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途过石峡的杂文随笔范文
你可知晨曦的露珠几时凝结几时滚落,你可知山间的鸢尾花如何含羞如何待放,烟雨微风中的四月天,冷暖有些反常,但较之以往,却显得十分安详。遍山的枯黄褪去了旧装,也想着打扮拾掇一下,迎接青春,笑着闹着,满眼的新绿映入眼帘,无法躲避春意带来的欣喜,只想静静地去感受,当你真正置身其中,天地便小了。
印象中的陇原大地,大部分被认为是黄土漫天,沟峁相连,其实不然,北塞亦有江南。身处陇南,临近九寨,茂林繁盛,人间四月芳菲尽,石峡相嵌处,却是绿柳才黄半未匀,可谓青山一道两云雨,十里不同天,刚刚还是暖阳晴翠,不过一刻,穿过隧道,却是淫雨霏霏,两旁山林、田地,都湿漉漉地,枝上的水珠顺着叶子往下滴,落在菜地里的塑料膜上嗒嗒作响,远处听起来,却连成一片沙沙乐曲。春雨纷飞,晏几道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景象,那微雨中默然伫立头戴斗笠的老人,望着双双喃呢的燕儿和不知名的鸟,一丝浅浅的牵念,在原本平静的心中泛起一片片涟漪。不知为何,突然很喜欢下雨的天气,坐在车上一路而行,望着窗外的山景,完全没了睡意,对前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希望车能开得慢些,不然会错过,并认真小心地去欣赏和感受大山深处的绿意。
返回途中,见天色昏暗,也许又迎来一个雨天,果然半道中,见车窗上落下几滴水珠,知道又下雨了,急忙探头去看,那时天色已晚,山谷中的光线显得昏沉,公路两旁陆续有人家出现,烟雾笼罩着整个村子,几乎少有人在雨中行走,还有附近的山林,不知是农家屋里升起的炊烟亦或是水气,云叆叇,日曈朦,隐隐一片,仿似仙境,心想此处是否会有高士隐居,真是一方好去处,如果缓步漫游,可能会忘乎前行。
想起来,树木在石头上可能是一种唯美搭配,是天然的观赏盆景。平原有平原的广袤,山谷却有难得的奇秀峻美,也许最美的风景正是隐藏在人迹少至的地方,要善于去寻觅和感受,周围的一切都是灵动的。石峡里常住的也许只有那几户人家,但一条公路穿行其中,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来游览和见识,添了几分人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也许站在山顶上往下望,蜿蜒的公路上,偶地驶过一辆车,响起几声鸣笛,惊起了林中的栖鸟,让原本寂静的幽谷热闹了起来。
说来,其实每个人都在离别和回家的路上,经过了舟车劳顿,一路的疲倦,最后是短暂的团聚。对于未知的一切,都应充满好奇,怀着敬畏的心意去认知和欣赏,所谓岁月是春日里吹来花信的风,是夏夜里倒悬的星河,是秋风中渐行渐远的雁,是冬雪初霁时的暖阳闪烁着金边,星辰交替,四季更迭,而我的欢喜不变。
第二篇:你抑郁过吗杂文随笔
昨天一微信好友里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一篇微博的心理医生的文章《可以自我诊断下!抑郁症症状表现为……》,我点进去看了一下:
抑郁症症状表现为:持续的伤感、焦虑、郁闷或“空荡荡的”感觉;感觉没有希望,看不到前景;有负罪感、或丧失自尊心;心情烦躁、易怒;对曾经喜好的活动失去兴趣,包括性欲;疲惫无力;注意力不集中,记不住细节、难以做决定;睡眠紊乱:早醒或嗜睡;食欲紊乱:暴饮暴食或者缺乏食欲导致体重过重或过轻;有自杀的想法或者有企图自杀;疼痛:头疼、痉挛或者无法治愈的消化系统问题;甚至出现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症状。如果以上的症状有五种以上并且持续超过两个星期,就可以诊断为抑郁症。
看罢,觉得很像在描述自己,于是留言给她:自我诊断我是。
她回复:我才是!
我可真吃一惊,因为她在我心里是个大女人,身处京城,在职场叱咤风云。曾经为了工作与对手谈判通宵达旦。前两年刚生了二胎,为了照顾小儿子,老公辞职回家,做了专职奶爸。大儿子刚上大学。家里三个男人等着她养,且两个儿子一个幼儿园一个大学都不在义务教育的阶段。一个女人得有多强大才能养家养三个男人?
她要负责十月怀胎,还要负责母乳喂养;她要负责貌美如花,还要负责赚钱养家。
这么强大的女人我可从未想到她会跟上述抑郁症状沾上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她对我的留言也很吃惊,因为她一直觉得我是超然物外的幸福小女人,怎么会抑郁?
还有我们一个共同的朋友也在下面评论:我也是!……
原来不管是大女人还是小女人,都会有抑郁的时候。
文章下面网友留言如下:
除了没有自杀的想法,别的都有,时好时坏,经常因为别人一个眼神,一句我觉得不中听的话,就开始伤感,情绪低落,自卑,烦躁不安,想哭。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抑郁症,因为小时候就这样了到现在大概20年了。经常觉得身边每个人都看不起自己包括最亲的亲人,别人稍微有点对我不好我就会无法释怀。
我不知道我又没有抑郁 只是现在觉得每天过得不开心,好压抑,开心的时间很少,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眼光,和对我的评价,因为我还是个学生,在学校会特别压抑,和朋友闹矛盾,每天在寝室总觉得没人理我了说话也没人理,心里快承受不了了,我好怕自己抑郁,我想变得开心起来,开朗起来大胆起来
很焦虑,会持续难过 一点小事,能想很久。晚上会睡不着,会不停的想很多事,只能靠做别的事转移注意力。很不想说话,会特别难过,一点小事会难过很久。很想哭,很多事都没有了兴趣。
原来不管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全都会有抑郁的时候。
看完想写几句话:
第一句: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
第二句:不抑郁的人生是相似的,而抑郁的人生各有各的忧愁。
第三句:每个人光鲜亮丽的外表后,都有不可言说的艰辛。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没有谁的人生永远顺风顺水,苦闷抑郁难免。只是有人能走出来有人走不出来。走出来的,只是抑郁一时;走不出来的就抑郁成疾。
那么,你抑郁过吗?
第三篇:嘿!你过三八节吗杂文随笔
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三月若没有三八节,这个月至少要失去五分之二的话题、五分之一的吐槽、五分之三的流量。
这几天,听到最多的话题大概是“女神节”“女王节”“妇女节”“三八节”了,有人说准备带女王出去旅游,也有人计划送女神惊喜,还有人打算让女王任性地买买买……
商场超市里,也有大大的促销条幅,推出了很多“女神节”的优惠,什么要送就送美丽、要送就送疼爱之类的,一时间,热闹的氛围有了,积极表达爱意的动力有了,好像大家都学会了表达,或者说都有了表达的机会和愿望。
下班回家,我问母亲:“妈,您对三八节有什么看法?”妈说:“啥三八节不三八节的,平常做到才最好。”不得不说,母亲的话太有道理了。
我们好像习惯在朋友圈高调,在生活中忽视。不仅三八节如此,母亲节、父亲节、父母生日,甚至春节也都一样。
记得去年母亲节那天,很多人都在朋友圈向母亲表达爱意,从“妈妈我爱您”到“这是属于您的节日”,从“回家过母亲节”到“母亲,有您真好”,大家都在高调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当时我们领导说了一句话:“很多母亲都不会用微信,不会看朋友圈,也不知道这些人晒给谁看?有这时间,还不如回家帮母亲做顿饭。”简直不要太精辟了。
记得潘长江有个小品《照亮全家福》让我印象很深刻。潘长江过生日,儿子、姑娘、孙女都回来了,潘长江想跟孩子们说说话,大家都忙着发朋友圈,这个说需要发个小视频,那个说需要拍张合影,但谁都没顾上真的坐下来跟老人说话。最后潘长江怒了,让孩子们把手机放下,孩子们才意识到自己错了。
老人盼着孩子们回家,其实是在盼望能有个机会好好聚聚、唠唠家常、说说贴心话,可孩子们的注意力却在手机上,其实,晒在朋友圈的仅仅是一张照片或者一段小视频,别人评论或者点赞能收获什么呢?可是亲情却是实实在在的,不用炫耀,也无需高调。
就像我认为不需要在朋友圈给父母过生日一样,我也一直觉得,三八节更不需要在朋友圈过。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日子让女王享受荣誉,我们需要设置一个日子表达对女王的爱,但我们最应该警惕的是这一天的高调作秀和这一天过后的一切归于常态。
疼爱女王不应该仅仅是三八节这一天的事儿,对女王的爱也不应该仅仅存在于朋友圈。它应该是我们每天的生活日常,应该不因任何日子而打折扣。
所以,三八节,对我们的意义,从来不是什么礼物,而应该是一个礼赞,我们在女孩到女王的转变中且行且从容,在这个转变中渐渐红粉花飞,像掌控自己生活的君王:镇定地注视着匆匆而逝的日子,平静地走过一个个温婉可人的时光,安心地享受每一个充满温情的片段。
所以,三八节跟年龄有什么关系?跟日子有什么关系?
30+又怎样?40+又怎样?3月8日又怎样?3月9日又怎样?重要的根本不是日子,重要的是我们坚定踏实地走过,不断成长、不断积累、不断前行,成熟就是我们抵挡岁月最好的明证,责任就是我们对岁月最好的注解,孩子就是岁月给我们最好的回馈。我们接受生活最真实的样子,同时也直面生活最残酷的现实,我们解决生活最无奈的困难、同时也享受生活最纯真的馈赠。
第四篇:我曾答应过自己杂文随笔
真是伤心。
但这或许又没有什么可伤心。
当我站在干冷的空气里时,突然宁愿回到那拥挤庸碌的世界里,跟无数和我怀着同样感情的人一起坐在餐桌旁分享食物。虽然总得等嚼过十几块石蜡和无数鸡肋后才能找到那么一两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但总归是有粮吃的。
现在呢?我已独自跋涉过不知多少山岭沟壑,仍未见到一点人烟。胃和舌头在不断叫嚣,不论是甜腻的白砂糖还是拉嗓子的玻璃渣都无所谓——只要有什么能磕碰到牙齿,挤走消化道里的空气……再这样下去我会疯掉!而我能做的只有张牙舞爪地对着冷风发泄。
够了,我受够了!不能总做一个伸手党,也应该自给自足。但我却连抬起手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努力想说什么,但因干涩而粘在一起的嘴唇却分不开。当我终于张开嘴时,又没有什么可说了。我不知道这荒原有多大,也不知道沼泽在哪里,我对此一无所知,这一切似乎就是为了逼我知难而退。可我不甘心,即便只有断章取义得来的一点热情,也想一直走下去。这甚至不配被叫做热爱。
终于,地平线间出现了房屋,有了人烟。他们也是和我怀着同样感情的人,我们一起坐在篝火旁分享着为数不多的面包和糖果,一起把肆虐的西北风碾碎,融进咖啡,吞入永不满足的胃。
骄傲的仿佛我们就是西伯利亚的王。
或许我曾答应过我自己什么,但现在,我不在乎。
第五篇:那些年过的节的杂文随笔
晶晶亮亮晶晶,一闪一闪放光明!
1什么时候开始过“三·八”节的?不记得了!
应该是工作以后吧!
应该是在第一次拿到单位给发的纪念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离“六·一”节真正远去了!
小孩子都盼着过节,春节当然是首当其冲排第一位的。
天再冷都不怕,最好天上还能飘着大雪,穿着簇新的新年衣服(我小时候大多数是颜色艳丽的棉袄棉裤),一般都是小姨亲自缝制的,扎着稀疏的小辫,忽忽悠悠晃着到大街上疯跑,追着雪花张着嘴想要吃到那朵最大的,认真盯着脚丫子想要踩出笔直或者弯曲的有艺术感的脚印,想把刚吃过的零食转化成力量去使劲晃树干,让雪花落满全身,把自己装饰成白雪公主。
那时候的过年家家都放炮,谁家的炮最响亮,谁家最气派最有面儿。
小时候都是一手拿着电光炮,一手拿支香,香把炮捻子点着,看着捻子快燃到头了,然后迅速扔出,在炮落地之前的半空中炸开,那才叫个有本事,那炮声才叫个脆生。
有时候捻子燃得快,刚用香点着,眼没看着,捻子就走到了头,扔的动作和炸的动作同步进行,手像被毒虫子咬了一下,火辣肿胀生疼。
用嘴吹吹还有火药味儿的手,要么放在雪地里搓一下,有冰块能给手降降温是最好的,在雪天里放鞭炮也是最好的。
在雪天里放鞭炮格外有情调,从来不怕捻子点不着,看着炮仗炸开,烟雾散出,红红的纸皮纸屑跟着白白的雪花摇曳而去,感觉自己是在做好事,成就了一对鸳鸯,成全了跨界情缘。
2春节是放鞭炮追雪花,元宵则是游行在大街上的社火表演最有看头。
街上一群群人划着旱船、踩着高跷喜笑颜开地走过,那能亮瞎人眼的红--红红的脸蛋、红红的嘴唇,衬在红衣绿裤的叔叔阿姨们的脸上,因为铺了粉,更加显得脸红得耀眼,红过天空上太阳。
小朋友们指点着交头接耳:那个是哪个小朋友家的阿姨!这个是哪位同学家的叔叔!
最出名的是同学家的爸爸妈妈齐上阵,今年两口子表演猪八戒背媳妇,明年就划上了旱船齐把家还。
总觉得过节应该是这样喜庆的,开怀的,能够让人回味的。
就算是上学时,学校要求在清明时必须去扫墓,都当初一次小鸟出笼不想归巢的探险。
排着队离校园越来越远,有种离家出走、来场说走就走的流浪般孤独的骄傲感。
路边的树越来越多、越来越绿,空气中是什么味道?好像很熟悉,可怎么也闻不出是麦子在抽穗?还是柳树在发芽?黄黄的油菜花怎么那么讨厌,太张扬了吧!张扬得让蜜蜂赖在花苞里不出来,我可怎么样才能去摘下那朵最大的呀?!
还没想好要去哪里流浪,伴着身后照过来的夕阳,看到地上渐渐拉长的影子,想着妈妈在家是不是已经烙好了我最爱吃的饼子,熬好了养人浓稠的小米粥,肚子瞬间就饿了,心瞬间就回到了家,出门时的豪迈和悲壮瞬间羞愧遁走。
3相对于“六·一”时学校组织排练的呆板的歌曲和舞蹈,我更喜欢在雪地里追逐雪花放着鞭炮,哪怕把手炸成猪蹄子;我还喜欢看叔叔阿姨们穿着最俗气却又最俏皮的衣服,游荡在寒天冻地的大街上;我也喜欢在花红柳绿莺莺燕舞的初春去野外采摘一把乱七八糟的花花草草握在手上不忍放弃......年少时盼着过节放假,妈妈会说:时间慢点走吧!我会问:为什么?
如今,过节没了气氛,更没了心情,时间却不在乎我的感受,埋首赶路甩开我拖拽它的手。
越来越怕过节了,就像此刻,明明刚刚过完春节,怎么就能到了“三·八”?明明日历昨天才换成2018,怎么一年的四分之一就要和2018说拜拜了?
明明还有很多、很多一转念就消失的人和事和感情,怎么明明是一眨眼、仅仅是一眨眼的工夫,就一忽儿消失不见了......好怕,怕记忆中没心没肺过节时的样子,也一忽儿就会不见了。?
所以,写下它,来留住它......-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