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

时间:2019-05-15 04:3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也谈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也谈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

第一篇:也谈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

也谈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

浠水县麻桥中学 罗旺明

化学用语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符号。它具有国际通用、简明直观、书写简便的特点,使用化学用语,也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化学用语表述了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如原子、分子、离子要用元素符号、化学式和离子符号来表述,物质的变化要用化学方程式来阐述,化学计算也要以化学用语为基础等等。显而易见,化学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要使用化学用语,化学用语既是表述化学的语言,也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可以说,没有化学用语就没有初中化学教学。纵观各地中考试题,化学用语的考查都占到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喻繁于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用语的概念内涵,准确而熟练地运用化学用语,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成为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在化学用语教学中,经常的训练以及利用各类口诀辅助记忆,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我希望那些是建立在学生“有兴趣”学习化学用语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学习化学用语的积极性,光靠采用武力的手段,即便是真的记住了化学用语,学生的所得也极其有限。故此,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应该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化学用语的分类和教学要求

在初中化学中,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化学符号(元素符号和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图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四个部分。它是按现行中学化学课本知识体系,由简到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入的。

化学用语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化学用语的意义,体验化学用语的方便快捷,并使学生能够熟练、规范的使用化学用语表示元素、分子、原子和化学变化。

化学用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化学用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不当行为,往往会增大学生学习的难度,挫伤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导致学生对化学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导致严重的分化现象。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避免让化学用语成为初中化学的“课堂毒药”,真正让它成为学生所乐见、所乐学、所乐用的工具,是每一个一线教师所应思索的重大课题。

对于化学用语的教学,提前介入、分散难点的教学方式,早已成为一线教师们的共识。而认清学生知识构建过程中的“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做到小而精,一课一得,不搞大而全的“一次到位”,也成为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药。自然科学是一种美,美得让人震撼,引导学生体验美,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记忆,则更能让学生远离“背化学”的桎梏。

化学用语教学策略

从绪言起步,提前介入。

绪言中,教材安排了有关原子-分子论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让学生从原子的角度了解化学变化,知道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同时向学生呈现了H2O、O2、CO2三种物质的化学式。教材中,分子、原子、元素等仅仅作为一个名词出现,处理教材时,教师不能过分讲解分子、原子、元素的内涵,但毫无疑问,它为我们化学用语的提前介入提供了契机。教学片断:

师: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过氧化氢、氧气、二氧化碳(板书:H2O2、O2、CO2)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仔细观察上述符号,哪个字母表示氧元素?

生:字母O表示氧元素。

师:想一想,CO2中的C表示什么元素呢?H2O2中的H表示什么元素? 生:C表示碳元素,H表示氢元素。

师: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板书:CaCO3),这种物质中你认识几种元素?钙元素的符号是怎么表示的?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们意识到,在这些“符号”中,通常“一个大写字母”表示一种元素,让他们窥探到了符号中的“秘密”,更激起学生们学习化学式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化学式的欲望。

循序渐进,分散难点。

知道化学式中的字母表示元素后,“物质符号”的学习就有了更实在的意义。在此后出现氮气(N2)、红磷(P)、五氧化二磷(P2O5)、硫(S)、二氧化硫(SO2)、铁(Fe)、四氧化三铁(Fe3O4)等化学式时,学生不仅能很快记住这些物质的化学式,更从这些化学式中了解了物质的元素组成,也记住了N、P、S、Fe等元素的符号。

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可以适时介绍KClO3、KCl、KMnO4、K2MnO4、MnO2等化学式,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区分、记忆的方法,如“老大是高锰酸钾,老二是锰酸钾(钾后有二)”等,但在这一段时期,除了简单的化学式外,对于复杂物质的化学式,应该不以“记”为目的,而要把侧重点放在“识”上,要一如既往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式中钾、锰、氯等元素符号。

有了这些元素知识的积累,在《水的组成》中,学生学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概念,就显得容易多了。教学片断: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大量的物质,你对哪些物质记忆深刻呢?你能写出这些物质符号吗?

生:(说出物质的名称,写出物质的符号)师:在这些物质中,最与众不同的是哪一个?

生:空气(只有它是混合物,不能用符号表示,其它物质都是纯净物,能用符号表示)。师:仔细观察这些纯净物的符号,如果让你把这些物质分成两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生:(分类,不同的人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分类方法会有所不同)师:(选其中一种)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读取几种氧化物)这些物质的名称中都有“氧化”两个字,它们都是氧化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由两种元素组成;有氧元素;是化合物。

这样,物质分类、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区分等难点,在“符号”教学提前介入,循序渐进中被轻松突破了。

到学习《元素》时,27个元素符号中,需要学生识记的就不到一半了。

直观是化学用语最迷人的魅力

化学用语能直观的表示出物质的组成、结构,能直观表示出化学变化中物质本身发生的变化。在化学用语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建立起化学用语与分子、原子、化学变化的联系,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习《分子和原子》时,课本中出现了大量分子和原子的示意图,善用这些示意图,能让学生建立起化学用语与分子和原子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用语的“另一种”(除了元素,还能表示分子、原子)意义。教学片断:

师:观察51页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水分子是由哪些原子构成的? 生: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师:水的符号是H2O,从这个符号中你能看出哪些信息? 生: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师:一个CO2分子中有几种原子?有几个原子?

这样的设计,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化学式的“微观”意义,为后面化学式学习埋下了伏笔。在学习化学方程式,讲解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时,也可以从示意图(52页图3-13)开始。教学片断:

师:(回顾示意图的意义)两个水分子怎么表示?两个氢分子、一个氧分子呢? 生:2H2O、2H2、O2。师:这个变化可以写成:2H2O

电解 2H2+O2,仔细观察这个式子,它有什么特征?

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让学生理解化学式前“化学计量数”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形成一种不自觉的习惯,看到化学用语,他们会联想到分子、原子的模型,联想到粒子的变化,使化学用语在他们的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看到具体的变化,又能用相应的化学用语简洁的表达出来,化学用语和鲜活的粒子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名实互现”。

体验自然科学的美

客观世界恪守严格的自然规则,这种恪守表现在化学用语,就成为一种“美”。体验规则,感受自然的伟大,更能激起学生学习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

学习《离子》后,如果知道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就可以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了。教学片断: 师:(出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这是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它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生:按质子数从小到大排列。

师:第一行叫第一周期,第一周期原子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第二、第三周期呢? 生:第一周期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第二周期原子有两个电子层,第三周期原子有三个电子层。

师:第一列是第一主族,第一主族原子结构示意图有什么共同特点?第七主族呢? 生:第一主族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第七主族原子最外层有七个电子。

师:在制作元素周期表时,门捷列夫把磷元素排在第三周期,第五主族。磷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层?最外层有几个电子?

生:磷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五个电子。

如果学生知道,当年门捷列夫排这个周期表的时候,别说电子层,就是电子、质子这些粒子都是他所想象不到的,但是他却“预言”了表中原子的核内质子个数,“预言”了表中原子的核外有几个电子层,最外层有几个电子,能不为自然科学的“魔力”所震撼吗?如果学生们学习了元素的化合价、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他们不会为自然科学所表现出的这种“美”、被化学用语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所折服,进而激起更大的探究物质世界的热情吗?

①化学用语的教学,对于我本人而言,一直都是很难突破的难题。我希望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意思,也学得主动,于是才有这篇文章。

②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借用了网上几位同行撰写的词条。只是由于作者不可考,故不敢随便点名感谢。感谢互联网!

③除个别词条外,其余内容均本人原创。如有知识上的缺陷或观点方面的偏差,概与他人无关,特此声明!

④写这篇文章,并不表示本人在化学用语教学上有什么突破。相反,我仍然在黑暗中摸索,欢迎同行们指正。

第二篇: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 Microsoft Word 文档

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

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符号,它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化学学习启蒙阶段的重点和难点.初中阶段所学的化学用语主要有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化合价等六种,具有简明直观、概括力强的特点.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第一个分化点,也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能否保持的关键点之一.因此,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要了解产生分化的原因和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学生能准确、轻松地掌握它们,为学好化学打下基础.

一、分化产生的心理因素

1.学生的心理因素.初中化学的前三个单元,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许多从未见过的实验,它把学生带进一个神秘的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几乎所有学生都具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习充满信心.但在随后第四、第五单元中进行了化学用语的学习,课堂上无“戏”可看,内容枯燥,对那些仅靠直觉兴趣和好奇心为动力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很快就落了下来,加上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元素符号还没有记住,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又接连学到.大量的符号像第二外语一样要求学生去强记,压抑了学生的认识兴趣.一部分外语基础差的学生由于负迁移而产生心理上的相抑作用,使化学用语的学习一开始就成为他们不愿意背的一个“包袱”,而使兴趣降低;即使对一些求知欲较强的好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偏爱理解记忆,而化学用语的学习可以发展为理解记忆的范围比较小,这使得学生的理解记忆常常受阻,思维密度不够,因此,记忆的效果不佳.所以,化学用语的教学如不采取措施跟教学的枯燥、知识的遗忘作斗争,兴趣就难以强化,分化也就在所难免.

2.教师的心理因素.课标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重要的常用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一部分教师觉得要熟练掌握,就是要学生死记硬背,每节课前发下小纸条让学生听写或默写,学生就像学外语一样地学习化学用语,教得枯燥乏味,学得也毫无兴趣,致使课堂心理因素构成不佳,埋下分化的隐患;还有部分老师对“熟练”二字理解过头,求成欲过于迫切,在学生未掌握书写规律的情况下,一堂课给出大量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记忆,有的甚至把高中的要求放到了初中,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违背了学生追求理解记忆的心理.这种过于强烈的求成欲和责任感往往也压抑了其他心理因素的积极化,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了分化.

二、防止分化的教学策略

要突破化学用语学习的分化点,既要尊重学生的认识和发展的规律,还要创造课堂教学心理结构的最佳状态.

1.培养、帮助和发展学生的记忆,变高遗忘为高效记忆.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提出:“化学用语是第二外语”,说明化学用语在化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从接触化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引导学生认识“第二外语”的符号功能,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按照“编织——归纳——应用”递进发展态势,分散难点,逐步记忆.为了促进学生简便快捷记忆和书写化学用语,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记忆技巧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记忆技能.

(1)归纳记忆

分析化学用语的不同特点,把握书写规则,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梳理同一专题,学会类比分析,然后迁移到具体问题的解答中,使形成的知识体系条理化、系统化.如,对化学方程式实行主题网络化,以问题为中心,以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主线,汇总出如含有碳元素的物质链,从而认识到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甲烷、酒精等物质问的相互转化关系,再联想到每种物质转变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加深有关化学用语的记忆.

(2)对比记忆

充分调动学习材料的相互渗透作用,寻找相关化学用语之间的共同特性,注意比较类似用语的微小差别,强烈刺激记忆的兴奋点.如,将书写元素符号的规则缩写为“一大二小”法则,即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小写,若CO表示一氧化碳物质,而Co则是钴元素符号,形成鲜明的对比.

(3)谐音、口诀记忆

以阅读列举作为记忆化学用语的切入口,理解应用为记忆化学用语的最终归属,运用记忆的联想技巧,活跃创新思维.如可以自编化合价口诀:

钾钠银氢铵根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三铝四硅五价磷;

氟氯氢氧根硝酸根负一价,氧硫硫酸根碳酸根负二价,单质零价要记清.

电解水是为了研究水的元素组成,实验时发现水电解器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因此可以简化为“正氧负氢”,将其谐音置换为“政养父亲”(即政府养着我的父亲),这样进行牵强附会,翩翩联想,加强记忆方面的趣味性.

2.培养和发展学生心理动力因素,激发兴趣.

心理动力因素指教学过程中的目的、动机、兴趣、求知欲、责任感、理想等.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是为一定的动机所支配的,而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起主导作用的成分往往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有了认识兴趣,教学的引人入胜和成绩的取得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乐事,学生也就有了毅力和恒心.激发学生的求知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该实验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实验室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该探究实验中包含的科学方法

观察法、猜想法、分组实验法、交流合作法、引导发现法、讨论归纳法、分析论证法。

三、该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策略

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将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第四篇: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研究

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研究

摘 要: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教学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学好化学用语对于促进学生对化学问题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化学用语的掌握程度也直接影响着高中化学的学习。教师要研究初中化学用语的特点、分类、功能,分析目前教学中的困难,应用有效的化学用语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用语 研究

化学是研究物质分子、原子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有着独特的用语,这是化学学习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初中阶段,学生首次接触化学,首先就要学习化学用语,这有助于他们正确书写,并能熟练运用化学用语进行思考和解答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化学用语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化学成绩和今后的化学学习。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花费了较多的精力来进行化学用语的学习,但效果并不明显。研究初中化学用语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化学用语的特点

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从总体上看,化学用语具有通用性、抽象性、形象性、直观性、工具性、简洁性和专一性的特点。

化学用语不同于我们平时使用的语言,它具有很强的通用性,是化学工作者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它所包含的信息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例如,自然界中水是无色无味、可以直接饮用的,在汉语中我们用“水”来表示,而在英语中就要用“water”来表示,在化学领域里则用“H2O”来表示。同样一种物质――水,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称谓,但其化学用语却都用“H2O”来表示。化学语言相对于复杂抽象的化学事实而言可以用具体的符号来表达。如Na和Cl的离子化合物就可以用化学电子式的形式来描绘。

另外,化学用语可以压缩大量复杂的化学描述,用简短的化学方程式完整地表述。例如,将铁放在硫酸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铁丝表面形成了一层红色的物质,原来的硫酸铜溶液也由蓝色变成了浅绿色,同时,铁的质量变重了,溶液的质量变轻了。从微观角度上看,由于铁原子失去了两个电子变成了铁离子融入液体中,而铜原子得到的两个电子附着在了铁上。这样复杂的文字描述可以用简短的化学方程式来描述:Fe+CuSO4―Cu+FeSO4。化学语言的专一性体现在:一个元素只代表一个含义,如“P”在化学领域,它仅代表磷;而在物理领域,P既可以代表压强,又可以代表动量,还可以代表功率。

二、初中化学用语的分类

初中阶段化学用语种类主要包括:表示元素的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和表示物质变化的方程式。其中表示元素的符号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如O、C、CO、O2-;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有Fe、MgO、NaCl等;表示物质变化的方程式有Fe+CuSO4Cu+FeSO4。

三、化学用语在化学学习中的功能

1.促进学生学科学习

化学用语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化学信息的载体,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前提。只有学好化学用语,学生才能在化学学习中快速地理解知识,更好地应用知识。例如,在“碳元素”一节内容教学中,由于知识点较多且较零碎,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利用化学用语作为引导,就可以清晰地展现出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化学用语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学生要想掌握化学用语,就要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对于化学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达,学生更要具有灵活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化学用语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

3.为抽象化学知识的学习提供感性支持

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和认识很多看不见的物质。这些物质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可以通过特定的化学用语表示出来,如电子云的概念。还有很多化学物质是学生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但可以借助化学用语符号来辅助学生认识,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等。

4.化学用语可以辅助学生解决化学问题

在化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些化学问题如单纯地从文字角度来描述则较为烦琐,学生也很难理解,而利用化学用语则可以简洁、明了地将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便于学生高效地理解化学问题。例如,NaCl中掺进了Na2CO3,想要将Na2CO3除去,我们可以用什么试剂来实现呢?如果仅从文字角度去分析这一问题,很难找到突破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确定这是一道除杂的问题,分析出反应前后的物质,再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求解,具体思考如下(见图1):

四、初中化学用语教学困难的原因

1.不当的教学和评价

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教学评价主要是以试卷测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只注重教学结果,而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关注。对于知识的传授也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导致学生在学习这种抽象性较强的化学用语时有一定的难度,从而造成了学习化学的困难。

2.化学用语本身的问题

化学用语是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实际存在的物质的,它是用抽象的概念来表示实际的物质,如果不能将化学用语与所表示物质的意义联系起来,那么符号自身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由于符号自身的抽象性,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也有一定难度。

3.教师关注不够

在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追求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而对于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化学用语,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习惯上通过做大量的练习题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过多地关注于知识层面上的教学,而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却关注很少。

4.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逐步发展,他们能将具体事物和抽象问题分开来看待,但这种思维发展并不成熟,很容易受表面问题的困扰,难以深入知识的内部。另外,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也会影响学生对化学用语的研究,在学习化学用语之前,学生就接触了很多化学用语,如日常生活中的O2、H2O、CO2等标识,以及生物课中学过的光合作用等,这些都是学生早期接触过的化学符号,但并没有形成科学的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化学用语的学习。尤其在学习物质的分子构成、原子构成、离子构成等内容时,会出现较大障碍,如很多学生会将金属单质写成Fe2或Al2,这是不对的。

五、化学用语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将抽象的化学符号与现实中可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用语,而不是机械地记忆化学用语。例如,在学习CaCO3+2HCl―CaCl2+H2O+CO2↑这个化学方程式时,教师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教学。如可将化学用语与微观结构和宏观世界联系起来,让学生先了解宏观物质的反应变化、碳酸钙和盐酸的性质以及各种生成物的性质,再通过观察到的现象了解生成物的特性。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可以生成H2CO3,但却不稳定,会生成易溶于水的CaCl2和CO2气体。当然,教师还可以从量的关系和微观方面来对此作进一步解释。

2.灵活运用练习―反馈策略

化学用语知识学习的关键就在于能够灵活应用,因此,仅仅理解其内涵是远远不够的。就化学方程式而言,仅仅会书写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大量练习达到熟知的水平。在平时练习中还要注意对学习思路和方法的总结与反思,尤其对于练习中的一些错误问题,更要及时地做好改正和反思。教学实践证明:没有反馈而仅依靠大量练习的学习是无效的。对于较为复杂的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分段教学的形式。例如,在学习CaCO3+2HCl―CaCl2+H2O+CO2↑这个化学方程式时,首先,教师应教授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通过多种练习实现熟练书写;其次,引导学生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联系;最后,根据两侧的元素符号配平方程式。

3.充分发挥图示的作用

在向学生讲解物质的分子和构成原则时,教师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模型构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以构架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助于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杨丽.“化学用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2(2).[2]吴国庆.浅谈化学用语的教学[J].教学研究,2011(9).

第五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大致分为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三种基本课型。这三种课型都要落实“三维目标”、坚持“五个贯穿始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五环节”,即实施“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一、落实“三维目标”

1.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

2.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标。

3.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二、坚持“五个贯穿始终”

1.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教育的精髓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始于建设和谐课堂,和谐课堂的突出特征是体现着平等和相互尊重,洋溢着爱和智慧。

2.文化育人贯穿始终。

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学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

3.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精心研究探究与体验的内容、时机、方式、方法,转变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4.展示交流贯穿始终。

提供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5.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是养成文明守纪、专心致志、多读勤写、规范书写、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克服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悠闲学习、袖手学习、低头听课、机械记忆等不良习惯。这是每一节课、每一名教师都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五环节”

新授课

1.自主学习。

目的意义:明确本课题的学习目标,基本掌握本课题所涉及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初步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活动形式:本环节可供选择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二是开设专门的预习课,三是在每节课的开始出示导学提纲,然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在自主学习前向学生交待学习目标和需解决的问题,也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生成学习目标和问题。在效果上不仅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还要找出疑难和困惑。其中的“收获”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收获,还包括学科 一般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感悟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实验探究性内容只要求学生准备前期实验素材、预备性的知识和资料等,不需要对实验的内容、过程、方法进行预习。

2.小组合议

目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交流与讨论自主学习情况,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部分问题,生成小组内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相

互质疑。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友情,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形成团结友爱,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

活动形式:组内同学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生生、组生、组组互动,回顾预习情况,通过组内表达交流、质疑答疑,生成知识技能,生成本组内的疑难困惑。具体程序为:先由部分同学讲述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然后组内相互质疑、答疑,对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留在“展示交流”环节提交到全班研讨。

注意事项:学习小组的划分应做到组内异质,这里的“异质”既指学习成绩的异质、也指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的异质,学习小组划分后要选拔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组内合议应注意照顾弱势群体,多让他们表达交流,对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通过组内互助的形式解决;小组合誃时教师应深入到小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找出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典型问题,想好下一步解决的方法,完成第二次备课。

3.展示交流。

目的意义:强化(或深化)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提炼与提升学生的各种感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相互欣赏、激励,体验成功。

活动形式:各组学生展示交流小组学习成果(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重点、难点、体会、感悟等);提出本组疑问、困惑。其他组的同学针对展示情况进行补充、矫正、评价,并就提出的疑问、困惑进行争辩、答疑。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视具体情况或给予适当提示,或参与争辩讨论,或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时还要针对学生没有涉及到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思路及时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再学习,然后再展示交流新的收获。

注意事项: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把握好各个层次学生的展现机会;展现过程中有许多不预测的因素,课堂中教师要捕捉好课堂随机出现的各种因素,随机调整教学过程;展现交流要充分发挥其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以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注重一个问题的多种思路与答案。

4.梳理整合。

目的意义:将上述环节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活动形式:以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总结学习内容,生成知识网络;展示交流知识网络,其它同学或教师对其进行补充、完善。

注意事项:梳理整合的内容既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又包括学科学习与研究的一般方法,还包括学生通过经历学习过程产生的各种感悟与情感。

5.诊断评价。

目的意义: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与方法等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整合、再运用;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救。

活动形式:教师以试卷或口头提问或演示操作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学生自救、生生互助或教师点拨等方式给予补偿。

注意事项:诊断测试内容要注意对学习目标的覆盖面;要重点检测中等生、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 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补偿教学。

实验探究课

1.提出问题。

目的意义: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

活动形式: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注意事项:教师可通过讲述化学故事、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际、联系现代科学最新成果、实验演示等方式设置问题情景;学生产生了猜想 与假设后,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交流,要允许学生有多种猜想 与假设。

2.设计方案。

目的意义:针对 猜想 与假设,确定探究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活动形式:首先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或教师提示等方式完成与设计方案有关的知识、方法准备和资料的搜集,然后再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或班内展示确定本实验组的实验方案。

注意事项: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实验方案。在此环节中交流与展示方案时,要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列出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步骤等,还要说明实验的注意事项。

3.实验探究。

目的意义: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能力。

活动形式:自主实验、分工合作、如实记录。

注意事项:实验探究时,既注意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又要做到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注意排查不安全的操作。

4.交流提升。

目的意义:生成最佳探究方案与结论,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

活动形式: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与结论,学生对展示情况进行讨论、评价,筛选出最佳方案,提炼学生探究过程生成的方法与情感因素。

注意事项:评价既包括对实验方案的评价,也包括对实验现象与结论的评价,还包括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评价;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要从科学性、安全性、经济实用性、是否简便易行、是否产生污染等方面考虑。教学中除注意学生的探究过程外,还要注意对知识点、科学方法的挖掘,要完成有关知识的整理与网络建构。

5.迁移应用

目的意义:完成有关知识与方法的训练,掌握有关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活动形式:针对本课题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学生知识迁移的角度设计题目,进行训练,并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

对本模式的说明:

1.对于复杂的实验可依据问题、假设、方案设计、实验、结论、交流、反思评价的程序组织教学,其重点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压缩部分环节或过程,重点在于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体验。

2.实验是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作为载体,侧重过程和思考。

3.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研究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复习课

1.自我诊断。

目的意义:学生通过回顾教材内容或参照复习纲要,测评自己对复习目标的达成度,从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搞好自我排查,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

活动形式:由教师给学生提供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知识点间的联系和链接),设计有一定思维含量的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学生带着提纲与问题完成知识扫描与问题排查并初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注意事项:本 阶段教师要设计全新的问题情景和新问题,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背景或新视角去审视和学习有关知识,要对旧知识给出新意,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本环节要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避免教师再泛泛的讲;在教学要求上要注意相对于新授阶段或前一轮复习的适当提高。

2.合作交流。

目的意义:交流前一环节学习成果,小组内解决自我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基本问题,生成小组的疑难困惑与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形式:学生在组内交流自我诊断情况,通过生教生、生帮生的方式初步解决存在的问题,生成本组的疑问和知识网络。

3.定位提升。

目的意义:解决各组的疑难问题,生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展示交流与思辨能力。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说一说自己的复习收获与体会,或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知识网络,提出疑问和困惑;其他学生答疑、补充、评价;教师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未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注意事项:初中化学中有些内容需给出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有些内容不能形成知识网络,就要注意总结出规律与方法。

4.知能应用。

目的意义:应用本单元知识或形成的知识网络解决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练习、交流和评价,使所学知识得以强化,特别是解决生活、社会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做到“从化学走向社会”。重点突破难点、疑点和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活动形式:围绕学生出现的问题和生活实际设计训练题,学生自主解答,小组合作或班内展示,检验做题效果,解决学生疑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思路及涉及的知识点,进一步明确解题方法和思路。

注意事项:训练题的设计要注意针对性、典型性等,要精选习题,合理设置课堂容量。

5.达标测试。

目的意义:通过达标测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反馈复习效果,及时进行矫正,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活动形式:达标测试题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针对性、开放性、层次性,实施达标测试,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讨论、解决。

学生根据各自的课堂表现,对自己从知识与技能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复习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价,找出优缺点,以改进以后的复习思路与方法。

注意问题:达标应从三维目标考虑,以基础知识为主。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达标主要以测试的形式进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主要通过自评或他评完成。具体评价要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合作交流、展示表现等方面考虑。

下载也谈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也谈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贫困山区农村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大全

    《贫困山区农村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叙永县分水中学实验课题组 我校《贫困山区农村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是叙永县第四批立项的普教科研课题,从即......

    初中化学“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大致分为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三种基本课型。这三种课型都要落实“三维目标”、坚持“五个贯穿始终”、精心设计课堂教......

    也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合集五篇)

    也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目前学术界认为,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

    语文教学策略谈

    语文教学策略谈 教学策略就是“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需要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步骤,形成具有效率意义......

    初中化学用语的巧妙教学

    初中化学用语的巧妙教学 摘要:化学用语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化学用语的教学更是给广大教师的教学带......

    初中化学中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中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教学心得体会 东胜一中 杨晓芸 个性化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或特点;让学生生动活......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在现当代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初中化学的教育是极其关键的,化学是将会陪伴学生很久的一门学科,也是迈入高中学府必备的学科之一。但初中学生大部分具有很强的叛逆心理,不......

    也谈雷锋精神

    也谈雷锋精神在谈雷锋精神之前,先来一首刚刚杜撰的打油诗:雷锋精神是人性,人类楷模不是神。人生失落需自强,春风得意乐助人。 自从我国开始宣传雷锋的那天起,雷锋、雷锋事迹、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