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6:0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极简欧洲史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第一篇: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一)在对《极简欧洲史》这本书籍的三天阅读之后,心中感悟颇多。

众所周知,在当代社会,欧洲的经济发展程度与社会文明建设都比较领先,因而,对现代文明的影响力也很大,这与其复杂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本书作者从塑形欧洲文明内核的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和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详细描述了此三种原因,彼此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又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过程。催生了欧洲文明的基本内核,诞生了强大的帝国与繁荣的城邦,这些形形色色的事物令人赞叹不已!

发源于海洋的古希腊文明是欧洲乃至世界的明珠,其形成的城邦制民主政治实现了全“民”治邦,每位公民都能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当然也有局限性,对妇女、奴隶的歧视,并未实现真正的全民皆平等;古希腊智者的学术文化成就也十分令人惊叹,“人是万物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作用,强调了人的地位,这是人类自我发现,自我意识的重要一步;苏格拉底提出的“知识即美德”与我们同时代的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苏的弟子柏拉图《理想国》是西方文明理想主义的发端,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提出并论证了逻辑的辩证方法,提出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对于14、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具有启迪作用,包括17世纪的启蒙运动,在对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再一次推动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促进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

现代生物学的观点与中世纪的神学观大相庭径,这也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继物理学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之后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又一大重击,也是被分裂,被撕扯,被困惑的欧洲宿命,他在道德和智识生活上一直受到煎熬、困扰和瓦解,因为一种是科学,一种是情怀,我们既不能摒弃科学,也不能遗忘那种浪漫情怀,正如我们的“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这是民族情怀。欧洲的面积其实大致与我国国土面积相当,但是我们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他们走的却是欧盟这种形式,在历史上,日耳曼民族对罗马帝国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兴起,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王国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欧洲同根同源的血脉关系。

其实,欧洲的许多思想都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如“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权利分散,遗产多元”及现在的代议制民主政治都发端于欧洲。我们作为当代青少年,应当学贯中西,知己知彼,在今后的发展中,让我们的祖国留给后世以更多、更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二)黄健韬

《极简欧洲史》将欧洲定义为一个“怪物”,一个包含并且能坚持强多元的文化混合体,全文反复阐释、证明着这一点。而这个多元的混合体,大致发轫于爱琴海沿岸的希腊雅典,文中第一章就如此说到。欧洲拥有10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然而该书却仅以爱琴海沿岸地图为封面,这也能从侧面说明作者认为希腊思想指引了欧洲千年历史的奔流。

在约翰看来,有三个元素必须记牢,它们分别是: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2.基督教。3.入侵罗马的日耳曼蛮族。正是因为这三个元素的深化、交集、影响,才一步步造就了今天的欧洲。

今天的欧洲是许多个国家组成的,但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部分的土地上只有一个帝国——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的版图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辽阔无边。

古罗马人虽然打仗一流,但哲学、数学、艺术、文化等还是要向古希腊学习,这是第一个元素的形成。另一个元素紧接着也奇妙的开出了花,本来基督教是犹太民族中的一支,是个小众宗教,罗马人不信的,但是君士坦丁大帝公开表态支持基督教会,于是乎罗马人携着古希腊的文化和基督教结合了,这是第一个。

然后,更好战的日耳曼人从北方打来了,当时罗马已经分为东罗马和西罗马,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这一年,作为分界线,前面是古典时期,后面就跟着中世纪了。中世纪漫漫一千年,东罗马帝国苟延残喘,欧洲真正的主人成了无知好战的日耳曼人。无知要学,好战要改,国家要建,但是他们毕竟是新手,手腕不强,各据一方,没有一个统一的帝国出现,格局就这么定下来了。

这里出现了第二个,这些国王为了维护统治,首领把占领的土地分封给他的战士们。这些战士成为贵族,条件是一旦国王需要军队这些贵族就得供应。但逐渐的这些贵族开始视土地为己有,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正因为如此,国王的权力一贯薄弱,而“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正是现代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所以欧洲搞出了民主,而中国一向专制。

到这里,还剩最后一个,日耳曼蛮族竟然也支持基督教。结果是罗马帝国虽然覆灭了,但教会幸存了,带着它那套统治天下的规则,与国王们形成了联盟,当然同时也产生纠葛。直到1400年,这个怪异的联盟才告终结,近代上场了。

首先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随着文艺复兴来到,欧洲社会开启了它漫长的世俗化过程。”

接着是16世界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还只是回望古希腊,宗教改革却是要革现有教会系统的命。宗教改革其实很简单,就是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基督徒,开始从教廷手中抢夺《圣经》的解释权,加上印刷术的发明,教廷的权威一落千丈。

在这之后,17世纪,科学革命,18世纪,启蒙运动,人们开始将理性“运用在政府、道德观念、神学和社会的改造上”.随着思想启蒙,著名的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接踵而至。

同样比照旧时代的中国。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就此成为中华唯一的正统,人民的思想创造都不能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统治阶级上层社会的认可,不可能实现彼时时代所定义的人生价值。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它对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甚至到如今一些诸如管理学、经济学等新兴学科都能从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养分。然而,统治阶级手中的儒家思想客观来说也成为了局限人民思想爆发力的枷锁,遮蔽了无数先贤探索的眼睛。明代“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则加剧了浮云遮望眼的病症,直到鸦片战争的硝烟刺痛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思想究竟落后了西方人几百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人民当家作主,让思想兼容并包,只有做到这两件事,才能真正让中华民族由“后进生”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三)我读《极简欧洲史》

(本文仅是我记录自己读书的收获与感想,没有高深的思想,仅有粗浅的学习过程,其中应不乏表达不当或想法幼稚之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修正,请牛人勿取笑,感谢!欢迎愿意交流的朋友,提出宝贵指导意见和建议!)

文/陈静

高中时我读的理科,大学和硕士读的商科,加上自己以前对历史和哲学不感兴趣,所以在人文史方面非常欠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越发觉得文史哲知识对提高自身修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今年下决心好好读读这方面的书。

今年我读的第一本历史书是《极简欧洲史》。它是由现任澳大利亚墨尔本拉筹伯大学历史系教授约翰·赫斯特所写,赫斯特是澳大利亚与英联邦权威的社会暨政治历史学家、欧洲史专家。这本书非常薄,读起来很有趣。原本它只是给学生授课用的讲义,但没想到极受欢迎,后出版成书,在欧美畅销。

我读这本书发现,作者通过前两章即提纲挈领地把欧洲的历史讲完了,随后的六章则从不同的主题——战争、民主与极权、皇帝和教皇、语言、平民百姓的生活等方面对欧洲的发展做了详尽介绍。真是一本很好的快速了解欧洲历史的启蒙书。

以前我对欧洲史不了解,只知道一点没有系统、没有逻辑的含糊不清的历史名词和人名,比如古希腊文明、黑暗的中世纪、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基督教、凯撒大帝等。读了《极简欧洲史》,从宏观的角度,我了解到:

欧洲历史可分成三个时代——古典时期、中世纪和近代欧洲,区分它们的标志是,罗马帝国灭亡前属于古典时期,从罗马帝国灭亡至1400年左右为中世纪,之后则为近代。三个时期的特点分别是:

古典时期,最早开始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它追求简单、逻辑,认为这是个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世界;之后产生基督教,它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改信基督教,50年后他的继承者将基督教尊为唯一国教,教会有了完整的层级和机构,教皇与君王平起平坐。基督教教义认为这是个邪恶的世界,唯有耶稣能拯救它;3世纪开始日耳曼蛮族入侵,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中世纪开始。

中世纪时,日耳曼蛮族支持罗马基督教会,罗马基督教会保存古希腊罗马学术,古希腊罗马学术反过来支持基督教教义,日耳曼蛮族变成了基督教的骑士。骑士是基督徒,学术是基督教,这个世界就变成了基督宗教世界。

近代,则是欧洲从神性到理性,从科学到浪漫的时期,也是欧洲飞速发展将中国远远甩在身后的时期。15世纪的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及18世纪末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赋予了欧洲进行“全球化”的力量。

欧洲文明发展的核心要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日耳曼战士文化——在一千多前的发展中不断促进、不断融合、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了欧洲的混合文明。读罢,我不禁在想,那么影响中国文明发展的核心元素又是什么呢?(期待后续的学习)

从微观的不同的角度,我了解到:

民主国家是古希腊的发明,古希腊人发明的是直接式的民主,()它源自军队,之后的民主发展为代议制民主。英国的民主与法国的民主又有不同。

教皇与皇帝到底谁大?从8世纪开始,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教皇和皇帝从开始的互相合作到11世纪相互反目,长期的明争暗斗使得双方的力量双双被削弱,给中欧(德国和意大利)带来了分裂和不稳定,但这也促使了欧洲的两大脱胎换骨的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此发生。

欧洲的语言——拉丁语(以及罗曼语系的徒子徒孙)、希腊语、斯拉夫语和日耳曼语系——全部承袭自同一根源,即印欧语系。西欧,日耳曼语系通行于北方,罗曼语系通行于南方,中欧和东欧说的是斯拉夫语系。典型的是,法语属于罗曼语系,德文属于日耳曼语系。英国历史上遭受了三度入侵,因此英文融合了法文和德文的大量词汇,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数量上,英文词汇要比法文和德文词汇多出数倍,也就是在英语中同一个意思会有2-3个单词的原因,以“国王”和“国王的”举例,英文本是king、kingly,后来加入了royal、regal、sovereign.平民。从罗马帝国到1800年左右,欧洲的乡村人口一直无多大变化,乡间人口一直占到总人口的九成左右。但英国是个例外,1800年前后,它的乡间人口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开始锐减,到了1850年,英国人已有半数居住在城市里。中世纪末期,西欧的农奴制画下休止符,各国对恢复自由身的农奴各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法国的农民成了田地的拥有者,可以自由买卖土地迁移他处。英国的农民变成了佃农,也就是单纯付租金给地主,租约到期可续约或不续约。英国的地主和佃农之间是现代的商业关系,这促成了它的农业革命,这场革命——包含两大元素(农作方式的进步和土地所有权的重新规划)——促成了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大跃进,之后工业革命与之链接,相辅相成,使英国成为世上第一个现代大国。法国的农业改良人士见贤思齐,也想做类似改进,但因它的土地为农民所有,连专制君主也动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国的农民那么跩,而英国的农民很富。那么,中国的农民为什么那么穷呢?

读到古典时期的先哲和欧洲的争战史,我在想:

古希腊的三大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它们是师徒关系,他们三人在西方的哲学思想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到此,我在想,除了他们,这个时期还有哪些流派、哪些人?它们分别是谁?那么,与古希腊的三大先哲同一时期,中国是否也有这样的先哲,他们是谁?就我所知,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最主要的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孔子的知名子弟就有子路、子贡、颜回),墨子为代表的墨家,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驭国之术,千年之后则独尊儒术。

欧洲的发展也经历了分裂、统一的过程。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国王由入侵的日耳曼战士首领担任,他将土地分发给自己的子弟兵,回报条件是这些下属必须提供国王打仗所需要的战力。由于高度依赖拥有土地的重要臣民,封建制度下的君主势必处于弱势地位。这与中国的周朝大似相同,周天子得天下后,将土地分封给王、诸侯等,以拱卫王室;但诸侯逐渐做大开始称霸,周王室王权衰弱,最终西周灭亡。与欧洲如此相似(当然又不同,欧洲最终发展出民主,而中国出现中央集权)。我就想,宇宙大能量是不是在同一时期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呢?就像俄国出现彼得大帝的时期,中国出现了康熙大帝,这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阅读历史书籍、深入了解历史刚刚开始,我希望通过这一年的时间,能多多了解历史,以期到年底的时候,能解开以上或其中的一些谜团。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也读一读这本书。

第二篇:《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000字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000字

echo

这本书确实很好读,一个下午就可以通读一遍。

但是,如果想真正的理解它,还是需要多读几遍,花一些时间去整合。

它讲了欧洲崛起的故事,讲希腊的智慧学识,日耳曼的野蛮好战,还有基督教的道德戒律,在漫长的岁月中,博弈、融合。

最终,古典战胜了愚昧,而科学又战胜了古典。

日耳曼民族和维京人的野蛮曾经践踏整个欧洲,但在治国中又拥抱了罗马的大地主和基督教所代表的民主与共和。

教会用被包装过的希腊智慧统治人民的头脑达千年之久,但随着文艺复兴的崛起,天主教会不仅对新教提出的质疑无能为力,更是全面败给了科学、理性与浪漫代表的人本主义。

欧洲,欧洲人,在这一波波的迭代之中,慢慢的摆脱蒙昧,拥抱科学,拥抱理性,拥抱民主,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了今日的欧洲。

书中最为触动我的,是传承与分权。

武力和学识一直在争斗,罗马人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却传承了希腊的智慧学识。

野蛮好战的日耳曼人用武力征服了养尊处优的罗马人,又传承教会与罗马大地主的学识来治国。

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征服西班牙,也传承了来自希腊的经典文化。

还有基督教会漫长的历史,从被罗马帝国打压,到获得认可,成为国教,然后发展出自己的教会王国;在罗马灭亡之后,教会承担了传承文化和学识的任务,却也同时出于私心,扭曲的解读希腊经典和圣经;你可以永远骗一些人,也可以短暂的骗所有人,却不可能永远骗所有人。最终,基督教派在质疑声中分裂,而理性、科学、人本主义的兴起,让基督教终于失去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了它本该成为的东西----世俗中的灵魂安慰剂。

欧洲的,如同作者所说,还因为分权,“不是所有东西都属于国王”,国王和贵族的博弈让他们必须依赖市镇中的商贾、贸易人士与金融家,国王从来没拥有过绝对的权利,君权的薄弱让市镇的经济得以自由发展,就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催生出璀璨的文明、逐步完善的民主制度,自由、民主、多元的欧洲就成为了科学创新的温床。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人,即使是强大如凯撒大帝那样的人,也不过是惊鸿一瞥。

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人民和中国一样,大多是终身也未曾离开过自己耕种的土地。

在民智未开,蒙昧的年代,大众的气息是那样的微弱。

所以,我们今天,才会分外的珍惜个体价值吧。因为跟外界的竞争,人类已经全面获胜,我们战胜了自然,战胜了资源的匮乏,战胜了环境的恶劣,战胜了贫穷,战胜了无知。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不需要再为生存恐慌、争战、掠夺,而是去面对自己,面对每一个个体,个体,已经成为真正的主宰。

这是世俗的成功,也是人类真正的胜利。

第三篇:《极简宇宙史》读后感

极简宇宙史读后感

寰宇浩瀚无极,仰观无垠漫天星宿心旷神怡,曾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歌,是人类追问着思索着对宇宙与人生感悟的未知迷惘,无关文理,仅仅是一种对星空无尽魅力的不可名状的向往,于是乎我选择了这本《极简宇宙史》。

作者在一开头便写了“在这整本书中将只出现一个方程式:E=me2,我将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读者,而你将会开启一个行程,去探访我们今天的科学所认识的宇宙,那个旅程开始于一个离家很远的地方,世界的另外一边。”作者用质朴却精彩的比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用极简叙述的方式,使宏观的宇宙产生画面感,跃然纸上;使一些原理通俗易懂,极具代入感;使读者在纷扰的生活中,不忘抬头仰望那星空……

一. 题外话:读《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有感

原初之时古人以为鸟知天时“日出兴鸣与林,日没则归栖于巢”,“西”乃“栖”,借指西方,恰取意于日西而下则鸟归栖于巢,日西而鸟西,故以为东西之西,这种动物本能意识的惯性发展恰恰构成了人类认知体系的基础。

于文献中有《诗经 鄘风》中的“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的以表辨向,亦有《淮南子》圭表定向示意图,还有《尚书 尧典》观象授时“乃命羲、和,钦若昊头,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琳琅满目,浩如烟海,不计其数。

传统的观象授时,于小农社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乃至国运根基至关重要,而重点观测恒星南中天,因此坐北朝南便渐渐成帝王家用事的习惯方/ 6

向,且应合北斗天帝所在方位。《说文 北部》:北,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属皆从北。传统以万数之始“一”,十二支之始“子”与五行之始“水”配伍北方。

《天问》有云“登立为帝,熟道尚之”当古代天文学与古典哲学相结合,朴素宇宙观应运而生。《礼记 礼运》中“是故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文子 九守》引老子言:天地未形,窈窈冥冥。不得不提《道德经》二十二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而何为恍惚?其十四章解释道“其上不皎,其不下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我曾浏览过冯时先生《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并深感拜服,星汉灿烂,寰宇浩渺,与君共勉。

二. 宇宙之大,人类之小,更显人生可贵

人类从何而来?因何而生?因何而在?卢梭说过“人需要意义才能像人一样活着而不是本能地活着”,宇宙尺度中一切以光年,亿年为单位,其宏大使得人类生命变得更加可贵,也因此我们一生中充满着意义。

电影《星际穿越》感人至深,导演将爱作为五维,期望着人类有充分的信仰去坚信“爱是唯一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事物”,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是渺小的,而人类从不是渺小的"I could be bounded in a nutshell and count myself a king of infinite space."(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 6

—哈姆雷特)漫长的人类史诗中,无数大能前仆后继探寻宇宙的真谛,以此不辜负在这个宇宙里自己独特而奇妙的生命

三. 你就是你宇宙的中心

从哥白尼推翻了地球中心论,到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人类对宇宙中心的理解仿佛呈现自己-非己-自己的一个过程,是否我们又回到了原点?现代天文学通过逻辑猜想得出光最多只有138亿年的时间向前传播,推导出了宇宙年龄为138亿年以及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465亿光年,然而宇宙其实是在不断膨胀的,这就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中两个静止物体将彼此远离,所以物体之间的距离将越来越大。

尽管这两个物体实际上并没有背离对方运动,但是宇宙并非是膨胀到空间中,而是空间本身的膨胀,并且膨胀发生于空间中的任何地方,因此从空间维度上探讨宇宙的中心难以得出一个亘古不变的答案。

根据定义,可观测宇宙的中心就是你,因为这只是你观测的一个量度,可观测宇宙的中心恰好就在你所观测的地方。虽然这样的唯心主义的观点在客观上使人啼笑皆非,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宇宙,无数的鸡汤无一不是告诉我们能够经营好自己的世界那是极好的,是的,其实你就是你宇宙的中心。

四. 时光倒流与因果律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三维世界,因为有了时间,才有了纵向的深度。人与宇宙间的小大之辩,更多在于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日月/ 6

轮转,流成斗转星移岁月,铸就万物洪荒。

时间是公平的,它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智,让每一个生命得以平行前行,多少人曾懊悔“要是时间能够重来那该有多好”,有相对论、平行宇宙理论、世界线收束理论、黑洞理论,科学家前仆后继地探寻着突破时空的奥秘,倘若时空倒流,那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广义相对论中,时空是具有相对性的。引力的改变会影响观测者对时间的感知。以人类的纬度而言,时光不会倒流,只会加速与减慢。其实,假设时光可以倒流,对人类而言,也并无好坏之分。有人期望通过时间倒流可以回到过去,以弥补或者纠正曾经的错误。但事实上,就算真的通过改变维度,让人类能在时间维上独立行走,因果律的存在也会成为人类改变过去的最大障碍。爱因斯坦曾提过一个悖论,一个人想回到他出生前杀死他的父亲,但在时间维度上这个人已经存在了。若他成功在他出生前杀死他的父亲,他就不会出生。也就不会有他穿越时空回去杀死他的父亲,那他的父亲就不会死,他就会出生。以上的假设说明,要么是他无法穿越时空,要么是他穿越回去之后,他做的事情并没有改变过去,反而是成了过去的一部分有机体,“促成”了过去的推进。

所以,在因果律的干预下,就算人类能让时光倒流,于人类而言也并无好坏之分,它只作为一个现象一种事实而存在。

五.小结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或者至少听过《三体》,于是我便想结合着来发表感想,“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三体呈现了一幅宏大的宇宙图景,有/ 6

一串弱肉强食的星际阴谋,也有一丝希望闪现的善良人性。在与外星智慧博弈的过程中,人类竭尽全力避免失败,这一过程被设计得精彩绝伦又无比悲壮,仿佛战争的喧嚣早已埋葬在往事中。作者也面向未来发出了宇宙之问:在宇宙中,文明何去何从? 刘慈欣曾说:粒子虽小,却组成了我们。宇宙虽大,我们身在其中。宇宙间再复杂的事物,都是有简单的成分组成。绚丽的色彩来自那三色光,动听的音乐由简谐波叠加……再复杂都有其构成的方式,人类的科技发展,与对自然界的分解密不可分。

科学的思维方式让我们认识到,复杂事件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将其分解。数学上有因式分解的定律,即有理式可分解为有限个多项式的积。那么我们生活中的复杂事件也可以拆分成若干个解决的步骤。如同再复杂的程序,其都是由有限的算法步骤组成。这些巧妙的算法为我们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所以,我认为,生活中的复杂问题都由简单的问题组成,我们要需要找到其适用的“算法”,并通过有限步骤将其解决。

宇宙年历12月30号,11点59分46秒,全部有记载的历史都发生在这最后的14秒里,你所听说过的所有史诗,国王、战役、迁徒、文明,战争与爱情,历史书上的一切,都发生在这历史的最后几秒。以宇宙的时间来看,人类太年轻了,目前仅有那么一点对宇宙的认知,还有太多太多未知的世界,人类的还没有能力发现,人类的认知水平是很有限的,所以作为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对宇宙保持谦卑。

然而,人类却学会了思考,Christophe Galfard说能在地球作为人是很/ 6

幸运的事情,我们可以有头脑去认知这个世界和宇宙。/ 6

第四篇:黑夜里的呐喊——读《极简欧洲史有感》

黑夜里的呐喊

——读《极简欧洲史》之文艺复兴有感

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 11文秘 姓名:郑雅丹 学号:11661113

如果说欧洲历史是一幅唯美而华丽的画卷,那么文艺复兴便是其中最为绚丽而悲壮的片段。它的绚丽点亮了冷酷黑暗的中世纪,它的悲壮惊醒了庸庸碌碌的“梦中人”。它复兴的不仅仅是文艺,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的精神得到复兴。它的到来让人们冲破了基督教会给人们思想紧紧裹上的束缚衣,让人们不再整日纠结于自己是否邪恶堕落,让人们重新思考怎样生活最好,想些什么最好。文艺复兴就像黑夜中的呐喊,唤醒了迷醉的人们,唤来了久违的黎明。

在那个漫漫无边的欧洲黑暗时代,基督教会是如此的盛行猖獗。它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上帝再也不是那个被神圣光环笼罩的救世主,而逐渐演变成教皇用来约束人民的绝对权威。“君权神授”,在那个时代就连君主也要受到神的制约,也要借所谓的上帝来行使权力,更何况那时期的人民。

日耳曼蛮族那漫长的战争摧毁了曾经百花齐放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曾经富裕繁荣的城市生活也不见踪影;古代的艺术、文字也在其中消亡。此时“上帝派来”的教皇站了出来“拯救”世界。基督教会找出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术典籍,截取它们想要的段落,把这些断章取义的点点滴滴汇集起来,再将它和摘自《圣经》中的段落编在一起,构筑出一套基督教神学。这样下来,希腊哲学思维、学术知识和逻辑观念全都被征去服侍、支持基督教。在日常生活上它们让人们禁欲,鄙视金钱,就连追求生活中的快乐也是不允许的。他们反对服饰之美,甚至反对个清洁卫生,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在教会的打压下,人们忘记了为何而生,因为没有欢乐的生活毫无意义,此时的人们活着已经死了。对于艺术来说,艺术是一个人内心灵魂的体现。当人们的思想被禁锢时,他的艺术创作又是怎样的呢。当我们观看古希腊时期的艺术作品,像《维纳斯》、《赫尔墨斯》《雅典娜神像》每一个都充满的浓浓的人性,他们歌颂人性美。因为那时人们认为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并非是神。而教会统治下的人们创造出的作品像德国希尔德斯海姆教堂大门上的人物画,他刻画的情景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上帝禁忌的水果,亚当在责怪夏娃,而夏娃在责怪蛇。两个人都深深地为自己的赤身裸体感到羞愧。画中的人是生硬死板的,画作表现的感情也是冰冷的上帝是至高无限的。这正是人们思想被束缚的表现。

就这样,欧洲人民在黑暗中生存了千年之久。13世纪末,但丁来到了这个黑暗世界。他的到来为这个世界带来了黎明前的一丝曙光。他创造的《神曲》让人们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和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对话。从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主张。这也便是“文艺复兴”的开端。他用他的生命及一部部“人文主义”著作唤醒人类,他是黑暗中的呐喊者唤醒了一位又一位思想家。他们渐渐开始思索生活的意义,努力冲破思想的禁锢,抨击禁欲主义,让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从此,那笼罩千年的教皇专政迷雾逐渐散去。欧洲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渐渐发展。人们思想在也逐渐得到解放。我们看到了拉斐尔手中的《西斯廷圣母》眼中充满了母性的慈爱,我们也看到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迷幻的微笑,更看到了米开朗基罗那个完美、高尚、尊贵的《大卫》。每一幅作品都笼罩着人性的光辉。我们看到了比古希腊古罗马更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这鲜明的证实了人们脱离了基督教的思想束缚。也证明了欧洲开始走向了世俗社会,从此不断发展。

当我翻看这段历史,我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欧洲中世纪时期被教会统治下的人们就仿佛被关在了一间铁屋子里,人们的生命在沉睡中结束,这似乎没有什么痛苦。但是,其中总是有清醒的人,就像但丁等人,他们不忍看到这个社会中的人沉睡一生然后死去。他们最终决定呐喊,并且相信自己的光芒能照亮黑暗,能融化这看似无坚不摧的铁屋。他们的呐喊惊醒了铁屋子中的人,他们的决心让跟多的人充满力量。

最终,在这场“文艺复兴”中原本沉睡的人们冲破了铁屋。其实,无论看似多么万难破毁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开端,就一定能收获结果。

第五篇: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读书报告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20144307 张天生

近日读了《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是8.4,其实就我本人而言,是对历史一窍不通的,读这本书时遇到了种种挫折和艰辛,现在谈一谈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首先是关于欧洲历史我的大体认知:

书的作者在开始就提出欧洲文明是一直唯一能让其他地区马首是瞻的文明。在欧洲文明发端之初,它的组成元素有三: 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

2.基督教——犹太教(犹太民族之宗教)的一个奇特分支。3.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古希腊是现代文明的源头,罗马人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帝国,连希腊和希腊所有的殖民地都在它的疆域范围之内。耶稣作为基督教的先知之一,却被犹太人和罗马人联合处死,无疑是个讽刺。日耳曼民族是为战争而生的,他们于公元四世纪彻底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入侵方式也很特殊)。

三个元素是如何相互交融?

罗马人要求:你必须对皇帝敬拜,因为罗马人相信,君主的地位与神明无异,但犹太人不肯对君王致敬,所以罗马人认为基督徒是颠覆分子,必须铲除而后快。但君士坦丁大帝(272—337),公元313年赋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事情就出现了转机。

这是三大元素的第一个连结:罗马帝国变成了基督教的天下。

后来,教会发展出完整的层级组织。这个教会有它自己的法律制度,也设有法庭、监狱以执行法律。而教会不只管教务,还管到其他重要大事,例如婚姻、继承。教会也有它自己的税收体系,因为所有人民都有义务掏钱来供养它。罗马帝国灭亡后,教会幸存下来——俨然一个独立政府。教皇和罗马帝王的角色平起平坐,治理麾下所有层级的文武百官。

这是三大元素的第二个连结:教会变成了罗马人的教会。

罗马帝国崩灭后,教会把希腊和罗马的学术保存了下来(它先前就已经这么做)。这是三大元素第三个连结:基督教会将希腊和罗马的智识成就保存下来。

日耳曼蛮族侵犯罗马帝国的时候,并没有摧毁它的意图。他们的目的在于攻城略地,想占夺最肥沃的土地以安家落户,好好享受人生的美好东西。而基督教的主教这样说:“河流那头的土地你们可以拿去,但其他的请留给我们。”主教又说只要接受基督教的上帝,就更能克敌制胜。这是一群很特别的征服者:他们接受了被征服者的宗教。

这是最后一个连结点:日耳曼蛮族支持基督教。

罗马帝国灭亡后,教会的教皇却依然屹立,这时一件件事情的出现开始削弱教廷权威。见右图

再是——浅谈民主

民主发源于欧洲,源于古希腊,最为有名的便是雅典城邦的民主。雅典的民主持续了170余年,是直接民主,雅典的民主理想是由伯里克利奠基的,但这样的民主来源于人民的高度参与,带有高压色彩,且每个人都是善变,有缺陷的,因此古希腊三贤并不欣赏这样的民主。但无疑,古希腊的民主精神影响了整个西方的文明,西方人对权利,对民主的敏感程度无疑高于国人。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欧洲文明都是落后于中国文明的,但工业革命,代议政体,人权观念,这些代表先进文明的事物却都是兴起于欧洲,这是怎么一回事??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归国王所有。

欧洲政府对人民毫无掌控能力,他们必须提供良好的政府,才能争取到人民的服从做为回报。数百年来,欧洲的国王们最大的威胁是他们最有权势的下属——土地贵族阶级。“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属于国王”,这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而在中国,权力是极其明确地集中在皇帝手里。

美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三权分立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进一步提出了“三权分立”理论,这一理论对美国的影响最大。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近期举行完毕的中期选举,民主党失去了国会参议院多数席的地位,彻底进入了“跛脚鸭”状态。奥巴马在第一个任期掌握国会两院,因此他可以顺利提出医改法案,而众议院失守后,奥巴马政府甚至出现了白宫关门的情况,所以多党制的民主并非不存在问题。

欧洲的民主宣称:传统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群体;而在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神圣不可轻犯的社会单位是原子化的个人。

所有的个人都被认为是最理性的,都有一个共同的诉求,那就是选举权。一旦拥有选举权,人民又是理性的,则必然选出好的政府,随后过上永远幸福的生活,坚信选举民主制将成为所有国家唯一的政治制度,为此他们讴歌,宣扬,鼓吹选举民主,并打击不实行选举的“邪恶势力”。到这里,就不得不谈一谈中国的选举和民主。现代中国的民主:当西方精英分子不断宣扬多党制和全民选举时,中国走上了另一条与众不同之路。事实上,中国只用了三十年就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6.5亿人脱贫。然而,中国并没有所谓的选举,也没有多党制。按照西方民主的观点,一党执政的中国必将面对三个问题:制度体制僵化,政治上的封闭,道德上的不合法性。

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的民主集中制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选贤任能的体制,深植与民心的政权合法性。相对于西方的精英统治,我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的中共领导人是靠自身努力和激烈竞争获得晋升的。而领导人的领导力具体体现在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中共组织部,它保证了任人为贤。相比于普遍的西方政府在大选之后几个月,支持率便会下降到50%以下的怪圈,民主集中制显然有着它的优势。有人说一党制导致腐败,事实上印度作为最大的民主选举国家,腐败却更为严重,如果民主选举能终结腐败,那么印度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因此,对待西方民主,我觉得我们更应该辩证的去看。

最后,借鉴豆瓣上对这本书叙事的评价:

第一,这本书靠逻辑推动,但和国内中学教材那种“逻辑推动”是完全不同的,它不是设定了一个逻辑框架,让所有的事件来适应这个逻辑框架,它的思维方式和叙述方式是正向的,它还原历史场景,然后从事件的推进中找出内在的联系,它的逻辑是归纳、推理、总结出来的,作为一种研究成果,它的逻辑是结论,而不是预设的。找到真实场景、假设、推论,然后结论,这其实正是最经典的学习方法。

第二,这本书在第一部分讲三大元素的混合这条“整”的主线,第二部分从战争、现代民主产生发展、语言、皇权与教权、百姓生活等多个“分”的支线切入,由整而分最后合于“结语”,讲清了欧洲文明成为“第一”的根本原因。由整而分再和,通过立体而又有层次的视角对同一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这也是学习最基本的方法。

报告参考:《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凤凰新闻中期选举专栏》

《China and the End of Meta-Narratives》

《豆瓣点评》

下载极简欧洲史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极简欧洲史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一位当代的智者说,对于传统人们至少应该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在我看来,由朱迪斯·M·本内特和C·沃伦·霍里斯特所著的《欧洲......

    《极简工作法则》读后感

    《极简工作法则》读后感 郭亚军 读完后这些法则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只是让你做更好的自己,从而达到你想要的、预期的目标。可以边读边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工作环境和......

    《极简主义》读后感4000字

    《极简主义》读后感4000字张生【前言】今年开学前,别人给我推荐了这本书—《极简主义》,我买来一读之后很是认同,也践行了一些书中所讲的道理。今特整理成读书笔记,以和大家共勉......

    《极简主义》读后感1500字

    《极简主义》读后感1500字细读《极简主义》这本书,其实重点在讲"活出生命真意"——如何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极简主义"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工具。什么需要"极简"?"极简"到什......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原创: 修丽 宜昌趁早读书会作者:蒂莫西·泰勒(Timothy Taylor),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原理》的编写者。泰勒先生1986年以来一直担任全球经......

    极简个人简历

    简历 姓 名: 性 别: 出生日期:年龄: 户口所在地: 毕业生院校: 专业: 地址: 电话: 兴趣爱好:___·教育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极简生活》读后感:简单的生活

    简单的生活——《极简生活》读后感原创: 笨丫头就是我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生活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心里莫名的烦躁;家里的空间越来越小,总也收拾不干净,而每件东西还都不舍得扔掉;外......

    《极简主义》读后感(推荐阅读)

    《极简主义》读后感Adam前几天在大昭寺转经的时候在大昭寺附近新开的一家书店“天堂时光”里面看到了一本名叫《极简主义》的书。当时因为时间有限,仅仅翻了几页就离开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