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少,到手的男友都飞掉杂文随笔
01
表妹最近愁坏了,虽不至于茶饭不思,夜寝难安,但也快了。
向姑妈一打听,原来是相亲认识的那位心仪男友,马上要飞走了。
表妹去年相的亲,但因为两人一南一北,一直都还停留在微信里谈恋爱。虽然在微信里已确认了关系,但表妹一直没同意那男孩过来见她。
用表妹话的说,就是她怕见光死。
表妹身高1米65,皮肤也担得上“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身材更是没得说,该瘦的地方绝不胖,该胖的地方绝不瘦,一直是我们姐妹中的佼佼者。
是什么让她开始对自己不自信?我一直纳闷。
直到上周我见了表妹,了解到缘由。跟着也不禁提了一口气,劝表妹认清现实,坦然接受,放手吧!
事情是这样的:
那男孩原来是硕士毕业,表妹是大专。两人一直在微信里聊天恋爱,一切都还能进行下去。
比如有次,男孩发了条微信“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看字面,表妹也能揣摩到大致意思,为了不出丑,会错意,收到微信后,表妹立马问度娘哦,“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表妹赶忙接上去,发给对方。
那男孩立即回了个害羞表情。一来一往,除了聊最新电影,聊彼此工作中的见闻,偶尔还能聊聊文学,感觉这恋爱还能谈下去。
就是事情转折发生在上个月见面之后。
男孩千里迢迢还是来见了表妹,晚餐之后,两人牵手逛街,正累时刚巧街边有家书店,男孩提议进去坐坐吧,顺便看看有什么新书上架。
只是在书店最容易暴露一个人的本真,书店会不动声色地检验一个人是真爱书还是装爱书。
表妹象征性地在各个书架前逛了一遍后,忍不住坐下来,刷起了手机。
而那男孩精挑细选,抱了几本书来到表妹面前,问她平时喜欢读哪一类的书,选几本买回去。
结果表妹来了句“随便,什么书都行。”
嗯,是的,没错,就是这句脱口而出的“随便”葬送了表妹先前看似即将到手的爱情。
男孩回到南方后,微信聊天再没以前那么积极了,后来就是“我觉得我们不太适合”缓缓结束了近一年的微信恋。
02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有点夸张,因为书店里一句“随便”就冷淡分手,这样的男孩太矫情,不要也罢。
但其实我是认可男孩的长远眼光的。
要知道两个人真的在一起,与彼此日夜相处的都是两人最原始的真实本性。
也许恋爱时,你可以为了迎合他的兴趣爱好,假装自己也喜欢;甚至为了和他有共同话题,立马恶补他的兴趣点知识;为了和他不把天聊死,你在微信背后做足各种功课。
可这样能维持多久呢?两个人走进生活,赤裸相见时,现实立马把你打回原形。
有句俚语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任何伪装都抗不过现实的检测。
白素贞喝了雄黄酒,不就现出了原形。与其到最后,让对方看到自己不愿展示的本来面目,不如当初就贵有自知之明,知难而退。
所以我劝表妹,你俩不合适,放手吧!哪怕他高大帅气,幽默风趣,但你并不是对方最想点的那盘菜。
他想要个能和他诗词歌赋共相通的女友,而你自从大学毕业后,很少再拿起书,两个人的精神世界根本不在一个纬度,硬要强融,彼此都尴尬。
前段时间《欢乐颂》里有个著名桥段:安迪,魏渭,小曲,赵医生,四人一起玩牌的时候,小曲作弊,这时候魏渭戳穿,安迪冒出一句“亲爱的麦克白夫人,你的双手也不干净。”
在座的四个人里,只有曲筱绡不懂这句话的寓意,她哈哈大笑了起来,说魏渭是小受,此语一出,场面一度十分尴尬,甚至遭到了赵医生的无声嫌弃。而这也成了随后两人分手的导火索。
读书多和读书少的区别,在这里一目了然。
有人说“爱读书的女人不仅有种说不出的迷人情调,她们还不容易被骗。”
因为在书里见识了太多人性幽微,她们不会轻易盲从。因为见多识广,她们对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
TED有个演讲,内容是《不读书的人到底输了什么》,里面回答是“不读书的人输掉了你对这个世界正确的认识,输掉了认知里的精彩世界!”
乔治马丁说:读书的人在死之前能体验1000种人生,而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看吧,读书少不仅仅是输掉了一个男朋友,还输掉了大半个精彩世界。
输掉一个男友不可怕,来人世只活一次那才叫遗憾。
03
在如今,一个女人的外貌可以通过科技轻易做出改变,但一个女人的内涵,想要发生质变,那唯有日积月累的知识和见识。
而知识和见识的积累除了行万里路,阅上千人,最简单易行的就是读万卷书。
一个保持持续学习,持续阅读的女人,她不仅能hold住男朋友,更能安顿好自己的人生。
著名学者胡适的小脚媳妇江冬秀,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
众人往往只看到江冬秀的剽悍,但其实看过她和胡适书信往来后,你就会发现这绝不是一位简单的农家妇人。
她在嫁给胡适之前,虽然识字不多,但她虚心好学,婚后胡适带她走出徽州那片小天地,见识大世界,教她写字识读。
尽管磕磕绊绊,但终归能亲笔写出一封封给夫婿的情书家信。胡适赞她“虽有白字,但颇俱缠绵之致”。
后来她与胡适的感情虽多有波澜,却终究是有惊无险,到最后陪在胡适身边的依然是这个小脚女人。在某种程度上,这不得不归功于两人经常保持书信沟通的良好习惯。
她在信里写“我们亲密一下,回复十年前的兴味,你可赞成?”
写这句话时,江冬秀36岁,胡适35岁,在那个年代,这般年纪,能有这份雅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胡适经常鼓励她要多读书,她在书里看到了古代那些女子向夫君撒娇的技巧。
一个读书有情趣的女人,总能于俗世烟火中发现一些小戏剧;在两人的夫妻生活里,也总能制造一些小浪花。
小脚妇人江冬秀在胡适的指点下,一步步活成了胡适生命中最后的女人,也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史诗。
04
王小波说:“看书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知新,有知识的人可以遇见未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学,那就只能生活在现时现世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得很。”的确,读书的女人往往更能经得起岁月的雕刻。她们知晓过去的历史,也敢于想象未来的发展,她们的生命纬度不仅仅局限于现在现刻。
她们无需华丽衣着,无需名牌化妆品,她们全身笼罩着另一种自信优雅的魅力。
不读书的人,即便你走遍了这个世界,未必能看懂这个世界。有句话不是说“不读书,走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嘛。
姑娘,愿你拥有好看的皮囊,更愿你拥有有趣的灵魂;
愿你有不会被衰老所剥夺的美丽,更愿你有岁月加持的魅力和独立于形象之外的情调。
愿你的男友不会因你读书少而飞掉,即使飞,也是双宿双飞!
第二篇:少叙述杂文随笔
如果仔细看,今天的三篇文章其实内在是有联系,当然最重要的一个联系是,或许这三篇文章都会让同样一群人感到“不舒服”。
还是和写作文有关,曾经不止一次被老师批评过,我在原本应该拿高分的作文里面写了太多“叙述性”的片段,而真正能够拿高分的作文往往都是大量的“展示性”的文字。那个时候并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大概觉得老师的要求就是我应该多用形容词、比喻句、拟人、甚至是胡乱写的一个驴头不对马嘴的修饰(因为老师把它理解成“通感”),所以尝试下来才发现了写作文的真谛,原来是在于“胡扯”。
工作之后涉及到文案的工作,又老师把学生时代写作文的“坏毛病”拿了出来,所以总是不止一次地被领导骂写得狗不如,但是让人觉得好奇的是,这群人对我写的东西和当年老师评价的时候用了一样的话一样的要求——“少点叙述,多点展示”,几经折腾,好不容易理解了这句话的我又他妈更糊涂了,到底他妈的什么是叙述,什么他妈的又是展示。
不曾想,有一天我也成了领导,总觉得有了可以“报复”当年自己的机会,在看到员工提交上来的文案的时候,也难免会有“领导”的感觉,但是心中又有写抵触,因为自己到现在都还没有理解所谓的“叙述”和“展示”的区别,就如同很多人每年都会在网上掀起“甜豆浆”和“咸豆浆”的论战一样,但是最终该喝什么又不是别人说了算——因为毕竟法律还没有禁止说人们不能喝“咸豆浆”。(扯句题外话,如今的舆论再这样下去,就会开始限制各种不能发言的东西,我倒觉得我们有可能会重回维多利亚时期)
所以到最后我还是没有信心给下属说“少点叙述,多点展示”的屁话,只能如实地回答“我确实没有从你的文字里面感受到画面感”——这句漂亮话我相信很多人都听到过甚至也说过,但是想了想,也确实只能用这句话来表达我真正想要说的意思。但是也是因为说出了这句话,我也恍然大悟“少点叙述,多点展示”的真正含义,人们口中努力想要区分开的“叙述”和“展示”,事实上每个人都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除开那些把这句屁话当成是“领导就应该说的话”的领导们,剩下的人对于这句话的追求最终都回归到了一个切实的东西——共鸣感,或者说是画面感。如果一句话让我有了画面感,那么我可以大胆的说这是充满“展示性”的描述,因为文字这种仅仅是靠字词句构成的东西,给了我超越文字本身的形态、色彩甚至是味道和情感;但是如果这句话平平无奇,没办法让人产生共鸣,那么这句话就是“叙述性”的,一笔带过即可。
当然人们总是喜欢追求“展示性”的句子,甚至有些痴迷、癫狂、或者说把它当成了宝典般的比对,要看一个人写的东西到底好不好,就一定要确认自己有没有被打动有没有被灌入幻觉。“时间刚过十一点”如果不能表现成“此时的时间就如同两枚挥崭着的刽子手手中的巨刃,我躲过了刚好举过正上方正在离我而去的长刃,但是却没能躲过短的仿佛是慢动作挥向我的短刃,只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竟然死在了两把巨刃之下,或许这应该说是庆幸,在最后那一刻,我被两把巨剑狠狠地撕破,接着它奏响十二声沉重的丧歌。”就一定不是好“展示”——
天啊,我他妈只是想表达时间刚过十一点啊!
隐藏结局①:“少叙述”还可以翻译成另一个词——“少批跨”。
隐藏结局②:“少批跨,少挨打”。
第三篇:不妨掉一次项链杂文随笔
莫泊桑在中国的知名度是很高的,不亚于雨果、巴尔扎克,甚至还要超过他的老师福楼拜。撇开文学成就不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很早地就介入了我们的教科书,两个著名的短篇《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几乎每个中国人不会陌生。
之所以选择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进入课堂,我想大约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技巧层面上的,他擅于设置情节,情节起伏很大,故事通常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后期美国的欧亨利设置情节也是如此;其次他总是特别擅于捕捉生活的某一个横断面或者说是言行举止当中看似很随便的某个细节,三笔两笔下去,人物跃然纸上,对于学习者启发很大。第二是思想层面上的,他以及与他同时代的文学大师被划归为批判现实主义,这些作品总是能被我们找出批判的因子,具体而言,无论是哪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我们都觉得他们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的制度的腐朽和道德上的堕落,预示着其必然灭亡的宿命”。
这几乎是一个万能公式。保证了我们的学生时代遇到类似于文学鉴赏之类作业的时候,即便是对于原作一无所知,都不大可能为零分。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如此,中国的也类似,古代的就是反映了封建的腐朽,现代的作品就是反映了三座大山对于人民的压迫。在绝对真理面前,你还能说我错了吗?资产阶级不腐朽?封建社会不落后?就是嘛!
但这只能是一种大而化之的判断,甚至完全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论断,观念先行曲解了作品的原意,简单化概念化的结论更是漠视了作品的丰富性,是不利于研究人物分析作品的。
真要是宣传什么,最好的方式是写标语。小说就是小说,还不至于扒皮抽筋,只剩下一个符号。
比如《项链》这篇小说,几乎所有的评论都认为,原作通过马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故事,表现了主人公愚蠢、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品性,最后以意外的结局对其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你不是爱慕虚荣吗?白忙活了十年,活该!画外音呼之欲出。最后好像在诱导我们的读者: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啊!把人都折磨成什么样儿了!鄙视!再鄙视!教育效果立马出来。
可是,你如果有了一定的阅历再回头看这篇小说,你发现可能不是这样的。马蒂尔德没那么可恶,作者或许压根就没有谴责主人公的意思,他只是在讲述了一个结果大跌眼镜的故事,至于你从当中能读出什么,那是你的事情——好的作品都应该是这样的,一千个读者对应一千个哈姆雷特。
马蒂尔德为什么不可恶?她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年轻时做着斑斓的梦,想过上好日子,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跟哪个社会,哪个阶级有关系吗?没有的。做梦归做梦,现实还是现实。现实当中,小两口唠唠嗑、发发牢骚,波澜不惊地过着日子,丝毫不影响两人的感情。人们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他俩还真不是,他可爱的丈夫还会惊喜地告诉她:今天吃肉汤哎……而她也能跟随着丈夫去畅想着奢华与富足,竟然也能笑了,这是一种难得的乐观,一种从庸常与苦难中提炼幸福的狡黠。
其实,你真要从爱情的角度看项链的话,还真是一个很温润的爱情故事,尤其那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多好的一个男人啊,把自己的妻子都成个宝似的,为了满足一下妻子的虚荣心,他弄到了高档舞会的请柬;为了让妻子更体面一些,他拿出了仅有的一点储蓄;而最为动人的是,当最后的灾难来临,他没有一丝抱怨妻子的意思,而是共同扛起了偿还债务的使命。一个男人的深情与担当做到这个程度,还能苛求吗?
我不否认马蒂尔德的小小虚荣心,我只是说,虚荣心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在漂亮女人身上展示的多一些也实在是情理之中,问题是会不会因为这个虚荣心而导致自身的堕落与腐朽。马蒂尔德只是想体验一下上流社会的生活,就像我们没吃过猪肉,总得想见一下猪跑似的。她或许打小偶尔有过嫁入豪门的想法,但那只是停留在少女的飘渺的梦中,没有下一步措施,也没想过怎样利用自己的美色去攀附什么。结婚之后,她从来就没有嫌弃过自己的丈夫,在舞会上,她只是像一个玩疯了的小女孩,而没有丝毫招蜂引蝶的迹象。同比美丽的安娜卡列妮娜也不满于自家的沉闷啊,也就一场舞会下来,可魂就丢了;再有,莫泊桑师傅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爱玛就堕落的更彻底。这里没有什么道德的标杆,但是马蒂尔德从来没有一颗背叛路瓦载的心确是事实。
美丽的妻子,呵护的丈夫,相亲相爱的小两口,在哪个社会都是值得称赞的,可恶吗?
最为动人的应该是后面还债的部分,这样一个女人如果说之前还停留在小女人阶段的话,那么一次项链的丢失则让她完成了蜕变。在困难面前,她和她的丈夫没有压倒、也没有躲避,更没有堕落,而是勇敢地面对。她丢弃了自己五颜六色的梦,过起了最底层的生活,伸出了劳动的双手,做起最脏最累的工作,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漫长的时间,从一块钱一块钱的节省开始最终完成了不可思议的任务。她的患难与共的丈夫一直与她并肩战斗。
这是什么?这是坚强,这是韧劲,这是担当!这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值得大书特书的人性之光。
生活际遇的改变带来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变。在扛过一场意外之后,她容貌发生了变化,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她不再不切实际了。生活把她打磨的更为勇敢,成熟,还有曾经缺失的自信。或者之前她会因为没有漂亮衣服而自卑,但现在她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说话,曾经她会为没有首饰而自怨自艾,现在仅仅因为算是还清了帐,“结结实实满意的了”。
她切切实实地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那就是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自己的使命,提炼出自己的价值。她和她的丈夫做到了。
我不想教条式地说“劳动创造了人”,这也不是作者的本意。我只是想说,生活会改变人,有时好事会变成坏事,有时坏事会变成好事,而生活本身是无序的,不可预料的,我们不能左右,我们能左右的只能是自己。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只能选择自杀,而莫泊桑的“马蒂尔德”却变得强大,是她们各自面对生活的态度问题——丈夫的始终相伴可能也是一个原因,这是马蒂尔德的幸运。
我如果说,对于每个人来讲,“不妨让项链丢一次”可能有些残忍,但是,问题的诡异在于,我们总是在经过一些什么才会更深刻地介入到生活的本质当中,从而认清生活的真相。
相比较而言,我们今天披露出来的很多人和事,包括女孩子还真应该从《项链》当中有所汲取。我们也有虚荣心,但是我们的虚荣心已经升级了,而是变成了赤裸裸的攀附行动。“虚荣”总是有所收敛,而不大好意思说出来的,可现在呢?遮羞的东西已经不复存在,一部好手机,一件好衣服就能改变一个女孩子的行为举止,一个大款老头可以趾高气扬地谈情说爱,很多傍大款成功的女子骄傲地宣称自己钓到了“金龟婿”,邓文迪嫁给默多克等被称为传奇被多少女子啧啧称奇,一些极具影响力的女演员,女主播幸福地晒着比自己父亲还大的老公照片而引来众多观望。一种亚文化正逐步走向前台,成为主流文化,文明还好意思谴责马蒂尔德吗?
莫泊桑反应的不仅仅是他的那个时代,那样的事情也不仅仅只会发生在那个时代。只不过如果在今天,故事就没那么曲折了,因为今天的马蒂尔德见丈夫满足不了她的愿望,多半已经离婚,抑或是写个什么“裸条”,再或者是直接走上相亲的舞台,十几个去抢一个半真不假的“海归”去了。
第四篇:论读书杂文随笔
曾经有名言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综观人类发展历程,从秦汗竹简、汗代写术到现在的缩微图书,此言真是至理啊!本人有关读书的几点感想,特录下来,以备共飨。
先谈读书的间接的、外层观察的、可以找到我们文化尊严的利益。书籍通常是由人类中比较有丰富阅历、充实知识的人而记录下的心理轨迹。他们有的有吞吐云气的气魄,有的有宽厚的包容情怀,有的有虚怀若谷、兼容并蓄的学养积累,有的有理性的思辨能力和对现实的疼痛感。总之,他们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理念(除非是那些流氓文化和厕所文化)。
读书的过程就是与各个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思想对话的过程,用我的思想去探询作者的灵魂余温,去追随作者的思绪历程。这个过程的直接效果就是使得我对他们有了认同感和皈依感(我只读我喜爱的作者的书籍)。读哲学能够吸收哲人深邃的思想、超群的洞察力和极强的前瞻性,体会他们鞭辟入里的理性剖析能力。读文学作品体会到作者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宽广的人文情怀。优美的环境描写让我觉得如身临其境,流连忘返。杉枝带雨、枫叶凌霜、清溪茂林、鸟语花香、山环水绕即是此类的代表。曲折的真情故事感动的我激情澎湃,难以自禁。尤其是有关人生的宏论书籍,读后掩卷长思,简直就像是和一个哲人进行了一次全新的、真诚的、艰难的精神驳难和灵魂对话。(可以暂时忘掉自己的痛,让我重新地、不断地审视自己)。于是我就是在不断地和各个作者进行思想、心灵沟通后思想逐渐丰富了,理性逐渐培养了,心灵逐渐成长了。
由于读书使得我在处理问题上有了更多的方式,看待问题上有了更多的角度,对问题的本质把握更近了一层。看问题看的深刻了,对待问题也就随之豁达了。感到世事其实如出一辙,办事情几乎可以套用一个模式。当然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就在处理世事上深化了。
读书有一定感想和认识后,我也可以把这些感想记录下来,供别人分享。一起品味,共同成长。记录下你的心情故事,喜怒哀乐、悲欢愁苦尽可作文,只有这时表现出的才是我的真实的真正的另一面或另一些性情。别人读后有所感触,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宏观的发现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有助于我以后对待沧桑世间有一个整体把握和全面预见。以便更大地发挥我的作用和准确的定位自己。减少甚至避免自己走弯路,使得未来的人生道路也平坦一些。尤其是更能为下一代提供很好的人生坐标和人文氛围。让我在成长过程中曾经犯的错误或经历的曲折尽量不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发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动力,为他们的发展保驾护航!
读书的直接利益是可以用人民币和美元衡量的。我们可以把先进的知识转化为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理念孕育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产生先进的国家,先进的社会。先进的国家与社会又可以更好的为我们生存提供优质服务,为我们的发展与进步注入巨大的潜力。循环互利,互相促进,美好的社会就这样诞生了。
尽管我的身体重量比较轻,但是我还是选择用文化书籍来增添我的重量。找到我的文化尊严,找到中华文化的尊严。时间之长河奔腾不息,人世之沧桑变迁更迭。但是我读书的兴趣一如既往!爱读书永不变!
第五篇:读书随记杂文随笔
小时候读水浒读到李逵杀小衙内,心里愤怒,就想把这书一脚踢开,把里面所有人骂个遍,然后非常见不得李逵。
虽说少不读水浒,不过小时候很多人也读不懂水浒。
如今再读,读懂不该怪李逵。
小衙内被李逵劈死在树林,朱仝怒火中烧,一路追着李逵闯进了柴进的宅院。吴用雷横现身,拜倒,说:
“兄长,望乞恕罪!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分付如此。”
朱仝不依,对众人说:
“若要我上山时,你只杀了黑旋风,与我出了这口气,我便罢!”
——当初读到这里,觉得朱仝硬气,现在再看,心里叹气。朱仝这种周全人,若真要杀,自己动手便是,说什么要别人动手给自己出气。全是气话,自己都知道当不得真。
李逵怒道:
“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
朱仝大怒,要和李逵厮打。
——好吧,第一次听雷横吴用说是宋江将令,朱仝心头激动暂不理会。再听李逵说是宋江晁盖,朱仝稍稍平息的怒火又起。鄙视李逵推脱,愤怒李逵冷血,更有一丝无可奈何,无路可走。
朱仝说:“若有黑旋风时,我死也不上山去!”
——有李逵便不上山,那山上的宋江,晁盖,又怎么处理?李逵也是可怜,替他人做刀枪。
接下来,朱仝上了山。李逵留在柴进家,直到李逵打死了殷天锡,连夜回了梁山。
朱仝此时见了李逵,仍然不甘心,拿条朴刀和李逵缠斗,被众人分开。此时,宋江开口了,说了一大番话:
“前者杀了小衙内,不干李逵之事;却是军师吴学究因请兄长不肯上山,一时定的计策。今日既到山寨,便休记心,只顾同心协助,共兴大义,休教外人耻笑。”
——呵呵,前面几次都不见说是吴用,次次都说有宋江。到了宋江这里,就不是自己,全是别人。另外,句句暗讽朱仝不是,兄长不肯上山,教外人耻笑,大帽子一顶接一顶。
宋江让李逵给朱仝说两句好话,结果,李逵闹了起来,不肯给朱仝道歉。
宋江又说:
“兄弟,却是你杀了小衙内。虽是军师严令。论齿序,他也是你哥哥。且看我面,与他伏个礼,我却自拜你便了。”
——几句话,宋江撇了个更干净。严令是军师,杀人是李逵。向朱仝道歉认罪还是李逵。他拜李逵,却不拜朱仝。倒让两个人都要承他人情。
而朱仝,此时早已无可奈何,一切明白如镜,再拉着李逵不放,有什么意思?
恩怨要分明,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