.内心信念

C.传统习俗

D.行为规范

E.道德约束

3.医学伦理学的精髓是

A.医德理论

B.医德规范

C.医德实践

D.医德关系

E.以上都不是

4.不属于医德关系的是

A.医患关系

B.医学科研中的道德观念

C.医社关系

D.医医关系

E.患者之间的关系

5.医学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

A.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

B.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关系

C.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D.医务人员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E.以上都不是

6.医学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尊重病人

B.同情病人

C.医生对病人尽义务

D.病人的自主权利

E.以上都不是

7.违背了不伤害原则的做法是

A.妊娠危及胎儿母亲的生命时,行人流产

B.有证据证明,生物学死亡即将来临而且病人痛苦时,允许病人死亡

C.糖尿病人足部有严重溃疡,有发生败血症的危险,予以截肢

D.强迫病人进行某项检查

E.以上都不是

8.不会造成对病人的伤害的情况是

A.强迫病人接受某种治疗

B.医务人员专业知识低下

C.拖拉或拒绝对病人的抢救

D.病人不可逆昏迷用呼吸机维持,这时允许病人死亡

E.对病人置之不理

9.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既要维护患者的利益,又要兼顾社会公益。下列几点中,错误的是

A.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的权利

B.尊重病人知情选择的权利

C.尊重医生的行医权利

D.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

E.保护患者无损害的权利

10.下列医患关系中,属于技术关系的是

A.医务人员对患者良好的服务态度

B.医务人员对患者高度的责任心

C.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同情和尊重

D.医务人员以精湛医术为患者服务

E.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尊重

11.不属于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是

A.医生与护士

B.医务人员与社会

C.医务人员与后勤人员

D.医技与医技

E.医务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

12.尊重病人自主权或决定,在病人坚持己见时,可能要求医生

A.放弃自己的责任

B.听命于患者

C.无需具体分析

D.必要时限制病人自主性

E.不伤害患者

13.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

A.调节职业生活中各种关系所遵循的根本原则

B.调节职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所遵循的根本原则

C.调节医学职业生活中医德关系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

D.调节医学职业生活中各种医德关系所应遵循的原则

E.调节医学职业生活中各种医德关系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

14.在公正的内容原则中,进行公正分配的根据不包括

A.根据个人能力

B.根据对社会的贡献

C.根据个人的地位

D.根据科研价值

E.根据个人需要

15.对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权的正确理解是

A.完全知情,只需签字同意

B.不一定知情,只需签字同意

C.完全知情,无需签字同意

D.患者与家属具有同等行使权力

E.无法知情同意时只好耐心等待

16.医生在治疗中确诊一名肝癌思者,他妥当的做法应是

A.对患者绝对保密

B.同时向患者本人及家属宣布病情危重程度

C.征求家属意见,尊重患者意愿,向患者家属如实交代病情

D.将诊断书直接交给患者本人

E.将假诊断书交给患者,隐瞒病情和预后

17.体现医师克己美德的做法是

A.风险大的治疗尽量推给别人

B.点名手术无论大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C.只要是对病人有利的要求有求必应

D.只要是病人的要求有求必应

E.对病人有利而又无损自我利益的才去做

18.《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髓是

A.救人,至少不伤害

B.爱人与爱艺术平行

C.格守职业道德

D.尊重病人

E.对病人要有同情心

二、Bl型题

A.对有危险或伤害的诊治措施,通过评价,选择利益大于危险或利益大于伤害的行动

B.将有关的类似个案以同样的准则加以处理,而将不同的个案以不同的准则加以处理

C.人在患病后,有权选择意愿接受或拒绝医生制定的诊治方案

D.杜绝对病人的有益伤害

E.医生在诊断时考虑病人的各方面因素

19.体现有利原则的是

20.体现公正原则的是

21.体现不伤害原则的是

A.描述伦理学

B.元伦理学

C.规范伦理学

D.医德学

E.生命伦理学

22.医学伦理学的初始阶段,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医学伦理学称为

23.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

24.对道德语言即道德概念和判断研究的科学叫

三、A2型题

25.某大医院眼科医生第二天要为一位病人做角膜移植手术,当天晚上发现准备的角膜不见了,若病人第二天做不了手术,将有完全失明的危险,于是该医生到医院太平间偷偷摘取了一位刚刚死亡的病人的角膜。第二天,手术很成功。但不久,死亡病人的家属发现角膜不见了,状告了该医生。关于这起案件,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A.该医生没有征得死亡病人家属同意,自行摘走角膜,违反了知情同意权

B.该医生为了抢救病人才摘走角膜,他的做法没有错误

C.该病人已死亡,不用征求家属的同意

D.医生有自主权摘走角膜,但最好跟家属商量一下

E.该医生没有请示上级同意,但不用和家属商量

医学伦理学试题及答案1答案

1.B 2.C 3.D 4.E 5.B 6.E 7.D

8.B 9.E 10.E 11.A 12.D 13.E 14.D 15.A 16.E 17.C 18.E 19.B 20.C 21.A 22.A 23.C 24.E 25.A

医学伦理学试题及答案2答案

1.E 2.D 3.A 4.E 5.B 6.A 7.D

8.D 9.E 10.D 11.B 12.D 13.B 14.C 15.A 16.C 17.C 18.A 19.A 20.B 21.D 22.D 23.E 24.B 25.A

第二篇:伦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生

人生是个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整个生命历程,是一个人一生全部实践活动的综合。2.拜金主义

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或观念,它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3.人生目的

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生主体,在人生实践中提出的关于自身行为的基本指向,是人生命历程的根本追求,是对“人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的总体回答,它体现了人的最高社会需求。4.人生价值

指人的生命、生活的价值。从人本身的主观性上讲,人是价值主体;从人能创造价值上讲,人又是价值客体。5.道德行为

所谓道德行为就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为有利或有害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6.伦理学

1.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伦理学也是一门万古常新的,有着广阔前途的科学 7.行为

所谓行为是在改造周围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8.道德品质

所谓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9.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为提高自己道德品质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的活动。10.环境伦理

指的是人们对自然环境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或者说人们在对待自然环境时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11.生命伦理学

它是对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行为实践中的道德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一门应用伦理学。12.人工受精

人工受精是用人工技术将精子注入母体以达到受孕目的的一种方法。13.代理母亲

代理母亲,又称“代孕母亲”,指按照委托协议代替别人妊娠分娩的妇女。14.克隆人

它是指用无性繁殖手段制造出与供体细胞遗传上完全相同的人。15.网络伦理

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16.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指反映一定社会关系,体现一定社会,一定阶段原则的行为准则 17.公正

公正指为社会成员所认可,保障他们彼此间形成的权利及利益的关系的合理性原则 18.幸福

幸福指个人在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19.享乐主义

是把物质上无止境的个人满足作为享受的全部内容和生活的唯一目的。20.荣誉

荣誉是指社会或行为当事人对于一定义务和相应行为具有的道德价值给予的肯定性和赞美性的态度 二.简答

1.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危害:

享乐主义给人的危害,小到个人,它会导致一个人贪图安逸,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一事无成。大到国家,它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腐败没落。2.拜金主义的实质:

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 把金钱作为生活的惟一目标 把拥有金钱当作人生的最大幸福

把金钱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惟一标准

3.道德行为的特征

第一,道德行为一定出于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某种自觉的态度。第二,道德行为必须是行为主体自主选择的结果。4.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的联系

第一,在特定意义上为非道德行为,在广泛的范围内往往具有道德意义。第二,道德行为往往是同其他社会行为相伴发生并相互结合的。5.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调节方式 3·道德是一种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6.为什么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总结历史经验,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科学成果

2、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估计

3、对社会主义长期性的认识

7.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8.为人民服务伦理思想的内容

第一,把人民的利益、民族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 第二,发扬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做到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第四、发扬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9.道德的社会作用 1·道德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道德对社会意思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道德在维护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保证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进行中有重要作用

10.“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涵义

涵义:一指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方向; 二指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尚未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 网络伦理建设

一、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网络道德意识。

二、建立和健全对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机制。

三、加强对网络的立法和执法工作。

四、提高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加强网络伦理建设方面的国际合作。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兼顾

(1)三兼顾原则是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三兼顾原则中,个人利益要兼顾。

(3)三兼顾原则中,长远利益高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4)为贯彻三兼顾原则,应当对群众进行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精神教育。

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1)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增强国力,接受时代的挑战。(2)才能促成社会主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3)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此核心的基本内涵

核心:为人民服务 基本内涵:1.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立身处世

2.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3.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作为大学生党员的我们应怎样去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大学生党员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首要的一条,就是完成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掌握过硬的为人民服务本领。

二、明确服务的对象

学校里因其特殊的环境,所以我们接触到的都是学生多一些,所以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应用到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为老师服务上。

三、具体如何做

(一)主动关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尽自己所能热心帮助同学排忧解难,真心实意地为同学服务;

(二)在利益面前,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凡事不可斤斤计较;

(三)身边小事做起,凡有利于社会的都可以做,坚决抵制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态度。从点滴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

1、论规范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内在关系

道德规范的直接内涵就是指人或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道德标准活动机。首先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据的支配和节制。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就是指这种外在的对于行为动机的力量与作用,是超出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之外的。他律阶段的道德规范是外在于道德主体的,只有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道德规范才从他律阶段转化至自律阶段。道德规范如果不转化为道德主体的自己的自律,那么,对道德主体是无道德意义可言的。

道德规范他律性表明,人在道德领域没有绝对的行为自由,总要受制于某种外在的必然性,在这种必然性的前提下来行动。因此,道德的自由也在于对道德领域里必然性的认识。

只有在自我立法的意义上,我们才可说规范成为了自己需要的内在准则。因此,他律性的道德规范,都必经转换成自律的道德规范,成为道德主体自己的行为准则,成为道德主体内在的品格、内在的德性,才具有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行为的意义和塑造道德主体的心灵的意义。

2、论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关系。

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关系,不简单的等同于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的关系。法律义务是法律权利相对应的,履行了相应的义务,也就享有相应的权利。但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并不是简单的相对应的。从结果上看,道德主义在履行了一定的道德义务之后,通常也应当享有相应的道德权利。因而,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关系,从动机上看,道德主体履行道德义务确实不以获某种权利为前提,权利并不是履行道德义务的诱因。

强调道德义务的无偿性,强调道德义务的非权利动机性,并不意味着有德的人无幸福可言,并不意味着尽义务的人没有权利可言。只是从主体内在动机而言,并不应以此为条件,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道德义务的无偿性和非权利动机性,恰恰应该用道德主体的幸福欢乐来作为最起码的酬报。因为这才意味着有德的人才有福,无德的人将无福。

此外,“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在语言用意上具有同一性,这种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直接同一,可以看作是道德义务本身的表现形式。这种权利只是要求尽义务,而不是索取。

3、试述道德良心的功能

道德良心首先是一种能力,一种当下道德判断的能力。如果不听从良心的指导,人们在事后会出现良好的谴责,即自己感到痛心和内疚。

良心能够进行判断,表明良心具有这样的能力。当我们作出一个判断时,我们总应根据已有的信息来分析某些具体情景,从而作出我们的判断,在这种意义上讲,良心也具有一种认知能力,是一种发现道德真理的能力。我们不应否认道德判断中包含着对事实的认知。但对道德判断进行分析,不应忽略了其情感的成分。在这个意义上,良心既具有认知成分,也有情感成分。

通过良心进行的道德判断,其主要功能是对道德主体的行为进行调节作用。良心的调节作用主要在这们三个阶段上表现出来。在第一阶段,即在道德行为前,良心对道德主体起到鼓励或禁止的作用。在第二阶段,即在道德行为中,良心对道德主体起到监督作用。第三阶段,即在行动后,对道德主体的行为进行“法庭审理”。

4、实质义务论伦理学与形式义务论伦理学的区别?

实质性义务论伦理学认为,行为正当性或责任性的标准在于行为本身或行为发生的背景条件。如遵守诺言,不杀人等,其本身就是正当的,履行它就是义务。而在一种责任,规定条件下的行为,也是一种义务行为,如上帝的命令,这是人权等,其行为的正当性来自于一定的背景条件而不是履行这个行为的后果。

形式义务论的伦理学强调行为正当的标准在于,履行行为时所依托的准则规范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不同道德判断之间的必然联系,例如一个人的前后行为在价值立场上不同,因而必然表现出一个人在道判断的逻辑上前后矛盾,这样的行为,也就难说是正当。

5、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某些特定关系时应遵守的最一般、最具体的道德规范,其基本要求是:

(1)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任何一个社会成员作为成员而言,其价值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尊重的,对于那些在社会处境中处于不幸境地中的社会成员,社会有责任关心帮助他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坚决反对以人的出身、地位、职业来评价人的价值的错误的价值观。

(2)目的与手段统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强调人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广大劳动者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作为手段,人人需要劳动,作为目的,劳动者享有社会财富。在这里,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是统一的。

6、义务论伦理学与目的论伦理学的区别?

义务论伦理学与目的论伦理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义务论的伦理学诉诸其本身为义务性的道德概念,而目的论伦理学诉诸价值方面的考虑,其不同可作如下进一步区分;第一,义务论的伦理学主张人们应该依据道德原则或义务规范来履行某些行为,把道德行为的正确性看作是因为合乎一定的准则规范,而目的论的伦理学则主张人们的行为正当与否应主要从后果来考虑,而不是考虑行为过程的合规范性。第二;议务论的伦理学总是提出绝对责任,而且目的论伦理学则提出有条件的责任。第三,义务论的伦理学理论提出形式的或关系的标准,而目论的伦理学则提出实质性的标准。

7、行动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的区别。功利主义可以分为行为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

行为功利主义根据具体情况下的具体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证一个行为是否正当,而规范功利定义则是根据某类规则来加以确证的,当然这些规则本身又需要经过功利原则来加以确证。对于行为功利主义者而言,正确的行为是在该情况下能够产生最大功利的行为。但是行为功利主义没有将各种情况的不确定性和社会事情的复杂加以充分的考虑,对于许多行为的结果,特别是间接后果是我们难以判断的,因此根据行为功利主义一是容易产生差错,其次是计算在某些情况下,将变得非常困难。

规则功利主义者强调规则在道德中占有核心地位,规则不能因为特殊情况的需要而被放弃,它认为,这些规则之中的每一条之所以被人们所接受,正是因为普遍地遵守这些规则会比遵守任何可以替换的规则能产生更大的功利。功利主义经常要受到如何比较。计算和确定的问题的困扰,它也不能为如何防止不正义的分配提供有力的防范,但它确实又具有单纯明晰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下是足敷应用。(《伦理学是什么》何怀宏,P72)

8、试述元伦理学的特征。

元伦理学是一门以语言学和逻辑学为依托来研究道德现象的逻辑分析科学。元伦理学在诸种道德现象中仅仅抓住道德特有的术语和判断,从而把道德的语言与逻辑问题当作自己全部或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借助于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对道德进行纯形式的分析研究。其基本特征如下:

(1)以逻辑分析为道德研究的方法。元伦理学家认为,道德问题和道德危机的根源在于伦理学在逻辑和语言方面的混乱,伦理学要摆脱危机,只有向语言学和逻辑学求得方法论的帮助,以逻辑分析为伦理学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纯粹逻辑的分析方法,不涉及这些概念,判断及道德本身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

(2)“科学主义”的“中立性”和“超规范性”。元伦理学最根本的宗旨和任务就是,打破传统伦理学的束缚,建立一种所谓的“中立的”,“超规范”的“科学的”伦理学。在元伦理学那里,科学的伦理学只能是反对道德进行语言逻辑分析,不制订任何道德规范,也不提倡任何价值,而且对任何道德规范、价值标准都采取宽容、容忍的态度,保持所谓“中立”的立场。

(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元伦理学仅仅关心道德语言本身,过分热衷于探索道德概念最恰当的定义和道德判断的科学性问题,但避而不谈道德与人们实际生活的关系之类更为重要的问题,不仅不提供而且反对提供给人们行为以正确指导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使道德和伦理学丧失了其实际的价值,丧失了它所特有的约束作用和导向工能。(《新伦理学教程》魏英敏,北京大学出版社P23)

9、论规范伦理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规范伦理学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其理论形式:⑴关于道德上的善和恶的问题即道德价值问题;⑵关于道德上的应当问题即道德义务问题;⑶关于做人的标准即道德品德问题,据此可以把规范伦理学分成价值论、义务论和德性论。

⑴价值论主要探讨的是道德善恶即道德价值及其标准问题,义务论着力研究的是道德义务或道德规范问题,德性论重点阐发的是人应该具有的秉性,品质或品格即道德品德问题。

⑵在同一规范伦理学体系内部,三者是有机联系的。如果说价值论和义务论侧重于行为或原则的善恶,那么德性论则更为重视那些具有动机的,遵循原则的行为者本身;如果说道德义务是道德善恶一般标准的具体化,那么道德品质则是道德价值标准和义务规范在行为个体身上的内化和凝结。(《新伦理学教程》魏英敏,P29)

10、试述元伦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元伦理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直觉主义、情感主义以及情感主义衰退后,以规定主义为代表的语言分析阶段。

⑴直觉主义的一般意义是指这样一种伦理学理论观点:它认为道德的价值不能靠经验或理性的方法来把握,而只能凭直觉(intuition)来把握。一般认为,是摩尔开创了语言分析哲学的直觉主义流派,而西季威克则是摩尔及追随摩尔的传统的先行者。摩尔认为,近代功利主义把“满足欲望的东西”或“快乐”这样具有自然属性的事物看成是善,从而犯了自然主义的谬误,这是因为他们力图以自然属性的事物事给善下定义。摩尔批驳“自然主义的谬误”,从而提出他的直觉主义的观点。在摩尔之后,普里查德、罗斯等人发展了摩尔的直觉主义观点。

(2)情感主义是元伦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情感主义是这样一种伦理学理论,它认为道德命题是不蕴含知识真假意义的命题,道德语言和道德命题的功能只在于表达情感态度或唤起情感而刺激行动。在情感主义的伦理学家中,艾耶尔和史蒂文森是两位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艾耶尔的基本哲学立场是逻辑实证主义。史蒂文森是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情感主义理论的总结。如同所有元伦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一样,伦理学的语言分析,是史蒂文森的伦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

(3)普遍规定主义。黑尔是元伦理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一般认为,黑尔的规定代表着伦理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黑尔以他独特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道德语言、道德判断、价值词语、道德思维等重要的元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他的普遍规定主义的道德理论。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表明了元伦理学的质的突破。它从元伦理学的路径,得出了传统规范伦理学的普遍性命令的结论,从而使得他的伦理学具有向传统规范伦理学回归的特征。(大纲P503)

11、试述史蒂文森的情感主义伦理学。

史蒂文森是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情感主义理论的总结。如同所有元伦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一样,伦理学的语言分析,是史蒂文森的伦理学的中心内容和探讨的主题之一。他认为,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描述性的,主要用来记录、澄清或交流信息;二是能动的用法,其目的在于发泄情感、产生情绪。在史蒂文森看来,道德语言的主要功能是情感性功能。道德概念的主要意义是情感性意义。那么,当我们用这些术语、概念构成某种道德判断时,就绝不是仅仅在用它们来描述,记录或揭示事物的现象或其本质性规定,而主要是通过运用它们来表达我们的情感和态度。

史蒂文森认为,道德判断的主要用途,不是指出事实,而是创造影响。道德判断不仅具有表达判断者的情感的功能,而且具有引起、改变、接受判断者的情感、态度的功能。也就是说,通过判断来影响他人的道德态度与情感,使之改变或增强。(大纲P505)

12、论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1)道德行为是基于自觉意识而做出的行为,道德行为是自愿、自择的行为,、道德行为不是孤立的个人意志表现,而是与他人意志有着联系的行为。

(2)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通常也称为品德或德性。道德品质是一个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性情或道德人格的要素。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道德人格内外两个方面的体现。成熟的道德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性表现为道德品质的定性化与道德行为的习惯化。道德品质不是人的个体生理特性,而是体现一定社会或某种理论所要求的道德的个人意识和行为总体的特征。

(3)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关系是密切的。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一定的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而人们的道德品质又总是由一系列的道德行为所铸成。一般而言,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道德行为积累,也就不可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第二,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在道德主体那里,是内外统一的。第三,道德主体的道德品质更突出地体现在道德行为的选择之中。

(4)一般而言,善良的道德品质会表现出善的行为,而恶劣的道德品质会表现出恶劣的道德行为。但是,在实际道德生活中,往往存在着矛盾的情况。一个人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也可能出现偶然性的不良的道德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因为道德主体的某个行为,一时的表现就否定了他的整个的道德素养或道德品质。因为一时的表现并不能代表他的整个的人格,他的道德品质的本质。明确这种偶然性的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关系,对于正确进行道德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大纲P563)

13、如何认识道德行为中的知行关系。

(1)“知”的两种涵义。理智与行的关系,也就是知与行的关系。这里的“知”,一是指关于对象、事物、关系的知识。但是还有另一种“知”,这就是作为道德行为的“知”。道德行为的知,主要是社会规范、道德价值的知识。

(2)应当之知与行为。道德的行为就是出于“应当”的行为,所谓出于“应当”,就是按照普遍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指导和约束自己的特殊行为,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对应当的认知,是道德行为的主观条件,没有对“应当如何”的认知,对自己应当如何行为无知或半无知,就不可能产生真正自觉的道德行为。但是,有了知,也不一定会产生行。从认知到行为是一个由内到外、由知到行的过程,实现这个转化的中介、动力就是行为者自己的选择。知和行的关系就是志与行的关系。

(3)知行的辨证统一 道德之注重自觉、认知、仅仅是因为它能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认知,只是在内心自赏而不实行,那么这种认知再正确,也没有实际意义。道德行为中的知与行,是在行为实践的基础上的统一。

14、论道德品质的形成。

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通常也称为品德或德性。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性情或道德人格的要素。

首先,道德认识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环节,是整个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一般而言,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自己的道德成长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积累一定的道德知识。

其次,道德品质的形成又不仅是与认识过程有关,而且与道德意志有关。道德主体的道德意志对于道德行为的选择、控制与持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使道德行为坚持不懈,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再次,道德行为作为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表现为语言和行为习惯。在道德品质的构成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它们都属于意识领域。如果离开了实践,道德品质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基础和表现形式。只有在道德实践中,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形成,并得以巩固下去。道德品质得到巩固、成熟、从而成为人生整体行为的一贯倾向和稳定特征。

15、论道德冲突。

(1)道德主体的内在冲突的特征。所谓道德冲突就是行为主体身上所具有的不同的社会义务、职责、使命之间的冲突,是社会的不同的道德要求在主体身上的矛盾冲突的体现,是不同的道德价值体系的不同要求之间的冲突,这种道德价值冲突把行为主体推向两难境地,强迫人作出非此即彼的道德选择。

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道德主体,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道德角色,承担着不同的道德义务。在一定条件下,它总得要牺牲某种它所承担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

(2)主体内道德冲突的形式。道德冲突表现在个体行为主体身上,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由于社会或他人对同一角色的期待和要求不一致时,所引起的该角色内心的矛盾。二,由于个人改变角色而形成的新旧角色所承担的义务之间的冲突。三,多种责任义务在一个主体身上的冲突。当然,要作出选择,不仅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条件,而且取决于个人的道德境界。(3)同一价值体系内的道德冲突。社会价值冲突还表现在一个价值体系内部,不同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

(4)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道德冲突。如对立阶级之间的道德价值冲突。

16、论道德选择中的意志自由。

(1)意志自由从消极意义看,就是先天的不正确性,从积极意义上看就是主体自主自觉的能力,是主体具体的,现实的自由。

(2)意志自由是特殊性普遍性的统一,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前者指意志是个人的意志,是特殊性;自由代表着意志中的普遍规定性,反映着普遍的规范。道德自由就是主体行为体现着普遍性的成分。而后者是指:意志作为主体个人的意志,意志活动在扬弃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使其目的由主观性变为客观性,把主体内要求变为客观要求而使之统一起来。

(3)意志自由的上述特性充分表现在人在面临道德冲突时,出于责任、义务、和良心而作出自由选择的活动上。

在这种活动中,意志自由首先表现为主体的认识能力。道德生活必然存在着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正确认识这种关系,深刻理解这种利益关系中包含的客观必然性,就为道德选择的自由打下了基础。在这种活动中,意志自由又表现为主体的选择和决定能力,主体不仅能够分辨善恶是非,而且能够以自己的行动来择善与恶。

然而,道德认识只是意志选择的前提,意志是现实中的意志,它是受现实利益影响的,要通过意志自由实现道德自由,使知行统一,还必须提高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境界。

17、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

普遍的规定主义用黑尔的话说,就是一种普遍主义(它认为道德判断是普遍的)与规定主义(它认为道德判断在任何典型的情况下都是规定性的)结合。黑尔认为,道德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其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实际使用功能和意义的差异性,而“道德语言是最重要的用法之一便在于道德教导之中。”这一特征决定道德语言有一种特殊的“规定性”,属于规定性语言一类。道德判断应具有规定性和描述性的双重意义。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行为,只有当它具有规定性或命令力量时才能履行这一功能。同时,道德判断要完成自身的调节功能,还必须使自身具有普遍化的特征。一种道德判断表达着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它必须兼备普遍必然性和严格的规定性的双重品格,才能实施其实际的功能。“可普遍化性”即是指在理性(逻辑规则)的基础上可以使道德判断达到普遍化的实现。

18、论道德的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及其统一

社会评价与自我表现评价是道德评价的两种形式。作为道德评价的内外两方面,两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1)自我评价 指个体或群体对自己行为所作的一种善恶上的自我认识,是依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对自身行为所作的道德判断。它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行为当事人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由于道德评价是一种价值评价,它总是同评价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有着重要关系。道德上自我评价的目的,主要是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由于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行为的评价,总要受自己的利益、感情等影响。因此,在道德的自我评价中,要使“我”能够站在他人、整体或社会这个立场上,从他人、社会或整体的利益出发,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客观分析。因而,道德上的自我评价,主要就是主体把自己的某些道德行为同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对照。

在道德的自我评价中,“良心“扮着特别重要的角色。”良心“是对自己道德行为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良心”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总伴随着一种对自己行为的价值导向。因而,提高“良心:在自我评价中的作用,就可以使人们在善恶选择、行为指向、境遇取舍、自我控制等方面,为人们指明正确的方向。

(2)社会评价主要是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等形式。

社会舆论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和个人总是要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人的行为和品质发表各种议论、看法和意见,表明自己的倾向态度和褒贬情感。社会舆论具有大众化、普遍化的特征,因而,社会舆论对于形成某种社会道德气氛,无形地影响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定社会群体的传统习俗往往揭示出这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认为值得尊重的、比较稳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态度。对于传统和习俗的遵从,已被人们视为不言而喻的常规,它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起着有力的约束作用和评价作用。社会评价是一种外在于于个人的评价力量,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凡是有人的地方,任何人都要不同程度地受到舆论和传统习俗的支配和制约,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它们的约束和激励,同时,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他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各种评价活动中去

(3)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统一关系

①两者是道德评价的不同形式,各具特点,各有所长。社会评价主要是借助于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的力量,对行为主体者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力量;而自我评价主要借助于内心信念或良心的作用,来认识、评价和调节自身的行为,因而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因此,强有力的良心较之社会舆论、传统习俗,更具有道德评价的威力。就其可能达到的深度,自我评价可以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考察人的欲望、动机、意图、观念等等,并对此作出评价。诚然,社会评价也能考察和评价人的动机,但却没有内在评价这样直接。在广度方面,自我评价优越于社会评价的地方,就在于当个体独处,无人在场时,也能发生作用。这是社会评价所不能比拟的。

②两者又是一种统一的关系。自我评价的准则和标准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化,这种内化正是借助于社会评价的形式得以实现。据此也可认为,个体对自身的内在评价也反映着社会的评价。

19、论道德评价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善与恶是人们进行道德评价时所运用的最基本的范畴。一个行为或事件的道德价值是借助于善恶范畴来表达的,所以善与恶是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分析善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也就是分析道德评价的统一问题。

(1)善恶标准的绝对性 善与恶这对范畴所表明的是道德与不道德的分野,或者说,善的即是道德的,恶的即是不道德的。也就是说,善的是合乎道德规范的,而恶的,也就是违反道德规范的。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也就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的行为,而行为具有普遍性意义,也就是自我的利益合乎道德的要求或超出了自我的利益,从而体现了社会利益或整体利益的要求。从主体的立场来看,凡是有利于自己或社会的行为,都称之善;反之,则称之为恶。因而,善恶是具有一般性内涵的概念。在这一点上是绝对的。(2)善恶标准的相对性 ①善恶不仅具有一般性的内涵,同时也具有历史性的内涵。善和恶是一对历史范畴,其内涵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变化而变化。②善恶的相对性还表现为评价善恶的标准的多样性。如阶级标准、生产力标准、历史标准等便有不同的善恶标准。

这种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并不必然否定确定性的标准。相对性是与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的,具体性总是和一般性相对而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就在于人类社会的生活实践。

20、论历史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的关系。

历史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是关于社会历史事件评价的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的问题。就一般而言,两者是一个相互补充,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1)从总体上看,两者都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的实践精神的体现。两者所依据的,是人类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一内在价值尺度,通过这样两种评价,使人类的实践活动趋向价值理想态(善或至善)的作用。因此,对于两类评价共同指向的对社会历史领域的评价本身,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终极意义上看,应当是一致的,是没有根本冲突的。

(2)就具体的社会历史时期而言,两者却呈现出背反的情况。恩格斯经典地论述了历史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的背反,认为:第一,恶是是社会发展的辩证否定环节,从陈旧的、日渐衰亡的社会秩序与道德体系立场上,把社会进步看成是“恶”的。第二,恶是道德生活内部的否定性要素,就它作为恶而言,它既可能与一定时期的被压迫阶级的道德标准不相符合,也与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人类共同生活的起码准则不相符合。

(3)另一方面,即或以恶为动因的社会进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应当具有善的成分。道德合理性与历史合理性虽然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出背反性,但在深层次上却是内在的统一的。所以二者的冲突、差异、矛盾、对抗、背反都是暂时的、局部的、阶段性的,其统一、一致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1、康德动机论及其评价。

(1)康德的动机论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康德是最著名的动机论代表。在动机与效果的问题上,他明确主张,对一个行为的评价依据,只能是他的“善良意志”。他认为,一个行为,只要是从善良一直出发的,无论其是否能够达到目的,也不论其是否产生效果,都不能使它的道德价值因之而受到任何影响。康德所说的善良意志,是出于尊重道德规律的一种必然性

(2)对康德动机论的评价 康德强调要把出于责任的“善良意志”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确实看到了道德价值的特殊本质,认识到了道德评价与一般评价的区别,基本上弥补了以往历史上动机论的许多缺陷,把动机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康德动机论最深刻的地方,就在于他既强调“善良意志”是出于责任的,又强调为实现这种动机的一连串行为。善良意志的因其主观性而导致的不能证实性,是康德的“善良意志”在道德评价上的致命弱点。

康德的动机论,在道德评价上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这就是一切不是从“善良意志”出发的行为,不论其效果如何,都不能认为是善的。康德特别憎恶并反对那些从利己主义出发的把个人幸福作为判断善恶标准的伦理学说。康德并不一般地反对幸福,但他把幸福从属于“善良意志”,并认为,只有从“善良意志”出发和尽了自己的应尽的责任后,人们感到的那种欣慰才是真正的幸福。

22、论动机与效果的辨证统一观。

(1)动机与效果的概念。动机和效果是道德评价的根据。所谓动机,就是指行为主体在同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所谓效果,则是指行为主体的个别的或一系列的行动,给社会或他人所带来的实际后果。

(2)动机论和效果论的错误。以康德为代表的动机论者强调,评价行为善恶的根据是或主要是行为的动机,而不管行为的效果如何。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效果论者认为只有行为的后果才是评价行为善恶的唯一根据。以上两种说法都把过于复杂的善恶问题简单化,因而是错误的。

(3)在实践基础上动机和效果的辨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要正确解决道德评价的根据问题,必须了解动机和效果的善恶在行为过程中,是怎样通过复杂曲折的关系,而达到对立统一。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来认识。

首先,在道德行为总体上,动机和效果的善恶是相互贯通或相一致的。任何动机都包含对某一种效果的预测和追求,而任何效果都是受某种动机的支配所造成的。某种动机引出某种后果以后,这种后果又会强化人们原来的动机,或激起人们的新的动机。

其次,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充满着复杂差异和矛盾的统一。这就是说,从每一个具体行动,或某一行为过程的某一阶段来看,动机和效果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情形。有动机和效果一致;动机和效果不一致等几种情况。所以,我们在总体上承认动机和效果统一的同时,又应当看到这种统一是包含各种差异和矛盾的。

再次,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曲折过程。动机和效果相统一的这种过程性,是与社会和个人的实践相关联的,或者说,是由社会和个人实践的过程性所引起的。实践是动机和效果由此及彼的桥梁。因而,动机和效果之间任何性质的统一,也必然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总之,在动机和效果的相互关系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上述基本观点,不仅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动机论”和“效果论”相区别,同时,也为人们处理道德行为种的动机和效果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答案来源:罗国杰《伦理学教程》P389—391)

23、什么是应用伦理学?

应用伦理学(Applied Ethics)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有人把应用伦理学定义为分析一些具体的、有争议的道德问题的伦理学分支。有人则把它定义为是研究如何运用普遍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去解决具体道德问题的学问,是一种使伦理智慧通过社会整体的行为规则与行为程序得以实现的智慧,还有人强调应把应用伦理学定义为研究如何运用道德原则规范去分析解决具体的、有争议的道德问题的学问。还有人认为,应用伦理学应当有它自己的学科特性,有自己的基本原则、规范,而不是简单地“应用”某种成熟的理论观点。总的说来,应用伦理学是应对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对伦理学所提出的挑战,它是二次大战后民主社会的社会背景下兴起的新型伦理学的研究类型。应用伦理学的任务在于面对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涌现的紧迫伦理道德问题,从现存的各自立场出发,通过理论性的话语或交谈,以期达到一种理论的共识或最终无可争辩的基本原则。应用伦理学就是这样一种话语交往平台。应用伦理学主要涉及到整个社会的行为关联,如国际关系伦理、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科技伦理、性别伦理、生命伦理、生态伦理等。(《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哲学学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4、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最初摆脱因生产力低下而受到大自然困扰后逐渐产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根据《韦伯斯特第三次新编国际词典》记载,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曾在三个意义上使用:①人是宇宙的中心;②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③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识世界。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的利益和需要为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坚持人类是一切价值的焦点,一切价值例证都可归结为对人类价值的贡献,自然界的一切组成部分,充其量只有满足人类利益的工具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又可分为强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强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个人感情意愿决定价值,以感性的意愿为价值参照体系,关心人的需要价值,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体有人类需要的价值,来评价这种人类偏好的客体,并检验该客体是否能为人们感性的意愿提供满足。他们的利益表明,他们利用自然界,只能采取索取的方式。在其价值体系中,不存在对个人感性的意愿的检查。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其价值的确定取决于理性的意愿的活动结果,理性的意愿有两个要素:一是感性的意愿;二是对感性的意愿过滤的评价体系。这种对感性意愿的评价有两个伦理根据:①选择某种世界观或某种哲学观念并创造一种相应的价值判例,并以此作为评价的基础。②人类的经验是建构价值的基础。因为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不仅认为感性的意愿有价值,而且也认为用更合理的意向评价和取替感性的意愿的价值形成过程也有价值。无论是强化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其共性在于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表现形式,都否定把内在价值赋予非人类自然,都只承认自然的工具价值,其差异性在于这种工具在类型上的不同。(叶平著,《回归自然——新世纪的生态伦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164页)。

25、试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道德和法律都是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调节作用,二者是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首先,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相互吸收,在各个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法律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有许多内容是互相通用的。法律规范的实质合理性应从其道德规范的权威性中去寻找。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也就是道德规范所谴责的。第二,在社会功能上相互补充。在阶级社会里,同一统治阶级的法律和道德,归根到底,都旨在把人们的行为纳入一定的秩序范围。某些行为不能够和不便于进行法律制裁时,便采用道德手段来加以理解。道德不能加以调节,就需要进行法律裁决。第三,在实施过程中相互凭借。法律规范要求人们必须遵守,它的实施是强制性的,而道德规范倡导人们应当遵守,它的实施是不带强制性的。不论哪一个统治阶级,都总是一方面借助本阶级的道德来为他们的法律规范及其实施进行辩护。另一方面,又借助本阶级的法律维护和推行他们的道德规范。

(2)在认识功能上,两者有区别,法律是从被奉为国家统一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愿望出发,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道德并不都是作为统治阶级意志。法律对经济关系的反映必须经过国家机关的批准,道德则可以自发地做出相应的反映。另外,法律主要是确认和维护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道德对于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秩序,既可能表示认可和赞许,也可能表示鄙夷和谴责。道德还往往表现对过去时代的某些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依恋和尊重,以及对未来某种社会秩序的向往和追求。

(3)道德和法律在调节功能上有不同特点:

首先,它们凭借不同的力量来实现,法律所凭借的是有组织的惩罚机关和系统的惩罚措施;道德则诉诸于社会舆论和个人觉悟、良心。其次,二者调节的社会生活范围不一样。法律只能在它所规定的范围内对危及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干预。道德不仅要干预法律范围的行为,而且干预法律不能触及到的行为,一切与他人、社会有关的行为。第三,二者对同一行为的态度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法律所要惩罚的行为,道德上既可予以谴责,也可能予以认可或赞许。最后调节的形式上各有特点,法律调节一定要专门的机构来实行,而道德调节则由每个社会组织、每个人来实现。(罗国杰,马博宣《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版)

26、试述道德与政治的关系。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联系紧密。(1)政治变革和道德发展相互促进。道德领域内的重大冲突常常是政治变革的前奏,而重大的政治变革运动又是道德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2)政治制度和道德体系相互影响。政治关系制约着各种道德体系的社会地位及其某些行为规范,而不同道德体系对当时政治制度或政治秩序的巩固和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3)政治路线,政策是否正确,与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相互影响。政治路线,政策是否正确,对社会的道德状况有很大的影响,而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对于一定的政治任务的完成,以及为此而制定的路线和政策的实施也有相当的影响。(4)个人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相辅相成,政治觉悟高的人,道德境界往往也比较高,道德境界高的人,政治觉悟往往也比较高。

道德与政治想比较而言,它们反映的角度和范围不同。政治主要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关系,道德则不仅反映对立阶级或势力之间的关系,它还反映个人对他人,特别是从个人对整体的义务和责任这个角度加以反映。它们反映的途径和程度不同。政治是经济关系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并建立国家制度和各种政治设施,保障新经济关系的巩固和发展。而道德则只能通过对当时生产关系所造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的谴责或赞许,来间接表明当时生产关系的状况。政治干预社会经济关系,总是直接运用国家机器,或以国家机器为后盾,往往是强制性的。相反,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干预,则主要凭借舆论、教育和示范等,不是强制性的。政治的干预往往是直接而迅速的,道德的干预则往往是缓慢的。(罗国杰,马博宣《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版)

1、下列哪些关于道德起源论观点是错误的(ABC)。

A、道德来源于天 B、道德是根源于人类固有的“纯粹理性” C、道德根源于上帝的启示 D、物质利益是道德产生的基础 E、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是一切道德根源的企图。

2、下列否定到的社会作用的代表人物有(BC)

A、孔子B、老子 C、庄子 D、孟子 E、墨子

3、道德教育的过程是(ABCDE)。

A、提高大的认识的过程 B、陶冶道德情感的过程 C、锻炼道德意志的过程

D、确立道德信念的过程 E、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

4、一般可以把道德境界划分为以下几个境界(ABDE)。

A、自私自利的道德境界 B、公私兼顾的道德境界 C、悲观虚无的道德境界 D、先公后私的道德境界 E、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

5、历史上人们对道德本质的认识始终争论不休,下列观点哪些是正确的(ACE)

A、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B、道德是一种善良意志 C、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解体系

D、道德是一种绝对理念 E、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6、下列哪些观点符合道义论(CDE)。

A、立足于道德他律 B、强调道德评价的根据在效果

C、立足于道德自律 D具有理性主义特点 E、强调道德评价的根据在动机

7、道德评价有(ACDE)的作用。

A、评判作用 B、强制作用 C、教育作用 D、调节作用 E、导向作用

8、边沁功利主义学说的主要观点是(ABDE)。

A、个人是唯一现实的利益

B、利益在社会生活中起支配作用 C、注重人的快乐质量

D、快乐就是最大的善 E、增进个人利益和幸福就是增进了社会的利益和幸福。

9、道德规范的实施主要是靠(ABCDE)来实现的,不是靠强制的手段。A、社会舆论 B、内心信念 C、宣传教育 D、新闻媒体 E、传统习惯

10、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ACE)的总和。A、原则规范 B、价值观念 C、行为活动 D、理论体系 E、心理意识

11、人道主义的基本内涵有(ABCDE)。

A、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 B、肯定人的“自由”、“平等”的权利-C、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D、重视与促进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 E、倡导“博爱”、“公正”的义务

12、美德论主要代表人物有(AC)

A、亚里士多德 B、培根 C、麦金太尔 D、普里查德 E、卢梭

13、道德评价的方式方法主要有(ACE)

A、社会舆论 B、社会的政治制度 C、内心信念 D、法律法规 E、传统习惯

14、当代中国对人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是(BE)。

A、社会地的高低 B、自身发展和完善的程度 C、人际关系的好坏 D、拥有财富的多少 E、对社会的贡献大小

15、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认为(BCD)

A、义利是绝对对立的 B、义利是统一的 C、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D、见利思义 E、复杂性

16、道德冲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CE)。

A、同一道德体系内不同道德原则、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

B、不同层次的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C、个体道德心理上的冲突。D、不同国家和民族道德体系之间的冲突 E、不同道德体系之间、原则规范之间的冲突

17、动机一般可以划分为(ABDE)

A、利他的动机

B、一般利己的动机 C、不损人也不利人的动机 D、损人也不利己的动机 E、损人的动机

18、道德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BCD)。

A、量化原则 B、权重原则 C、等级原则 D、优选原则 E、价值原则

19、元伦理学可以分为(ACD)三大派别。

A、价值论直觉主义 B、存在主义 C、情感主义 D、语言分析 E、功利主义 20、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理论支持主要表现在(ABD)

A、对经济动机的论证 B、对经济技术的论证 C、对经济规范的论证

D、对经济制度的论证 E、对经济形势的论证

二、简答题 人生价值观及其含义

所谓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在对人生目的和行为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和观念,反映了客体的人的社会行为与主体的人的物质或精神生活西药的肯定与否定关系。如果客体的人的行为能满足主体的人的物质或精神生活需要,那就是有价值的,值得肯定的,否则就是无价值的或负价值的,应该否定的。人生价值观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深层次的、核心的地位,对主体的行为有根本的导向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2、在价值体系上主张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3、反对权威和对个人的各种各样的支配。这一概论不是比较确切的。个人主义以个人为最核心的价值标尺定点,从实质上看,它与利已主义具有不可忽视的亲缘关系。个人主义概述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以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为理论基石。世上不存在先验的、抽象的人性,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性是人性最基本的特征。其次,它以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指南,科学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及其发展机制,实践性和社会性是现实的人的真正本质。再次,它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其实践目标。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公正的含义和主要原则。

社会公正本质含义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时,遵循不偏不倚的原则,给有关的每个社会成员以均衡的条件和机会,从而实现权利与义务的最佳统一。主要原则:基本权利的保证,亦即保证的原则;机会平等,亦即事前的原则;按照贡献进行分配,亦即事后的原则;进行必要的一次分配后的再调剂,亦即调剂的原则 效果论。

与“动机论”相对,是一种片面强调效果的道德评价理论。该理论学说认为,人的行为善恶取决于效果,判断和评价行为的善恶,无需考察动机,只要看它的效果。效果论者重视在道德评价中考察行为的结果,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否定了动机的考察,把原先只有在主客观的相互联系中才能确定的品行善恶,分割为简单的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动机,陷入了把行为效果直接与品行善恶相等同的歧途。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一般来说,爱国主义基本要求就是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热爱自己的国家。义:爱国主义是一种对民族和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一种具有巨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民族精神,是调整个人与民族和国家之间的道德规范。罗尔斯的正义论。

罗尔斯在完善传统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为最高理想、以正义的合理性为基本视角的义务论伦理学。他提出了两个原则:一是平等自由的原则。二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第一个原则优于第二个原则,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两个原则的要义是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

确立道德标准的基本原则。

道德标准是道德选择的依据,是道德行为的原则,是道德评价的基本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其一,道德标准要确立主体为道德价值存在的目的的尺度。“其二,道德标准的主体性原则要求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需要的发展为目的。第二,科学化原则。合理的道德必须是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适合特定时代经济、社会整体发展需要与趋势。第三,普遍化原则。其一,道德标准内容上的普遍性。其二,道德标准对对象的要求和规范的普遍性。内心信念及其作用。内心信念是人们的一种道德自觉表现,伦理学意义上的内心信念,主要是指道德信念;它决定和制约着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自身行为在善与恶、正当与不当之间作出选择,在评价上进行判断。个体内心信念的道德评价,是一种自我反省,是自我道德认识的深化,也是行为个体最重要的道德评价。

内心信念以内在法则、内在权威的方式来”裁决“自身言行的对错,从而阻止人去有意作恶或劝导人积极为善,而且促使人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检讨,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或悔改意愿。

道德修养及其基本含义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品质上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以及再此达到的道德水平和境界,是道德活动的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将一定的社会要求和规范转变为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完善自己道德人格的道德实践.一 人们道德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是依照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所进行的学习体验 对照完善等一系列的道德实践过程.二 经过长期的道德培养后所达到的道德水平和境界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境态.道德选择的涵义

答案、评分标准:所谓道德选择,是指道德行为者在面临特殊场合时,根据对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的认识,选择某种方案的行动,是道德行为发生之前的思维过程,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在不同的道德价值之间进行取舍的一种特殊的道德活动。从根本上说,道德行为选择是人类对利益的一种自我让度,是精神自律的表现。在人类道德领域中,没有选择就没有道德活动。慎独

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独自在无人监督自己言行的时候,也能够谨慎地、自觉地注意自己内心活动和行为举止,防止有违背道德的思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慎独,体现了高度的道德自律意识,既是道德自我评价的方法,也是人在道德修养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辨析题

1、慎独为入德之方。

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说明个人与集体是辩证统一的双向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总是集体中的个人,集体总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不能离开集体利益来谈个人利益,也不能离开个人利益来谈集体利益。真实的集体把社会普遍利益与个人利益真实地统一于自身,它是一种人的“自由联合体”,真实的集体绝不是个人发展的桎梏,而是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

2、一个有德行的灵魂是幸福的。

说明人的幸福是与道德相关联的。

1、对一个道德境界比较高尚的人,德性虽在物质上、肉体上没给自己带来什么直接的利益、好处,却使他获得了道德愉悦,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感。

2、如果一个人能够树立毕生为实现人类的道德理想,就能够在为之而奋斗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3、一个有德行的人,它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誉而建立起长久稳固、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他的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得以施展、获得成功和幸福。

3、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也。

社会舆论是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对某一客观对象的带有主导性或倾向性的评判或议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借助于先进的媒体,社会舆论在道德评价的意义将越来越显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有利于社会进步,符合基本道德原则和要求的行为,进行鉴赏;第二,对违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和损害群体利益的行为,则进行谴责,进而在社会上形成上抑恶扬善、激浊扬清的良好风气。

4、在现代社会,“商人追求金钱和财富不再是罪恶,而是上帝赋予的天职”。答案、评分标准:正确。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动机建立在求利的基础上是合理的。伴随社会变革,人们在经济动机评价的道德观念将经一步解放,计划经济时代被视为“不道德的、不正常的”经济动机以逐步转为正当的。市场经济时代,个人的经济动机的合法性被得到了肯定,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在事实上已得到了可定和鼓励。

5、“慎独为入德之方”

“慎独”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独自在无人监督自己言行的时候,也能够谨慎地、自觉地注意自己内心活动和行为举止,防止有违背道德的观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 的行为。慎独,体现了高度的道德自律意识,既是道德自我评价的方法,也是人在道德修养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6、人拥有了金钱和财富就拥有了幸福

这个观点的是错误的。它对幸福真正的含义缺乏正确的了解,在伦理学看来幸福是人们内心渴望的人生境界的极限,是人追求终极目标的实现,是人生价值得到肯定时的满足或是创造力得以实现而获得的一种心里体验。幸福是由健康 长寿 财富 心灵的宁静 爱好 美德 思辨活动等不同时代 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对幸福的感受不一样,但金钱和财富却不能代表幸福的全部.幸福的价值标准有六个维度.感性的 理性的 物质的 精神的 个人的 社会的 四,论述题

1、论述道德教育及其特征。

所谓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人们接受和遵循其合乎自己需要的道德规范的要求,自觉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道德教育可以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转化为人们的内在道德品质,使道德的原则规范成为人们内心的个体准则。(1).道德教育内容的广融性。在内容上包含各种道德关系的要求。(2).道德教育环节的同时性。在实际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各个环节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3).道德教育起点的多端性。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因人因时选择最亟需解决又最能奏效的环节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

(4).道德教育进程的重复性。要使一个人形成完美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次性劳动就可以奏效的,必须迸行长期、反复地教育。(5).道德教育效果的渐进性。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6).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2、阐述社会公正的内容

社会公正是指社会所有的人在人格上的平等,每个人在生存权和发展权上的平等。公正的基本涵义——均衡与合理。均衡与合理,即在处理人与人只见各种关系时,遵循不偏不倚的原则,给有关的每个社会成员以均衡的条件和机会,从而实现权利与义务的最佳统一。

(1).基本权利的保证,亦即保证的原则。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以人为本位发展的基本理念。

(2).机会平等,亦即事前的原则。从总体上来说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社会成员之间的发展机会不可能完全相等的,应有着程度不同的差别。

(3).按照贡献进行分配,亦即事后的原则。根据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贡献进行有所差别的分配,也符合市场经济的现实原则。

(4).进行必要的一次分配后的再调剂,亦即调剂的原则(或称校正原则)。立足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对于一次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使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不断得到由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从而使整个社会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率,实现一种相对稳定的正常运转。

3、运用道德选择理论论述

人们在进行道德选择时,不仅需要在多种可能性之间进行,而且又在道德冲突中进行。有时需要为国家利益而做出必要的牺牲。

道德是外在于人、内在于心的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规范,因此,在道德行为选择过程中,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的选择和遵循经历着由他律——外在于人到自律——内在于心的阶段,体现了道德行为的主体意志自由由消极走向积极的过程。相应地,道德行为选择自由也有“被动性自由”和“主动性自由”两个方面。被动性的道德自由——通常表现为个体在做符合自己的愿望和兴趣的事情时,遇到外来的、体现社会群体意志的道德规范的阻碍,个体迫于群体的压力而放弃或改变自身愿望和兴趣,从而按照道德规范要求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行动似乎是“被迫的”,因而也是“不自由”的。行为主体不管是否自愿,最终能够自觉地放弃自身的某些利益,按照社会的要求进行行为选择,从而服从社会整体利益。主动性的道德自由——通常表现为行为主体主动克服各种力量对自身行为的牵制,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选择。因此,主体在社会道德面前不是被动地顺应、服从,而是主动地按照社会道德的要求进行自由的选择和采取自由的行动。行为主体能够凭借高度自觉的道德认识、道德责任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战胜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重重障碍,最终进行正确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才是真正的道德自由——积极主动的道德自由。

4、运用所学的伦理学知识分析下面材料:

材料1:在南北战争期间,有一位姑娘请求林肯总统为他开一张去南方探亲的通行证。林肯说:“那你准是个北方派,可以去那里劝说你的亲友。”姑娘说:“不,我是南方派,我将去鼓励他们坚持与你战斗,不要悲观失望。”林肯不悦。姑娘镇静地说:“总统先生,我在学校读书时,老师就给我们讲诚实的林肯的故事,从此我下定决心要学林肯,一辈子不说谎。我当然不能为了要获得一张通行证而改变自己说话做事都要诚实的习惯。”林肯觉得姑娘言之有理,不仅答应给她开通行证,还在一张卡片上写道:“请让持本卡片的姑娘通行,因为她是一个信得过的姑娘。”

材料2:陕西咸阳蓝马啤酒厂是2000年成立的,因为当时生产的啤酒口感不适合陕西人口味,工厂一直亏损。2002年底,多数蓝马啤酒经销点出现产品积压、啤酒过期的问题。当时厂里的账面只剩下30万元,职工工资可能发不出来,买原材料都有困难,在镇种情况下,工厂还是下决心,先给经销商退货,销毁了30多万元的过期啤酒。厂里的损失很大,但也维护了工厂在经销商中间的信誉,为下一步的销售打开了局面。渡过难关之后的蓝马啤酒,充分考虑到陕西人的口味特点,生产的啤酒很快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更得到了广大经销商的鼎立支持,2004年销售收入达到1.4个多亿,企业开始赢利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既真诚、诚实;信,既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诚信是一种规范,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范式,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要求;诚信是一种制度。“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树立起公正、公平处事态度和大公务实的道德观念。诚信制度化才能持久,才有力量;诚信是一种品格。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条件下,“诚信”所内涵的人文精神,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保证自己获得真正利益的根本。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基本准则。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的。因此,企业拥有良好信用,能提高客户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程度,给企业以丰厚的利润回报。对于一个国家,诚信是立国之本;对社会而言,守信则能够使社会人际风貌得到改善,提高办事效率,是社会交往成本下降。诚信首先是避免各种矛盾、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神会发展的一种道德资源。

5、道德选择及其特征。

所谓道德选择,是指道德行为者在面临特殊场合时,根据对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的认识,选择某种方案的行动,是道德行为发生之前的思维过程,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在不同的道德价值之间进行取舍的一种特殊的道德活动。在道德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自知性。所谓自知性,是指行为者知道自己行为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也指行为者在行为之前就有对人我、己群关系有所认识,明白其行为对他人、社会将产生的影响及后果。行为者的动机和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并且能够为其行为承担一切道德责任。

(2)、自主性。自主性是指行为者在自知基础上所进行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是发自内心并非出于强制的行为。因此,道德行为是行为者主体精神的自律,是自己对自己立法,是意志自由的行为。这种自主性不仅表现在行为者本人为其所为,非其所非,而且还表现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果行为主体不是根据内在的道德动机和个人意志而自觉自主地行为,他的行为则不属于道德行为。

(3)、自择性。道德行为是经过行为者比较鉴别、思考反省而自觉选定和择取的,因而自择性是自主性的重要表现。在同一道德环境下,人们行为的发生不只是一种可能,而是有多种可能,起码有”做“或”不做"的两种可能,但究竟如何取舍是行为者自己所决定的,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强迫。

(4)、相关性。凡是道德行为都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集体的行为,反之就是不道德的行为。总之,道德行为是出于明确的目的和本人的主观意志的,是指自知、自主、自择地并有利于他人和社会集体的行为

6、述社会公德基本内涵和特点。

所谓公德,是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则。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客观需要和历史的优良道德积累而形成的,为社会中每个成员所应当遵循。

公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由国家以法律形式立法并要求全体国民或公民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五爱”。(2)为社会的公共生活所必须,并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公认的公共生活准则。

公德就其本意而言,有别于私人道德,是社会公共道德,公共性公德最基本的特征。公德的公共性则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第一、道德发生场所的公共性。在公共领域内产生的涉及人们利益关系的道德行为属于公德范围。所谓公共领域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传统的理解范围。凡是对公众开放的场所和空间均属公共领域。这些公共领域即满足了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需要,同时也提出了维护公共场所秩序性的道德要求。第二,道德对象公共性。在公共场所发生道德关系的主体不局限于私人范围或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一个人,因而道德对象十分广泛并具有不可选择性和偶然性。第三,道德要求的公共性,这是现代公德最重要之一。一是公德要求普及所有的社会公众一视同仁,不允许特权身份的存在,体现了公德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意识:二是公德要求源自民意,是市民共同的道德意愿,这是现代公德建立的基础。第四,公德评价的公共性。公德评价的方式是公众舆论和公共良心(公德心),而公德评价标准依据于社会共同的道德要求。

第三篇:杭州继续教育 医学伦理学 答案(定稿)

1.有“作为”的实施安乐死是指: A.主动安乐死 2.现代的医学目的应该追求: C.安详死亡

3.对病人实施安乐死应首先基于: D.病人利益的考虑

4.实施安乐死首先体现了: A.对病临终病人选择死亡方式的尊重 5.世界上第一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是: B.荷兰

6.共产主义道德对医学职业的要求是:C.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7.医务人员的医学道德荣誉观不包括以下哪项:D.它是医务人员道德品质的永久体现 8.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的根本任务和对医务人员的要求是: A.救死扶伤、防治疾病 9.以下哪项不是医学道德的具体原则: B.守信原则

10.关于医学道德的原则说法错误的是: D.具体原则是我国特有的 11.以下哪项是医学道德的具体原则,①不伤害原则②有利原则③公正原则④尊重原则D.①②③④

12.首先提出脑死亡标准的国家是:A.美国

13.在下列病人中,不可能复苏的是: C.脑死亡的病人

14.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脑死亡标准的是: C.病人的心跳停止 15.“植物人”是: B.大脑皮层死亡

16.实施脑死亡的医生必须是: C.取得判定脑死亡资格的医师 17.东方国家看待死亡是以: A.一元论的观点

18.关于器官移植的商品化问题,正确的是: A.器官商品化不符合伦理学原则19一医生在为其患者进行眼科手术的前一夜,发现备用的眼球已经 失效,于是到太平间看是否有新鲜的尸体供角膜移植之用,恰巧有一尸体。考虑到征得死者家属同意可能会遭到拒绝,而且时间也紧迫,于是便取出了死者的一侧眼球,然后用义眼代替。尸体火化前,死者家属发现此事,便把医生告上法庭。经调查,医生完全是为了患者的利益考虑,并未有任何与治疗无关的考虑: D.此案例说明的是征得家属的知情同意在这里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20.器官移植尚未立法的国家或地区是: D.中国

21.一般国内外的伦理学书中会提到器官移植的伦理学原则,不包括: D.承受能力原则 22.在对器官进行分配时,医学伦理学的四个基本原则中,()是应主要遵循的: C.公正原则

23.关于脑死亡和器官移植的关系,正确的是: C.脑死亡是科学的死亡标准,是否与器官移植建立关系要看脑死亡者的意愿

24.我国对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讨论始于: A.1988年

25.以下关于建设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说法错误的是:B.医院文化建设应当重视基础建设 26.有关医院伦理委员会在国内外的发展,说法错误的 是: D.1995年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会伦理法规委员会起草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组织规则》(草案)

27.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是: A.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伦理合理性 28.以下不是医院伦理委员会主要关注的问题的是: D.维护委员会自身的形象 29.医院伦理委员会主要的四大功能错误的是: A.政策管理功能

30.19世纪最杰出的生理学家(法国), 现代试验医学之父是谁: B.DR.CLAUDE BERNARD 31.第一个医学界规范自己的有意义的尝试是: A.赫尔辛基宣言

32.关于19世纪欧洲人体实验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D.大多受试者对研究知情并同意 33.世界医学协会发表了《赫尔辛基宣言》是在哪一年: A.1964 34.第一个描述医学研究职业伦理的原则是: C.纽伦堡法典 35.下面关于生物医学研究与伦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C.试验的设计要有最好的质量保证和最严格的控制,但不 包括严格的伦理学标准

36.对受试者的保护只是关注的一个方面之一,ERB所关注的还包括参与科学研究各利益相关者,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D.ERB工作人员

37.下列关于伦理审查委员会的组成成员描述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D.不能有外部成员

38.ERB的审查方式中关于不予批准的决定的描述,正确的是哪一项: A.只能通过全体会议做出

39.下列哪项是伦理审查有特殊规定的人群:A.孕妇/胎儿

40.下列关于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D.不是参与/投身于科学研究的人们的权利和利益的守护者

41.伦理审查委员会的组成人数正确的是哪一项: B.至少5 人组成

42.以下叙述错误的是:B.医德学是医学伦理学的终极阶段,亦称传统意义上的医学伦理学 43.道德的特殊本质是: B.特殊规范性和实践性 44.道德的评价标准是: A.善恶

45.在内容上,职业道德具有的特点是: D.稳定性

46.道德的特征包含①阶级性与全民性的统一②变动性与稳定性的统 一③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④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⑤协调性与进 取性的统一:A.①②③④⑤

47.道德的主要功能是: B.调节功能

48.对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后剩余的胚胎,其处理权掌握在 C.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夫妇

49.1978年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于: B.英国 50.通过捐卵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孩子,多数国家和学者主张孩子的真正母亲是:B.养育母亲

51.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中,我国医务人不能实施的是: B.异种配子和胚胎

52.凡使用供精实施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我国卫生部不要求的是: B.供方与精子库医务人员保持互盲

53.在下列各项中,不易引发伦理争议的是: A.夫精人工授精 54.提倡使用的生命伦理学的学习方法是: A.案例分析方法

55.关于生命伦理学研究范围,阐述不正确的是: A.研究范围仅仅只针对临终病人床边的医务人员个体所面对的道德困惑

56.关于生命伦理学的职能,正确的是: B.提供大家一起协商讨论的平台 57.下面哪些陈述是伦理学陈述: C.科研人员觉得若克隆人良心会受到谴责 58.对生命伦理学最准确的界定是: D.生物医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是一种应用伦理学 59.关于道德难题,说法错误的是: A.道德难题就是说没有解决办法

60.下列现象属于医患关系法制化趋势的是哪一项 C.医生泄漏患者隐私而被要求精神赔偿费

61.医疗活动的核心是什么? D.医患关系

62.下列医患关系中属于技术关系的是哪一项? A.医生询问病人病史 63.在下列适合处于昏迷状态中的危重病人的医患关系模式是哪一 项? C.主动被动模式

64下列不属于医患关系的特点是哪一项? D.巧妙利用奖惩 65.实现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不包括哪一项? A.病人表达能力低 66.实现有效的医患沟通主要有哪几方面的障碍? D.以上都包括

67.要实现医患之间有效的沟通,医生需要如何做? C.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68.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B.告知实情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 69.下列哪种做法不会阻碍医患沟通? C.停下来倾听病人的声音 70.医患沟通方式不包括哪一项? D.书面通知

71.医务人员维护患者权利的关键是什么? B.保证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72.我国政府承诺“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时间? C.1986年

73.在下列权利中,属于法律之外患者道德权利的是哪一项? D.医疗监督权 74.在下列权利中,不属于医生法律权利的是哪一项? B.在特殊情况下干涉患者行为的权利 75.维护医患双方的权利,可以产生什么效果? D.医患双方感到自身的价值

76.在下列各项中,关于医患双方法律权利的提法错误的是哪一项? D.它是约定俗成的权利

77.在下列提法中,正确的是哪一项? B.医务人员履行义务不应以患者是否履行义务为前提 78.医患双方履行各自的义务的意义,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 项? C.有利于医疗卫生保健单位的经济效益迅速增长

79.在下列提法中正确的是哪一项? C.法律义务是采取必须的行为履行自己的职责 80.医务人员要履行自己对患者的义务,必须克服什么? A.权威心理和家长作风

81.患者的权利与医务人员的义务发生冲突的情况不会见于什么情况? D.患者自愿放弃个人选择治疗方案的权利而听从于医生选择的治疗方案

82.在下列提法中正确的是哪一项? C.道德义务比法律义务层次 要高

83.2003年卫生部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中发现,城乡低收入人群应 住院而未治疗的比例达到多少? C.41% 84.医务人员采取防御性医疗主要是为了什么? B.减少医疗风险,保护自我 85.由医务人员引起的医患纠纷,下列提法中错误的是哪一项D.性格太软弱

86.近五年来,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增长的趋势是什么 A.明显高于人们收入的增长幅度

87.在尊医爱患中,不要求患者尊重医务人员的哪一方面? B.权威 88.关于医务人员的道德自律要求,下列提法中错误的是哪一项 D.发生病人对医务人员的违法行为,应委曲求全

89.为了确保目的与手段的统一,选择适合医学目的的医疗手段,一般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但除外:D.利益原则

90.在医德教育中,教育者从提高受教育者的医德认识入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的引导属于: C.积极疏导的原则

91.关于医学道德教育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B.历史性与超前性 92.医学道德教育过程的首要环节是:A.提高医德认识

医学道德教育的原则,包括①目的性原则②言行一致的原则③积 极疏导的原则④因人施教的原则: A.①②③④

94.医学道德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D.树立医德信念

95.以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由三大绝对命令为表现形式的 是: A.义务论

96.医学伦理学理论基础是:D.以上均包括 97.结果论的代表是: A.功利主义

98.如果价值判断主要基于当事人,这类伦理学理论是: C.美德论 99.不是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的是: B.道德目的

100.关于动机论和效果论,描述错误的是:D.康德是效果论的主要代表

第四篇:《医学伦理学》教案

《医学伦理学》教案

任课教师:孙巧玲

技术职务:讲师

所教对象:2015级临床5、7班学生

任教时间:2015年下期

前言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它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一门学问。

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是对道德的哲学研究。道德是关于人类行为是非善恶的信念和价值,体现在关于人类行为的规则或准则中。伦理学是对道德的哲学反思,对人类行为的规则或准则进行分析,提供论证,以解决在新的境遇中不同价值冲突引起的道德难题。医学伦理学来源于医疗工作中医患关系的特殊性质。病人求医时一般要依赖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常常不能判断医疗的质量;病人常要把自己的一些隐私告诉医务人员,这意味着病人要信任医务人员。这就给医务人员带来一种特殊的道德义务: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采取相应的行动使自己值得和保持住病人的信任。所以,刻划医患关系基本性质的是信托模型:信托关系基于病人对医务人员的特殊信任,信任后者出于正义和良心会真诚地把前者利益放在首位。公元前四世纪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医学伦理学的最早文献,其要旨是医生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判断”采取有利于病人的措施,保持病人的秘密。

世界医学联合会通过的两个伦理学法典,即1948年的《日内瓦宣言》和1949年的《医学伦理学法典》,都发展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神,明确指出病人的健康是医务人员要首先关心、具有头等重要地位的问题,医务人员应无例外地保守病人的秘密,对同事如兄弟,坚持医业的光荣而崇高的传统。公元一世纪,古印度《吠陀》经和公元七世纪希伯来的《阿萨夫誓言》对医生也都提出类似的要求。公元七世纪中国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也写有医者行为的准则,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等等。中世纪的西方天主教学者从基督教神学伦理学的观点探讨医学伦理学,提出了双重效应学说,即一个行动可以引起有意的、直接的效应和无意的、间接的效应;如果不是有意的话,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容忍一个行动带来的间接的坏效应。新教学者的观点非常接近天主教的观点,但他们强调应让病人知情,并就自己的医疗问题作出决定。非宗教的医学伦理学是在洛克、杰弗逊和《人权法案》等的思想传统上发展起来的。1940年的《纽伦堡法典》是这种传统的体现,该法典放弃了受试者由研究人员保护的旧观念,代之以受试者具有自我决定权,从而要求做到知情同意的新观念。但到了20世纪末,又有要求回到希波克拉底传统的趋向,认为病人的自主权不是绝对的,一切应以病人

利益为转移。《后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了病人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包含了原来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所没有的尊重病人价值和权利等的内容。所有过去的医学伦理学的文献一般都含有美德论和义务论两个内容。美德论讨论有道德的医务人员应具备哪些美德、哪些品质。许多文献都认为医生应具有仁爱、同情、耐心、细心、谦虚、谨慎、无私、无畏、诚实、正派等美德。义务论讨论医务人员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

现代医学伦理学则有两个新的方面:其一,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已经从医生与病人间一对一的私人关系发展为以医患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性事业。作为一种社会性事业,就要考虑收益和负担的分配以及分配是否公正的问题,尤其是卫生资源的公正分配和尽可能利用这些资源使最大多数人得到最佳医疗服务等涉及卫生政策、体制和发展战略问题。这构成了医学伦理学一个新的内容,即公益论。其二,以往的医学伦理学提出的医生的道德义务,或道德价值和信念都是绝对的,是一种“至上命令”,因为它们的权威被认为来自神圣的宗教经典,或来自不朽的医圣。因此,不管是以法典还是案例体现的这些规范或价值无条件地适用于一切情况。但由于生物医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医疗费用的飞涨,以及价值的多元化,现代医学伦理学更多地涉及病人、医务人员与社会价值的交叉或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伦

理学难题。例如古代中、西医学的传统都不允许堕胎术,但妇女要求在生育问题上行使自主权,以及人口爆增引起的节制生育的社会需要,对上述传统价值提出了挑战。在应孕妇要求实施人工流产术时又要考虑手术对她健康的影响以及胎儿的地位。医学伦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道义论和后果论。道义论认为行动的是非善恶决定于行为的性质,而不决定于其后果。如某些医生认为应把病情严重的真相告诉临终病人,而不管可能引起的后果,因为“隐瞒”、“说假话”或“欺骗”这种行动本身是不应该的。又如认为医疗卫生是福利事业,不应成为商品而进入市场机制,这也是一种道义论论证。反之,后果论则认为行动的是非善恶决定于行为的后果,并不决定于其性质。如有的医生认为不应把病情严重的真相告诉临终病人,因为这会引起消极的后果。后果论要求在不同的治疗方案中作出选择,最大限度地增进病人的利益,把代价和危机减少到最小程度。道义论和后果论在医学伦理学中都十分重要,但同时又都不完善。

基本的伦理学原则:在医学伦理学中有三个最基本的伦理学原则:病人利益第一、尊重病人、公正。

病人利益第一这个原则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在主观上、动机上,而且在客观上、行动效果上对病人确有助益,又不伤害病人,即有义务不去有意地或因疏忽大意而伤害病人。

但医疗行动难免会给病人或第三者带来有害的后果,对此可以援用双重效应原则作为这种医疗行动的依据。即这些有害的后果不是直接的有意的效应,而是间接的可预见的但无法避免的效应。如化学疗法可抑制肿瘤(直接的有意的有利效应),但有副作用(间接的可预见的不利效应)。

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起着家长一样的作用,这称为医学家长主义。坚持家长主义的理由是病人不懂医学,患病后身心处于软弱地位,不能作出合乎理性的决定,为了病人利益,应由医务人员代替病人作出决定。

为了病人自身的利益而对病人的行动加以干涉,这是家长主义的干涉。如果病人的行动危害他人或社会,医务人员更应加以干涉,这是非家长主义的干涉。

尊重病人首先是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利(有权利就关于自己的医疗问题作出决定)。但有些病人由于年幼、无知、智力低下、精神不正常等,降低或缺乏了自主作出合理决定的能力,这是医务人员应加以干涉,以便保护病人不受他们自己行动造成的伤害。这种家长主义的干涉是正当的。

尊重病人或受试者的自主权利这一原则要求,医务人员或研究人员在试验或实验前取得前者的知情同意。受试者在作出接受实验的决定前,应知道实验的性质、持续时间和目的、方法和手段;可能发生的不方便和危害,以及对他的健康和个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公正的形式原则指在形式上要求对在有关方面相同的人要同样对待,对在有关方面不同的人应该不同对待。这些有关方面可以是个人的需要、能力、已经取得的成就,或已经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对社会可能作出的潜在贡献等。公正原则在讨论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分配和微观分配时十分重要。

医学伦理学经常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健康和疾病的概念。这在规定医疗范围和医务人员的义务中起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所下的健康定义包括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全良好。许多人认为这个定义过于宽泛,会使医疗卫生的范围过大,社会不胜负担。较窄的健康定义仅包括身体和精神上的良好,或仅限于身体上的良好。医患关系涉及医学伦理学许多基本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病人的权利和医生的义务问题。传统的医学伦理学强调医务人员所做的一切必须有利于病人,而不管病人的愿望如何,这是家长主义模型。后来在西方,随着民权运动的发展,更强调尊重病人的意见,这是自主模型。现在正在设法把二者统一起来。人工授精、体外受精、代理母亲等生殖技术给人类提供了非自然的生殖方式,引起一系列概念、伦理学和法律问题。比如人工授精把有第三者参与的合子引入婚姻关系,是否会破坏家庭的基础?供体精子人工授精育成的孩子具有什么法律地位?供精是否应该检查、限制次数、保密和商业化?对人类胚胎的研究应否控制?是否应该禁止在产前进行性别选择?这些问题 的讨论往往要求在政策和法律上作出相应的决。避孕、人工流产和绝育等也是使恋爱、性交与生殖生育分离的技术,因此遭到宗教或非宗教权威的反对。另一方面,对智力严重低下者以及严重的精神病人是否应该实行强制绝育,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这是一个至今使医务人员感到为难的问题。产前诊断、遗传学检查,遗传学筛选、遗传咨询、基因治疗、基因工程等技术有利于人们及早发现遗传性疾病,但这些技术引起了这种检查和筛选是否可以强制进行、是否应该限制严重遗传病患者的婚育、遗传信息是否应该保密、遗传咨询服务是否应该免费,以及这些技术带来的利害得失如何权衡等伦理问题,应用遗传学技术减少遗传病患者的人数、改进人口质量又如何在目的和方式上与纳粹德国提倡的所谓优生运动相区别?由于生命维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医务人员可以使不可逆昏迷的脑死亡病人和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人继续维持其生物学生命,但他们永远失去了意识和运动能力。这使得人们感到有必要重新考虑死亡概念和重新给死亡下定义的问题。安乐死的伦理学问题是医学伦理学讨论得最活跃和争论得最激烈的一个问题。目前,自愿的被动安乐死,即根据临终病人的要求不给他或撤除治疗,已为许多国家的法律所承认,无行为能力的病人也可由代理人作出决定。分歧较大的是主动安乐死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对结束病人生命的主动行动与不给、撤除治疗的被动行动之间是否有性质区别,尚

有不同意见。在主动安乐死的情况下,死亡的原因是疾病,还是行动,以及采取行动的人是出乎善意,还是出乎恶意,这也难以断定。卫生政策中最有争论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是否应该让医疗卫生社会化,如应实行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还是让医疗卫生商品化,还是采取某种混合折衷的方式。

医学伦理学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继承性、时代性。

第一章 医学伦理学概述

医学伦理学(medical ethics)是研究医学道德的一门科学。医学道德与医学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服务的。因此,医学生在学习医学、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应该同时重视培养和提高医学道德水平,以便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第一节 医学伦理学的含义、对象和内容

1、医学伦理学的含义

人们曾经给医学伦理学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1803年,英国著名医生、哲学家托马斯·帕茨瓦尔(Thomas Percival, 1740—1804年)首次出版了《医学伦理学》一书,并首次提出医学伦理学的概念。虽然他没有正面的给下定义,但从有关的材料可以分析出他对医学伦理学概念的理解。他认为:‚职业伦理学是‘人性的知识’与‘广泛的道德责任’之间的综合。‛‚医学伦理学的一般体系是使无论是官方正式的行为还是医学领域之间相互的交往都受文雅和正直原则所指导。‛这种观点在19世纪被广泛接受。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药理学教授川塞·里克(Chauncey Leake)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帕茨瓦尔

对‘医学伦理学’这个名词使用不当……它仅指来自于职业中的、用来管理职业中各成员彼此交往的成规、礼节……但真正的伦理学与成规、礼节不同,而应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他认为‚真正的医学伦理学是基于伦理学理论并用之来处理医患之间、医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医学伦理学权威克劳色(K.D.Clouser)对医学伦理学的理解与里克的观点并无本质区别,他在《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第一版中提出,医学道德与一般的日常道德没有区别,含有与一般道德相同的规则。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伦理学界多数学者认为: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它是一般伦理学原理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运用一般伦理学的道德原则来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相互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因此,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应用规范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医学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要研究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而且还要研究整个医学领域中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一切问题。

2、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医学伦理学是以医学领域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医德现象

它包括医德的意医德现象是指医学领域中人们道德关系的具体体现。识现象、活动现象和规范现象。医德意识现象是指在医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医德活动的各种具体善恶价值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医德活动现象是指在医德意识支配下围绕善恶所进行的,可以用善恶标准评价的医学团体和医务人员个体行为的 10

实际表现医德规范现象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评价和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

(2)医德关系

医德关系是指由经济关系所决定、派生在医学领域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医学伦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四种医德关系:

①医务人员与病人(包括病人的家属)的关系 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最大量的、首要的关系。因此,医患关系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研究对象。

②医务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护士、护士与护士、医护与医技人员、医技人员与医技人员以及医护技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之间的关系。因此,医学伦理学把医务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③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医疗和预防活动不仅关系着患者及家属的利益,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利益。因此,医务人员与社会的关系,就必然成为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④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随着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在医学中出现了许多道德难题。因此,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医学伦理学的一个研究对象。

3、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1)医德的基本理论 包括医德的产生、发展规律;医德的本质、特点及其社会作用;医德的演变及其理论基础;医德与医学科学、医学模式转变、卫生事业发展的关系等。

(2)医德的规范体系 包括医德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医德规范和医德范畴,它们共同构成了医德的规范体系。其中医德规范又包括基本的医德规范、不同领域(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管理)的医德规范、不同科室的具体医德规范等。

(3)医德的基本实践 它包括医德教育、医德评价、医德修养等。

(4)医德难题 指在实现新的道德观念和实施新技术中产生的难以解决的伦理问题。

医学伦理学以上四部分内容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贯通,构成独特的学科体系。

第二节 医学伦理学与医学模式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医学伦理学与医学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含义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的医学观和医学思维方式以及医疗卫生体制结构。它的核心是医学观包括人体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预防观和医学教育观,还包含根据医学观建立的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的体制,它是对医学发展各个阶段的医学科学认识和医疗卫生工作特点的集中概括。

(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医务人员要把健康和疾病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考察,必须站在医学事业总体的高度,认识自己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道德责任;

2、医务人员不但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病人治病,而且要千方百计救人,不但要会一般治疗,还应学会心理治疗;

3、医务人员要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

们对健康的理解和要求,已经从‚没有疾病‛发展到包括生活、精神、社会和环境在内的更高级的阶段。

二、医学伦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医学伦理学的内容与不少学科既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但又有区别。

1、医学伦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旨在维护和增进人的健康、解除病痛、提高生命质量的人类实践活动与知识体系,它是以人的生命为对象;而医学伦理学则是揭示人们在探索人类生命过程中和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人们相互关系的医德准则和规范的一门科学。这两门学科都是以维护、增进人类健康为目的,仅是分工不同,但它们在同一过程中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医德观念的发展,反过来,医德又对医学的发展给予很大影响。

2、医学伦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预防治疗过程的影响和作用的科学。因此,医学心理学离不开医学伦理学。同时,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也不断向医学伦理学提供重要的心理学依据,因而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也需要医学心理学的支持和补充。大量的事实说明,好的伦理修养和境界,常伴随好的心境因而必然对生理产生好的影响。

3、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是:卫生法学是以医疗卫生领域的法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卫生法律具有强制性,作用范围只限于违法者,而且只存在阶级社会;而医学伦理学以医德为研究对象,是一种非强制性力量,它主要依靠医务人员对医德规范的自觉遵守,适用于医学职业的所有方面而且存在任何社会,并随医学的发展而发展。

两者的密切联系:医德与卫生法律都是用来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而且互相渗透、彼此包含,即卫生法律规范包含着医德,医德规范中也有卫生法律的内容。因此,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在内容上相互吸收,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共同来调节人们的关系,维护广大人民的健康利益和社会秩序。

4、医学伦理学与医学美学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是:它们分别探讨医学职业生活中的善与美。前者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后者则是以美、丑为评价标准,以健康长寿为客观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医务人员的医学审美水平。两者的相通和联系之处:医德认为善的,一般总是美的;医德认为恶的,一般也总是丑的。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意义、指导思想和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医务人员人格的自我完善及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一个医务人员或医学生要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服务于社会的医学人才,在重视其他素质培养的同时,必须努力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因它可以提供医德知识、行为导向和可借鉴的榜样,使自己尽快成才。

(二)有助于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

医务人员只有把技术与伦理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进行医学决策,才能充分发挥医学技术的作用和设备的潜力,才能维护医疗制度的权威性,从而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对医院管理亦如此。

(三)有助于医务人员解决医学难题及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尤其是生命伦理学,会给医务人员提供解决医学高新技术道德难题的正确方向和思路,从而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四)有助于医疗卫生单位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由于医务人员和医疗卫生单位在人们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和威信,他们的医德情操和医德实践,会有力地感染和影响各行各业的社会成员,从而促使社会风尚的转变,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指导思想

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第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我们应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解决医学领域中这类现实的问题。第三,生物技术及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问题。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人和物的关系、医务人员与病人的关系,都有赖于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第四,卫生改革问题和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我们应把改革中的问题,提到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第五,医学教育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问题。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应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医学的全面发展的推动力量,以实现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精深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具备百折不挠的韧劲,矢志不回的勇气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二)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方法

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较为常用的具体方法有: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理论和实际的统一,是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基本方法。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为此,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要注意了解和掌握医学的发展动态。其次,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不能满足于一些抽象概念的探讨,或把理论变成僵死的教条形成知行脱节的倾向。身体力行,努力实践,做到知行统一,这既是学习医学伦理学的目的,也是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方法。

2、历史分析的方法

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一定要坚持历史分析的方法,对医德现象和医德关系的研究,要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意识形态、政治和法律制度、医学的发展状况等联系起来,深入研究医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探讨其产生、发展的根源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对医德作出科学的说明,揭示出医德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3、辩证分析的方法

辩证分析的方法是医学伦理学常用的科学方法。运用较多的是比较方法、归纳和演绎方法及系统方法。

比较法是探求和论证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逻辑方法。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通常采用纵比、横比、同比、异比的方法。

归纳法是指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的方法。演绎法是指通过一般认识个别的思维方法。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只有坚持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实现科学的分析和综合,找出医德现象的本质和医德关系发展的规律。

系统的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运用系统的方法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首先要把医德现象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其次,系统方法要求坚持整体性和关联性原则,如不可孤立地去研究医务人员的医德品质,应把它与医德原则、医德行为、医德理想等联系起来考察。第三,系统方法要求坚持动态原则,如动态地研究每个历史时期和医学发展的不同的阶段医德的变化与发展。第四,系统的方法要求坚持有序的原则,如研究医德,要揭示出医德现象、医德境界的层次结构,以利于医德教育和医德修养的递进。

4、批判继承的方法

运用批判继承的方法对待古今中外医德遗产,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医学和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新体系都是非常必要的。

以上四种学习方法都是为学习内容服务的。善于运用这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将会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思 考 题:

1、道德的含义、构成要素及社会作用是什么?

2、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基本要求是什么?

3、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4、什么是医学模式?为什么说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5、如何正确理解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人体健康包括哪四个方面的内容?

6、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医学伦理学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分工、医疗卫生活动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从开始表现为医德学的形态,但作为一个学科,是在19世纪初完成的。20世纪60年代末,生命伦理学最先在美国产生,标着医学伦理学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第一节

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古代的医德学阶段

(一)我国古代医德的起源

古代中国的医学伦理学属于医德学,主要指‚医生道德学‛,是以个体医业为主体的医患关系为重点的职业道德,如职业戒条等。我国古代医德学形成于春秋末期,约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散见于从战国至汉的《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言,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城》、《大医学业》,明代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清代喻昌的《医门法律》等许多医学著作中,这些著作都反映了医生的美德和职责,属于医学伦理学的初创阶段。

古代中国医德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那时人类构木为巢或穴居野外,过着采集和狩猎生活。他们在生产劳动和集体出猎时,难免受到损伤。在采集野果野菜时,可能食用一些有毒植物,引起中毒甚至死亡。随着疾病的出现,治疗疾病的方法和经验也就产生,人们本能地按摩、包扎、止血、挤压脓液、荫蔽降温等。为防止中毒和治疗疾病,人

们对采取的各种野果、野菜等进行无数次地尝试、检验,逐渐积累了一些药物知识。《帝王世纪》记载‚伏羲氏……画八卦……乃尝味百药而针九针,以拯夭枉焉;‛《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昧,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在这些粗浅的防病治病的方法中,就已蕴藏着朴素的‚仁爱救人‛的医德思想,已初步认识医学的目的是为了‚以拯夭枉‛、‚令民知所避就‛,即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拯救人命,为了使人了解药物对人的利弊。

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专门从事医疗工作的医生已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医学有了较细的分工,并建立了一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古籍中说:‚岁终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意谓良医享有‚十全为上‛的荣誉和俸禄,而对‚十失四为下‛者应给最低等的待遇。这种对医生的考核不仅是技术的考核,而且还包括思想道德、作风、态度等,它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德水平的提高。

战国末期,随着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时产生了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它是在西周之后,秦汉之前,经过许多医家的共同劳动创造出来的。这部医学典籍的内容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共18卷,162篇。它以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医德观为指导,从整体观念出发,阐述了有关病理、诊断、防疫、治疗等医学问题。与之相适应的,在本著作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疏五过论‛,‚素问·征四失论‛,‚灵枢·师传篇‛等篇章中,载有医德方面的专论。如《灵枢·师传篇》专门论述了医生的责任和良心;《疏五过篇》将五种行医过失列举

了出来,并指出了医生必须具备四方面的医德;《素向·征四失篇》专门论述了医生在临床诊疗中易犯的四种失误,以戒示医生。这几篇关于医德的专论,成为后世医生的必修课。《黄帝内经》成书时间长达400多年,它总结了西汉以前的医学伦理思想与实践经验,不但确立了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形,而且标志着我国传统医德的初步形成。

(二)我国古代医德学的发展

1、两汉和南北朝时期

我国传统医德历经西周东周,春秋战国,逐步形成,至汉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汉代医家辈出。西汉有著名医家谆于意(约前205—?),东汉有‚医圣‛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和名医华佗(约公元145—208年)。他们在医学上都有重大成就,对医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仲景是汉代杰出医学家,他在东汉末年著有闻名的《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巨著开创了中国医学(理、法、方、药)辩证论治体系。该书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在日本的影响甚至超过《黄帝内经》。这部巨著中的‚自序‛是一篇具有很高价值的医德文献。‚自序‛对医学的性质、宗旨、医学道德、医学的发展都作了精辟论述,指出治病是不分贫富贵贱,是‚上以友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可保身长全‛的人类共同需要的科学事业。‚自序‛中指出医生要‚精究方术‛与‚爱人知人‛。他对当时因战乱和疾病流行而失去救治的广大病人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对当时医界中‚不流神医药‛而‚竟逐荣势‛的医疗作风予以愤怒地指责。‚自序‛中不少关于医德的论述,一直为历代医家所称颂。张仲景当时被称为‚医中之圣‛,他的学说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谆于意留下的为后世称为的《诊

籍》,是中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他是我国病历的首创者。东汉末年的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民间传说众多的医家,近人誉他为外科鼻祖。他医术精湛,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他临证施治,诊断精确;他医德高尚,不慕名利,不攀权贵,坚持为民治病,乃至在旅途中也为患者开处方、扎针。除了为人民群众治病外,他还有两大发明:一是发明了麻醉药,即‚麻沸散‛,可在全身麻醉下为病人进行外科手术;一是创立‚五禽戏‛,教人锻炼身体。这两大发明为人类身体健康作出了贡献。

南北朝时期,在继承前人朴素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崇尚医学人道主义的医学理论,早期医德规范、医德准则、医疗道德以及性道德等,出现了一批像阳泉(约公元239—294年)、王叔和(约公元256—316年)等崇尚医德、严谨治学、精心诊治、济世救人的医家。

2、隋唐时期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繁荣的时期,名医辈出。在医学和医德的发展中,突出的代表有巢元方(生卒年代不详)、孙思邈(公元581—682年)、鉴真(公元698—763年)和王焘(生卒年代不祥)等为代表的隋唐医家。唐代的孙思邈不但继承了我国古代医德思想而独具匠心地搜集整理并精心加工构思,编著成了集古代医德之大成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而且进一步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医德思想并使之逐渐系统化,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特别在其著作中的‚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学医的目的、献身精神、服务态度、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医德问题。他强调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精‛指精湛的医术;‚诚‛指高尚的医德。他明确指出学医人

首先要有仁爱的‚大慈恻隐之心‛、‚好生之德‛,对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只有具备‚精‛和‚诚‛的医家才是‚大医‛,即高尚而优秀的医家。而孙思邈就是一个被历史上医家所推崇的‚精诚大医‛。

3、宋元时期

宋代医德的发展,一方面是传统医德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和规范化;另一方面,随着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又建立了许多新的医德观念。如人体解剖研究的观念,法医检验的道德观念,倡导优生的生命质量观念,环境卫生建设的道德观念等。这些新医德观念的建立,对传统医德有突破和新的发展。此外,张杲的《医说》、寇宗爽的《医家八要》篇、林逋的《省心录·论医》、陈自明(约1190—1270年)的《妇人大全良方》、南宋时的《医工论》等著作中,对医德规范均有具体和详细的论述,反映了在这个时期我国医学的医德规范、医德教育和医德理论已日臻完善。

金元时期,医学界出现了学派争鸣的局面,充分体现了学术上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时期的医学界出现了四大学派,即寒凉派刘完素(约1120—1200年);攻下派张从正(约1156—1228年);补元派李杲(1180—1251年);养阴派朱震亨(1281—1358年)。这四大派各树一帜,他们勇于突破旧的学说,提出新的学术见解,对推动医学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医德除了继承‚济世救人‛的传统外,突出表现为:关心人民疾苦,热心救治,不计名利和图报的道德风尚和从实际出发著书立论、遵古不泥古、探索争鸣的创新精神,以及热衷医业、勤求博采、勇于实践、反对巫医骗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如刘完素认为,‚医道以济世为良,而愈病为善。‛用什么去评价一个医生的医道和医德呢?根本一点就是医疗效果——济世和愈病。他在《保命集·原道论》

中说:‚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何则修短寿夭皆自人为‛。从中阐明了人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由‚天数命定‛的道理。这种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的思想就是人道主义精神,也是医学人道主义的一个新发展。刘完素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具体体现了这种医学人道主义思想。传说有一次,他在河北保定遇见一路出殡人群,路人说死者是一个因难产而刚死的妇女。他停下来仔细察看了从棺中流出的鲜血,认定该妇女尚未死亡,当即求其家属打开棺材。他首先给此妇女在诵泉穴针灸,妇人即开始苏醒,渐有生气,继而又针灸合谷、至阴二穴,结果腹中胎儿产下,母子再生。这就是关于刘完素‚一针救二命‛的民间传说。

4、明清时期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又一个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对外贸易的扩展,使人们扩大了眼界,也促进了中外医药的交流和医德的发展。我国的医德规范、医德教育、医德理论发展到明代已日趋完善、成熟。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的巨著《本草纲目》,吸取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纠正了前人的错误,并冒着违犯当时统治者意志的危险,列举服食丹药的害处,告知群众,食服丹药只能是愚昧的自杀道路。《本草纲目》不仅是学术价值高,而且是道德价值也很高的一部医学典籍。明代名医陈实功(1555—1636年)著有《外科正宗》共四卷,书中提出的医德守则《五戒十要》,是医学伦理学重要文献之一,被美国列为1978年出版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世界古典文献之一,与《希波克拉底誓言》和《迈蒙尼提斯祷文》并列。另外,李中梓(1588—1655年)的《内经知要》、《医宗必读》,张介宾(1563—1640年)的《景岳全书》,徐春甫(公元1

520—1596年)的《古今医统》,龚廷贤(1522—1619年)的《医家十要》,李

木延(公元?—1619年)的《习医规格》等著作中阐述的医德规范,均对我国的医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医家在医德规范的探索与实践方面,既继承了前人医德学说的精华,又有新的发展。这时影响最大的是喻昌(约1585—1664年)所著的《医门法律》一书。在本书的‚治病‛篇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医生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该书突破了过去医家用‚五戒‛‚十要‛等箴言式地说教方法论述医德原则的传统,而以临床四诊、八纲辩证论治的法则作为医门的‚法‛,以临床诊治疾病时易犯的错误提出的禁例作为医门的‚律‛,两者结合称为‚医门法律‛。这种把医德寓于医疗实践之中的论述,被后人称为‚临床伦理学‛,这在我国医德史上又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总之,我国医学伦理道德是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着,它源远流长,历经历代医家的实践探索和立论著作,逐渐形成发展,并日臻完善和成熟。

(三)我国古代医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一般说来,我国古代的伦理学传统的特点是:道德与政治紧密结合,为宗法等级制度服务;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讲究中庸之道;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儒家伦理道德对中国古代医德起着支配作用。

具体来说,我国古代医德有以下主要内容:

1、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

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说:‚天覆地载,万物

悉备,莫贵于人。‛《内经·素向》中的《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篇也提到医生应避免五种过错、四种过失,告诫医生要从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这样才能为病人解除疾病。唐代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名言更说明了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

2、‚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

‚医乃仁术‛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要‚先知儒理‛,‚方知医理‛。‚儒医‛代表了一般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也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篇中说:‚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识病原,……十勿重利‛。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医乃仁术‛的命题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提示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仁‛与‚医‛相结合,医患相互合作。

3、‚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

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孙思邈提出:作为一个医生要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明代医生闵自成仁而好施,丐者盈门一一应之不厌。医生赵梦弼赴人之急百里之外,中夜叩门,无不应者,七八十岁时‚犹救以往‛。

朱丹溪是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他行医时,‚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仆人告痛,先生谕之曰:‚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窭人求药无不与,不求其偿,其困厄无告者,不待其招,注药往起之,虽百里之远,弗惮也。‛宋代医生张柄,治病救人‚无问贵贱,有谒必往视之。‛元末明初的名医刘勉曾任太医,在他一生的医疗实践中,把‚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作为自己的信条。他常说,‚富者我不贪其财,贫者我不厌其求‛。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人的道德地位是分等级的。我国古代医家这种崇尚把患者当作亲人式的医患关系的优良医风是十分可贵的。

4、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传说‚三国‛时期江西名医董奉隐居庐山,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载,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并以每年所收之杏,资助求医的穷人。至今医界仍流传着‚杏林春暖‛的佳话,以赞扬医生的美德。明代医生潘文元医术高明,行医施药从不计报酬。他虽行医30年,但仍贫得几乎没有土地。他死后,当地百姓万人空巷为他送葬,以表示哀悼和永远怀念。‚杏林春暖‛的佳话和‚万人空巷‛的传说代表了我国古代典型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5、清廉正派的行医作风

我国古代医家清廉正派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医书中,就强调医生要品行端正,医风正派。明代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的‚五戒‛的二戒中规定:凡视妇女及孀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诊视,倘旁无伴,不可自看。张杲在《医说》中记载:‚北宋宣和年间的医家何澄,有一次为一患病缠年而百医不愈的士人诊治,其妻因丈夫抱病日久典卖殆

尽,无以供医药,愿以身相酬。何澄当即正色说:娘子何为此言!但放心,当为调治取效,切勿以此相污!‛这士人在何澄的精心治疗下终于获得痊愈。何澄的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为世代传颂。

6、尊重同道的谦虚品德

孙思邈在其名著《大医精诚》篇中论述了医生与同行之间的关系:‚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陈实功所著《医家五戒十要》中倡议:‚凡乡井同道之士,……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他的同行范风翼在《外科正宗》序中写道:‚我的同行陈实功君从来胸怀坦荡,仁爱不矜,表现了同业之间互相敬重,虚心好学的品德。‛金元四大家中的养阴派首创人朱震亨(又名朱丹溪)曾为一患结核病的女子治病,病将愈,但其颊上有两个红点不消。朱丹溪实无他法可医,于是他亲笔写信让病人家人请江苏省的葛可久治疗,果然患者得以彻底痊愈。这些事例,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7、注重道德的自律和修养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它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是我国医学和医德教育方面的早期重要论著。孙思邈作为一个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的‚精诚大医‛,他十分重视道德的自律和修养。他少年时代因病而学医,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医药学研究。隋唐两帝曾多次召其做官,他拒而不受,终身为民除疾治病。他为解除麻疯病人痛苦,竟带600余名患者同住深山老林,不怕传染,亲自看护,精心医治,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对病人‚莫不一一亲自扶养‛,共治愈了60多人。他德高望重,被人称为‚孙真人‛和‚药王‛。晋代的杨泉在《物

理论》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谆良,不可信也。‛即古代任用医生,一定要选品德好的人。北宋林逋在他的《省心灵·论医》中与此相关的另一句名言是‚夫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医生乃人命生死之所系……‛此名言至今仍广为传诵。清代名医喻昌在其名著《医门法律》中,除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传统医德的医德评价理论外,他对医德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在医德修养上首倡医生的自我反省,他希望世界上有‚自讼之医‛。

8、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

许多古代医家具有不畏权势,不图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医学事业和人民大众献身的精神。在封建社会,我国医家地位很低,常被列入‚三教九流‛之列,和算命看风水的同属一等,称做‚医卜星相‛。但他们为了救人,却弃绝官职,甘当人民医家。宋代范仲淹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说。东汉名医华佗医技高明,却淡于名利,一生三次弃官,坚持民间行医。明代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是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该书共19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收录药方11096个。他前后花了27年,阅书800余种,采访四方,三易其稿,系统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经验,对我国的医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晋代的皇甫谧,家中贫苦,自幼务农,20岁发愤读书,42岁因得风痹病半身不遂,耳聋。54岁因治病服寒石散又大病一场,险些丧生,但他并没有因为身体不佳而弃学,反而一心扑在针灸学的研究上。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写成了《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的针灸学巨著。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较系统地阐述了针灸学的理论知识,为针灸学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他被后人称为针灸学之祖。

作为世界上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医德学的内容极为丰富,以上介绍的只是其主要的内容或传统。这些优秀的内容或传统今天仍值得我们继承并结合时代的特点不断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古代医德学也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受封建宗法思想和等级观念及某些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例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观念,就使妇女看病受到一些清规戒律的限制。如明代李 木延 的《医学入门·习医规格》中说:‚如诊妇女,须托其至亲先问证色与舌,及所饮食,然后随其所便,或证重而就床隔帐诊之,或证轻而就门隔帏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贫家不便,医者自袖薄纱。‛另外,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孝‛、‚仁‛、‚义‛、‚礼‛等伦理观念,对医德也带来消极影响。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把尸体解剖视为不孝、不仁、不义行为而被禁止,严重阻碍了我国尸体解剖研究的进展。我国古代医德规范要求中,还有不少儒家学说中封建宗法等级的表现。如《礼记·曲礼》中记载:‚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这是封建的‚君、臣、父、子‛的宗法等级观念的表现。第二,是我国古代医学道德虽有较完善的医德规范论述,但缺少较系统的伦理学理论。

二、我国近、现代的医学伦理学阶段

(一)我国近代医学伦理学的概况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不断遭到英国殖民主义者和其它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侵略。面对国家民族的存亡,林则徐领导了禁烟爱国运动,医家何其伟研究古方编辑成《救迷良方》一书。1838年,林则徐给皇帝的奏折的第四部分‚戒烟断药方‛就是根据何其伟的《救迷良方》改写的。正是林则徐领导的禁烟 ①

事业和何其伟的《救迷良方》,‚拯救了中国四百万以上吸毒者,使他们脱离了痼毒的苦海,或恢复了健康,重新做人。‛

晚清时期,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医生,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实了我国医学伦理思想的内容。这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和鲁迅。孙中山(公元1866—1925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学医,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他怀着‚医亦救人之术‛的意愿学医。他的伦理思想是讲‚仁爱‛,这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济世为怀‛,‚粟金不受,礼物仍辞‛,被人奉为‚孙菩萨‛。鲁迅也是怀着‚医学不仅可以给苦难的同胞解除病痛,但愿真的还可以成为我们民族进行社会改革的杠杆‛的希望学医的。这两人都是从医家成为革命家、从医人转为医国,从重医德进而重政德的代表。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在我国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出现了西医和中医问题的长期论争。当时有三派观点:一派主张全盘西化;一派主张完全复古;一派主张中西汇通。这三派中,中西汇通派,看到了中西医各自的长处,如施今墨、恽铁樵、张锡纯等代表人物,他们在主张中西医相互学习和促进祖国医学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从此在我国逐步形成了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并存,共同造福人类健康的新局面。

1932年6月,爱国学者、现代医学教育家、我国医学伦理学先驱宋国宾(公元1893—1956年),撰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医学伦理学专著《医业伦理学》,他在书中以‚仁‛、‚义‛这一传统道德观念为基础,对‚医师之人格‛、‚医生与病人‛、‚医生与同道‛、‚医生与社会‛的‚规己之规‛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医

生必须加强医德修养,‚良医当勤其所学,忠其所事,出其热忱,修其仪表。‛他的学说,不仅在当时具有‚众醉独醒之卓见‛,而且为我国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我国近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这时期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升华,突出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色。

(二)我国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医德的形成始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医德,包括红色根据地的医德、抗日根据地的医德、解放区的医德。这个时期的医德,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我们党为了适应长期革命战争的需要,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医德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建了人民医疗卫生事业。1931年,毛泽东为红色卫生学校制定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医学教育方针。1941年,毛泽东又为中国医科大学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个题词是对当时我军医疗卫生工作经验的精辟概括,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的显著特点和医务人员的优良医德,成为我国的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我国的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在此著名题词和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著名文章的思想指导下,共同参与到治疗活动中,构成了平等的同志式的新型医患关系。总之,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段长期防病治病和抢救伤病员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战争特色的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医德,这便是我国社会主义医德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前进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前。新中国成立以后,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医学伦理思想和医学伦理原则,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体现和发展。在这段时间,党领导全国人民对旧中国遗留下的医药卫生事业进行了改造和整顿,并确定和落实了党的卫生工作‚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方针,还组织力量防治危害人民最大的疾病,严格控制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血吸虫等。与此同时,党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相教育,倡导学习白求恩精神,争取做白求恩式的医生,清除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广大医务人员思想觉悟和医德修养显著提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们纷纷奔赴战场,为中朝人民和志愿军伤病员服务,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和平建设时期,也谱写了像抢救邱财康等阶级弟兄生命的一曲曲医学人道主义的凯歌,为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谱写了新的篇章。

第二阶段:(1966—1976年)‚文革‛**的十年。这十年的医德是科学与愚昧的搏斗,是团结发展中西医与摧残中西医相结合思想的搏斗。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精神遭到严重损害,社会道德和医德出现倒退。但也不能忽视在这时期有许多医务人员仍然是忠于职守,抱着对人民健康负责地态度,勤奋工作,并且仍然保持着高尚的医德情操。

第三阶段:(1976—1988年)自20世纪70年代末医学伦理学在中国复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职业道德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1981年和1988年,国家卫生部先后颁发了《医院工作人员守则》、《全国医院工

作条例》、《医院一般医德规范细则》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医德的形成。

总的来说,建国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的卫生政策侧重于预防为主,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中西医结合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的价值取向,即为社会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但这一时期我国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主要依靠政治哲学对它指导,即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是医学伦理学价值判断的准绳。

三、生命与健康伦理学阶段

我国比较系统地对医学伦理学进行教学和科研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6月,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医学伦理学学术讨论会,会议拉开了医学伦理学理论研究新的一幕。它标志着中国的医学界、理论界已开始认识到医学伦理学理论建设与医学发展的关系,并且开始了我国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建设。会议提出的医德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一原则被以后10年的医德实践证实是符合中国国情的。1982年,全国第二次医德大会在大连召开,会议探讨了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安乐死、器官移植等新领域中的伦理问题。1984年,全国第三次医德讨论会在福州举行,除了理论问题向纵深发展之外,全国医学院校已经注意到了医德教育,纷纷成立了教研室,相继开设医学伦理学课,进一步推动了医学伦理学的理论研究。1986年,全国第四次医德讨论会在南宁召开,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医学伦理学的义务论、价值论、公益论的理论与实践、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和结合,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转化和提高,以及中国伦理法规和护理伦理法则及生命伦理问题。1988年10月,全国第五次医学伦理学讨论会暨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会成立大会在西安召开。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医学伦理学的理论队伍已经形成并走向正轨。1991年6月,全国第六次医学伦理学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总结了前10年的医德建设,并对90年代提出了展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的开设,杜治政著《医学伦理学纲要》等一大批医学伦理学教材也先后陆续出版,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伦理学体系随之基本确立。《医学与哲学》和《中国医学伦理学》的专业杂志也于1980年和1988年先后创刊,对推动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科学的进步,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面临生命与健康伦理学的挑战,遇到了安乐死、临终关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器官移植、严重缺陷新生儿的处理、人体实验等大量社会、伦理、法律等问题。我国医学伦理学工作者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1988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首次安乐死和脑死亡理论讨论会。1990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性健康道德专题讨论会。1999年—2001年,我国的生命伦理学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其特点体现在人类基因组研究、克隆技术研究、遗传生殖技术发展应用等相关伦理问题的凸现和探讨的白热化;器官移植等临床医学领域与伦理学相关案件的出现及媒体的关注;国家卫生保健制度及机构改革与生命伦理学学术界的参与;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领域对医学生、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视和反思;中国两岸三地及国际生命伦理学界加强合作、多次联合召开会议等。关于生命伦理学研究的论著也陆续出版:已有邱仁宗著《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基础》,34

杜治政著《医学伦理学探析》,邱仁宗、瞿晓梅主编的《生命伦理学概论》,沈铭贤主编的《生命伦理学》,徐宗良、刘学礼、瞿晓敏著《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孙慕义、徐道喜、邵永生主编的《新生命伦理学》等。生命伦理学正在走近我们。当代医学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对医学伦理学提出的一系列需要回答的生命与健康的新课题,已将我国当代医学伦理学推向了生命与健康伦理学发展的最新阶段。

第二节

国外医学伦理学的历史演变

国外医学伦理学的演变和我国有明显的共性,因而同我国一样,国外医学伦理道德的历史也比较悠久,国外医学家对医德同样重视。国外医学伦理学的形成、发展也有下面三个阶段。

一、国外古代的医德学阶段

国外古代的医德学包括古代和中世纪,也就是文艺复兴前。这一时期的医学伦理道德与我国古代情况相似,是属经验医学阶段的医德,其特点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并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带有明显的自然哲学的特色,是一种尽义务为宗旨的行医美德。

(一)古希腊的医德

古希腊是西方医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医学约在公元前6~4世纪形成。随着医学的产生,医德也伴随着出现。古希腊医德最早是由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7年)提出来的,他既是西方医学的创始人,也是西方传统医德的奠基人。

希波克拉底生活的年代,医巫并存,医德也带有浓厚的僧侣医学和寺院医学的色彩。他的主要功绩在于他把古希腊元素论思想应用到医学领域,创立了‚体液学说‛,并把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作为统一整体来认识,使医学逐渐摆脱了宗教迷信的束

缚,从而创立了医学体系和医德规范。他的代表作是《希波克拉底全集》,这部典籍收入了《誓言》、《原则》、《操行论》等医学伦理文献。《希波克拉底誓言》为医生取信于民提供了思想武器,它给西方各国的医生树立了楷模,后来欧洲人学医,都要按这个《誓言》宣誓。

《希波克拉底誓言》是一部经典的医德文献,其主要内容:第一,阐明了行医的宗旨,是‚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第二,强调医生的品德修养,‚无论至于何处,遇男遇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的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作诱奸之事;‛第三,要求尊重同道,‚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彼有急需我接济之。视彼儿女,犹如兄弟,如欲受业,当免费并无条件传授之;‛第四,提出了为病家保密的道德要求:‚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第五,也提出了行医的品质和作风:‚我愿尽余之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与他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这些医学伦理思想都曾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医学和医德的发展。至今仍然是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医学伦理道德的基本教材。但是,作为医学伦理学的古典文献,它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如‚誓言‛中提到自己的医术和行医成绩是神授予的,传授医学存在‚家传‛和‚行会‛特点,对人工流产采取绝对排斥等,这些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二)古罗马的医德

公元2世纪,古罗马人占领了古希腊后,继承了古希腊的医学和医德思想。罗马名医盖仑(Galen, 130—200年)继承希波

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发展了机体的解剖结构和器官生理概念,创立了医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打开了早期实验医学之路,使古希腊医学知和罗马医学后来发展成为整个西方医学。盖仑不仅对医学做出了贡献,而且在推动古罗马医德发展方面也有不少建树。他曾愤怒地指责当时罗马的一些医生把目标全放在用医疗技术换取金钱上,指出:‚作为医生,不可能一方面赚钱,一方面从事伟大的艺术——医学。‛‚我研究医学,抛弃娱乐,不求身外之物‛。这些医德思想,对西方医德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盖仑的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如他认为人体的每个部分的功能都是上帝精心安排的结果,因而被基督教神学所利用,致使在中世纪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医德深深涂上宗教的色彩,医学和医德的发展较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

(三)古印度的医德

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医学发展很早。其医德最早主要表现在公元前5世纪名医、印度外科鼻祖妙闻的《妙闻集》,和公元前1世纪印度名医、印度内科鼻祖阇罗迦的《阇罗迦集》的言论中。他们对医学本质、医师职业和医学伦理都有精辟的论述。妙闻在文集中指出:‚医生要有一切必要的知识,要洁身自持,要使患者信仰,并尽一切力量为患者服务。‛并说:‚正确的知识、广博的经验、聪明的知觉及对患者的同情,是为医者的四德‛。《阇罗迦集》中也有待病人应有‚四德‛的提法,反对医学商品化。阇罗迦在文集中说:‚医生治病既不为已,亦不为任何利欲,纯为谋人类幸福,所以医业高于一切;凡以治病谋利者,有如只注意砂砾,而忽略金子之人。‛公元1世纪印度的医书《查拉珈守则》规定医生应该‚不分昼夜,全心全意为病人,‛医生‚即使医术高明,也不能自我吹嘘‛,要‚为病人隐讳‛,医生‚生

命的知识无涯,因此必须努力,‛等等,这些论述都体现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四)阿拉伯的医德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奴隶制瓦解。此后的1000多年时间内,欧洲处于中世纪黑暗时代,宗教神学占居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医学伦理学虽有发展,但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使医德成为宗教观念为轴心的医德。但在这个时期,阿拉伯地区的医德却有发展。它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以来的医学和医德传统,成为世界医学史和伦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阿拉伯医学和医德上有建树的突出代表人物是犹太人迈蒙尼提斯(Maimonides)(公元1135—1208年),他著有《迈蒙尼提斯祷文》。《祷文》是古代医德史上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文献。《祷文》中提出:要有‚爱护医道之心‛、‚毋令贪欲、吝念、虚荣、名利侵扰于怀‛,要集中精力‚俾得学业日进、见闻日广‛;要诚心为病人服务,‚善视世人之生死‛,‚以此身许职‛,‚无分爱与憎,不问富与贫。凡诸疾病者,一视如同仁。‛总之,‚祷文‛在行医动机态度和作风方面表现出了高尚的医德思想,它是在医德史上堪与西方医德中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相媲美的重要文献之一。尽管如此,‚祷文‛把行医的成绩都归功为神的功劳,仍可看到宗教神学的深刻影响。

二、国外近、现代医学伦理学阶段

(一)国外近代医学伦理学的概况

国外近代的医学伦理道德是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后开始的。这一时期的医学伦理道德是以实验医学为特点的。

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中世纪封建宗教统治的黑暗,当时代表

新兴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先进思想家们提出了人道主义的口号,批判了以神道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人道与神道的斗争,尖锐地反映在医学领域中。人道主义作为反封建统治的武器,为医学科学和医德摆脱中世纪宗教统治和经院哲学的束缚起了巨大作用,促进了以实验医学为基础的医学科学迅速发展。

16世纪,西班牙著名的医学家塞尔维特(Servetus)(1509—1553年)通过解剖学的研究,提出了血液的循环学说,否定了盖仑的‚三灵气学说‛,因而触怒了基督教,1553年10月他被教会以火刑处死,为医学科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剖学之父,比利时医学家维萨里(Vesalius)(1514—1564年),不畏艰辛,勇于实践,在郊区荒冢盗取残骨,在绞刑架下盗取残骸,历经5年,终于完成了《人体的构造》一书,打下了现代医学完整而巨大的构架基础。但他最终也被教会迫害而死。

17世纪,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英国医生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年),在塞尔维特等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实验方法发现了血液循环学说,成为生理学的先驱,他的学说标志近代医学的大发展。恩格斯说:哈维‚由于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把生理学(人体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确立为科学。‛近代医学便牢固地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随着近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日益社会化,特别是医院出现以后,向医学实验伦理道德不断提出了新的课题。医生除了个人行医外,集中行医日益成为医疗活动的主要形式,医疗卫生成了一种社会性事业,医生与病人的个人关系扩大为一种社会关系。针对这个新课题,不少医家进行了研究。18世纪,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胡佛兰德(Hufeland)(1762—1836年)的《医德十二箴》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医德十二箴》中提出了救死扶伤、治病救 ①

人的医德要求,在西方医学界广为流传,被称为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发展。之后不久,即1781年,英国医学家、医学伦理学家托马斯·帕茨瓦尔(Thomas Percival)(1740—1804年)专门为曼彻斯特医院起草了《医院及医务人员行动守则》,《医学伦理学》也于1803年出版。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产生于18世纪的英国,并以1803年托马斯·帕茨瓦尔的《医学伦理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此书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为医院而写的。它对医学伦理学的重大贡献在于:突破了医德学阶段仅有的医患关系的内容,引进了医际关系,即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医务人员与医院的资助之间的关系等。1847年,美国医学会成立,以帕茨瓦尔的《守则》为基础,制订了医德教育标准和医德守则。内容包括:医生对病人的责任和病人对医生的义务;医生对医生及同行的责任;医务界对公众的责任,公众对医务界的义务等。1964年8月,为解决战争中伤病员的救护和战俘问题,由瑞士发起在日内瓦召开会议,于1884年签订了万国红十字会公约,规定了医务人员在敌对双方保持中立性原则,成立了战地救护和战俘救护的组织机构。1949年8月,61个国家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订立《关于保护战争受难者的日内瓦公约》以后,医学伦理学迈步走向成熟,日益向着系统、规范化、理论化方向发展。

(二)国外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

20世纪以来,医学科学的社会化使医学对社会担负起越来越多的道德责任。以前,各国虽然制定了许多医德规范,但已不适应医学和医德发展及国际交流的需要,于是制定世界医务人员共同遵守的国际性医德规范就显得十分迫切。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46年,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通过了著名的《纽伦堡法典》,制定了关于人体实验的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有利于社会;二是应该符合伦理道德和法律观点。‛1948年,世界医学协会出版了经过修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并汇编成《医学伦理学日内瓦协议法》,它标志着现代医学伦理学的诞生。1949年,世界医学会在伦敦通过了《世界医学会国际医德守则》,进一步明确了医生的一般守则、医生对病人的职责和医生对医生的职责共三个方面的内容。1953年7月,国际护士会议制定了《护士伦理学国际法》,1965年6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会议上修订并采纳,并于1973的通过时作了重要修改。1964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第十八届世界医学大会上通过了《赫尔辛基宣言》,制定了关于指导人体实验研究的重要原则。此文献于1974年又作过重要修改,强调了人体实验要贯彻知情同意原则。1968年6月,世界医学大会第22次会议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召开,通过了《悉尼宣言》,确定了死亡道德责任和器官移植道德原则。1972年10月,第十五次世界齿科医学会议在墨西哥举行,通过了《齿科医学伦理的国际原则》,作为每位齿科医生的指南。1975年10月,在东京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医学大会上,通过了《东京宣言》,规定《关于对拘留犯和囚犯给予折磨、虐待、非人道的对待和惩罚时,医师的行为准则》。1977年,在夏威夷召开的第六届世界精神病学大会,通过了关于精神病医生道德原则的《夏威夷宣言》。以上这些文件,都从不同方面对医务人员提出了国际性的医学道德原则。

与此同时,各个国家相继制定了全国性的医德法规与文件。如1962年日本最高法院制定了《安乐死条件》,1966年颁布了《医道纲领》,1971年制定了《日本齿科医疗伦理章程》,1982

年日本医学会制定了《医院伦理纲领》;1963年英国医学会制定了《人体实验研究》的道德法规,1974年英国国家科学院(NAS)发布了基因工程研究工作的规定;1968年,美国医学会发表了《器官移植的伦理原则》,1973年美国医院联合会提出了《病人权利法案》,1976年美国护士会(ANA)制定了《美国护士章程》,1984年美国生育学会发表了《关于体外授精的道德声明》,1988年颁布了《美国医院的伦理守则》;1970年《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卫生立法纲要》中对医务人员的医德作了明确规定,1971年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苏联医师宣言》,要求每一名医学毕业生要进行宣誓;丹麦也于1978年制定了《丹麦医学生毕业誓词》;法国颁布了长达90条的《医学伦理学法规》。

1981年10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了第十二届国际医院协会会议,会上就医院与初级卫生保健、医疗评价、医院与残疾者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国外学者目前对残疾人的道德问题也很重视。1989年在德国召开、1990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第二届国际医学未来学术讨论会上,均把残疾人的道德问题列入主要议题。

三、生命与健康伦理学新阶段

现代医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新的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伦理问题。近二、三十年以来,生殖技术与生育控制问题、死亡标准与安乐死问题、优生学与缺陷新生儿处理问题、医疗资源分配与使用问题等,使传统的医学道德陷入了困惑。为研探这些难题,生命伦理学便应运而生了。

生命伦理学(Bioethics)于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于美国并发展至今。1971年美国人波特(Potter VR)在《生命伦理学通

往未来的桥梁》一书中首次使用‚生命伦理学‛一词,并定义为:用生命科学来改善生命的质量,是‚争取生存的科学‛,1978年美国肯尼迪生命伦理学研究所编写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给生命伦理学的定义较为科学,即‚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卫生事业提出的伦理学问题、生物医学和行为的研究、医学面临的广泛的社会问题、医学高技术中的医德难题;提高改善生命质量和人的发展潜力等。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更重视健康,所以健康与健康伦理不仅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是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国际生命伦理学会主席Danie Wikler把这个阶段称为人口健康伦理,目标是人人享有保健。WHO总干事G·H布伦特说:‚21世纪是改革所有年龄人口生命质量的世纪,人的生命质量其核心是身体健康,不仅是个人,而且要面向全体人群。‛这标志着医学伦理学已步入了生命与健康伦理学崭新的阶段。

论和效果论。

一、义务论

(一)义务论的含义

义务论是关于义务的理论。它属于规范伦理学范畴。义务同职责、责任、使命具有相同的含义,指人们意识到的、自愿承担的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道德责任。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义务,如政治义务、法律义务、道德义务等,其中道德义务则是我们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伦理学理论的两大体系:义务

道德义务的范畴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他把按公正原则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理解为义务,并把道德义务和行为的内在动机联系起来。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把道德义务看成为上帝的意志。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则认为义务是人的‚善良意志‛发出的‚绝对命令‛。人们要有道德,就应当出于义务感地服务‚绝对命令‛。所以康德的义务伦理学被称为‚为义务而义务‛的义务论。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家孔子的‚仁爱‛学说,‚医乃仁术‛,其核心是重义轻利,很强调对他人和社会尽义务、责任。义务论作为一种伦理学理论就是关于责任、应当的理论,具体研究的是准则和规范,即社会和人们根据哪些标准来判断行为者的某个行为的是非以及行为者的道德责任。而医学伦理学中传统的义务论,是一种主张医生应当按照某种既定的原则或某种固有的正当性去行动的医德理论。义务论把医生为病人服务当作某种绝对的义务与责任,它的主要出发点,是医生高尚的善良的动机与为病人服务的信念,而不问行为或不大考虑行为的后果。义务论是从应当的观念中形成关于应当做什么行为的道德要求。

义务论反映在医学伦理学上对医务人员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对病人的人道精神上,便派生出生命神圣论、美德论和人道主义论。

1、生命神圣论

生命神圣论是指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价

值观念,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人的生命、重视和保护人的生命。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告诫世人要‚贵人‛,要看重人的生命。生命神圣论的可贵之处,是因为它重视生命是个人发展、人类社会生产、文化继承手段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重视、珍惜生命是医学发展和医生从业的根本要求。在医学所走过的历程中,生命神圣的伦理观在指导医务人员的医德实践中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这种道德上的积极作用至今仍保持着巨大的活力。

2、美德论

美德论是关于道德品质的学说。美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上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好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医学伦理学中的美德论是关于医务人员道德品质的学说,研究医务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医学道德历来都十分强调美德。传统医学伦理学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美德医学。从《希波拉底誓言》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乃至今天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都体现了美德思想。在现代生物医学条件下的医学道德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救人的宗旨并没有改变,因此,美德论仍是现代医学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原则之一。在医学道德中,美德论仍处于基础性地位,因为一个医务人员如果缺乏对病人的同情、负责、关心、耐心、仁慈、诚实、审慎、公正、进取和廉洁等应有的品质,那么任何道德规范都将对其失去意义。

3、人道主义论

人道主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人道主义指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段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一种思想和文化活动;广义的人道主义泛指以人为本,维护人的尊严、权利和自由,重视人

的价值等。医学人道主义应从属于广义的人道主义范畴,它的核心内容是同情、关心、爱护病人,平等负责地对待病人。它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尊重病人的生命;(2)尊重病人的人格;(3)尊重病人平等的医疗权利。

(二)义务论的内容

1、道德责任与道德责任感

道德责任是指对他人、社会履行的一种义务,它在医学伦理学中主要指依照道德原则、规范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并不与履行责任的行为直接发生联系;而道德责任感是人们对道德责任的自觉认识,并且和其行为直接发生联系,成为行为的动机。一个有道德责任感的医务人员能够体察病人的实际需要,表现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道德的他律性与自律性

道德的他律性是道德责任感的初级阶级,这种责任感是建立在一定外力的约束下,从而表现出责任感的被动特性;道德的自律性则是道德责任感的高级阶段,这种道德责任感是出于自觉自愿,是建立在对道德责任高度自觉认识和理智的基础上,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医务人员的道德生活以及职业生活,既不能缺失自我约束机制的羁绊,也不能摆脱外在约束机制的支配。在一定条件下,医务人员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道德主体,既可将他律内化为自律,也可将自律内化为他律。相辅相成的他律与自律的具体功能,对于医务人医德境界的修养和医学科学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巨大促进作用。

(三)义务论的意义及局限

义务论在东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医学伦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很长时期都是以它作为主轴的。首先,义

务论强调生命神圣思想,对于确立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尊重人的生命,关心和帮助因伤、因病需要关心帮助的人,对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推动医学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义务论十分强调医务人员的美德修养,将美好的动机与个人行为统一在医疗实践中,激励医务人员‚成人之美‛,为人民健康多做善事。做善事就是做美事。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里,对美字的解释,就说‚美与善同意‛。第三,义务论强调人道主义思想,这对医务人员在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中履行医德原则和规范、尊重病人的生命、人格和平等的医疗权利,提供了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人们对道德认识的深化,义务论也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第一,义务论忽略了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只强调动机的纯正,忽视了效果;义务论忽略了医务人员对病人应尽的义务和对他人、社会义务的统一,因而对医疗实践中出现的道德难题,如病人需求与有限卫生资源的矛盾,医学科研中维护病人利益与发展医学的矛盾等,就显得束手无策。第二,义务论强调了生命的神圣,这无疑是对的。但未从生命神圣与生命质量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待人的生命。医学科学特别是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告诉我们,生命神圣思想也有消极一面,如对不可逆转的生命也采取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抢救,就消耗有限的卫生资源和增加病人自身、家庭和社会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同时也会直接影响计划生育政策及人口素质的提高。第三,义务论是强调了医务人员对病人、社会应尽的义务尽奉献的无私精神,这无疑是对的。但是却未同时强调病人、社会也必须尊重医务人员的自身价值和权利,以使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能保持下去。为了克服义务论的不足,特别是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必

须引入效果论。效果论是义务论的必要补充,也是其逻辑的、历史的必然发展。

二、效果论

效果论又称功利论。是作为义务论的对等理论出现的。效果论主张以行为结果来评价行为善恶的唯一依据,道德行为目的就是要带来好的结果。效果论的思想渊源可以和义务论派生的美德论相提并论,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19世纪英国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由于功利论思想极力把人们的行为引向极端的个人主义或功利主义,所以后来又出现了强调行为的长远、整体利益效果的公益论思想及用何尺度去衡量功利或公益问题的价值论思想。

(一)功利论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标准的伦理观,实际上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就是对利益的追逐,功利主义的产生正是对资产阶级追逐利益行为的伦理学辩护。19世纪英国伦理学家边沁在《论约翰·格劳特的教区年鉴》的论文中,开始把‚功利‛引进伦理学,成为一个重要范畴。另一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英国哲学家J.S.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年)继承了边沁的学说,在专著《功利主义》中首次正式使用功利主义一词,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曾因只注重行为的后果而遭到人们的强烈批评而逐渐冷落,但20世纪中期以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失业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一大堆现实问题,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效用、利益问题。所以,功利主义又重新焕发生机,并形成了许多流派,而最主要和最有影响的是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两个流派。现代功利主义提出的主要问题归根到底是两个:如何确定行动的效用;为获得最

高福利,人们该如何行动。可见,现代功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理论,而且是一种社会抉择的理论。

功利论在医学伦理学中的应用,是主张医务人员的行为应以满足病人和社会大多数人利益为标准的一种伦理观。它坚持满足病人健康功利与医务人员功利、医疗卫生单位的功利、社会的功利的统一;坚持医疗卫生单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医学伦理学中的功利论能充分发挥医学的整体功利,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能将有限的卫生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病人身上而避免浪费等,因而是有积极意义的。功利论在理论上虽然避免了义务论强调动机忽视效果的道德评价方式所带来的现实问题,但是功利论在医疗实践中易导致以功利的观点看待生命,忽视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也容易导致在医院管理上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后果;总的是,功利论在理论上割裂了医德行为中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导致道德评价中的片面性。

(二)公益论

公益(lstislah)论是医学伦理学中全新的理论观点。在古希腊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论述里,已明显涉及到公益观念。把公益论引进医学伦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生产的发展和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突破了医患关系道德的范围,考虑环境、人类和后代的问题,即我们除了对病人担负道德义务之外,对环境、人类和后代必须担负什么样的道德义务。正是这种现实背景下,公益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符合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公益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功利论起了重要作用。1973年,在美国召开的‚保护健康和变化中的价值‛讨论会上,约翰逊(A.R.Johnson)和赫尼格斯(Henegers)首次把公益论引入医学伦理学。其内容:

1、要求医务人员将对病人的责任同对社会、对他人和

后代的责任统一起来。对社会和后代的公益责任有:(1)控制人口数量的责任;(2)提高生命质量的责任;(3)保护环境的责任;(4)保护资源受耗竭的危险;(5)保护天然性别比例平衡的责任;(6)维持人类种系延续及其纯洁的责任。

2、要求在制定卫生政策、卫生发展战略方面符合公正合理的原则。在稀有卫生资源分配上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公益论强调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利益,为了人类子孙后代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或少数人。将其引入伦理学领域,克服了义务论的不足与局限,也尽可能的降低了功利论在现实生活中所导致的某些不利影响。尽管公益论在阶级社会和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难以实现,但是公益论作为一种理论,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将公益论引入医学领域,它使医务人员视野扩大到社会与未来领域,加重了社会责任,从而丰富了义务论的内容。

(三)价值论

判定价值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随着自身认识的进步,很自然地要思考自己的行为,思考独立于自身之外的客体与自身的关系,亦即与自身的价值关系。可见,对世界的价值现象的理论探索,包括对道德价值的探索,是精神文化、医学和伦理学历史发展的产物。

1926年,美国学者佩里将价值论(Axiology)引进道德领域,很快被医学伦理学所接受。价值论在医学领域是对医务人员行为的价值分析、判断的理论,即在医疗实践中,对医务人员行为的医学价值、自身价值、病人的价值、社会的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与上述各种价值发生冲突时可用代价/收益或风险/收益去分析,以对医务人员的行为进行善与恶的评价。价值论的意义

第五篇:医学伦理学提纲

第一章 绪论

【1】道德 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经济基础决定,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以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作为评价方式,调节人类与各方面之间的利害选择,并追求自身人格完善的活动现象、关系现象、意识现象的总和。构成要素为道德活动、道德关系和道德意识。

【2】伦理学(ethics)是研究道德现象并揭示其起源、本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或科学

【3】医德(medical morality)是指医学实践或医学领域中特殊的道德。她是人类追求和实现健康利益的产物和反映,是医者以善恶为尺度,认识和调节医方与患方,医方与医方,医方与社会和生态之间利益关系的所有医德活动现象、医德关系现象、医德意识现象的总和。

【4】 医学伦理学 是以医德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是人类尤其是医者认识医德生活的产物。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和主要准则,在解决医学实践中人与人、医学与社会、医学与生态之间的道德问题而形成的学说体系,是医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

【5】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医患之间道德现象 2 国际之间道德现象 3 医社之间道德现象 4 医学科研道德现象 5 生命道德现象

【6】结合医学伦理素质与临床决策的关系,谈谈为什么要学习医学伦理学 在现实中,医学决策不仅需要专业,还是极其复杂的思想、法律、伦理等人文或文化的决策。医学本性和现代服务特点都决定了医学伦理素质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而医学伦理素质又并非医学人才生而固有的,仅靠经验积累也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在养成医学伦理素质的过程中,学习医学伦理学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章 医德思想的发展历程

【1】中外医德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各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各个阶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各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文献是什么?

中国古代医德思想:

(1)萌芽期 一些先进者试图用自然的方式研究健康和疾病问题 神农尝百草

(2)形成时期 此时思想家们侧重于人性、自然方面的探讨,为医学伦理思想注入了活力 《黄帝内经》;儒家称医术为仁术

(3)发展时期 此时医生社会地位较低,但是医学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隋唐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

(4)相对完善时期 医学科技进步,同时在医药实践中丰富了医德思想

明 陈实功“医家五戒十要” 中国近代医德思想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医德思想 以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为特征,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

孙中山大学学医;秋瑾译述《看护教程》(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医德思想 朱德《怎样做一个红色医生》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我国现代医德思想

分三个阶段,建国后至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后。

第一阶段: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体现和发展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德思想。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收到了玷污 第三阶段:医学伦理学得以复兴和发展

国外古代医德思想 古代东方

古埃及 奴隶主能享有好的医疗 印度内科鼻祖:闍罗迦,《闍罗迦集》 印度外科鼻祖:妙闻,《妙闻集》 最古老医学经典:《阿输吠陀》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内含医德规范 古代西方 古罗马

古希腊 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誓言》

希波克拉底誓言医德思想深刻丰富:强调尊重老师同行和医学传承

强调为病人谋利益

强调医生的品行修养

强调保守医学秘密 中世纪医德 医德也披上了宗教的外衣 迈蒙尼提斯,《迈蒙尼提斯祷文》

国外近代医德思想 人道主义成为医德义务的核心 2 个体规范与群体规范并重

国外现代医德思想 医德由义务论向公益论转化 2 医德对法律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4】医学伦理学的诞生与发展的主要标志(不明确)1946 《纽伦堡法典》为人体实验制定了基本准则 1948 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为蓝本,颁布《医学伦理学日内瓦协议法》,是全世界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

1964 《赫尔辛基宣言》 强调了人体实验的知情同意

1968 《悉尼宣言》 确定了死亡的道德责任和器官移植道德准则 1977 《夏威夷宣言》精神病医生道德准则

【5】生命伦理学诞生与发展的背景 1 权利和病人权利运动 2 卫生资源的公正分配 3 死亡标准和方式的变革 4 医学模式的改变 新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

人的生命论(生命理论)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生命价值论

医德本位论(医学伦理学理论)医学人本论,医学功利论,医学公正论 医患关系论(医学伦理学理论)医者义务论,医者美德论,患者权利论 生命神圣论 theory of sanctity of life 是强调人的生命价值至高无上,人的生命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命理论。生命质量论

quality 是主张以人的体能和智能等自然素质的高低、优劣为依据,来衡量生命存在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强调人的生命存在质量,从而给出相应对策的生命理论。生命价值论 theory of live-value 是主张以个人生命对他人和社会及自我的意义大小为标准确认其质量以及神圣性,从而作出相应选择的生命理论。

医学人本论 medical humanity 在医学利益关系中以人为本,是回答为什么应该将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为什么该同情、关心、尊重病人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医学功利论

主张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追求最大多数的人最大幸福就是善,因此应以行为的效用作为道德评价标准。医学公正论 justice 强调健康公益,主张合理的兼顾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多元主体的健康利益、坚持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正义性,坚持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医学伦理学理论。

医者义务论deontology 是以一定医德规范的形式向医者提出职业伦理要求并约束其行为的理论。医者美德论 virtue 医者美德论是指以医学品德、医学美德为中心,研究和探讨医务人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医学品德或品格,医德高尚的医者及其医德素质是什么样的,如何养成与提升等问题的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仁慈,忠诚,严谨,公正。

病人权利论 right 在医学活动特别是在医患关系中,病人有权要求医方珍视自己的生命及其价值和质量,同情和关注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医学伦理学理论。

第四章 医德基本原则与准则

【1】医德规范体系具有指导医德实践的重要作用 1 为医务人员提供行为准则,提升其职业精神 2 维护医疗关系中各方面的利益 3 提高医疗行业的社会信誉

【2】我国当代医德原则 1 防病治病 2 救死扶伤 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

【3】我国医德基本准则 1 以人为本,救死扶伤 2 严谨求实,精益求精 3平等交往,一视同仁 4 举止端庄,语言文明 5 廉洁行医,遵纪守法 6 诚实守信,保守医密 7 互尊互学,团结协作 8 乐于奉献,热心公益

【4】医德基本准则的实现 处理好亿的准则与技术规范的关系 2 处理好医德准则与医学法规的关系 3 处理好普适准则与医德情境的关系

【5】欧美生命伦理原则 尊重(自主)原则 尊重病人的生命、人格、隐私权、自主权及处理好相关的一些特殊问题。不伤害原则 医务人员的整个医疗行为中,无论动机还是效果都要避免对病人造成伤害。3 有利(行善)原则 把有利病人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切实为其谋利益。4 公正原则 是形式公正和内容公正的有机统一,在基本医疗保健需求上保证公正的绝对性,人人同样享有。

【5】欧美四生命伦理原则的冲突

有利原则与不伤害原则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医务人员需要权衡对病人行善和不伤害病人之间的取舍。有利原则与尊重原则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医务人员合乎科学的选择与病人的自主决定相对立。公正原则与其他三个原则的冲突表现为:依据其他三项原则对某个病人进行积极救治的时候可能会损害他人及社会健康权益甚至威胁到另外一个人的生命。

一般情况下,要把有利原则放在优先地位考虑,其次是尊重(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和公正原则。但是,基本的原则应用顺序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具体临床问题进行慎重选择。

第五章 医德基本范畴

【1】医德范畴与医德原则、医德准则有何区别?如何看待医德范畴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2】义务人员和病人分别有哪些道德权利和义务?道德权利和义务与法律权利和义务有何区别?

【3】如何看待审慎、胆识、情感、理智、良心、荣誉及其对提高医务人员医学伦理素养的作用?

【4】目前医务人员面临的主要伦理冲突 1 病人权利与医务人员的义务之间的冲突 2 病人义务与医务人员权利之间的冲突 3 病人权利与医务人员权利之间的冲突 4 病人自身不同权利之间的冲突 5 医务人员自身不同权利之间的冲突 6 病人与病人的权利冲突 7 病人与其家属的权利冲突 8 医务人员自身义务的冲突

【5】处理伦理冲突的方法 走出片面的认识误区,避免片面或过激 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要树立“双赢”的价值观念 遵循化解冲突的原则:根本权益优先准则;价值合理优化原则;变通性操作原则;规范与智慧并存原则。坚守医学职业的良知

第六章 医患关系伦理

【1】萨斯-荷伦德模式

将医患关系归纳为三种类型: 主动-被动型

特点是病人到医院就诊,请求医师给予治疗,往往将自己置于被动地位,而医生掌握诊疗技术,接收病人的请求,往往处于主导地位。是一种不对等的医患关系 2 指导-合作型

病人在医患双方关系中有一定的主动性,医师也注意调动病人的主动性,医患关系较融洽。但医生仍处于主导地位,有权威性。这是构成现代医患关系的一种基本模式。共同参与型

病人能够主动与医生合作,主动参与诊断治疗,提供各种情况。【2】医患关系现状

首先、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疗纠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次、医患纠纷从以医疗技术纠纷为主转变为以非技术纠纷为主。最后、医患纠纷解决方式以非诉讼的方式为主,医闹现象愈演愈烈

【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完善和谐医患关系的制度设计。要彰显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卫生立法和执法建设 完善和谐医患关系的医院规章。强化医师职业伦理精神。重申医学目的,培育医患共情。重铸职业诚信,强化互信纽带。强调爱岗敬业,提升医者美德。强调团结合作,坚持共同提高。

第七章 预防医学伦理

【1】预防医师的伦理准则 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大卫生观” 2 对社会负责,坚持原则,秉公执法 3 合理兼顾个体人权和公众权益 4 树立崇高的献身精神

【2】我国公共卫生伦理准则 1 效用准则

恰当的公共卫生行动一定是社会净受益的最大化,同时也要实现最小可能伤害 2 公正准则

要分配公正,程序公正,回报公正。3 尊重准则 4 互助准则

【3】传染病防控伦理 严格执行隔离消毒措施和各项操作规程 2 坚持预防为主的积极防疫思想 3 尊重传染病病人的人格和权利 遵守国家法律规定,及时收集与上报疫情

【4】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 1 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2 人与万物共尊 注重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代际公平4 人类合理节制自己的需求 5 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 临床常规诊治伦理

【1】首诊负责制的伦理意义? 【2】诊断伦理 及时诊断准则:医务人员力争尽早尽快对疾病作出分析判断 准确诊断准则:要树立科学的诊断目的,积极利用现实条件,严肃认真作出判断

【3】治疗伦理 有效准则 采用成熟可靠的临床技术,认真实施对疾病具有稳定、环节、转归效果的治疗措施的临床伦理准则。择优准则 择优准则是指认真仔细的选择使病人受益与代价比例适当的优化治疗措施的临床伦理准则。3 自主准则

医务人员要尊重病人的自主权。为病人的自主选择提供充分条件,正确对待病人的拒绝,拒绝病人的不合理要求。

【4】手术诊治伦理 手术前的伦理要求:确定手术治疗的充分性和必要性;保证病人的知情同意权;认真做好术前的准备 手术中的伦理要求:严密观察,处理得当;认真操作,一丝不苟;互相支持,团结协作。3 手术后的伦理要求: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努力解除病人的不适。

【5】康复诊治伦理 坚持生命神圣的伦理概念 2 坚持道义与自主的合理统一 3 坚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4 坚持心理与生理并重的目标

【6】心理诊治的伦理要求 保密尊重专业真诚

【7】急诊科伦理 分秒必争,全力以赴 2 常备不懈,沉着冷静 3 集思广益,团结协作 4 优化技能,强化功底 5 人性服务,呵护心灵 6 胆大心细,坚守慎独

【8】口腔科的伦理要求 夯实专业技能,切实关注病人 2 严守规章制度,预防交叉感染 3 普及防护知识,关注口腔健康 4 公正分配资源,真诚对待病人

【9】影像科伦理 高度负责,避免漏查错查 2 加强仪器维护,优化使用效果 3 尊重病人的人格,注重医患沟通

【10】麻醉科伦理要求

1术前伦理要求:全面查看病人,优化方案,亲切交谈,知情同意 2术中伦理要求:正确使用各项检测仪器,密切关注病人生命体征

3术后伦理要求:继续监测生命体征,帮助病人术后恢复;关怀体贴,心理疏导

第九章 临床典型问题伦理

【1】准医师的伦理角色定位 1 学生角色 医师助手的角色

【2】过度自我保护的危害 损害病人经济利益,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2 加大医疗风险几率,损害病人健康利益 3 损害医患信任,恶化医患关系 破坏医疗创新机制,阻碍医学科学发展

【3】医患沟通的伦理意义 实践“人是目的”的伦理价值 2 发挥道德情感的传递作用 3 推动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 4 促进医患双方道德境界的提升

【4】医患沟通的伦理准则 尊重有利公正诚信文明

第十章 生殖伦理

【1】医务人员在计划生育中的道德责任 1 树立科学的生育观和人口观 2 遵守和执行法律政策 3 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 4 贯彻知情同意准则

【2】消极优生和积极优生的伦理问题

消极优生主要措施:结婚管理,生育控制,生育保健 遗传咨询是指应求询者的要求,咨询医生提供给求询者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有关罹患遗传病的信息和知识,以便求询者自主决定采取有关消极优生措施。问题:首先,各方利益的平衡。要以求询夫妇的利益和需求优先

其次,咨询医生与求询者的价值观平衡

最后,保密与讲真话的平衡 2 产前诊断问题:首先,产前诊断后优生决策如何做出

其次,产前诊断能否进行性别鉴别

积极优生的问题:首先,积极优生是否可能

其次,积极优生是否应该

【3】辅助生殖技术(ART)临床生殖技术主要用于治疗不孕不育,因此被称为ART 我国ART应用伦理准则 1 有利于病人 2 知情同意 3 保护后代 4 社会公益 5 保守医密 6 严防商业化 7 伦理监督

【4】我国人类精子库管理伦理准则 1 有利于供受者 2 知情同意 3 保护后代 4 社会公益 5 保守医密 6 严防商业化 7 伦理监督

第十一章 器官移植伦理

【1】器官移植的概念 器官移植是将健康的器官移植到相应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功能不可逆丧失的另一个人体内,使其重新拥有相应器官的手术治疗。

自体移植:器官供体受体是同一人

同质移植:供受双方有着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同卵双生)

同种异体移植

异种移植

【2】器官移植中的主要伦理问题 【3】简述我国器官移植的伦理准则 1 安全有效准则 2 知情同意准则 3 保密准则 4 公正准则 5 互助准则 6 非商业化准则

第十二章 死亡伦理

【1】安乐死euthanasia 指在病人身患无法治愈的疾病、已处于不可逆的濒临死亡且备受剧烈疼痛折磨的状态之中,为消除其肉体和精神痛苦,应其要求,应用医学手段使其无痛苦地结束生命的死亡方式

【2】主动安乐死 主动结束生命或加速死亡

被动安乐死 是撤下生命支持,听任死亡 自愿安乐死

非自愿安乐死 均是有问题的 【3】故意杀人与安乐死的区别 1 两者出发点和目的不同 2 实施者不同 运用的手段和方式不同 4 性质不同,善与恶 5 主动方不同

【4】我国安乐死现况,目前义务人员应如何对待安乐死

目前我国法律尚未干涉的唯有严格意义上的病人自愿放弃抢救或治疗。1 必须严格掌握要求放弃抢救或治疗的病人的适应症:对疾病无法治愈、疼痛不堪忍受且无法解除的濒死病人才可考虑 2 必须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 3 必须充分尊重病人的自主权

【5】临终关怀的伦理诉求 1 理解临终病人的心里 2 保护临终病人的权利 3 优化临终病人的生活 4 关心临终病人的家属

第十三章 医学科研伦理

【1】医学科研伦理的基本伦理准则 1 热爱科学 2 实事求是 3 献身科学 4 团结协作 5 勇于创新

【2】人体实验基本伦理准则 1 人体实验必须具有正当的目的 人体实验必须合理保护受试者的权利 3 人体实验必须经过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4 人体实验必须恪守严谨的学风

【3】人体实验中知情同意的特殊保障 1 全面维护受试者的知情权 2 严格履行知情同意全部程序 3 正确对待代理知情同意 4 正确对待免除知情同意 5 正确对待社区知情同意 正确认识知情同意的免责功能

【4】伦理委员会的权限、职能及其伦理审查的主要内容

【5】动物实验有何伦理争议

赞同动物实验的观点:动物实验不仅有益于人类,也惠及动物。尽管一些实验动物被牺牲,但是研究成果会越来越多的有利于更多的同类和其他动物。

反对动物实验的观点:1 动物权利主义的观点:动物也是有生命的道德主体,人和动物有平等的权利。动物福利主义的观点:人类应该尽量避免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反对和防止虐待动物,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

下载医学伦理学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学伦理学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学伦理学论文

    当代医学生培养之我见 【摘要】当今社会,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应于此,医学教育模式也应进行变化。针对新世纪医疗和医药知识经济的......

    医学伦理学论文

    分析目前我国医务人员价值体系状况 从医学伦理学的视角谈谈医生 价值 回归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摘要】在“救死扶伤”和救死扶伤的“经济成本”的两难......

    医学伦理学考试题

    医学伦理学考试 1.学习和研究伦理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医务人员人格的自我完善及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一个医务人员或医学生要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服......

    医学伦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道德: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伦理:是指处理人和人关系的道理和道德理论和原则。 3.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总结

    一.试论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防病治病 从宏观方面指明了医学服务必须承担完整的医德责任 2.救死扶伤 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首要道德职责,即所有的医务人员都应把病人的生命......

    医学伦理学论文

    医患关系与医学道德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之风劲吹的今天,如何营造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唤醒和培养医疗工作者的医学道德,已成为摆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前的诸多课题中的重中之重。......

    医学伦理学简答题

    ※患者道德权利/患者的权利答:患者的道德权利:平等的医疗权;知情同意权;隐私保护权;医疗监督权;人格尊重权;医疗资料获取权;医疗损失索赔权 ※怎样尊重患者的自主权 答:自主......

    医学伦理学讲稿

    《医学伦理学》讲稿(分二讲) 第一讲(包括3个章节): 第一章 绪论学习有关基本概念 1、道德2、职业3、职业道德4、医学道德5、伦理6、伦理学7、医学伦理学8、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