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在现当代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初中化学的教育是极其关键的,化学是将会陪伴学生很久的一门学科,也是迈入高中学府必备的学科之一。但初中学生大部分具有很强的叛逆心理,不遵从管教,教师很难非常顺利的就完成化学教学,所以,初中化学教师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初中化学教学经验,对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做逐一深入阐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解疑答惑。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一、利用计算机,帮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该有的提高,计算机也开始慢慢的深入到我们的化学教学之中,利用计算机教学,可以通过视频、图像、声音等内容帮助学生去有效的提高化学素养,也能通过计算机进行实验教学,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化学教学的吸引力,所以,老师应该努力的去利用计算机教学,一改之前的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寓教于乐。一方面,可以在网络上寻找一些有趣的信息资源,将这些信息资源添加到化学课件中来,通过这些有趣的信息资源,将课堂内容不断地整合、调整,帮助学生节约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的学习,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对化学的学习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扩展课件的内容与形式,尤其是化学实验部分,可以通过课件寻找到生活中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也能制作化学实验,使学生能够将化学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学习中找到应有的快乐。
二、要教给学生去生活中利用化学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初中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缺乏化学学习的主动性,现在的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太过于依赖课本,没有去深入的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化学,而同样的我们对于化学的教育工作也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困境。现在的学生对于化学的理解,只局限于课堂上,没有真正的了解化学。化学,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但是,学生不从生活中了解化学,同时,某些学校也认为教学任务过于的繁重,认为化学实验会耽误老师的上课时间,从而取消了化学实验的练习。这样的学习就如纸上谈兵,只知道怎么做,但在实践中,就一概不知了。例如:如果老师只教给学生1+1=2,却不给学生去讲解怎么在生活中得到应用,那么学生也就只知道1+1=2,不懂的在生活中去应用,买个菜也算不出价钱,所以我们在讲授化学理论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去给学生实践,也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不能一味的纸上谈兵,要交给他们去应用到实践中去,不能只让他们在课堂上学习,也要让他们去生活中应用,只有这样化学的成绩才能得到提高,化学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才不会只是纸上谈兵,我们也是,不仅仅要授之于鱼同时也要授之于渔。
三、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一个化学情境就如同拍摄一部电影,创设化学情境需要一个扣人心弦的开头,这样才能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状态,所以老师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做好备课工作,然后创设一个好的化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化学的世界,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化学课的开头设置一个问题,将学生带入对于化学的学习中来。最后我们还可以针对学生们的回答做一个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知道重点是什么,这样我可以大大的提高上课的气氛,不至于出现作为老师的我们在课堂上自导自演的现象发生,同时还能给课堂增添一丝趣味性,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帮助学生去自主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平时把化学的一些元素和公式等,张贴到桌子的桌角,或者班级的墙壁上,让学生抬头低头都能够清楚的看到化学的知识,以此来创建出真正的化学情境。由此来引起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来进行思考,通过这样让他们进入到学习状态,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来引导学生主动的回答问题,让他们去主动的学习,主动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学生上课走神的现象发生。在现当代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要坚持做到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让学生去生活中利用和学习化学,创设学习化学的教学情境这三大方面,从细节入手,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长禹.中学化学实验改进的研究进展[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03):122-124.
第二篇: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该实验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实验室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该探究实验中包含的科学方法
观察法、猜想法、分组实验法、交流合作法、引导发现法、讨论归纳法、分析论证法。
三、该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策略
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将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第三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大致分为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三种基本课型。这三种课型都要落实“三维目标”、坚持“五个贯穿始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五环节”,即实施“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一、落实“三维目标”
1.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
2.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标。
3.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二、坚持“五个贯穿始终”
1.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教育的精髓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始于建设和谐课堂,和谐课堂的突出特征是体现着平等和相互尊重,洋溢着爱和智慧。
2.文化育人贯穿始终。
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学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
3.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精心研究探究与体验的内容、时机、方式、方法,转变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4.展示交流贯穿始终。
提供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5.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是养成文明守纪、专心致志、多读勤写、规范书写、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克服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悠闲学习、袖手学习、低头听课、机械记忆等不良习惯。这是每一节课、每一名教师都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五环节”
新授课
1.自主学习。
目的意义:明确本课题的学习目标,基本掌握本课题所涉及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初步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活动形式:本环节可供选择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二是开设专门的预习课,三是在每节课的开始出示导学提纲,然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在自主学习前向学生交待学习目标和需解决的问题,也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生成学习目标和问题。在效果上不仅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还要找出疑难和困惑。其中的“收获”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收获,还包括学科 一般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感悟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实验探究性内容只要求学生准备前期实验素材、预备性的知识和资料等,不需要对实验的内容、过程、方法进行预习。
2.小组合议
目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交流与讨论自主学习情况,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部分问题,生成小组内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相
互质疑。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友情,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形成团结友爱,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
活动形式:组内同学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生生、组生、组组互动,回顾预习情况,通过组内表达交流、质疑答疑,生成知识技能,生成本组内的疑难困惑。具体程序为:先由部分同学讲述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然后组内相互质疑、答疑,对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留在“展示交流”环节提交到全班研讨。
注意事项:学习小组的划分应做到组内异质,这里的“异质”既指学习成绩的异质、也指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的异质,学习小组划分后要选拔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组内合议应注意照顾弱势群体,多让他们表达交流,对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通过组内互助的形式解决;小组合誃时教师应深入到小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找出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典型问题,想好下一步解决的方法,完成第二次备课。
3.展示交流。
目的意义:强化(或深化)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提炼与提升学生的各种感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相互欣赏、激励,体验成功。
活动形式:各组学生展示交流小组学习成果(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重点、难点、体会、感悟等);提出本组疑问、困惑。其他组的同学针对展示情况进行补充、矫正、评价,并就提出的疑问、困惑进行争辩、答疑。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视具体情况或给予适当提示,或参与争辩讨论,或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时还要针对学生没有涉及到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思路及时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再学习,然后再展示交流新的收获。
注意事项: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把握好各个层次学生的展现机会;展现过程中有许多不预测的因素,课堂中教师要捕捉好课堂随机出现的各种因素,随机调整教学过程;展现交流要充分发挥其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以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注重一个问题的多种思路与答案。
4.梳理整合。
目的意义:将上述环节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活动形式:以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总结学习内容,生成知识网络;展示交流知识网络,其它同学或教师对其进行补充、完善。
注意事项:梳理整合的内容既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又包括学科学习与研究的一般方法,还包括学生通过经历学习过程产生的各种感悟与情感。
5.诊断评价。
目的意义: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与方法等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整合、再运用;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救。
活动形式:教师以试卷或口头提问或演示操作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学生自救、生生互助或教师点拨等方式给予补偿。
注意事项:诊断测试内容要注意对学习目标的覆盖面;要重点检测中等生、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 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补偿教学。
实验探究课
1.提出问题。
目的意义: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
活动形式: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注意事项:教师可通过讲述化学故事、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际、联系现代科学最新成果、实验演示等方式设置问题情景;学生产生了猜想 与假设后,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交流,要允许学生有多种猜想 与假设。
2.设计方案。
目的意义:针对 猜想 与假设,确定探究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活动形式:首先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或教师提示等方式完成与设计方案有关的知识、方法准备和资料的搜集,然后再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或班内展示确定本实验组的实验方案。
注意事项: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实验方案。在此环节中交流与展示方案时,要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列出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步骤等,还要说明实验的注意事项。
3.实验探究。
目的意义: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能力。
活动形式:自主实验、分工合作、如实记录。
注意事项:实验探究时,既注意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又要做到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注意排查不安全的操作。
4.交流提升。
目的意义:生成最佳探究方案与结论,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
活动形式: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与结论,学生对展示情况进行讨论、评价,筛选出最佳方案,提炼学生探究过程生成的方法与情感因素。
注意事项:评价既包括对实验方案的评价,也包括对实验现象与结论的评价,还包括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评价;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要从科学性、安全性、经济实用性、是否简便易行、是否产生污染等方面考虑。教学中除注意学生的探究过程外,还要注意对知识点、科学方法的挖掘,要完成有关知识的整理与网络建构。
5.迁移应用
目的意义:完成有关知识与方法的训练,掌握有关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活动形式:针对本课题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学生知识迁移的角度设计题目,进行训练,并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
对本模式的说明:
1.对于复杂的实验可依据问题、假设、方案设计、实验、结论、交流、反思评价的程序组织教学,其重点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压缩部分环节或过程,重点在于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体验。
2.实验是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作为载体,侧重过程和思考。
3.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研究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复习课
1.自我诊断。
目的意义:学生通过回顾教材内容或参照复习纲要,测评自己对复习目标的达成度,从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搞好自我排查,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
活动形式:由教师给学生提供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知识点间的联系和链接),设计有一定思维含量的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学生带着提纲与问题完成知识扫描与问题排查并初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注意事项:本 阶段教师要设计全新的问题情景和新问题,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背景或新视角去审视和学习有关知识,要对旧知识给出新意,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本环节要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避免教师再泛泛的讲;在教学要求上要注意相对于新授阶段或前一轮复习的适当提高。
2.合作交流。
目的意义:交流前一环节学习成果,小组内解决自我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基本问题,生成小组的疑难困惑与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形式:学生在组内交流自我诊断情况,通过生教生、生帮生的方式初步解决存在的问题,生成本组的疑问和知识网络。
3.定位提升。
目的意义:解决各组的疑难问题,生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展示交流与思辨能力。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说一说自己的复习收获与体会,或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知识网络,提出疑问和困惑;其他学生答疑、补充、评价;教师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未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注意事项:初中化学中有些内容需给出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有些内容不能形成知识网络,就要注意总结出规律与方法。
4.知能应用。
目的意义:应用本单元知识或形成的知识网络解决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练习、交流和评价,使所学知识得以强化,特别是解决生活、社会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做到“从化学走向社会”。重点突破难点、疑点和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活动形式:围绕学生出现的问题和生活实际设计训练题,学生自主解答,小组合作或班内展示,检验做题效果,解决学生疑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思路及涉及的知识点,进一步明确解题方法和思路。
注意事项:训练题的设计要注意针对性、典型性等,要精选习题,合理设置课堂容量。
5.达标测试。
目的意义:通过达标测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反馈复习效果,及时进行矫正,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活动形式:达标测试题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针对性、开放性、层次性,实施达标测试,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讨论、解决。
学生根据各自的课堂表现,对自己从知识与技能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复习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价,找出优缺点,以改进以后的复习思路与方法。
注意问题:达标应从三维目标考虑,以基础知识为主。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达标主要以测试的形式进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主要通过自评或他评完成。具体评价要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合作交流、展示表现等方面考虑。
第四篇:初中化学“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大致分为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三种基本课型。这三种课型都要落实“三维目标”、坚持“五个贯穿始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五环节”,即实施“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一、落实“三维目标” 1.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2.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标。3.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二、坚持“五个贯穿始终”
1.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教育的精髓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始于建设和谐课堂,和谐课堂的突出特征是体现着平等和相互尊重,洋溢着爱和智慧。
2.文化育人贯穿始终。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学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
3.探究体验贯穿始终。精心研究探究与体验的内容、时机、方式、方法,转变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4.展示交流贯穿始终。
提供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5.习惯养成贯穿始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是养成文明守纪、专心致志、多读勤写、规范书写、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克服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悠闲学习、袖手学习、低头听课、机械记忆等不良习惯。这是每一节课、每一名教师都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五环节”
新授课
1.自主学习。
目的意义:明确本课题的学习目标,基本掌握本课题所涉及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初步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活动形式:本环节可供选择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二是开设专门的预习课,三是在每节课的开始出示导学提纲,然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在自主学习前向学生交待学习目标和需解决的问题,也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生成学习目标和问题。在效果上不仅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还要找出疑难和困惑。期中的“收获”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收获,还包括学科 一般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感悟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实验探究性内容只要求学生准备前期实验素材、预备性的知识和资料等,不需要对实验的内容、过程、方法进行预习。
2.小组合议 目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交流与讨论自主学习情况,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部分问题,生成小组内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相互质疑。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友情,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形成团结友爱,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
活动形式:组内同学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生生、组生、组组互动,回顾预习情况,通过组内表达交流、质疑答疑,生成知识技能,生成本组内的疑难困惑。具体程序为:先由部分同学讲述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然后组内相互质疑、答疑,对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留在“展示交流”环节提交到全班研讨。
注意事项:学习小组的划分应做到组内异质,这里的“异质”既指学习成绩的异质、也指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的异质,学习小组划分后要选拔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组内合议应注意照顾弱势群体,多让他们表达交流,对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通过组内互助的形式解决;小组合誃时教师应深入到小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找出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典型问题,想好下一步解决的方法,完成第二次备课。
3.展示交流。目的意义:强化(或深化)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提炼与提升学生的各种感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相互欣赏、激励,体验成功。活动形式:各组学生展示交流小组学习成果(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重点、难点、体会、感悟等);提出本组疑问、困惑。其他组的同学针对展示情况进行补充、矫正、评价,并就提出的疑问、困惑进行争辩、答疑。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视具体情况或给予适当提示,或参与争辩讨论,或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时还要针对学生没有涉及到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思路及时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再学习,然后再展示交流新的收获。
注意事项: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把握好各个层次学生的展现机会;展现过程中有许多不预测的因素,课堂中教师要捕捉好课堂随机出现的各种因素,随机调整教学过程;展现交流要充分发挥其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以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注重一个问题的多种思路与答案。
4.梳理整合。
目的意义:将上述环节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活动形式:以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总结学习内容,生成知识网络;展示交流知识网络,其它同学或教师对其进行补充、完善。注意事项:梳理整合的内容既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又包括学科学习与研究的一般方法,还包括学生通过经历学习过程产生的各种感悟与情感。5.诊断评价。
目的意义: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与方法等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整合、再运用;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救。
活动形式:教师以试卷或口头提问或演示操作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学生自救、生生互助或教师点拨等方式给予补偿。注意事项:诊断测试内容要注意对学习目标的覆盖面;要重点检测中等生、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 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补偿教学。
实验课
1.提出问题。目的意义: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活动形式: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注意 事项:教师可通过讲述化学故事、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际、联系现代科学最新成果、实验演示等方式设置问题情景;学生产生了猜想 与假设后,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交流,要允许学生有多种猜想 与假设。
2.设计方案。目的意义:针对 猜想 与假设,确定探究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活动形式:首先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或教师提示等方式完成与设计方案有关的知识、方法准备和资料的搜集,然后再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或班内展示确定本实验组的实验方案。
注意事项: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实验方案。在此环节中交流与展示方案时,要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列出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步骤等,还要说明实验的注意事项。
3.实验探究。目的意义: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能力。活动形式:自主实验、分工合作、如实记录。
注意事项:实验探究时,既注意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又要做到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注意排查不安全的操作。
4.交流提升。目的意义:生成最佳探究方案与结论,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
活动形式: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与结论,学生对展示情况进行讨论、评价,筛选出最佳方案,提炼学生探究过程生成的方法与情感因素。
注意事项:评价既包括对实验方案的评价,也包括对实验现象与结论的评价,还包括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评价;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要从科学性、安全性、经济实用性、是否简便易行、是否产生污染等方面考虑。教学中除注意学生的探究过程外,还要注意对知识点、科学方法的挖掘,要完成有关知识的整理与网络建构。
5.迁移应用
目的意义:完成有关知识与方法的训练,掌握有关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活动形式:针对本课题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学生知识迁移的角度设计题目,进行训练,并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对本模式的说明:
1.对于复杂的实验可依据问题、假设、方案设计、实验、结论、交流、反思评价的程序组织教学,其重点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压缩部分环节或过程,重点在于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体验。2.实验是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作为载体,侧重过程和思考。3.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研究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复习课
1.自我诊断。
目的意义:学生通过回顾教材内容或参照复习纲要,测评自己对复习目标的达成度,从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搞好自我排查,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
活动形式:由教师给学生提供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知识点间的联系和链接),设计有一定思维含量的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学生带着提纲与问题完成知识扫描与问题排查并初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注意事项:本 阶段教师要设计全新的问题情景和新问题,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背景或新视角去审视和学习有关知识,要对旧知识给出新意,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本环节要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避免教师再泛泛的讲;在教学要求上要注意相对于新授阶段或前一轮复习的适当提高。
2.合作交流。
目的意义:交流前一环节学习成果,小组内解决自我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基本问题,生成小组的疑难困惑与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活动形式:学生在组内交流自我诊断情况,通过生教生、生帮生的方式初步解决存在的问题,生成本组的疑问和知识网络。3.定位提升。
目的意义:解决各组的疑难问题,生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展示交流与思辨能力。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说一说自己的复习收获与体会,或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知识网络,提出疑问和困惑;其他学生答疑、补充、评价;教师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未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注意事项:初中化学中有些内容需给出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有些内容不能形成知识网络,就要注意总结出规律与方法。4.达标测试。目的意义:通过训练与测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反馈复习效果,及时进行矫正。
活动形式:发放训练题,学生自主解答,小组合作或班内展示,检验做题效果,解决学生疑难;教师发放达标测试题,实施达标测试,教师组织反馈矫正。注意事项:本环节包括训练和达标测试两个环节,训练题与测试题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要精选习题,合理设置课堂容量。5.自我评价。目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活动形式:学生根据各自的课堂表现,对自己从知识与技能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复习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价,找出优缺点,有利于改进今后的复习。
第五篇:初中化学论文
浅谈化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当今社会的信息化速度日趋加快,中学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走信息化之路是必然的选择。近年来许多关心中学教育或从事第一线教学的有识之士,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无疑有助于中学教学的进步,但单一学科的系统的,科学的,成功的计算机课件还很少,相关的较为全面的文章更不多,笔者根据自己教学中运用电脑制作化学计算机课件的一些经验出发,谈一谈体会,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都来参与中学化学多媒体教学的研究。
一、计算机课件的优点
知识的丰富性
1、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嘴巴和粉笔”为主要教学模式,课堂容量有限,教学手段单一。但使用计算机课件则不同,它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有用资源,如视,听,读,写功能的大大增强;利用“热键”做注解;补充课本中没有的阅读资料;利用网上资源进行相关知识的搜索,这些都有助于增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2、内容的易改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书写教案所用时间较长,但制作成计算机课件后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适当地加以修改,所需的时间少,从这一意义上讲可谓降低了工作的无意义重复性,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这更有利于教师把精力集中在教学内容的修订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有利于教师把精力集中在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上。
3、便于传播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案即使完整地书写出来,也因为表现形式过于呆板,展示性不强而不易被人们接受,计算机课件则不同,它可以在计算机上直接运行供少数人交流,也可以利用电教室的投影在多数人内交流(只需一(几)张软盘/光盘即可),更有意义的是可以上传到网上或建立个人主页在全球范围内供尽可能多的人流览。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也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页面的生动活泼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多媒体的多感官刺激作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
二、发挥计算机课件的辅助教学作用的几点体会
电教科研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应当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围绕教学难点来寻求电脑软件的辅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透过实验现象掌握物质的性质、变化,进而揭示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奥秘。辅助化学教学的计算机软件就应当围绕上述化学学科的特点、尤其是其中那些常规教学难以突破的难点来开发。就化学知识来说,不同的教材内容,有其特殊的难点,必须突破;但就整体来讲,则有一些共性的化学问题亟待计算机辅助其突破? 解释原理上体现辅助性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时常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原理难以领会,即使采用阶梯思考题启发学生探索,往往也不容易突破。例如高三化学电化学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常常对有关的电极反应的判断无从下手,为此我专门设计了这一节的复习课,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做了补充讲解和练习,如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问题,这样的实验由于反应时间长直接在课堂演示是无法办到的。我设计了模拟实验,将二根铁钉放在盛有水的水槽内,铁钉上罩有试管,打出字幕“一段时间后”,通过电脑模拟两者在腐蚀过程中现象的不同(水面的变化、有无气体产生),启发学生思考原因。这样的模拟使学生如临其境,更易发现问题的本质,提高了解题的能力;对于三池(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电子转移问题,我利用电脑模拟实验,展示电子的运动轨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电子得失的情况,再启发学生总结规律,教学效果明显好一些。相类似的知识点较多,如反应热、化学平衡、溶解度等等。
解释微观粒子上体现辅助性
宏观物质是微粒构成的,而微粒的构造和运动却无法直接观察。常规教学通常用挂图或投影片、模型等媒体示意,由于其僵化、固定而缺乏直观的效果。那么,教学时可借助计算机电教媒体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例如原子的构造、电子云、电子得失、价键形成、晶体的微观结构、原电池及电解池两极的离子放电等等?
化学实验教学上体现辅助性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也是实验引探法实施的前提,其重要意义勿庸置疑。然而,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⑴反应装置规模小而课室范围大,多数学生观察现象模糊;⑵许多化学变化瞬间即逝,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应当着重观察的重点上,因而感官刺激强度不足;⑶一些化学实验需要较长些的时间才能完成,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直接观察结果;⑷演示实验时教师既要自己动手或指导学生操作,又要调控整个教室的学生注意力,因而无法组织他们同步思考讨论,所以,边实验边探索的气氛不浓;5)一些
实验危险性较强,不益于在课堂上演示;6)工业生产装置规模大,根本无法在课堂内演示。那么,怎样解决这个在化学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呢?配以放映实验录像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现阶段各地发行的实验录像带只能线性播放,难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心选择某一片段、某一镜头,更不便在画面中穿插对实验的探索性思考,所以效果不佳。在制作课件的实践中我有以下心得:(1)对传统实验中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的要保留下来,亲手做演示实验(2)利用电教手段在课件中穿插实验录像,在录像中设置控制按钮,实现教学中能动地控制讲课内容(3)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如工业生产流程图,爆炸实验,反应时间快的实验的慢镜头,反应时间快的实验的压缩过程等等。如氯水分解反应速度非常慢,课堂上难以演示;再如浓H2SO4的稀释时错误地将水倒入浓H2SO4,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是不能用实验来演示的。但都可通过动画模拟及伴音得到解决。又如Na与H2O反应实验,通过投影实验能使全体学生基本看清,但反应太快,学生完整描述实验现象有困难。这时可将该实验的视频文件反复播放,并通过帧数控制定格在几个特殊阶段,这样学生就能将实验的整个过程看得十分清楚。解题指导上体现辅助性
(1)审题上的辅助性
利用计算机课件知识丰富性的特点,可以对一些疑难点、陌生的知识设置热区,在讲解时给予提示,这可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对学生较难理解的实验过程可以设计一组实验帮助学生分析。(2)分析,书写的辅助性
在分析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计算机把教师的口头分析格式化,引导学生在思考时注意表达的规范性。尤其对一题多解法的情况就更有应用价值,在介绍完主要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浏览其它解法,能提高课堂和利用率。
(3)设计题目的辅助性根据计算机的灵活性可以设计一此比较活泼的题目来考查学生的学习中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1)选择题
课堂教学可以给正确、错误答案配以不同声音,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自测练习可以给予相关解释,并统计计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2)搭配题
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装置的顺序去选择实验装置;如选错则返回原位置;3)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设计化学游戏,培养学习兴趣等等。
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素质教育有辅助作用
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在现实刺激物的作用下,人脑中的旧表象重新配合,从而构造出与原有事物基本相符甚至完全崭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想象。丰富的记忆表象是培养
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大纲和考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想象的水平是依一个人所具有的表象的数量及质量为转移的。培养想象力,就必须扩大充实表象的数量,改善已有表象的质量,以扩大已有表象的储备。化学研究的对象中有大量的微观过程,若只通过教师的讲解去想象实际发生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和变化是有难度的。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给学生提供的感性材料受到很大的局限,有时因不能给学生直观的表象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通过计算机课件的辅助教学可以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象、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从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这样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教学信息丰富,学生获得的记忆表象数量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日积月累想象力自然得到长足发展。如展示分子结构及反应断键部位。这主要用于物质结构及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如烃,烃的衍生物等分子结构,可通过FLASH制成立体分子结构动画,生动地展示在大屏幕上,再制作动画,加上闪烁与伴音,能形象地展示如乙烯的加成,氨基酸的水解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室是如何确定(选择)制取氢气的装置这一问题时,可以设计了下列四组动画装置供学生选择:⑴与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⑵仅用试管而无导管的装置。⑶用试管又有导管但还用酒精灯加热的装置。⑷用试管又有导管但没有酒精灯加热的装置。当学生选择了装置⑴时,就会看到稀硫酸从试管口流出而无法发生反应。当选择装置⑵时,稀硫酸和锌粒相互反应,但产生的气体从试管口直接溢出而不能收集。当选择装置⑶和装置⑷时,稀硫酸和锌粒均能相互反应,产生的气体都能从导管口排出。此时学生必定会对装置⑶和装置⑷进行比较,由于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是不需要加热的,从而得出装置⑷是正确的答案。随着反应的进行,电脑画面上出现“稀硫酸不足,金属锌粒有剩余”的字样而使得反应停止(动画显示为无气泡产生,但试管内仍有金属锌粒)。此时画面又给出“如何将试管中的锌粒充分反应,重新产生出氢气?”以及“如何在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向试管内添加稀硫酸?”这样两个问题。此时有三个答案供学生选择:①打开橡皮塞添加稀硫酸,但会使产生的氢气中混有空气而不纯。②重新换一个新装置。③在装置上另
配一个长颈漏斗。学生在对所提供的信息经过思考加工和相互讨论后选择了答案③,画面发生了如下变化:
装置A装置B学生再对上述两种装置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和综合,学生对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是否应该插入液面以下以及插入液面以下这一操作的原因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学生对以上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基础的同时,在AURTWAER里,给出“烧杯、烧瓶、锥形瓶、试管、底部有破孔的试管、有孔塑料片、长颈漏斗、橡皮塞、铁架台、U形管”等仪器,让学生自己动手组合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甚至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他认为还可以使用的仪器进行装置的组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最佳发挥,让学生更好地施展其创造才能。
我们在教学中所设计的课件,不是简单的动画设计,不是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课堂板书设计和实验操作,也不仅是教师课堂语言的动画描述,更不能为了动画而动画。否则,一堂电教课将会变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所进行的新的“填鸭式”教学,虽说这种的教学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效率要高。但同样会影响到学生智力的开发,影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形成?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对中学教师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因为要制作和使用课件,就迫使我们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与总结,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来全面领悟和掌握多媒体CAI的特点与方法。通过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师提高了自己对语言、图象、声音、文字的综合处理能力,知识结构得以改善。而自制的课件可以通过教学不断修改、完善,以寻找教学与课件的最佳结合点:何时利用课件、实验、实物投影,何时指导学生训练,怎样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微调课的进程等,教师都必须反复思考、调整。总之,教师要熟练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必须有创新精神、科研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正是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综上所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李春友
2013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