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此心安处是吾乡随笔
李健的《故乡山川》,让我期待了很久。
曾经有好多年,我最爱的一句宋词是南宋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只觉得鲜妍明媚之余又风流灵巧,读来口齿噙香。后来年岁渐长,我渐渐爱上王维的自然明朗,就像写意画,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让人无限遐想。李健的这首《故乡山川》,正得了这种疏朗开阔、自然优美的意趣。
这首歌大概写在一个草长莺飞的春日吧,漫天飞舞的纸鸢,引出对故乡的无限怀恋。还记得那些黄发垂髫的日子吗?我们奔跑在荠菜花开的田野,笑着闹着,把手中的风筝放到遥远的天空。那时候的日子,阳光柔软,风儿清甜,时间过得那样慢,慢到一节课的时间,都仿佛是永远。直到有一天,我们行色匆匆,懵然不觉自己已经变成风筝,飞得太远,只是偶尔看到“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孩童,才发现自己的心上,还系着那根思乡的线。
这样甜蜜又忧伤的主题,其实是很容易煽情的。但是李健的长处,在于他的歌曲能通过旋律和歌词的相互交融,用温暖的底色托住。
他的这首《故乡山川》,歌词简洁感伤,思乡之情丰沛深沉,却因为旋律的悠远绵长和意境的恬静开阔而多了一份洒脱和率性。没有一份随遇而安的开阔胸襟,是断断写不出这样霁月光风的词曲的。
前奏的南箫悠远醇厚,仿佛故乡的山川河流,美得让人心醉。这样的细节也是李健精心考量过的Ⅱ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离愁固然令人感伤,思念却因为爱而温暖心安,那是故乡的亲人和朋友带给游子的温度。
李健对歌曲的精雕细琢还体现在他吐字断句的轻重缓急之上。你若不信,只去听他“在那遥远地方,灯火依然昏黄”,何等细腻温柔!下一句“却无数次照亮我的梦乡”,如珠落玉盘清亮有力,更显思乡之情的真挚迫切。尤其是这一句的尾音,中强—渐弱—弱—渐强—最强 渐弱,游子对故乡的思恋、纠缠、向往,甚至有一点点自责和渐渐坚定的信念,尽在其中。
间奏衔接紧密,笛箫清脆欢快,俨然是民歌的路子了,这是一个不小的惊喜。调子是《乌苏里船歌》,它是xx族民歌。李健的民歌唱腔声清气朗,圆润自如,真是让人又惊喜又赞叹。
在这样偏民谣的流行歌曲里插入民歌,很容易弄巧成拙,然而,《乌苏里船歌》的插入,不仅从内容衔接上巧妙对应了“故乡山川”的主题,而且十肖然改变了整首歌的情感走向。歌曲前半段唯美中有淡淡感伤,充满游子对故乡的复杂情感,《乌苏里船歌》则如同秋日的明亮阳光,带着丰收的喜悦。
后半段的演绎充满了正能量,虽然我们仍是“离家千万里”,可是我们不再害怕,因为故乡和故乡的人,已经将我们的梦想照亮。
李健在这里的演绎,唱出了我寻求多年的答案。当初的我们,为了梦想离开家乡,却从未想到归家之路如此漫长。然而,故乡从来不是羁绊,而是我们坚定前行的力量。
忽然想起苏轼的《定**》,当年王巩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广南,几年后才得以北返汴京。老友相见,苏轼无意中问起王巩的歌姬柔奴“广南风土,应是不好”。广南蛮荒之地穷山恶水,自然是不好的。然而,柔奴的回答不仅震撼了苏学士,也震撼了我:“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第二篇:此心安处是吾乡征文
故乡一个永恒的话题,每当我们身处异乡,处于的那份安宁时,我们的心也随着故乡的往事荡漾,流离。童年那些美好的梦想,那安静的风
人是故乡的亲,水的故乡的甜。让我们一同感受北义城小学侯玲玉老师是怎样抒发乡情,用笔墨的呼唤,带深情的依恋。
冬至过后,天气日冷。白昼渐长。乡间的夜晚静得出奇,才晚间八点的光景,周遭便一片死寂。偶尔间,不知谁家的狗受了惊,一两声狗吠传,缥缈着,渐次散开去。
想必,那生我养我的老家,此刻也是万籁俱寂了吧?偏远僻静的坳,层层错落的梯田,厚重的黄土层,朴实得如高粱一般的家乡人——这,构成了家乡的全部。
说惭愧,身为家乡人,对于家乡更多的是一种疏离。常言说“近乡情怯”,我则是“望乡生畏”。每次最怕的,就是冬天回家,那种蚀骨的寒冷让我难忘。每周回家前,我都要进行长期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心里努力说服自己回去。每想起冬日里在家时的种种寒冷,都让我不寒而栗。
每晚我会事先把刚开过的水倒入暖水袋中,然后放进被窝,祈求它能在漫漫冬夜给我带一点温暖。洗脸前,我会先准备好热乎乎的洗脸水,然后一咬牙,一狠心,脱下外套,迅速将双手放进热水中,将脸洗干净。当冰冻的双脚浸入热水的那一刻,我抑制不住地全身颤抖,但有种刹那间暖遍全身的感觉,我就那样,一边高呼着“好舒服”,一边呻吟着、打着寒战。
那种感觉,每年冬天都会重新上演,让我记忆犹新。洗脚完毕,我会迅速遁入被窝,把自己打包成一只粽子,只露出头和两只眼睛。暖水袋,成了我寒冬里最最温暖的记忆!
看到我如此夸张的举动,爸妈总会在不可思议之余,默默为我准备好暖水袋,然后塞进我的被窝。每逢我在家的日子,准备热水袋成了他们临睡前必不可少的功。
由于进城的公车只有镇上才有,因此,从老家到镇上这十多里路,就成了走出乡村的大问题。只要爸爸在家,“大问题”全都变成了“没问题”。如若爸爸外出为生计奔波,妈妈只好求助于邻居,央求邻居送我到镇上坐公车。如果实在不忍麻烦别人,我们就只能坐在路边等待顺风车。
苍茫的村路上,太阳光把妈妈和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长又缩短。每一次,妈妈都站在马路中央,向频频过往的车辆挥手示意。曾经那么腼腆内向的妈妈,居然一次次站在马路中,她无视那些呼啸而过的车辆,遇到偶尔的白眼,她会默默垂下手,尴尬地笑笑。
妈妈这一挥手,就是几十年。我终于只能在痛苦与煎熬中走过了漫长的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工作之后,照例还是在妈妈的挥手中,一次次踏上回程的路。妈妈就那样,站在乡间的公路上,站成了我心中的一座丰碑……
每次进城,爸妈都要提前一天做好准备,收拾好要带的东西,在头脑中盘算着第二天如何到镇上坐公车,计划着进城之后的的行程,像规划一惊天动地的大事,颇具“仪式感”。
是啊,好不容易进趟城,总得把积攒好久的事一股脑儿全办了,这才划得!在他们眼里,“进城”那可是大事!须穿戴整齐,从为数不多的衣服里精挑细选一“光鲜亮丽”的,再换上平素间舍不得穿的半新的鞋,昂首挺胸进城去。
这样的老家,我很难说爱上它。每当看到书中作者思念家乡的字时,我就有万分的惭愧,我不知道,为何我对家乡竟是那么的疏离?为何竟没有那种百般魂牵梦绕、千般难以割舍?
还好日子不会一直这样坏下去。
随着党的富农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各项改革犹如雨后春笋。现如今,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几年的时间,村子里硬化了大街小巷,浓荫成行。村委在村子中央设置了乒乓球桌案、羽毛球场地、各色的体育器械,由曾经只重视GDp,开始关注村民的身体健康。每天上下午都会有村民前去健身,人人往络绎不绝。
“农村书屋”、“老年活动中心”的构建,更成了村民农闲之余的“世外桃”。养殖业、农业科技、传统化、新农村建设等书籍的陈列,一改过去打麻将酗酒闹事的陋习,丰富了村民的精神追求,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曾经的黄沙漫漫,如今已一去不复返。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不再只是陶渊明笔下世外桃的轮廓,更是我家乡现如今的模样。村子里,数千亩苹果园的覆盖,让村子氤氲在一片林绿海之中。再加上国家对“三农”的大力扶持,很多村民开展了“农家乐”——好好水,钟灵毓秀的村庄,终于荣登电视台,一展芳容,向全市人抛出橄榄枝……
而我亲爱的爸妈,硬是靠着自己不服输那股劲,将曾经的老屋翻新。新修的庭院让我欣喜,小院儿的环境让我心内欢畅。齐整的院子里,清清爽爽,还有各式的花草,夏天到,一树花开,满院芬芳。
今年冬天,我想我终于可以在每周五欢天喜地地回家去。原,我不是不想回家。原,不想回的不是家,不想回的只是坳里那个僻冷的地方啊!如今又逢冬日,回到这里,屋子暖融融的,说不出的畅快和欢欣。
常言说,春天是读书天。我想说,这大温情暖暖的冬日,不也是朗朗读书天吗?我终于可以尽情伸展自己的腰肢,在冬日里大显身手,畅快读书了,再无须终日苦守在火炉边瑟瑟发抖。
我家隔壁住着一对退休老教师,每次回去,我很开心的就是和他们聊天说笑了。老两口每天一日三餐很清简,很健康。老头子喜欢在每天黄昏之时拉二胡,在夏天的晚上跳跳舞。老太太做了一辈子语老师,虽年近古稀,却依然喜欢在每天早晨读报纸,布满皱纹的脸依然雍容而淡泊。
疲累之时她喜欢听京剧,常伴着名角儿哼唱。他们思想的开明,他们志趣的高雅,让我欢喜,让我敬重。他们心甘情愿把自己的晚年生活寄托在这如诗如画的小村。如今我亦是年岁日长,然梦想之心不死,故终日汲汲于梦想之实现。
隔壁老两口在看到我为理想而埋头苦读之时,总会啧啧赞叹我的勤奋精进,期望我有所成,成为家乡的骄傲,飞向更广阔的天地。感动之余,我汗颜,我知道,我有更远的路要有走,我知道,无论我走向何方,您都是我魂牵梦绕的港湾!
父辈们也曾青春年少,也曾志在四方,无奈怎敌它,指缝太宽时光太瘦,岁月风干了年少的理想,染白了曾经的青丝。恍惚间,他们已人到暮年。生活啊生活,早已将他们的背弯成了一座桥,我和弟弟终于踩着这座桥看到了希望。每当父母看到我和弟弟,总是会开心地笑,满脸的褶皱里全是黄土。那种开心,那种幸福,就像自己用汗水浇灌的玉米终于丰收了,麦苗终于发芽了,谷子终于长出丰满的谷穗了……
这次回家,天空春雨绵绵,今春雨水充足,虽略有点寒意,但一想到是丰收的季节,我心内却是一片明朗。畅游在村子里,深吸一口气,全是家乡的味道——泥土香,麦苗香,家家户户飘散的幸福的味道。我折服于家乡人的勤奋与智慧,更钦佩家乡人磐石般的韧劲与情怀。回望四周,我发现,美景如画!
家乡,是我祖祖辈辈生存的地方,院子里那棵白杨,今已亭亭如盖,它正用生命向上伸展着。
第三篇:高考作文成熟:心安处是吾乡
心安处是吾乡
经历在我们的人生轨迹上留下斑斑点点的痕迹,在阅尽无数冷暖,洗尽无数铅华过后,我们的心智变得更加成熟,也更加充满内在力量。但究竟何为真正的成熟。
有人说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可以理解,什么都可以接受。于是他们的“成熟”,圆滑老练,对事实的麻木不仁,对一切新潮事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所谓“理解”,使他们成为了可悲的盲目的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把自己的无知与麻痹拔高为“宽容”,于是便有了价值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他们无法分辨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无法理解经典与糟粕的差异,身心陷入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巨大洪流之中颠沛流离,甚至连毒品、犯罪、暴力都被视为“回归人类原始的本真状态”而不受其内心正义与价值批判的诟病。
这种成熟是丧失了生命的主动权,理性被束缚禁锢在物所制造的囚笼里,对周遭的一切都不具有积极缜密的分析,这种成熟,无疑是无知。
真正的成熟,是一个剔除的过程,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不重要的是什么,当心智逐渐成熟,最显著的标志便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内在价值观的确立。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方能积极主动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追求并怀着一颗谦虚虔诚的心去靠近自己想要企及的目标。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成熟的,它奉行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原则,将对自身发展有正面积极意义的东西拿来并将其内化改造为富有生机的新的东西。陶渊明的“真义”是成熟的,他知道在那个小人成行的年代,维护自己高洁的心灵是最重要的事,便隐居山林,与清风明月、飞鸟游鱼相伴。伯夷叔齐是成熟的,阅尽社会的黑暗腐朽,仍能坚守心中最崇高的道义,那饿死首阳山的操守与气节岂非对正义与忠贞的最佳告白?
成熟是对世界的不完美具有清醒的认识后依然怀着赤诚的心去拥抱它、热爱它、歌颂它。“迷茫的一代”在那个黑暗的岁月里能意识到最重要的是重新找回人的价值,是对人性的呼唤,是对人性光辉的索求,也是对社会信心与道德情操的挽救。于是便有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有了那一个个亘古矗立在人类文明史上觅求光明与正义的巨人,即使是在动荡颠簸的年代,依然那么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们对于天地大美的永恒追求。
若是太囿于物质的享受与沉沦,难免会坠落为社会机器的一个零件,被金钱与外物役使,变成一个奴性十足的非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整个社会显得冷漠而又残酷;若是认为他人的意见看法最重要,又被各种流言蜚语羁绊得身心疲敝、憔悴不堪,成为叔本华所批判的那种“把自身价值建立在他人的外在评价”上的愚人。
真正成熟之人,拥有陈寅恪先生之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孰轻孰重,坚守那些美好的、重要的理想与目标,去实现自我的发现与挖掘,这样的历程必定是心智成长的必要过程,在经历理性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后方能孕育出一颗精神丰富的心灵;同时又要舍弃无足轻重的,放下人生的包袱,拥有云淡风轻的心态才得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进入无待遇物的无我之境。
剔除了那些纷繁复杂,方能享受“我坐华堂上,不改麋鹿姿”的潇洒自如。分清重要的与不重要的,才得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沉醉于安静而意蕴丰富的内在世界,体味“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静穆幽远、成熟隽永。
第四篇:关于读书的作文600字此心安处是吾处
关于读书的作文600字:此心安处是吾处
书让我跨越时间的鸿沟,体味人生精神史上的一次次辉煌。与书成长,我在清幽的墨香中聆听古人的智慧之音;与书相约,使我在白纸黑字的世界感应人性的伟大。
没上幼儿园之前,我的第一本读物是《唐诗三百首》。在妈妈地辅导下,我咿咿呀呀读古诗,那些古诗是那么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徜徉在美妙的古诗中,我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上小学了,我开始学习课本上的文章。这些经过编辑精挑细选的课文,仿佛拉近了时间的距离,缩短了地域的间隔;更让我畅游千山万水,鸟瞰古今中外;书,伴我踏上理想的征途,人生从此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偶然一次,觅得一本《红楼梦》,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走进了曹雪芹的“大观园”。屋外灯火辉煌,街市嘈杂,但在书中神游,全然忘我。转眼间,屋外已是月光朦胧,万籁俱寂,但我依旧静心翻阅着„„从此,书店成了我课余向往的“天堂”,辛苦积攒下的零用钱也成了通往“天堂”的“快客”。多少次,我错过了回家的公车;多少次,我头枕爱书入眠;多少次,我梦回唐朝。从童话到小说,从诗歌到散文,从文学书到科学书,从历史书到推理书„„是书,让我快乐、悲伤、感动、敬畏。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太阳;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伴随着小书柜的日渐“丰满”,我越来越离不开书:可以没有“虹猫蓝兔”,可以没有“耐克、阿迪”,可以没有“匹萨、汉堡”,但一定要闻墨香、知书理。
读书是我永远的乐事。关于读书的作文600字:此心安处是吾处
往后的道路还很长,不过书还是要一直看下去的,我将与书一起成长,正如苏东坡所言;“此心安处是吾处。”
第五篇:寒山远火,此心安处杂文随笔
大唐盛世三百年,江山代有才人出。走过萌荣稚气,恰得清新的早唐,抒发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愤慨,颓唐衰败的骈文之后,唐诗像初生朝阳冉冉而起,而我也终于遇见了王维。
少年英豪,名动京都,似乎是古代诗坛一个每每相似却又不尽相同的生命开局。
王维恰如其分,生在盛唐年间,河清海晏,弦繁管急,一派欣荣之景。然则这是大背景,其实王维的家境并不殷实,他好读书便去向别人借,寒门学子勤学的形象,似乎又是一个典型。20岁便中进士,单凭学识才运,已是常人无法企及了。年少的王维,意气风发,风华绝代,且歌且行,于是便有了“相逢意气为君饮”“纵死犹闻侠骨香”“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般豪气纵横,如疾驰骏马绝尘而来的轻狂傲然。当然也不全然是乘风破浪之感,在被贬济州时也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这样的牢骚,在王维的诗中不多见,这也是王维生平第一次遇到了挫折,但写的也不是全然的消沉,见失意不遇,愈昂扬进取。
年少的得志与受挫仅是王维诗作的一个开端,见过京都的繁盛喧闹,见过济州的海云深浓,走马而过,恰逢边塞。出任凉州河西节度使的日子,浑脱稚气的王维在大漠风霜长河辽远的哺育下,写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奇绝之景,写出了“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的行军艰险之感,写出了“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的思乡苦愁之情,边塞生活在王维的诗中烙下了极深的烙印,我本想见一个洗尽铅华,成熟睿智的王维,但少年的锐意却从未从王维的诗中消退,“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仿佛他心中执剑的少年从未离去,他的眼中仍有星辉,心中仍有热血。
出塞好像是盛唐诗人的必修课,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诗风,都因出塞而转折,洗脱年少轻狂,转为含着大漠风沙的深沉典重,而只有王维不同。接踵而来的丧妻之痛,安史之乱,以王维的坚韧有承受之力,但令我未曾想见的是,走出雨雪纷纷的大漠的王维,却走进了深林月明的山中。
没有愤世嫉俗,感伤身世,苦愁无望,唯有月明风清,曲水流觞,怡然超脱。这一切仿佛是有预言般的,让我想起了自幼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的他,半官半隐的他,被人称为“诗佛”的他。于是我便发现了王维诗中的美,诗中的秀,诗中的净,诗中的透。“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浓翠之中,眉目清冷的王维缓缓掠过。“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有远望白云的澄静,“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有聆听蝉鸣的闲趣“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有山中观花的悠然。
王维似乎已经与自然合二为一达到了“无我”之境,这样的境地,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彰显地愈发淋漓“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寒山远火,寒中热意,更把犬吠比作豹声,这样的比拟,大抵也只有王维能作出。当然我也看到了王维可爱的一面“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如若是王维的老友,收到此信大抵是相当乐意前往的吧!这样浑融自然的情状,越发显得浑然天成,好似谢灵运梦中得诗一般,王维的诗也有了自己的魂灵,在山川之美中来回踱步沉吟,于是到了最后的最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往今来能有几人有这样的心境呢,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物无我,不染纤尘,又或许王维的心中是五味杂陈,前尘往事付诸落花,飘零自流,只静观云起耳。
王维其人其诗像一曲乐章,初起时激昂,半途时陡转,终时平缓。与其他诗人最不相似的地方大抵是一派宽和敦厚,王维的诗好像永远带着温和,带着一抹柔光。他在盛唐降临,留下不可计数的篇章,作出几件值得为后人称道的事,被皇帝封为“天下文宗”。诚然内心恬淡,但终究不是真正无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是没有眷念,不是没有留恋,而是像他本身一样把这些藏得恰如其分,临终之时难免透出一些。他像喜雨,像清风,像晨光,温和宇内,柔转盛唐。寒山远火,此心安处,恰如檐上雪花,临春而归。
参考作品: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少年行》——王维
《洛阳女儿行》——王维
《陇西行》——王维
《不遇咏》——王维
《使至塞上》——王维
《出塞作》——王维
《陇头吟》——王维
《老将行》——王维
《渭川田家》——王维
《山中》——王维
《终南山》——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王维
《辛夷坞》——王维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岳阳楼记》——范仲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