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探讨论文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在我国已经完成了政策转向,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社会人才理念和教育教学实践惯性等因素的影响,理念的陈旧和落后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些教育实践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基于此,仍应首先在理念上进行更新和转变,树立个性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目的观;充满活力、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制度观;适应创新人才差异发展的教育教学实施观;基础性、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观;多元化、发展性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观。
[关键词]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教育创新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倡导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但作为政策导向,开展大规模的研究和实践则是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开端。时至今日,应该说我国已经完成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转向,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社会人才理念和教育教学实践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并不令人乐观,理念的陈旧和落后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些教育实践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基于此,我们仍应首先在理念上进行更新和转变。
一、个性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观是关于人的培养规格的观念,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才发展的方向。大量事实表明,具有创新成果的人才无不具有扎实的素质基础。有人通过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素质构成进行分析,得出知识广博、文化知识基础深厚、创新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是高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构成。现代人才观的研究结果也证明,现代人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个性健康发展相统一的人才。因此,着眼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只盯住创新人才成长的某一方面素质,而要树立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给培养创新人才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从人的本性上来讲,人是具有创新特性的,正是由于人的不断创新,才使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发挥出潜能。“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同时,人的创新是以人的自由存在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的自由看成是人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这种自觉、自主、自为的状态,正是人的自我决定、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前提。缺乏了自觉、自主、自为的状态,人的创新就没有实现的根基。
另一方面,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的重要观点,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理论依据。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是统一的。人的发展是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树立个性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目的观,无疑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充满活力、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制度观
教育制度是指建立的规范化和定型化的教育活动行为方式与教育交往关系结构,它体现为一定的教育组织结构、结构间的联系方式、结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它对教育活动的展开施加着结构性限制。一方面,教育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教育生活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僵化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制度则会阻碍和限制教育生活的展开,进而束缚创新人才的成长。从整体来讲,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系统结构的组织制度,包括教育领域内的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制度、各级各类教育办学主体的结构体系和有关的政策、法令、规定等。教育制度是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刚性条件。它调节着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各级各类教育主体的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制度过于划一,高度集中,束缚了创新人才的成长。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这一文件及其以后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我国教育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但问题仍然很多。计划型的教育体制使得教育的管理权还比较集中,利益分配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教育教学活动的运行机制还不够流畅,从宏观整体上使得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内部的运行机制建立不起来。所以,教育体制改革应以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为价值取向,以质量、效率、公平、协调共进为原则,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建立起充满活力的机制。比如建立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为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政府与社会环境,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实行教育所有权与办学经营权的分离制度,调动广大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竞争力,为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提供多样化的学校条件;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教育管理权限,明确各自的权、职、能、利的关系,推进和实现学校自主管理,等等。
三、适应创新人才差异发展的教育教学实施观
人生来就有先天的个别差异。在后天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每个人接受的教育和社会影响也大相径庭,每个人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同样存在着差异。同时,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应树立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人才观,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要有宽容大度的人才质量观,要坚信创新是人的天赋,人人都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人人都会做出创新性的成果。因此,教育不是消除个别差异,而是尊重个别差异,在学生已有性格、能力、兴趣、情感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按照适合学生特点的方式来施教,促进人才的差异发展。最好的教育教学方式就是个别教学。因为它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发展与成长的需要。
以班级授课为主的现代学校教育教学制度的建立,在满足大工业生产对大量熟练劳动工人的需求方面、在提高教育教学的投入产出效率方面做出了贡献,但在适应个别差异发展方面有其先天的不足。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评价措施、统一的教学管理,同一个老师同一时间教几十甚至几百个学生,显然是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发展的。这样的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也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创新是人的天性,创新也有个体差异,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一要树立学生个性发展观,二要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三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四要针对个别差异,采取具体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
四、基础性、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观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形态。它包括课程宏观结构和课程微观结构。宏观结构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培养目标应设置哪些课程,各种内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课程的相互结合如何达到整体优化的效应。微观结构解决的问题是,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学生、社会的需要和可能。人才的质量规格与课程结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课程的结构决定课程育人功能的实现。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课程的整体结构问题,它需要从课程的设置、内容的选取、不同门类、不同形态课程的关系中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合理有效的课程机制。在我们看来,树立基础性、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观是创新人才培养应当秉持的课程理念。
基础性强调学生对基础性课程内容的掌握,它是解决创新人才成长需要的深厚素质基础。没有深厚的素质基础,创新人才的创新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根基。均衡性强调的是课程形态、课程门类、课程内容的统一、连续和稳定,强调各类、各门课程课时分配的合理以及各类、各门课程内部内容之间的比例恰当,比如不同学段课程形态、门类之间要合理衔接,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时间分配要合理,教材内容学术性与工具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等之间的比例要恰当,等等。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并没有明确的发展定向,也不可能为学生确定具体的创新发展定向。均衡设置课程有利于为各级各类创新人才的未来成长提供全面发展的基础。综合性强调的是课程类型的多样化、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综合性。这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需要。创新的方式是多样化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越来越体现为综合集成创新,创新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体现为整体的综合素质,课程的综合性就是要为这样的目的服务。选择性解决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问题,有利于促进多样化创新人才的成长。面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多样化的课程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就可能为多样化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
五、多元化、发展性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观
就教育内部而言,从大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体制、招生制度、办学体制到课程设置、教材编制与发行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方法选择等各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其中制约作用最大的因素是统一的评价标准。在经常性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考核、评估工作中,往往是一个标准评价到底,重考核、重比较、重选拔,忽视对象、类型的差别,缺乏发展性过程性的诊断和鼓励性评价。结果就是不管什么样的评价,最终都朝向一个模子努力,本应是人的内在本性自然流露的创新品质就在这种种考核、评估中被泯灭了。评价不只是考核,在大多数情况下,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评价的存在本身并不是罪过,错误在于评价的标准、方式、过程存在问题。因此,建立多元化、发展性的教育评价制度是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评价的根本。
建立多元化、发展性的教育评价制度,一方面是要在教育管理、招生考试、办学体制、教学水平等的评估方面针对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的特点和需求,确立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和办法,形成多元化、发展性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另一方面就是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采取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办法。所谓多元化、发展性的教育教学评价办法就是指在教育教学评价的理念、目的、主体、标准、内容、方式、过程以及结果的解释与运用等方面以多样化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来展开的评价。所谓多元化是指评价的标准要适合人才类型的特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评价的标准、内容、方式、过程等方面要多元化。所谓发展性是指评价以评价对象的发展和提高为判断标准,以相对标准而不是以绝对标准开展评价。它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动态性。长期以来,评价往往被用作管理、考核、选拔的手段,评价过于注重绝对性标准,注重评价对象的一致性。结果造成了学生发展的同一性,所谓“千校一面、千人一面”,扼杀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创新思维。创新人才的成长特点恰恰是不同步、各有千秋。因此,对创新人才的评价,应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内容、方式、过程,对评价的结果也要给以多元化的解释。
第二篇:创新人才理念
创新人才理念,提高党管人才科学化水平
党管人才原则,是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保证。我们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尚存在一些短板和差距,如不同性质企业对党管人才的思想认识不同,各企业党委对人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一,因此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与企业管理者共同商榷。
1.适位适时,根据岗位需求和员工自身特点配置人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事以才兴。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何为人才,不同层面的人对人才的认识却各不相同,企业中车间主任可能认为能勤恳工作,超额完成工作量就是人才,职能业务部门觉得能攻克技术难关才是人才,而人力资源部门认为有一定的学习背景、有研究能力才是人才,工人最为直白,他们觉得能把一日三餐做得可口的厨师就是企业中必不可少的人才。这几种想法看似大相径庭,其实并不矛盾,过去我们习惯以能力、功绩、学历等等做为判断一个人是否为人才的标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视野的开阔,大家意识到各个层面工作任务不同,需要也不一样,有的岗位需要勤劳型员工,有的需要专业技能型,有的需要复合型,有的需要研究开发型人才等等,而共同点就是适合岗位需要、能完成岗位赋予任务的人皆为人才,人人皆可成才,反之,一个人要想成才,就要站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我们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企业时要做好沟通,不同年龄阶段的员工,其精力、学识、经验等各不相同,在了解了员工的发展情况后,合理配置员工,将其安排在适合的环境中发展,否则,“不让猴子爬树,叫它游泳;不让鸭子游泳,叫它爬树”,按一种固化的既有标准要求所有的人,只会造成人才大量浪费。有研究表明:如果有浓厚的兴趣可以使人在工作时发挥自己全部才能的80-90%;而对缺乏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在此基础上统观全局,把握重点,培养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核心人才,使各岗位人才各司其职,各尽其才,才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谐调发展。
2. 合理流动,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组合改革开放前,人们的任职状况几乎是终身制,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近于固化,这样一种人才体制大大压抑了用人单位和人才的积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市场法则的调控下,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在各个岗位间实现了交流,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和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仅靠市场调节的人才流动,势必造成人才分布的不平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发达国家,强势企业必定能招揽到大量强势人才,而处在发展中阶段的国家、企业则要承担生死存亡的严重后果。电气有些企业在为人才培养付出了极大的投入后,也遭遇人才流失,无奈有人报怨人才忘恩负义,没有道德观念。有些企业则能正视这一现实,在企业出现了不合理、不正常的人才流动后,反观自己的人才管理机制,查漏补缺,从而形成稳定有效的用人机制。
在以市场为主调控经济运行的社会中,我们国企的技术力量、资本实力没有外资企业更能吸引人才,在对人才的激励、培养方面我们缺乏足够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可以发挥政治优势,除了完善引进、培养、晋升、激励、考核
1机制外,要把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追求,转化为企业的发展理念、经营宗旨和员工准则,打造先进企业文化,在这种环境下,员工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尽全力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才智。
第三篇:创新育人理念 培养未来人才
创新育人理念 培养未来人才
中国教育报2015.04.06
■杨宗凯
以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仍以农业时代的时间表、工业时代的组织方式和流程进行人才培养,标准化的知识输出和同质化的教育教学,与信息社会对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巨大差距。新的时代呼唤创新育人理念,培养未来人才。
树立“3生”育人理念
学会生存。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培养他们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生存之道尤为重要。一方面,大学应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建设“指尖上的大学”和数字化校园,让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增强信息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大学要主动调整新兴专业设置,大力发展物联网、数字媒体和文化产业等专业。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遵守网络生态下的道德规范。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辨别和处理能力。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注重提升学生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设置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将就业纳入课程建设体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实验区。
热爱生活。大学生过一个怎样的大学生活,与他对大学生活是否热爱有密切关系。大学应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教会学生如何生活,过有价值的人生。华中师范大学注重营造“快乐学习,幸福生活”氛围,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并适应学习型生活。学校改造建设星级厕所,倡导垃圾分类,积极培养学生文明生活的良好习惯。学校积极开展“桂子山艺术文化节”“桂苑之歌”等校园文化活动;利用虚拟社交网络,传播华师版《小苹果》、《爱在华师》等视频,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珍爱生命。当前,大学生虐待动物、谋害他人甚至自杀的事例并不鲜见,做好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意义重大。大学应积极开展励志成才教育,培养学生“逆商”,让他们学会正确看待生命中的磨难和挫折。注重开展感恩教育。学校利用圣兵爱心社等爱心公益类品牌社团的影响力,实施感恩教育工程。培养“3C”素质能力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学校在推进本科教学改革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建立了诸如同步课堂、翻转课堂、混合课堂等多元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在网上学习课件、课堂讨论研究问题的学习习惯,在研究解决问题中不设唯一答案,鼓励批判。另一方面,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加大学习过程评价,从注重考试成绩向回答问题、作业检查、论文研讨、实验研究等方面扩展。实现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四个转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Creativity)。学校重构本科教学课程结构,加大通识课程比重,按照公共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社群教育四个平台重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文科实践学分不低于总学分(含实习、见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学分在内)的20%;理工科实践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同时,优化实验教学中心资源使用效益,加大对学生使用大型仪器设备的培训力度,支撑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创业基地和创业特区。完善创业孵化器,开展创业项目路演,积极争取创业项目资金和平台,重点扶持创业团队,积极参与武汉市“青桐计划”。在教学方面,创设社群教育平台,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外聘创业导师。同时鼓励学院根据自身实际培育创新创业体系,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Cooperation)。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在竞争中求双赢,在合作中共发展”已成为世人共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学会合作也是未来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一方面,学校将信息化深度引入人才培养过程,积极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网络教学和协作式学习等教学模式创新。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及线上教学中建立一种师生合作关系,为实现合作教育,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供前提。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设置团队合作项目,加强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和创业团队的发展,让学生在社团和创业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合作、学会合作。实施“3S”自主教育
学会自主学习(self-learning)。新生在入学前就要通过学校的“素质拓展课程网上学习的平台”自学完成“大学第一课”,收获大学第一个学分。学校还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校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数字教师培养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学校还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了专门的教学应用工具,搭建“云端一体化学习的平台”。积极构建云环境下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并进行自我评价和测试,学生用鼠标轻松一点,就能修读相关课程,获得相应学分。学会自助服务(self-service)。华中师范大学在学生自助服务方面,推出两大举措:首先,推行“数字化迎新”,新生自助办理报到。新生直接在线注册、选宿舍床位、缴费充值。其次,建立和完善学生事务大厅,学生自助办理学生事务。学生事务大厅内开设各类学生事务服务窗口,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入驻,所有学生事务柜台集中办理,减少中间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实现学生事务扁平化管理。学会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学校鼓励学生及学生组织进行自我管理,并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创造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与校领导午餐会、教授午餐会以及各种意见征集会、民意调查会,学校还让学生进入学校学术委员会,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培养公民参与能力。学校建设了“i华大”学生教育管理系统,学生可在平台中填充和维护个人信息,办理各种缴费等项目,还可以进行素质课程选修、在线学习等活动。(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第四篇:人才理念
“非平衡”理念——创新组织与制度争夺人才
21.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唯才是举,唯能是用。
传统的人才管理理念认为,寻求“平衡”是企业组织与制度的基本任务。然而,研究跨国公司的争夺人才实践,发现他们在不断打破平衡,以“非平衡”理念指导企业组织与制度创新,建立企业人才任用、奖励和股权激励机制,以更加有效地争夺人才。
“能本”理念——放宽视野争夺人才
传统的泰勒“物本”管理,把人当做“物”来管理。20世纪80年代,企业出现“人本”思想,认为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进入新世纪后,跨国企业家们提出“能本”理念,主张。人的能力与知识提升,更快地开掘人力资源和人才价值。宝洁公司在中国招聘人才,打出了“不强调专业对口”的旗号,更加看中的是人才是否具有优秀的合作精神、良好的交流能力、出色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等。宜家公司废除过去的人才招聘“唯学历论”,并不要求具有什么学历的人才,而更重真才实学,使人才争夺的视野更为广阔。
。“尊重人才、培育人才、德才兼备、人尽其才”作为人才理念,不拘一格,人尽其才
人才理念: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人才理念 “人品优先,能力适中,敬业为本,团队第一
人才理念:品德、激情、能力、业绩
第五篇:人才理念
麦迪克斯人才理念
1.A(Act)坐言起行
商业步伐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不容拖延。事情一经决定,便马上行动,迅速把任务完成。绝对不拖泥带水,耽误商机。
2.B(Bold)勇于任事
该有万斤重担一肩挑的责任感和气魄,冲锋在前,负责到底。无论狂风暴雨,千沟万壑,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3.C(Care)关怀理解
无论是上司,同事,下属,都要十分爱护和关怀。因为,他们是你的同路人,甚至是你的依靠。
4.D(Direct)真诚直接
真诚的心,就是不被迷惑的心,不被自己的利益、感情、知识或成见所迷惑,公平地判断事物的心。真诚的心使人公正,坚强,聪明。能够抱着真诚的心,对人对事均开诚布公,不拐弯抹角。日常工作中不但能取得顾客和同事的信任,更由于不作矫饰,与人沟通时简单明快,省时而高效。
5.E(Enthusiastics)热爱工作
热爱工作,是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如果对工作不感兴趣,就不会产生热忱,精神与肉体都容易疲倦。这样的话,不仅不会做出成绩,对身心也都是一种伤害,这应该说是一种人生的不幸。反之,对工作具有兴趣和爱心,就不仅会积极热忱地工作,同时会从工作中享受到很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