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读《12堂魔力数学课》有感1000字
初读《12堂魔力数学课》有感1000字
龙港一小 谢树样
一。作者介绍
关于本书作者阿瑟·本杰明,由于百度和《12堂魔力数学课》一书中找不到相关介绍。我仅将了解到的信息与您分享,阿瑟·本杰明,TED演讲嘉宾、数学魔术师、许多数学科普畅销书的作者。下图为阿瑟·本杰明在一次TED上的演讲,超快的语速,敏捷的思维,速算能力惊艳全场。
二。内容介绍
全书一共12章,分别介绍了数字之舞,有魔法的代数学,神奇的数字“9”,好吃又好玩的排列组合,超酷的斐波那契数列,永恒的数学定理,开脑洞的几何学,永不止步的π,用途多多的三角学,盒子外面的i 和e,快思慢想的微积分,比宇宙还大的无穷大。作者在序言中制定了阅读的若干规则,比如可以跳过不读的内容,可以略读的章节和段落,非读不可的章节等等。展示数字本身的神奇的魔力并挖掘神奇现象背后的奥秘。提到的上帝的方程式: 0、1算术的基础,π几何学的重要数字,e是微积分中最重要的数字,i是-1的一个平方根。希望让所有喜欢数学和对数学有恐惧症的人都疯狂地爱上数学。
三。精彩分享
第1章数字之舞中作者提到了高斯求和:求出从1至100的所有数字的和。高斯把从1至100的所有数字分成两行,1至5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位于第一行,51至100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位于下面一行。高斯发现,每一列的两个数字的和都等于101,因此所有数字的总和就是50×101,等于5050.结合图形来表示这个过程。可以用小圆圈表示,这些小圆圈又可以排列成三角形,因此我们把这些数字称作“三角形数”.如果把两个三角形并排放置,构成了一个矩形,每个三角形所包含的小圆圈数应该是矩形的1/2.第2章神奇的代数学中作者提到如何快速计算两个略小于100的数的乘积以及背后的代数学恒等式。比如:96×97 =(100 – 4)(100 – 3)=(100×93)+(– 4)×(– 3)= 9 300 + 12 = 9 31
2在实际应用时,我只看两个数字的末位数,在这个例子中是6 + 7,这表明与100相乘的那个数字的末位数是3,因此我知道这个数字必然是93.而且,在熟练掌握这个方法之后,我们就无须计算两个负数的乘积,而是直接取它们的正值,再求它们的乘积。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方法完成任意两个比较接近的数字的乘法运算。
第3章神奇的数字 “9”中作者提到了弃九法与加减乘除运算。()弃九法(casting out nines):将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并不断重复该步骤,直至得到一个一位数(digital roots)。弃九法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应用,可以用来检验加减乘除运算的得数是否正确。下面以乘法为例:相乘的两个数可以写成9x+5 和9y +6的形式,其中x是整数。(9x+5)(9y+6)=81xy+54x+45y+30=9(9xy+6x+5y)+30=9的倍数+(27+3)=9的倍数+
3第4章 好吃又好玩的排列组合中介绍了阶乘。作者认为n!的符号表示阶乘十分恰当,因为阶乘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而且有许多激动人心或令人惊讶的应用。如下所示:
000!=
1001!= 1
002!= 2
003!= 6
004!= 2
4005!= 120
006!= 720
007!= 5 040
008!= 40 320
009!= 362 880
010!= 3 628 800
011!= 39 916 800
012!= 479 001 600
013!= 6 227 020 800
这些数字到底有多大呢?据估计,全世界大约有10的22次方颗沙砾,整个宇宙大约有10的80次方个原子。一副扑克牌有52张(不含大小王),就有52!种排列方式,因此你看到的那种排列可能前所未见。假设地球上的每个人每分钟洗一次牌,那么在接下来的100万年里,可能都无法再次看到之前的那种排列。
四。读后反思
1、知识越学越少。古人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数学有时就是为道。比如
模运算:任意正整数m,如果a和b之间的差是m的整数倍,那么我们说果a和b对模m同余,记作a ≡ b(mod m)。利用模运算我们能解决被一些特殊数整除数的特征,大大节省大脑的工作内存。
2、心算应该值得推广。其实很多数学学业水平差的学生学习都很苦,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计算!计算!
3、教学要让孩子们看到学习数学的价值。真正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学习意义的说教:考试!升学!
END
第二篇:读智慧数学课有感
读《智慧数学课》后感
本学期,在工作之余我有幸拜读了《智慧数学课》这本书。这本书来自全国优秀教师黄爱华,是关于他的一些数学教学思维在实践上的策略。这是一本很值得数学教师一读的好书。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黄爱华面对学生时的幸福感以及对数学教学强烈的热爱,正是有了这种爱,黄爱华才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对教学的研究,这也是作为一个优秀数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需,无处不用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来自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有些课中,黄老师跳出教材,选择了生活中的实例和数据,让学生不但获得数学知识,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惊讶与赞叹中获得一种知识的力量。这样的设计增加了数学课的内涵和趣味,让读者不由得佩服黄老师延伸教材的智慧和一份对教学独有的敏锐,他把生活中的内容赋予了数学的灵动,又给数学教学注入了生活的情趣。课堂是知识传递的驿站,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从以上片断不难看出,黄老师驾驭的数学课堂,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开启,更包括心灵的点拨和生命的润泽。
二、数学课堂因游戏而“活”
有些堂课上,以学生的游戏比赛为主,黄老师从头到尾是游戏的组织者、引导者,幽默的话语、恰到好处地提问,上课的风格象极了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寓教于乐,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他本堂课最大的特点。在这样的游戏教学中,课堂富于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兴趣盎然,其乐融融。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靠拢,黄老师把“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式运用得娴熟自如,游刃有余。
三、自主探索,学生思维动起来
在有些课中,孩子们体会到的是思维的快乐,洋溢的是智慧的神采!在游戏中,黄老师以整个游戏过程的主线,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个问题情境成为一把把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黄老师这种准确地把握教学时机,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智慧火花的教学艺术让课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意味深长。
四、激发兴趣,学生乐学
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里倾向,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时就可产生积极的创造思维。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认知实践活动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自己的真情感染学生,引导、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体验乐学的情趣。
总而言之,黄老师的智慧数学课为我们开辟了一片教学的新天地。我想,今后我要多读书,多读教育专著,向名师学习,多去研究教材,合理大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正如黄老师所说“数学应是现实的,是生活化的,是儿童乐于做的。”所以,我还应该多去研究学生,寻找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与学生们一起营造和谐高效的课堂。
第三篇:读《金钱的魔力》有感
读《金钱的魔力》有感
《金钱的魔力》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裁缝店里先遭冷遇,到后来作者拿出钞票又备受关照。从中我看到了这家店员以貌取人、藐视穷人、见钱眼开的本性。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就见到过。有一位老奶奶穿戴很普通,当她挑好肉时卖肉的店员却迟迟不给她称,就当她不存在似的。这时来了一位穿戴很时髦的女士,卖肉的店员献殷勤给那位女士服务,没人理会老奶奶。我想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这就是大人们常说的阿谀奉承吗?
金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金钱可以让人变的自私,金钱可以让人改变对某个人的态度。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虽然钱可以给人带来许多的好处,但也会使人误入歧途。我先说说钱的好处吧,你有了钱就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过有些人为了钱财犯下了不可弥补的大罪,以至于发生了杀人的恶性事件。
钱!真的那么重要吗?钱!真的是万能的吗?不,不是的。当你有钱的时候,你的朋友就会像哈巴狗一样巴结你,当你没钱的时候,你连他们的影子都找不到。同学们,钱乃身外之物。虽然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是有些东西是用金钱怎么也买不来得,我们的生命、健康、亲情、友谊……都是金钱买不到的。
同学们,千万不要像文中的店员那样,为了金钱以貌取人,损坏他人的利益。我真心的希望同学们不要被金钱吸引住,虽然金钱很重要,但它不是万能的。
五年级:蔡琳
第四篇:初读有感
初读《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
史 宴
我是从事幼教工作的一名普通管理者的,教育科研一直是我最薄弱的地方,正当我困惑怎样更快帮助老师和自己成长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当当网上看到《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这本书,单单从书的名字,一下就吸引了我,关于幼儿教师科研的书籍是少之又少,虽然这是一本针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书籍,但里面有许多我们幼儿教师学习的地方,我浏览了对这本书作者的简介及介绍,以下是内容:
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1982年参加工作,担任过中学教师、政教主任、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校长:
1997开始教师教育工作.曾经担任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成都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副处长、科研处长(现辞去处长职务专事教师教育工作):
2001年至今受聘为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
曾获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研究课题一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出版《校本培训研究》、《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校本研修面对面》、《道德故事与师德修养》、《有效研修》等著作。在《人民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管理》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看到这些对陈大伟教授的简介,已经让我爱不释手,对购买这本书的欲望增强,于是乎,我义不容辞的选择它。
拿到这本书时,我先浏览了目录,主要有以下五个话题。
话题一:教育研究,我心有主。
话题二: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
话题三:规划研究行动。
话题四:脚踏实地做研究。
话题五: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初读前言时,我被陈大伟教授对现在教师分析的状况佩服的五体投地,他说现在的教师受种种因素影响,一线中小学教师纷纷涉足教育科研,但大多又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中小学教师被无效教育科研困扰的现状是我忍不住撰写《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的根本原因。这同样也是幼儿教师现状,分析的非常精辟、到位。
我不由得想到我园教师与教育教研的现状,大部分的是年轻教师,一线的教师有实践的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何谈做课题研究,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继续往下读,又发现这本书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大伟教授非常用心为了让教师更好的理解并读懂,用了《论语》方式表达。他说虽只是东施效颦,但总想见贤思齐。于是把有关“如何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的问题汇集起来研究一番,然后用对话的文体来呈现,用讨论的方式来表达本书以两位一线教师与作者的平等对话为主线,采用了在真实情境中展开对话的方法来组织材料,突出对话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再加上书中引用的“掰洋葱”、“量体裁衣”、“照镜子”、“煮汤圆”等来自生活的实例,使得阅读的过程充满情趣,叫人欲罢难休。
越读越得劲,喜欢一本书就是没理由,书里能够把“把问题当朋友”,拟人化,变成我们容易接受,不陌生的话题,从而再以问题为出发点,展开思路、制定计划、确立研究的路线,我们就不难发现,原来,教育科研与我们的距离是那么近,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指令性任务,而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触摸、感受、并置身于其中的“幸福乐园”。只有这样,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才会有“研,然后知美”的体验与收获,教育科研的有效绩才能落到实处。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不仅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使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去做教育科研,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教师在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平庸,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以有效为底色,与日常职业生命有机结合,让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逐渐体悟到“幸福科研路”。
第五篇:初读《中国通史》有感
初读《中国通史》有感
西安石油大学学生工作处 周鈺桐
作为一个理工科毕业的人,平时稍有关注文史哲类的东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性质的变化,深深地觉得自己的学识浅薄,专业技能的提高与学历的提升,让我们这一代很多人成为了可悲的有知识没文化的可怜人,故此,工作之余看看小书,读读历史,不说以史为鉴,至少也免去在日后偶然碰见时的尴尬局面。
之所以选择这本吕思勉编著的《中国通史》,也是有自己的考虑:其
一、吕老著书让我想起了老一辈学者那种不知浮躁为何物,专心通读二十四史的学习精神,这也是当代社会浮躁的镇定剂。其
二、《中国通史》是很多的文史类学生的必读课外书,期包含的信息是全面、完整的,是可以在像我这样的文史类荒漠的大脑中带来绿洲的书。其
三、也是本书的亮点,是最为吸引我地方,全书的一多半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尽管叙述的过程中引用的经典使得文章看起来比较拗口,但是面向读者,无论是中国人,亦或者是外国人,都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我以前认为的历史,是本书中所介绍的政治历史,所以一直有认为历史就是某个人对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某件事情的一个记述,然而历史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而社会的根基是一个个普通的个体,而这些个体的行为就是反应的文化,文化同时也决定了历史的进程,所以研究历史不能将文化割裂出来,因此以前的想法就是一个误区。我们这代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文化我们又能有多少的了解,而且文化影响了政治历史故而文化史应该是我们更加需要了解的。
《中国通史》中文化史介绍从婚姻、族制、政体一直介绍到阶级、兵制、学术、宗教,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法,从个体出发一直到社会,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各种体制,研究是循序渐进,有点及面的。类似于我们的学术研究,正所谓方法相通。仔细品读,深觉震撼,吕老不仅在结构上设计精妙,在行文中更是体现出大家沉淀后的才华于渊博的知识,在文中引用的经典,说明各种文化现象、行为的出处,又使人觉得一切就是那么的自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十分值得我们仰望和学习的。看过通史中的引用,在想想自己论文中的引用,感觉生涩突兀,我们需要学习的还很多,正所谓终生学习,突然间觉得自己离开学生这个身份之后缺少了那种对知识的敬畏,一切变得无所谓,变得不那么谦卑。幸好寒假无所事事之时,心血来潮,弄到了一本,及时的让我有了思想的转变。
初读《中国通史》感觉很费劲,更是说明日常的积累不够,网上推荐都是以慢读出现的次数较多,因此这本书不是现在网络文学的那种囫囵吞枣,光咽不嚼,而是要细嚼慢咽,慢慢品读,慢慢理解,细水长流的,本来文化、历史就不仅仅是背诵过就好的东西,更多的是理解与感悟,毕竟很多文化现象已经不再出现在现代社会,而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存在。让兴趣成为阅读的第一动力,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大有裨益。