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邻人之妻》读后感2000字
《邻人之妻》读后感2000字
清沣
匆匆把这本书翻完,600多页,真的不是一本好读的书,一般不好读的书才会去这么一个略耸人听闻的题目吧。真心建议慢慢读,然后挑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精读。
按照译者的介绍,这本书在美国首次出版距今已经38年了(1980?出版),作者盖伊·特立斯在1972年自己四十岁的时候,花了九年时间进行横跨整个美国的调查采访,以性爱这一独特视角,抽丝剥茧般的展现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社会和伦理观念的巨大变革。
总体而言,个人比较同意译者的观点,这种所谓非虚构写作更像是一本小说,观察与写作是作者特立斯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若即若离是他与人们的关系。也就是说,特立斯的全部努力——不仅仅是他的作品,还有他的人生,他若即若离又执着的观察、采访、搜集整理——构成了他所处时代的缩影。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关怀现实的最好生活和写作方式之一,你无法真正的判断好与坏的时候,至少可以认真细致的去观察融入和记录每一个历史的细节,既是参与者又是记录和观察者,在这种若即若离的关联中相对清醒而独立的生活于这个我们无法真正把握和评判的世界里。
除开对这种写作和生活方式的认同,还有一些阅读所思需要写下来,某种程度上,与特立斯一起漫游是琐碎和痛苦的,在他的词句里你很难做出综合性评判,所以需要跳出来,与他和他所记录和记录的历史世界保持一种若即若离。
要想了解20世纪美国50年代-70年代所谓“性解放”的历史,必须了解美国文化中宗教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清教徒”的压抑和理性化生活态度,一直是美国主流,直至二战之后,美国成为名正言顺的世界霸主,整个经济也发展到以金融和服务业为主体。不了解这一背景,无法解读整个历史转变的宏观态势,当然,就算了解这一背景,不进入书中描写和记录的细节,也无法真正理解历史转变的复杂和曲折。
在整本书里,作者细致的描写了众多小人物成长过程中逐渐接纳身体和改变自己“性”认知的过程,但有几条社会转变的主线仍然不得不提:一是“花花公子playboy”创始人休·海夫纳将“性的欢愉”打造成一种适合城市居民的新生活方式,并以此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一是“砂岩性开放俱乐部”创始人约翰·威廉森将“性的欢愉”当做一种类似于宗教的社会理想,试图建立新的性开放的社会共同体,虽然最后仍然以商业化运作告终;一是美国法律体系审查所谓“淫秽”作品的标准,在面对各种不同案例的规则挑战中,将“淫秽”的界定不断放宽,从以极少的色情片段就否定整部作品、到寻找整部作品的社会价值而放松审定、再到几乎模糊的法官个体化评判标准的过程……
这说明什么?即使是所谓“性解放”,也并不真的是社会混乱化的一个过程,而是身体塑造在各种社会文化既定轨迹上的不断重组,比如个体性解放被用来塑造商业帝国和商业性消费、个体性困扰被用来反思宗教精神和社会共同体困境并最终归于商业运作、尊重个体化的法律体系慢慢的倒向“模糊化”、以迎合第三产业和美式好莱坞文化商业模式输出……在这个整体变迁里,个体的困顿和努力都是有价值和突出贡献的,但最终仍然面临与过去时代同样的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身体塑造困境,()如果联想到美国现在75%的非洲裔是非婚生单亲家庭抚养(数据不一定准确)和美国现实社会居高不下的离婚和再婚率,就能知道性解放之后的美国人,所获得的只是新的身体塑造可能,但并没有真正摆脱身体塑造受到社会影响和精神引领的身体哲学本质,也并没有就此一劳永逸的获得了真正的身体自由。
什么是真正的身体自由?需要从身体哲学层面来追问。身体哲学认为,身体从来不单单是个体化的,身体一直就是社会塑造的,身体自有其智慧和精神诉求和摆脱社会过度规训的自由可能,但这种可能并不是简单的性解放。
身体塑造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身体的本能、身体的社会化和身体的精神化,相对于“性解放”之前的美国文化,身体只是多了在“性欢愉”层面释放的可能,但是,“性释放”的身体并不必然导致你能获得社会层面上的认可和成功,也并不必然带来幸福和精神层面的安宁祥和,而一个能够有智慧体验的身体,是能够将本能、社会和精神层面的诉求完全融合一体,最终获得人性自由体验的。
所以呢,美式“性解放”只是将身体塑造引入了新的历史路径,但却并没有改变身体塑造一直纠缠的人性社会认同和最终的自由解放困境,某种程度上,过于商业化的身体性感塑造,实质上是困扰和局限身体自由的某种过度“规训”.别的不说,海夫纳就一直将自己的快感和美感体验停留在20岁左右,至少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生固然可以说成功,但其实是非常不自由和缺少想象力的。
如果回到当下的中国,身体哲学最大的困扰其实是混乱,是面对不同文化身体塑造标准和可能时的人生选择艰难,比如你到底是要一个性感的欲望化身体,还是一个感性柔顺的家庭化身体,还是一个变化莫测整合世界可能的精灵化身体,其实你完全不知道并且基本蒙圈,好像什么都好但是又好像什么都不好。
这个时候呢,就需要了解一些身体哲学,以一种真正能够面对世界的智慧和能力来应对这个复杂世界,不是么?
至少在个人看来,真正的身体自由,最终就是人性自由,是身体塑造在本能欲望、社会文化和精神灵性之间穿梭往来彼此呼应协同一体的自由,而不是被简单化解读的美国式性欢愉。至于具体实现路径,每种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其实有各种不同的可能。
这并不完全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但至少部分印证了这种思考,所以也就算是读后感吧。
第二篇:《邻人之妻》读后感:不再羞涩地谈性
不再羞涩地谈性——《邻人之妻》
望江散人
《邻人之妻》是一本非虚构类文学作品,全书涉及的人物、事件,均为作者进行严谨的考察和专业采访后记录下的事实,正是由于该书写的均为事实,才使得这本有着众多性爱情节描写的文学作品在1981年首次出版之后就受到热议,而作者也因此被推到了当时的舆论中心,其自身与家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被作者对书中人、事、物串联和编排的能力折服,感到十分钦佩。这么厚一本书,里面大大小小的人物没有100也有80个,可能甚至不止,如何使这些人物一一合理登场,不给读者造成混乱,如何梳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让他们互相碰撞,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如何呈现一个足够客观的(当时)社会现状给到读者,这些,没有足够强的写作能力是无法办到的。我想这得益于作者本身是一位记者,他有尖锐的笔触,也有细腻的感知能力,这样才能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中抽丝剥茧,捋出一条顺畅的思路。
在我看来,历史就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的故事拼凑而成的,我们每个人即是历史本身的构成部分,我们在历史之中,同时也在创造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就是如此。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突破世俗的桎梏,寻找新的情欲突破口,不去在意世俗大众的目光,深入灵魂深处拷问自己,追求两性之间的平等自由,为男性性释放、女性性解放做出了贡献,每个人都是这历史巨轮前进的推动力,而这每一个小小的力量都经由作者的笔,被糅杂汇总,成为一股冲击波,直击阅读者的心。
其实,作为新闻记者,本应站在事件之外,作为一个客观的围观者,而不是走进事件之中,成为参与者,这样恐有失公正之心。然而我们何妨这样想一想,这其实并不是一本“新闻作品”,而是一本文学作品,而且是一本非虚构类的文学作品,为了追求作品的真实性,作者本身去参与到书中人物之中,确实是无可厚非,更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对此,作者说:“不管曾和写到的一些人多么亲密地接触,我从来没有完全停止做一个观察者。”
其实,我们不能想象当初由于这样的追求,作者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出版遇到了太多琐碎、无谓的事情,我也不是总能控制自己沮丧的心情。我真正观察、写作的内容被忽视了,公众只关注我的婚姻状态、我和书里某些人物的私人关系,以及书还没有公开出版之前就有了的大批投资……”
译者说,“从这种意义上说,这几乎是‘参与观察’的理想状态:他一直在既亲身参与活动,又超脱出来观察这些活动。”我想这便是一个非虚构文学作品的作家应该要必备的基本素质吧。
种种迹象表明,封建如我国,也慢慢在变化,对人们的性选择自由的宽容度也在慢慢地提高,人们也不再谈“性”色变,而是可以更加客观地去看待这个在每个人一生中都必不可少的事情。这是一种变化,更是一种进步。
最后我想摘抄作者为本书写的后记中的一段话,作为我的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
“从某种意义上讲,《邻人之妻》是关于60年代和70年代性解放的。是关于体现了性解放的男人和女人。它讲的是具体的人和事。而从另一层面上讲,这些信息也是不分时间、地点存在的。从黑暗时代和穴居时代起,男女间的爱恨情仇已经讲述过、发生过无数次,这本书的内容又怎么可能没有囊括其中?自从男人和女人第一次纠缠在一起,两性之间的冲突一直没停过,这永恒的爱恨关系比巴别塔还古老;因为男人和女人一直说着、理解着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是无法翻译和解释的——无论是在最高法院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和他的前同事、原告安妮塔·希尔曾任职的律师事务所里,还是在亚当和夏娃的伊甸园。
《邻人之妻》里并无新事。也没有过时。”
第三篇:读后感狼妻
狼妻 有感
六一班 闫程瑾
前一个月,我看沈石溪的 第七条猎狗,其中 狼妻 让我身受感 动,受益匪浅。
‘我’在省动物研究所工作,因为想要得到关于狼的大秘密,所以‘我’化为大公狼去骗大母狼。大母狼即将分娩,生了三只狼
崽,分娩后,大母狼便揭发了‘我’,以为大母狼要吃了‘我’,‘我’
便随身带了枪准备打死大母狼。可是,大母狼并没有吃了‘我’,只伤了‘我’,带着狼崽扬长而去。读完这一段,我感受到了母狼
重情义,保护了狼崽,母狼也会念旧情。同时,我们不应该鲁莽去
误会别人的好意。大母狼使我感动得不知怎么形容,我想我一定要
向大母狼学习。
前几天,我走在马路上悠闲自得的玩耍,我心想;到学校里边去看看吧。我先前没想很多,就向旁边的邻居借了一条椅子,爬上椅子,翻上栏杆,进了学校,我一开始很高兴,玩了双杠又玩单杠„„.我
看了看手表,时间不早了。我再次登上栏杆,呀,爬不上去了,完了
完了,这下真的玩完了。现在想起来,可后悔了,早知道如此我先想
好了再进来,也不迟啊。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栏杆前走来走去,心里嘀咕着‘怎么办,怎麽办’。忽然,我看见看门的爷爷到后边来
巡查,我马上向他求助。结果,爷爷把我带到前面,我想;会不会是
要把我关进黑屋子里吧。照现在来看,我还是找一根木棒。不过,不是爷爷只是把我训斥了一顿,叫我不要翻栏杆,以免摔跤,让我坐在门口,等父母来接。出门以后我望了一眼学校心想;以后再
也不来了,哼。
如果莽撞行事,一定会酿成大错。正因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这个道
理,让我受益匪浅。现在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你们,让你们也感受一
下吧。篇二:《狼妻》读后感
《狼妻》读后感
这是多么大的恩情啊!
在有些人的心目中,狼是邪恶的化身。什么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等等。都是形容凶恶阴险的。在汉字中,“狠”与“狼”只差一点,也就是说再狠一点就变成狼了,人们对狼的憎恨可见一般。
但是《狼妻》告诉我们的却是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道理:要知恩图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流传了几千年,古人告诉我们要拥有“感恩”之心。对世间所有给予自己帮助的人和事表示感激,铭记在心,并思索给予回报。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就像阳光雨露,不可或缺。无论你是谁,无论你生活在哪里,无论你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只要你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你就会变得温暖而自信,坚定而善良。如果不懂得知恩图报、甚至是忘恩负义,必然会遭到世人的唾弃。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们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谢同学的帮助之恩,感谢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感谢《狼妻》,感谢他交给了我一把打开幸福的钥匙。篇三:读《狼妻》有感
读《狼妻》有感
我们整天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感受着父母无私的爱,人是如此,动物亦是如此。当我在《狼妻》里看到红崖羊给猎人下跪,是因为腹中有即将出生的小羊时,我为红崖羊的母爱而震撼。在沙漠里,母骆驼对行人下跪是想让他们能给小骆驼一杯救命的水,我为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生活中,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天就是上学学习,回来除了看电视玩游戏外,就无所事事了。可是,我们在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父母啊?我们花的都是他们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啊!
读了《狼妻》之后,我认识到我们不能在这样不懂事下去了。感恩父母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行动起来吧!做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我们表达了自己的心意,我们的父母都会感到欣慰的。篇四:读《狼妻》有感
读《狼妻》有感
今天,爸爸带我去书城去看书。我看了一本厚厚的书,叫《狼妻》,其中,有一个故事很感人,讲了一个动物学家去一个森林研究动物一路上看见了一个小熊宝宝,可能那个小熊宝宝的妈妈出去寻找食物了,只见小熊宝宝很冷,他就抱着熊宝宝回家了。小熊宝宝很可爱所以动物学家就给它起名叫“丽丽”他养了熊宝宝20天了,熊妈妈来找熊宝宝了,动物学家只好把熊宝宝还给熊妈妈,可是熊宝宝见了她很害怕老是躲,这时熊妈妈生气了,打了熊宝宝一下,过了几天,一只雪狼来吃熊宝宝,熊妈妈为了熊宝宝牺牲了自己,把熊宝宝交给了动物学家。读了这篇故事,我觉得熊妈妈很疼爱自己的宝宝,为了宝宝牺牲了自己。虽然宝宝不认自己的妈妈,但,妈妈很疼爱自己的宝宝。我没想到动物之间也有感情,就像我的妈妈,吃东西的时候妈妈总是给我吃,我吃完她在吃。对,母爱大如天,在动物中,妈妈也是爱自己的宝宝的。我真喜欢这本书。
小宫小学四年级:李文慧123篇五:母狼读后感600字 母狼读后感600字
母狼>读后感600字
(一)我在书桌前的台灯下,聚精会神地看着沈石溪的《狼王梦》这本书。刚刚拿到书的我,原本只是想随手翻翻,谁知,竟一下就被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书中讲的是母狼紫岚的故事。紫岚在一场飞沙走石的大暴雨中,一边躲避猎狗的袭击,一边艰难地生下了五只狼崽,但还有一只狼崽冻死了。生下来的小狼里,有三只雄狼。紫岚一心想要把小狼培养成“狼王”,却都失败了。悲痛欲绝的紫岚最后和它的杀子仇人金雕决斗,同归于尽了。读着读着,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生活中,我们的妈妈不也像书中的主人公紫岚一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吗?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都包含着母亲的心血与期望。所以,我们不能辜负母亲的希望,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报答母亲的恩情。书中的紫岚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它不惜代价,用尽一切方法方法,努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狼王”.紫岚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一只伟大的母狼,更是一只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母狼!
这本书情节一波三折,十分精彩,动物的形象也描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只是悲惨的结局却让我高兴不起来。书中的猎人很残忍,毁掉了一个又一个动物的家庭。猎人啊猎人,难道就没有想过,如果你的家被拆散了,你会多么伤心与痛苦?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动物与我们一样,会为亲人的离去悲痛不已。读完《狼王梦》。我想大声呼吁:人类啊,请放下你手中的猎枪,善待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吧!母狼读后感600字
(二)《狼妻》这本书是由四个故事组成,其中《狼妻》是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还被收录在《第七条猎狗》里。这个故事的作者是动物小说家沈石溪,主人公是动物学家“我”和一只黑母狼。
“我”为揭开狼家庭的秘密,披着一只公狼的皮,乔装成公狼来到即将生小狼的母狼身边。由于狼宝宝要出生了,黑母狼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对“我”的真伪细细辨识。“我”就如愿以偿地走进了狼的家庭承担起狼丈夫的责任:“我”曾蹲在洞口替母狼和狼宝宝遮挡风雨;也曾冒险开枪吓跑金雕,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下黄狼崽??“我”的付出有了回报,黑母狼像一个真正的妻子那样对待我:比如经常用一种忧郁的、期待的、恋恋不舍的眼光长时间地盯着我看;有时会帮我一起叼起猎物,肩并肩跑回石洞??正当“我觉”得自己成功地骗过黑母狼时,一天夜里黑母狼突然又变成了一只兽性大发的恶狼。面对狼妻的攻击,我束手无策,最后还是那半条猫尾勾起了黑母狼对往事的怀念使它不忍心对我下毒手。最后,狼妻不仅放了我,而且在别的狼要进攻我的时候救了我。她临走之前,用一种混合着仇恨、感激、憎恶、谅解,总之是十分复杂的眼光看了我一眼,叼起在我身上裹了两个月的那张狼皮,冲出洞,追赶它的伙伴们去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见过黑母狼和它的三只小狼崽。故事读到完了,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首先,我觉得主人公黑母狼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为了自己和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甚至可以忍辱负重。它从一开始就看出或者说嗅出“我”是个乔装打扮的假狼,它之所以容忍,是因为它无法单独承担起养育狼崽的重担,需要“我”为它提供食物,保全三只小狼崽的生命;其次,我觉得狼的智商很高。她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懂得不动声色,懂得找准时机再去反击,这种能屈能伸,不是一般人能具有的;同时,我觉得狼是一种懂得感恩的动物。黑母狼最后放了“我”,甚至在别的狼要伤害“我”时救了我,可见“白眼狼”“狼心狗肺”的说法都待商榷。后来我又陆续读了一些以狼为主人公的动物小说,像沈石溪的《狼王梦》、李微漪的《重返狼群》??书里面的一只只狼都深深打动我,比如望子成“狼王”心切的母狼紫岚,比如知恩图报的小狼格林??这些睿智、重情的狼的形象,最终取代了《小红帽》中的“狼外婆”,从而永远扎根在我的心里。
第四篇:《与妻书》读后感
《与妻书》读后感
读了林觉民的《与妻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真谛,我感觉把它评为“中国第一情书”当之无愧,读完《与妻书》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经典的爱情”!虽然他们的爱情如此短暂、如此悲惨,却足以令世人为之流泪!
不会不记得那一篇写在白手帕上作别的遗书,好男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刑场的前夜,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便能感到林居民与妻子的不舍离别。
不是不爱,是太爱,爱到不能同生共死。
当然,林觉民也不是没有痛的,有谁会知道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的灵魂在那一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有谁会知道他在那一晚上的复杂心情?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体会的到!但是,从一篇《与妻书》中足可以看出那晚上他经历了生不如死的痛苦,也可以看出一个青年革命者多情的一面。在没读《与妻书》之前,可能大多人会觉得林觉民就是一个一心为革命、根本不在乎自己妻子的勇士,当读完了《与妻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并不是那样一个人,他也是一个有亲情、懂爱情的人,只是他太爱了,以至于上升到了对全中国人民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荆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从中已经把他对全国人民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怎能不说他是一个多情的人?
乱世中的爱情,终是不忍独善其身,也方显其爱之深,相思之切,然而最终却无法两全,国家不幸,个人之安逸又来自于何方?这是必然,但又是无奈的,生活在乱世之中,身为一名中国人,又能如何,为了革命纵使烦乱又怎样,倾吾所有又何妨?于是,为了全国人民能够安康,为了所有情人能够幸福,他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救国救民的重担!当然不只是林觉民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革命者,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责任,还有信仰!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
历史一页页的翻过,那么多的名字,轻轻蒙上了薄尘。然而,终究会有一个名字不会被我们忘记,有那么一段血色的爱情,冷凝成黛色的泪滴,挂在长满青苔的石头墓碑,见证血雨腥风中,两个人的生死契阔。只看那百年黄昏,褪色成黯淡的一页薄笺,空庭夜冷,十丈红尘转瞬就落成了青苔的记忆。
《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体现了革命者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他们肝肠如铁,心底光明如雪,为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愿意为之而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还记得黄兴说的:“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林觉民也曾说过:“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起义,必不远矣。”于是广州起义,于是武昌起义,于是辛亥革命,以至于新中国的诞生,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全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拯救了中国,是他们拯救了整个中华民族!古人说“人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们的死又岂是一座泰山所能衡量的!他们肩负了光复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是他们使九州大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生机,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活力!他们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功臣!
第五篇:长篇小说《神妻》读后感
读白玉芳的长篇小说《神妻》
白玉芳的满族名字为尼扬尼雅·那丹珠,她在自我介绍中写道:“先祖为黑水靺鞨,世居黑龙江以北虎尔哈。早世南迁宁古塔(宁安),为女真族虎尔哈部。17世纪再度南迁赫图阿拉(新宾)、穆克敦(沈阳)、北京。1814年,隶满洲正黄旗,迁旗戍边双城堡。”这段对于家族历史如数家珍般的叙述,流露出作家对于其满族历史的熟稔和珍爱。她的长篇小说《神妻》以动人心魄的情仇故事、神奇迷离的民俗色彩、如诗如画的叙事语言,用激情演绎了满族古老的历史与文化,使作品成为满族先民极具浪漫色彩的悲壮史诗。
民俗学家乌丙安指出:“……在文学史上闪耀光辉的代表作品,往往都是深刻地真实地艺术地再现生活的作品,在它们的艺术的真实表现中,各民族的民俗特色便成为重要的内容,离开了这些真实的民俗生活,作品所表现的艺术的真实也自然成为一句空话。”(乌丙安《中国民俗学》第16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
翻开《神妻》,看到作家以鸳鸯梅、藕狸果、荆棘草、狼牙刺、银芍药等北方植物作为每一章的标题,这个构思可谓是别出心裁。从一个肃慎人爱情的狂欢节——秋祭开始,作家以神奇迷离的色彩,如诗如画的叙事语言,书写了一个三千年前的满族先民肃慎人的故事:
一轮皓月撒下银色的光芒,夜幕下的黑龙江水“哗啦、哗啦”地轻声流淌,沉落江底的老林子影影绰绰,大草甸子清幽寂静。
突然,一阵咚、咚、咚的木鼓声在老林子里响起,成群的鸟儿惊恐地鸣叫着,扑打着翅膀穿过树梢,在夜空里盘旋。四团火焰在黑暗里闪烁而升。虎尔哈部一年一度的秋祭婚礼舞会即将开始。
从这开始,作家将我们带进一个遥远陌生,却让我们惊奇震撼的萨满文化。说它遥远陌生,是因为萨满文化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原始崇拜文化,发轫并繁荣于母系氏族社会。如今,只在时下一些清宫戏里偶尔看到和听到。也可以在电子游戏世界里寻找到它的影子。说它惊奇震撼,是因为作家在《神妻》一书中,以流畅委婉的诗性语言、古老而久远的情歌和神歌的恰当引用,在叙事诗般的叙写中增强了作品的含蓄绮丽与独特韵味,使作品充满着艺术张力,给阅读者展示了全新丰实的萨满文化,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神圣的氏族精神世界。
我们说,作家的作品里有自己生活的影子。白玉芳是一个满族女作家,她出生在黑龙江,幼时跟随父母在广西军营生活和工作多年,上个世纪80年代,她来到上海电信系统,又在上海工作多年,也许是这样的生活经历,为她文学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所以,在她的《神妻》一书中,以磅礴的气势叙写了虎尔哈部、尼玛察部、完颜部的融合。这部长篇小说验证了:一个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必然地要打上本民族文化的烙印,她的文学创作也必然地需要她以本民族的心理思维,去进行民族文化的文学书写,以进行“民族精神的重铸”,而这个民族精神的重铸,需要的则是民俗在文学创作中的发散和运用。
作家在《神妻》一书中,以浓郁的民俗气息,神奇迷离的萨满祭祀场景、世代传承的口传族源,久远古老的萨满神话等许多文化元素来展现满族萨满文化的精粹,使作品在充满民俗气息中,洋溢着独特的浪漫色彩。如神圣庄严的秋祭、生死在天的斗兽、古老神秘的卜骨、圣洁庄严的雪祭、神圣热烈的火祭等等,这些民俗场景的描写,编织在曲折多难的情仇情节中,刻画出一些颇具个性的人物,如虎尔哈部酋长穆克什喀的好色狠毒刚愎自用,瑷珲女罕的残忍霸道颐指气使,奴隶富察的雄强矫健英俊倜傥,女奴芍丹的美艳夺目忠贞不渝,茑萝格格的一往情深我行我素,丑奴年尼雅的貌丑心善忍辱负重,小纳汉泰的情深似海疾恶如仇,舒穆禄的朴实坦诚无畏无惧,小芍丹的国色天香胸怀大义,使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采。
正是通过白玉芳对这些已经失去,或正在逐渐失去的民俗的记忆和书写,《神妻》浓墨重彩地讲述了一个跌宕悲婉的爱情故事,通过早期先民各部落之间的纷争与联合,演绎出满族部落几千年前创业与繁衍的坎坷历史,让我们在许多戏说清代的历史剧和文学作品里,看到了满族历史文化一个新鲜的亮点。
《神妻》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些不足,如奴隶富察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缺乏性格的发展与描写,在后半部作品中仅成为一个影子,如男女主人公情感大多有一见钟情的模式,但是就整部作品看来,仍然是一部独具风格的佳作。作家以一种寻根心态的书写,展现一个古老真实的部落历史,她用激情演绎满族古老的历史与文化,建构起一曲满族先民极具浪漫色彩的悲壮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