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通话的训练论文
小学语言课教学是语文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一方面,语文课教学中的每一处文字无不是为语言服务的,文章是对语言的记录、语言的理解,正所谓“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另一方面,普通话的普及与应用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其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所以,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加强普通话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一、扫除说话障碍,帮助学生提升信心
只要是教学一线的老师,没有一位不对课堂上“哼哼唧唧”、“羞于启齿”的学生没有感受的,特别是老师要求回答问题或者朗读课文时,更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能气你个半死。但实际上,很少有学生是故意为之,只是因为表达障碍所致,再加上缺少教师的适当引导和矫正方才如此。“工欲善其事”则必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利其口”。
1、进行语音的辨正与训练
农村孩子没有一个不是在方言语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语言带上方言的特征不足为奇。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就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同一语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课堂发言中使用的普通话不标准,其他学生会置若罔闻,二是其他语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在课堂发言中使用的普通话不标准,则会遭遇同学们的嘲笑。对此,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加以纠正,则必会带来两方面的后果,或者以讹传讹,或者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语言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仔细倾听学生们的发言,遇有发音不标准者要及时予以纠正或者矫正,甚至多次训练。
例如,有学生发言中,在“r”和“l”的发音上分辨不清,把“漏”说成“肉”。我就曾多次帮助他进行矫正训练,使其清楚前者是翘舌音,后者是舌边音,并在训练中做好舌形的准备,使用同类字反复训练。
2、耐心等待,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很多学生不敢当众说话,多是因为存在一定程度的语言心理障碍。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信心,做好学生心理上的疏导;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帮助学生在多次而反复的训练中,克服心理障碍,使其从“怕说”逐步进入到“敢说”和“会说”的境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着急。如果是课堂教学,也可能会有其他学生着急,这时就需要教师说服其他学生要耐心等待和帮助同学。
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即要预留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此项训练,否则仓促间进行与结束,必会影响训练的效果。
二、借助教材,组织多样的课堂活动,增加说话机会
普通话的训练应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完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的资源,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步骤的指导与训练。除却一般的背诵和朗读等方式外,还可以运用描述、问答、续编、复述等诸多方式进行。方式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可以单一进行,也可以多种方式进行组合。
1、运用单一方式。
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学生情绪调动起来后,我要求学生对着课本插图即兴述说自己的感受。这是对单幅图的语言训练,比较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增加难度,引导学生观察连续的几幅插图,附加教师的要求,用稍微复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感;或者要求学生把它们编成故事,表达出来,这即又成为以编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语言训练了。
2、运用组合方式。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后,我要求学生分角色表演;然后又要求学生在表演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大意;最后要求学生借助想象编一个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发生的故事,并以比赛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这个过程中,普通话的训练方式则是一种组合的运用,包含了表演、复述和续编等。无论是采用什么方式,其宗旨一定是要提高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与能力,既锻炼了表达能力也锻炼了思维的能力。
3、上好口语交际课程,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式。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的“找春天”时,我的具体做法是:(1)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春天,(2)把自己找到的春天画下来,(3)小组内展览学生所画作品,(4)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5)集体评议、评奖。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互动中,就进行了几近完美的语言训练。单看学生们认真的图画、声情并茂的讲述和激烈的争论,就可以知道这堂课的教学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三、开展课外说话活动,拓展说话范围
丰富的课外活动中,也可以进行普通话的训练。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课外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一些语言的训练。
例如课外阅读。教师可以明确学生每天读书的时间与内容,及相关的要求。如摘抄、记录相关的语段,写读后感等。然后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集中举行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展览、展示、评比等。其他的活动,如诗歌朗诵、表演小相声、故事比赛、绕口令、讲笑话等,又讲述自己搜集来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对联、相关信息等,甚至讲述自己的耳闻目睹、电视节目等等,都可以。这会使学生在课外的活动中有章可循,不至于无所事事、不知所作。
又如引导学生们去观察自然,昨天柳树发芽了,今天月季开花了,明天要去郊游等。一般情况下,凡是需要用语言表述的内容,都可以拿来用作普通话的训练资源。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普通话的训练机会非常多,只要教师留心,学生留意,都可以拿来使用。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了语文素养,为今后的语言学习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开端。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读训练论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讲读教学中,加强导读训练尤为重要。那种以讲代读,只抓笔头作业,忽略了读了训练,势必影响教学效率。
关键词:导读训练 持之以恒 阅读能力 效应
导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基础训练,是学生理解内容,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是从读到写的基本途径。如果没有把读列入一节课的训练,就会影响学习的效果。下面谈谈我在讲读教学中,加强“导读”训练的几点做法:
一、抓课文主线导读,理清文章脉络
课题往往提示内容的主线,在审题中引导学生“题眼”,明确课文主绳,沿线读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的形式可安排默读或放在课前布置预习自学。
如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引导学生抓题中的“壮”字这个题眼,再引导学生沿着课题中的“壮”的线索去读文,从自然段中理出五壮士的“壮志”、“壮行”、“壮举”和“壮言”的具体表现顺序,从而感知课文内容,激发探究心理。
二、抓课堂分层导读,教给读书方法
课堂教学无论是从整体到部分,还是从部分到整体,我都以“读”作为“先导”。注意分层导读,教给读书方法。
1、整体性的初读,了解梗概,感知形象。
如教《在炮兵的阵地上》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①课文主要写谁?②写他什么事?③经过怎样?④结果怎样?
又如学《一分试验田》课文主要讲彭总种试验田的事。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文:①为什么要把时间、地点写的那么具体呢?②吴家花园果真是个美丽的花园吗?③彭总为什么要在吴家花园选一分地作试验田,是怎样进行试验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2、探究性的细读,理解内容,了解形象。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第四段中,重点应引导学生弄清在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后默读课文,再划出描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明确这部分五句话的含义:第一句话说明董存瑞行动坚决,果断;第二句千方百计说明导火索点燃的速度快;第三、四句话说明董存瑞坚定、威武高大;第五句话说明董存瑞对革命胜利的向往对同志的期望。最后指导朗读描写神态、动作的要怎样读?董存瑞说明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这样读有什么好处?
三、抓语言表达导读,培养辨析能力
1、比较性的导语
如《月光曲》中兄妹俩在茅屋里的对话。第一个感叹句的“啊”要读成na(哪)因受“弹”tan尾音的影响;第二个感叹句的“啊”要读成ua(哇),因受“好”hao尾音的影响;第三个感叹句的“啊”要读成ia(呀),因受是“是”shi尾音的影响。指导朗读中,不仅要注意音变,声调并且要注意内心情感的变化,加深对语句的理解,体现真情实感的表达效果。
2、鉴赏性导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文章……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分辨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开篇时写道:“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这不仅是天气特点的写照,而且暗示着“四人帮”不许人们悼念总理,还表达出首都亿万人民群众对总理逝世的深沉悲痛。要鉴别环境描写的作用,才能表达真实感情。
总之,把“导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各个环节发挥其作用,持之以恒,加强训练,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训练
创造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独特性,学生的创造思维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或有创新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征,也叫求异思维。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不依常规、寻变求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化,促使人们思维活跃,不呆板、僵化。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颗,书中这样描写洞内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叶老看罢内洞说‟有点像„,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揭示说:“像与不像,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同学说:“有点像从字面上看,就是有一点像,那么大部分都不像,总起来说还是不像。”这个同学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发言。有点像,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这个词本来是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又因为借着灯光去看,灯光摇曳、蒙蒙眬眬,大轮廓又很像,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也正是叶老语言 1
正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同学们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讨论最后意见。认识会趋于一致,不必老师“奉送”正确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就会逐渐克服解答问题时的盲目从众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二、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老师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讲课,突然又有一位同学举手了,老师表示意见相同的就不用重复了,但这位同学仍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玉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赵王本身也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的为人、执政的情况,只就他用人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老师给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善于思考。”这样的肯定,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三、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
如在十一册里有一组课文都是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同异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如这样提问:“《我的战友邱少云》、《凡卡》、《奴隶英雄》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外貌?哪篇着重刻画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画了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分析。比较、鉴别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口头表达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想像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活动。因而我们说想像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像。
1、续讲、续写故事的结局。当学生读完课文内容,并掌握了文章中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续讲、续写故事内容或结尾,丰富他们合情合理的想像能力。如讲完《会摇尾巴的狼》、《凡卡》、《穷人》等课文引导学生续讲,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像写出多种多样的片段。
2、写想像作文。低年级孩子学了《小猴子下山》一课,老师叫学生摹仿,自己编个童话故事,一句话一幅图,可自绘可剪贴,最后粘贴成一本书。学生自编出许多小童话故事,如《先让猴子妈妈吃》等。高年级学习《黄河象》后,写《柏抱槐》,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写《盖大楼》等想像性作文。
3、写一事一议的文章,训练学生联想的能力。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 3
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都叫联想。
写一事一议的文章就是以类比为出发点,找出它们之间相同或相异属性。类比法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把两个不同的事物从内部有机地联系起来,产生超常的构思,这是创造思维的火花。如学生写《我喜爱的玩具一小泥人七品芝麻官》,进而联想到当今有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损公肥私……对此进行了抨击。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多提问、提怪问,启发学生活跃思维,允许学生超过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从小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第四篇:谈谈教学中的普通话训练
谈谈教学中的普通话训练
——宝鸡高新第二小学 范利琴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语言交际功能的普通话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也越来越被重视。普通话的应用与普及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参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全过程中对“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普通话训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穿普通话训练有了一点心得。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普通话训练是必要而迫切的。
1、加强普通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目标的要求。《大纲》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四者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以及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其中的“说”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标准的普通话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作为承担具体社会任务的成年人,我们清楚的知道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把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必须在语文课中给它以应有的一席之地。
2、加强普通话训练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是一个大群体。团结协作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时代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人际间的横向联系是不可或缺的。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许多时候需要谈判、辨论、宣传、演讲……。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作为重要交际工具的普通话就显得尤为重要。试想外事工作、商业谈判、法庭辩论、企业公关哪项不用普通话?教师、记者、节目主持人、导游、推销员谁个不需普通话?普通话的应用不仅是交际的要求,更是文明与尊重的彰显。就是汽车售票员,商场营业员、宾馆服务员也要有良好的普通话水平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
3、加强普通话训练是学生今后发展的要求。笔者在小学任教语文已经有十年之久年。从其间所接触的学生情况看,我们大多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自觉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意识上都非常不如人意。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们整天埋头于学习,语文课上忙于听记答案、做试卷,金口不开的时候居多,而且高年级学生从心理上比低年级学生更趋于成熟也更趋于封闭,课堂上愿意主动举手发言的也不多。有的学生甚至会因为害怕自己不标准的普通话发音遭到嘲笑而放弃训练,这样长期以来形成不良循环:越不会说锻炼机会越少,锻炼机会越少越不会说。与此相联系的是在踏入社会之后,因为普通话表达的限制,使得他们中有的人或与心仪的工作失之交臂、或与人生机遇擦肩而过、或阻碍了自己大好的前途,丧失了发展的机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普通话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务,这是社会对跨世纪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普通话训练的关键方法。
(一)扫除障碍,激发说的欲望。教过高年级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课堂上“羞于启齿”。特别在老师要求朗读时,同学们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缺少适当的引导和矫正引起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扫除障碍,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1、首先需要进行语音的辨正与训练。我们的大多数孩子是在充斥着地方方言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的语言也必然带上了方言的烙印,有的学生在课堂发言使用的普通话不标准,但来自同一地域的同学以错为对,至若惘然。来自不同地域的就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如果老师不及时纠正,不但会扼杀孩子发言的积极性,更会使今后的表情大意产生障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不标准的发音要及时予以矫正。特别对方言造成的发音困难,老师不但要矫正还要反复进行训练。例如:青岛人在“eng”和“ong”的发音上分辨不清。在教学中出现这两个发音,我就特别注意,反复强调发音特点:一个是扁唇,一个是圆唇,让学生在发音之前先做好唇形的准备。为了形成习惯,我还从字典中查阅出比较常用的典型字词,用对比的方法排列成表格,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在学生基本掌握后,我又选取典型的语句和段落,让他们在语言环境中进行朗读训练,直到形成习惯为止。
2、其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一般说来,越怕当众说不好普通话越要锻炼当众说,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从“不敢讲”到“不怕讲”,从“不怕讲”中提高讲的能力。我在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训练时注意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特别是对那些还未迈出“第一步”的学生,更注意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不让他们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课堂上,我给他们精心地创设情境并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读与说的训练,例如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题词或设计广告语;利用学生对问题产生的分歧,鼓励他们进行辩论;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之余,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对他们的进步给予热情的鼓励;如有不足诚心诚意的帮助他们纠正。并且亲自参与到他们的准备活动中去,出谋划策。长此以往来消除他们的羞怯心理,激发说的欲望。
(二)借助教材,增加说普通话的机会。普通话训练应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完成。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说话资源,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训练。
1、重视阅读教学,进行训练。阅读教学中的普通话训练,除了朗读、背诵以外,还可以运用描述画面、问答、续编故事、续编课文、复述等形式进行。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读说训练是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训练学生说好普通话。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在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我要求学生对着插图有即兴地有自己的话吟一首诗或说积聚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习古文《两小儿辩日》我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然后在表演基础上复述课文大意。接着我又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如果你是孔子,你会怎样解决?”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凡卡》提出“你一定非常同情可怜的凡卡,让我们把他带回家,一起来改变他的命运吧!”鼓励学生进行故事的续编,并开展“我们与凡卡比童年故事会”……如此种种,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为他们提供了普通话训练的机会。
2、利用好“口语交际”等资源,进行训练。如教学第十一册积累运用2中的“口语交际”:讲报、评报,在引导学生介绍完自己办的报纸之后,我还创设了学生给没有获得优胜奖的报纸进行再创作的情境,通过师生、生生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说话,在交流中引导他们用普通话表达,很多学生说得声情并茂,课后还主动把修改稿教给我品评。通过对课本中说话资源的扩展训练,让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获得充分的训练,交际能力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类似“口语交际”的形式还有积累运用中出现的“读读背背”、“实践活动”等。这都是系统的说话训练项目,事先要布置学生做好准备,课堂上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说,都愿意说,都会说。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练好普通话的目的。
(三)拓展说的范围,提供实践机会。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学习资源不应只局限于课本。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帮助学生把握实践机会,并带领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感受、去表达。如春天到了,我让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感受春的气息;植物要发芽了、要开花结果了,我布置学生每天进行观察、记录;订阅报纸的,让他搜集有关专题的消息,进行整理归类;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引导他们查阅积累材料……然后利用班队会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就有了说的兴趣,老师再指导学生用普通话准确的进行表述,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实,训练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机会还有许多,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扫除障碍,激发他们说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其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想说、敢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的适应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为今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现状
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应该算是一个旧调重弹的话题,但是许多人却对语言训练的认识较为片面,语言训练曾经也是对语文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如今在语文教学当中却鲜少运用到。学校中任何一门教育课程都能用到训练,却是语文课堂教育中的禁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没有积累到多少词汇量,语言的积累也是少之又少,更甚者会出现语句乱用,教师都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的了解与感受,就因为词汇量的匮乏与语言组织能力差使学生在日后文章写作方面在语句的运用上一篇白纸。语言训练最重要的就是训练两个字,语言是一种技能,要熟能生巧唯一途径就是进行语言训练。语言训练又分为口头语言训练与书面语言训练。从众多探讨结果表明,语言训练这个概念没有人从根本上否定过。语言训练就是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及言语行为,让学生学以致用,但由于近年来颁布的课改,语言训练逐渐被时下教育模式所代替,甚至已经跌至了破败落魄的边缘,许多小学语文课本中减少的基本都是有关于语言训练方面的知识。
2语言训练是一种技能
语言也是工具,对语言能做到熟练的操作运用、掌握,这就是一种技能。技能在心理学上的定义就是院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需要通过练习来获得。直白一点可以理解为院通过学习来获得一种合乎法则的技能。就如写作,笔者对于某个事物或者心情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认知,这样一个表达过程就是技能定义中的野一定任务冶,但是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知,运用一些语言技巧,就要对语言有熟练的掌握操作,由此看来语言技能也要用到写作上面。技能并不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如果拥有一项牢固的技能,就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与实际操作,这还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学生要有自主性、自觉性的学习,而老师则需拟定相应的计划,不能让学生盲目、没有步骤的练习,两者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而技能离开了训练,结果将会大打折扣,二者缺一不可,技能形成与否的核心问题就是训练。但有的人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语言表达的能力,何须再去进行训练呢,但是我们平时的语言表达是最基础不过的,而你需要进行优美的文字表达或者有更好的言语行为,这些都是需要训练的,如阅读和与人交际,有较好的语感、表达能力都会给自身加分。语言训练是属于心智技能,不是显示在外在的,是在头脑内部活动。例如,文章写作,一些语言的组织以及词汇的运用需要经过思考来完成,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表达出来。所以,写作也是心智技能的其中一种。
3语言训练的方法
语言训练的方法归根结底离不开训练两个字,然而要如何训练获得好的语言技能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上文所说语言训练是心智技能的一种,必须要有计划性、规范化的练习,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就是时下教育最大的弊病,可能有的学生能背诵整篇文章,却无法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即使背下来也是花了无用功,这就需要老师加以辅导训练。同时课外的教育也是同样的重要,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才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以此来提高语言运用的水平和技术。语言和词汇是死的,人是活的,想要活学活用就要多训练,多运用,了解语法、词汇的意思及其结构,这其中也少不了教师对其学生的辅导,让学生多阅读多写作,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把积累到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写作当中,这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不能只依靠在书本上学生理解的那一层面,这会让学生越来越有依赖性,自己不会主动积累新的词汇量,导致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停滞不前。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与课外活动,让学生愿意学习、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言语上的实践大胆练习,有利于词汇量的积累,言语行为的灵活运用。
4语言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时下的教育模式太过于固定化,导致学生的词汇量积累不足,语句运用的不流畅等,许多学生写作方式都像是同一个模板,语言训练虽不是说必不可少,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后作文写作中能避免文章索然无味、千篇一律的弊病,也能培养学生较好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平时生活中能有良好的言语行为也是给自己加分,所以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5结语
随着近年来颁布的课改实行,各方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高度关注,尤其是语言训练这一方面,不能单一的进行时下的这种教育模式,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做好语言训练的练习,为以后的文章写作以及生活中的运用打好基础。让教师与学生都在语言训练中得到进步,并能学以致用,打破常规,开启新一套的教育体系,重视语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