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建本科院校学院制管理模式的思考论文

时间:2019-05-15 15:1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析新建本科院校学院制管理模式的思考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析新建本科院校学院制管理模式的思考论文》。

第一篇:探析新建本科院校学院制管理模式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问题,即学院制的建立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立学院制的必要性;然后阐明了学院制的三种类型;最后指出建立学院制应该注意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新建高校 学院制 管理模式 思考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批新建本科院校随之诞生。它们大多是由几个专科学校合并而成或者几个专科加上几个中专或中师华丽转身而为本科学校。诞生后,它们面临诸多困境,与同类老牌本科学校相比,处处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加强管理,整合有效的资源,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从而赢得社会的尊重,内部管理体制随之发生悄悄的变化,很多新建本科高校在内部建立了二级学院。这种学院制的建立,不仅使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组,形成了合力,提高了整体办学水平;而且促进了高校内部权力的重新分配和权力制衡机制的诞生。

一、建立学院制的必要性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指学校管理制度、机构设置、管理权限以及相关的根本性组织制度。这种制度最大优点就是:符合教育规律,能够主动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变化;能够调动基层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大学生产力,最合理、有效地配置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要素资源,输出最大效能。而我国的高校内部体制完全是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进行设置的,权力基本上在上层手中,如教育部、教育厅或者其他主管部门,地方、学校毫无办学的积极性,从招生、毕业分配、基建投资、项目审批、拨款、学科建设等方面,全是“老板”说了算,下面的学校领导完全是严格按照“老板”的旨意执行的忠实信徒,缺乏办学的主动性;而学校机构完全按照政府的模式设置,官僚化倾向严重;而学校内部权力分配不合理、不科学;大学的学术权力几乎被行政权力所代替,高校是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过在具体管理活动中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现象,以致造成党政不分,职责不明,有利的事争着做,无利的事相互推;机构臃肿,职能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而教授委员会、教代会等机构几乎是形同虚设,毫无价值;高校手捧“铁饭碗”,吃“大锅饭”,大多教职工外无压力,内无动力,只是一个字“混”,虚度光阴。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合理地分配权力,极大地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逐步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必须推行学院制管理模式。[1]

二、学院制管理模式类型

1薄靶!—院——系”三级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大学中增设学院一级管理,在学院下再增设系、研究中心或者研究所。其实,就是将原来学校的部分权利下放到二级学院,让他们享有相对独立的权利,承担相应的责任,进一步发挥他们办学的积极性。[2]该模式主要优点:减少管理环节,降低行政成本,便于及时、准确地传达信息,提高了管理水平。这里必须注意一个问题:如何协调好二级学院与其所属的系或者所的权力分配关系问题,有的是院实系虚,有的是院虚系实,只有做到合理分享资源,才能调动各自的积极性。但是现实生活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语言表达容易,操作起来很难,只能摸着石头过河。[3]

2.“校——院”二级管理模式

该模式在高校中只设院校两级管理机构,学校负责长远计划的制定,作宏观管理工作;而二级学院则赋予人事、财务、学位评定等方面的自主权。

3被旌闲凸芾砟J

此模式即是在大学中同时存在两种管理模式,A“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B“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其优点:形式多样,灵活多变,但是不足之处是: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增加管理成本。要想使学校工作顺利进行必须有一套比较明确的、适合于该模式的运行体制来加以保障。

三、推行学院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面临诸多挑战:第一,缺乏区位优势,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加盟;第二,办学资金严重不足,且大多是举债办学,造成债务沉重,举步维艰;第三,处于老牌本科学校与飞速发展的高职高专夹缝中生存困难;第四,生源渐渐萎缩,难以招纳优秀学生……鉴于如此情景,为了摆脱困境,利用好现有资源,整合力量,形成拳头产品,办出特色,办出声誉,必须推行学院制改革,同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1比力重心下移

《现代汉语小词典》(1999年修订版)对“权力”是这样解释的:“权力,名词,①政治上的强制力量;②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也就是说权力就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谢安邦认为:我国高校体制权力基本构成应包括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其他利益权力)(如一般教师、辅助人员、学生的权力)等四个方面。

这里所说的权力主要指行政权力、学术权力。而高校行政权力的下放,主要是指一定的资源分配权、计划内经费的使用权、学校内部机构的设置权、一定的人事聘用权等;学术权力的下放则指基层学科的调整、专业的设置、课程的改革、一些科研项目的管理等,当然,这些权利的下放,并不意味着学校相关部门就撒手不管,而是加强引导、教育、监督,防止他们走向极端,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

2.精简机构,整合资源,教育力量整体下移

今天,新升本科院校面临着最大的问题: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不过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原来中专或者中师的相当一部分老师学历、职称不达标,且继续学习的动力不足,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第二,原有的干部体制存在着最大的弊端就是:能上不能下,即使是一个庸官,只要没有犯错误,只能让他平安退下;第三,一些经过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拿到高学历后,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也为了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他们便顺利地走上领导岗位。这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变。第一,年龄45岁以下的教职工,要求他们去读全日制研究生或者在职研究生,来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第二,年龄45岁以上的教职工,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或者去其他高校做访问学者,做一些课题,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以更好地晋级晋职;第三,在不影响学校行政工作的情况下,只要学历合格者,应该将教学力量下放到二级学院去从事教学工作,在校内开设大量的选修课,同一学科,只要老师具备、教学条件具备一律同时开课;如果教学条件暂时不具备,师资力量充足,可以分段开课,让学生有充分的权力选课,让他们真正做一次公正的裁判,凡是选课人数不足20人者,一律待岗学习,扣发当年部分津贴;如果连续三次有如此情形者,转岗或者辞退。这样变压力为动力,刺激他们发愤学习,积极进取,进而提高自己的办学声誉。

3.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适当分离

我国高校原来大多是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一些学术机构名存实亡,现在应该加以改变,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作用,尤其是充分调动教授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位授予、职称评定、科研成果鉴定、人员聘用及定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营造一个适度宽松、自由的环境,促进学科发展。

四、新建本科院校学院制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推行学院制改革,其目的是调整内部结构和功能,提高其办学效益及管理水平,所以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苯一步解放思想,稳步推进改革

不管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还是主政一方的官员,或者是学校的“肉食者”,均应有战略眼光,高瞻远瞩,应清醒地认识到:当今学校必须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整合校内各类资源,优化结构,应具有宏观管理水平和驾驭大局的能力,当然这里也应反对两种倾向:第一,盲目推进,不顾当时的客观条件是否成熟,“赶时髦”,“跟着感觉走”,急于求成,进而造成损失;第二,右倾保守,不思进取,错失时机。我们应综合考虑,兼顾社会的文明程度、技术条件、人们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稳步推进,不断发展。[4]

2.讲求效益

“质量就是生命”,这一句话早已走入千家万户。我们推进学院制改革根本目的就是在管理思想、管理方式上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优化高校内部层级结构,盘活各类办学资源,建立科学决策、高效元转、能适应市场配置资源需要的内部管理机制,逐步提高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效益、办学质量。

3.选好领头人

二级学院的党委书记、副书记、院长、副院长及其他领导人选,必须公开选拨程序、任职资格、任职年限、权力、职责等,应该在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公开选拔,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范围内,本人认为:应该选拔那些人品好、高学历、高职称、善管理、既有基层工作经历,又具备国际眼光的人才。这样经过公开、公平、公正选拔的人才,让他们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加以引导、教育、管理,让他们健康地成长,使学校的工作顺进行。

五、结束语

新建本科院校推行学院制改革,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培养多样性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与国际高校接轨的必然选择。只有推行学院制改革,整合各类办学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走出困境,自己的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办学层次才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左春明.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J].神州学人,2000,(10).[2]叶澜.深化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的研究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0,(5).[3]马阳亭.简析高等学校的二种基本管理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2).[4]向东春.论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的重整[J].医学教育探索,2008,(5).

第二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创新性思考论文

摘要: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着行政管理模式过度行政化的问题,服务意识较差,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性非常差,沟通效率不高以至于行政效率远远低于国外同行水平。出现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当前我国教育体制过于落后,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再加上部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等等。为了改变当前这种现状,必须创新行政管理模式,具体从改革当前教育体制、构建完善的行政管理模式以及健全的绩效管理制度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出发,为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当今面临的行政管理水平。

关键词:行政管理;高职院校;创新

一、目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度行政化。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实施的管理模式都是行政化管理模式,而且过度行政化程度相当明显。由于行政权力大大挤压了高校的学术权力。所有的学术事务以及非学术事务等等都通过行政方式加以处理。这种管理模式最终导致行政人员对高校的所有资源掌握着绝对控制地位,教师难以真正参与到教学管理中,一直处于被管理的地位。高职院校出现的严重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失衡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行政部门承担的更多的是加强管理,服务职能出现了明显的淡化。从整体上来看,随着办学自主权不断放大,高职院校内部的行政权力在不断放大,依然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高职院校难以实现学术突破,甚至损害院校目标的实现,使院校教师缺乏学术创新,教学水平一再落后。

2.行政官僚化。第一,机构臃肿。主要体现在持续增加的教研科室、教育部门,并且都设置了下一级管理机构,强化本部门的作用及功能。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加强了管理,然而最终导致院校内部存在过多的行政管理机构,出现了严重的机构功能重复设置以及工作人员增加的现象。“机关化”色彩十分浓厚,出现这种机构臃肿的现象最终导致上下级部门之间信息传递过于缓慢,管理效率十分低下。第二,缺乏服务意识。很多行政部门或者是单位为了自身利益,刻意设置很多与工作无关的关卡或者是工作障碍,人员之间存在严重的工作推诿现象,整体缺乏服务意识。再加上管理人员未深入一线进行调查,部门之间以及人员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对基层或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汇报、不反思、不作为以及不解决。

3.缺乏协调性。第一,缺少合作意识。不单单是部门之间,更在于各个工作人员之间,均存在缺乏合作意识的问题。各个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争权以及争实惠的现象,其相互指责缺乏全局观念,未能处理好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关系。第二,缺少程序性。具体表现在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在进行工作协调和沟通的时候缺少程序化以及规范化,这也是导致高校管理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为科研一线和师生群体提供服务,而且工作量非常大,再加上内容十分复杂,各级部门之间严重的信息沟通不平等的现象发生,极易出现严重的信息沟通障碍。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创新性思考与实践

1.改革教育体制。第一,改革政府统包统管的管理方式。采取高校自治管理方式,政府对高校而言不是监督的关系,是借助科层制管理制度进行控制的一种管理模式。所以要改变这种管理弊端,最重要的是改革当前的教育体制。可以借鉴外国采取的董事会管理制度。由于高校治理当中涉及多方利益,政府、学生、社会以及学校等都和教育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利益关系,绝不单单是个人行为,采取董事会治校的办法具有可取之处。第二,实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二者相分离。对高校内部行政人员实施学术化管理和对学术人员开展行政化管理都是不适宜的,因此必须采取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二者相分离的办法,减少行政资源以及学术资源的浪费,二者互不干涉,坚决杜绝行政权力过分干涉学术权力的现象发生。

2.创建完善的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第一,提升服务水平。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就应该不断更新服务观念,将此理念贯彻于整个高校管理实践当中,不断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回归服务本质,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将服务理念运用到实际管理中。第二,健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全面提升高校服务效能,需要创建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采用360°绩效考核体系,开展全角度考核,从部门、教师、学生、下属以及领导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提升考核的可靠性以及有效性。

3.提升管理成效。第一,坚决抵制官本位思想,全面提升高校人员的服务意识。消除行政人员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还要抛弃一切功利思想,积极倡导人员应该具备奉献精神,全面提升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要做好自身“绿叶”的角色,当好一位“服务员”。第二,对行政管理人员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进一步优化管理人员组织结构,要协调好懂法律、懂经济以及懂管理的管理人员占比,改善管理人员性别、知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的比例。

三、结语

创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要把重心放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尤其是要解决当前存在的过度行政化现象;第二,构建完善的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健全绩效管理体系;第三,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效,提升行政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效迅.探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实践思考[J].中国培训,2015(12X).[2]宋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第三篇:探析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的思考论文[模版]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处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期,本文从新建本科院校特征入手,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提出加强交流学习、推进二级教学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适度对学籍管理相关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四项建设性思考建议。

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学籍管理 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并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新生的本科教育,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作为我国本科教育扩张的主要基地。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相对单一性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崛起使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实现人才结构更加多样化。①学籍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升入本科院校以后,学籍管理内容和目标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思路,必将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制度的改进及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1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特征

新建本科是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概念,一般指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独立升格或合并办学由教育部批准组建的地方性、应用型的普通本科院校。全国现有新建本科院校200多所,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地方性师范院校升格而成,升入本科院校后以教师教育为主;二是由多个高职、专院校合并后组建的综合性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地方院校、学科门类较多、是以教学型为主的一般院校。③

(1)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层次较多,专科、本科、专升本、五年高职并存,并逐步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转变。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多学科专科院校组建而成,所以其在相当一段时间还处于转型期,这类院校目前专科培养仍具有相当规模的阶段,并且培养层次呈现多样化。例如,我院2003年升入本科院校,2005-2006在校生中本、专科学生的比例是1:1.2,2010-2011在校生本、专科学生的比例是1:8,2003年升入本科院校以后,虽然本、专科比值逐渐增大,但是从每一在校生培养层次比例分析,培养层次多样化一直是升本后的主要特点,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多层培养模式下如何办好本科教育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逐步转变到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模式上。

(2)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制度更加突出过程的控制与管理。

精英阶段的高校学生学习自主性较高,因此在校生学习控制和管理的问题并不突出,但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由于生源质量发生了变化,呈现多样性,加之,新建本科院校的的组建不久,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和学生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对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将是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制度的一个新特点。④

2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的思考

学籍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以上新建本科院校的特征,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学籍管理的学生层次由原来专科层次为主变化为以本科层次为主兼有专科、专升本等多种形式;(2)学籍管理学生的规模逐年增加;(3)学籍管理制度应更加突出学习过程的控制与管理。

2.1加强交流学习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一方面在于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积累,另一方面主要是学籍管理前辈经验的传递,学籍管理工作中缺乏对内、对外的交流学习。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学、教务其他管理岗位的工作存在密切的联系,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务、教学科室之间和科室内部工作业务有所分工,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除本人工作以外对其他教学科室、甚至是教务科内其他人员业务不甚了解导致科室之间、科内从事相互协助性的工作时比较盲目、被动。因此加强学籍管理与其他相关部门、科室之间的交流在学籍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这也是提高学籍管理效应的有效手段之一。另外,新建本科院校特征决定了它与精英阶段的本科院校不同,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不能沿袭升本前的管理模式,更不能照搬精英本科院校的管理方法,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研讨,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拓展、创新打下基础。

2.2推进二级教学管理模式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大:例如西安文理学院2006-2011五个的在校生情况:2006-2007在校生7495人,共198个教学班,2010-2011在校生11810人,共计327个教学班,2011于2006相比在校生人数增加了4315人,教学班增加了129个,由于学籍管理业务与在校生密切相关,加之新建本科院校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正常四年本科、二年专升本、三年专科、五年高职;经过休学、退学、复学、军队专业、留级、处分后特殊处理、特殊培养的;赴美、赴泰、赴台对外交流的学生,学籍管理趋于复杂化,学籍管理集中于教务管理的模式不能适应目前的管理要求。因此,随着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务管理集中在教务处管理重心过高,根本无法做好教学的宏观调控工作,各系院的管理积极性也没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提高教务管理质量,激发办学活力,建立以院系二级教务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2.3信息化建设

学籍管理工作事务性强,学籍管理工作中形成大量的数据,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各项学籍异动的办理依然是手工状态,学籍管理大多处于半信息化状态。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处理大量的手工业务,另一方面还要将处理业务进行归档整理,工作压力很大。目前虽然不少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改进高校学籍管理手段,自行开发或与软件公司联手开发过一些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籍管理信息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这些软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少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兼容性较差,一般而言,高校学籍管理存在两个平台,即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籍管理平台、各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学籍管理平台,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两个平台兼容性较差,平台之间不能实现自动数据对接;其二,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学籍管理平台功能不完善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其三,新建本科院校学籍数据不能与学院内部其他部门相关数据实现共享。

2.4适度对学籍管理相关问题进行立项研究

学籍管理工作本身使得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大多时间处于繁重的事务处理中,习惯性的工作模式使得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做的很多,但工作中的思考、总结、创新较少。在面对新问题时要么照搬精英本科院校的做法,要么打时间和精力消耗战。一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的直接管辖部门及各新建本科院校之间缺乏学籍管理纵向和横向的立项研究较少,学籍管理工作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手工作业和繁重的事务处理中,所以适度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新建本科院校的直接管理部门有组织的或新建本科院校之间自发的进行立项专项研究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促进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③④华玉.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特征与办学理念的思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②顾永安.基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品牌大学内涵建设[J].当代教育科学,2009(17).

第四篇: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

作者:施宇

来源:《职业·中旬》2013年第08期

摘 要: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有问题和全面理解人本管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推进人本管理的构想和实施途径,以使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 班级管理 以人为本

梅斯在《职业教育的原理和实践》中指出:“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教育。”高职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对象,培养教育好高职生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培养教育好高职生作为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努力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成为当务之急。而要做好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必须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思想。

一、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理解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在管理方面的体现,也是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和本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以人为基础和核心来实施管理,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学生管理中,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管理为中心,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其创造性,促进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在完成组织目标、进行组织活动中的中心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高职院校很多是从中专升格而来的,办学时间相对较短。在升格为高职院校以后,学校整体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学生管理体制、教师员工素质及学校管理机构方面普遍存在很多问题。

1.传统学生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相对滞后,许多管理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经验管理阶段,与高职院校应有的管理水平之间存在差距,缺乏科学的学生管理体制。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学校的基础,应该总结、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补充、完善。

2.教师员工素质问题

高职院校的老师几乎是中专学校原班人马,面对高职院校的膨胀,学生组成的复杂,学生管理工作面对更多难题。而教师缺乏对学生工作研究的主动性,缺乏学生管理理论的指导,缺少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管理教育的方法。同时,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面临着年龄、学历、技术结构的问题。年龄上,呈现临近退休的人多,新进人员多,而中青年骨干少。学历结构上,高低学历参差不齐,无法优化组合。

3.学校管理机构问题

高职院校存在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机构在职能发挥中定位不准,管理效率低下,人财物浪费严重等问题,影响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职院校在学校管理中,应转变管理理念,认清高职学校工作的基本规律、性质和任务,进一步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从学校实际出发,协调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各种人际关系,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1.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调动机制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学生被视为管理的客体,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管理理念的发展,学生不仅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管理中去。在管理的权力分配方面,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高度集权,依靠严格的管理和铁的纪律,重奖重罚,达到组织目标统一、行动一致,实现工作的高效率;另一种是适度分权,依靠科学管理和员工参与,使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相结合,促使员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达到组织的高效率。在今天的社会中,政治和社会环境比较宽松,学生自我意识提升,所以,适度分权,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模式会比较有效。

2.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激励机制

激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之一。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因此,对人的激励机制也要具有多样性。学校管理激励机制中最常用到的有以下几种模式:目标激励模式、典型激励模式、奖惩激励模式、自我管理激励模式。学生管理教育激励的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在实际运用中可以使用一种模式,也可以几种模式交互使用,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合理规避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

3.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组织机制

为了使管理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以及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必须在组织系统中建立一定的管理层次,设置与各管理层次相适应的管理职责、规范与标准,规定相应的工作任务和权力,构成相对稳定的组织管理结构系统。然后,按照组织管理结构中各成员的个人能力情况,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岗位上,按照能级对应的原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管理者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构建有效而灵敏的机制,促进班务管理的人本化、班级活动的人本化、以及课业管理和评价机制人本化目标的实现。

四、构建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的对策

1.更新理念,加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学习

高职学校从教学到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中,都要转变传统的以学校和教育者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创建以人为本的成长环境。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倡导和践行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2.提高素养,建立高素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队伍

意识决定人的行为。因此,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落实必须要依靠高素质高文化高修养的管理者才能执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来,在中专时期形成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教育对象由中专生到大学生的变化,高职院校应该尽快实现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人员和思想的转变。

3.权力分散,人本管理和个性培养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自我管理

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学会自我调节。学生不再是简单地接受管理者的要求与规范,而是经过自身的思考和认同自觉地按照规范行事。大学生自主管理,满足了学生精神上渴望自立的需要,创造出生动活泼的群体心理气氛,从而激励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意识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法.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陈佳贵.学习型组织: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3]苏东水.论东西方管理的融合与创新[J].学术研究,2002(5).[4]董泽芳.以生为本是大学办学的第一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2(12).[5]李仕武.高职生的群体特点及其管理对策[J].职业教育,2001.(作者单位: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第五篇:新建本科院校软环境建设的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软环境建设的思考

付俊龙

吉林工商学院

【摘要】近年来,我国先后新建了数百所本科院校。随着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加强对这类院校的研究并将其建设好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主要是从软环境建设角度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软环境

研究

一、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大学精神的理解尚嫌不足 所谓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独特的文明成果,即“共同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理念和文化氛围,是大学最富典型意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征,是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的主要体现,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大学生命的灵魂所在。”近年来,在国内一些地方,虽大学建筑越来越壮观,研究成果的数量也仿佛日趋庞大,但“斯文扫地”的事件也不绝如缕。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底蕴的不足,在此方面问题则表现得更加突出。

2.办学定位不准或不明确

新建本科院校中有不少是从专科升格而来,由于这些学校长期在专科层次,其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基本停留在专科学校层次,对于怎样建设本科、建设什么样的本科既缺认识,更缺乏理性思考,发展方向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保守落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亟待更标准缺乏针对性,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要么模仿原有校的做法,要么是专科教育的简单延伸,要么摸着石头过河。3.校园文化建设不够

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原来校园狭小,办学层次低,对外交流和开放不够,即使在扩建新校园搬入新校区后,仍然存在注重小团体利益、眼前利益得失氛围,缺乏大气磅礴、海纳百川、充满爱心、宽容开放的校园文化;缺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竞争意识 4.管理模式落后,行政主导

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属于地方政府管理,行政力量大于学官本位现象严重。学校的自主权荡然无存,处处受到制约,学校发展受到影响。从内部看,原有的专科学校由于规模小、人员少,大都实行一级管理,而系(部)中间层次只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学校惯于用行政权力代替学术决视科学、民主管理、专家治教。

二、高等院校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何谓“高校软环境”? 高校软环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从根本意义上说,它是指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和风貌,是一所大学的内在品质,具体来说,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大学制度和民主的管理模式;厚重浓烈的文化氛围和求真创新的学术环境;文明和谐的校园风貌和校园文化环境。

软环境在大学的发展和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软环境是提升学校形象,打造学校品牌的重要保证。它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品位,决定着学校的内在魅力和吸引力。良好的软环境能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人心,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是人才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软环境的建设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许 多大学校长、专家学者悉心关注研究大学软环境建设问题,不少高校着力进行学校软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软环境建设工作则显得更加重要。

三、如何加强新建本科院校软环境建设工作

1.铸造鲜明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具体来讲,主要就是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为此,我们必须对教育观念、培养模式到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革新,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应依据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软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和学术环境,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大学精神才有承载的主体。

2.形成科学的办学模式。“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要求大学形成科学的、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这也是学校软环境的重要内容。办学模式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学分制,实行分段教育模式;减少课堂教师授课课时,加大学生讨论问题、查询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完成研究项目、自主学习的课时比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缩减理论教学课时;要加快开放式办学步伐,广泛开展与国内外高校的联合与合作。

3.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首先是指政府治校模式的改变,按照“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理念,转变和规范政府行为,落实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高等学校的各项办学自主权,建立新型的政校关系。其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确立“学术本位”的价值,在大学实行学术内行的民主管理。以专家为主来治理学校,使教授真正拥有学术权力,这是把学校办好的基础。

4.营造良好的校风和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它包括教风、学风、行政干部的工作作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校风建设是大学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抓好校风建设的基础上,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及诚信质朴的校园风貌,要积极举办集教育功能、娱乐功能、陶冶功能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艺术节、学术节、学术研究、文艺晚会等等,还要加强与社会其他组织和人群的文化交流,利用一切条件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勇齐,颜蔚兰.论学分制与高等教育公平[J].高教论坛,2005,(3).

[2]史历,程森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J].湖南社会科学,2009,(5)[3]张燕榉.关于高等院校软环境建设的思考[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2):98 [4]罗旭.论高校“软环境”建设与德育创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6).

[5]崔玉明.大学软环境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4(2)

下载探析新建本科院校学院制管理模式的思考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析新建本科院校学院制管理模式的思考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的论文

    作者:祝社民王新军张向东摘要从实验资源整合、建设规划、规章制度、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资产管理、文档管理、实验室安全、实验室开放等方面分析了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的途径,......

    教师积分制管理模式

    教师积分升级管理制 在现在的教师管理中存在几个最难处理的问题,即如何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劳动成果?如何让教师的劳动成果、功劳荣誉等结晶......

    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一、前言教学工作是高校的重心工作,教学管理是围绕教学工作而展开的培养方案、开课计划、教学组织、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服务等一系列工作,目的是维持教学秩序,使教学工作稳定进......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理念思考论文

    一、引言有效教学是以关注学生自身对知识的需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学习进步为核心进行有效率的课堂教授。就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而言,学生在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其自主......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思考论文

    一、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一)高职院校对资产的使用和运作是开展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基本保障高职院校的资金一部分用于人员、日常办公消耗支出,一部分形成资产,包括基建......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的思考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的思考 王长富 (湖南工学院经管系,湖南衡阳,421008) 摘要: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文......

    会计管理模式的思考论文(范文模版)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建立以及完善的背景下,我国会计改革工作日益开展,会计管理也出现了较大变动。然而,综合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现阶段我国的会计管理相关模式仍然......

    新升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济宁学院教务处李爱国

    新升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济宁学院教务处李爱国 济宁学院是一所山东省与济宁市共建,以济宁市为主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其前身为原济宁师范专科学校,2007年3月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