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当中,所有事物都独居一格杂文随笔
我很吝啬我所喜欢的东西,所以我很少向别人推荐什么。但是今天我只想打破自己,向大家推荐姜思达的《透明人》。
最新一期的《透明人》采访了所谓的情感教主Ayawawa。我首先看了两次,然后在我下笔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去看了一遍这期视频。
Ayawawa说女性高估自己就是在玩火,她还说她不同于咪蒙的地方在于,她属于“父爱算法”。她还说,同为主角,男主薪酬高源于稀缺,语气中带着我们应该接受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她所说的话带给我的冲击感很强,以至于我很想但不限于用“富有争议性”去形容她。我无法说Ayawawa说的话是错的,因为觉得她说得有道理,我很怕我会被带进去,卷进这些我嗤之以鼻的理论,然后迷失自我。
她的话就像一堵长满荆棘的墙,让我无法撼动,也不愿意靠近。
然后我看到刘可乐在东七门中说了一句话来形容Ayawawa,这句话我觉得非常好:“当一个人信誓旦旦说一件事的时候,反而越难让人相信。因为当你百分百相信一件事的时候,其实就是拒绝了其他可能。”
后来我又顺势去翻了Ayawawa的微博,我发现这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尽露锋芒,出书,上节目,发动态,回留言,以及捍卫自己的理论。更像是我平常遇到的大咖一样。
所以,社会当中,所有事物都独居一格。
我并不是绝对女权主义者,我所希望的男女平等,也绝不允许我承认男尊女卑,我也不会去为了择偶而改变我的行为方式。我不认同Ayawawa说的话,但是她不伤天害理,我愿意给她话筒。
我给大家推荐《透明人》也不是为了鼓吹这些富有争议的人物和话题,而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双会观察社会的眼睛。
《透明人》,一个采访形式的段视频,我追了很久,从一开始的“脑残粉”,到中间的“网络大电影”,再到“优雅的名媛”,尽管很短,但都有让我印象很深的内容。
《透明人》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一个观察社会的机会,我们可以借助他们,去了解更多人和事。在我们看过许多不一样的事物之后,我相信我们看待问题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最不济,我至少也能知道,原来社会上还有如此形形色色的人。就像前面说的Ayawawa。
我又发现了一个我很喜欢的公众号,他们的文章喜欢分析我们遇到过但没有注意的问题,比如留守儿童,比如中国人的住房问题,还比如饮食习惯、语言习惯。后来我才知道,他们的文章和《透明人》一样,同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曾经有人对我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已经忘记了他的原话,大概的意思是,社会学其实很没有用,社会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其实都一样,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我非常不认同这种说法。
但是它让我明白,我们作为社会上生存的一员,是独立的,也是相互牵连的。我们挖掘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便去更好地理解自己,但是它让我明白,我们无法独立存在,也不能拥挤地活着。
当然,我目前尚且学识浅薄,无法解释非常深刻的专业知识。
如果你问我观察社会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吗?其实我也觉得不能,它无法像教育学一样为下一代指点迷津,也无法像心理学一样给人温暖,更无法像环境学一样改变生活现状。
然而在这之后,我更能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更为夹缝中的一点美好而动容。可能我在经历生活中某些场景的时候,会联想到某个学家说过的理论——有可能我把这个理论用错了,但是我会觉得我和这个社会联系更加紧密,这些作品带给我的陌生感让我更有兴趣去钻研,从而,我变得更加热爱我的生活。
有些知识,是属于秋衣秋裤的性质的,它不像内衣一样重要,也不像外套一样给人直观感受。你穿或不穿,没人知道,也没有人会关心这个问题,但是冷暖自知。
观察社会如此,《透明人》也如此。
第二篇:所有梦想都开花的杂文随笔
常常会有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絮絮叨叨,最近两天就是这一句“所有梦想都开花”。好像是一句歌词什么来的,我也不知道,不清楚它具体是什么意思,直至单纯地在我的脑海里面飘来荡去,不肯离去。似乎提醒我应该思考一下关于梦想这个东西。
从我的前面几篇博客里面你也许能够看到,梦想这个什物已经开始进入我的思考范围之内开始慢慢地凝固成一些东西,噢,对了。应该是今天白天看到九把刀的演讲开始的吧。“不要听那些没有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关于你梦想的嘲笑”。这个应该很重要,很重要。我不断地提醒自己,而原因就是我已经没有了什么梦想。
我在工作当中经常和一些不错的小孩子打交道,它们刚出学校一两年,带着热情和已经对现实世界一点点害怕的心情。似乎已经开始变得圆滑,偶尔会有一些害怕。我好想好想过去拍拍它们的肩膀说,别害怕,世界很扯淡,你只要真实地做你自己,你就可以彻底牛逼起来。比你看到的那些对你指手画脚的人牛逼的多。很不幸地,我也是这些指手画脚的人中的一个。
今天,我匆忙奔走于几个办公室之间,和我的同事们讨论一些问题。下楼,走在一条水泥已经开始剥落的路上,灰色的地下有些水渍,有些尘土,有些箱子散乱地摆在那里。突然停下来,心中有巨大的悲伤弥漫开来,矫情的一塌糊涂,因为我在想我的梦想。
我应该是曾经拥有过这个东西的吧。我尖锐,直接,质朴,诚实。对待工作真诚地简单粗暴,对待周围的人热情地不知所措。不过应该没有梦想这个东西什么事儿。我在想,我这样的人其实是应该有梦想这个东西的。它应该蜷缩在我高三以前的某个时间里面,被某些东西遮盖住了,不敢动弹。我想要唤醒什么东西,但是却又无力地垂下。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孬种。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看到我这篇东西的年轻人。我想告诉你,要强大起来,其实很简单。别放弃自己,如果你已经拥有梦想这个很牛的东西。如果你没有,也很好,爱自己,爱身边的人。
这应该不是我写这个东西的用意,我回头看了看我写这些东西总共采用了十分钟。不经过思考的十分钟,应该有些东西是真的,有些自然是假的。但是关于梦想这个东西的愿望却是真的。我需要你回来,我需要你的指引。
第三篇:拒绝所有靠近杂文随笔
他对我的靠近让我觉得排斥,远离又觉得孤独。
曾经对他有好感时,觉得他一切都有趣。现在看哪里都觉得不怎样,犹豫不决,没有责任心。
还好没有在一起。理智战胜了一切,这是好事。
他对我靠近时我猝不及防。从未想过会喜欢这样的人。无论学历性格内涵还是资本审美沟通都是大相径庭的人,我居然会喜欢?他的胳膊上有7个烟疤,8条刀割痕迹。音乐,电影无法沟通,更别提价值观和绘画。可是喜欢一个人真的他妈的奇怪。他低着头不敢看我的眼睛,性格扭曲执拗,小孩子气又固执。还是败给一些细碎的温柔,他心疼的揉我手腕,小心翼翼的打伞,用袖子擦我洗过的脸,冒雨楼下等我的夜。不知道会怎样,可我确实喜欢他的光和伤痕。
他靠近我时在路上。骑机车带着他的狗,一路西藏新疆云南。似是而非的喜欢和好感。一点点真情,和很多的假意。这我看得出,也不在意,毕竟也不想在一起。
他说,不是没有人爱你,也不是你不爱别人。而是爱你的人都怕你。
我问,怕我什么。
他等了很久,似乎是考虑了很久。他说,注意身体。
第四篇:圈子与社会杂文随笔
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
虽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与别人扯上关系,或是朋友,或是敌人,又或是陌生人。
关系多了,就形成了圈子。
圈子,简而言之,就是将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起来,形成一个组织。
圈子就像是社会的缩影,它时刻上演着一幕幕生活悲喜剧,而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演员。圈子外面的人想进去,圈子里面的人想出来。
每个人都有朋友,他会帮助你,你会帮助他。你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互相的,也可能不是。
你们可能会反目成仇。此时,你们就形成了另一种关系:敌人。
你们会争风吃醋,相互算计,你们会想方设法地使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你们之间可能永远都不会有赢家,但一定会有输家。
圈子与个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圈子一定有组织。一个人,谈何组织?
有了组织,就一定会有领导者。
领导者的职责在于:领导别人,使他们服从并且信任你。只有这样,这个组织才能够长久且兴旺。
一个社会,成于人,也败于人。聪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第五篇:可别再说在哪都一样杂文随笔
回到成都的第二天,没有了铺天盖地的雨声随之而来的是小贩收废品、收彩电收空调、收电脑显示器的叫卖声,由远及近又远去。留下一阵清醒,摸出手机原来也到了8:30,这是我今年第一个不用起来上班的星期一,可也扛不住固执的生物钟。或许真的是劳碌的命吧,请了年假,跳出了工作的范围,可身体还记得。同事打来电话,心里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休假,可是嘴巴已将事情答应下来了,这又算什么呢?
原来觉得,人嘛!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可是现在,改变环境和适应环境,我想适应会来的容易,可是适应不就是现有环境对人的改变。人,从一出生就开始接受环境的教育,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也好,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也好,或者多方面要求的社会教育也好,环境一直在告诉我们,你要适应你所处的环境,改变你自己,要融入环境。可是到底是环境选择人还是,人选择环境。你无法只呆在一个环境中,就像河水一直在流淌,有新的加入,也有支流分开。你的年龄一直在增长,你要带着家庭给你的教育,去上学接受正统教育的影响变成学历,去生活接受社会环境的培养变成经历。当两者有冲突的时候,你还在学校家长会告诉你听老师的,你还是心有不甘,通过观察、思考来拥有自己的判断。你还在实习父母会告诉你听你师父的,你还是心有迷惑,你会给你的同事,兄弟姐妹来分享,听从多数人的意见。一来二往,或许你活成了自己的样子,或许你成了芸芸众生的一个。走过的路,听过的话都教我们反思,有些人打着教你的旗号坐着伤害你的事,有些人说着帮你的话,却拿着属于你的东西。经历了信任与背叛,即使走在秩序井然的大街上也没有安全感。经历了醒着失去,即使还在重复着以往的生活,可是明显的有什么东西变了。不再相信不止是他人,连自己的感官都开始怀疑,坐着以往每天都要坐的BRT也怕自己坐过了站。你的世界在发生着改变,环境还是对你下了手。你所看见的世界的样子是本来的样子,还是你只看见了你想看见的部分。
珍惜善待他人给你的每一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