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夜寒独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夜寒独觉
杨万里
儿啼惊觉梦中身,恰则华胥政[注]问津。
脚到五更偏作冷,老来万事不如人。
若无窗月谁相伴,听尽鸡声不肯晨。
尚有布衾寒似铁,无衾似铁始言贫。
【注】华胥政:黄帝梦入华胥仙国。该国百姓听任自然,甚为自得。后遂用“华胥梦、梦华胥、华胥路、华胥境、华胥国、华胥政”等指梦境、仙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小儿啼哭惊扰了自己的美梦,对小儿啼哭表现出了烦躁的心情。
B.“恰则华胥政问津”运用典故,反衬出诗人现实处境艰辛、生活不如意的境况。
C.“老来万事不如人”是诗人“脚到五更偏作冷”的直接感叹,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D.“若无窗月谁相伴”以窗外明月烘托出孤寂的氛围,以“谁相伴”抒发内心的孤独。
E.“尚有布衾寒似铁”表现了诗人的知足,表达出诗人达观的精神风貌和豁达的胸襟。
15.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14.AE15.刻画了一个客居他乡,年老体衰,孤独贫穷的老人形象。诗人用“梦中身”“谁相伴”点明了客居他乡的身份;用“老来万事不如人”感叹自己年老体衰;用“听尽鸡声”表达出内心的孤独;用“布衾寒似铁”写出了生活的贫穷。
【解析】
14.试题分析:A“对小儿啼哭表现出了烦躁的心情”错误,从下文的处境可以看出诗人惊觉不完全是因为小儿啼哭,因此对小儿啼哭并无烦躁的心情。E“表现了诗人的知足,表达出诗人达观的精神风貌和豁达的胸襟”错误,这是作者的一种自我嘲讽,是对自身生活窘境的无可奈何。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中诗句的分析,诗人用“梦中身”“谁相伴”点明了客居他乡的身份;用“老来万事不如人”感叹自己年老体衰;用“听尽鸡声”表达出内心的孤独;用“布衾寒似铁”写出了生活的贫穷。
第二篇:4《春夜喜雨》练习及答案
《春夜喜雨》
1.默写整首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解释下列词语:
乃:就。发生:萌发生长。潜:悄悄地。野径:田野间的小路。花重: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
3.《春夜喜雨》的作者是 唐 代
杜甫。这首诗写的是(春雨),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后六句集中写(夜雨),诗中没有一个“ 喜 ”字,却体现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4.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
答: 知时节(或当春乃发生)。
5.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
答:第二联从听觉,第三联从视觉。
6.这首诗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你认为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用得好。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的特点。
7.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lěi)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杜诗:
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
②借住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周诗:
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
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第三篇:《阁夜》《虞美人》练习及答案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首联描绘了一幅冬日寒冷孤寂的图景,在这两句诗中虽然没有一个词提到作者的心境,但是作者的孤寂的心境已经蕴含其中了,请问此联中哪两个字与作者的心境关系最为密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2.前人称赞“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写的“伟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3.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的几种悲慨。请简要作答。(6分)
答案:
1.“催”和“寒”两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1分)光阴催促着每一天的日升月落,而作者自己也被光阴催促着步入了暮年,国事家事天下事,忧心的事情很多,想做的事情很多,可是时光的流逝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2分)
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对于贫病交加、漂泊天涯的杜甫来说,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的寒宵融为一体了。(2分)
2.首句从听觉角度(1分),写出了五更时分军营里的鼓角声响亮,愁人不寐(1)分;后句从视觉角度(1分),星光侧映在峡江中,随着水波动荡摇摆(1分);诗人将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巧妙结合,表现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2分)
3.此诗写了诗人多种悲慨。
“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1分)“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1分)
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2分)“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1分)
“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1分)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词的上阕一共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如何理解,这两句词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的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
2.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无形的愁苦比作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具体形象。
3.词的上阕一共写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五个意象,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美”,它们是良辰美景,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人生的厌倦,这是以美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4.“朱颜改”三字,既可以理解为古国宫殿的颜色已经陈旧,也可以理解为旧时宫女的容貌已经衰老、憔悴,又可理解为原为故国君主的词人自己已经沦为“阶下囚”而憔悴不堪,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江山变色,这三句词抒发词人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国之痛。
5.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深重、强烈和无穷无尽。这种比喻性的写法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愁”写得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第四篇:杜甫《阁夜》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11题。
(一)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8.首联描绘了一幅冬日寒冷孤寂的图景,在这两句诗中虽然没有一个词提到作者的心境,但是作者的孤寂的心境已经蕴含其中了,请问此联中哪两个字与作者的心境关系最为密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9.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的几种悲慨。请简要作答。(6分)
答案:
(一)8.“催”和“寒”两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1分)光阴催促着每一天的日升月落,而作者自己也被光阴催促着步入了暮年,国事家事天下事,忧心的事情很多,想做的事情很多,可是时光的流逝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2分)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对于贫病交加、漂泊天涯的杜甫来说,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的寒宵融为一体了。(2分)
9.此诗写了诗人多种悲慨。“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1分)“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1分)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2分)“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1分)“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1分)
第五篇:读书笔记因夜之寒——读《寒夜》
因夜之寒
《寒夜》 巴金著
夜寒,总觉月光之冷,是心凉亦是景冷?也许我们和《寒夜》中的那些人一样,在感叹着这个社会,感叹自己的人生悲凉。难道只是因夜之寒?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寒夜》是一部浸润着巴金先生巨大血汗和情感的小说,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在那个叫人窒息的寒夜中寻求光明时的艰难。从侧面也更好地了解了我们那段沉重的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寒夜》,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心情的沉闷,面对这种环境,从小说的开始到结尾你都想扯开喉咙痛快地高喊一番,然而你却像主人公汪文宣最后用手指扣着喉咙那样,发不出一点声音。我们应该去知道和了解我们是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走到今天的,巴金笔下的《寒夜》为我们揭开面纱。我们该知道其实当今的社会还是有那么多的相像。
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巴金为我们写了一个贫穷的小职员的家庭故事: 1944-1945年发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战时首都”重庆的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家庭悲剧,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公汪文渲和女主人公曾树生曾经是上海一个大学教育系的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献身教育的理想,真诚相爱,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抗战爆发后逃难到重庆,只得以小职员的职位谋生。汪在一家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是大川银行的职员。他们将孩子放在一家贵族学校读书。汪的母亲为了减少家庭负担而操持家务,但是她看不惯媳妇的花枝招展,处处和曾不和,两人矛盾重重,在吵闹中度日。汪爱母亲也爱妻子,在吵闹中唯唯诺诺,莫衷一是,痛苦不已。物价上涨,家庭经济拮据,汪犯了肺病,但他不敢多用药,战争形势越来越紧张,有门路的人纷纷逃难,曾终于忍受不了眼前的压抑,跟大川银行的陈经理到了兰州。汪病情加剧,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死去。汪母带了孩子回到老家,两个月后,曾回到重庆久屋,但已是物是人非,她茕身一人,不知所往。
汪文宣,一个忠厚老实的旧知识分子,在大学念教育系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理想”,有不少救人济世的宏愿,可是他在旧社会工作了这么多年,地位越来越低,生活越来越苦,意气越来越消沉,后来竟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务员。
他为了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位置,为了那不死不活的生活,不惜牺牲了自己年轻时候所宝贵的一切,甚至自己的意志。母亲与妻子之间的矛盾,他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不能化解,维有吞泪,吐血,失掉声音痛苦地死去。他要“活”他“要求公平”,可是,社会不让他活,不给他公平,他念念不忘的妻子,却在他临死前都没见到。
我们都有理想,不是人人都甘愿当“花瓶”,在曾树生与丈夫离开学校的时候,都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可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她什么都只得抛弃。她靠自己生得漂亮,会打扮,会应酬,得到了一个薪金高的位置,在大川银行当“花瓶”。她并不愿当“花瓶”,她因此常常苦闷,发牢骚。可是为了生活,为了避免吃苦,为了儿子的学费,她甘心当“花瓶”。她口口声声要追求自由,但是她的“自由”却是空虚的,她自己说过:“我爱动,爱热闹,需要过热情的生活”。她的追求只是个人的享乐。在她写信给丈夫的时候她说:“我想活得痛快,我要自由。”其实,她除了那有限度的享乐之外,究竟有什么“痛快”呢?她又有过什么“自由”呢?
曾树生知道自己的缺点,有时也会感到苦闷和空虚。她或许以为这只是无名的惆怅,却绝不会想到,也不肯承认这是没有出路的苦闷和她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她从来就不曾为着改变生活进行过斗争。她那些追求也不过是一种逃离。她离开汪文宣,也并不想离开“花瓶”的生活。她很可能答应陈经理的要求同他结婚,但是即使结婚了她仍然是一个“花瓶”。固然她不愿嫁给年纪比他小两岁的陈经理,但是除非她改变生活方式,她便难摆脱陈经理的纠
缠。他们在经济上已经有密切的联系,她靠他帮忙,搭伙作囤积生意。她要和陈经理决裂就得离开大川银行,另外安排生活。然而她缺乏这样的勇气和决心。
她丈夫一死,她在感情上更“自由”了。她也许会接受陈经理,但是年老色衰的日子已经不远,陈经理不会永远守在她身边,她还是不能改变生活,只能生活改变她。她不会站起来进行斗争,就永远处在被动的地位。她有一个13岁的孩子,但是她不像一般母亲关心儿子那样对待儿子。在小说的最后,她从兰州回来,知道丈夫死了,婆婆与儿子走了,物是人非之时,她只觉得她需要温暖。
“‘时间来决定的’,她终于对自己这样说,她走开了。她走得慢,然而脚步相当稳。只是走在这条阴暗的街上,她忽然起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她不时掉头朝街的两旁看,她担心那些摇颤的电石灯会被寒风吹灭。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但是她所谓的“温暖”是什么呢?
汪文宣与曾树生的悲剧绝大部分原因是社会,但是汪母的态度也是这场悲剧的导火线。她看不惯媳妇那种“花瓶”的生活,她不愿意靠媳妇的收入度日子,却有不能不间接地花媳妇的钱。她是一个“自私而顽固,保守”的女人,她所希望恢复的是,过去婆婆的权威和舒适的生活。旧社会的人,剪了辫子,剪不了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守旧。汪母处处给树生难堪和刁难。她很爱儿子,却无法体会儿女的幸福就是父母的幸福。封建的余烟还在叫嚣,我们在悲哀,在这个寒夜中剩留的封建思想依然在破坏他们的生活。
我们在巴金的笔下了解了这个时代,社会原因是悲剧的造成者。细想,是不是就如同现在的年轻人所说的“这不是我的错,是社会的错”?我们在要求自由,在追求公平的时候,事实背乎我们的理想,我们总是埋怨于社会,那么我们自己就没有错吗?我们追求自由,但是我们谁都不会像伊索一样用生命去追求自由,因为我们眼中不只是自由,我们还有功名利禄。
这个社会本来就是不公平,我们不是愤青,但是真的就是“成功=1%的天分+99%的汗水”吗?我想不全是这样的,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理想,我们能为我们作的又有多少呢?我们总是说生活无奈。然而生活的无奈又有谁真的了解?我们就因为生活不如意,不似我们理想中的那样,所以就无奈吗?在汪文宣的身上有许多的无奈,但是像他这样的人在当时中国的社会中是数不胜数的,而在他身上发生的许多事件在当今的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上也会有许多人会像他那样的。我们说前途茫茫,但是我们真的为了茫茫而去真正追求过光明和温暖吗?我想,有很多人只是空悲切,却未实际行动过的吧。。。
在许多时间大家会说,船到桥头自然直。然而,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真的就像《寒夜》小说的男主人公一样,存在着大多的无奈,其实汪文宣的期望是十分简单的,他只希望自己的母亲和妻子能够和睦相处,只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份能够养活一家人的工作。船到桥头自然直吗?对,最后他的确是到了“桥头”,但是那等待他的竟然是死!他的死与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同时到来,我想没有比死更恐怖的了,没有比汪文宣的死更讽刺的了,胜利与生命的对比,这个世界上没有了他,精神不死吗?不,我们没有那么伟大。
汪文宣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等到抗战胜利。”但是他却不肯睁开眼睛来面对现实,是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一样,我们等的虽不是已经胜利的抗战,但是我们总在某些事上找借口。
读《寒夜》有一种凄凉的感觉,有一种人去楼空的感觉,我总是认为只有在寒夜才能读《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