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扬善修身

时间:2019-05-15 16:1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扬善修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扬善修身》。

第一篇: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扬善修身

扬善修身

--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商南花

最近阅读了蔡元培先生编写的《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由专门给旅法华工学校教员编写的“华工学校讲义”和留德期间编写的“中学修身教程”以及“蔡元培国民修养散论”三部分内容组成。不管是哪一部分,其要旨就是希望通过中华传统修身与西方现代公民教育观念相结合,对青年学生和社会大众的道德观进行引导,促进社会和谐。虽然成书距今已近百年,且只是薄薄一册。但其内容和形式却令我心生欢喜。是那些讲成功励志和心灵鸡汤故事的人生修养书所不能比拟的。大师就是大师,先生在书里平平淡淡地就把人生的大道理说得一清二楚,毫不拖泥带水,这就是大师的独特魅力。这本书不是学术理论著作,是普通学生所用的教科书,是通俗的指导实践之书,对人们生活的道德实践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蔡先生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西方的公民教育观念,讲述了人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于有志于提高自身修养的人们会有很大的启发。而我从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深厚,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一部道德发展的文化,就是提高人生修养和境界的文化。我不但领悟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就是教人做人与处事,还明白了大局意识是一个人形成真正世界观的基础,没有大局意识就难有真正的世界观。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近代教育家、革命家、伦理学家,被中国共产党誉为“现代知识界的卓越前驱”.对蔡元培先生我一直心存敬仰,他是时代的典范,一生以实践影响了这个国度和民族的走向、影响了历史、甚至影响了中国和世界。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林语堂也评价先生:“论资格,他是我们的长辈;论思想精神,他也许比我们年轻;论著作,北大教授很多人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而我看中的更在于文化对世界和历史的改造,这方面作为学者,蔡元培先生是值得后世,尤其是今天的学者学习和效仿的。”在他去逝的时候,毛泽东评价他是“学界泰斗,万世楷模”.真是一点也不为过。我选读这本书也是因为蔡先生有着北大校长的经历,有着教育总长的的体验,有着“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精神。

翻开书中的一页又一页,从文字中的的故训,我看到前辈人熠熠生辉的智慧。其中“中学修身教科书”从修己、民族、国家、职业、良心、理想、道德等方面阐述了个人在社会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需要履行的义务;“华工学校讲义”包括德育三十篇和智育十篇。德育篇要求舍己为群,尽力于公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己重而责人轻,勿畏强而侮弱;智育篇包括文字、图画、音乐、戏剧、诗歌、历史、地理、建筑、雕刻、装饰等内容;“蔡元培国民修养散论”主要收录了12篇关于道德修养的演说、论文、手稿等。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即道德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人的修养》是一部值得全体国人阅读的道德范本。让我们从阅读先生的这一著作中汲取智慧和精神,自觉加强修养,扬善修身,努力做一个有修养的中国人。

【本书我感兴趣的观点或内容】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所以能够预见将来,而不会乱了秩序,是因为有约定。有约定而不遵守,那就会乱了套,而猜疑之心就会产生。

奢侈,是一个人的消费,超过了普通人的平均费用,而又不能带来任何益处,甚至产生恶劣影响。

修养身心以实践最为重要。

喜好清洁的人动作轻捷有秩序,想法缜密,习惯与性格相互促进,如此一来,就会帮助养成勤勉精明的美德。借用形体来规范精神,这也是修养性情的好方法。

人的精神压抑郁闷的时候,所看到的事物没有一件符合心意,这是学习进步的很大阻力。

睡眠过度也会酿成懒惰软弱的习惯,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顺境与逆境变化不定,悲哀与快乐不断发生这实在是人生的常事,但是我们应当开阔胸襟,使自己的精神清爽明朗,即使有不如意的事,也应当随着情况来适应它,而不让不愉快的心情停留在头脑之中,这样才能涵养精神,使它不至于损害身体的健康。

人心随着时间和事物不断改变。

如果平时就注意是非善恶的界限,而养成去恶从善的习惯,那么不用自己太过努力,道德就自然而然地进步了。

思想能端正身体,身体也能影响思想。

人生的价值是看他的事业而不是年龄。有的人很高寿,却生活在醉生梦死之中,人们都忘了他的长寿,而记住他的行为。

欲望就像骏马一样,有善于奔跑的能力,却不能自己选择奔跑的方向,如果不加以控制而任它奔驰,那么就难免掉入水沟,撞上墙壁,甚至因此而丧失生命。

自制的内容有三个:第一是节制饮食,第二是节制欲望,三是节制热情。

知道应该做而不敢做,知道不能不做还是不敢去做,被名利诱惑而丧失了判断是非的能力,这都是不能果断的害处。

勇敢之中,最显著的品质就是独立。独立,就是不依赖他人,而完成自己的职责。按自己的思想考虑,凭自己的意志行事,用自己的能力生存,只有这样才算独立,也一定这样之后,才称得上是一个人。

一般的道德,有一般知识的人就能做到了。但高尚的道德,不具有高尚知识的人就不能做到。

知识不足的人眼睛能够看到日月,却不能看到公理与正义的光辉;有物质世界的感触,却没有精神世界的融洽;有近忧,却没远虑。见识这么狭隘,言行又怎能免于浅薄呢。

钻研学问的关键有两个:一个是持久耐心,一个是珍惜时间。

不善于怀疑的人,就无法真正地相信。

怀疑是学问的需要,而不是学问的目的啊!

在说话的时候就已经骗人了的,就是妄语;而话说完以后失信于人的,就称作爽约。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具有道德和才能。而想要成就道德和才能,必须要有方法。第一种是经验;第二种是读书;第三种是跟随老师学习。

父母对于子女,一定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考察其行为的利害得失,不能放任他的嗜好而让他肆意妄为。

人一生都很难改变的性格,基本上是来源于家庭的影响。习惯当然能造就性格,而朋友也可以感染人的品性,但和家庭相比,它们的感化力就差多了。

抛弃一己私利,互相表达自己的爱意,互相成全对方的愿望,这是夫妻的意义所在,也是人生最为宝贵的情感。

纯粹的爱情,不会随着境遇的变迁而改变。纯粹的爱情源于品性。男子选妻,一定要选品行温顺善良、坚贞端庄的;女子选夫,一定要选择明白事理、忠厚老实的。

重视一个国家的习惯,就是重视一个国家的秩序啊。

爱国心乃是源于人民和国土之间的深厚感情,而且也是国家存在最为重要的元素,它能挽救即将衰落的国运。

人的本性,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即便勉强去做,也很难有所成就,而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则能不知疲倦,往往还能达到极高的境界,发现别人所未知的东西。所以,选择职业,一定要依着每个人的自由爱好,别人不应该横加干涉。

不彻底断绝恶习,却想培养善行,这是最难的。

科学者,所以祛现象世界之障碍,而引至于光明。美术者,所以写本体世界之现象,而提醒其觉性。

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是蔡元培先生救就任北大校长时告诫学生的话。

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蔡元培先生在讲演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是说要具备的三个条件,狮子一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养的精神。

所以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应利用厚生的需要;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情感的调和,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

第二篇: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近代教育家、革命家、伦理学家。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倡“兼容并包”,给中国的学术带来突变,他主张劳工神圣,由他带领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学员当中就有周恩来、邓小平。他在北京大学团结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引入了西方革命思想,对中华民族的进步,对新中国的建立,功勋卓著。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蔡元培所处的时代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了,在历史的影片中所看到的时代背影已经隔代又隔代,然而《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所要求我们的,明显把握了历史的脉搏,早已知晓了未来社会的文明要求。这本书有三部分构成:专门给旅法化工学校教员编写的《华工学校讲义》和留德期间编写的《中学修身教程》以及蔡元培国民修养散论。不管是哪一部分,其主要旨的都是希望通过中华传统修身与西方现代公民教育观念相结合,对青年学生和社会大众的道德观进行引导,促进社会和谐。

蔡元培先生认为,做一个现代学生既要有狮子般的体力,猴子般敏捷的思维和行事方式以及饱含对国家、学术、社会责任的骆驼精神,又要“自爱”、“爱人”这种主张用朱永新先生的话说就是在当下的大众当中,有“补课”价值。

其中《中学修身教科书》一书从修己、民族、国家、职业、良心、理想、道德等方面阐述了个人在社会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需要履行的义务,娓娓道来。以我的理解,毋宁说是这七个方面,不如说是“理想中心论”。蔡元培先生认为:“理想与实在,永无完全符合之时,如人之夜行欲塌己影而终不能也。”这并不等于说人生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到达的,在人生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变数,没有什么是既定的。最近备受热捧的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里面有这样一段对白,“如果我一辈子穷困,你还会爱我吗?” 陆涛问,夏琳回答“如果你一辈子努力,即使穷困我也还爱你。”所以我们所能把握的仅仅是一种趋势、一种信仰而已,而非想象中那样,成功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程序。我们所做的也仅仅是为了让理想向现实无极限靠近而已。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如何在成功之前先成人,如何让一个群体在过渡时候不会迷失方向。

现代社会是一个成功学和交际学泛滥的社会。走进书店,励志书籍和交际书籍铺天盖地、“汗牛充栋”。他们能让你知道如何才能得到上司欣赏,叫你明白怎么样才能让同事喜欢你,甚至是脸皮厚、心肠黑,出卖自己的信仰,却对温良谦恭让只字不提,理由冠冕堂皇,其中一条就是:老实人吃亏。记得成龙导演的电影《新宿事件》利有这样一句台词:“日本人自己不偷东西,就以为所有人都不偷东西。”这句话里的社会风气足以让日本人引以为豪了,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底气相信自己国民的社会信用和道德素质,或许他们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人为什么会偷东西呢?自己有欺负老实人的心理,所以才害怕自己老实被别人欺负,公众对现在的很多事件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就暴露出了这种“强盗逻辑”。这种担心,唯有一剂良药,那就是“合群”,“合群”一说其实是主张把个体放在社会当中来约束他的行为道德,蔡元培先生举例说:“古谚有云,‘千里不唾井’,言将有千里之行,虽不复汲此井水,而不敢唾之以妨人也。”蔡元培先生提到“孤立而自营则冻馁且或难免;合众人之力而营之,而幸福之生涯,文明之事业,始有可言。”“使合全世界之人以为群,而有无相通,休戚与共,则虽有地力较薄,天灾偶行之所,均不难于补救,而兵战、商战之惨祸,亦得绝迹于世界矣。”鄙人认为,若人人如此,则堪称“人民素质极大提高”,纵无“物质极大充足”,亦可谓大同世界。

有个笑话说,有个学生在考试时让老师去给他买面包,理由是他因为考试而没来的及吃早餐,这在17世纪的剑桥大学是被校规所支持的,第二天学生迟到,老师罚了他五倍于面包的钱,并且告诉他说,既然大家玩儿的是同一种游戏,就得遵守相同的游戏规则。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可谓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底线、作为一个合格社会公民的行为“宪法”。很显然,个体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文明的最终受益者更是社会文明的基石,美好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的道德自觉和努力。

第三篇:至善之路—— 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至善之路——读《中国人的的修养》有感

新华街小学 侯春转 走进任何一家书店,你都会发现很多关于人生修养的书籍。这些书往往善于讲一些成功励志和心灵鸡汤的小故事,其目的也许是好的,为了启发和感悟读者。但是很多故事从常识和逻辑上却经不起推敲。试问谎言,即使其动机是十分善意的,又能在人生修养上给读者多少益处?抛开这个不谈,这些书大都流于支离破碎的泛泛而谈,缺乏对人生修养系统的理论分析,更遑论作者自己的修养水平。

最近有幸拜读了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人的修养》一书,虽然成书距今已近百年,但其形式和内容却令人耳目一新。仅仅薄薄一册,却比上述的那些心灵鸡汤不知有营养多少倍。而且那些作者的学识跟先生相比也有云泥之别。先生的书平平淡淡地就把人生的大道理说得一清二楚,毫不拖泥带水。这才是大师的水准。这也说明,道德修养与科学技术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后者往往是新近的总是超越老旧的,而前者则可能需要到历史的岁月中去寻找高峰,过往的也许永远也不会过时。《中国人的修养》就是这样一座高峰,值得每个中国人好好读几遍。

在该书开篇《合群》一章中,先生以教室、桌椅、衣服和身体为例,说明事物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有机组合而成,进而指出人与人必须结成集体,彼此合作,才能谋求最大利益。这种以身边日常事物启发读者,其中的道理让人不得不信服,真是微言大义!另外,开篇又契合了先生所提倡的人生理想“自发展其人格,而使全社会随之以发展者,人生之鹄也”,确是大师手笔!

大多数关于人生修养的书都在努力教你培养各种美德,却忽视了一种美德如果坚持过度就可能变质。先生在《镇定与冷淡》、《自由与放纵》、《尚洁与太洁》、《方正与拘泥》和《有恒与保守》等篇中,列举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事例,说明修养也是需要注意“度”的问题,否则过犹不及。其中最令我赞同的是《有恒与保守》,文章介绍了三个真正有恒心的例子。巴律西制造瓷器,不断试验以改进制陶技术,精益求精,积累十八年经验才做出了精品的陶瓷。布丰写《自然史》前后修改了十一次,最终才成为流传于世的名著。布申坚持学习提高绘画技法,从十多岁开始,一直到老死都在学,终成一代名家。他们不断地改进作品和提升技艺,是真正有恒的表现。相反,不求上进的坚持则是保守。我们教师在教学上同样需要这样的有恒,而不是多年不变的保守。教学技能的改进和提高往往需要知识的积累、理解的深入、操作的熟练等多方面因素的沉淀,而沉淀来自于一点一滴,从来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应。只有坚持的时间长了,效果才会显现出来。可是大多数人正是因为努力坚持了一段时间却看不到任何效果,才选择放弃。然而实际上,犹如种植花草树木,浇灌的时候谁能看到浇灌的效果呢?花草树木的生长,常人肉眼是很难看到的,但它们无时无刻不在生长着;否则枝叶花实的繁茂能从哪里而来?事实上,一切知识、技能、修养的提升都有同样的道理,积累的时候看不到效果,但效果却又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只待厚积薄发的那一刻罢了。另外,《方正与拘泥》指出,行为固然要遵守一定的规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能因过于正派而显得死板。对于这一点,先生举了不少古代的例子。在当今,救护车在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不遵守交通规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交规设定的本意就是避免对自己和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在病人生命危急的时刻还要去严格遵守交规,这其实已经违反了交规的初衷。所以,要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遵守规则;在特定的情境下,打破规则才是真正的遵守规则。

不过,《尚洁与太洁》中那些古代反面的例子或许值得商榷。其中大部分应该是强迫症,其行为并不能反映其主观动机,以此作为“太洁”例子似乎不妥。

本书的第一部分为《华工学校讲义》,分为德育与智育两大篇。第二部分为《中学修身教科书》,讲述了实践伦理学和理论伦理学。理论伦理学包含良心论、理想论、义务论和德伦。良心论作为理论伦理学的基础,我认为这是本书讲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故而针对这部分说些感想如下。

良心论首先分析了知识、情感、意志和良心的关系,知识判断事情的对错,意志决定做还是不做,而情感则是指向对事情的好与恶。人类的精神活动不外乎知识、情感和意志,良心却在三种精神活动中,时时起着趋善避恶的作用。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因良心的驱动而不得不去做某些好事,又不得不去避免做一些坏事。所以我们该做什么,都应该交由良心来决定。但是良心却又可能被邪念所压倒;所以,对邪念要趋而避之。我们应该借助良心,从知识、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共同着手去消除邪念。刘备的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流传甚广。它正是告诫我们要多为善以培养良心,不作恶以去除邪念。所谓“大风起于青萍之末”,邪念刚刚萌发的时候,正是最应该也是最容易去除它的时候。要提高修养就需要不断消除邪念,不断培养良心。

或许因为良心在道德修养中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先生的论述并不止步于此,他更深一步地从进化论的角度探讨了良心的起源。“其种族之能留遗以至今者,皆其能互相爱护故也。此互相爱护之情曰同情。同情者,良心作用之端绪也。由此端绪,而本遗传之理,祖孙相承,次第进化,遂为人类不灭之性质,其所由来也久矣。”先生的苦心大概就是怕读者怀疑良心是否真实地存在吧,毕竟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蚂蚁和蜜蜂的社会,按角色分工为工蚁(蜂)、雄蚁(蜂)与蚁(蜂)后,彼此协作,实现族群的生存繁衍壮大。其中工蚁(蜂)为了保护族群甚至不惜一死与外敌搏斗。这其中的协作、秩序和斗争,难道不是有类似于趋善避恶的良心在起作用吗?这正是因生物进化而得来!由此当知先生所言不虚。对于良心,我们应该珍惜它,发展它,听从它。

以趋善避恶的良心为基础,以臻于至善的理想为目标,不断实现道德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道德,最终实现自我完善的人格。如果人人都不断追求修养的境界,在自我发展的同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理想的社会必定会建立起来。蔡元培先生学贯中西,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大很快即开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看完本书,深感先生一生取得的成就,其实是他内在修养外化的必然结果。先生在书中论述人生修养,从理论到实践,巨细靡遗,堪为国人道德修养的指导手册和检查单。可惜,我直到如今,年届中年才细读到先生的大作,然而朝闻道,夕死可矣。唯有在先生指引的人生修养道路上朝着至善不断前进吧!

第四篇: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见书生本色

见书生本色

--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新媒体工作室 青年文法

又是一年国庆,在寝室里闲来无事翻开了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人的修养》。早听闻先生任北大校长时着力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于是更为听说先生是本校校董之一而与有荣焉。

翻开书,读起久违的文言语句,像是和先生直接对话一样,亲切而熟悉。初见目录,《中学修身教科书》《智育十篇》等章节,更是让人直接地感知到本书的分量,这些文字不仅浮于纸上,更是跨越时空将先生的谆谆教诲带给后世众人。于是一边读书,一边听先生关乎做人和生活的礼教,真切感知着成长的力量。

本以为先生会从宏观的角度大谈青年人的修身立世,读书后才知道先生是个极其细致的人。俗话说,细节处见人品。也正是细节处的点滴才最能打动人心。先生在《修己》里表达了自己对中学的青年在体育、习惯、勤勉方面的期待,用正反论证生动地阐释了“精神一到,何事不成?”的道理,让读者心悦诚服。

先生在强调个人修养的同时,更是勉励青年人将目光放置于家族、社会乃至整个国家。每一章的大论下都有五到六个具体的小节,这些小节涵盖方方面面,对青年人的整个人生都做出了颇有远见的指导。先生自己秉持思想文化拯救中国的观念,身体力行,书中中西方相结合的文化观念让人耳目一新,读来为之称快。

每次读这种特别的教科书时,总是格外慎重。因为作者的思想决定了书的质量,也在某种程度上给读者提供了生活的方法。而《中国人的修养》当真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这本书的真诚之处在于每一字句都是先生真正想给青年人讲述的,而不是空谈理想主义。长篇大论或许可以博得广识的赞美,但本书字句精炼,毫无累赘之词,书生本色,令人肃然起敬。

先生在自述中总说自己有所不足,其谦逊、儒雅的气质也体现其中。《美育与人生》结尾中“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一句,刻画出我心目里最最理想,也最最惬意、安适的生活,若是世间人人皆得此法,就会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精神家园。

浅读《中国人的修养》,不仅更理解先生说的“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更是看到先生在混沌的乱世中为理想点灯的执着与勇气,食物断然可以饱腹,而唯有理想才能做到自救与救世。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执行,我们后辈应当继承先生的风骨,认清世界、秉承初心。

书到此就快读完了,做人的日子依然很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先生的教导与理想,每走一步,都是安稳而有力的。

一代青年以理想的号角传奏当今时代,振聋发聩,余音绕梁。

第五篇:读《中国人》有感

读《中国人》有感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回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林语堂

写在《中国人》封页告诉我们,即便书中将会揭露多少关于中国的缺点,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林语堂先生却依然那么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学习语文的岁月中,林语堂这个名字便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语文老师总是会多多少少提及他的名字。选择阅读《中国人》是因为想知道这样一位能用英文来写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描绘自己的国家。毕竟用并非母语的语言来写一个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像我们读翻译过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相对于英文原着永远是驴唇不对马嘴一样,巨大的文化差异再加上不同的语言,这种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样一位似乎能克服这种难度的作家,的确令我对他的作品吊足了胃口。

书中不乏对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与社会有全面的了解、认识。就像今天我们上海举办百年盛会——世博会,虽然我们很多的方面可能达不到世界一流标准,但我们敢于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更直接和客观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从而接纳中国。

在写《妇女生活》的章节中,林语堂先生是花了很大心思的,读起来感触良多。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对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我当然是嗤之以鼻的。很多男士,以尊重女性为名,实则借以显示自己的高尚。联想今天的中国,也许大家都在谈论和维护的东西,往往就是一种极度的不平等、不公正,这才需要大家去关注和维护。要是与西方女性相比,也许在事业上,中国的女性要略逊一筹,但因为社会环境和历史原因,中国女性更有机会成为妻子和母亲。我认为独立的女强人与贤妻良母并不处于对立的状态,相反,这恰恰是理想女性的代表。所以,女人在进取的同时,不需要苛刻的要求自己来符合他人的眼光,要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特性,要有敢于冲破一些世俗观点的勇气和胆量。要平等,首先还是态度问题。林语堂先生也分析,即便是在传统的封建家庭中,还是有许多妇女掌权的,哪怕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教条束缚下,还是有许多的才女活跃在历史中。而作为90后的现代女性,我认为更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更平衡的心态突破世俗的不平,忘却幽怨与消沉,用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背景”这一章节中,作者写道了中国人在长期的老庄思想熏陶下,形成了“超脱老猾”的性格。中国人是生来的现实主义者,那种圆滑的本性已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渐渐失去斗志。而奇怪的是,这种软弱无为的性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一种经历世事、超凡脱俗的表现,是人生态度的最高理想与追求。“麻木不仁与实利主义的态度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精明看法之上的,这是只有老年人和古老的民族才会有的态度。”正是这种麻木不仁,消极态度的影响,大家总是在逃避。分析下去,人们似乎没什么必要去逃避,也许大家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逃避,只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响应改革的人便越来越少。更何况中国人历来是一个易于满足的群体,只要能填饱肚子,便就已经很是满足了。封建制度与思想已经消亡殆尽,可封建思想带给中国人的劣根性却依旧存在,并无改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人们对受伤者频频采取冷漠的态度,见义勇为虽然仍被称颂,但对于“精明”的人来说,见死不救私会成为一种聪明的举动,人民总是在逃避责任,害怕引火烧身。大多数人总把这种行为归咎于道德的缺失,却忽略了封建思想蚕食下人性的泯灭。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实利心态与消极避世的态度,致使中国人极度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与群体意识,冷漠、固执。从前如此,如今亦如此。

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人》做出了深度的解读。当然,作者生活的年代较如今的确有着很大的差异。那是个沉睡中的中国,一个病态下的中国,但是,那也是个值得庆幸的中国,因为她拥有一批清醒的儿女,即使大多是人都沉睡这,但有这样一批人,就想林语堂先生,他们敢于站出来,把自己放在镜子面前细细的端详,敢于说出实话与真相。如今的中国仍需要这样一批人,更需要一个包容的社会,一个不会简单的把敢于讲话的人冠以“五毛”和“愤青”的社会。我想,如果有一天中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的复兴,也就真的不远了。

下载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扬善修身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扬善修身.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廉洁修身》有感

    读《廉洁修身》有感 思腐败之祸,明廉洁之心 ——读《廉洁修身》有感 品读着《廉洁修身》,细细地叙说着„„ 自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腐败就开始出现在人类社会中。自古至......

    读廉洁修身有感

    读《廉洁修身》有感 近期读了大学版的《廉洁修身》,我不禁感触良多:为什么这么多人抵不住金钱的诱惑?为什么他们在青年时代是那样地抵制贪污腐败的现象,但当他们成为主角时,却是......

    读廉洁修身有感

    读廉洁修身有感 读廉洁修身有感1 感悟着,细嚼这,一次次吞噬去肮脏的金钱;一点点地让廉洁染上污点。——题记漫步于人生历程地沙滩上,蓦然回首,留下的会是那一串串踏踏实实地地脚......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之前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书名叫做《中国人史纲》,不知是被断句为《中国人 史纲》好还是《中国 人史纲》。看了两章后觉得还是理解为《中国人史纲》的好,因......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北京通信段 姚星烁读完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

    读《中国人》有感1000字

    读《中国人》有感1000字《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作者以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灵动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

    读《谈修养》有感

    读《谈修养》有感读《谈修养》有感 篇1修养,指人的行为和涵养,与人的性格、心理、道德、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为人综合素质的表现。虽然“修养”二字,由来已久,出自孟子的“修......

    “崇德扬善,全民修身”座谈会发言稿

    “崇德扬善,全民修身”座谈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向大家学习并汇报一下我个人在我市“崇德扬善、全民修身”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