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泰格特《窗》教学反思
1、课堂总体安排还比较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情节、分析人物、把握主旨,拓展思维,扩读训练。基础知识教学比较扎实,通过让学生板书的方式解决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后的复述故事环节锻炼了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分析人物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后互助解决问题,老师相机点拨,学习效果好,并且能够联系学生的平时阅读,引进名言、诗句等。师生共同梳理进行知识的系统,板书“窗”的形状比较形象,使学生记忆深刻。多种形式读课文,使学生能够揣摩、品味语言,提高鉴赏水平。
不足之处很多:
1、教师课堂驾御能力不强,不够灵活,语言不够生动,语速比较快,面对内向羞涩的学生,老师启发力度不够,课堂气氛沉闷。这的确显示了老师的水平有待大的提高。
2、课文中人物塑造的方法在教学中没有敲打结实。虽然也进行了品读,但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没有明确提示。
3、指导朗读不够。由于老师自身水平限制,在指导朗读时力不从心,今后还应多听多揣摩研究,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拓展阅读时间比较紧,学生还没有很好的阅读,就要求学生比较异同,有点为了环节而环节了。
第二篇:窗 泰格特教学设计
第20课 《窗》
泰格特
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小说。本单元的主题是小说之林,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丑恶,彰显人性的真善美。《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一篇小小说,故事写了两位同住一病房的病人,一位靠窗,一位不靠窗,靠窗的病人心地善良,每天他把自己看到的窗外的美丽景致描述给不靠窗的病人听,起初不靠窗的病人得到的是享受,后来却滋生嫉妒心理,以至在靠窗病人生命垂危时刻,见死不救。文章通过互相之间所持的态度的描写,表现美与丑两个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3、联系生活谈体会,感悟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
1、解读人物,独特地感受和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2、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扇窗,经常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透过教室的这扇窗我想知道大家最想看到什么?(学生畅谈)总结:同学们用心灵感受窗外的世界,让老师很感动。
打开一扇窗,我们习惯了用眼睛去观察窗外的世界,其实更多的我们要学会用心灵去感知世界。今天让我们来学习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学习用我们的心灵去解读窗外的世界。
2、文体
小小说:在篇幅上相对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结尾往往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二、初步感知结尾—出乎意料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提示:什么地方?什么人?怎样的事?怎样的结局?)板书:靠窗病人,不靠窗病人
2、感知结尾—出乎意料
三、对比感悟结尾—情理之中
(一)靠窗病人的选择
过渡:生活中我们选择了光明,生活便会充满阳光。同样是一个病房里面病情严重的病人,靠窗病人是怎样选择自己的生活的?
找出文中靠窗病人描述窗外世界的句段
1、指名学生读文中描写公园的句子(配乐读),其他学生倾听感受
2、学生反馈感受:窗外的景色如何呢? 印象深刻的是什么画面?
景色充满生机活力,幸福美好。
3、这样美好的画面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4、写景描写的作用中就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展示人物性格(靠窗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的世界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情和品质)
总结靠窗病人形象: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善良无私,积极乐观
5、假如你是靠窗的病人,你会给同伴描述怎样的窗外世界? 总结:是啊,大家心中有爱,描绘出来的窗外世界也是温馨美好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黑色的眼睛,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描述给身边的每一个人。窗外景象是如此美好,然而比美景更美好的是靠窗病人的心灵。
(二)不靠窗病人的选择
1、面对这样善良的同伴生命垂危之际,不靠窗病人是什么反应?
2、他对靠窗病人的冷漠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同处一间病房一开始他就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心理变化历程)
3、再看故事的结尾,大家什么感受?(情理之中)
4、不靠窗的病人想靠窗看景的想法正常不正常?你如何看待?
5、从这两个病人身上,你获得什么启示呢?
透过这扇窗,我们发现了两个不同的灵魂。一个是善良、高尚、顶天立地、堂堂正正大写的人;一个是从渴望美好,到心生嫉妒,最终堕落,冷酷无情,见死不救的小人!
6、对比手法
(人物形象如此鲜明)小说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采用了什么手法?
(板书对比人性的美与丑)
四、拓展延伸结尾——思绪飞扬
1、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说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这样的结尾好吗,为什么?
原文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无限思考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结: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强烈的对比讽刺效果,留白艺术。
2、续写结尾
假如一个新的病人住进了这个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发挥想象,续编故事。(尽可能做到合情合理)
五、总结全文,回归课题
1、总结收获
透过一扇窗,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与丑。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姿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幸福温馨的生活画卷;这是一扇心灵的窗户。
2、齐读教师寄语
六、作业布置:推荐阅读 板书: 善良无私
心 靠窗病人 心胸宽广 灵 对比 人性的美与丑 之 冷酷自私
窗 不靠窗病人 心胸狭窄
第三篇:泰格特“窗”阅读试题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窗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的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16.文中两处写到“盯着天花板”,揭示了靠门的病人怎样的心态?(4分)17.小说以“窗”为题,你认为有哪些含义?(5分)18.本文直到结尾才点明“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有什么作用(效果)?(6分)参考答案:16.(4分)【前一处表明了病人被“到靠窗位置去”的念头折磨得彻夜难眠的痛苦心态;(2分)后一处表明了病人在病友需要救助时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心态。(2分)】17.(5分)【①故事是围绕“窗”来写的;(1分)②这个窗既是病房里实际的窗,也是二人的心灵之窗,(2分)通过窗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2分)】18.(6分)【①结尾出人意外,奇峰突起,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耐人寻味。②使描述者(靠窗的病人)“无中生有”的想象力和描述本领得到强化,加深了读者的印象。③使善恶美丑的对比鲜明突出,赫然展示了作者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思想倾向。(每点2分。其他回答,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第四篇:公开课《窗》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对小说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品味小说精练含蓄的语言,认识人性的美与丑。这也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教学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1、课堂总体安排还比较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情节、分析人物、把握主旨,拓展训练,感悟人生哲理。
2、基础知识教学比较扎实,采用了多种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说”的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复述情节,这有利于学生理清小说思路,锻炼了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分析人物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合作探究,老师相机点拨,从关键词句人手,让学生体悟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如在评价不靠窗的病人时,教师锁定关键词“纹丝不动”,引导学生体会他的性格特征。教师又让学生比较分析三句话:“为什么偏偏是他?”“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凭什么占据窗口的位置?”,学生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分析到位,学习效果好。
4、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给这篇文章续一个结尾。学生对结尾的补充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只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补出较为合理的结尾。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发,明确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5、师生共同梳理进行知识的系统,板书“窗”的形状比较形象,使学生记忆深刻。
当然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面对内向羞涩的学生,启发力度不够,课堂上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练习时间比较紧,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
第五篇:微格教学反思
微格教学反思
——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2班 代丽梅
通过本次微格教学视频的制作,我第一次站在一个旁人的位置之上观看了自己的授课全过程。原认为曾在名校实习打磨过的自己对教学已经足够了解,但真正面对这样一个没有学生,没有配合,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自己的实力演绎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的微格系统时,我才感觉到自己对于教育的了解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反复观看了我的说课与教学视频,优缺参半,并作如下总结:
优点:
1.说课与教学活动环节设计完整,融听说读写于课堂,课堂内容丰富; 2.个人教态得体大方,普通话标准,能良好的把控课堂秩序与节奏; 3.现场写作,当堂展示,师生共评,学以致用,双向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4.诗歌感悟步骤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分析,培养系统的赏析诗歌能力;另外,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解放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诗歌魅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5.对学生思维的巧妙引导也是我课堂的一大亮点,如课中谈到诗人为何要用鸟儿“嘶哑”的嗓子时,化用自己的事例引导学生类比分析,同时也不乏幽默风趣之感,使整个课堂轻松而有意味。
缺点与改进:
1.教学课件较为简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
由于我自己教学设计的疏忽,认为课件只要清晰就好,不用太精美,导致了自己的PPT过于简单,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的问题,这是我本堂课的一大缺点,因此,我还需加强对课件制作的学习,本学期我也选修了一门PPT制作通选课,希望通过系统的学习与自己课下的努力,提高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使教学课件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
我追求的是一种轻松的,师生平等的,以学生自主学习感悟为主的课堂效果,因此把语言设计的重点放在了环节的衔接和重难知识点的分析上,而对于一般性的提问和引导并没有太在意。看了自己的微格视频后,深感自己的语言在有些地方还不够简洁准确。针对这个问题,我决定从今以后坚持写详案,把自己要说的语言提前设计好,并预设学生的多种反应,做好对策,精准语言,把信息准确无误的传达给学生。
3.粉笔字有待提高。板书是PPT不能替代的,它体现的教师整堂课的精髓,粉笔字更是对教师最基本要求。由于视频原因,黑板上的粉笔字甚是模糊,看不出优劣,但我自己的粉笔字的确是要强加练习的。
4.与学生的互动方式比较单一。
虽然我很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上还不够,这体现在与学生的互动上。本堂课的设计旨在学生自主学习感悟,但在师生互动上大多采用教师发问,学生作答的形式。因此,在以后的授课中,应采用以学生发问,老师解答等多种方式贯穿课堂,使课堂更加深动。
5.另外,由于站位的问题导致PPT的部分内容被遮挡。所以,提前熟悉场地布置,设备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是我对自己本次微格视频的总结,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同时,感谢教师教育学院的老师们设计出的这个系统,帮我们再次认识了自己,并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