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易放难收教学随笔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活动中“放出去”的幼儿“收”不回来。所谓的放,指的是让幼儿自由探索,自主活动。尽管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时候的幼儿还是处于一个较为自由的环境下,他们是主动的,积极的,情绪较高的进行着游戏。
而所谓的“收”就是要让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幼儿集中到教师的身旁或者排好队,集中注意力倾听教师的提问、接下来的要求、或者游戏中间出现的问题等等,这种自由状态下的幼儿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是很难“收”的回来的,确切的说,应该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幼儿会很难的“收“回来,人数较少的情况下还比较好驾驭,但是一个班级都将近40来个孩子,这就比较困了,他们的表现往往是继续玩自己的,有的耳朵根本没有听见教师的讯号,甚至有的已经开始追逐打闹起来。这些行为很容易影响到活动的效率。这就是所谓的易放难收。
如何来解决这个易放难收的问提呢?以下是我采用的几个方法。
首先是在放之前,先强调一下,比如说,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去玩一玩,教师适当的,在一分钟左右的时候开始倒计时,“还有一分钟,30秒啦,20秒,10、9、8、7……”不断的给予幼儿一个时间的观念,倒数到0的时候给一个讯号,倒计时完毕,集合。这种直截了当的讯号效果是十分不错的,可以尝试一下。
第二个是创设有趣的情境,如,小兔子们在玩球,兔妈妈喊一声“兔宝贝们,下午茶时间到,赶快回来喝茶吃蛋糕啦。”这样的讯号幼儿也是十分有兴趣的,教师坐在地上假装在吃蛋糕,喝着茶,幼儿模仿起来。马上就能安静下来,然后开始经验交流。
还有一个方法最普通又有效的,身上带好几张小贴纸,幼儿对于贴纸的敏感度是十分强烈的,一定会很快的集中,另外加上教师适当的表扬效果也很好。
在常规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的倾听习惯的培养,多玩一些听讯号变换动作的游戏等等。
这里是我工作以来累积的微薄经验,还请前辈们多多指导。
第二篇:至易至难是老师杂文随笔
总会遇到这样一些老师:他们从不会为学校学生的事而烦恼,他们的言谈也很少涉及教育教学,更不会把心思放到学生身上去,他们看上去常常是一身轻松满面春风的样子。每当见到他们,我总是无比羡慕,羡慕他们心灵的强大。
而有的老师呢,就很苦。本职工作的苦已经令人吃不消,他们还额外自讨苦吃,比如留个学生辅导一会儿啦,检查背诵啦,? 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读书写作的能力啦,找学生谈话啦,家访啦,等等。许多你不做别人也不会说你多少不是的事情,他们都做了。不是他们憨,不是他们傻,只是因为他们心里有学生,他们是真心希望学生学有所成的。
很多有追求的老师,心里无时无刻不想着他的专业,他的学生。他们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他们用自己的不断努力来应对许多来自学科的难题,来自人的难题。做这样一个老师,真难!
其实,谁不会轻松呢 ? 选一门没有太大技术含量的课,照本宣科,即便是一些技术含量高的课也无所谓,管他们听不听,敷衍过四十五分钟,下课铃一响,便溜之大吉。至于作业嘛,抄一抄,学生自己判一判,也不会有什么差错。很多学生不正喜欢这样不管他们的老师吗?还有教案啊,各种文字材料,闭着眼睛大抄一通就是了,是你们要检查,我可是不想弄的,所以就别嫌我不认真。
家长举报 ? 有什么用 ?我又没旷工,又没把柄,你有什么理由举报?领导谈话?这就是我的工作方式,这就是我的水平。领导能奈我何?只要我不太出格,凡事我都能应付。你叫我用点心?对不起,那我可做不到!
你瞧,这样做老师,岂不是很容易?只要不动脑,不动心,不动气,当个老师太容易了。
可话又说回来,真正像这样的“老师”,还是很少的。很多这样的老师以前说不准也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只不过走着走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影响就销蚀了他们的意志,于是,他们就“想通了”。
真的,做一个合格的老师是很难的!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老师,而且你还有一点梦想,那么,请你一定要坚持下去 ;如果你不是一个老师,就请你多给他们一点支持。你别不信,只有老师受到了鼓励和尊重,这个世界才有前途!
第三篇:散文教学的“放”与“收”
散文教学的“放”与“收”
黄文吉
散文,是镶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颗光辉灿烂的明珠,自先秦时候起,散文以其倔强的生命力,在文坛上大放异彩,这不仅是散文具有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感情、生动活泼的语言,而且选材自由、思路开阔、形式灵活多样,颇受读者欢迎。基于此,散文在中等专业学校、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也成为各语文教师深入探讨、潜心研究的问题,即: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的问题。
散文的形式灵活多样,它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只是通过生活中的某些场景、片断的描写和记叙,表现生活的主题。就其特点而言,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的是一般散文的外部特点,而“神不散”,则是散文中使“散”的材料得以成文的灵魂。依据散文的这个特点,我认为,对散文教学采用“放”与“收”的结合,是有必要的。
放,就是将整篇课文放给学生,让学生驰骋他的想象,让学生自由地云思考问题。收,就是在“放”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想象、思路进行适当的约束、指引,然后综述。我们知道,散文的“形散”很多都是笔之所至,天马行空,文章的结构、形式似是散漫,文句华丽、言辞优美,即是散文的外部特征很“散”,在这个“散”的基础上,应用“放”的方法,让学生在整篇文章里自由地遨游,探索主题,联想意境、分析词句,把握层次结构等,在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允许他们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答案,可以允许学生找出问题、提出问题,并且不用限制他们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对课文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学生的联想丰富、思路开阔,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有些甚至是老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而又是较重要的问题,如此,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考虑,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极有好处的。
另外,由于“放”给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是根据自己的要求去想的,他们的头脑就较感觉轻松愉快,课堂气氛也就相对活跃,在教师对课文“收”之后,学生精力旺盛,集中,听课效果就会更好。
下面说说“收”的问题。
我们知道,散文的“形”散,是就其结构形式而言的,但是,否认其结构形式怎样灵活多变,散文的精髓也是不能离开其“神”的,也就是“神”不散,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出,尽管散文的结构形式灵活多样,各有不同,然而,它们大致都有一个相同或相近的规律,都有一定的原则可循,即是作者的逻辑思路的顺序和感情。例如郭沬若的《石榴》是一篇优美的状物散文,作者抓住石榴的特征,用各种表现手段,进行精雕细刻,使石榴的形态美、精神美都极生动突出地表现出来,自然而然地一扫而空作者对石榴的赞美之情:通过对石榴的赞美,颂扬我们民族的美好情操。乍一看,似乎作者写石榴枝叶和要表达的“神”是没有联系的,然而,作者通过和梅柳之比,得出了“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的特点,从而得到赞美的目的。这就是说,不管描写什么,都没有离开“神”去写的。正因如此,我们起先散文教学“放”的同时,要适当地“收”,也就是“放”与“收”的结合,“放”使学生在散文的“形”上自由驰骋,而“收”则是使学生在散文的“神”上受到适当的限制,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在思维过程中盲目展开联想,而在教师略加提示和指导之下,理清文章线索,扣紧主题,注意突出中心、详略和层次的安排等,也就是说。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教师做一个好的向导,然后才根据学生掌握本篇课文的多少,不同的意见进行综述、完善,如此来说,既可以打破课堂上的“一言堂”和“大锅饭”,也可以因人而异,达到平衡的效果。
“放”和“收”,放是前提,收是关键,“放”要“放”得开,“收”才有依据,也只有“收”得拢,“放”才有意义。老师一心一意地“放”,学生所要思考的问题就较广、较深,更由于教师一心一意地“收”,才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由深到浅,从繁到简,才能真正把握散文的“神”。
第四篇:“放”与“收”的教学智慧
“放”与“聚”的教学智慧
———听师傅《琵琶行》的教学有感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清楚、明白。其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常常只是停留在表面,没能得到很好的实践。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是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都不能做到很好的“放与聚”。特别是公开课,往往为了避免学生答错,或怕学生答题出现偏离而无法控制课堂,一般都会把问题设计得“窄”而“小”,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控制在老师预设的范围内,学生回答的答案也在老师可控的范围内了。从而使老师的教学过程顺畅的进行下去。表面看上去这样的课好像还很可以,老师问,学生答,而且学生们都答了。好似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然而仔细思考就明白这样的课堂实际是老师“绑架”了学生的思维,不给学生思维的翅膀,更不给学生思维飞翔的空间和时间。长此下去,学生就不会长思维的翅膀,永远不会飞翔了。成了应试教育下悲哀的牺牲品。在这过程中老师自然而然的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抛之脑后了。
怎么做到“放”,放到什么程度,是我们老师常常很纠结的问题,或者干脆就“不放”。然而,周老不同,她敢放,也放得开,不仅放得开,还能恰到好处的做到“聚”。
说“放” 周老的第一个问题是:“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你读《琵琶行》读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得限制,是从修辞、用词、结构、情感等等的角度呢还是什么,都没有限制)
“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要朴素阅读文本,注重学生最原生态的思考和发现,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不受别人的思维干扰的阅读习惯。你读《琵琶行》读到了什么?把学生“放回到整篇《琵琶行》的阅读中,任学生去驰骋,给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和飞翔的时间、空间。”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先后有9个同学回答问题,有的同学从“用词”的角度回答,有的同学从“结构的角度”回答,有的同学从“情感的角度”回答,等等,每一位同学的回答,周老都很快的捕捉到学生回答问题时闪出的“亮光”,并适时的给予点播,鼓励同学们要用语文人的语言表达,使整个课堂变得灵动起来。
例如:一个同学回答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侧面写出琵琶女弹奏得好,好似大家心里只剩下江中一轮秋月。周老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这位同学表达的“大家心里只剩下江中一轮秋月”,这句表达得很有语文味。周老把“以学生为主体”理念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恰到好处的做到“放”。不禁让我想起钱梦龙老师上学期给我们做讲座时提到的:“要让学生去文本中摸爬滚打”,学生才会思维。周老这样“放”的问题设计,就实践了钱老的这一理念。
说“聚”
在同学们都回答得差不多后,周老把它们“聚”起来了,聚成了“妙手”和“心曲”两个话题。完成了由诗的感知到写作技巧的过渡。
在妙手和心曲两个话题中,又扣住了“妙”字发问,妙手“妙”在哪? 一个“妙”字即是琵琶女弹奏得“妙”,也是白居易写得“妙”,两人为什么都那么“妙”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
“放”能放开,“聚”得拢。尽管放与聚之间不是那么顺畅,但是也就因为这样,才真正的给我们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弯下腰来,慢慢的,稳稳的,和学生们一起成长。
第五篇:在“收”与“放”中展现新课堂
在“收”与“放”中展现新课堂
随着新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已然逐渐渗透到了平时的教学中去,成不了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然十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就数学课堂中的“放”与“收”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出去听的那些优秀教师的课,放则行云流水,收则暂钉截铁,丝毫不拖泥带水。而反思自己的一些课堂上,要么放了就很难收住学生的心,特别是有个别自制力稍差、调皮的学生趁浑水摸鱼,课堂纪律出现混乱,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将学生再度集中起来,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无法很好完成,教学效果极不理想。要么就不放,一节课死气沉沉,老师淘淘不绝的讲,学生默默无闻的听。如何解决好“收”与“放”这一相对矛盾的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直以来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虽然说教师也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但对于学生总是希望他们能将知识点掌握得越牢固约好,因此,课堂中教师会对学生的常规有较高的要求,也就是以“收”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仅仅依靠“收”,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学生的需要,特别又是小学阶段,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一个全方位发展的学生。因此,现在的课堂教学也就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就渐渐的向“放”发展了。
许多教师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课堂上为了最大限度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大胆放手,这固然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但也会带来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有的教师太过放心,课堂上完全是采用放羊式教学,让学生在漫无目的的讨论中度过一节课;有的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许多问题价值不高,根本无法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还有的时候,学生充分操作、讨论、发言,学生是活起来了,可是短短四十分钟,一下子就过去了,应该完成的教学内容完不成,学生们应该解决的问题
导圆的面积时,学生激情很高,不等老师把要求说清楚,就急不可待的要去剪去拼,这时如果也放任学生自己去弄,教学效果不定不会很好,因而在此外,我马上让学生静下来,逐一说明操作过程以及要求,这样学生在有目的有要求的情况下,很快很好就完成了任务。这里就充分体现了“收”的意义,使教学很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顾此失彼,必须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这样既能提高上课的效率,也可以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堂上如何才能做到“放”和“收”有机结合、有的放矢呢?,我感觉,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收,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放,自己先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处理。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在学习方式中存在误区时,探究达不到一定深度时,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给予一定的提示,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这就“收”得恰当。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迅速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或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升华,这就是“放”得适度,这样的学习会更有实效。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应该像一个导师,收放自如,既不全部包办,放手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营养,让他们享受探究的乐趣、互助的幸福;又不能全部放任,要让他们在自由学习的同时,又不偏离学习目标。教师要在关键的时候,扶他们一把,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中获得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