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金原野读后感
等待八年后,刘慈欣继《三体》后的新作终于面世。刘慈欣的最新短篇小说《黄金原野》在推迟了大半年之后,终于面世了。刘慈欣的这篇新作被收入到刚刚出版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精选的其在“十二个明天”专栏中刊发的同名科幻小说小说集中。作为这小说集的开篇之作,刘慈欣的这部短篇小说并不长,约1万字,很快就读完了,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整个就是一悲剧!
故事整体以美国为背景,时间是2040年左右。
起是阿尔弗雷德·米勒经营的一家名叫“生命远景”的公司开发了一种“冬神”的药物,这是一种人体冬眠药物,依服用剂量的不同,可使服用者进入三个月到一年的冬眠,如果连续服用,冬眠期则几乎可以无限延长。在冬眠期间,人体的新陈代谢降到最低,不需要任何营养补充,衰老几乎停止。
“冬神”研制成功的消息引起了巨大轰动,但紧接着米勒却宣布要将这项成果封存,冻结专利技术,不会将药物投放市场。他解释说:“‘冬神’将是懒惰和消沉者的福音,他们会用这种最方便的方式逃避现实,逃避责任,在未不同的时间醒看看,选一个最舒服的时代生活。这不是‘冬神’的目的。”米勒声明,他最初研制“冬神”是想把它用于太空航行,使得远航的飞船只需携带很少的食物、水和氧气。
于是“生命远景”公司开始向航天领域转型,并发布了自己的载人登陆火星计划。但由于财力和技术问题,计划一改再改,由火星返程改成火星单程,再把登陆的目标由火星改为月球,由登陆月球再改成绕月飞行,且只能载一名宇航员。
不幸的是,米勒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但就在米勒去世的当天,由米勒开发的“以太”号火箭突然发射升空,在其运载的“黄金原野”号飞船中有一名宇航员,是米勒20岁的女儿爱丽丝,时间是204年。
但是,火箭发生故障,没有按照计划路线进行绕月飞行,原计划0小时的飞行,直接穿越月球轨道,进入脱离太阳系的死亡漂移!
太空救援——历时19年!
好在有“冬神”,数量可以使爱丽丝冬眠20年,让地球人有了希望,于是“火星救援”开始了。
第一次重启“阿波罗Ⅱ”计划,由于消耗资巨大宣布推迟,结果美国总统因此被弹劾了!
继任总统宣布重启“猎户座”计划(198年),建造大型核动力飞船,百天内往返火星。
期间有过失败,终于8年后实现技术突破,再用6年时间,终于完成。这时,已经过去了19年!
2062年月日,在“黄金原野”号飞船发射后的第19年,“猎户座”飞船从地球轨道启航,开始了救援远航。在核聚变发动机强劲的加速下,“猎户座”飞船以相当于“黄金原野”号80倍的速度航行,仅用个月就走完了爱丽丝19年的航程。
但真正的悲剧才开始!
直至“猎户座”飞船接近“黄金原野”号,准备对接时才发现,原:
没有“冬神”:这药就从没有成功过!
没有“生命”:“黄金原野”号上的生命维持资只能够让一个乘员存活1天左右!
没有“意外”:死亡漂移是按计划执行的,只不过原的乘客是米勒!
没有“联系”:地球与飞船的联系,包括男主人公与爱丽丝沟通场景,全是由VR智能模拟!
为什么叫飞船的名字叫“黄金原野”?
爱丽丝说:“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际把他的几个孩子叫到病榻前,告诉了他们一个自己保守终生的秘密:在村子后面的一片荒地里埋着大量的黄金。老人死后,他的孩子们就在那片荒地上疯狂地挖掘,最后发现黄金并不存在,但他们的挖掘把那片荒地开垦成良田,正是这片田地使孩子们在饥荒中生存下!”
现在,你知道刘慈欣这篇新作的主题了吧!
小说无疑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隐隐透出作者对于太空探索停滞不前的担忧,这种担忧通过爱丽丝的梦展漏无疑——她梦见自己回到了一个没有人的地球,所有人都在营养槽里,活在超级计算机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而这时一只巨大的老鼠冲出啃噬超算的电线,她拼命呼救,却无人出现。倘若我们只满足于虚拟技术的繁荣现状而丢掉太空竞赛时代的梦想,那爱丽丝的梦是否已启示了人类的未呢!
简单说,这部短篇科幻小说的叙事风格与《三体》似乎有些许的不同,虽受限于小说的篇幅,但故事连贯、描写细腻,又不缺乏宏大图景和硬科幻的内核,算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当然,刘慈欣并不喜欢这部作品,认为甚至比不上他的处女作《鲸歌》。
对于大多数科幻迷说,《三体》之后,等待刘慈欣的新作已经有八年了。
这期间,几乎每次面对媒体,他都会被追问新作进展情况。但回答大致都相同。
在去年年底的一篇报道中,刘慈欣还表示,《三体》第三部出版之后,他已经“七八年没写一个字了”
事实上,这段时间也曾有不少关于其新作的“传闻”但最终一直没有作品出现。
最近的一次在去年,当时传出其作品《黄金原野》将公开发表,但却意外延期了。
今年月,他对媒体这样解释近年在创作上的沉寂:“其实一个作家如果要认真地写作,一辈子也写不出几本书。它是需要时间的。像我的上一本书,从构思到写出也用了差不多十年时间。我最后一本书出版到现在也就是六七年的样子。这很正常,我们总是需要时间才能写作的”
期待刘慈欣能够继续创作出精彩的科幻小说!
第二篇:原野读后感
原野上不眠不休的恨
摘要:原野上,阴沉的天,饱含着浓郁的恨。平坦的土地上,杀与被杀,尽是一幕幕悲剧。悲剧的背面是每个人的个性对恨偏执的展现。虽说爱恨交织,但这恨已凝结成黑色的晶体,成为个性的外化。爱驻扎在恨的内心里,渐灭。仇虎,焦大星,焦花氏的恩怨情仇,由恨始,由死结。
关键词:恨,细节,封建色彩 一 内容简介
这是上一代的仇,下一代来报的故事。仇虎的父亲仇荣被焦大星的父亲焦阎王害死。仇虎被污蔑为山匪,入狱打残。仇虎的妹妹被逼为娼,上吊致死。仇虎的未婚妻被迫嫁给焦大星,而焦大星对这一切毫不知情,仍旧对仇虎保留着兄弟之情。几年后,仇虎越狱回焦家复仇——杀死焦大星,间接害死焦大星之子黑子,焦母崩溃,不知去向,焦花氏随仇虎私奔逃命。当仇虎与焦花氏逃了一夜,终于到达铁路旁边,但却最终无缘自由,死在车轨旁边,焦花氏独自逃走。
二 曲折的人生,反抗还是不反抗
仇虎,原本拥有娇妻,爱妹,铁哥们儿。但却被焦阎王毁掉一切,于是恨变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充满了他的后半生。他越狱,以生命为代价报复他所恨的人。当他刚刚踏上这经久未见的土地时,便遇上焦花氏,重燃爱火。但不知这爱中是否藏有几丝恨?当恨成为生活的主题时,爱情便像日光一样照进他那冰冷的内心。恨与爱就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辨。
表面上,仇虎外里刚硬,为报复不择手段。但当焦母误杀黑子时,仇虎不由惊呼。这声惊呼从侧面反应他还未完全为仇恨蒙蔽双眼,他的心中尚留一丝温柔。他偕焦花氏出逃,是想抓住他心中的爱,想要自由与爱情
在森林里,他体力不支以致出现幻想。他幻想到他在狱中做苦力,受狱警打骂。但不一样的是,他受了几鞭,转而起身打起狱警来。这种反抗思想极其可贵,表明他有自主抓自由与幸福的潜意识。还有一个从场景是,他幻想到他死后与父亲妹子一起到阎罗殿受审。仇虎上前就跪下,字字泣血,声声泪下,句句实情,以求公正伸冤。这极具封建色彩的场景映射出旧时代的中国人民信奉鬼神,阳间受冤,期望鬼神解救。他期待于上层官僚,但判决偏向焦阎王。仇虎恼羞成怒举枪射杀阎王。在现实中,官僚相护,无辜受冤。但或许在精神上还期待鬼神解救,但一旦幻想上也失望,就表明仇虎已然不信官能为民解忧。他也只好也只能靠自己反抗争取一切。
仇虎骨子里的恨,是社会官僚地主赋予的。出于人的本能,他逐光明逐自由,反抗现实,这是比坐以待毙要强上许多。这种反抗是旧时代人民所缺少的,是难能可贵的。
焦花氏,有人说,女人心,海底针。深藏于心的话,谁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耐人寻味。似乎女人们的心思总是那么难以捉摸,但谁又知道,在那样的尖酸刻薄中,其实深藏一颗破碎的心呢?
俗话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仇虎的坏是他个人魅力的组成部分。在初次回来时,焦花氏便立即变了心,心甘情愿地跟着仇虎走。才外像上看,这是出轨,是令人唾弃的。但焦花氏身上渗有《雷雨》的中繁漪的影子,渗有《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影子。追求爱情有错么?毫无疑问,没有。虽说没文化,真可怕。但焦花氏的没文化,让她凸显原始的冲动。她受封建思想束缚,但她更愿意顺着自己的意愿去抓自己的幸福与自由。纵观焦花氏的前半生,改嫁焦大星,与焦母不合,出逃,爱人死去。这是比较悲剧的半生。有词唱到,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暗含意思是男人哭是罪,哭是女人的专权。哭,可以缓解忧伤,但更多的是脆弱,是对命运的不公。例如琼瑶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的情感的爆发,倾吐难言,最后总有爱她的人安慰。但焦花氏没有,没有哭过,没有被人安慰过。对于一个活在封建思想压力下的社会里,或许压抑是一辈子的主调。她压抑,平时话里的不耐烦,是压抑的唯一倾泻口。在决意私奔前,大星被杀前,黑子被杀后,心中泛起与仇虎一样的愧疚。这是内心深处,骨子里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淳朴,厚实。总的来说,她很坚强,忍受着她生命里的曲折与不公。同时,她也很幸运,稍稍反抗,追逐爱情,一不小心便获得了自由。
焦大星,作为一个地主的儿子,淳厚老实。他被父母宠爱着,不知这世间的钩心斗角。而正是因为保护的太好了,让焦大星性格有些不成熟,没有自己的见解。像《雷雨》中的周萍,天真而又可怜。他处在母亲与妻子的矛盾之间,像《寒夜》中的汪文轩,被逼的不知所措。当他知道焦花氏会随仇虎私奔时,甚至提出一妻侍二夫的建议。他不懂如何去爱,也不知道如何去挽留爱。只是有那个强烈的念头,去留住自己心中所想要的。直至被仇虎杀害,睁着的眼中也从未有过恨,依旧是不解与纯真。他不如白傻子的心灵那么真,他经历过背叛,但仍选择忘记,去憧憬美好。在还不懂对背叛产生恨意与不甘,自己夺取幸福时,便提前结束了生命。短暂而又美好。因为还未被彻底污染,还未彻底了解这世间的情仇。情,恨,愁,爱,略懂情,不懂恨,无从懂愁。三 不一样的文笔,不一样的意境
《原野》中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文笔,意境与技巧。文字不知不觉地活了起来,原野不知不觉地开拓起来,令人惊叹的神韵,令人惊叹的场景。
说话是一门艺术,劝服是一种情况。而由他人导引着悟出来的事情,往往是深信不疑的。第一幕中焦母为使焦大星相信焦花氏的出轨行为,故意反问,“你为什么瞒着我回了家,我是怎么虐待你们,要你们这样偷偷摸摸的?”将焦花氏出轨的人暗指焦大星,继而再由焦大星自己逐步推出,不是自己,一定另有其人。这样的引导,分明是设下陷阱,让焦大星一步步去跳。照焦大星的IQ,若焦母直白的说明现状,焦大星一定会误认为是婆媳矛盾。但换一种说法,结果就会迥然不同。这样的技巧贴切而又合理自然,逐步地推动剧情的发展。此外,焦花氏与焦大星谈及自己是否出轨时,语气蛮横,故意承认。这样反倒让焦大星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转而软弱的性格倾向性的蒙蔽自己,选择后者。这种说话方式直接,凌厉退却了焦大星。十分完美的从侧面丰满了两人的形象,彰显了人物的性格魅力。这些说话技巧,彰显人物魅力,成为作品的闪光点,增添作品的活力。
第二幕开篇描写恐惧,“恐惧是一条不显形的花蛇,沿着幻想的边缘,蠕进人的血管,僵凝了里面的流质。”听闻,蛇是近视眼。所以蛇的眼睛迷蒙但却机警,盯着蛇的眼睛看,渗人心魄。蛇的无形与柔韧,血管的蜿蜒与漫布,两者的结合,惧意更浓。文字的细腻,形象,入木三分,点燃了人物的生命之火。连带着原野的环境也像巨兽一般,张开血盆大口,吞噬者一条条将死的人命。全剧是一出复仇剧。于是曹禺的文字是阴沉暗淡的。暮色,野风,狰狞,噩梦等字眼,这些夸张而又贴切的物象,阴沉沉地笼罩在原野上空。天有多暗,仇就有多浓,形势就有多危急。
四 细腻的情节,折射心情的迷蒙
《原野》不仅笔力厚重,在感受人物思想情感处境时,也是细腻之至。
第一幕中焦花氏与焦母争吵,焦大星走过去搀扶焦母。望着渐远的焦大星,焦花氏“忽感孤独,不觉立起。”女人天生柔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有安全感,归属感是最重要的。在焦家,焦大是焦花氏的精神依附。但在争吵中焦大星搀扶焦母不由得让焦花氏孤寂缠身。这么细微的思想情感变化,甚至考虑到女人们的小心思,让人惊叹,人物不活都难!
紧接着,焦大星相信焦花氏出轨后,“扑在桌上,全身颤抖”,软弱的性格再一次凸显。还连续有“锤击桌子”,“发抖地接下皮鞭”,“最终还是未下得去手”等一系列动作。配上焦大星魁梧的男人的身材,这种现象令人发笑又令人同情。细节的动作折射出纠结的内心活动,丰富多彩,细腻传神。五 《原野》的与众不同
剧中封建色彩弥漫,仇恨色彩浓厚,以致救苦救难的观世音也成了大反派。在封建文化里,观音救苦救难。对旧时代的人民来说,观音就是精神支柱。焦母作为焦家大家庭的一家之主,是封建迷信的忠实代表。从出场焦母对着观音祈祷,到剧末为黑子招魂,仇虎屈于地狱阎罗的审判,等等等等。而正是这些封建色彩让剧中充满玄幻色彩,提升了剧的意境,呼应了因仇而弥漫的天空。同时,封建色彩是旧时代人民的精神支柱,由它驱使旧时代人民干的种种事情,可笑却又悲凉。相应的,在原野上奔跑的火车是近代的标志。“吐兔图吐„„漆卡漆卡„„”那象征这近代的东西,那种自由,对于原野上的人来说,只能像声音一样,响过无痕,永远抓不到。
相较于郭沫若的《蔡文姬》,《屈原》,曹禺的《原野》则是要更加生动。《原野》中诸多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背景描写等,这些使环境立起来,更加烘托出语言的灵活性。或者说,《原野》使更加敬业的小说,而不是很偏剧本。郭的《屈原》,《蔡文姬》中的背景,剧情等只略加描述,仅给导演提供一个大致场景。人物的神态也只略提几下,如惊恐,高兴,失望等,十分粗略。所以郭的作品更倾向于剧本,能给导演演员留下极大的想象力空间。以致在阅读时,人物场景,剧情发展会单调无味。当人物失去活力时(当然,因为蔡文姬,屈原是历史人物的关系,形象未免呆板,活力不足),剧情再好也就不重要了。而曹禺的《原野》则有大不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极富活力的人物,详尽的背景,神态描写,是表演话剧的束缚,却更是阅读的精华。
广阔而又阴沉的原野上,仇怨促使人们执起短刀。杀与被杀,是一场悲剧。其中却是灌注着传统的孝道思想——为父报仇。这样的仇,在旧时代是不得不报的;这样的仇,想要幸福是不可能的。所以仇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向前跑,自己却只能拿枪对着自己。原始而又野蛮的报仇方式,是那一时代的悲哀,也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第三篇:《原野》读后感
《原野》读后感或观后感
我这里对曹禺的名作《原野》的解读只能是读后感或观后感。因为对于这部著作,从它诞生以来的解读已经够多了,什么悲剧英雄、原始生命形态、人性、忏悔甚至把它上升到人类困境的高度,这些解读不管是正读、误读还是过度阐释,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或者说它们都能自圆其说。我如果从它们的任何一个角度解读这个剧本,也许都只能是画蛇添足或是废话连篇。事实上,一种东西是否具有价值或价值有多大,这里关系到你使用什么标准的问题,因此,同一事物,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
《原野》如果要分析的话,可以写一本书,也可以一句话说完。但从话剧欣赏的角度来看,它的审美价值却不高,这个话剧我基本上是在郁闷、无聊中看完的。剧本也同样引不起我的兴趣,人物有些语言太莎士比亚化了,太假了,给我的第一感觉——想笑。我知道这种感觉是不对的,甚至是对悲剧人物的一种亵渎,对剧中人痛苦的一种麻木不仁和冷漠。那个**的时代,那个黑暗的年代,我们生活在和平时期的人是无法体会的。可是,我有时会问一个问题,如果说**,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这东西,但反映在文学中却少得可怜,难道古人的情感比我们简单?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学家、一个饱读诗书的文化人,她也经历过**之苦和家国之痛,但她留给我们的作品却没有近现代作家那么繁杂纵多。我一直感觉,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不是少了,而是太多了,供过于求,而真正能传世耐读的作品却寥寥无几。
《原野》也许在那个特定时代,它具有它自身的情感冲击力和审美价值。仇虎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农民的一份子,但和鲁迅笔下的闰土相比,我还是觉得闰土在我心中的份量更重些。时代变了,人的审美诉求也变了,那种激烈的阶级斗争或人性斗争也不太明显了。而为那个时代而生,解决那个时代问题的作品也自然失去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样一个复仇故事既不曲折又不动人,引不起观众的兴趣是理所当然。真正的经典是超越时空的,比如那些经典的诗词。“执子之手,与之偕老”,尽管过了几千年,现今读起来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话剧剧本是做什么的?是用来演出的,是让观众来看的,而不是用来读的。阅读功能只是它的业余客串,而且这方面它无论如何也胜不过小说这种文学样
1式。是的,《原野》的作者想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表现深广的主题:对人和人性的富有哲理性的思索。但是,话剧其实和中国古典戏曲一样都是大众文化,失去了观众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之本。这并不是说大众文化就不能承载深厚的内容,只是这种承载应是自然的。“文以载道”,关键是怎样“载”?怎样能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启示功能。这个剧本作为读本,我们也许还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但作为演出的剧本,却很难达到作者所要的效果。无论演员的演技有多高,导演的功力有多深厚,剧本中的这种丰富的象征意味和内涵很难呈现出来。因此,话剧看来看去,不像一个沉重的带有宿命意味的悲剧,却更像是一场家庭闹剧。懦弱的丈夫——焦大星,风骚的妻子——金子,心理变态的瞎婆婆——焦氏,阳刚又富有情趣的旧情人——仇虎。最后在情感与理智的抉择中,金子选择了前者(仇虎)。焦家搞的家破人亡。仇虎也实现了他的最大的报复。
中国的话剧本来就起步较晚、先天不足,再加上近现代中国的连年战乱而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好不容易等到有个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又遇强敌——电影、电视的冲击,再加上20世纪末兴起的网络。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现今真的是举步维艰了。在当今的时代,能在新兴贵族(影视、网络)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谈何容易啊!唉,时也!命也!感慨是没用的,话剧相比影视也不是一无是处,没有任何优势。“变则通,通则久”只有改变自己适应现实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究竟是“出路”还是“绝路”,也未可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电影《阿甘正传》开头剧本
天空中,一根羽毛随风飘舞,飘过树梢,飞向青天„„最后,它落在福雷斯特·甘的脚下,阿甘坐在亚拉巴马州的一个长椅上,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一生的故事„„(电影字幕也在羽毛飘的过程中出完)
(注: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想起美国的一部小说《飘》英文《Gone with the Wind》,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这部小说洋洋洒洒两大部,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的故事以及与这个女人有关的美国的那段历史。)
文明戏
早期话剧在民国前后称新剧,也称文明戏,包括春柳派、天知派和新民社等一系列社团的戏剧活动。
新剧一词,本是从日本的新派剧和时事新剧二者衍化过来。由于通鉴学校全力提倡新戏剧,新剧的名称从此开始流行。中国话剧从启动之时,娘胎里就带着三重压力:一是为革命做宣传的工具,二是如欧阳予倩所理想的,做“为艺术、为社会教育”的“真戏剧”,三是迎合观众以求生存。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文明戏受到过“不公平”的待遇。颇多的评论者和研究者,都相对忽略了很重要的问题:文明戏时代的观众及戏剧文化背景。欧阳予倩的悖论也由此产生:是这样还是那样?“我怎么办?”这是中国话剧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命运:在“为艺术”、“做工具”和“迎合观众”三重悖论中步履蹒跚地前行。
文明戏自身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1907年——1910年为创始期;1911年——1917年为兴盛期;1918年——1924年为衰败期。
与成熟期的中国话剧的正统样式比较,文明戏有着明显的不同:
1)编剧方法承袭传统戏剧的幕表制。为了使演出满足观众求新求变的趣味,同时迅速反映时事,文明戏的演出要每天换戏。天天换戏有利于培养演员随机应变的能力,发挥演员的创造性,使其注意舞台的交流、剧场的交流,客观上推动了以演员为中心的即兴表演艺术。
2)戏剧结构注意连贯性与完整性,原原本本从头道来,注重讲故事。多用明场,少用暗场;常用过场戏,幕外穿插;开放式结构受章回小说影响,分场极多。
3)演出风格上注意台上台下的交流,有大量的插科打诨,打背躬。王钟声等人演出的《官场现形记》中,留学生捐官回乡,头戴花翎,身穿圆领宽袖大袍,脚蹬皮鞋。问他捐的何官,他答:“我的身子是明家的,做的是清朝的官,吃的是外国的饭。我这叫头戴大清、身穿大明、脚蹬大英。”观众每看至此,必然哄堂大笑。
4)表演方法上保留了传统戏剧角色分派的做法。如朱双云等人就曾将演员分为“能”、“老生”、“小生”、“旦”和“滑稽”五部。朱双云《新剧史》中所概括的“生类”之“激烈派、庄严派、寒酸派、潇洒派„„”,“旦类”之“哀艳派、娇憨派、闺阁派、风骚派„„而任天知还学习日本新派剧的做法,另创出“言论派”。像他的《黄金赤雪》中,调梅是“言论老生”,而他的妻子和儿女则分别是“言论老旦”、“言论小生”和“言论小旦”。文明戏除了语言运用的多样性以外,在塑造人物上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们当时更少精英意识的羁绊,更加大众化和贴近生活:演员„„创造出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中上家庭的老爷、太太、姨太太、少爷、少奶奶、丫头、男女佣人;妓女、流氓、巡捕;买办、小商人、摊贩、城市贫民———卖花的、倒马桶的、扫街的;三教九流人物———和尚、道士、医生、卜卦算命的、三姑六婆;男女学生,私塾的先生等等„„还有些角色,如妓女,流氓、巡捕、算命先生、鸦片烟鬼、拆白党等等,他们的语调、语气、职业的习惯动作,真是极细微的地方都体会到了。
从陈大悲所列举的文明戏的题材内容来看,大致有四种基本类型:(1)新编时装戏———鸳鸯蝴蝶,才子佳人,“跪倒麈埃吻手”的卿卿我我,有些小资或布尔乔亚味的浪漫温情;(2)改编古装戏———有佛家业报观念,是一些通俗的惩恶扬善、因果报应的“神权万能”的故事,跟戏曲来自佛家“变文”的传统有关;
(3)家庭恩怨戏或涉案戏(侦探戏)———有争吵诉讼、谋杀凶杀、推理破案的情节,“谋杀妓女与毒杀亲夫”,刺激观众的好奇心和偷窥癖;(4)戏说式的历史剧———野史轶闻,胡编乱造,“每天请这个剧中的皇帝打几个‘抱不平’”,戏说一把,满足一下现代观众阿Q式的观赏心理。
拿今天的眼光看,这些新剧剧目及其内容非常贴近大众生活,是那个时代社会历史面貌的写照,是在常识常态下产生的戏剧作品,是普通人的正常娱乐。从古希腊的酒神狂欢,到好莱坞电影,还有风行一时的韩国电视剧,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作品居多。当然,人们想要满足一下自己“食色性也”的想象力,以及下里巴人的“低俗欲望”也无可厚非,可离“足以亡国”还差得太远,八竿子打不着。直到今天,我们在经历了深刻的社会生活泛政治化的教训后,才开始逐步回到了20世纪初文明戏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状态。中国今天最受大众欢迎的电视剧,几乎就是这些文明戏剧目及其题材的翻版;创造收视率新高的韩剧,也可以说暗含这种文明戏的基因。这是历史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所以,欧阳予倩说:“在这里我们不能过于低估当时观众的水平。”
5)舞台美术贫困化,有时连桌子椅子也经常是画在幕布上的。
文明戏充分考虑到了传统的戏剧观众的欣赏习惯,但是对观众迁就多于引导,最终被观众抛弃。当然这与它自身的弱点也有直接的关系:第一、不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形象的创造,只凭故事和情节吸引人,因此很难持久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第二、没有剧本,没有准纲准词,只凭演员现场发挥,如果演员的素质跟不上,就很难保证质量。第三、基本不排练,演员不熟悉剧情,表演过火,过分夸张,甚至不遵守剧本大纲尽情发挥。第四、演员所担负的道德教化的社会职责和社会对演员的道德期望与演员实际上所能达到的道德水准之间的巨大差异,使演员不但为社会所唾弃,而且为严肃的戏剧界所不齿。当时的人们对演员生活的描述是:WINE,WOMENAND SONG(酒、女人和歌唱)。北大教授、剧评家宋春舫著文评论:“吾国新剧界,每况愈下,春柳社而后,广陵散盖绝响矣。呜呼,靡靡之音,足以亡国,剧虽小道,大有关系者也。该弦而更张之,是所望于有识之士也。”(1916年于上海)第五、商业性的侵害,一是混进了大量“淘金”者;二是为票房而舍弃艺术追求。
尽管如此,文明戏或者说早期话剧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是现代话剧的必经阶段,没有文明戏这个阶段的探索和铺垫,不可能有20年代的发展和30年代的收获;其次,它的影响十分深远,至少影响了一代戏剧家。欧阳予倩曾经说:“没有文明戏这个摆渡,我怎么过到河这边,过到话剧这边,实在是一个疑问。我应当感谢它一声才是。”最后,它也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戏曲。在文明戏流行期间,上海建立起了镜框式舞台,挂上幕,也用开幕闭幕的方式来分隔场子。后来的戏曲舞台挂上二道幕,在幕前做过场戏,就是从文明戏的幕外戏的方法发展而来的。
第四篇:《原野》读书报告读后感
读《原野》有感
继《日出》之后,我又翻阅了曹禺精选集之一的《原野》。对曹禺先生的写作手法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
这篇文章相对于《日出》来说似乎是处于同一个时代。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曹禺先生在写这篇文章时所处的社会背景。那是曹禺先生在南京当老师的时候,他就住在了第一模范监狱附近。当时他看到监狱里犯人们服劳役时艰苦的情形,同时也勾起了他童年的记忆:在宣化府“大堂”看军法官严刑拷问“土匪”;听奶妈讲辛酸经历和艰苦奋斗的农民故事。于是曹禺先生开始构思和创作《原野》。民国初年的北方农村,既是军阀混战的战场,又是军队兵源和粮草基地。一些流氓地痞,跟着“大帅”就是“兵”,携枪回乡就是“匪”。兵匪一家,抢男霸女。占田夺地,使农村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曹禺把握了这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塑造出了一些传奇人物。
通读整篇《原野》,发现它有着和《日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故事中也只出现了四个主要人物,但是却又拥有很多之前巨著中所没有出现的文章风格和类型。故事主要描写了连长出身的焦阎王回乡后,勾结绑匪,活埋了仇虎之父,把其妹卖与娼门,又诬仇虎是土匪,关进大狱,夺了仇家的土地。8年后,仇虎越狱回来,欲报两代冤仇,却得知仇人焦阎王已死,而曾经“许给了”他的姑娘金子,也被焦阎王生前“押来”做了儿子焦大星的媳妇。大星与仇虎自幼就是好友,对焦阎王的罪恶一无所知,这次见到仇虎仍待之如兄如友。但是仇虎两代冤仇难以泯灭。经过内心激烈冲突,终于在“父仇子报”、“父债子还”的观念支配下,杀死了大星,使大星之子小黑子误死在欲杀仇虎的焦母之手。大星父子之死,使仇虎内心情与理的冲突达于沸点,陷于迷惘、惶惑、半疯狂之中,在携金子外逃时,迷路于“黑林子”,被侦缉队包围,不屈自杀而死。
对于曹禺先生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男主人公的原因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曹禺先生在塑造仇虎这个新的艺术生命的时候,想写一个脸黑不一定心“黑“的人。他曾经建国一个人满脸黑的像煤球,但心地非常之好,他一生辛苦,可死的凄惨。他度过法国文学家雨果的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那个钟楼怪人人貌丑心地善良优美,他将对人性的剖析进一步想心灵深层处开掘。
此剧从苍茫的原野上展开了仇,焦两家因历史仇恨而激发的矛盾冲突。戏剧从正面表现出来的,是八年后仇虎带着枷锁独自逃出监狱来到焦家报一家两代之仇的过程。冲突主要是在仇虎与焦母之间展开。曾将仇虎是焦母的干儿子,但是因为焦阎王对仇虎一家的迫害而反目成仇。曹禺先生在文中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刻画了仇虎这个无辜的农民复仇者那满蓄着仇恨与反抗力量的可怜灵魂。另外,文中也同样充分描写了焦母的暴虐、凶残和诡计多端,不仅刻画的入木三分,而且极富个性特征。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仇虎遇到焦花氏,见到焦大星以及焦母,但是当仇虎的复仇行为一了结,他的心灵深处立即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在仇虎心里始终都明白,焦大星、小黑子对于他自己而言并不负有任何罪责,仇虎报复的对象实质上是无辜的。但是最后也是因为他而丧失了生命,当焦母双手举着小黑子的尸体喊魂的时候,也就成了对仇虎的谴责。
全文最有特色的是剧本从内,外两种冲突来塑造仇虎这个主人公的形象。戏剧的外部冲突——仇虎为复仇而同焦母展开的冲突,表现了被压迫农民的反抗;文中人物的内心冲突——仇虎杀人前的矛盾心理,杀人后的恐惧、自责,深入一步体现出悲剧的成因。《原野》中的戏剧动作在这两者之间得到了统一,两种冲突没有造成仇虎形象的前后隔离。仇虎复仇杀人的现实对象实质上是焦大星和小黑子,而他们是无辜的。仇虎之所以不忍下手的原因,就在于他认为焦大星是焦阎王唯一的儿子。在当时那个封建的时代里,虽然有这种“父债子
还”的封建宗法伦理观念,但事实上是十分愚昧的。不幸者的惨叫刺激了人性该有的神经。仇虎奋起一击,没有触动黑暗统治实力本身,却使自身陷入例如自责与痛苦,掉进了恐惧的心狱而不能自拔。而焦母后来的叫魂,夜里的鼓声,都使他神经错乱,他的理智世界终于解体了,他的心灵受到了谴责,他的潜意识中流呈出过去的经历。愚昧、迷信,将他的心灵推进到幻觉引起的恐怖中。仇虎恐惧“心狱”中的魔鬼,导致了他内心的悲剧性冲突。而他在一片精神恐惧恍惚中未能逃过侦探队的追捕,最终在清晨悲剧自杀。序幕中,他利用从白傻子手中借过来的斧头敲掉了焦阎王给他带上的镣铐,但却始终无法挣脱精神镣铐的束缚,最后仍然回到十天前挣脱的镣铐面前。实际上,肉体的与精神的两种镣铐他都没有挣脱。
在通读全文之后,最容易发现的便是和《日出》相比,《原野》中出现的人物就显得比较稀少了。但是四个人物之间各种戏剧冲突错综复杂,在一个悲剧后面隐藏着另一个很残酷的悲剧。他的紧张热烈激荡的艺术和戏剧手法同《雷雨》更为接近些。曹禺把笔深入剧中人的心灵搏击。这种种冲突又全在阴风惨惨的黑夜里发生,全剧始终汹涌着一股有仇恨、爱欲、妒忌、凶暴、痛苦交织起来的感情的激流。
而另外在文中大幅度提到的就是仇虎与焦花氏金子之间的爱情。若没有两者之间的牵连,就不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只有第三幕出现他们逃难的过程,才有后来一逃一死的结果。虽然金子嫁给了焦大星,但是这八年里都一直惦记着仇虎,就连两人在逃难,遇到侦察队追击的时候也不抛弃彼此。在当时社会中也是很难遇到的。文中有很多描写这种情感的地方,下面我就距稳中几处例子。
“虎子!(安慰地)你别急!你是渴了,我知道你心里不自在。虎子,我们不该死的,不该死的,我们不能怪不是坏人。虎子,你走这一条路不是人逼的么?我走这条路,不也是人逼的么?谁叫你杀了人,不是阎王逼你杀的么?谁叫我跟着你走,不也是阎王逼我做的么?我从前没有想嫁焦家,你从前也没有想害焦家,我们是一对可怜虫,谁也不能做了自己的主,我们现在就是都错了,叫老天爷替我们想想,难道这些事都得由我们担待么?”
“后悔?我一辈子只有跟着你才真像活了十天。哼,后悔!” “(知道没有办法,眼泪顿时涌出,两手伸出,一面后退,一面望着仇虎)嗯,我走,我走。(枪声更密)”
“(看着花氏,满眶眼泪)记住,金子!孩子生下来,告诉他,他爸爸并没有叫这帮狗们逮住。”花氏滚在下面,抬头望仇虎,仇虎回首不顾。她才用手蒙着眼睛,不忍再看,由左跑下。
在阅读完《原野》后,我也把《原野》和曹禺先生其他的作品进行了比较。《原野》是曹禺在戏剧创作上的又一次新的开拓。他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手法,表现了这个传奇故事。他没有侧重描写农村生活和斗争的现实。而是借鉴了传统戏曲有戏的地方大力渲染,无戏一笔带过的手法,集中刻画了仇虎复仇前后的心理活动,把历史与现实、幻觉与真实结合在一起,写情,写戏,把人的生活伸延到鬼的世界,以揭示天上、地下、阳世、阴曹都没有“公道”和“天理”。《原野》中的人物造型、民俗风情、服饰色彩,都深受民间传说和戏曲的影响,鲜明,浓烈。这个戏又同曹禺先生过去的戏有所不同。进一步深入剧中人内心世界,借鉴莫尼尔《琼斯皇》,将剧中人内心世界的流动、潜意识的变化,运用具象化的手法直接搬上舞台,获得了成功。我想这篇作品应该是曹禺先生个人创作道路与中国戏剧史上都拥有很重要的意义。
整体来说,曹禺先生的这篇文章,也同样给了我们视觉上的冲击。旧社会农民阶级悲惨的生活在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它显示着作者对到时社会的不平之感,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善良,无辜的百姓却因为资产阶级的报复而显得渺小无力。通读这篇文章后,我深思了很久,也许在很久的将来,我也会清楚的记得这篇文章。
第五篇:读刘慈欣著《黄金原野》有感
读刘慈欣著《黄金原野》有感
原创: 郑希亮
等待八年后,刘慈欣继《三体》后的新作终于面世。刘慈欣的最新短篇小说《黄金原野》在推迟了大半年之后,终于面世了。刘慈欣的这篇新作被收入到刚刚出版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精选的其在“十二个明天”专栏中刊发的同名科幻小说小说集中。作为这小说集的开篇之作,刘慈欣的这部短篇小说并不长,约1万字,很快就读完了,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整个就是一悲剧!
故事整体以美国为背景,时间是2040年左右。
起源是阿尔弗雷德·米勒经营的一家名叫“生命远景”的公司开发了一种“冬神”的药物,这是一种人体冬眠药物,依服用剂量的不同,可使服用者进入三个月到一年的冬眠,如果连续服用,冬眠期则几乎可以无限延长。在冬眠期间,人体的新陈代谢降到最低,不需要任何营养补充,衰老几乎停止。
“冬神”研制成功的消息引起了巨大轰动,但紧接着米勒却宣布要将这项成果封存,冻结专利技术,不会将药物投放市场。他解释说:“‘冬神’将是懒惰和消沉者的福音,他们会用这种最方便的方式逃避现实,逃避责任,在未来不同的时间醒来看看,选一个最舒服的时代生活。这不是‘冬神’的目的。”米勒声明,他最初研制“冬神”是想把它用于太空航行,使得远航的飞船只需携带很少的食物、水和氧气。
于是“生命远景”公司开始向航天领域转型,并发布了自己的载人登陆火星计划。但由于财力和技术问题,计划一改再改,由火星返程改成火星单程,再把登陆的目标由火星改为月球,由登陆月球再改成绕月飞行,且只能载一名宇航员。
不幸的是,米勒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但就在米勒去世的当天,由米勒开发的“以太”号火箭突然发射升空,在其运载的“黄金原野”号飞船中有一名宇航员,是米勒20岁的女儿爱丽丝,时间是2043年。
但是,火箭发生故障,没有按照计划路线进行绕月飞行,原计划50小时的飞行,直接穿越月球轨道,进入脱离太阳系的死亡漂移!
太空救援——历时19年!
好在有“冬神”,数量可以使爱丽丝冬眠20年,让地球人有了希望,于是“火星救援”开始了。
第一次重启“阿波罗Ⅱ”计划,由于消耗资源巨大宣布推迟,结果美国总统因此被弹劾了!
继任总统宣布重启“猎户座”计划(1958年),建造大型核动力飞船,百天内往返火星。
期间有过失败,终于8年后实现技术突破,再用6年时间,终于完成。这时,已经过去了19年!
2062年3月5日,在“黄金原野”号飞船发射后的第19年,“猎户座”飞船从地球轨道启航,开始了救援远航。在核聚变发动机强劲的加速下,“猎户座”飞船以相当于“黄金原野”号80倍的速度航行,仅用3个月就走完了爱丽丝19年的航程。
但真正的悲剧才开始!
直至“猎户座”飞船接近“黄金原野”号,准备对接时才发现,原来:
没有“冬神”:这药就从来没有成功过!
没有“生命”:“黄金原野”号上的生命维持资源只能够让一个乘员存活15天左右!
没有“意外”:死亡漂移是按计划执行的,只不过原来的乘客是米勒!
没有“联系”:地球与飞船的联系,包括男主人公与爱丽丝沟通场景,全是由VR智能模拟!
为什么叫飞船的名字叫“黄金原野”?
爱丽丝说:“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际把他的几个孩子叫到病榻前,告诉了他们一个自己保守终生的秘密:在村子后面的一片荒地里埋着大量的黄金。老人死后,他的孩子们就在那片荒地上疯狂地挖掘,最后发现黄金并不存在,但他们的挖掘把那片荒地开垦成良田,正是这片田地使孩子们在饥荒中生存下来!”
现在,你知道刘慈欣这篇新作的主题了吧!
小说无疑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隐隐透出作者对于太空探索停滞不前的担忧,这种担忧通过爱丽丝的梦展漏无疑——她梦见自己回到了一个没有人的地球,所有人都在营养槽里,活在超级计算机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而这时一只巨大的老鼠冲出来啃噬超算的电源线,她拼命呼救,却无人出现。倘若我们只满足于虚拟技术的繁荣现状而丢掉太空竞赛时代的梦想,那爱丽丝的梦是否已启示了人类的未来呢!
简单来说,这部短篇科幻小说的叙事风格与《三体》似乎有些许的不同,虽受限于小说的篇幅,但故事连贯、描写细腻,又不缺乏宏大图景和硬科幻的内核,算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当然,刘慈欣并不喜欢这部作品,认为甚至比不上他的处女作《鲸歌》。
对于大多数科幻迷来说,《三体》之后,等待刘慈欣的新作已经有八年了。
这期间,几乎每次面对媒体,他都会被追问新作进展情况。但回答大致都相同。
在去年年底的一篇报道中,刘慈欣还表示,《三体》第三部出版之后,他已经“七八年没写一个字了”.事实上,这段时间也曾有不少关于其新作的“传闻”.但最终一直没有作品出现。
最近的一次在去年,当时传出其作品《黄金原野》将公开发表,但却意外延期了。
今年5月,他对媒体这样解释近年在创作上的沉寂:“其实一个作家如果要认真地写作,一辈子也写不出几本书来。它是需要时间的。像我的上一本书,从构思到写出来也用了差不多十年时间。我最后一本书出版到现在也就是六七年的样子。这很正常,我们总是需要时间才能写作的”.期待刘慈欣能够继续创作出精彩的科幻小说!
仅记于2018年09月11日21时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