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语文课文原文

时间:2019-05-15 15:5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藏戏》语文课文原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藏戏》语文课文原文》。

第一篇:《藏戏》语文课文原文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藏戏》语文课文原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藏戏

马城明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jiāng)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sh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qióng)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观众们惊叹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后人们就将藏戏演出称为“阿吉拉姆”。

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巫(w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liáo)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bó)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靠“雄谢巴”的解说和艺人们的说唱来描述。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

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藏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开场陈说藏戏历史以招徕(lái)观众,正戏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结尾则具有庆贺演出成功之意。

藏戏艺人的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来演唱,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戏班更是有各种风格的表演形式。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随心所欲,优哉(zāi)游哉,毫无倦意。

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内容、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②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用“还是”转折,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传奇故事: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③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

④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得以保留?这个句子作了精当的回答。句子的前后部分是因果关系:“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是结果。象征的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思想感情。比如,藏戏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夸张的手法:为了启发观众的想象力,用夸大的事物来表现。比如,藏戏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两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⑤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⑥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2)对词语的理解。

剧种:戏剧艺术的种类。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吞噬:噬,咬。吞食。

雄浑:本课指歌声雄壮浑厚。

**:本课指喇嘛教中用转世制度继位的上层喇嘛。

巫女: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和发挥。

敦厚:忠厚。

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本课可作表演、表现来理解。

招徕:招揽。本课指藏戏开场用陈述藏戏历史的方式招揽观众。

优哉:优,美好,舒服;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开山鼻祖:开山,佛教用语,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创立寺院。鼻祖,比喻创始人。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随心所欲:随,听任;欲,想要,希望。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第二篇:课文《藏戏》教案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按照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反问句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写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说明其他特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作者叙述脉络清楚、点面结合、有详有略,把藏戏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妖魔、恐怖、鼻祖、旷野、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文章准确生动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学习文章准确生动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原因,多数学生对于戏曲本身就没有多大的兴趣,他们平时没有这方面的阅读背景,因此本文所描写的藏戏这一地方戏很陌生,给这节课的学习、感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提前观看戏曲录象资料。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教师准备藏戏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过戏曲节目吗?看了些什么戏?(可能有的同学跟随父母或祖父辈看过。比如《五女拜寿》《黛玉葬花》《花木兰》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出它们所属的剧种。)想不到你们对戏曲还了解这么多!你们知道吗?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一下藏戏的魅力。(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自然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自然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在书上做好标记。

2.交流初读收获。看你们读得如此从容沉静,想必心中早有答案了吧?那么你为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藏戏的形成?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藏戏的艺术特色呢?(4-7自然段写了藏戏的形成;8-20自然段写了藏戏的特色。)那么,课文的1-3自然段呢?齐读这三个自然段,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藏戏的三个特点:带这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三五天还没结束)

三、自主研读8-20自然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课文开篇以饱含激情的三个反问句概述了藏戏的三个特点,在8-20自然段又浓墨重彩地详细描述藏戏的艺术特色,大家快速朗读课文,划出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做好批注,准备交流。(学生读书,教师指导。)

2.集体交流最感兴趣的部分。

藏戏有什么特色呢?我们一起来交流。

A、关于藏戏的面具。

(1)谁能说说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能历经几百年仍保留到现在?(颜色多样、性格鲜明、同样性格的人戴同样的面具)

(2)藏戏的面具到底是如何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的呢?从文章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你觉得藏戏的面具与京剧的脸谱有什么异同?(二者都有多彩的颜色。但京剧的脸谱直接勾勒在演员的脸上,藏戏的面具却是用布、革、绒等材料作成,戴在演员的面部。)

了解了藏戏的面具,我们就真切地感受藏民的智慧和艺术天分。这也是藏戏千百年后仍具魅力的地方。除此而外,藏戏还有那些独特的地方?

B、关于藏戏的舞台。与现在的流行音乐、其他地方戏的舞台对比,藏戏的舞台简单到什么程度?(板书:不要……不要……不要只要……只要)藏戏的艺人们不求高档的舞台,不求华丽的服装,只要一鼓一钹,只要有观众即可,他们在面具下尽情演绎着各种故事,多高尚的一群人啊!

C、关于藏戏的演出。

1.(如果学生不谈这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说:“老师对藏戏的演出非常感兴趣,谁愿意帮老师读一下这部分内容?”)指名朗读后,问:“藏戏在演出的程序、时间、唱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呢?”找一找,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班级交流后,相机板书:固定的程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2.老师在网上查到了这样一段文字,相信你们读了之后一定会对藏戏的唱腔音韵有更深的了解。出示补充阅读材料如下:

有人跟我说,一听到藏戏,尤其是身在他乡,就仿佛又回到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蓝天白云。这话并不夸张。藏戏的声音悠远而铿锵,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劲的疾风,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激越,带点悲伤,带点忧郁,更包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气魄与雄浑。它那类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因此听藏戏实际也是在感悟和体会,一曲一调,一章一节也许正应和了你心灵深处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听时便边舞边合,这便是藏戏唱功的神奇了。

3.读了这段文章后,你对藏戏的地域特色有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认识。

四、学习藏戏的形成(4-7自然段)

1.这样风格独特的藏戏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默读4——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2.这个传奇故事,深深打动你的是什么?(可能是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也可能是五位姑娘的义举,也有可能是那成千上万的工匠……)带着你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3.媒体展示一段藏戏片段让学生欣赏。

五、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藏戏的特点的?与《北京的春节》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1.写作顺序不同:《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藏戏》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2.语言风格不同:《北京的春节》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手法,语言朴实,如话家常;《藏戏》运用比喻、反问、夸张等手法,语言生动传神、文学色彩浓厚。)

六、作业

藏戏犹如盛开在高原的雪莲,开在藏族人民的心中,作为全国大省的山东,我们齐鲁大地肯定也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样式,课后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准备出一期手抄报。.板书设计

藏戏

形成: 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艺术特色: 面具 颜色多样 性格鲜明

舞台 不要……不要…… 不要…… 只要……只要

演出 程序化 唱腔、动作丰富 时间长

第三篇:六年级课文《藏戏》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本册第二单元选文关注多元文化,将视界投诸民风民俗,《藏戏》一文就是对藏戏传统剧种的生动阐述,可以放手让学生朗读,并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资讯,相互交流,彼此沟通,在此过程中获得新知,对各民族丰富多采的文化形式、民风民俗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第一环节的设计,我依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声光色的冲击,电子媒体的包围,已经让他们远离了传统的戏剧,对那些距离自己更为遥远的戏剧形式自是一无所知,先从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些有名的剧种开始介绍,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藏戏的认知欲望。

同时,在本堂课的设计上,我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学习前提和根本指向。不忽视优等生,不漠视学困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发展。扎扎实实地引领他们读书,享受阅读的乐趣,享受文字的快感,受到美的熏陶。

第四篇:小学语文草原课文原文

《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草原》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

出示课题:

草原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

(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⑴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

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⑵自由读思考: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⑶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第五篇:小学语文匆匆课文原文

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匆匆课文原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匆匆》课文原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课文赏析

六年级语文匆匆朱自清句子赏析,同学们看看课文匆匆中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达到的怎样的表达效果,同学们接下来在自己的写作中打算如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

小学六年级语文匆匆朱自清句子赏析

1、“早上我起来的时候,……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作者运用了排比句,用描述的方法告诉人们时间是怎样流逝,语句通俗易懂,在平淡的叙述中对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

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太阳有脚”,“挪移”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作者以略自责的口吻表明自己在那些日子里糊涂地过着日子。

下载《藏戏》语文课文原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藏戏》语文课文原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语文下册惊弓之鸟课文原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惊弓之鸟课文原文 2015年04月06日17:20 摘要:新东方在线小学网整理三年级语文知识点给大家作为复习资料参考,其实语文学习并不难,只要大家合理使用复习资料,认真......

    语文《晏子使楚》课文原文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但是古代有一个叫晏子的人却一次次受到故意的刁难,而结果却让刁难他的人脸面丢尽,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晏子使楚》课文......

    詹天佑课文-詹天佑课文原文

    詹天佑课文-詹天佑课文原文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高中英语课文原文

    英文的文章是不很难去理解,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高中英语课文原文,欢迎大家查看!必修一 Unit1Anne’s Best Friend 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

    趵突泉课文原文

    《趵突泉》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趵突泉的赞美之情。《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

    《麋鹿》课文原文

    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一群麋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不知从何处传来人的脚步声,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这是在著名的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出现......

    《丝绸之路》课文原文

    丝绸之路(国博特展)是古代中西方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古代中国通过西部的交通廊道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可追溯至史前。进入文明时代,交流更趋频繁,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的......

    课文《一面》原文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课文《一面》原文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一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