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只需倾听》有感
磨刀不误砍柴工
——读《只需倾听》有感
郑文奇(太平小学)
在我们的身边是否有过这样的训斥:“这种题型我都讲了N遍了,换个数据你又不会了!” “这道题刚刚讲了还热乎乎的,你为什么还是不会做?”教师拼命地讲,而孩子却充耳不闻,这样的讲解效率往往事倍功半。于是我们又经常感叹:“分析错题时做对的孩子侧耳倾听,不会的孩子依然不会。”针对这种情况,我通常发扬阿Q精神安慰自己:至少这种题型我已分析过了,我讲解的时候你不听,我又有什么办法呢?直到拜读了《只需倾听》之后,我恍然大悟,事半功倍的前提是学会倾听。
这本书的作者马克·郭士顿是美国著名的沟通专家,他致力于传授人际关系的解决方法,帮助大家处理各种沟通问题。他认为,能和所有人沟通的秘诀,不是多么擅长表达,而是善于倾听。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书中的三个倾听的要点。
一、被尊重
我原认为,认真听别人说话,不时点头微笑,注视他的眼睛,就是倾听。在读完书后才知道其实倾听不在于你有多投入,而在于你到底从对方的话中听到了什么。只有听到感受和需求,并且给予对方期待的回应,他才能感觉到被尊重。文中作者举了个例子,他发现他的儿子最近和爱打架的同学玩在一起。他并没有批评儿子,而是在散步时问他,“觉得哪个朋友喜欢冒险,最容易惹麻烦?”儿子回答后,父亲又问,“如果他真的惹麻烦了,你会怎么做呢?”儿子陷入了沉思,说“作为朋友,应该事先劝阻,如果他不听,就减少来往。”
我想在课堂上,如果我的学生与我的观点一致,我就应该及时做出肯定; 如果我并不同意他的想法,我也不要着急解释为什么我是正确的他是错误的,再继续问一个问题,把对话深入下去,让对方自己察觉。这样交流的方式比直接制止孩子来的更水到渠成。
二、被理解
回应对方,他未必能感觉到被理解,因为如果方法不对的话,回应只会适得其反。比如有人喜欢“说教”,别人和他诉说烦恼,他回答说 “听我的,你应该这样做”。也有人习惯“比较”,听到别人说最近比较倒霉,马上接话说“这算什么,我曾经比你还惨”。这些都是不能体恤对方的表现。
那怎么做能让别人感觉你理解他呢?有两个小方法:
1.重复关键词
重复给对方你听到的关键词,他会觉得你们之间有共鸣。曾有人发明了一个电脑程序,功能非常简单,测试人员对着电脑打一些话,程序会把这句话重新整合,简单地复述出来,比如打“我喜欢吃冰淇淋”,那屏幕就会显示“冰淇淋,你喜欢”。就是这些简单的重复,几天之后,几乎所有测试者都认为,冷冰冰的机器背后,坐着全世界最懂他的那个人。
2.读出背后情绪
倾听不仅是用耳朵听,也要察言观色,发现对方状态不佳时,不要直接询问,而是事先了解情况,然后站在对方的角度,把负面的事情帮他表达出来。
三、被关注
不少人都有一个误解,觉得在交谈中,充分凸显自己的优势,才会受到欢迎。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受到关注,只知道过度展示自己,并不一定让别人觉得钦佩,反而容易激起对方的反感。
如何让别人觉得被你关注到了呢?
1.不要把交谈当成一场比赛,而是当成一场侦探游戏。这种心态,可以让你不去总想着“打败”对方,或者费心思考你该说什么,而是尽可能地倾听,更好地关注到对方身上有趣的特质。
2.听完对方陈述后进行提问,尽量问对方“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受?”之类的句子,而不是直接评价。这样他才会感觉到你对他真的很感兴趣,而不是被其他人吸引。
书本分享了三个倾听的法则,分别是尊重孩子,以此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理解孩子,这会让双方更容易产生共鸣;关注孩子,让孩子了解到你对他很感兴趣。真正的沟通,不是急于表达,而是从缓慢聆听开始。
第二篇:读《倾听鸟语》有感
读《倾听鸟语》有感
假如天空中不见了鸟影,生活中闻不到鸟声,人类将会是多么寂寞。让我们多一点爱给鸟类朋友们吧,让人类与鸟类有一个共同的温暖的家园。
我和作者一样都是很爱鸟,作者在乡下能倾听各种鸟的语言,她愿意一同参加鸟儿们欢快热闹的“森林音乐会”;在鸟声里,我们迎来了朝霞,送走了夕阳。正是因此,作者每逢假节时,都会来到乡下。在山间倾听“世间最美的语言”,欣赏“世上尽善尽美的灵异之物”,也正是由此作者才发出„多一点爱给那些鸟类朋友们吧,让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的热切呼吁。我同作者以前一样都住在农村,可是现在作者就不同了。每天中午,只要没有人去“打扰” 鸟儿们,我家面前就停满了鸟儿,稍有一点动静,它们就一哄而散。
在乡下,到处都是树,有树就有鸟,麦泛黄时,黄鹂天不亮就亮开了嗓子,“大麦大麦黄黄、大麦大麦黄黄”;夏天里,布谷鸟不紧不慢地叫着“布谷——布谷——”。还有一种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在天空欲雨未雨时,急促地叫着“滴水,滴水”。云雀,白头翁,灰喜鹊,燕子······最多的是麻雀,田野里,草坪上,树林中成千上万地一哄而起,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且城市里,清脆如洗的鸟声成了记忆里的一个遥远的梦。偶尔看到两三只惊恐的鸟儿从城市的上空飞过,常觉得茫然。噪音的噪杂,环境的污染,生态资源的破坏,哪里还有鸟儿栖息的家园?
爱护大自然吧!珍惜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吧!地球在呼吁。
第三篇:读《倾听生命》有感
读《倾听生命》有感
存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我们正在经历的生命、身边的生命,悉心呵护,使其免遭创伤。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意义,我们要让自己的人生活出意义、活出精彩,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读罢此书,我感悟到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也是父母生命的持续,它是我们人中最珍贵的一笔财富,世界因为生命而绚丽多姿,生机勃勃,我们要热爱与珍惜自己唯一的生命,人生短暂,如流水,一去不返,不可逆行,我们要珍惜剩余的生命,默默为社会奉献,是人生绚丽夺目。人生虽然短暂,但我们也要在这短暂的人生有所意义,有些重量,不要“轻于鸿毛”。
那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这是多少年来无数人讨论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与见解。有些人为报复复仇而活;有些人是为权利与地位而活;有些人是为利益与金钱而活;有些人是为报答感恩而活;也有些人是为追求梦想而活„„而我认为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与付出。
在世界科学史上,曾经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为了科学研究奉献了太多太多,为了炸弹实验,他的弟弟与另外四人因实验爆炸而死,父亲也因实验落下了残疾,但他坚持不懈,依旧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炸弹研究。死后,还将自己的毕生积蓄成立了诺贝尔奖,用于奖励后人对科学的研究。如今,这位伟大的瑞典科学家,已经被永远的记入了史册。虽然他的人生历尽了坎坷,但他的付出,使他成为了“炸药工业之父”,并对人类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也同样要为他人为社会付出、做贡献,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盲人,每当他在夜晚行路时,总会提着一盏灯,所有经过的人都感到十分惊奇。一天,一位青年问盲人道:“为什么你自己并看不见,却每晚都提着一盏灯行路呢?”盲人笑道:“虽然我看不见,但我点一盏灯,既让人们能看到我,不撞到我,也为他人照亮了他们的道路。”青年人听后感慨不已,从此谨记盲人的教诲,成为一名对社会有价值意义的人。可见,我们在帮助他人,奉献的时候也同样帮助了自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没有不逝的生命,但生命有的重如泰山,有的轻若鸿毛。虽然人们的人生价值与意义不同,所追求也不同。但都只有一个结果——死!为何不在生命逝去之前,为社会多做些贡献,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处的人呢?正如蝉,一心为人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像蜜蜂,辛勤耕耘,为人们酿造蜂蜜,不求回报;如老师,无私奉献、鞠躬尽瘁,为祖国社会培养希望的花朵„„
第四篇:读《倾听诉说》有感
~-7-16 字数:1336
这两天在翻阅王子君的小小说集《倾听诉说》,被她书中美丽的忧伤与悲愁所打动。她通过她的笔向读者展示了她的痛苦,敏感,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作家的心是敏感的,是细腻的。无论是她抒写快乐,亦或表达悲伤,都是那么轻柔。她在《面对死亡》一文中,当她收到一个“白血病”读者的来信后有这样一段描述:“我看着白血病三个恶魔般的字儿,看着信末陌生的署名,心中觉得悲哀,人是多么渺小!尽管他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已很坦然,可这坦然难道不上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么?”当我一个人坐在窗前默默地读着她的小说,她的那份哀愁也感染了我。
前几天回家听妈妈说“奶奶好几天没吃东西了,看样子这次是逃不过了……”从小,我因为母亲生病,都是奶奶带大的,白天,奶奶带着我一块儿割草,因为身上长满了痱子,祖孙俩拿着一个洗衣服的刷子互相擦着背,晚上,我常常从梦中哭醒过来,喊着要去看妈妈,于是奶奶搂着我直至我再次睡着。妈妈一直在医院里整整与病魔抗争了三年,终于病愈出院了。一直记得,我的童年是在奶奶的祈祷声和安抚声中度过的。一直以来,奶奶在我的印象中是那么的健康,那么的硬朗,记得不久前,她还利索地捧着她的被子来晒,尽管她已93岁高龄。当我迫不及待地来到奶奶床前,不得不感叹生命的脆弱,才几天功夫呀,奶奶已判若两人。她已不能起床,平常我一直说我奶奶真神奇,因为她尽管九十出头了,可她的头发居然不白,而且奶奶平时总喜欢梳一个发髻,可今天,她灰白的头发凌乱地散落着,目光有些呆滞,嘴角有些歪斜,全身的皮肤都肿了。我来到床前轻轻地呼唤她,她已听不出我的声音了,当我告诉她我的名字时,她终于颤微微地地伸出手来让我握住她。过了一会儿,我和妈妈俩人把她抱起来让她斜*在床边,然后我去端来了一碗粥汤来喂她,当我把勺子送到她嘴边,奶奶终于张开嘴,可送进去的汤水一半顺着她的嘴边流了下来,她无力地抬起头,泪水从她干涩的眼角流了下来。看到这里,我把碗塞到妈妈手里,不禁失声痛哭起来。这哪里是我的奶奶呀,她曾经是那么硬朗,尽管缠着小脚,可走起路来,常常让我喊等一等的呀。农忙时节,她总是拿着扫帚帮我们把晒着的谷子给推拢,尽管这活让我干起来都不觉得轻松。冬天里,我常常因为怕冷而不愿洗澡洗头,她却三天两头擦身换衣服、洗衣服。可今天,奶奶的生命之烛似乎已燃尽,我似乎都已看到死神在向奶奶招手了。这怎能不让我伤心,她可是我最爱的奶奶呀!
“生死当然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生就有死,再富有,再显赫,人最终都有一死,面对死亡,人是十分矛盾的。有时候,想到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无论如何辉煌得意,无论如何荣华宝贵,到最后都会成一场空,便疏于奋斗,不思进取,甚至庸碌无为,得过且过。有时候又想,雁过留音,人过留名,人生那么短暂,总得为后人留下点什么,才不枉这世人生,故而勤勉向上,只争朝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抵达人生的顶峰。”我想,我们活着的每一个人,不管你曾经历过什么,失去过什么,最重要的是如史铁生的母亲说的“好好儿地活”,活得潇洒,活得体面,活得自在,活得快乐。也许奶奶在哪一天就走了,去寻找她的天堂了,但我相信她不会伤心,不仅因为她活得踏实,活得体面,更因为她相信她的子孙因为有她在天堂的祝福会健健康康、潇潇洒洒地活着。
第五篇:读《倾听生命》有感
读《倾听生命》有感
在现代社会里生活,紧张、忙碌也许是常态,但是,常态之常指的是经常,而非正常。倘若被常态禁锢,把经常误认做正常,心就会在忙中沉沦和迷失。
周国平在“倾听生命自身的声音”中论道:“现在,让我们都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向自已和心灵的内部倾听,听一听自已的生命在说什么,想一想自已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
“生命”是一个美丽的词,但它的美被琐碎的日常生活掩盖住了。我们活着,可是我们并不是时时对生命有所体验的。相反,这样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时候,我们倒是像无生命的机械一样活着,许多人耗尽毕生精力追逐金钱、权力、名声、地位等等,生命的价值已被取代。“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每个人只有一条命。在无限的时空中,再也不会有同样的机会,所在因素都恰好组合的一起,来产生这一个特定的个体了。一旦失去了生命,没有人能够活第二次。同时,生命又是人生其他一切价值的前提,没有了生命,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是呀,对于自已的生命,我们常常是拥有它而最容易忽略它。在当今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转型时期,有多少人为虚名浮利而忙碌,贪心地追逐身外之物。虽然在道理上都知道生命的宝贵,实际上却常常做一些损害生命的事情,抽烟,酗酒,纵欲,不讲卫生,超负荷工作等等,往往是当我们的生命真正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才幡然醒悟,但为时已晚。
我们不可避免地生活在一个功利的世界上,人人必须为生存而奋
斗,这一点决定了生命本身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会遭受忽视,但是,我们可以也应该减少这个程度,为名利使人成为“工作狂”、“机器人”,是对生命的践踏,生命的本身对于物质资料的需求是有限的,物欲决非生命本身之需,而是社会刺激起来的,多点人性关怀,别让“铁血工厂”的悲剧蔓延,为生命争取尽可能大的空间,善待生命吧!
对于自已的生命,我们当知珍惜,对于他人的生命,我们当知关爱。假若人生是舟行大海,那么我们的生命就如大海中的船舶,如果承担了太多的物质、超负荷运行,船沉物灭将会悲剧不断。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